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07月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18
19
21
22
23
24
25
26
28
29
30
31
 
 
 
 

備覽 頁/行  P88-L2 ~ P89-L3

手抄 頁/行  7 P127-L3 ~ P145-L13

音檔 起訖     52A_2205~52B_2422

那麼從法來談戒相也就是下面所謂的持犯篇。

那麼正好講到戒相,也把下面那個持犯的內涵,在這裡也提一下就比較清楚,所以請翻開來88頁,到現在為止整個的宗體篇講完了,宗體篇當中分四大門,第一個戒法,第二戒體,第三戒行,第四戒相,隨成一行四義整足,對了!那麼最後要護體的話要行,為行有儀明相,可是這個相本身,還是有他很細緻的法則,這個法則下面另外說,這個法則就在另外一篇,是在《南山在家備覽》。

第二篇 持犯篇

昨天那張表大家有沒有?那這張表就是整個的講持犯篇,持犯篇分三部份,一個是總說,下面叫持犯總義,第三個叫持犯別相,現在88頁上面叫總說或者叫敘說,前面一個開頭簡單說一下,現在要學,或者要講那個戒相要講持犯,那是為什麼?說些什麼內涵大綱。

《事鈔》云:然戒是生死舟航,出家宗要。

兩句話,這兩句話非常重要,點出來那個根本,戒是什麼?告訴我們戒是生死舟航,就是說在生死苦海當中,唯一把我們救出來的這一條船,怎麼樣去行持呢?就是說現在要跳出三界牢籠之家,要想跳出來靠什麼?靠戒!這個是真正的特徵,所以現在大家出家也好,持戒也好目標要認清楚,要想做這個現在要一步一步的去學,下面那幾句話剛才念的現在來了,

受者法界為量,持者麟角猶多。良由未曉本詮,故得隨塵生染。

受的人哪,受的時候,這個受體是遍緣法界,所以受這個量啊,那不得了!法界相應,可是真正受完了以後,要去行的時候,持的時候,就麟角猶多!這個麟是稀罕的不得了,少的不得了,持能夠作到的話能夠作到一點點的那已經算是很好了,那麼為什麼受,受的這個廣,持!持的這麼少?他說出來,「良由未曉本詮」,是由於不瞭解他說的根本是什麼?因此「隨塵生染」,跟著這個境界染污了,平常隨行的話,隨!對境的時候起防了,起防出生死,隨染的話,更重增其苦。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告訴我們,前面說這個戒體是難得極了,諸佛出世是如靈瑞花,沒有佛出世,不可能有別解脫戒的出世,我們不要以為佛一個人出來就夠了,佛之所以成佛,一定有他無量相應的,所謂菩薩聲聞緣覺龍天八部,這個數量是無量無邊的,要有這麼多人才能成就。今天這個戒法留在世間,現在幸而得到了,能不好好去持嗎?所以一開始的時候說,「受者是法界為量,持者是麟角猶多」這兩句話,就告訴我們這個特點。在這裡,大家翻到前面41頁,看一看剛才念的兩句話,戒體門當中41頁,最後一段,講戒體門一開始,

《事鈔》云:所以別解脫戒,人並受之。

別解脫戒很多人去受,這個別解脫從五戒開始,當然真正說的就是具戒,「及論明識,止可三五」。真正明白瞭解的是三個五個,為什麼?「皆由先無通敏」。先嘛,不瞭解,又不廣咨詢,於是怎麼辦了?正受的時候多昏體相。正受的時候根本弄不清楚,所以真正明識的人三個五個,如果明識了你就得到了,現在我們幸運,這麼多人當中得到了以後呢,得到的是什麼?法界為量!持是麟角猶多,為什麼呀?還是同樣的良由未曉本詮!這個是祖師的苦心。下面看88頁,

此既聖賢同有欽序,何得抑忍不論?故直筆舒之,略分四別。

這個既然是不管是聖是賢,聖是佛賢是菩薩祖師,大家一樣的為了這個事情是一再的告訴我們,現在祖師也是這樣,「何得抑忍不論」呀!怎麼可以不管呢?所以祖師都是悲心呀!徹底悲心的流露,現在正式寫這些事情,也不要一大堆的文章,「直筆舒之」,直接了當把重要的地方告訴我們,這個裡邊把綱要,這個略是綱略分四部分,哪四部分?還是法體行相!

