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104L4~P104LL4

手抄頁/行: #6 P155LL1~P162LL1

音檔起訖: 45A_2702~45B_1043

廣論時時聽          

 

[27:02]

法功德者。謂由敬佛而為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滅道二諦,除過引德,以為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

因為我們由於前面知苦、求救,找到唯一可救的是佛!然後呢說佛有這麼大的功德,啊!一心皈投、景仰。那麼我們就想:佛有無邊功德,他這功德怎麼來的?說由於修道、證滅,這個兩樣事情。然後呢把所有的過失淨除,所有的功德都圓滿,經過「教」的認識,如理去「證」而獲得的,是這樣的!就像下面引證,經上面,

[28:08]

如《正攝法經》云:「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為其主,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

下面就是引那個經,簡單這個道理,就是上面所說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無量無邊的功德,怎麼來的啊?從法生起的,他接受佛法、照著佛法去修行,然後呢分分增長而成就的。說「法所化現」,這個是主要的是依為法,然後從法出生,這也是他修行正法,依於法,然後呢最後由於這樣而成辦所有一切功德,那個時候才成佛。哦!由於你敬佛、皈依佛,自然而然哪,同樣地會皈依到法。那麼這個地方,休息一下,下面我們繼續。

[00:05]

上面我們已經把它佛、法兩個說了一下。那麼現在呢再下面「僧功德」。

僧功德中。

[00:19]

這個僧的功德,所謂「僧」哪,

[00:21]

正謂諸聖補特伽羅,

就是「補特伽羅」。這個地方關於「僧」,平常我們一般有四種僧 ─比如說《智度論》上面,然後呢《地藏十輪經》上面,《瑜伽師地論》上面,它都有不同的名字;名字雖然不同,大別都差不多。我在黑板上寫的兩類,前面那個所謂勝義僧、世俗僧,那個是出在《大智度論》上面的;下面這個地方,勝道沙門 ─這個是「沙門」兩個通下面 ─說道沙門、活道沙門、壞道沙門是出在《瑜伽師地論》上面的。另外還有呢,《地藏十輪經》上面的,另外那個《十誦律》上面還有一個叫別眾僧,所以列五種。不過現在一般來說起來,這個別眾僧呢,那是佛世的時候,這個我想大概我們都了解,簡單地說一下。所謂「勝義僧」,或者是勝道沙門,那就是有修、有證的那些聖者;那麼「世俗僧」呢,就是雖然沒有證得,可是如理、如法按照羯磨,然後這樣去做的清淨的凡夫。那麼這個說道沙門當中包含了第一、第二,有勝義,也有世俗,這樣。

[02:10]

那麼「啞羊」跟「無慚愧」兩種呢,那就很糟糕。這個啞羊、無慚愧有兩個不同的經論說法,恰恰相反:一個,是說他自己不知取捨,也不曉得說淨,也不曉得什麼,就是像啞羊一樣,一生這樣糊裡糊塗地過去掉了,這一種叫啞羊;還有無慚愧呢,雖然他知道,但是不慚愧,這個這兩類。那麼總之這個啞羊、無慚愧,那個都是墮落的,這個叫壞道沙門,壞道沙門。活道沙門呢,就是如法去做,然後呢這樣認真地,還是滿認真地去做,這個詳細的情況,在這個論上面。那麼這個地方,正告訴我們的就是「補特伽羅」,也可以說下面的幾類就是隨順。

[03:13]

所以《地藏十輪經》上面特別告訴我們,真正的這個經是指示我們,說作為一個修行人、出家人應該怎麼樣做。對我們普通一般人來說,我們不是拿這個標準去衡量別人。所以《地藏十輪經》上面特別說,你別看他是一個污道沙門哪!哪怕他是十惡不赦、破了戒,穿了這件衣服,你一個在家人,你只要能夠至誠恭敬地供養他,你還有功德。他又舉了個比喻,說再破爛的這個金器,再破爛的,哪怕那個金器裝了髒東西、臭東西,那個金器本身可是金器哦!這樣。

[04:00]

