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267L1~P267LL4

手抄頁/行: #15 P16L1~P25L3

音檔起訖:   113A_2528~113B_1104

廣論時時聽:        

The section on the divisions of generosity has three parts:
(p16) 【第三布施差別有三。】

布施的真正開始送的時候,它還有不同吧!哪不同?分三樣。

① How everyone should practice it. ② Divisions of generosity relative to particular persons. ③ Divisions of actual generosity.
【① 總一切依當如何行,② 觀待別依所有差別,③ 布施自性所有差別。 今初】

我們布施,做任何一件事情,有它的一個原因,你根據什麼原因,依據什麼而去做這個,整個的原則是如何。然後呢「觀待別依」,等到你去布施的時候啊,由於你所布施所依止的這個特質,譬如說,出家、在家等等,也有差別。最後就談到布施本身,又有什麼不同。我們看一下下面就了解,三個項目當中各別所指的是什麼。初中,「總一切依」,換句話說,我去布施的時候整個的大原則,根據這個、依據這個,是來布施的。那麼這個根據是什麼?

1. How everyone should practice it. Asanga's Mahayana Compendium says that you practice generosity in association with six supremacies.
【◎ 初中具六殊勝者,】

分六點。這是我們布施的時候,應該有的正確的認識。換句話說,我們布施的時候,以這種心理,基於這種心理去布施的,這個心,就是我們所依的。有六樣東西,這六樣東西都是最殊勝的。第一個呢,

Supreme basis means that you practice generosity based on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i.e., you act after you have been motivated by it.
(p17) 【依殊勝者,依菩提心,由此發起而行布施。】

我們這個布施是依菩提心,由此發起而行布施。嗯!有這樣的心,平常我們送人家一點東西的話啊,都是什麼啊?都是為了自己。送禮,你為什麼送禮啊?哦,要有所求。或者是他給你東西啊,你感恩。而且都陷在哪一個圈子裡面了?繞來繞去繞我。然後呢進一步啊,你把我放掉了,那個慳貪的執著之心沒有了,但是沒有去想捨。他現在呢要捨,而是什麼啊?要為利益一切有情。不但利益一切有情,得到世間的快樂,要共同圓成無上菩提。這個所依殊勝哪!這個叫菩提心,叫為利有情願成佛,依這個心,沒有一樣東西可以跟它比的。第二,

Supreme things means
【物殊勝者,】

你送的,所要用來送的東西,這個東西也是非常殊勝。欸,同樣的東西,拿到了菩薩手上的話,這個東西就變得非常殊勝了。為什麼呀?

that in general you give all objects that can be given, and, even when you are engaged in specific acts of generosity, you do not give up this thought of giving away everything.
【總諸施物無餘行施,若於別物而行施時,亦應不忘總施意樂。】

(p18) 現在菩薩的布施啊,就是說我發心那個時候開始,所有我的東西統統送給別人了,就是這樣,這樣的!所以他這個所依的物本身特別。儘管我今天送給你一個銅板,任何一樣東西,但是呢他整個地說起來,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啊,他就是以這樣的心情,我這一切送給你們的,你要用多少就給你多少,反正這個都是你們的。所以任何時候,他所施的內容,儘管是個別的一樣東西,一塊錢、一樣什麼東西,但是他內心當中,總是根據這個內心――所有的東西送給你們的,你要來,拿去!就這樣。這第二個。還有第三個呢,

Supreme aim is
【所為殊勝者,】

你為什麼要去施啊?你的目的?說

when you give things away to all living beings for the sake of their immediate happiness and ultimate benefit.
【為令一切有情現前安樂究竟利義而正惠施。】

喏!為了利益一切有情。

為了利益一切有情。利益一切有情分兩方面,也同樣的是眼前是增上生,究竟決定勝,我們要求的是這個,當然別人也是如此。別的剛才說施的是,你目的幹什麼?弄了半天還是為你自己;現在他是利別人,而且是利一切有情。眼前我們普通一般的送,只是對他眼前有好處,將來也沒有好處;現在我們這個布施不但眼前有好處,將來永遠都有好處,這個無出其右的,所以這個三樣。第四,

p. 267 (6)

Supreme skill-in-means is said to be
【善巧方便殊勝者。】

哎呀!送的這個方法是美極了、好極了、善極了、巧極了!為什麼啊?

