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149L5~P150L1

手抄頁/行: #9 P13L5~ P23L6

音檔起訖: 65A_1836~65B_0804

廣論時時聽          

 

[18:36]

如是勵力,如《集法論》云:「若作諸惡未修福,誤失正法得非法,具惡業人死怖畏,如於大海散朽船。

造了很多壞事,沒有積福,然後呢正法傷害了,做了都是非法的。像這樣的造惡業的人,死的時候就恐怖,為什麼呀?像大海裡面乘一個破爛的爛船一樣,乘一個破爛的爛船一樣。

[19:13]

若已修福未作惡,行諸善士妙法軌,此則終無死亡怖,如乘固船登彼岸。」

反過來,你造了種種的福業,而惡業呢沒有造。然後你所有的行為都是什麼?「妙法軌」,這個善不但是普通的,妙法啊!這樣情況之下,你對死亡你就不會恐怖。就像什麼?乘一個堅固的船,在海裡不會出毛病,第一個。而且這個船幹什麼?到彼岸去,本來這個地方是一無是處,現在有這麼一個好的船到彼岸去,你高興快樂,哪裡會恐怖?不會恐怖,這也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你看古人這種狀態,古人這種狀態,他到死了以後,他高高興興地到處去告別:「某人啊,再過幾天我要走了!」他心裡好歡喜,為什麼歡喜?再過幾天,他不要在這個娑婆世界受苦了,到極樂世界去了,然後等著阿彌陀佛來接他,哪有不歡喜的事情?不但古人,這個說「古人」的話,就是如法行持的,今人還是有這種人,這是我親眼看見的。你們不妨去自己試試看,你們只要如法去試的話,你們自己心裡面也會生起這個量來,我告訴你。就這麼千真萬確!

[20:54]

我可以立刻舉個例子來告訴你,業─感果,所以我們不必看果是什麼,我們看業是什麼。業是哪裡造起?你心裡造起。如果你現在懂得了以後,那麼人家來罵你了,以前是罵你的時候,照你平常的知見:這個傢伙沒有道理,怎麼跑得來罵我?現在你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那簡單得很啊!你有道理,他又偏偏罵你的話,「我前面欠了他的債。啊!好,今天還了他,高興!無債一身輕。」更進一步啊:欸,以前不知道,輾轉地來,他罵我,我再罵他;他再罵我,我再罵他 ……永遠在地獄裡面滾。偶然跑到人世間,人世間才得到一 ……這個罪剛輕一點點,偶然跑到人世間又造了大罪,下去!我現在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以前到了大苦消完了,跑到人間把他還債了,得到了這個機會還掉了,啊,真高興!這第一個高興。

[22:07]

第二個呢,我現在不但是還了債,而且還要向上,他成就我的忍辱。喔,你正更高興啊!假定沒有這個人來罵你,請問你能忍辱嗎?請問你能持戒嗎?請問你能精進嗎?從這個地方說起來,所有的這個六波羅蜜的功德,都靠他讓你完成的,那個時候你想到你歡喜,啊呀,你這歡喜得不得了!眼前很簡單一件事情,他罵你嘛,你也歡喜,然後你生病嘛,你也歡喜。為什麼?同樣的道理呀,對心上面他是罵你,對身上面就是病痛嘛!一樣的道理。啊,那現在好極了,正好因為那個病策勵你說,那以前為什麼生病?那以前造的惡業,因為惡業所以生病;現在呢,我了解了,那個病是還以前的惡業,可是現在我要造善業啊!而且病是死因,喔唷,趕快多念阿彌陀佛,念得清清楚楚,曉得每一句話,拼命念。

[23:18]

如果說你以前已經造了「重」的業的話,那是一定去;如果說你的業力不夠重的話,你拼命地念,這是「近」,對不對?我們業在生死當中的行相是什麼?第一個是重,第二個是近。所以病是死因,現在病完了要死,所以你現在拼命念,嘎啦、嘎啦念,一直保持這個念。如果念到死的話,到那個時候一定到極樂世界去嘛!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你當下就可感受得到,想想看對不對?理路現在清楚了,你們只要去試,你真正地試到相應的時候,一一會現起。所以說古人、古人哪,所以真正地說起來,就是如法的道理他去做了。比起現在這個人人做不到的差別,你只要去做,就是這樣,所以死的時候你也不會怕。

[24:14]

莫依前作,應如後行。此復若說眾多應理言辭而放逸轉,義利微劣。

下面再叮囑我們一下,雖然你說了很多如理的,講的道理是頭頭是道,但是你的行為不相應啊,這個義利很少;還是有道理的,但是太少。

[24:46]

若有僅知微少法義,然隨所知正行取捨,義利殊大。

假定說你隨知道的,雖然少,你能夠照著它,照著所指導的去正確地行持,該取的是取,該捨的是捨,這個義利就大了。不過在這個地方注意喔!他不是鼓勵我們哪 ─那我們聽了這個話,哎呀,那我們不要懂得很多,懂得一點點就夠了。他這個地方不是鼓勵我們不要懂得多,要鼓勵我們懂得了以後,要能夠如法地行持,這個是重要的。這個是行持,欸,這個是重要的!

