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期:           2020/07/05

廣論頁/行: P181LL3~P182LL4

手抄頁/行: #10 冊 P187L9~P197L4

音檔起訖:   78A_1249~78B_0047

 2020  07月
 
 
 
 
 
 
 

 

(3) Consciousness. In the sūtras the Buddha speaks about the six types of consciousness. Nonetheless, here the principal consciousness is the fundamental consciousness, according to those who assert that such a consciousness exists, or the mental consciousness, according to those who do not assert this.
【◎ 識者,經說六識身,然此中主要,如許阿賴耶者,則為阿賴耶,如不許者,則為意識。】

「識」,經上說是叫六識身,那麼這個六樣東西當中,最主要的是什麼呢?如果說大乘唯識許有阿賴耶的,就是阿賴耶識;那麼小乘它沒有這個概念,那麼或者不接受這阿賴耶者,那就是意識,六識當中的意識。

Further, you become entangled in and accumulate nonvirtuous karma through your ignorance of the fact that the suffering of pain arises from nonvirtue. These latent karmic propensities infuse your consciousness.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lifetime in which this happens is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ausal period,"
(p188) 【此復若愚,從不善業起苦苦果,造作增長諸不善業,此業習氣所薰,現法之識者,是因位識。】

這個「因位識」跟「果位識」分開來講,那麼這個是怎麼一回事情呢?這是說,我們不了解這個識是什麼東西,實際上這個是從無明一路上面來的,那麼因為我們不了解,所以有「行」。當你真正行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造種種業的時候,那個一切的行為啊,就留在這個心識當中,留下一個影響力量。那麼,所以這個東西,這個習氣啊,所以留下來這個影響力量,留下來這個習氣,或者留下來這個種子,那個東西就是因位識。

如果說你所造的是不善業,為什麼呢?因為你不了解一切事情由業感果的這個因果緣起的法則,所以說「此復若愚」。那麼你雖然要求樂,可是不了解什麼是樂因,所以你造的結果卻是苦果。「造作、增長」,這我們都了解了。然後造了這個業以後,這個習氣,造的時候它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潛伏在我們的心識當中。這個潛伏在心識當中的力量,將來可以引發生死流轉的,這個就是因位識,因位識。在唯識上面我們稱它為種子,所謂異熟種子、名言種子之類。

p. 182

while that which enters the birthplace in a miserable realm, in the future and in dependence on the causal period consciousness, is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effect period."
【由依此識,未來世中於惡趣處結生之識者,是果位識。】

(p189) 因為這個當初造的時候留下一個種子,這個是因位識;由於這個,然後它將來如果有特別的因緣又把它策發,策發了以後,將來能夠結果的,這個叫「果位識」。所以實際上這個識分二個半支,前面的半支是因位的,後面的半支是果位的。那麼怎麼情況之下,從因位轉變到果位呢?這個在 十二因緣的流轉圖當中,會有詳細說明,詳細說明。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了解了,原來就是在我們平常起心動念之間,就根據我們平常說,以前、前面說等流心識,當境界現起的時候,我們以什麼心識對,造什麼,然後呢這個時候就會把因位識變為果位識,這個道理隨後再講。

Likewise, due to the power of your confusion about the reality of selflessness, you perceive happy realms to be happy, not understanding that they are actually miserable. Through such misperceptions, you accumulate meritorious and invariable karma.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lifetime in which you accumulate such karma is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ausal period," while that which, in dependence on this, enters a happy rebirth in either the desire realm or the higher [deities'] realms is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effect period."
【如是由於無我真實義愚增上力故,未如實知善趣真苦妄執為樂,即便造集福不動業,爾時之識是因位識。由依於此遂於欲界上界善趣結生之識,是果位識。」

這個同樣的道理。前面是由於業果不了解,造的惡業;現在呢,他業果是了解了,但是「業感緣起」的這個緣起的究竟的意義,真實意義,這個平常我們說「空性」,這個道理他不了解。由於對於無我的這個真實義,換句話說,勝義諦當中講的空性,這個裡邊並沒有真實的我,於這一點事情不了解。由於這個愚癡無明的力量,那麼他雖然了解了業感緣起的道理,雖然了解了業感因果的道理,造種種的善業,但是並不了解這個善業感得的這個 (p190) 樂趣,真實來說還是苦的,所以他妄執為樂。那個時候他造的什麼?或者造福業,或者造不動業,那就是人、欲界天、色、無色界。那個時候同樣地,當現世造的是因位識,將來根據這個會結果的是果位識,這個是第三支。第四支呢,

