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1546L3~P157L9

手抄頁/行: #9 P139L1~ P154LL1

音檔起訖: 69A_0000~69A_2930

廣論時時聽          

 

[00:05]

有的時候稍微一點輕昏狀態,已經不對了,一定要明淨。這個是目標,然後呢,我們慢慢、慢慢地根據了這個認識的目標,慢慢、慢慢地修習,想辦法一步一步地深入相應。

[00:24]

《入行論》云:「雖長夜修行,念誦苦行等,若心散亂修,佛說無義利。」此說一切散亂善行,其果微少。

喏!引論上面告訴我們。雖然你長時候地修行,念誦、苦行等等,這個各方面的,但是你的心如果散亂的話,這樣也沒有多大的利益。要怎麼辦呢?就是照前面說的,令其識明淨,這樣的。「此說一切散亂善行,其果微少」,他得到的果非常少、非常少。

[01:10]

說到這裡我們也同時可以回想一下,所以前面說,我們修行雖然是要靠人身,就是得到了人身還要最圓滿的德相。所以外面的身一定要選這樣的,說六道當中只有人道,人道當中還要這樣的圓滿的德相。不是一般的在家,不是受五戒、八關齋戒,乃至於沙彌,要具足戒,而且在具足戒上面,還要受菩薩戒等等。然後呢,心裡邊是要什麼狀態?也要身心一一相應,明跟淨,那個時候才真正應得上佛告訴我們的戒。佛講的戒,總括起來就這麼三句 ─以「自淨其意」作為它的中心,然後呢,由於這個心體上面,形之於身口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然後進入定慧,這個是必定不能動的一個道理。

[02:34]

又《修信大乘經》云:「善男子由此異門,說諸菩薩,隨其所有信解大乘,大乘出生,當知一切,皆是由其不散亂心,正思法義之所出生。」

前面是論,那個地方是經,也告訴我們,由於上面所說的這個道理,各式、各方面,「異門」是各方面不同的種種門當中說。修、修大乘的,「信解大乘」就是初步的信,由如何認識,啟發信心,然後呢,深入增長見解,如法行持。一切大乘的功德,從開始到圓滿出生,都從這個地方,什麼?「不散亂心」,那個不散亂心幹什麼?用這個心「正思法義」。是,前面所說的,我們現在的一切時處,不管是善、不善、無記等上,不要令它餘散,都安住在這個上頭。

[03:45]

此中不散亂心者,謂除善所緣,不向餘散,法及義者謂文及義。

那麼就是這個。這個道理,我們只要自己內心上面,一觀察就很容易了解。現在很多人來了,大家覺得:哎呀,來是來了還滿好,心裡面就是煩煩惱惱啊!那時候你要清楚喔!修學佛法沒有別的,佛法的真正的中心就是對治煩惱,就是對治煩惱。如果說你不能對治煩惱的話,在任何地方,就是跟著佛身邊也沒有用!就是跟著佛身邊也沒有用,這是我們千真萬確必定要認識的。我們所有學的東西,只有一個目的,什麼?淨除煩惱,如此,因為這是根本嘛!所以不散亂,正思法義,法的特質指的是什麼?就是指這個,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04:53]

正思惟者,謂以觀慧觀察思擇,由此顯示隨修一切功德之法,皆須此二。

那麼然後呢,你照著他的「正思惟」,如法地、一點不錯地思惟。那麼這個思惟什麼?就是以觀察的慧,就是我們的心裡面觀察、抉擇。這不是糊裡糊塗的喔!這個慧就是智慧,去觀察、去思惟、去抉擇。從這個地方說,一切的功德都這樣來的,都這樣才來的,以不散亂的心去正思惟,然後深入。

[05:39]

故說引發三乘一切功德,皆須二事,一除善所緣心不餘散,專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隨順。二善觀察善所緣境,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毘缽舍那或其隨順。

那麼,這個裡邊整個的三乘的功德,主要的只有二樣:一個就是止,所謂「善所緣心不餘散」,安住在這個上頭。「或其隨順」,什麼叫隨順呢?就是你沒有證得奢摩他之前,隨於這個法,順於這個法。就像我們現在,把這個心總是種種地先集聚資糧,準備努力。所以戒是什麼?定的基礎,這才是我們學戒的真正目的,學戒真正的目的。這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

[06:39]

現在我看見有一些人那真是,說起來也可以說很可憐。哎喲!他講這個戒啊,這裡怎麼說,那裡怎麼說,結果弄了這個戒,到處在那裡生是非。他不曉得戒的真正的特質是幹什麼的,完全弄錯掉了。所以說,佛說得清清楚楚,十八部,哪一部 ……隨不同的根性 ─金啊、碗啊,碗裂開來了,不管哪一塊都是金啊!真正重要的,你要派這個用場。現在你弄錯了,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個目的在這裡。那所以「其隨順」,就是你要集聚定的資糧,那麼我們目前做的這些。而定是為什麼?目的還是為了慧,所以進一步是「善觀察善所緣境,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毘缽舍那或其隨順。」那麼,這個盡所有性、如所有性,前面也簡單地說,真實的內涵等到毘缽舍那的時候,再詳細講說它。