[25:34]

所以我要馬上把一個道理,這也是我們同修之間,因為有一個同修來跟我談,哎呀,他說,他現在越學越高興啊!我們每次講完了以後,他就用這個道理去觀察,哎呀,觀察得很歡喜。他來告訴我,我覺得:是啊!然後呢我再給他補充。「哎呀!那我怎麼以前沒有想到。」我說:「對啊!」然後呢,你真正地能夠去想的話,這想得越多是越高興。這個為什麼高興?因為他如法地思惟的話,這個罪惡擋住了。罪惡擋住了,煩惱消除了,功德增長了。煩惱的行相是什麼?心裡苦苦惱惱嘛!你擋住了當然開開心心嘛!就這樣。差別在什麼地方呢?就說前面所說的,所知法義放逸轉的話,就像我們現在,哎呀,聽的時候聽懂了,講的時候可以,等到了聽完了、講完了書本一合,你腦筋裡還是老樣子。那個是什麼?放逸轉,你沒有真正去想啊!

[26:40]

現在才告訴我們的,哪怕你是懂得一點點,你能夠隨著它去做,懂得一點點隨著它去做,都有義利;懂得更多隨著它去做更多,懂得越多是產生的效果越大。就像我們剛才那個比喻來說:比如說你懂得一點點,他來罵你,你只是覺得,啊,我前面欠了他的,還債啊!那你的快樂只有還債,只是如此而已。假定你能更懂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什麼等等的話,你就想,他罵你啊,總有他心裡不痛快的事情,「我讓他罵罵的話,他消掉一點氣的話,我布施,施於無畏,好啊!」就這樣。所以布施有了,然後呢,經上面告訴我們持戒,持戒的時候是什麼?欸,不管他外面怎麼樣,我裡面觀我們的身行啊,我可要照著這個戒去做啊,我在持戒。然後呢我忍辱、我精進。你知道得越多,你的功德豈不是越大,對不對?所以這個地方的真正重要是什麼?要把我們所知道這個法義不要放逸,如理取捨,這個要懂得哦!

[27:54]

所以在這一個地方就告訴我們,的的確確你知道得越多越好,然後呢,知道的必定要如法行持。假定你不能行持的話,你倒不如少知一點,是這樣的意思。你千萬不要誤解了說:「啊,那、那、那我不要知道得很多。」那你就誤解了這個經義了。

[28:17]

《集法句》云:「若人宣多如理語,放逸而不如是行,譬如牧人數他畜,彼非能得沙門分。

就是這樣,講了很多話,但是不照著去做。就像給人家,代人家放牛一樣,對不起,你一天到晚看著牛是人家的,你得不到,這個真正的沙門 ─這解脫的果,你得不到,因為你沒有如理行持嘛!

[28:52]

設雖少說如理語,然能正行法隨法,及能遠離貪瞋癡,此等能得沙門分。

這反過來,就對了。那麼正式的行持是什麼?「遠離貪瞋癡」,要注意喔!所以黑板上這一個,真正懺悔,說來說去就這個。如果說我們對於這個三有這個,是不能認識它的真相,生不起厭離心來的話,你什麼都沒有用。所以這個檢查自己最簡單,一看!看看你這個心,你什麼心?如果你攀緣心,趕快把它拿掉它,趕快把它拿掉它!

[00:11]

如果不是這個,你真的利益他的心,你把它增長它,對了。但這個地方很細緻喔!我們到現在為止,說實在的,教法沒有正確認識之前,檢點不出來的。所以眼前真正重要的事情,對我們諸位住在這裡,我也是如此,我也不敢出去。儘管我跟你們講,但是我不敢出去的原因哪,我曉得,到現在為止,還沒辦法如真實的認識,還沒有辦法檢點自己的內心。一出去,儘管我說弘法,對不起,不知不覺當中在損法,跟這個東西相應了。跟這個東西一相應的話,你就完了!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下面說:

[00:55]