(4) Name—and—form. "Name" is the four [of the five] aggregates that are nonphysical: feeling, discrimination, compositional factors, and consciousness. As for the fifth aggregate, form, if you are reborn in a formless realm, you have no actual form, only the seed of form. Thus, the "form" in the term "name—and—form" applies to any form, such as the fertilized ovum, that is appropriate to any situation other than the formless realm.
【◎ 名色中名者,謂受想行識非色四蘊。色者若生無色,唯是色種而無實色,除此餘位羯羅藍等色,如應當知。】

什麼是「名色」,名色一支呢?受、想、行、識,這個不是色。這個是顏色,顏色就是「有對」。平常所謂「對」的話,它有特別的,眼可見、耳可聽,然後呢舌可嚐、身可觸,像這一種東西,那麼這個可以表示的,這個有質礙的,像這一種東西,那我們了解的。所以換句話說心法以外的,這一個世間的那些有漏的東西,那就是色(編者按:「那就是名,心」此句疑師口誤故刪之)。那麼說「名者」是這個心法;「色者」,那麼就是我們的色法—色、聲、香、味、觸。如果生在無色界的話,並沒有實在的色,而只有色的種子。除了這個以外,所以除了無色界以外,其他的……所謂「羯羅藍」是什麼呢?就是當我們在生死流轉當中,新生命剛剛開始的那個時候結出的這個,叫羯羅藍等,從此以後慢慢地發展長大,有六根,然後變成完全的一個身體,這個叫作色,這個是我們應該 (p191) 了解的。所以當結生相續的時候第一剎那,一直等到六根生起以前,那段時候叫名色,名色。那麼這個「六處」呢?

(5) Six sources. If you are born from a womb, four sources—the eyes, ears, nose, and tongue—are formed throug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name," [that is, consciousness] and the oblong mass of the fertilized ovum into which consciousness initially enter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sources, however, exist from the time of the fertilized ovum—the time of name—and—form.
【◎ 六處者,若是胎生,由其最初識入精血,為羯羅藍,與名俱增,成眼等四處,身與意處,於羯羅藍位而有。】

這個「六處」呢,就是從前面這個名色的羯羅藍開始,胎生,那麼就是最初這個識入精血,那個時候結生的一剎那,成功這個羯羅藍。羯羅藍另外叫「凝滑」,一團,一個肉團,這滑滑的一個肉團,只是如此而已。那個時候這個肉團,實際上這個色,這個是「與名」,就是心「俱增」。因為由於這個業力的推動,它繼續地在增長,繼續增長的話,慢慢地就成什麼?「成眼等四處,身與意處」,換句話說,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六樣東西,那個時候在羯羅藍位上面慢慢地生起了,慢慢地生起了。

實際上這個裡邊很有意思,所以這個名色我們已經談到,在前面依四諦流轉當中談到,說投胎進去的一剎那中,一剎那那個時候,他那個色的特質,是什麼呢?叫所緣,還有呢所依,實際上呢所執。識緣的地方,就是他所執的地方,譬如說我們眼睛看,嗯!看一個東西,那我們所看的這個境,就是我們所緣的,所緣的;不過那個執的話,就是這個緣哪, (p192) 而有一種強有力執取的力量,否則的話你就說我們只是執,執持所謂。

當我們真正投胎的時候,那一個時候,就是那個心識,由於強有力的執取,那個時候的這種狀態。因為有他這樣執取的狀態,所以啊那個父母的精血,本來他所緣的,變成功他的由貪愛而執取。於是那個時候他前面那個心識,就心識本身,永遠在剎那剎那地向前推衍,滅了,後面的心識起來了。而後面的心識起來的時候,那個就依他所執的那個精血,那個就是色的部分,羯羅藍位。

所以這個時候產生那個名、色這兩者當中,很有意思,這個羯羅藍跟他那個心識,就兩個,所以叫「俱有依」識,這個名色當中,色跟名兩個東西,是互相—識,這個心識,去緣、去執另外那個色,那個色就是精血;然後呢,同時他這個精血,又變成他識所依的地方,於是就產生了一個新的生命,這樣。那麼同樣地,還是由於這個業力的推衍的話,那個新的生命慢慢、慢慢地發展了,於是成功這個六處。

