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期:           2020/07/17

廣論頁/行: P186L1~P186L6

手抄頁/行: #11 P6L1~P13L10

音檔起訖:   81A_0529~81A_2012

 2020  07月
 
 
 
 
 
 
 

 

Arhats have immeasurable projecting karma accumulated when they were ordinary beings, but are free of cyclic existence because they have no afflictions.
【諸阿羅漢昔異生時,雖造無數能引之業,然無煩惱解脫生死,】

看!阿羅漢證了果了,在「異生」就是無量劫以來,他能引之業也一樣地無量無邊,但是他已經對治,不但損、而且壞。由於這個損而壞呀,他就煩惱解脫了,沒有了!所以解脫了生死,所以解脫了生死。所以前面這句話告訴我們,我們從無量劫以來,造了無量的業,「異熟未生,對治未壞」,這兩句話我為什麼要說?異熟未生這是無可奈何的,法爾如是。我們真正應該認識的就要認識對治,現在大家了解了嗎?所以對我們這個懺悔應該感到高興。儘管現在還不懂得,心裡面至少說:哎呀,我好高興!雖然我不懂道理,我已經有機會參加了!慢慢地就把這個真實的內容要加進去。不要說:哎呀,我已經很多了,現在又要中間加這個東西啊!那個時候你的心裡面啊,就排斥那個法,那個很危險喏!

我們平常所謂謗法、謗法,不一定就形之於身口,就是你心裡一念起來的時候,你就那個時候,千萬注意喔!不要說:「唉,我在那裡睡一覺多好!我們跑得去啊今天晚上磕幾個頭,在那邊磕得腰酸背痛!」這個念頭萬萬起不得!你儘管現在不懂,你說:啊!現在我既然有機會進去,雖然我不懂,我跑進去,這個就來。然後呢因為你不懂嘛,所以 (p7) 趕快努力把它弄懂,弄懂了然後你加進去「對治」,行了!行了!雖然我們這一生沒有機會,不一定有機會證得阿羅漢果,但是要求往生,那是保證的,這一點我們必定要了解。所以很多人,大家說我要念佛、念佛,那個道理都不懂,你怎麼個念呀!我的天啊!這個,這個地方注意哦!

還有一點,我剛才告訴你們考試,考試這個是大關鍵喔!我所以要考的話,就是你們考完了,今天晚上還要溫習,不過這個課主要在明天講。我會告訴你們,這個重要的關鍵在什麼地方,然後呢務必使得這個地方弄清楚。至少在座的大部分同修的確非常精進,我非常歡喜,這一點我絕對盡我的力量幫助你們。繼續下去。

Once you have reached a firm conviction about this, you will hold the afflictions to be enemies and will make an effort to eradicate them.
【若於是理獲決定解,則於煩惱執為怨敵,於滅煩惱能發精進。】

好了!你對上面這個道理了解了,還要什麼?「獲決定解」。這個我們現在已經認識了,不是說懂得了,算了,然後呢關起書本來又忘記掉了。或者懂得是懂了,但還含含糊糊。不!懂得徹徹底底,夠不夠?不夠!徹底了以後,然後呢反覆思惟,然後呢你心裡生起現行,碰到任何情況之下─喏,就是這個!碰到任何情況下,就是這個!所以這個見解是堅定不移。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那時候才可以,才會「對煩惱執為怨敵」。 (p8) 在任何時候,平常我以為這個好就歡喜它的,是吧!貪愛的,愛取,啊,那個時候是一無是處啊!一無是處啊!你就把它看成功怨敵了。因為你把那個能夠怨敵了,所以你要對治它,那麼然後呢對於滅煩惱這個善巧方便,你能「發精進」。因為你找到了個怨家了,這個怨家要傷害你,你要想辦法跟那個怨家鬥啊!於是你要學種種的方法去跟它鬥嘛!這個精進就是鬥煩惱,那個時候才引發得起你的精進來。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前面這個道理,這麼個重要法!

