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238L1~P238LL3

手抄頁/行: #13 P194L8~P206LL4

音檔起訖:   102B_0250~102B_2747

廣論時時聽:        

The training in the precept to generate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six times each day has two parts: 1. Not giving up your development of the aspirational spirit 2. The training to increase the aspirational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正令增長所發心故修學六次發心這分二,① 不捨所發心願,② 學令增長。】

第一個,不要捨棄啊;第二個「學令增長」。平常的時候呢,我們造的世間染污之業,還要造了這個增長;現在我們哪,反過來啦!不但淨除,而且徹底地圓滿地要達到佛的成果,所以學會了,不可以再捨棄。實際上呢,我們倒不是有意地捨棄,而是說,你不作意對治,不精進努力的時候,它那個無始以來的習染哪,一下又來了,一下又來了,一下又來了!來的時候你又不知不覺跟著去了,這個是我們眼前最應該注意的地方。然後呢?這個對治了,把 (p195) 已經學會的東西啊,再怎麼增長它,而不是增長以往流轉生死的那些染污之業。

【今初,】

現在第一個。

You have taken as your witness the buddhas, bodhisattvas, and teachers and, in their presence, committed yourself to liberate all beings who are not liberated, and so forth.
【◎ 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

先是說前面的,就是啊受這個願心、發那個心,在佛菩薩前面立那個大誓願。

If you then see that living beings are so numerous and their behavior is mean, or that the time wherein you must strive for many eons is long, or that you must train in the two collections that are limitless and difficult to do, and you take this as a reason to become discouraged and to abandon your responsibility to develop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it is a sin greater than a cardinal transgression of the vows of individual liberation.
【次見有情數類繁多行為暴惡,或見長久須經多劫勵力修行,或見二種資糧無邊難行皆須修學,為怯弱緣,若更捨置發心重擔,較別解脫他勝之罪,尤為重大。】

你發了這心以後,緊跟著並不是停在這裡哦,要去做了。你做的時候,你一看哪,哎呀,要度的這個有情,是不但人數多呀,而且種類是千差萬別啊,這個種類的千差萬別當中,這個行為是非常地糟糕啊!啊,這個這麼多的人,已經是看了就頭痛;還有那些人當中,又這麼個惡劣啊,這樣。不但人多、惡劣,而且時間要這麼長啊!啊,看看哪,發心是容易啊,做起來就難了,做起來就難了。而且進一步,說從另外一方面算,你 (p196) 要成佛的話,要集福智兩種資糧,而集每一種資糧真是難做極了,都要去做。啊,那個時候心裡面,就覺得:哎呀,這個不行啊,這個是、是、是、是……心裡面就會退怯了。

於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啊,「更捨置發心重擔」,那時候發了心以後又退了。這個發了心以後退,這個罪啊非常大、非常大,比這個別解脫的他勝之罪還要大。所謂這個「他勝」什麼呢?就是重戒,重戒。那麼「別解脫」就是比丘戒,比丘戒的重戒只有四條,犯了這個四條重戒的話那一定墮落,最嚴重、最可怕的罪!你發了心以後,如果捨棄的話,這個罪還要大!

The 《Verse Summary of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in Eight Thousand Lines》 states:
【如《攝頌》云:】

這上面告訴我們。

Though you practice the ten virtuous actions for ten million eons, if you then generate the wish to become a pratyekabuddha arhat, You damage and weaken your ethical discipline as a bodhisattva. This breach of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is far more serious than a cardinal transgression.
【雖經億劫修十善,欲得獨勝及羅漢,爾時戒過戒失壞,發心重過他勝罪。】

說你這麼長時候,修十善和世間的,或者呢?進一步的要求解脫生死的二乘果,羅漢也好、緣覺也好,而受持這戒,這戒的過失、戒的失壞,過是普通的一般戒,失壞就是犯了這重戒,完全失去了,但是你這發這菩提心這個力量,比他還要來的大,換句話說,如果你棄捨的話,這罪也比較大。