If you are born spontaneously, there are no such stages, since your sources form simultaneously with your entering rebirth.
【若是化生,結生之時,諸根頓起,無此漸次。】

如果說化生的話,那麼當他結生的時候,一剎那都起來了,他不會有這個一步一步地發展,像胎生,經過個月。那麼不一定,人是這樣,有其他的動物哦,不一定。

However, for those born from eggs or for those born from moisture, the explanation is similar to the explanation of those born from a womb,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word womb."
(p193) 【卵生濕生唯除住胎,餘者悉同。】

還有卵生跟濕生,這個發展過程當中也是一樣的。化生是一下頓起的,其他的胎、卵、濕是漸次而來。不過胎生呢,這個漸次來的時候在母胎當中;卵生跟濕生不在,在卵當中,這樣的,實際上那個濕生,還是有牠的一個膜包在外頭的。牠這個進行過程當中,還是這樣的,先是這個兩個名、色,然後業力的增長了,而那個六根漸漸生起,這樣。所以說除了住胎,其他的發展過程當中,也都是這個樣。

This is explained in the 《Levels of Yogic Deeds》.
【是〈本地分〉所說。】

那個是在《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上。

This being the case, once nameand-form are established, you have an actual body. When the six sources are established, the experiencer has been created, because the particulars of the body have formed. The five physical sources do not exist in the formless realm.
【由是因緣,成就名色得身自體,成就六處成身差別,是為成就能受用者,五有色處者,於無色中無。】

下面這個什麼呢?由於這樣的原因,所以名色這個東西啊,就是我們自己的本身,換句話說我們平常說色心、色心,就是這個東西。平常我們講的我,也可以說單獨的一個我,實際上呢「我」這個東西,就是色跟心,再分開來叫作五蘊,那麼就是他自己的 (p194) 本體。那麼這個本質這個東西,如果說細細地分開來說的話,那又分成功眼、耳、鼻、舌、身,這樣的不同的幾個,所以說六處是成就身的差別。總相、別相,總別之相。

所謂總別之相,我們譬如隨便說吧!說這個教室,好囉,這個教室是個總相,總共地統統包括在裡邊。然後我們在教室的時候,哦,這個叫講台,然後這個叫門窗,這個叫我們坐的椅子,這個叫什麼牆壁,這個就是什麼?這個教室的別相。所以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我們說這個寺院,那麼這個就是它的總相;然後呢,這個寺院裡面,這個是大殿,這個是寮房,這個是大寮,這個是什麼,那就是它的別相。

所以這個地方的名色跟這個六處,是他的一個是自體的總相,一個是別相。雖然前面、後面,從它的成就過程來說有前後的差別,實際上呢,這個名色跟六處結了以後,一直到你這一生,一直連續下去的,一直連續下去的。所以平常我們經上面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這個一直到這一生,從開始結生一剎那,到本有消失死有開始,都是這個狀態。所以他的本體來說就是名色,他的差別來說就是六處。那麼再下面,觸。

(6) Contact. When sensory object, sensory faculty, and consciousness come together, you distinguish three types of objects—attractive, unattractive, and neutral. The passage where a sūtra says "caused by the six sources" refers to sensory objects as well as consciousnesses.
【◎ 觸者,謂由根、境、識三種和合,取諸可意、非可意、中庸三境,說「六處緣」者,亦表境識。】

(p195) 「觸」,那麼再下面一支。什麼是觸呢?由於「根」跟「境」跟「識」三樣東西,碰在一塊兒了,那個時候碰在一塊了以後所產生的那個一種感觸。那個感觸本身還並沒有辨別的能力,說辨別這個好壞,但是,欸,他感覺到了,感覺到了。這個感覺的,這個能感覺的這個,這一種心理叫作觸。覺得這個,能感覺的這個,這一種心理叫做觸。

所以「說六處緣者,亦表境識」,這個六,前面是六處,就是六處所緣的是境、識,就在這個上面。就是也說明了,實際上呢,我們又為什麼稱它說「六處緣」呢?就是它一定是三樣東西和合的時候才生起這個東西來,那個也就是這個前面的六處所緣了這個境跟識,六處就是六根嘛,那麼這個根緣著這個,生起這樣的那一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