[07:53]

這「如所有性」就是換句話說,一切法的真如,簡單地說。換句話說,我們就說:喏!這個一切法的真相,或者說它的本性,或者說空性,就是這個。「盡所有性」呢,說一切法現出來的相,那就是這些啦,或者是五蘊啦、什麼六入啦、十八界啦,換句話說這個法在圈子裡面就是這個,它就是它整個的邊際。那進一步來說,就是那一個空性所現出來的行相、法相,或者緣起,或者是俗諦,種種所牽涉的,你歸納起來,那不外乎說五蘊,乃至於到十八界等等,這一些。那麼這個呢,就是屬於毘缽舍那,所謂觀。我們現在這個也就是隨順,那一步一步我們這麼上去,這個才是我們的中心,我們的目標。做任何一件事情,修學佛法,我們始終記得這個。你如果記得這個的話,做什麼事情,慢慢地、慢慢地,越跑越近,越跑越近,越跑越上,這一點特別重要。

[09:09]

如是亦如《解深密經》云:「慈氏,若諸聲聞,或諸菩薩,或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毘缽舍那所得之果。」

喏,經上面,不管聲聞、菩薩、佛,不管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都是這兩樣東西所得的果,所得的果。

[09:37]

此中若無真實止觀及隨順二,則三乘一切功德,非定皆是止觀之果。

假定沒有真實的這個止觀及其隨順,隨順就是說它的眷屬、類屬,那麼就三乘的功德,不一定。實際上呢,三乘的所有的功德都是止觀的果。所以換句話說,這是反顯。總之一句話:不管三乘哪一乘,它真正重要的目的都在這個上頭。那是在正修那個八苦之前,先又提一下。說現在我們要修了,那麼這個次第,從下面怎麼上來,乃至於修的時候,又重新提。前面是告訴我們:修的時候正修時怎麼修;然後呢修完了以後,迴向怎麼迴向;迴向完了再下面一座,還沒有修的中間應該如何。又講四種資糧,然後又講把錯誤的很多錯誤的概念又提出,一步一步說得這麼清楚。乃至於到現在正式修了,他又隨時提醒我們,隨時提醒我們。

[10:52]

這個地方有一個重點,這我們平常真正提不上去的,就是忽視掉了這一點,就是忽視掉了這一點,所以這個地方一再提醒。為什麼佛要一再提醒?佛陀的一切智人,就正見到我們平常的毛病都在這上頭。平常我們看書總是這樣,趕快要找到那個問題的中心在哪裡,欸,結果你往往前面這個東西不要的。像造房子一樣,「哎呀!我希望造的房子,造的一百層樓。」你趕快把一百層樓建起來,下面基礎不要的。至於像這個地方,他佛陀處處地方告訴我們,說下面這個你必須要修,你有了力量啊向上去。

[11:41]

現在我們每有一類人,哎呀!好高騖遠,總翹求高的。反過來有一類人,「唉呀,我就是不行,我就是不行!」癱在這裡就爬不起來,就這樣。說:「我只要念念佛。」念佛本來不錯呀,你真的如果念佛的話,是非常好呀!結果呢,他心裡面就因為這麼弱,他說的時候,「我只要念念佛。」實際上行的時候,他念了佛沒有?沒有念欸!在那裡昏沈、瞌睡,一生空過,所以說過猶不及啊!我們目前大部分犯的毛病就是這個。大的來說這樣,細的來說呢,我們心理狀態平常也是這樣,一下猛利的時候,就衝過頭;一下塌下來的時候,唉!又提不起,就這樣。

[12:36]

所以這一點地方,所以從這地方我們要注意,這個不是說一下叫我們改過來。所以這個後面就告訴我們,我們做任何事情,就是這樣:它開頭的時候,哇!起伏很大;然後呢你曉得了,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它必然地調得這樣子相。只要你自己感覺到,慢慢地,欸,在對了;然後呢,你緣著你做的這個方式,這樣進,還是急不來的喔!這就是真實的進步,真實的進步必然如此的,這我們要了解,這我們要了解。然後到了這個時候的話,你隨時觀察壞的方面,策勵自己。然後呢,策勵自己覺得很緊了,然後呢觀察好的方面呢,慶幸,啊,又放寬了,高興。就這樣地不斷地在調,它慢慢地一步一步、一步一步。

[13:24]