Thus it says that such a bodhisattva's ethical discipline is faulty. Restraint from Śrāvakas and pratyekabuddha considerations is the bodhisattvas' highest ethical discipline, so were bodhisattvas to weaken this restraint, they would destroy their ethical discipline.
(p197) 【此說菩薩毀犯尸羅,以能防護二乘作意,即是菩薩最勝尸羅,故若失此即是破戒。】

這個菩薩呀,就算毀犯了尸羅,但是呢,毀犯尸羅包括上面的這重戒乃至於哦,但是他就把他的菩薩的願心保護得很好,所以說「防護二乘作意」。什麼是二乘作意啊?只管解決自己的問題,別人不去管他,所謂棄捨這個利他之心。你雖然犯了戒,那個犯戒是不得了的罪,但是他能夠防護這個,而把他那個菩提心,要救一切眾生的這個願力的這個願心,還保持著,欸,這個就是啊菩薩最殊勝的戒,最殊勝的戒。「故若失此即是破戒」,但這個一失去的話,那個就害了,就破了戒了,那就害了,那個就破了戒了!

所以在這上面表面上面看起來,我們覺得相矛盾的,實際上我們前面說過了,深一層去說,不矛盾。因為聲聞戒的真正的目的幹什麼?就是要求解脫。你要求解脫,非這樣做不可,然後呢犯了這個四個的話,你絕對沒有解脫可能,所以叫「他勝」,也就完了。他現在菩薩戒是幹什麼?要幫一切人解脫。幫一切人解脫,他在這種狀態之下,他對自己相對地就看了最低最低,所以你腦筋裡只有幫一切人。為了這個目的制這個戒,這是菩薩戒。只要這個幫一切人這個心還在的話,當然他的最重要的根本沒有失去,對吧!所以實際上就制戒的原則來說,兩者之間沒有一點矛盾。這順便一提,將來從這個上面,我們會了解,這個大小 (p198) 二乘戒開合差別在什麼地方,這對我們將來非常重要的,所以這裡順便一提。

For, if bodhisattvas do not cast aside such restraint, then even were they to indulge in sensory pleasures, they would not destroy the attitude of restraint that is unique to the bodhisattva.
【若未捨此,縱於五欲無忌受用,猶非破壞菩薩不共防護心故。】

是說,假定說,這個大菩提心你沒有捨棄掉,縱然你對這五欲受用,而且無忌地受用,還沒有破壞「菩薩不共」─這個是最特別的防護的地方。不過這點注意哦!不是說叫你去啊亂搞一通哦,不是這個意思。這個地方是強調一個什麼?強調說這個菩提心的尊貴、珍重,所以說就算如此,尚且都不破。

實際上呢,真正一個學菩薩戒,要學菩薩要救濟一切的人,他會不會真的毫無忌憚地做這個莫名其妙的事情啊?當然不會。前面發心的時候已經說過了,說他修學佛法,當然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看見世間的苦,然後呢說求解脫。如果說只管自己的話,這個人連他一個世間標準都不夠,何況是修學佛法!所以他要進求幫忙一切人解決。所以這標準必然是一個很高的標準,才能夠依這個標準,作為他內心的目標,策發他步步上進而發的菩提心。有了這種高的標準的人,他會不會亂搞,說對世間這種五欲亂搞,可能不可能哪?當然不可能!所以我們要從這地方啊,仔細地辨別。所以這個地方之所以說縱然如此的話,是特別說明,這一個發菩提心何等地珍貴,何等地重要,以及它的功德、力量大小,比較 (p199) 這點而來說,這我們要了解。

Again, the 《Verse Summary of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in Eight Thousand Lines》 states:
Though bodhisattvas enjoy the five sensory objects,
If they take refuge in the Buddha, the teaching, and the community of noble beings,
And fix their minds on omniscience, thinking, "I will attain buddhahond,"
Understand that these adepts keep the perfection of ethical discipline.
【即前經云:「菩薩受用五欲塵,歸依佛法聖僧,作意偏智願成佛,智者應知住戒度。」】