一者戒法,此即體通出離之道。

這個就告訴我們,這個法是引導我們,這個法的本質本體是引導我們跳出生死輪迴之苦,

二者戒體,即謂出生眾行之本。

一切根本的行為,都從這個地方出來的,

三者戒行,謂方便修成順本受體。

南山律在家備覽 52B

三者戒行,謂方便修成順本受體!

然後這個地方特別說了,又來了方便,這個戒行是要什麼?要種種方便對境去修,所以修修修就是這個,所以叫修行呀!修改以前這種行,這個行是行心所,以前的行心所是輪迴生死,瞭解了正確的方法,修改過來的話就出生死,生死苦。出生死樂,那麼這個才順本受的,本受的出生眾行之本!

四者戒相,即此篇所明,通亙篇聚。

現在下面說的整個的從頭到尾,所謂的篇聚的話是五篇七聚,整個都是說明這個道理,篇聚的話,特別是講戒相來說,真正講篇聚的時候,對不起,在家人都不能聽,好在現在下面講的都是講原則,所以將來“持犯總義”部分都可以聽。持犯的別相,尤其弘一大師非常善巧,把在家人不能聽的都改掉了,到那個時候你們諸位出家的同修拿戒本一對,或者戒相本一對,都曉得改在哪裡。有了這個瞭解了,如果到那個時候在家居士來問你,你可以告訴他什麼?同時怎麼個改法?怎麼善巧的接引別人?凡是以後出家同修,真正重要要提的,那個時候我會請你們後面暫時退席,那個以後再說,現在還沒有、還早。

《資持釋》云:初二句標歎戒功,依此淨戒得越苦海、故如舟航。

這個已經說過了,

凡入道門無不稟戒、故是宗要。

囉,這句話說出來了,你真正要想脫生死,證滅諦,小者羅漢緣覺,大者佛果,這個都是滅諦,必須透過道,道諦!任何一位要想真正進去的,無不秉戒!沒有一個例外,所以說是宗要,

受下明多犯所以。

下面為什麼說受的人,前面已經說很難得,受到了以後,這個內涵是這麼廣,而卻犯的人這麼多?持的人這麼少呢?就說明這個原因呀!

受時遍境俱發、故通法界。隨中一行猶難、故如麟角。(麟是瑞獸國君有道乃現。止有一角、舉此喻其少耳。)受多持少、患在迷教、

出來了,真正過患哪,對這個教,不清楚。

故云良由等本詮。即目律教。

良由是指說啊,就是這樣!本詮是說根本所詮釋的、所說明的,換句話說,這是律,這個就是整個的佛陀講教,因此對境

塵染即是毀犯。 此下示意列章,

就說真正要學的話要分開來這樣,

上句引聖為況,何下顯今須述。

上句就是此即聖賢同有欽序,聖人尚且如此,何下呢,為什麼現在說何得抑忍不論?這是祖師的悲心,

故下列示章門。通出離者貫徹因果故。生眾行者基址義故。

這是根本,

順本受者是隨行故。通篇聚者屬教詮故、亙即遍也。』

教所說的整個的就是這個。

那麼下面有一些小字,這些小字當中自己仔細去看一看。

資持云:問:何者為相?

那麼現在講的是什麼呢?

答:如後釋戒,三科束之。

什麼是戒相呢?那後面解釋的就是這一個,分三大部分,

一所犯境、二成犯 相、三開不犯、總為相矣。

這三樣東西總共合起來就是現在講的戒相,

更以義求!

那這個上面是立法的相,把法相立出來,從他的內涵來去說,

亦為三別,

整個的戒說來說去,

一犯與不犯、二犯中有輕重不同、三有方便根本差別。

第一個犯還是不犯?第二個犯當中輕還是重?第三個犯當中有方便根本的差別,方便就是前面準備工作等等,這個方便後面會說,根本的話就是真正作到的這個裡邊,

統論其相、不出心境。

統論其相,不出心境,都有三個,如果正從另外一個整個的去看,也可以說兩個方便,一個心,一個境,心境相對,

如下更解。』

那個下面就詳細說,那個地方有一個表,論戒相主要的是說所犯的境,所成犯相心境相合,開不犯心境互缺,那這樣的三個,平常講業的時候常常說所對的境,能對的意樂是心,然後心跟境相對的時候成犯的業,在此還特別說一個開不犯,開不犯就是心跟境互相有缺的時候,在什麼狀態當中是不犯?每一個地方都有深細的說明,前面這些瞭解了以後,那後面的就比較容易瞭解了,單單看這個文的話,文字後面的遠來的難懂,文字是前面的容易懂,可是意義的話,前面的難懂,後面的容易懂。

