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150L4~P151LL1

手抄頁/行: #9 P31L1~ P44L10

音檔起訖: 65B_2256~66A_1456

廣論時時聽          

 

[22:56]

第三除遣於此邪分別者。

同樣地,說明了道理以外,有一類錯誤的,他要把它排除掉。

[23:07]

謂有一類,以佛經說,悉應背棄生死所有一切圓滿,為錯誤事,作是念云,身受用等諸圓滿事,增上生者,皆是生死,發求此心不應道理。

那麼它錯在哪裡呢?說有一類的人士,他看見佛經上面告訴我們說,說生死當中的一切的圓滿哪,那都是虛假的,我們應該曉得它的過患,應該背棄它,應該背棄它。所以他就看見經上這麼說,所以他就說:「哎呀,既然經上這麼說,所以我們眼前的受用等等,這一種屬於增上生的事情,那個都是生死輪迴當中的事情,要求這個不合理,要求這個不合理。」對這個話我們聽起來:對啊!千真萬確,我們不要它呀!實際上是不是這樣呢?不,不!對於求聲聞乘來說,是!因為聲聞乘的目的,的的確確「急求解脫」,他全部的精神求解脫,根本不要別的,根本不要別的。但是現在這個地方,它有它特別意義,看下面:

[24:45]

然所求中略有二類,謂於現位,須應希求,及是究竟所應希求。生死之中身等圓滿,

說我們真正要求的這個增上生哪,一共分兩部分、兩類:有一類呢就是求現生,為了現世的快樂;還有一種呢,為了要求究竟的利益。那麼那個時候,我們也要利用這個身體,不但要這個身體,前面告訴我們,你為了要達到最圓滿的修道進程所用的身體,平常一個還不行,一定要最好、圓滿具足種種德相的身。這一個身是增上生,這是為了究意意義而要求的,分成功這個兩類。這個前者,對於現生要想求快樂,那個是的的確確,不管哪一個,五乘共法當中,統統排斥的,一有這個概念,跟佛法就不相應,完全不相應。至於後者呢,這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需要的,所以下面說,

[26:20]

希解脫者,於現法中,亦須希求,

這一個真正求解脫的人哪,對於這個增上生也要的。為什麼呀?

[26:35]

以由展轉漸受此身,後邊乃得決定勝故。

說你必定要憑藉了這個圓滿的暇滿人身,不但得到人身哦,單單這個人身還不具足,要具足種種最圓滿德相的這一個人身。根據這個作為修行的工具,然後才達到究竟圓滿的「決定勝」,這樣。所以說:

[27:06]

非凡所有身及受用,眷屬圓滿,增上生事,一切皆是生死所攝。

說,不是說所有的這些事情啊,都是生死輪迴當中。是,目前它是在生死輪迴當中,但是你要跳出生死輪迴,還要藉這個在生死輪迴當中的暇滿之身,去修習以後。這一部分這是我們要的,這我們要認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以我們眼前來說,我們處處地方,這個飲食、受用,種種地方的呵斥不好;欸,但是它有個好處,什麼好處啊?修行還必要藉它,就是這樣。所以講究這個眼前這個,我們不需要;可是吃飽了以後讓你修行的這個,卻是我們需要的。眼前是如此,整個的生命亦復如是,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那麼在這個裡邊,你能夠邪正分別得清清楚楚。要不然,我們到哪裡都是含含糊糊,哎呀,好像是這樣,好像是那樣,不知不覺之間,那個錯誤夾雜的東西都夾進去了!那麼繼續下去。

[28:32]

以其身等圓滿究竟,即佛色身,圓滿佛土,佛眷屬故。

因為最後邊際的這個增上生,達到最究竟圓滿的時候,以及你周圍所有圓滿的一切的事情是什麼呢?就是你圓滿的報身,就是你圓滿的佛土,以及你圓滿的眷屬,就是這樣。所以它所求的不是眼前的,但是反過來說,你覺得既然要,然後你講究眼前,那你又完全錯了,這個裡邊的細微的道理,我們一定要分別得很清楚。理路上面分別清楚了以後,然後呢,在自己的概念上面要時時檢查、檢點,這個是我們眼前修行第一步重要的事情。

[00:13]

要想在自己的內心、概念上面查清楚,這一點不大容易,但是這個卻是真正我們修學的中心,真正修學的中心。

[00:26]

故《莊嚴經論》於此密意說云:「增上生謂受用身,圓滿眷屬勤圓滿。」

所以這經個論上面告訴我們,經論上面它真實的意思就是說:什麼是增上生哪?那就是這個 ─你自己的受用的身,以及眷屬這些事情求得圓滿。為了這個,所以你要好好地努力去勤修,使它達到最究竟圓滿的地步。

