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期:           2020/07/03

廣論頁/行: P181L1~P181L4

手抄頁/行: #10 冊 P168L2~P175L9

音檔起訖:   77B_1143~77B_2610

 2020  07月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七

p. 181

今天我們繼續下去。看卷七:

The second part of the method for developing the mind intent on liberation is to reflect on the twelve aspects of dependent-arising. This topic has four parts:
1. The division into twelve factors.
2. Abbreviated classification of the factors.
3. The number of lifetimes required to complete all twelve factors.
4. How their significance is summarized?
【第二由十二緣起門中思惟分四:① 支分差別,② 支分略攝,③ 幾世圓滿,④ 此等攝義。】

一共分十二緣起就是十二支。那麼這個十二支,每一支的內容是指什麼,第一個我們要認得它。那麼這個十二支當中分幾個大類,「略攝」就分成功幾個大類。為什麼要講十二支呢?就是生死流轉,在那個生死流轉當中,它的行相,它的功能,彼此前後的關係,所以在這個第二個略攝當中。然後呢這個 十二支流轉生死當中,怎麼樣從前一世推展到後一世,這個經過的時間說明。最後,由最後的說明補充前面幾項沒有圓滿的。這個在這個地方現在解釋一下,解釋一下。我們看。

【今初】

先是看那個支分差別。

The twelve factors of dependent-arising are: (1) Ignorance.
【◎ 十二緣起中初無明者,】

第一個講「無明」。平常我們對無明兩個字可以說耳熟能詳,常說的無明、無明大家 (p169) 都知道,可是無明的真實內容啊,我們對它不一定認識得很正確。尤其是我們傳統的佛法裡邊講起來,說見惑、思惑、塵沙、無明,講到無明,好像這個無明細得不得了,「哎呀,這我們凡夫不可能認識的!」因為我們不可能認識,所以你沒拿它一點莫奈何它。實際上呢,不!細的無明,是的的確確我們沒辦法認識的,粗的無明就在眼前,就這樣。而是我們必定要從粗的無明上面下手,由這個因漸漸地淨化,然後一步一步地如此因感如此的果。你粗的一步一步地淨化的話,你才能夠最後找到最細的地方,連根拔起。所以現在我們把這個概念,在這個地方要認得很清楚、很清楚。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我們前面很多誤解都可以拿掉。誤解拿掉了以後,產生了一個正解,這個正解就是我們修行的根本。   

談到這裡,在沒有說正文之前,有一句話要說一下的,有一句話要說一下的。我們常常聽祖師們說:「寧願千年不悟,不要一日錯路。」就是你寧願你一千年不開悟,不要一天走錯。這個話怎麼講呢?就是說,如果你走錯了以後,那個非常危險、非常危險!你在這兒慢慢地做對了,慢慢地摸進去,哪怕一千年,你只要做,總有開悟的時候,總有解決的時候;萬一你走錯了,那永遠摸不到!

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好像跟我們了不相干,實際上這句話真正的意思,就是我們眼前 (p170) 每一個人都犯了這個毛病。因為我們在識心的這個控制之下—識心的特質是什麼?它就是識就是能執,執所執的,當你緣所緣的,緣到了以後,你自自然然產生不知不覺的執著,你就覺得這個樣。於是這個執著分兩方面,一個是理智的見煩惱,一個是情緒的思煩惱,你死死地死在這個裡邊。我們平時總覺得我很有道理,總覺得很有什麼,很哪……那個都是在這個概念上。所以這是無始以來無可奈何的事情。

現在呢,修學佛法的目的幹什麼?就是幫助我們擊破它、淨除它,所以佛法是唯一的能夠淨除這個的一個寶貝。萬一你學了佛法,一步開始走錯了,害了!因為說佛法是淨化它的,現在你學了,結果你佛法也學錯了,你已經學錯了,走上了更糟糕的一條路上去了。因為你前面不了解,還有機會說:「哎,這個世間的啊!現在學了佛法可以把你淨化。」現在你自己覺得學了佛法了,其實你學對了沒有?學錯了!於是你牢牢執著這個就是解決你的問題。於是這個執著,把你本來可以解脫的這個機會去除掉了,切斷掉了。什麼東西切斷哪?就是你的執著,你覺得對嘛!因為你覺得對,所以你才不接受其他的,這個力量非常厲害。如果說你們自己檢查一下的話,我想我們很容易可以體會得到,很容易體會得到,有很多東西你總覺得:啊,很懂!就這樣。

昨天也是那位同修跑得來跟我談這個問題,哎呀,他就談得好歡喜,我也非常 (p171) 歡喜、非常讚歎。有兩個理由:歡喜的,他現在走上了正路;讚歎的,我看見他走上了,我也沾了這個光,隨喜功德,無比地歡喜!他就跟我說,他那個剛開始聽的時候,是為什麼聽不進,現在聽得是越來越歡喜。我說:「是呀!我當初也是這個樣的。」然後呢,我進一步說為什麼原因。說實在的,當初為什麼聽不進啊?我們不妨在這個地方每一個人自己檢查一下,什麼力量在這個地方。

你就是說,自己有一個自己的慣性、習慣,有一種慣性平常我們說,你對外來的東西,你就是你覺得這個滿好嘛,這世間的東西,就是這樣。這個就是所以叫你,譬如說坐在這裡,叫你站起來,你覺得坐得滿舒服,叫你站起來,你真不願意!除非是坐的地方不舒服,那個時候你自己要求,否則的話,你坐在那裡一定不願意動的。這個是什麼?情緒上的。還有一種呢,見解上頭的,如果你自己已經覺得你對了,如果你覺得對的話,外面東西你自然而然有排斥的力量,就這樣。就這個力量擺在這個地方的話,不管人家講的什麼東西,自然而然你自己覺得對。