在持犯篇上面,如果你們看見那麼背後還有一行,本來我不想印出來的,結果印了,印了就看一看,昨天我想念了一遍,這個就是道宣律祖《行事鈔》上面說的,持犯方規篇首的教誡,真正下面,持犯的總義,在這個裡邊都在什麼?都在隨戒攝相篇當中,在《行事鈔》當中,有一篇叫做隨相攝戒,隨那個戒相,那個戒相,如果具戒的話,或者二百五十條,或者三百四十八條,隨每一條、每一條的戒來說明這個內涵,但是說明內涵時,它偏重於事相,也許不清楚,所以說完了以後,下面緊跟著叫持犯的方規,那這些怎麼叫做持?怎麼叫做犯?還要有一個很重要的規則,所以說完了以後,下面叫持犯方規,持犯方規,一開頭就說

別宗豈為持犯,持犯之相甚深,

這個持犯的行相非常的深,

非夫積學洞微,窮幽盡理者,則斯意難見也。

真正要瞭解持犯之相的話,那很不簡單,即學之士!這個即學並不是單單的學啊,學了很多,這個學還要動為,如果學了一大堆的文字,不能夠運用,運用到什麼程度呢?最細微的地方都能夠洞察,能夠照的清楚,然後把這個幽深的道理都能夠確實精詳的瞭解,這個時候那個內涵才能夠清楚,否則的話,看不清楚,所以下面

故歷代相遵,更無異術;

這個歷代就是九代,因此九代以來,因為弄不清楚,沒有辦法了,只好跟著前面去做,

雖少多分徑,而大旨無違,

個人也許有一點點差別,可是大體上面,只好跟著作,歷代祖師尚且如此,

但後進新學,教網未諳,時過學肆,詎知始末。

而現在後進剛剛學的時候,對那個內涵教網,那個教網就不但是經律噢!不但是律,經論等等,整個像網一樣,根本不瞭解不時的去學一學的話,怎麼可能曉得它的本末呢?“本末”就是整個的內涵,在這種情況之下,

若覈持犯,何由可識?

在這種情況之下,要想覈持犯,就是真正的能夠如實了知,怎麼持怎麼犯怎麼可能?

然持犯之文,貫通一部,就境彰名,已在隨相。

這個整個的一部《行事鈔》都說明,就對境來說,那換句話說,隨戒攝相已在隨相,就是前面一個,今釋寓意總論具是明顯,這個很重要,這個就是持犯方規,將來前面出家的同道們將來要學,要瞭解這個意思,現在那個持犯方規是什麼?就是完全從意義上面來講,隨戒攝相的話,從事項上面去講,就事項上面說個別個別的,從這一條戒論這個,現在從意義上面總論,任何一條戒,它是這樣的一個內涵,但是說明這個道理不容易噢!它還是用事情來說明,

今試約義總論,指其綱要,舉事以顯,令披尋者易矣。

約義總論,來說明那麼使得披行者易矣,使得來學的人容易,這個是它的下面,下面的就不說了,有一句話資持云:立宗持犯義非異途七門大意八境始終心境二冥憑相無昧!這個就是持犯方規告訴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譬如前面說犯、不犯,犯當中輕重,還有開不開,但是總歸說起來不外心跟境,如果這二樣東西都很清楚的話,這個行相就很清楚了,欲知深達!對這個能夠深深的體達了,那一切的戒律明如指掌,所有的戒律就像在手掌當中就看得很清楚,實際上不但說是在手掌當中,心念一動只要去觀察,不要伸手掌,還要去把手掌伸開來哪!心念一動,你去看的話,當下心就是,而這個心一定是對著這個境,所以《行事鈔》上面說的就是這個,在此順便一說《行事鈔》所據的論典,以及南山祖師,我們必須要知道的,南山祖師學的他自己說的很清楚,在年輕的時候,隨便哪一個地方,只要有講的地方他一定去聽,單單在他的老師智首律師門下聽律,聽完了,懂了,他想出去參訪,他老師說不准不行,怎麼辦呢?一聽20遍!是這樣的呀!然後聽了以後出去,只要哪裡有只因為聽了以後,哪裡有他一定去聽,像這種天縱的英才尚且如此,現在到了末法了反而不聽,也許有一個是可能的,可是我們太差呀!這個不瞭解會這樣想,瞭解了更不可以,在論上面就說我們太差,是什麼?愚癡!對不對?

