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27L8~P28L1

手抄頁/行: #2 P238L1~P247L1

音檔起訖:   15B_1034~15B_2830

廣論時時聽          

 

[10:34]

由時運故,具全德者實屬難得,

但是呢因為這個時代不同,法運關係,真正具足上面這樣的十全十美的這個條件的人,很難、很難。

[10:56]

若未獲得如是師時,將如何耶?──

怎麼你得不到這樣的完整的老師,那你怎麼辦呢?下面我們看,說先引經上面。

[11:09]

《妙臂請問經》云:「如其僅有一輪車,具馬於道亦不行,如是若無修行伴,有情不能獲成就。

說假定你那個車子只有一個輪子 馬車一定要兩個輪子,或者四個輪子 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就是有了馬路,又有了馬,對不起,你這個車子只有一個輪,沒有用;換句話說,就是你自己。要怎麼辦呢?一定要有修行的助伴。這個助伴有兩種:上面的、同行的,所以我們稱為善知識。有一種呢上面的善知識 ─依止的尊重善知識;還有一種同行的,同行善知識;乃至於還有外護善知識。所以真正修行而沒有善知識的話,普通一般人啊,不可能獲得成就,絕不可能,而且。

[12:16]

若有具慧形貌正,潔淨姓尊趣注法,大辯勇悍根調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餓渴及苦惱,不供婆羅門餘天,精悍工巧知報恩,敬信三寶是良伴。

這個裡邊說的我不一個、一個解釋,實際上這個裡邊的這個條件,你一一配的話就可以曉得,上面這個十樣,上面這個十個條件。這個那些人就是真正修行佛法、敬信三寶,那個是我們的最好的修行的善知識,或者是自己的尊長,或者是自己的同輩,自己的同輩。

[13:12]

諸能完具如是德,於諍世中極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應依如是咒師伴。」

但是像上面這樣完全、完美德行的這種成就者,在末世的時候很少、很少。末世的現象是什麼?末世的現象啊,大家不是忙著去解脫。正法的時候,聽懂了道理,馬上把那個道理自己觀察、反省,如法修行求解脫,進一步求了解脫就去幫助別人。求解脫,單單求解脫是小乘、二乘,然後呢進一步幫助別人的時候是大乘。所以那個時候一點諍論都沒有的,各人的根性不一樣,用不同的根性去學、去行,人家差的人,等到你學好了就幫助別人,所以上下和睦極了。到這末法的時候呢,懂得了一點道理了以後,不去修行,然後覺得:欸,我的是這個樣,你怎麼那樣的話,大家互起諍論。然後他比我好的固然不服氣,他比我壞的固然是覺得瞧不起,他比我好的也不服氣!所以這個是諍世。在這種情況之下,這一種具足圓滿條件的善知識比較少了,不是沒有,很少,很少了!那麼那個時候怎麼辦呢?半德,只要這個裡邊一半,乃至於四分之一,或者甚至於八分之一,應該依這一種咒師伴。這個咒師就是學密教的,因為這一部經是密教的經典,密教的經典,實際上它是印證 ─不管是修學三乘佛法當中哪一個都要,這樣。下面的解釋

[15:21]

此中所說圓滿伴相,八分之一為下邊際。

上面這個引那個經上面告訴我們,這裡有幾個理由。第一個就是說明,用個比喻,就是修行一定要有依止;第二部分說依止的條件是這樣;最後就說,萬一在末法的時候,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說:至少要有八分之一。這個八分之一怎麼個算法?這個就很難算了,一共十樣東西,你這個八分之一怎麼說呢?這個要了解,這個十樣東西當中有它必然的次第在,必然的次第在。就像我們造房子,這個八層樓,就是說,你反正造好了,你可以隨便挑一層,形相上面講的時候隨便挑一層,實際上不管挑哪一層,這個基礎一定在裡頭的。你挑八層樓的,下面那幾層都有,這個很明白。你挑這個第八最高一層,雖然你住是住在上頭,請問:那個第八層建立在什麼上頭?建立在第七、第六、第五、第四、第三、第二、第一、基礎。所以你不能說我挑了個八層樓,下面不要的,有這樣的事情嗎?絕對沒有!這個次第必定要懂得。

[16:45]