苾芻樂防慎,深畏諸放逸,自導出惡趣,如象出淤泥。

我們真正的出家人,應該努力地去防護,謹慎地防護。還有一個「樂」,欸,妙咧!你剛開始防的時候滿苦的,等到你真的防出味道來是越作越快樂,啊,越作越快樂!在座的同修當中已經有幾位,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我的確鼓勵你們哪,不要說你們,下面那個正覺寺的女眾,她們聽見了以後,她們一再說。哎,我真讚歎!我們這裡,上面沒有自修,她們自己就開始自修起來了。你只要肯如法地去做,剛開始的時候是覺得,嗯,覺得不是味道,慢慢、慢慢地快樂來了,到後來是越來越快樂,到後來教你不走這個路是辦不到!人人都是這個經驗,所以這是快樂的事情。

[02:05]

「深畏諸放逸」啊!你體會到了這個味道,那個時候你會感覺到,這個放逸原來這麼可怕。可是現在我們沒有懂得道理,最好信得過佛語,喔,這個放逸這個事情啊,很糟糕、很糟糕!你只有這樣地努力啊,那麼自然你造什麼業,感什麼果。所以要想跳出惡趣,還是你自己把自己引導出來,那個時候就把我們從淤泥當中救出來了。

[02:39]

苾芻樂防慎,深畏諸放逸,能抖一切惡,如風吹樹葉。」

前面是象出淤泥,噢,這個很辛苦哦!到後面哪,「風吹樹葉」,啊,那個很輕鬆哦!是的,剛開始的時候是難的,到後來很輕鬆,風一吹,那個樹葉是紛紛都掉下來,這個惡業馬上就消得乾乾淨淨。

[03:05]

如是《親友書》亦云:「若希善趣諸解脫,願多修習於正見,若人邪見雖妙行,一切皆具苦異熟。」

前面是經,下面是論。那麼龍樹菩薩告訴我們,為什麼叫《親友書》啊?這個才是真正你的好朋友欸,這個才是你的親人欸!平常我們,我、我、我,我這個東西,我們的冤家欸!這個真正的好朋友,真正的親人怎麼告訴我們哪?說你如果要求善趣、要求解脫的話,那應該怎麼辦哪?這一句話,「願多修習於正見」。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只有一件事情,你有了正見哪,下面樣樣都來了,有了正見是下面樣樣都來了。所以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不是說「哎呀,我要學一學定啊!」「我們要學一學什麼呀?」「哎喲,我趕快得到一心不亂哪!」不要!你得到了正見以後,去念佛的話,一心不亂一定得到。不要說一心不亂,三昧都可以,如果你壽命稍微長一點的話,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反過來「若人邪見雖妙行」,哦,如果邪見的話,他儘管他行持很妙,不管做什麼,「具苦異熟」。這不要說世間人哦,就是出家人,儘管他的行持非常好,身口七支防護得非常好,知見不正,結果還是苦的,何況是普通的人,何況是普通的人!

[04:56]

此於緣起二業因果正觀見者,乃是能成一切諸乘,及辦一切士夫義利,必不容少根本依處。

好!到這裡說,這個對於「緣起」 ─緣起的空的道理這裡還沒講,因為是共下士 ─由於因果的法則,然後呢苦樂的因果,你能夠如理如法一點都不錯,見到這個道理。這一件事情是什麼?一切諸乘 ─人天、聲聞、緣覺、大乘,以及一切士夫,所有的好處,這是「必不容少根本依處」。根本因!必不可少的。所以現在我們目前真正要修學的第一件事情,這個、這個!

[06:00]

故應多閱前文所說,及《念住經》,《賢愚因緣》,《百業》,《百喻》,及《毘奈耶》,《阿笈摩》中,諸多因緣,並諸餘典,令起猛利恆常定解,應當持為極扼要義。

所以我們應該照前面告訴我們的這個道理,還要《念住經》、《賢愚因緣經》、《百業經》、《百喻經》、《毘奈耶經》。還有很多哦,像《雜寶藏經》、本生,然後呢這個本事啊,都是這些。乃至於「諸餘典」,諸餘典就是我現在給你們看的《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竈神記》、《德育古鑑》啊,這些都是。你看得越多,你的印象越深,一直等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呢?「令起猛利恆常定解」,這個心裡的念頭確定不疑,而且這種確定不疑地繼續保持,不但繼續保持而且力量恆常,應該把這個作為我們修持最重要的,修持最重要的。

[07:24]

所以印光大師也告訴我們說,因果是律宗綱骨。我們講戒律,真正的這個戒律的這個綱骨,什麼?因果!整個的佛法沒有別的,就是這個。因為它有因果,所以才講戒定慧,這個都建立在這個上頭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現在這個地方呢,就把這個道理說明。那麼現在好了,啊!這個道理懂得了,這個質有了,第二,量是什麼呢?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