所以說剛才說的這個東西,佛法本來就是幫忙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的,不幸萬一我們一開始走錯的話……所以說,哪怕你一天走錯路,你以為走對了,結果呢唯一真正走對的這個路是你摸錯了,你還以為對,於是你把唯一救你的這條生路一刀斬斷了,請問你有沒有 (p172) 機會跳出來?所以龍樹菩薩在《中論》上面告訴我們:佛為什麼要說這個道理呀?為了要解決你的諸見。今天你對這個道理你的執著,實際上執著是錯的,那個時候諸佛也沒有莫奈何你,諸佛也沒辦法救我們。所以我們一開頭時候,我要特別說明一下,我們正式修學佛法之前,哪怕你已經懂了,還是要記著:我還是個瞎子,就算摸到象了,我還是摸到象的一部分哦!你那個時候能夠這樣地認識,所以你還自己覺得我還在病當中,然後你還要努力,那個時候有機會;如果說你這個心情生不起來,自己覺得很懂的話,那對不起,那就害了!

所以到這裡,我們重提一下,前面「道前基礎」告訴我們的準備,我們把這個準備今天重提一下,把這個我們的障礙拿掉了以後,然後我們再學下去。我為什麼在這個地方提這個,有個原因。你要真正進入佛法,前面講的是人天乘法,這是個基礎,這是個基礎,是共的,由這個基礎上面真正地深入,到這個地方才是真正跳出輪迴的開始。前面已經講了一半了—四諦,如果在這個四諦上面你萬一把握不住,現在還有更好的—十二因緣。如果你這兩個都把握不住的話,那對不起,這一生就沒有因緣了。

所以在這裡務必先要好好地把自己的宿習—這個宿習有幾種:一種知見上自以為了 (p173) 解的習慣,就是見煩惱;還有一種自己的思煩惱,哎呀,覺得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哎呀,又覺得這個不配胃口、那個也不配胃口,就是這個習性上的。這個兩點一定要拿掉!打起精神來,好好地學!這是以前無始以來的錯誤拿掉了以後,然後呢我們從這地方進入去。

現在開始我們看一下,先看那個無明支。無明是什麼?

The 《Treasury of Knowledge》:
【如《俱舍》云:】

他引《俱舍》的,在我們這邊說我們講大乘的,他為什麼引《俱舍》啊?要曉得,這個特質本身,大小三乘所共。現在我們剛剛進去,如果說基礎的地方不認識的話,你深細的地方也不可能認識。反過來,如果說你基礎不認識,先把大的弄得了以後,我們變成功什麼?哎,講起來,說,哇!人造衛星樣樣都懂,銀河、太空都懂,實際上呢我們眼前的是一無所知。你眼前的一無所知,你就能夠到太空去了嗎?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個道理。不要說人造衛星,眼前那個腳踏車你也不會造,乃至不會騎,你就說我居然能夠造太空火箭,那不是很荒唐嗎?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麼這個很深的大論當中,它處處地方引這個。這個地方有個重要的原則,如果是對的話,不管是初、中、後,質一定對;下手的地方你做對了,拿這個因步步上升,你才能夠達到最高的地方去。現在我們 (p174) 看《俱舍》怎麼說。

Ignorance is like animosity and falsehood.
【「無明如非親實等。」】

這個是我們將來修行的最主要的關鍵,這個概念我們務必要弄清楚。這個「無明」不是我們當中:「哎呀!這個無明這是菩薩才能夠破,才能夠認識啊!」就是我們眼前凡夫就應該認識的。這是什麼?非親非實,還有個「等」字,下面要解釋。

Animosity and falsehood refer neither to the absence of friendship and truth, nor to w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se two, but rather to the classes of phenomena that are directly antithetical to and incompatible with friendship and truth.
【此亦如說怨敵虛誑,非唯遮無親友諦實,及異親實,是說親友實語相違所對治品。】

就這麼簡單的幾句話,這是我們眼前最重要,必須應該認識的。他說「如」,如者好像,是說「如說怨敵虛誑」。前面說「親」,親是親愛嘛,說「非親」,非親是什麼?不親愛的,是說「怨敵」,說怨家對頭。還有呢?「實」是實在的,現在呢「非實」是什麼?虛誑的。所以它這個地方,他不說怨敵、虛誑,而說非親、實,是意思什麼?說「非唯遮無親友諦實,及異親實」,不但是遮止這一個。記得不記得我前面告訴你們,說我們共同在這裡表決一樣東西的時候,說贊成甲的請舉手,贊成乙的請舉手,舉完了半天還有很多人有問題的。現在不是,贊成的請舉手,不舉手的就是反對的,就這兩樣,那就沒有 (p175) 遺漏了。所以在這個地方也告訴我們,他所以用這個「非」、所以用這個「遮」的原因何在,是這樣—就是凡是不親愛的、不實在的,與這個所有跟親、實相違的,這個就是我們要對治的,這個都包含在無明當中。

用這樣的一個歸類方法、分類方法,就把這個無明的特質可以完全地說得明白,一無遺漏。你在因地當中,能夠一無遺漏地認識,然後呢道位上面告訴你們是一無遺漏的對治的方法,你照著去修的話,產生的結果是一無遺漏圓滿的結果。了解嗎?所以說在這個地方,不管是念佛、參禪也好,假定你懂得了一無遺漏的,然後你去修這個法門的時候,為什麼你同樣地做,結果就不一樣的根本原因就在這裡。所以修,那沒關係,它的的確確是有各種不同的方法的。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