when generosity is imbued with nonconceptual sublime wisdom;
【經說無分別智之所攝持,】

(p20) 嗯!他以無分別,所以施的時候啊三輪空,這不著這個事相,不會受染污。那麼初發業的呢?

beginning bodhisattvas should take this to be the wisdom that knows the lack of intrinsic nature in objects.
【初發業者,當以通達法無性慧之所攝持。】

像我們剛才初心行人呢?「當以通達法無性慧之所攝持」,雖然我們並沒有真實地證得,但是啊已經了解了法無自性,這個智慧,這種心理去送。我們前面講聞思修、聞思修,這個真正的無分別智是修慧相應的;而我們現在剛開始的時候呢,聞、思相應。前面我說過幾次啊,前面都是方便說,真實的聞思慧的特質是什麼呢?慧的特質就是,沒有錯,破煩惱,可是不是說隨隨便便的枝葉上頭,它那個破煩惱啊,後面告訴我們的,一定有它的重心,從根本上面破了,枝葉自然破。但是呢一下要找到根本找不到,譬如說我們現在煩惱得不得了,你說一下要談一下細的題目你沒辦法,所以把粗的地方慢慢地弄。

所以廣義地來說啊,整個地廣義地來說,是的,對治煩惱;可是這個我們通常講毘缽舍那,那個慧的特質,並不是講我們普通的,眼前小小地吵一個架啊,說:啊,這個破除了,這個叫智慧呀!這個。這個,如果說這個講是智慧的話,應該這樣說,就像說這個是不是麥,麥是穀類,沒有錯,但是穀不一定是麥,這個辨別我們要清楚。好像說我是人,那沒有錯啊,但是呢人就是我了,除了我以外不是人,這個是錯的。這個地方我們順便講一下,因為避免大家對這個聞思修的這個定義弄含糊。那麼這個已經說過,正式的這個嚴 (p21) 密的定義,一直到最後那個毘缽舍那部分,他會說得很清楚,聞相應是什麼,思相應是什麼,修相應是什麼。那個地方說「無分別智攝持」,那是修相應的;而我們現在前面初發業的人呢,就是聞思相應的。記得吧?前頭說八因三緣的時候,那個三緣,就是剛開始做的時候,我們心理是什麼狀態,那就是我們現在下腳第一步開始的時候。

這個是第四殊勝,所以我們送別人東西的時候啊,心裡面要懷著這個念頭:現在我送,是的,這個都是迴向無上菩提,就這樣。那個「菩提」的翻成功中文就是覺,覺些什麼?當然,這裡有兩樣東西:一個呢了解實際上的勝義諦,真實的狀態,一個了解世俗諦;那麼唯識法相上面叫如所有性、盡所有性這兩個。對於這兩個的特質,你有了這個的認識,這個正確的認識,這個叫智慧。下面,五:

Supreme dedication means that you dedicate the virtue from generosity to complete enlightenment.
【迴向殊勝者,迴向施善於大菩提。】

平常我們做了,一定有功德的,然後呢,我現在這些功德目的為什麼?為了這個求這個,不求別的。第六:

Supreme purity is when you stop both the afflictive and cognitive obscurations.
【清淨殊勝者,《攝大乘論》說,滅煩惱障及所知障。】

前面東西都是染污的,現在我這樣地做這個事情的話,能夠把這個煩惱障跟所知障徹 (p22) 底弄乾淨,所以它的清淨,別的是染污,這個六點是它的殊勝的地方。哦!所以這個總一切施,換句話說我們布施的時候,喏,這個布施是所以成為波羅蜜,所以能夠渡這個生死大海到達彼岸的原因,根據這樣的特質。進一步,布施一度當中是

(Haribhadras Long Explanation of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Sūtra in Eight Thousand Lines says that you practice generosity with the six perfections present. When you are giving the teachings, for instance, it is extremely powerful if you practice all six perfections.) You have ethical discipline when you restrain yourself from the considerations of sravakas and pratyekabuddhas;
【具足六種波羅蜜多者,如行法施防止聲聞獨覺作意,名為持戒,】

布施本身當然是就是布施度。那麼,然後呢你行法施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是講說佛法、修持等等,防止這個聲聞、獨覺二乘作意,這個就是持的菩薩戒。

patience when you bear any hardship while you aspire to the qualities of omniscience
【於種智法信行堪忍。】

對於這個無上的大菩提一切種智這個法,能夠信、能夠行、能夠忍,安住在這個上頭。我們這一點啊,說起來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昨天有一個同修曾經問起我來,說現在有很多人哪,對這個大小乘之間,有種種的不同的論點啊,就這樣。那麼我就跟他說,這個概念實在啊,你說它重要是重要極了,但是你要真的幫助別人哪,是也難極了!所以我們至少現在我們不必深談,對我們自己眼前修行,第一步這個最重要的。建立這個正知見真難哪!