這個地方我順便提起以前的事情來,所以平常思惟觀察固然是絕端地重要,還有呢,同學之間的共同的真正的討論,也非常重要。諸位啊!你們千萬不要把這個工夫,用在聊天上頭啊!這裡有幾位同修,經常願意跑得來跟我談談,我真歡喜,真歡喜啊!他往往有的時候他有一個小問題,我不妨舉出來。

[13:55]

那有一個同修就說:嗯,有的時候,覺得用功用得心裡很緊。那是一個的確非常好的一個同修,他然後用功用得很緊,所以這個心裡就,哎喲,非常緊張,覺得:哎呀,這個死啊!又是:一旦生命失去了 ……那些都是好現象。然後呢,越弄越緊、越弄越緊,到那時候睡也睡不著,到那時候,書啊,看起書來 ……這樣。那怎麼辦?他就想一個鬆弛的辦法,欸,最後有的時候找到了一個鬆弛的辦法,找到鬆弛的辦法。那麼那位同修是個在家的同修,所以他就 ……因為在家人哪,以前譬如說有的時候聽聽什麼,外面偶然這個很輕鬆的這種音樂等等,欸,這個是滿好啊,這樣。對呀!然後呢,放輕鬆了以後再來。他說:「我的的確確地說,我並沒有染著這個音樂,可是那個時候,卻是放鬆了我的這個心情。」在他想起來很好。

[15:02]

原則上面,我也非常讚歎他,可是那個時候就顯出那個討論的非常重要來,非常重要來了。所以我那時候舉了一個比喻,我當時也沒有談。「是,非常好,可是我舉一個例子給你聽聽。」他說:「好。」「你看電視看過沒有?」「看過。」「然後正在一個重要的節目,你聽得、看得很起勁的時候,忽然之間來一個廣告。你就覺得這個廣告真討厭,怎麼來這個東西,趕快、趕快過去。是,廣告商也未嘗不知道這樣,但是他就把那個廣告插進去,你曉得他為什麼?欸,妙了,你那個時候固然一心一意,正因為一心一意全部吸引在裡頭,那個廣告商讓你討厭;等到完了以後,你不在這個節目當中現行,有一天你想到要用的時候,你就想到:哎呀!當年討厭那個東西,就是你現在要的,它就派上用場了。」「嗯,對呀!」

[16:03]

「現在你想想看,那個時候沒錯,你現在覺得很緊的時候,讓你調一下,是的,你覺得現在的心裡並沒有什麼。可是調的這個,那種世間的這種靡靡之音的種子,落在心裡面。假定說你證得果的聖人,不怕!佛根本不在乎。你是個凡夫,你還有無比地染污的種子,還有很多無比地染污的外緣。當另外一個時候,你的心不在正念上頭的時候,然後呢,你心裡本來就在這個世間的染緣當中,它又生起來了,因為有這個種子,裡邊有這個種子,外面有這個緣,你就跟著它去了。」他想了半天,「哎呀!沒有錯。」「就像你雖然當時是討厭這個廣告,但是對不起,這個廣告就派上用場了,對嗎?」「是啊!」

[17:01]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平常我們自己覺得想對了,對不起,這裡有問題的哦!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觀察、討論啊!所以平常不要說:「啊!我懂了,現在我就是對啊!」對不起,這裡大有問題,佛法不是那麼簡單。那麼佛有沒有?佛有,有種種善巧方便,這個地方我們不深入,我隨舉一例。結果這位同學聽了好歡喜啊!我剛才告訴你的,馬上有感應的,就是他只要處處深入,他隨時觸發到,隨時就來了。啊!他今天早晨懺悔完了以後,一句話,哎呀!他哭了個半天,然後又歡喜了半天。我就報告老法師,老法師好高興!「哈!善根發!」這千真萬確的,凡是真正有過經驗的,他這個次第必然是如此。

[17:53]

所以我就特別提醒你們:你們不要怕,眼前好像顯得,唉呀,怎麼也摸不進去。你不要忙,只要因,這個因地當中你做對了,你只要再摸,你不要問它摸得進摸不進,這個因地在對了,你正在進去嘛,很簡單嘛!到那個時候,到某個時候,它這個果自然必然現起來的。這是所有過來佛菩薩,都是這樣的經驗,他也告訴我們。那眼前就是像我們普通這麼看看,大家推起來,你看看、我看看,我跟你都差不多。的確差不多啊,但是他在因地上面如法走,馬上見效。所以像這樣完整的次第,你只要肯做,立刻見效。現在呢,我們有了這個策勵,有了這個認識,那個時候正修了,原來在這裡呀!那麼怎麼修?說八苦當中,

[18:51]

如是八苦之中,

思惟生苦。那個八苦平常我們曉得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陰熾盛,八樣東西。一樣一樣分開來,研究下去。

[19:16]