那麼這個次第當中,哪一個是根本啊?戒、尸羅,所有的佛法都是這樣的,這個也為什麼我們剛開始就說尸羅。正因為如此,所以我處處地方告訴大家,講到戒總是提一下,因為很容易誤解,大家很容易誤解。說到那個戒總是:好,趕快剃一個頭,五戒;然後十戒;我求個菩薩戒,把那個衣服穿起來,我是受了戒的人!這個是結個緣,它有殊勝好處,我們讚歎不止。佛法真的美,千萬不要輕視它,不要因為我剛才說的這個話,大家就輕視它,那完全錯了。我們絕對地尊重,但是了解它真實的內涵,才是我們要學的。這是甘蔗皮,你沒有這個皮絕對沒有裡邊的,可是你千萬不要把皮吞下去了,甘蔗吐掉了,我們就是這個毛病現在,這一點是特別注意!特別注意!後面講到戒的時候,詳細的內容再來說它。

[17:54]

那麼這個地方再簡單說一下,就是調伏,就是至少他能調伏自己。遇見事情的時候,平常我們講道理可以,遇見事情的時候,大家就煩惱生起來了。請問:你現在修學佛法要調伏煩惱,這個老師自己都煩惱,他怎麼告訴你?反過來說,你自己遇見一點點事情你就煩惱得要命,你怎麼教別人?是,我可以現在這個地方弄了很多錢,弄了很高的地位,你聽我招呼,我給你錢,不聽我招呼我不給你錢,他只好服服貼貼地聽你,這個是出家法嗎?不是,這我們要了解,這要了解。所以你事業弄得很輝煌,喔,人家看見那個事業很輝煌,這個在播種佛法的種子方面,我們是非常讚歎,但是對佛法的真正的深廣的內容來說的話,我們要辨別得非常清楚。所以對別人我們絕不妄加是非,凡是他真正好的地方,我們還是去讚歎;可是對自己的要求的話,必定要從這個基礎上面步步提升,不要自己騙了自己,不要自己糟蹋自己。所以說這個「八分之一」。

[19:11]

那麼他為什麼不說十分之一,而說一個八分之一呢?這又妙了,對不起單單一個戒還不夠,換句話說你有了戒,還要這麼有一點點。實際上這個裡邊你們要了解,並不是說,等到你戒十全十美做到了,加上其他的,還有這麼一點點喔。就是說,做任何一件事情,一定是互為增上的,你有了戒,慢慢地有多少,可以說你這個戒啊,把握住根本,把握住根本。譬如說我們說,要百分之百圓滿,那麼八分之一的下邊際,如果我們用算術來算的話,就是百分之十二點五。那麼那個時候,你就有百分之四嘛是戒,然後百分之三是多聞,百分之幾嘛是其他的,在這個上頭算起來,能夠達到這樣。不過這個算術還是死死的,如果我們認真地學下去,到那時自然會了解。你真正只要跟他相應了,你就很清楚、很明白,喔,他所說的八分之一是什麼。你真的能夠調伏自己煩惱的時候,那個時候你才懂得,要調伏煩惱需要具足很多條件,你等到把這個條件自己體驗到了,那個時候你去幫助別人,那可以了。所以這個時候的老師是這個。

[20:34]

那麼目前呢,對我們修學佛法的人這倒是一個難、比較難的事情,也千真萬確的事實。你自己沒有一點經驗,還不容易認得,還不容易認得,等到你自己有了經驗,你說你又何必找老師?關於這些問題,我們下面會詳細說明,這地方我簡單地說一下。假定說我們啊,純粹是從修持下手的話,剛才這個困擾是會,不大容易突破。假定說你多聞,能夠從聞上面來輔助的話,那這個困難就沒有。為什麼?你聽聞了以後雖然你沒做到,假定你聽聞得到訣竅,什麼叫聽聞得到訣竅?你聞而能得聞慧的話,行了,你聞而不得聞慧那個沒有用,那個沒有用!所以他講的佛法的真實的內涵,說:是,佛法是這樣,它目的是破 ……,戒、定、慧指出行相。當他講的時候,你心裡感覺:「哦、哦、哦、哦!我現在了解了,原來這個貪的行相這樣,他用什麼方式去對治它。」你那個認得了,認得了多多少少你有點很輕微的體驗,你有了這個體驗,然後去鑑別就可以看得出來。如果說你沒有這個體驗的話,你沒辦法鑑別。

[21:58]