愚癡要怎麼辦呢?假定你已經很差的話,不努力的話,那永遠沒有脫出的一天,所以經論上面說,愚癡要努力去對治耶,這個地方我就想起來了,論上面你們也不妨翻翻看,《廣論》上面告訴我們有幾句話非常用的上,這個在哪裡呢?在326頁上面也引《攝波羅蜜多論》的話,這個無破闇慧光,不能成淨戒!因為沒有智慧,這個沒有破闇的智慧光明,所以持戒持不清淨,多由無慧故尸羅成濁染!由於沒有智慧,所以受了戒,這個戒,持戒還要濁染,可是真正重要的是說,愚癡之因,326頁倒數第四行,愚癡之因.

愚痴之因,謂近惡友,懈怠懶惰,極重睡眠,不樂觀擇,不解方廣,未知謂知,起增上慢,上品邪見,或生怯弱,念我不能,不樂親近諸有智者。

現在我們就是愚癡,然後真正要去對治,因為愚癡之因所以愚癡,現在瞭解了,要把愚癡之因要拿掉它,沒有智慧要找智慧之因在哪裡?把智慧之因,趕快種下去。他告訴我們什麼,「謂近惡友」!這個惡友,前面解釋過了,這個惡友,不是跟你吵架的惡友噢,這個惡友一定要清楚。什麼是惡友?平常還跟你很好咧,好朋友大家談的來勁,不一定是善友,然後張家長、李家短,說了一大堆,哎呀,你覺得這是個好朋友,你的苦水沒有地方吐,跑到他那個地方吐,他也跟你吐,然後兩個一起下地獄。這個都是惡友,真正我看古代的善知識,一見面大家說,嘿,你們用些什麼功?所以很多人不敢去見,那因為一問的話,開不了口呀!然後這些人誰都怕他,實際上,這種真的善知識,這是我們應該瞭解的。所以在這個地方,真正講的時候,我們不能客氣話,我也瞭解,我跑到哪裡不受歡迎,因為我覺得客氣了半天,這個幹什麼呢?與其跟他們客氣,我不如關起門來,再不然大家就是這個樣,所以我在這裡要簡單的說一說,那這個是告訴我們的惡友。

還有「懈怠」,懈怠是什麼?對真正的善法是勇悍為相,不行!不行,努力呀!現在我們不行,哎呀!我已經不行啊!算了算了,現在又叫它末法了,現在又加上這個了,在我的感覺當中完全不一樣,正法的時候你馬虎一點還可以,末法的時候,你還馬虎,你到什麼時候呀?不是嗎?就是這個道理呀!譬如現在地震了,那個地震剛開始小搖還可以,現在房子裂開了、眼看倒下來,你還覺得慢慢的來,還可以嗎?就是這個樣呀!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瞭解呀!所以你有了正知見,這個都是藉口,往往說那個經上面有人說,這不是經上面說,末法的時候億人修行都不成,那那那我們何必呢?如果你聽了這個話的話,那這個就不如了凡四訓,了凡四訓當中的袁先生,註定這個命,換句話說,這個業是如此,可是他學了佛以後,一生就改變了,現在我們真正的出了家了,居然還說被命安排著,你到底算哪一碼子呀?所以這個末法億億人修行是策勵我們,末法你趕快努力呀!就是這個我們,我想到這裡也好笑起來了,說到這個地方還真是笑中有痛,說到這裡這個都是個概念問題,錯了一點點都會弄出很大毛病來,這個都是懈怠,但是如果說,我不行誰行?你不好好努力這個誑害,這個不可以。

