[首頁]

日期        2017/02/22~2017/03/06 (重覆聽三遍)

廣論頁/行  P19-L6  ~ P20-L4

廣論段落    如是亦如《聽聞集》...久住於世。

手抄頁/行  2 P110-L4 ~  P120-L5

手抄段落    如是亦如《聽聞集》...就是淨化自己。

音檔起訖    12A_0121~12A_2049

 2017  03月
 
 
 
 
 
 
 

 

【如是亦如《聽聞集》云:「設雖有多聞,不善護尸羅,由戒故呵彼,其聞非圓滿。」】

那麼《聽聞集》上又來了!儘管你聽見了很多,如果你「不善護尸羅」,這個「尸羅」說一下:簡單地我們來說—戒。大家了解這個尸羅的意思嗎?了解這個尸羅的意思嗎?我不能說你們了解,可是我相信,不一定很多人了解,至少對我來說,我到現在為止,還是糊裡糊塗當中。這我告訴你們老實話,講那個戒,我也早就幾十年以前就會寫了,這個戒我以為講了,但是我真的懂啊,到現在開始才慢慢地才懂。戒的意思是什麼?調伏、清涼、解脫。調伏了嗎?沒有,碰到煩惱上面,一點用場都沒有,你真的懂了嗎?你既然不能調伏的,你能懂嗎?我們講過汽車,畫、畫個樣子很好,然後汽車什麼樣子?怎麼會開的?怎麼弄?你真的懂了嗎?假定說這個戒是這樣講的話,那個佛法就沒有意思了。佛法的真正好處,調伏煩惱,把人救出來,你現在既然沒調伏,你能說懂嗎?但是我又不能說不懂啊!所以這裡大家了解哦—「不善護尸羅」啊!你如果不懂的話,請問你 (p111) 能善護嗎?這個是它的真實內意喔!

我的感覺,不是說:「哇,今天受了戒了!」你有開始可以學這東西了。所以受了戒以後要慢慢去善學學處,好好地跟著那地方去學,一步一步地上來好好去學,這個是開始啊!好像進了學校一樣,不是你進了學校,你就是工程師啊!畢業了都不能做工程師,何況你剛進學校。所以這個戒兩百五十條,這書本上的戒喔!這是在你心裡上面,一樣一樣東西要把你的內在煩惱調伏,調伏了,你就有清涼之感,然後你在這個罪業上面得到解脫,那時候你差不多懂了,這樣喔!

所以昨天晚上大家在這兒作布薩的時候,很多人起來懺悔,哎,我看了好讚歎、好歡喜!儘管我們剛剛開始起步,只要這樣去做的話,自然而然,有它層層深入。不,始終注意不在這個形式上面,但是不離這個形式喔!這個儀軌,是幫助我們深入的最重要的。 就像我們學開汽車,這部汽車很重要,在這個裡面去摸,現在也是如此,所以這個護尸羅是這樣子的。你不善護,那麼由於你不善的話,「由戒故」,就你的行持來說,沒有,不行!所以你儘管有多聞,因為你的行持不夠被呵斥,那你這個聽聞不圓滿。

【設雖聞寡少,能善護尸羅,由戒故讚彼,其聞為圓滿。】

你聽得雖然少,但是你能夠做到。因為你能夠做得很好,啊,那對了,那就對了!

(p112) 【若人既少聞,不善護尸羅,由俱故呵彼,其禁行非圓。】

還有一種人,聽嘛也不聽,然後護嘛也不護,兩樣東西都不夠,那完了!

【若人聞廣博,及善護尸羅,由俱故讚彼,其禁行圓滿。」】

那麼最後一種,就是聽也聽得多,行也行得夠,兩樣東西都到,那是圓滿。

【又云:「雖聞善說知心藏,修諸三昧知堅實,若行放逸令粗暴,其聞及知無大義。】

又說,雖然現在有善知識,告訴你最完整的教誡,你也了解他說的什麼,那照著去修,曉得必定可以真正得到好處。因為我們世間忙的這些東西都是虛幻的,唯有如實地修法,這個才是實在的,這個才堅固的。但是你雖然知道了而不認真去做,你的「行放逸」,然後結果啊你仍舊在粗重當中,在暴惡當中,那這個—你的聽聞、你的了解,沒有多大意思啊!

【若喜聖者所說法,身語如之起正行,是等具忍友伴喜,根護得聞知岸。」】

如果你很歡喜地聽見聖者告訴我們的如理言教,然後聽見了,了解了以後,跟著身語 (p113) 照著去做,正確無誤地,這樣的作法,是真正「具忍友伴喜」。那一個「忍」呀,就是信心具足以後的必然現象。對於真正的佛法,它佛法的特質—實的,實在的、有功德的、有能力的,從轉染成淨的,深忍欲樂照著去做。那些真正修行的友伴,那個大家歡喜,你這樣做的話,那個人會歡喜。於是你護持自己的,深深地「根護」,這個就是我們護持我們六根門頭,這個就是得到了聽聞的益處,然後你能夠達到彼岸,達到彼岸。