[01:01]

此說由前四度,成辦增上生。

所以六度當中,前面這個布施、持戒、忍辱,就是為了這個。

[01:13]

又多教典,說由此等成色身故。

他不細講,但是說很多經論上面都說得很清楚。

[01:23]

是故修種智者,經極長時,修諸極多,諸極殊勝,戒施忍等,亦是希求彼等妙果,最極殊勝身等勝生。

喏,所以說修佛種智,就是佛經過非常長的,通常我們說三大阿僧祇劫,實際上,實際上是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並不是在這個長時候當中隨著業在轉,是認真地修行。修什麼?布施、持戒、忍辱等。為什麼?就求這個殊勝之身,殊勝之身,這個才是它真正增上生的意義。那麼由於這個,然後呢達到究竟決定勝,當他究竟圓滿的時候,兩者就是一個。

[02:22]

成辦究竟決定勝者,謂如《入行論》云:「由依人身舟,度脫大苦海。」是須依止,以人所表善趣之身,度諸有海,趣妙種智。此復須經多生,故能辦此身勝因尸羅,是道之根本。

引論上面,我們一定要「依人身舟」,這個暇滿人身就像船一樣,這個人身是使我們超脫生死輪迴的寶貝、工具,船是讓我們渡脫這個生死苦海的寶筏,就是這樣,這個比喻所指的內容。所以需要依止一個身體,這個人,善趣人身當中超脫三有之海,達到一切種智的地位。這個要經過很長時候,很長時候。那麼為了達到這個種種的因緣,前面說過,而這個根本是什麼?尸羅,所以這個是道的根本。以前我們講「尸羅」好像就是戒,現在了解了這個戒的真正的綱要、綱骨,就是業的道理,業的道理;由於是業,所以你必定要持戒。

[04:09]

那麼這個是關於共下士部分,前面已經簡單地說明。最後有幾句話,這個幾句話對我們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因為前面我們說是下士,說共下士,說現在所講的雖然是下士,但是呢卻是你為了達到最上圓滿的基礎,這是跟那些人共同的。跟那些人共同的基礎,對這些條件不夠的人來說,叫作共下士,共同他的;對於條件夠的人,這是他走上去必須要的基礎。所以在這一點上面,他說明了下面這兩句話,現在我們看看他說明的是什麼呀?就是你要達到最圓滿的、究竟的、圓滿的位嗎?喏!這樣的條件,這是我們需要的。

[05:27]

若善趣身而不圓滿一切德相,僅能成就一少分德,雖修諸道進程微少。故定須一最圓滿者,此中護求寂等未圓學處,猶非滿足,故須勵力,護苾芻等圓滿學處。

說雖然你得到了善趣,這個是特別指人身,暇滿的人身,但是如果這個人身,「而不圓滿一切德相」,這個德相在前面思惟「別」,這個關於這個業果那一部分,教我們特別認識的那一點,就是講這個。如果你不圓滿,那麼你所得到的只是一部分。因為得到一部分,所以你用這個不圓滿的東西,那個時候去修道的話,他進步很少很少、很少很少。現在你要想求的這樣的圓滿無上菩提,根據這樣的一個差的工具,不可能、不可能,所以一定需要一個圓滿的。

[06:54]

這個道理我們現在眼前樣樣事情都可以了解它,樣樣都了解它。你隨便做一件小事情,那沒關係。你不要說別的,現在你要想釘一個釘子,對不起,釘一個釘子,你就拿那個釘子,拿你的手,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釘不進去,對不對?這個很清楚。那麼簡單的一個釘子,你如果不用鐵鎚的話,對不起,你就是釘不進去。然後呢,譬如說你要到別的地方去的時候,你說用腳走路;對不起,腳走路,就算你走得到,你走來走去的話,也最多只能走在這個台灣,離開台灣一步,是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個不是很簡單嗎?沒有一件事情例外的,我們現在做眼前的任何事情,你沒有完整的工具,就做不好這件事情。何況他現在所要求的是什麼?無上佛道,這一點我們必定要知道的。那麼為了要求無上佛道,他一定要滿無邊的功德;要滿無邊的功德,一定要最圓滿的德相的工具,這個就是我們暇滿的人身。

[08:15]

