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期:           2020/07/14

廣論頁/行: P184L5~P185L2

手抄頁/行: #10 冊 P260L7~P271L8

音檔起訖:   80A_1831~80B_0718

 2020  07月
 
 
 
 
 
 
 

 

【四相當知能引所引,】

這個引,「能、所」當中一共有四個行相。

【一何為所引,】

什麼是所引的?

【謂果位識乃至其受,共四支半。】

不過在前面這個,平常我們一般說的這個半支不算,只算四支,名色,這個有個原因的。因為實際上啊那個果位識,出現是怎麼狀態?一直到攝持這個名色那個時候一剎那開 (p261) 始,那是果位識,前面這個都是因位。前面因是無明、行、識這個因位,經過了愛、取、有的滋潤,然後它現起中陰。那麼究實說來,那個中陰身本身已經進入果位識了,但是還沒有結生。所以他結生的時候是什麼?就是看見這個父、母交合的時候那個精血。實際上這個精血,就是由於他的業力的原因,那麼他的執著、愛著,所以這個時候,他有一種執取的力量。就像平常我們對我們所歡喜的,啊,我們歡喜吃的,全部精神,嘎嘎貫注在這上面。那個時候我們自己不覺得,但是這個力量非常強盛,這個力量。雖然你不覺得,卻有個強盛的力量。

有一個很善巧的方便,你可以感覺得到,你最歡喜吃的東西,人家把你拿走了,那個時候啊你簡直無法忍耐。那我想我們體會得到的,在這個裡面都是這樣的。你最疼愛的、最心愛的東西,忽然之間被人家拿走了,或者你要失去了,那個時候你這個心理這種狀態,那才可以顯得出來,這個強盛的這種力量。所以說,這是一種非常堅強的攝持、執取的力量。所以這個識就是依靠著這個—這個識、第一個識,就是心識的「識」—依靠著這個顏色的「色」,這個物質的這個東西,執著它,也緣它,這兩樣東西呀就像撐起來一樣。兩根筷子綁在一塊兒,你綁著我,我綁著你,結果兩根筷子就撐起來了。鋼筋跟水泥兩個緊緊地捆在一塊兒,這個柱子就行了!我們一切的都是如此。所以當它那個進入果 (p262) 位的時候這個狀態,就是變成功這個名色當中的這個「名」了。

所以通常我們這個,細分的時候,就曉得怎麼是因位、怎麼是果位。那麼果位的狀態,我這地方也提一下。什麼是所引呢?那就是這個從果位識,當他結生的一剎那開始,名色,然後呢,六入或者是六處,觸、受。那以何所引,拿什麼東西來引的呢?「無明之行」,就是業,最主要的是惑,由於惑而造的業,由於造了業,業有一個力量,這個力量會推動你的,以這個來推動,現在是拉,拉跟推是同樣一個力量。如何引發呢?怎麼會引的呢?是「因位識中熏業習氣之理」,這個昨天講過了。所引的呢,怎麼會引發起來的呢?「若遇愛等能生,堪能轉成如是諸果。」哦,這個我們現在了解了。

那麼還有呢,生那一方面。那個生那一方面是能生跟所生,能生跟所生一共有三個行相。「以何而生」,拿什麼東西才能夠生起來?這靠什麼力量呢?就是愛、取,靠愛、取的這個滋潤 — 以何為生。生些什麼呢?生、老死。「如何而生,謂由行於識,所熏業習潤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由於愛、取的關係,然後呢,你呀,這個愛、取就是一種煩惱,一種惑,由於這個惑,然後呢自然而然你就造業,這個業就不斷地熏那個識。你做任何一件事情,那個識田當中就留下影響力量。以前留下來影響力量是因位,現在呢,你繼續努力地把這個因位留下來的識就感果了,就這樣。這個為什麼會感果呢?因為它繼續地 (p263) 熏習的話,這個力量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強大,強大到那個時候,它就產生了現行,這樣。那麼現在這個道理清楚了!

Vasubandhu, in his 《Explanation of the Divisions of Dependent-Arising》, took the factor of birth as the only actualized factor and then taught aging-and-death to be the faults of these factors of projection and actualization.
【《緣起經釋》中,以生一支為所生支,老死則為彼等過患。】

那麼解釋。這個生是所生,老死為彼過患。前面我們說,所生是生、老死,那麼他為什麼要在這個地方分開來呢?他有一個原因的,他有一個原因的。就是說,他為什麼要講那個經 — 佛?他所有的一切都有一個目的,要讓我們正確了解生死的行相,然後呢,從這個地方跳出生死輪迴。假定你不了解這個生死的真實行相,痛苦的原因,以及這個實際上的過患、禍害的話,你不會生起厭離心。欸,你覺得還快樂得很欸!還好得很欸!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不要說世間上的放不下,修學了佛法,還是覺得,哎呀!這個道場要弄這個……。那真的為了弘法,那是很了不起,但是偏偏自己的心裡面放不下。對不起,那個沒有用啊,那個沒有用啊!