所以前面告訴我們,「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這個上面那一句話當中的三件事情,是要連下來的—聽聞、隨轉、修心要。聽的就是這個;然後隨轉的,就是把自己從凡夫的習染,轉到跟法相應的;轉到那個地方,照著它去修,這個才是我們真正的精要。你不要花多少氣力,就可以了脫生死,進而幫助別人。所以這個地方,處處地方指給我們看的,就是這個。

【《勸發增上意樂》亦云:「謂我失修今何作,歿時凡愚起憂悔,未獲根底極苦惱,此是愛著言說失。」】

說我現在沒有好好地修行,把時間空空地浪費掉啦!到這樣的話,死的時候,到死的時候,懊悔就來不及了,那些人真是愚癡凡夫啊!現在貪眼前的小便宜,結果兩腳一 (p114) 伸,憂悔來不及了,為什麼?那個時候「未獲根底」啊!這個才是我們的根本,我們要從這個上面要跳出來。那個時候,就苦惱了。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後悔、苦惱啊?「愛著言說」,都在文字上面空話!這個是一個大失足,一個大失足。

【又云:「如有處居觀戲場,談說其餘勇士德,自己失壞殷重修,此是愛著言說失。」】

就像我們去看戲一樣,看戲的戲場裡面看什麼?啊,看那個台上那些人打鬥,「哇,好啊!」在我們這樣喝采、叫好,這看別人好;自己,沒有你的份,沒有!沒有!要自己去做呀!這個才對呀!所以這個在在說明我們都在語言文字上面。啊,現在我們這是真可憐哪,真可憐哪!我以前也是這樣,以後也遇見很多同修,常常覺得:「哎呀,這個我都懂,這個我都了解了。啊,念了幾年書了。」結果念了幾年書,修行居然還在門外,反而說這個念書沒有用。唉,實在可憐哪,實在可笑也是啊!這問題都在這個上面。就算懂了吧,他也不照著去做,還是沒有用啊,還是沒有用啊!

譬如說我們現在來說的話,往往有這個感覺,就好像講修行跟這個教理是兩件事情。譬如說尤其是目前哪,譬如目前我們常常講唯識、中 (p115) 觀,在我現在的感覺,不管唯識、中觀,這個兩樣東西,對我們修行都是最佳指導,實在好極了!你要了解這個心理的行相,清楚明白的話—法相!沒有比法相更好,也是唯一的辦法。可是你把問題的根本,要想從根本上面配合淨除的話,是中觀。然後反過來說,那個問題的根本,你要去運用它的話,要靠那個法相。就好像我們說,啊,這個汽車,你要汽車怎麼開,你引擎的原理了解了,然後呢這個引擎的原理了解了以後,你要用在這個車子裡邊的話,你擺在地上滾嘛變成汽車,擺到天上飛嘛飛機,那這個法相一點都不能少,是這樣地配合啊!

如果你真的了解,日常生活當中處處地方,無非都是運用這個,深淺不同,最淺的地方也是它,最深的地方也是它,沒有一個離得開的而且。而我們現在學了半天,文字弄得很美,修的時候說沒有用了,啊,實在覺得好遺憾!好可惜!也是好顛倒!所以慢慢地我們從這個上面下去的話,我們都會摸到這條正路的,即算是並不徹底,但是這條路,是絕對正確!絕對正確!

【又云「甘蔗之皮全無實,所喜之味處於內,若人嚼皮故非能,獲得甘蔗精美味。」

甘蔗的這個皮,它沒味道的呀,它真正要吃的在裡頭啊!如果人吃那個皮啊,他不能得到甘蔗的味道。我們那天說那個笑話,人家沒有到過南方來的人啊,說這個甘蔗很好 (p116) 吃,可是這個肉很難吞,這個甘蔗很好吃,說這個肉很難吞。這甘蔗,叫你吃那個汁啊,那個肉不要叫你吞下去的,他不知道把它吞下去了,那當然難吃啦!現在更顛倒,他肉吐掉了,只吃那個皮呀,那不是更笑話嘛!那不是更笑話嘛!我們現在就犯那個毛病。

【如其外皮言亦爾,思此中義如其味,故應遠離言說著,常不放逸思惟義。】

就現在我們講話,講的話就像甘蔗皮一樣呀,所以要從那個語言文字上面,深入法義啊!而這個裡邊的味道,就是在這個皮裡邊的味道啊!所以我們千千萬萬要遠離這個言著。可是這個言著,要從這個上面進去,把那個皮拿掉了以後,然後思惟裡邊的真正的內涵,不要放逸啊!不要放逸啊!所以這個地方,真正有心好學之士,務勸你們不要空下來,往那個涼亭裡邊一坐,三個人那麼一聊,跑到那個地方一聊,聊個半天,跑到那裡去一聊,聊個半天,一天亦得過,沒有用啊!這個沒有用啊!