現在不管是四諦、十二因緣,你兩種當中,你能夠融會貫通的話,不管你怎麼講,講四諦,四諦清清楚楚,講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清清楚楚。譬如說,我們前面講這個四諦當中的時候,曾經談起集諦,苦諦比較容易懂,苦、空、無常嘛!實際上那個苦、空、無常還不一定那麼容易喔,還不一定!不過至少粗相我們比較容易。那個集諦當中,集諦當中,因、集、緣、生四諦,這個的確不大懂,的確不大懂。你們不妨試試看,等一下翻那個字典,我們這裡佛教大字典,然後呢這個法相大字典,你去翻,你怎麼翻哪?如果不懂這個十二因緣的內涵的話,你不了解。或者《俱舍》上面有明白的說明,道理可能很清楚。如果說他對這個概念清楚的,一說道理,懂了!否則這個道理不清楚的話,道理說得再多,你還是不了解說些什麼。這個地方我順便說一下,這個開合之間、粗細之間一一交 (p9) 代清楚。

現在這個地方我們再停一下。他為什麼會能夠對煩惱執為怨敵啊?為什麼會對這個道理,能夠產生決定見解啊?有一個理由,而且也是唯一的理由可以說─苦!就是這樣,找快樂!也許我這一生……有很多人:「我並沒感覺,一心想修行。」那是宿生已經有修行了。初機修行的第一步,他一定是,因為初機的凡夫無非是找快樂嘛!啊,看那個苦嘛,他要去掉痛苦找快樂嘛!那個時候為了找快樂,為了去掉痛苦,那時候努力策勵他去找。不幸的是極大部分啊,他要找快樂找錯了,那世間沒有一個人例外,他都是找快樂,結果找了半天下了地獄,好可惜!我們幸運地找對了,啊!因為要這個,然後那個。找到這個地方,一步一步推進,最後呢找到了,原來根本在煩惱;然後呢滅這個煩惱有一定的方法,那個時候你才會策勵精進。策勵精進的力量還是什麼?怕苦嘛!一句話。所以記得哦!苦、集、滅、道,苦、集、滅、道,它一定是這個行相,你要把握得住的。

所以我們曉得呀,這個對知苦,這是激發我們發心、起行,乃至於最後繼續修行,到最後證果的整個的力量,就在這裡,就在這裡!所以你看我們這個禪宗的大德也好,念佛的祖師也好,《淨土聖賢錄》上面我看見,也不曉得是哪一個和尚,他一天到晚念佛。然後呢人家罵他,「哎呀,快要死了,我哪有功夫啊!」下面一句話是我加上去的,他根本 (p10) 不覺得。「哎喲,我快死了!」下面匡匡、匡匡,「阿彌陀佛!」拼命念都來不及,哪有一點閒功夫!然後呢禪宗的大德就是生死心切,我們現在打那個板也是「生死事大」,處處地方在那裡。唉,真是可惜呀!可惜的是什麼呢?把那個「生死事大」寫在板上面,那是板的事情,跟我沒關係啊!   

我想起這個,我自己有一段笑話也可以說,我的笑話讓你們來笑,也是我自己很痛切,但是呢我要感激的。我說我二十幾年以前,哎喲,是滿用功啊,開始念佛,拼命念!後來因為到了蘭若,那麼然後呢又看了一點經教,哎喲,看了很警惕,然後呢自己也做不到。我在那個書上面圈哪、點哪,法師就說:「欸,不能亂喏!」所以我曉得經上面,我絕對不動,但是自己像現在這種書本上面,我就畫呀什麼,警惕自己。發現那個寫在書本裡還不夠味,我就把這個條子寫好了貼在牆上面,貼得個滿牆都是,啊,常常去看。有一天仁法師跑著來告訴我,看了一下。我心裡覺得:欸,他會讚歎我幾句!他怎麼講啊?「貼在牆上沒有用啊!你要放到心裡去啊!」嗯?這樣。後來我說:「法師啊!記不住,貼在牆上幫忙它。」他淡笑一下。   