我現在說一個世俗很簡單的,大家一下就了解了。譬如說我們寫字、寫字,就是一個完全不懂得字的人,你看不出這個字的好壞。假定說一個人跑得來寫德文,寫俄文,你根本不曉得俄文是什麼樣子,他寫得好壞你怎麼曉得他?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他寫中文,你不認得字的人,他也不曉得這是什麼,畫的是什麼東西。如果是你學過,不要說你啊是個書法大家,不要說你是個大學生,就是你是個小學生,你學過了,然後你跑得去看,你就曉得他這個字美,他那個字比較不好。你自己寫不出來,對不對?因為你多多少少了解一點,經驗一點,這樣。所以說假定你不從多聞入手的話,你對這個佛法完整的內容沒有概念,只有你碰到的那一部分,你有一點籠統的概念,那個時候,你就沒辦法去判別。所以走另外一條路,假定你能夠從聽聞下手的話,那個時候你多多少少有一點經驗的話,你就能夠判別得出來,所以這個困難並不存在。問題是說你走的時候走對沒有,走錯了一定存在。

[23:23]

就像我們現在太多人,哎呀,大經大論聽了一大堆,乃至於自己去講,講是講,聽是聽,等到自己修行的時候用不上。修行了怎麼辦啊?好了,好了,現在我們講完了,跑到這個地方去拜佛了,現在我們好了、好了,跑到這地方去是念佛了,剛才這個沒有用了!嗯,那剛才講那個東西幹什麼用的啊?關鍵就在這裡。然後大家說:「哎呀,這個高明、高明啊!」的確高明!那麼你怎麼爬上去呢?假定說中間沒有一個方式的話,這個高明有什麼用呢?這個是很多地方都是關鍵的問題喲!反過來,你說那個沒有用甩掉它可以嗎?又不可以,一直這樣的,都是空言戲論!所以在這個地方順便說一下,必定要曉得,這個八分之一的這個行相為何。這地方只是把那個原則提出來,然後呢,從我們這個地方開始向下,處處地方就自然說出來了。說出來了以後你們務必要真正地注意、深入,那個時候了解它的特質是什麼,差不多就有一點可能了。

[24:41]

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述大依怙說尊重相,亦復同此。

那個鐸巴所集的博朵瓦的語錄當中,他這個語錄當中啊,就是換句話說他老師講的。這個老師講的,實際上都是老師的老師,說:阿底峽尊者傳給敦巴尊者,敦巴尊者傳給博朵瓦,博朵瓦就集在那個語錄當中。這個語錄不是他自己寫的,他講的,他的學的,跟他學的人鐸巴,所以他這個話都是引述他自己的尊長。「大依怙」就是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也特別講那個善知識的行相,跟上面是一樣的。

[25:36]

故於所說完具圓滿諸德相中,隨其所應配其難易,具八分者,為下邊際。

這個最後那句話,就是說明了,現在這個大師這個師承來源。不要小看這句話,你隨便看無關緊要,真正修行那個師承來源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所以這個敦巴三子傳下來的那幾個人,最後如何一一傳到宗喀巴大師身上的,如果我們真正地要學這個傳承的話,老師都會告訴你的,這樣。

[26:26]

我們現在了解了,喔說教的人要這樣,那我們要去求他了,對不起,先不要去求,先看看自己怎麼樣,學的人要什麼樣?而這個裡邊在沒有講之前,先要特別強調一點,先要自己學的人啊,有了這個條件,那個時候才可以找,真正善知識才找得到,找到了才可以依止。要不然的話,你根本找也找不到,就算你幸運地碰到的話,你不但啊沒有好處只有害處,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27:07]

就像啊玩一把寶刀一樣,拿到一個武藝高強的人手上的話,如虎添翼;如果不幸被一個小孩子拿到的話,那就要命了!那要命了!他沒有人在他身邊,他只是傷了自己,誰在他身邊誰就倒楣。這個所以我們真正學的時候,這個地方重要的是學者自己,學者自己。我剛才這個話,倒不一定是好像說笑話,也可以說,很輕鬆的這種狀態當中,我們可以體會得到。像我們啊到處地方都是這樣,常常說:「哎呀,這個很多人覺得,開始的時候啊,對這個佛法無比地敬仰,等到你出了家以後跑得去啊,常常失望!」為什麼?就是那把寶刀啊,在一個小孩子手上,誰碰到他誰就倒楣。我們到那個時候,懂得一點法,然後說你這個不對,說他這個不對,說他那個不對,說他那個不對。平常你世俗的標準本來很低,大家馬馬虎虎算了,現在你這麼高的標準跑得來要求別人的話,人人受不了,就這樣,實際上真正傷害的還是自己。那麼現在我們看看,我們學的人應該怎麼辦呢?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