下面就是「懶惰、極重睡眠」,特別是「不樂觀擇」,就是我們平常的毛病啊!這個麻煩啊!叫你去弄這麼多,還要動了半天腦筋,是要觀察抉擇思惟就是這樣,親近善知識那個是幹什麼呢?就是告訴我們聽聞,然後要了解方廣,方廣就是大乘,所以未知謂知,起增上慢!我們都是這個,聽對了一點,然後自己的看了幾個啊,覺得知道了知道了,這個都是未知謂知,這個起增上慢,最好把《法華經》看一下,那個時候才曉得我們的增上慢是什麼樣的內涵,這是一種,或生怯弱念我不能不樂親近諸有智者!下面來了,哎呀!我不行呀!因為你的不行,你的因地當中已經畏怯了,事情還沒有做打了退堂鼓,所以我常常也感覺,夏天叫你出去,說哎呀!這麼熱,結果呢!叫你出個門你都出不了,是不是這樣?出門都出不了,你還要修行修的成功嗎?這是我們要瞭解的,反過來,你今天真正心智很強悍勇猛的話,那的的確確什麼事情都擋不住你,這個完全是在自己的心因上頭。

以前我曾經介紹大家,看海倫凱勒傳,你們有機會看看它,你看了以後自然會,使得我們每一個人勇氣百倍,這個有它道理,有它道理,當然最好的我們能夠看佛經,那策勵最好,萬一看了佛經沒勁,那時候看他這個傳對我們有幫助,絕對有幫助。下面這個解釋不要去看了。再下面智慧之因,智慧之因是什麼呢?

恭敬承事可親師,為引慧故求多聞。謂應親近智者,隨自力能而求多聞。。。。

就是這些,這個就是智慧的因,要親近有智者,隨自力能而求多聞!這個下面隨大家一步一步都告訴我們,這些不必細說,現在我們仍舊回過頭來,看一下剛才《南山在家備覽》,因為剛才提到患在迷教,由於迷教受不到,受完了以後,持持不好,就是這樣,這個根本原因都在於此。再下面看89頁上面,我只要把這個念一遍,

《資持》云:問:何以不但釋相而總論四戒者?

說現在你講戒相了,那麼你解釋相就好了,為什麼還要談這個呢?因為他前面不是告訴我們嗎?說通論的話要什麼?戒法戒體戒行戒相!法即體通出離之道…等等,說現在回答,

答:戒是一也、軌凡從聖名法、總攝歸心名體、三業造修名行、覽而可別名相。由法成體、因體起行、行必據相。當知相者即是法相、復是體相、又是行相、無別相也。若昧餘三、直爾釋相、既無由序、不知所來。徒自尋條、終難究本。』

戒是一個,軌凡從聖名法!從軌凡軌,則使得我們凡夫引導改過來,改向聖道這個叫法,說這個道理,總攝歸心名體,把這個你能夠總攝起來,能夠跟自己心裡相應,這個叫體,三業造修名行,依這個體,然後身口三業照著去修改,如理造作這個行,“覽而可別名相”,然後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才可以分的很清楚以前錯現在對,這個叫相,由法才成體,因體才起行,行就必據相,一定要有他的根據,所以當知相者即是法相,相,就是個法相,就是體相,又是行相,無別相也!所以說假定若昧餘三,直爾釋相,既無由序,不知所來,徒自尋條是,終難究本。假定前面三樣東西弄不清楚,就單單把那個相解釋一下,為什麼要這樣呢?原因何在?說既無由序!根本沒有它的由來的原因,那這完全是徒自尋條,你根本在枝末上面空忙,你根本很難把握的準,這一段話在前面早一陣子,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在還沒有正談《南山在家備覽》的時候,我曾經提過,今天在學《在家備覽》又提,如果在座的諸位當中兩者都聽過了,比一下,我想立刻比的出來這句話份量的輕重,因此我們現在瞭解要想學戒,需要些什麼條件?所以這個前面怎麼樣幫忙我們哪?建立正確的認識,這個就是法,這個認識從聞而變成思,從我們內心相應這個就是體,然後從體上面去行的時候,現在還要有根據,那個是隨行當中的根據,那個時候才是談戒相,所以你得到了這個然後根據那個戒相去持的話,是跑到哪裡就是美到哪裡,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就算你做不到你戰戰競競一心擺在心當中,你能夠以這樣的心情去做的話,這個功德就無量無邊,這個功德明天再來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