所以他告訴你,一旦生起來了以後,這個禍患無窮,痛苦無比啊!所以他把所生的那個生、老死,那一個分開來。生是很簡單,就生;生完了以後剩下來的,一生就註定你揹了個死,那個死一直在變化,一直在痛苦當中。所以說,老死就是所有的「彼等」 (p264) —生完了以後的一切,一切都是過患,唉,沒有一點是可以愛樂的地方。我們必定要對這個有所了解了,那個時候,你由於苦的逼切,才會追求,要想找這個苦的解脫。那麼你才看看,那個苦是不是能解脫呢?你會找,欸,說有原因,只要因地上面滅除就可以。所以整個的前面已經說過了,佛說的時候,一定先說苦諦的原因在這地方。所以佛在這個《緣起經》解釋當中,特別說明這一點,這個他的理由所在。換句話說,我們真正要想修行的話,必定要從這個地方下手。

到這裡我們了解,佛講的經典,你千萬不要單單看那個理論。不要「單單」看成哦!注意哦!這是一個理論,沒錯,可是這個理論呢,有它絕端重要的一個實質的內容在。如果你把握不住的話,那就變成功說空話,那個所謂學教的話,那教了個半天是戲論。現在說它的理論就是它實質上的內容的,在這種狀態之下,如果你不修行則罷,要想修行的話,這個理論不通,請問你如何修法?所以短短的一句話,這個裡面有這種含意,隨時提醒我們。我們繼續下去。

This being the case, actualization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follows: nonvirtaous compositional activity that is motivated by ignorance about karma and its effects deposits latent propensities of bad karma in the consciousness. This makes ready for actualization the group of factors of a miserable rebirth that begins with the resultant period consciousness and ends with feeling. Through repeated nurturing by cravuzg and grasping, these latent propensities are empowered, and birth, aging, and so forth will be actualized in subsequent miserable rebirths.
【由是由愚業果無明起不善行,於識熏建惡業習氣,令其堪成三惡趣中果時之識乃至於受。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彼業習漸有勢力,於當來世惡趣之中感生老死。】

(p265) 這個道理前面說過,這個是對於業果不明白,但是呢我們不明白 — 這真實的意義的不明白有兩重吧!一種就是因果的關係不明白,還有呢,就真實意義不了解。所以對因果不了解的人哪,他就造惡業,因為不了解如是因感如是果,他要找快樂,不曉得快樂的因在哪裡,就亂搞,這樣。那麼有一種人呢,了解這個因果的關係,說你要找快樂,要找到快樂的因呀!要去掉痛苦,要從根上面切斷哪!那時候他就不會造惡業了,然後呢他可以得到人天善趣,可是並不了解究竟意義。所謂這個因果的究竟的法則如何,對它真實意義不了解,他雖然造善事,但是還在人天當中。所以說,

Alternatively, motivated by ignorance about the meaning of selflessness, meritorious compositional activity-such as ethical discipline within the desire realm —
【又由愚無我真實義無明,】

由於這個不了解,無明的話就是對真實的意義不了解。那麼於是造了善業,

【起欲界攝戒等福行,】

這個「戒等福行」很有意思!平常我們一般都是講世間的世法,它這個善法當中,把戒開始,這個說明什麼?說明哪你單單持戒,而不了解這個真實無我的意義的話,對不起,這個戒只是人天有漏之福,

對不起,這個戒只是人天有漏之福,不究竟的,還在輪轉當中。不過有一個好處,假定說你受戒了以後啊,你眼前雖然不了解,你一心恭敬,「喔唷,這個佛講的!」你無比的恭敬心,由於這恭敬心增上力的關係,將來這個福報完了以後,欸,你還是這個力量,引發你見到下一個佛菩薩,告訴你真實的意義,然後呢你透脫。不過多吃了一些冤枉苦頭,這個冤枉苦頭,比地獄裡面可要好很多哦!所以這地方也說明兩重意義。我們一定要了解,佛法告訴我們的戒的真實的內涵何在,我們必定要本末把握得很清楚,那麼這個是「欲界攝戒等福行」。

p. 184 (11)

or invariable compositional activity — such as the cultivation of meditative serenity within the higher [deities'] realms — deposits latent propensities of good karma in the consciousness. This makes ready for actualization the group of factors beginning with resultant period consciousness and ending with feeling for, respectively, a happy rebirth in the desire realm or a rebirth as a deity in the higher realms.
【及上界攝奢摩他等諸不動行,於識熏習妙業習氣,令其堪成欲界善趣及上界天果位之識乃至其受。】