哪!就算他菩薩照樣地受用這世間五欲,這個都是塵勞,這個都是雜染。欸,但是他怎麼啊,他歸依三寶,而他目的是幹什麼啊?「作意徧智」,他一心一意要求一切智,要度一切眾生,成就無上佛道。要曉得,這個他是在安住在戒當中,他並沒有犯戒,並沒有犯戒。

說到這裡,今天我們桌上,昨天晚上就有了,有一本《彌勒上生經》,以及《下生經》,這個上頭就有這麼一段話。這個彌勒菩薩,佛懸記說「當來下生」─我走了以後下面來一位證佛果的是誰?他,彌勒菩薩。大家就懷疑了,尤其是優波離尊者,「這奇怪了,他也不住禪定,不求解脫,卻是當來成佛!」就這樣,這個大家是想不通。實際上呢,這個境界我們不要輕輕易易,現在有太多人說:「我是大乘行者,所以啊我也是不求禪定、不求解脫。」錯了、錯了、錯了,你不要誤解。

現在我們不必說到了等覺以後的菩薩這個樣,平常我們說,像禪宗的祖師當中,他們 (p200) 怎麼說啊?「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說到了那個境界,任何情況之下,一切都是在定當中,儘管你穿衣、吃飯、作、天塌下來,他還在定當中,可是外面你就看不見。所以這個境界是非常高明的境界,哪裡像我們現在凡夫當中,反正你這麼亂搞,你說:「欸,彌勒菩薩他也不住禪定,他也不求解脫,我也這個樣。」就學彌勒菩薩,那你學錯啦!這個次第步驟啊,我們一定要弄得很清楚,弄得很清楚。菩薩之所以受用五欲塵,他心裡上面跟他意志相應的,他並沒有離開這一點,總有他特別的方便。

所以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這《大智度論》上面,說真正說起來,他之所以安住在這個上面,他不是為了他自己的貪染,而是說正見到這個塵世利益有情的殊勝的功德,這樣來安住在這個五欲當中,目的是救度別人。究實說起來,菩薩對於這個三有的厭離心啊,不曉得超過這個二乘是多少倍,所以我們不要從那個行相上面去看。乃至於像維摩詰大士也是如此,那個聲聞乘的人哪,看看就是看不出來。欸,但是他就是,他也是這樣耶,不住禪定啊!然後的的確確嘛,這個道理我們後面才去詳細地辨它。

我之所以在這地方說的原因呢,是因為世間有很多、太多人誤解,太多人的誤解,這個主要的原因在這裡。我們把這個誤解一定要辨別得清楚,那麼這是第一個。更進一步的話呢?特別是對那個小乘心特別重的人來說的。因為修小乘的行者,他為了急求解 (p201) 脫起見,那急急忙忙地把眼前的那些所有的這個啊,的的確確一刀斬得乾乾淨淨。那麼現在大乘行者告訴我們說:是的,這個東西你絕對不能沾上,前面下士道已經說過了,殊勝的下士道,換句話說真實修行的人,就算開始基礎的時候啊,他絕對不貪圖眼前的。如果對眼前世俗的事情放不下,整個的佛法沒有建立的地方。不要說佛法啊,連他世間要求增上生都不可能。連他世間求增上生都不可能,你還談什麼佛法?當然決不可能。但是他的重點啊,決不是切斷這個東西,重點是說一步一步引導上去,要策發那個大菩提心,就是這樣。所以他非常重視你內心當中的重點,把握住這個心要,所以這個有幾重關鍵。在這個地方的話,尤其是對我們眼前這樣的一個複雜的環境啊,我們要辨別得很清楚,要不然的話,那我們弄不清楚,會走錯路子的。

If they give up their promised intention, they must wander for a long time in miserable rebirths.
【若棄如是所受之心,則須長夜馳騁惡趣。】