這一點,那麼對他們在家人尚且如此,現在如果說我們出家而修學的人,我們應該比他們高明一點哪!對不對?對在家人尚且要求這麼高的條件,那我們如果自命為出家修行的人,我們更不要隨便地、輕易地是非我們的同道,毀謗,萬萬不可以!處處地方注意,你之所以高,高在哪裡?因為你能夠如法行持嘛!他現在在家人要求這麼低的標準,你如法行持當然你的標準應該高一點嘛!你了解了這一點,這一種諍論、是非自然沒有了。有的是什麼呢?如果是你跟他相應的,那是出自善心地去規勸,錯誤 ─錯誤地方幫助人家,使他改惡向善。如果能夠這樣做到的話,啊!那個僧團一定和睦,佛法一定興旺,這個很了解的。然後呢對我們做的人來說,當然積聚無邊功德嘛!這是順便一提。現在我們看僧的特質。

[05:08]

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而為憶念。

哦!那是為什麼來的呢?就因為他前面因為皈佛、敬佛,所以想到佛是由於如法修證而來,這個法有這麼好處,所以那我既然要學,我也要跟他一樣地如理修行。嗯,這樣的,所以這個僧是這樣的!那麼以這個方式我們去憶念。如果我們能這樣憶念的話,那就簡單了。是的,我們要皈敬佛,佛之所以成佛,是修行法;修行法的過程當中是僧哪!啊,我們現在也要去努力啊!你能夠想到這一點的話,你自然會覺得如法努力啊,是不會拿了這個法,去自己傷害自己。所謂拿了法自己傷害自己是怎麼講呢?就是不拿這個法自己反省、淨化,而拿這個法去要求別人,是要求別人就弄錯了。

[06:23]

所以說修行是修你自己還是修別人啊?如果說你修別人,那不妨。像理髮師,跟人家理了髮,理完了以後,拿了一個鏡子讓他照照,讓他看,因為你代他理嘛,那沒有錯嘛!現在你修理,修理你自己,當然拿這個鏡子,自己看看對不對,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這個才是什麼?「而為憶念」,我們真正要念,是要這樣念的,要這樣念的。如果我們就這樣念的話,那對了,那就對了!所以他後面會告訴我們,我們真正修行的人的話,啊!只看見自己的錯誤,拼命自己的修習。如果你能這樣地,看見自己的錯誤修習,那你就錯誤減少嘛!錯誤減少功德就增長嘛!然後呢痛苦就慢慢地遠離,快樂就慢慢地得到,這就是個自然的一個道理。下面引經,還是

[07:17]

《正攝法經》云:「於諸僧伽,應如是念,

這個「僧伽」,應該這樣念法:

[07:25]

謂說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於法,

哦!說這一個「僧伽」是什麼?那我們現在聽的那些佛法,都是他們那些出家人告訴我們;所以我們所以得到暇滿人身,必定四眾遊行,四眾遊行都是靠他們,他們來嘛,他們跑得去弘揚法呀!哦,這樣!然後呢一方面說,一方面自己接受,然後如法行持。然後呢行持的時候思惟、觀察,因為思惟觀察,一步一步深入。哦,這個正法都從這個地方出生的呀!所以叫「是正法田」,受正法、持正法,「依止於法」。供養於法,

[08:14]

然後呢我們供養法,如法行持就是供養法。

[08:20]

作法事業,法為行境,

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跟法相應的,這個正法是我們所行的境界。

[08:30]

法行圓滿,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

哦!這個是法的特質。法的特質,它是正直的、清淨的,這是哀愍的。說到這地方,我們又有一個最好的指標:這個法的特質如果你相應的話,看見別人不對,你憐憫他,你看見了憐憫他,然後呢你想辦法委曲婉轉地幫助他,我們就不會指責他。然後呢,

[09:06]

成就悲愍,常以遠離為所行境,恆趣向法,常白淨行。」

這個修行的人是什麼?「遠離為所行境」。我們現在是什麼樣啊?染著、貪污、難捨,一天到晚沾在這個上面,一天到晚沾在這個上面。真正說來不是沾在外境,沾在什麼?我們的染污心識啊,這個東西就不認識,這個東西不認識的話,你什麼都談不到,起心動念都是為它。唉,這個真糟糕啊!所以他真正要厭離的,從外面的境相開始,一直厭離到自己的內心;自己的身心你能夠認識得厭離了,那時候的厭離就差不多,是「遠離為所行境」。這個時候「恆趣向法」,那麼白而淨了!這個就是僧,僧的功德,我們要這樣憶念。我們這樣憶念,一方面是皈投、景仰,一方面我們自己是如理行持,當下你這個憶念本身卻是就在行持當中。那麼前面就是把佛、法、僧三寶的功德說明一下,說我們是這樣地憶念,這樣的道理去皈依,這第一個。「由知差別」,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