我為什麼說幫助別人很難呢?我們不必從理論上,這個理論長篇大論,不曉得說到哪 (p23) 一天。佛在世的時候啊,他就是處處地方希望把最圓滿的教法帶到世間來,但是真正接受他的人卻不多,可是,至少是有人接受了。還有一些人,佛的這個公案當中有十四無記,大家曉得什麼叫十四無記啊?這個十四種情況佛不回答。佛為什麼不回答?佛說明一個理由,就是啊,佛雖然具有不可思議的無窮妙辯,四無所畏,十力、四無所畏,他沒有一點畏,在任何情況之下,了解一切事情,但是碰見這種事情他就不開口。對這種事情啊,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佛都莫奈何他,說憑我們現在就有力量能夠說服人家了嗎?所以在這個地方我隨便一說。

這真正重要的這個地方,我們眼前對我們真正重要,真要幫別人,還非自己對這個東西有正確的了解,絕不動搖,信得過,然後照著去做,能夠堪忍。要不然的話,自己啊弄得心動搖,懷懷疑疑、動動搖搖,那你自己都站不穩腳跟,你怎麼能幫別人呢?所以這個對法的。然後呢,你要行布施的時候,對不起,你雖然去幫別人的忙,可是有的時候啊,別人就不一定領情欸,我想這件事情我們大家都感受得到的。喔唷,你不做嘛,躲在後頭,倒也沒關係;你去忙了半天哪,這個人覺得要你這樣做,那個人覺得要你這樣做。哎呀,你覺得我不做沒關係,做了以後啊,這個人這樣、那個人這樣,你弄個暈頭腦脹,這樣。

and when you are patient with abuse from others;
(p24) 【忍恕他罵,】

他們現在人家還沒罵我,嘀咕幾下我們就受不了了。這個什麼啊?忍哪!所以布施,你真正地要想做到的話,一定裡邊具足了忍辱波羅蜜。還有呢,你要這樣去做,

joyous perseverance when you yearn for the evergreater increase of your generosity;
【為令法施倍復增長,發起欲樂是名精進。】

儘管這樣,我還努力去做,這個就是精進啊!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when you dedicate to complete enlightenment the virtue that you cultivate with one-pointed attention unmixed with considerations;
【心專一趣不雜小乘,迴向此善於大菩提,是名靜慮。】

你專心一志不為其他的動搖,不夾雜其他的,這個是靜慮。

and wisdom when you know that the giver, gift, and recipient are like a magicians illusion. (Haribhadras Long Explanation of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Sūtra in Eight Thousand Lines says that you practice generosity with the six perfections present. When you are giving the teachings, for instance, it is extremely powerful if you practice all six perfections.)
【了知能施所施受者悉如幻化,是名般若。具足六種力最強大,此是八千頌廣釋所說。】

這個布施所以成波羅蜜的,就是由於這個前面所說的了解,你送給人家不是為了你自己;為什麼為了別人,平常我們做不到的,現在了解了原來這個本身就是虛假的啊!噢,對於這個正確的了解,這個智慧的特質,了解一切世間的萬事萬物的真實的特質是什麼─性空所顯的緣起的相,所以它是如幻如化的相,它正代表沒有它的特質。你了解了這樣,然後呢行為上面儘管去自然行施,心情上面是了無執著,那個就是慧所攝持的方便,方便所攝 (p25) 持的慧。所以說,應無所住了,行於布施,那個就是布施度當中所含攝的般若。六度具足!所以「具足六種力最強大」,那麼這個是「《八千頌廣釋》所說」。八千頌的廣釋就是《般若》,《大般若》的解釋的,說得很清楚。這個是總一切─總括地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