所以他下面說「此中護求寂等未圓學處」,還沒滿足哦,就算是你出家作個沙彌,哦,這個沙彌已經是比起凡夫好得多很多,欸,不圓滿。真正要努力的,努力要保護這個比丘「等」!為什麼講等啊?比丘還不圓滿喔,不過呢這個是基礎,在這個上頭還要什麼?還要菩薩,然後乃至於密宗戒。在前面具力業門當中,大家記得不記得?大家記得不記得?所以對我們外面來說,最圓滿的是這個身;對我們的裡邊意樂來說,最圓滿的是菩提心。現在你外面有一個最圓滿的這個比丘的相,裡邊是有最圓滿的大菩提意樂,在這種狀態當中,以兩個無上圓滿的因,那你要想辦那個佛果的話,那就容易了,輕而易舉,輕而易舉!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他下面:

[09:30]

有作是說,護持尸羅,若是為辦諸善趣者,則近住等亦能獲得,何須艱難,義利微少,諸苾芻等。

有人說:你持戒持得好的話,他可以不墮落,可以得到人天身呀!乃至於我們現在說:喔唷,往生啊!對不起,這不需要出家。為什麼?近住也能獲得。「近住」是什麼?就是八關齋戒,八關齋戒。實際上說的那一點,乃至於五戒都可以。那個五戒跟比丘戒,啊!這個難易差得天差地遠。既然五戒、八關齋戒可以做到,你何必持這個比丘戒?這麼艱難,難極了!結果得到的呢,一樣得到這麼一個小小的。所以這麼難地做,而得到的利益是這麼少,你何必呢!不需要。

[10:43]

是,為了得到善趣的確不需要,乃至於你為了要求生淨土也不需要。你老實不客氣關起門來,自己在那兒吃飽了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就念念就算了。現在這個時候要到世界上面賺一口飯吃吃,那太簡單啦!你何必出家啊!那麼進一步要什麼呢?有人說:啊!對、對、對,不單單是要人天哪!

[11:09]

又餘眾云,若別解脫所有要義,是為獲得阿羅漢故。

喏,他現在就比較高明了,說:「不是、不是,要獲得求解脫,解脫果是求阿羅漢。」阿羅漢是了不起,喔,那是真正我們人天的福田喔!嘿嘿,但是你看,他說:

[11:29]

然苾芻者,未滿二十,則不堪受。近事之身,亦有能得阿羅漢者,應讚其身。難行少義,苾芻何為。

這個比丘啊,要曉得他很多條件啊,乃至於年不到二十是不能受。「近事」就是居士之身。這一點我就不敢肯定了,據我所了解的話,就是說獲得阿羅漢還要八關齋戒;換句話說他那個,這個淫一定要斷。不曉得這個是文字上的誤,還是我自己的了解不足。不管怎麼樣啦,不管是五戒也好,八關齋戒也好,的的確確是可以證得阿羅漢果的。那你同樣地,何必要這麼難行的比丘呢?啊!這個比丘是比起這個八關齋戒不曉得難多少,比丘是終生奉行,一行要二百多條,比丘尼是更多!然後呢,它這個東西只要八條,加上一個過午不食,然後呢奉行只要一天一夜,就能得到了,你何必多此一舉呢!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他說:

[12:50]

應當知此

這是下面我們正確應該的,這種說法

[12:55]

是全未知聖教扼要,極大亂言。

他誤解了,並不了解佛告訴我們的真正的意趣。那麼真正的意趣何在呢?

[13:09]

應以下下律儀為依,受上上者,委重護持圓滿學處。已說於共下士道次,淨修心訖。

哦,說拿我們最基本的這個律儀,作為我們的基礎,然後呢我們真正要達到的目的是最究竟圓滿的。所以我們為了這個最究竟無上圓滿的,所以要建最穩固的基礎,從最下面建立起來。所以這個情況之下,要這麼認真保護、維持這一個基礎,這個基礎就是我們的比丘的學處。這個在三界當中,只有這個最殊勝,只有這個殊勝,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14:03]

其實這個道理這麼簡單,現在你要造一個房子,你要造一個什麼房子啊?你說,我造個狗窩,那根本不要基礎,要什麼基礎呀!你隨便弄兩塊木板一釘就行了!啊,我要造一個普通的茅篷,那地稍微平平就可以了;你要造一個鋼筋水泥的房子那就要了;現在你要造一個摩天大廈,對不起,你這個下面的基礎不做,你造得起來嗎?有這樣的嗎?所以我們這個地方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所以現在大家千萬不要說:「唉呀,出家呀 ……」好像出了家就是貪一點便宜,那完全錯了,完全錯了!乃至於說:「唉呀,現在我出了家,我要念佛啊!」是,老年人是的,或者有他特別條件。真正的出家的因,我們要了解在這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