過了多少年以後,我感覺到一點都沒錯!一直到現在為止,我還受用這句話。我發現努力了多少年以後,大部分時候都是這樣:書本上畫了半天,原來生死事大書本的事情, (p11) 跟我不相干!然後打板的時候,那個板上寫一個生死事大,那個板的事情也跟我不相干!我們都是這個毛病。然後我們去弘法了,講給別人講了一大堆,然後自己呢?有很多人的確大菩薩,啊,那了不起!可是以我來說,我往往是說了半天,說給他們聽的,那是他們的生死,我不相干。我可以說,這是我自己的犯了一個大毛病,讓你們來笑我,這是我懺悔自己的心情也可以說。

所以說「苦」、「生死」,你一定要了解,然後這個動力會推動你。然後我們看密教,噢,說這個密教很高明!是很高明。看看密勒日巴尊者,他到了後面有這樣的成就了,哪怕是他窮得這個樣,要叫他弄點吃,「唉呀,我什麼時候死都不知道!」然後呢送點衣服給他做,「唉呀,我什麼時候死都不知道,我哪有時間忙這種事情!」說來說去什麼?苦逼推動的力量,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根本在這裡。繼續,

With regard to this, the great spiritual friend Pu-chung-wa engaged in mental training based solely on the twelve factors of dependent-arising and made the stages of the path simply a reflection on the progression through and cessation of these factors.

【此中樸窮瓦大善知識,專於十二緣起有支,淨修其心,】

這位大善知識專門在這「有支」上面修。

【思惟緣起流轉還滅,著道次第。】

因為用了這個功,所以了解了,然後著那個道的次第。關於這幾句話,那麼文字很容 (p12) 易,你們如果懂得了這個有支,你們去用功的話,立刻相應。否則的話,這兩句話也沒多大意思。

That is, he explained that reflection on the progression through and cessation of the twelve factors of miserable realms is the teaching for persons of small capacity and then reflection on the progression through and cessation of the twelve factors of the two happy realms is the teaching for persons of medium capacity. The teaching for persons of great capacity is to assess their own situation according to these two practices [of persons of small and medium capacities].

【此復是說,思惟惡趣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為下士類。次進思惟二善趣中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為中士類。】

所以因為你曉得,原來前面的因感後面的果是這樣的,如果你想到怕惡趣的話,那麼這是單是下士類。哦,說這樣要做壞事─墮落,所以你要做好事,那麼這是下士。結果發現,儘管做了善事還是流轉,不行!那麼要跳出,就是中士。下面,

They then develop love and compassion for living beings, who have been their mothers and have wandered through cyclic existence by way of the twelve factors, train themselves in the wish to become a buddha for the sake of these beings, and learn the path to this end.

【如是比度自心,推想曾經為母有情,亦皆由其十二支門漂流生死發生慈悲,為利彼故,願當成佛,學習佛道為大士類。】

這後面一句話。由於自己感受到了這個苦逼啊,然後推己及人,說:「啊,我要報恩哪!」那個時候就把這一個道理要幫別人忙,你自己要跳出來,要幫別人。要跳出來還要這個呀!所以說沒有這個,談大乘那是不曉得怎麼談起。

現在把這個十二因緣的流轉的這個道理,簡單地說明了一下。實際上呢這個還滅的 (p13) 因,還滅的最主要的也已經點了一點,已點了一點。就是講到對治的時候,我們以愛、取去滋潤的話,那麼就生死;如果說你反過來,了解的如理的正法,如理對治的話,那麼把那個煩惱消失了。所以阿羅漢雖然有無量無邊的業,能夠解脫。同時這個地方我們立刻可以了解一下、回想一下,為什麼前面說三世兩重因果當中告訴說,這個受跟愛之間是兩重因果的,大家記得不記這句話?這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特別的原因。「受」這個東西,是前面那一重因果,因,感到現在的必然的果,這個是無可奈何的事情,這個是無可奈何的事情!現在從那個受怎麼樣引發下面,卻是你現在的事情。你不了解了,無明相應之「觸」是生愛,然後明相應的這個觸是什麼啊?善法欲。就這樣地兩條路岔開了,就兩條路岔開了!這一條路流轉,這一條路還滅,這個大題目,重點現在這裡指出來。關於抉擇這個怎麼來修道在後面,我們現在繼續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