到了這個。

Through repeated nurturing by craving and grasping, these latent propensities are empowered, and subsequently birth and so forth will be actualized in those happy rebirths.
(p268) 【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其業習漸有勢力,於當來世諸善趣中,生起生等。】

那個是善趣的,那個善趣的。不管這個哪一種,總是還在生死輪迴當中。你要跳出生死輪迴的話,不但對這個業感果的這個道理要了解,還要為什麼會業感果,原來這個是緣起空,就是空性,所以一切法無我的真實義要了解。你了解這個道理以後,然後你開始從普通的善行進入戒定慧,那這個時候這個戒,就變成功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下腳第一步,下腳第一步。這個是我們必定要分得出來的。所以它的特質、根本因何在,我們要把握得住。好,現在這個我們了解了。

The twelve factors, moreover, are subsumed under three paths — those of afflictions, karma, and sufferings.
【如是十二有支,】

這樣的十二有,不管你分成六因、六果也好,或者能引、所引、能生、所生,這個四相、三相也好,我們再歸納起來,不外乎三樣東西:

【復於煩惱業苦三道、悉皆攝盡。】

另外一種歸納的方法,惑就是煩惱,由於煩惱是造了業,由於造了業是感了苦,於是感了苦報現前的時候,我們不了解的關係又引發煩惱,所以叫無明嘛!然後呢輾轉,沒頭 (p269) 沒尾的。所以這個昨天講的 十二有支的圖,中間那個圖啊,就是那個中間的核心,就是那個中間的核心。而這個裡邊,核心中間是以無明為主,只要有這個無明,一團糟。這個無明仔細算起來呢,最重要的兩樣 — 貪瞋癡。前面我們一開頭的時候,講中士的時候說,繫縛,繫縛生死的這個東西是什麼?就是惑跟業兩樣東西。而這個惑、業當中,惑是它的上首,就最主要的就是這個,就這樣。由於惑所以造業,造了業一定感苦;那麼然後感得苦的果報,果報現起的時候,對不起,你既然無明,根本沒有拔除的話,哦,又來了!輾轉輪,於是在這個上面,整個的輪迴就生起了,所以「悉皆攝盡」,統統包含無盡。下面引那個菩薩,

p. 185

As the wise Nagarjuna said:
The first, the eighth, and the ninth are afflictions.
The second and the tenth are karma.
The remaining seven are sufferings.
【如龍猛菩薩云:「初八九煩惱、二及十為業、餘七者是苦。」】

這個就是十二支當中的「初」,第一支是無明;「八、九」那就是愛、取,這個三支是煩惱。「二」就是行,「十」就是有,這兩支是業。其他的支那就是苦,其他的「餘」,這個東西就是苦。那麼現在我們看,再繼續下去。

The 《Rice Seedling Sūtra》 mentions four causes which subsume the twelve factors of dependent-arising.
【《稻稈經》說十二有支攝為四因,】

這個《稻稈經》也是專門講十二因緣的,十二因緣的。

It explains that when the seeds of consciousness sown in the field of karma by ignorance are subsequently moistened by the water of craving, they give rise to the sprout of name-and-form in the mother's womb.
(p270) 【謂無明種者,】

這第一個,無明相當於種的人。

【於業田中下識種子,】

在這個業識的田當中,下的個識種子,這第二個。第三呢,

【潤以愛水,】

經過這愛水的滋潤。

【遂於母胎生名色芽。】

就結生相續。這個文字,只要我們把 十二因緣圖了解了,你怎麼解釋內容都非常清楚。他不是要翻花樣,讓我們這樣解釋、那樣解釋,他目的不在這裡。目的是用種種不同的方式,各方面的說明,讓你對那生死行相的本身,非常清楚、明白地了解。這個所謂生死過程當中的行相,不在文字上面,而在我們起心動念之間。這個起心動念,並不單單是你閉上眼睛哦!就是任何時候,你張開眼睛,在任何時候,實際上這個起心動念,一定包 (p271) 括你起心動念引發之因。譬如張開眼睛,看見這個,心裡就動了;聽見這個,心裡就動了。所以換句話說,當在一切情況當中,所有的種種的內外引發的心理的行相,你透過了這些經論的說明,處處地方認得得明明白白,你就曉得哪些是染污、流轉。

而這個地方現在重要的是告訴我們,先要懂得它的苦 — 過患;以及由此而緊跟著追到這個苦的原因何在;然後呢,這個原因如何在這個裡邊流轉,一步一步地讓你認識。到你認識了以後,既然這是苦,你又了解了這個苦的原因,那個時候進一步你就了解,如何在這個原因上面把它切斷。那麼再進一步,找到切斷的修持的方法,照著去做,問題解決!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