你發了這個心以後,你把它棄捨掉的話,那可怕,那可怕!長夜地在惡趣當中。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ays:
It is said that once people decide
To give a small amount of a simple thing
And then do not give it,
They cause themselves rebirth as a hungry ghost.
So how could you be reborn in a happy realm
If you deceive all living beings
After you have sincerely invited them
To unsurpassed bliss?
【《入行論》云:「於少惡劣物,由意思布施,若人後不施,說為餓鬼因,若於無上樂,至心請喚已,欺一切眾生,豈能生善趣。」】

像普通一般人來說,一點小小的東西,你要送給別人,你想送給別人,以後不送的 (p202) 話,這是餓鬼之因。為什麼?你捨不得嘛!捨不得是慳貪,慳貪就是餓鬼因啊!現在你要給人家的是什麼?給他無上的快樂,而且不是說給一個、兩個人,要給一切人;而且不是普通人家告訴你,你至心要想給一切人無上的快樂。最後啊,你捨棄了,說:「哎呀,我不管了!」那豈不是等於欺誑了一切眾生,在這種情況之下,能生善趣嗎?當然不能,這個道理我們要了解。

前面說它殊勝的利益,現在呢說它如果說發了心以後,捨棄的過患。這個我們要辨別得很清楚噢!我們一定要把前面那個殊勝的利益,跟捨棄的過患兩個啊,相對比。要不然的話,前面那個殊勝的利益你沒有弄懂,而聽見那個過患,心裡想:哎喲,害怕,那算了、算了,算了!那我不要發這個心了。那你學這個東西完全學錯了啊!所以它那個次第的必然性,我們要弄清楚,我們要弄清楚。其實不但是大菩提心,前面的戒等等,沒有一個例外的,我們必定要認得他立這樣的一個題目擺在這個地方,為什麼原因,怎麼樣幫助我們步步增上。

是,現在我們了解這個地方說,哦,發了心以後,當然這個你心心念念想著發心的殊勝的利益。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當然你一直前面是增長發的心,所以他不是急著教我們,發了心馬上就受戒、馬上就行,不是的啊!在後面講到六度的時候,說得清清楚楚、 (p203) 明明白白,我們凡夫絕對不要你,也不可以說:「哎呀,佛啊跑得去把頭目腦髓一捨,我去捨啊!」錯了、錯了,佛絕對沒有這樣的教法,佛絕對沒有這樣的教法。他後面很清楚的,剛才開始布施的時候,你有十塊錢,好了,你也送他五毛錢吧;等到你有一百塊錢的時候,那你就送他五塊錢嘛;等到你有一百萬的時候啊,你送他個什麼十萬、八萬,那個可以了!絕對不是教我們現在一開頭就這樣做的,他這個道理啊會說得很清楚。

Therefore it also says: "Like a blind person finding a jewel in a heap of garbage. By chance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has arisen in me."
【是故此論又云:「如盲於糞聚,獲得妙珍寶,如是今偶爾,我發菩提心。」】

這個論上面又說:就像一個瞎子,然後在糞堆裡邊,瞎子本身已經是非莫辨,要想找到好東西啊,其實絕無可能,就偏偏又碰到在糞堆當中,你想哪有可能?欸,結果妙咧!找到那個妙珍寶耶,就像如意寶一樣,這個東西的珍貴啊,你可想而知啊!現在我們居然得到啦,啊!這怎麼可以捨的啊!這個就是我們從正面一定要來策發我們自己內心的─發那個菩提心這麼難得!

所以儘管我們現在懂得了道理以後,即使這個真實的願發不起來,心裡邊一定這樣:「我一定要做到它!我一定要做到它!」哪怕你不懂得,就是你心裡面這樣地念,嘴巴上 (p204) 面這樣說。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啊,「乃至語言亦須修心」,記得吧!乃至於講話,就是這樣。反過來,前面又說「下至戲笑亦不棄捨」,乃至於說開玩笑,你千萬不要說。為什麼原因?不管你開玩笑也好,在任何情況也好,你只要動這個念頭,這個念頭一動,對不起,這個就造下來了這樣的一個業,然後你嘴巴一開口,這個業又跟著它慢慢地相應了,這樣。所以如果不相應的念頭起一念,對不起,將來一念,就有這個漏洞在這裡。