這個是第四條,這個是最重要的!其實這個前後是首尾連貫的,首尾連貫的。你有了第一條,前面的就跟著來了。但是第一條之所以能夠達到真正的成就,靠這一條,靠這一條。同時,你有了這個修持,你前面這個聽聞等等,才能夠真正深入,才真正地深入。否則的話,你始終在那個障礙當中,慢慢地轉。下面第五:

【◎ 於如來所住善士想者。隨念世尊是說法師,發起恭敬。】

那麼我們對於這個所講說的這個老師,覺得這個就是佛;反過來,佛就是這個老師,我們對他要發起恭敬。這個有什麼關係呢?好像跟前面的修行不太密切一樣。直接就修行來說,這是我們……恭敬這是我們真正進入佛法第一重要的第一環,沒有恭敬,都不行,絕對不行!所以大家注意:你不管任何人,這個如果你要去聽法的話,千萬不要懷著輕慢的心,這輕慢的心對我們是最大的損害,最大的損害!不要說他是個大善知識,你不能輕慢,就是一個普通人,再起碼的人,你要嘛不坐下來聽,聽他,聽他—你就得很恭敬的。因為他這個「人」是有差別的,「法」卻是佛講的,你有多少恭敬心,你就得到多少好處。

所以昨天跟你們講的,這個老比丘得四果那個公案,他這就是什麼啊?專、誠、敬三個字。三個年輕人拿著個皮球,往他頭上打一下,打四下,他就證了四果了,這樣啊!這個是我們所以恭敬第一個重要。那麼,這個地方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個特別的理由,就是我們真正要想修圓滿的佛法,什麼是圓滿?佛陀境界才是圓滿,佛陀境界才是圓滿。所以你把說法的師看成佛陀的話,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你恭敬心,不會尋求過失。一尋求過失,真正受害的是尋求的人,不是這個老師,這個我們要了解。向後處處地方都說這個,你有一念尋求別人的心,那個尋求別人的心,就是 (p118) 你一念流落在生死當中受害的地方。

佛沒有一個例外的,沒有一個佛例外的或者說,他看不見人家的錯,不是看不見,他總是把人家的錯,轉化成他的功德。欸,人家種種的煩惱,種種的不如理,他引發他的悲心,引發他的智慧。因為他有了人家的不對,他要去救人家,欸,他是這樣的。他一看見人家不對,要找什麼方法去救人家,所以引發他的大智啊!假定你能夠從這個地方著眼的話,那就怕你不分別,現在我們不是,這個是我們必定要認識的。我們學的過程當中,也是如此,我們一定要這樣,這個是對自己的利益。

還有呢,修學佛法,既然都是徹底圓滿的話,你把念這個說法的法師如世尊,於是你的目標加深、擴大,這樣,這個才是你究竟圓滿的榜樣,你不會停止在現在這個階段。對人來說是如此,這也是究竟圓滿的希望的,就步步向上。所以不是說眼前的這個,就不侷限在我們現在所要修的這個圈子裡頭了。最後

【◎ 於正法理起久住想者。作是思惟,何能由其聞如是法,令勝者教,久住於世。】

最後一個呢,對「正法理」,覺得:怎麼樣啊由於聽聞這個法,而使得這個如來的正教,久住在這個世間。那這個為什麼呢?這個又為什麼呢?因為世間的一切的好處都靠佛 (p119) 法,不管世間、出世間,都是靠佛法而來的。這個佛法真正對世間有兩種功效,一個叫增上生,一個叫決定勝;或者叫眼前增上生,究竟決定勝。眼前的世間的利樂,這個叫增上生,當這個圓滿的時候就是「報土」。當我們初機開始一步步修行的時候,不斷地向上,就是這個。所以如果說要想得到利樂的話,一定要佛法久住世間。然後有佛法久住世間的話,那麼你能夠享受這個佛法;反過來,你能夠推展佛法的話,那麼增長你的功德,而這個最後圓滿的境地,這個就是報土。所以這個東西,必定是自他互相—我們拿世間來說,好像心、物是對待的;實際上,佛法裡邊是相互為緣的,分不開的。要這個好必須要那個,要那個好必須要這個好,這是互相因待的,這第一個理由。

第二個理由呢,我們平常真正修行,固然是要精、要一,可是目標要廣大圓滿。所以廣大圓滿的這個目標的榜樣是佛,達到圓成的境地是清淨的佛陀,而這個清淨佛陀的果,這是果,下手的因,就是眼前。那個所以我們希望這個佛法久住,不斷地增上,增上的最後的結果是究竟決定勝。所以我們對於這個所聽聞的佛法,一方面自己知下手處,一方面要推展開來,達到究竟圓滿的狀態。人是佛,然後這個境就是這個圓滿的報土,因就是現在,所以第五、第六是這個而言。那麼,這樣一來的話,這個就是圓滿的教法行持者,應該有的開始第一個概念。如果這個概念完整的話—因正,這個果實。

(p120) 這個六條,這個是六想,所以我們要斷器三過、要具六種想。你如果真正的能夠這個做到了以後,你說我們能不成就嗎?當然能成就,當然能成就!到那時候,不要說人家真正教我們,我們一心一意去聽;就是人家跟你開玩笑,他也拿著個皮球,叫你坐在四個角上面,我還找不到這個機會咧,就怕不來!他來找的話,我也證羅漢了。不是嗎?所以這個真正重要的,現在我們主要的就是淨化自己。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