所以說壞的地方,哪怕開玩笑─這個時候注意,平常我們世間來講啊,尤其是現在,這個做人啊好像要幽默一點,開開玩笑,不可以!在這個地方不妨幽默一點,你怎麼幽默法呢?你要用反過來,從正面的地方去說,就算你要開玩笑,「哪怕我開玩笑,我也要學佛!」就這樣,那就對了。就是換句話,你在任何情況之下,哪怕開玩笑,哪怕睡覺,是哪怕說話,就算心裡面並不是真實相應的,你在任何情況之下,都在這個上面把它增長。因為你的所有的身語意三業,不管是強有力的、正確的、旁邊的、輔助的,處處地方都是這個,當然到最後的結果,必然是這個,這是我們眼前應該了解的。

同時從這個地方我們也了解,為什麼說這個僧團的真正殊勝的地方在哪裡,就是這樣。別的環境,在世俗的環境,大家本來就忙什麼?忙賺錢嘛!所以你跑到這個地方不談賺錢的話,人家說你這個人真顛倒。這個地方大家見了面嘛,啊,拿根煙抽一抽,喝一杯 (p205) 酒;跑到我們這裡沒這件事情對不對?你如果跑到世間去,有很多人說:「哎呀,這個受戒啊,很想受戒,可是到那時候應酬你怎麼辦?」欸,對呀!以我們這個團體當中,因為有這個團體,你又不能不應酬,因為你要應酬啊,大家見了面以後,一定要合合掌;跑到那個大殿上面,你非去拜他不可呢!就是有這樣的力量。

所以說我們要曉得,前面告訴我們說,這個善知識的真正的重要啊!所以眼前大家別小看啊,我們幾十個人維持這個團體。所以我一直說,在這個團體當中,你每個人向前跨半步,不得了,將來這個功德就不得了!你每個人跨了半步,就集合起來就成功了嘛!然後呢你每個人向後退半步,這個地方就被你踩掉了。所以你別看哪,問題就這麼一點點,那個跨、退之間,動機在哪裡啊?就在你平常的心裡面。所以你心裡面,心裡面平常坐在那邊沒什麼事情,「我一定要這樣做!」這個平常你心裡面心心念念這樣的話,你站起來的時候自然,哪怕冬天,頭挺得這麼直直的,就這樣,自然這種情況啊就現起來了。

Think, "How very wonderful that I have attained something like this," and never give it up. Devot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is, vow over and over not to give it up for even an instant.
【謂當思念我得此耆極為希有,於一切種不應棄捨,更當特緣此心,多立誓願剎那不捨。】

嗯,就是這樣!啊,要思念,他一再地重複,一再地強調。而這個事情真正的,他是善知識策勵我們。那麼我們要怎麼辦?我們要擺在我們自己心裡想:哎呀,這個東西是 (p206) 這麼個好啊!這個稀有啊!這麼個難得啊!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別的樣樣可以不要,這個,絕不棄捨。特別是緣這個心,立種種誓願:剎那也不棄捨,剎那也不棄捨!這件事情是我們平常啊,應該自己經常擺在心裡的。

所以在這個地方再提一下,〈隨喜功德品〉這段故事。大家想啊,這個功德我們大家現在總覺得:「哎呀,現在很難哪!我這個資糧沒有啊,我這個罪障很重啊!」沒有錯嘛,既然你曉得了資糧不夠,那你趕快積嘛!而積聚資糧又這麼容易啊!就像剛才你起一個心念,這個就集資糧,你隨喜就是集資糧。所以如果這一段公案大家不認識的話,我願意啊,或者晚上溫習,乃至於課堂上面,你可以翻開《法華經》看。我倒想起願意下一堂就翻這個《法華經》啊,好好地唸一下,親自讀給你們聽一聽,這樣。這個的的確確有它非常殊勝的利益,你能夠處處地方這樣去做的話,這個資糧哪有集不起來的。……剛才我說的那個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