初思惟生苦分五。

分五個項目。

[19:19]

眾苦所隨故生為苦者,謂諸有情那洛迦中,及諸一向唯苦餓鬼,並諸胎生卵生,如是四類,於初生時,便有無量猛利苦受,隨逐而生。

第一個,「生」這個苦,它這個東西啊,一切的苦都隨著這個生,生一來,苦就跟著來了。那洛迦當然不談,一跑下去,唉呀,那不得了!餓鬼。除了這個以外,就是其他的胎生、卵生,一切四類,只要一生,一有了這個身體以後,無量的猛苦跟著來了,無量的苦都跟著來,只要「生」有,苦都跟著來了。第二個呢,

[20:12]

粗重所隨故生為苦者,

什麼是「粗重」呢?粗重就是煩惱的異名。

[20:20]

謂三界一切諸行,為煩惱品粗重所隨,無堪能性,不自在轉。

這一旦生了以後,生起來了以後,煩惱也跟著來了。「三界一切行」,不但是地獄,那當然不談,惡道不談,乃至於天上面,色界也好,無色界也好,行苦當中。這個「行」本身就是「煩惱品」。「無堪能性」,什麼叫無堪能性?你沒有力量,你想不受這個苦的輪迴的圈套,做不到,你不得自在的。這第二個。

[21:00]

三界有情諸行生起,皆為煩惱品類粗重隨逐。總之由有生住增長,煩惱種子隨逐流轉,故無堪能安住善事,亦不如欲自在而轉。

這個就是粗重煩惱的特質。因為三界的一切有情在行當中,行當中,那麼行的話呢,煩惱品粗重跟著來、跟著來。所以總之一句話:由於生、住、增長,生了下面緊跟著就什麼?喏,這樣來了,就是那個煩惱的現行,現行種子,跟著在這地方流轉,你沒辦法安住在善所緣的事,沒辦法。「亦不如欲自在而轉」,你希望的事情,對不起,做不到。你希望要快樂,它就偏偏不聽你招呼。就是眼前小小的快樂,好吃的東西吃飽了,等一下唉呀!肚子脹脹地難受,等一下還要上大號去、還要去洗、還要去忙、還要去買、還要去弄。那吃,這最快樂的事情,就這麼多,其他的不談了。所以這個生啊,是會有這樣的不理想啊!

[22:27]

眾苦所依故生為苦者,謂於三界既受生已,由此因緣,便能增長老病死等,無邊眾苦。

第三個,這個生是一切苦的依處,這個一切的苦都依這個上面,所以「眾苦所依」。第一個是眾苦所跟著來,還有呢煩惱跟著來,煩惱。現在呢,一切的苦是依於這個生,這三界之內一旦受生了,下面的都依這個,無邊眾苦。

[23:03]

煩惱所依故生為苦者,謂於生死既受生已,便於貪境瞋境癡境發生三毒,由此能令身心苦惱不靜,不安樂住,謂諸煩惱,由種種門逼惱身心。

那麼這個是煩惱。這個幾樣東西,一個是苦的果,一個是苦的因。因當中又分成業因跟那個 ……業因當中是惑、業等等。現在這個地方所講的就是苦因煩惱,「煩惱所依」。一旦生起來了以後,這個煩惱都增長了,這煩惱是心理現象。上面說這個是指生理的,病啊、老啊、死啊,這個地方是心理的。因為你生了以後,對於好的嘛是貪,不好的嘛是瞋,其他的是癡,「發生三毒」。因為這個三毒令身心逼惱,「不靜」,不安樂。啊!這個是第四點,這個是第四點。最後

[24:11]

不隨所欲離別法性故生苦者,

就這樣。最後生苦是什麼?「不隨所欲」,就是道地的不自在,你沒辦法自己把握住自己的,你希望的,它總歸不聽你招呼,到最後呢 ─別離。沒有一個人想別離,換句話說,沒有人想死的,它偏偏到最後你要死,這「別離法性」。它「生」這個特質的本質,法爾如是,這叫作苦。

[24:43]

謂一切生最後邊際咸不出死,此非所愛,此復能令唯受眾苦。

就這樣。

[24:51]

故應思惟如是生時,眾苦俱生,粗重俱生,生復能引衰老病等煩惱死亡,

一共五樣。

[25:04]

此亦能令受苦道理。

所以從第一個,從生上面去想,又分這個五個項目,分五個項目。你越能夠深入多方面去思惟,那麼增長的功德是越大,增長的功德越大。我們眼前都顛倒了。前面一開始告訴我們,我們把眼前很多事情覺得淨相增長。「淨相」是什麼?好的,看快樂的、安樂的。我們無始的煩惱在這裡,唯一的方法就是對治。所以對眼前很多可愛的東西,千萬注意啊!要想到它的可怕,不可愛的那一面。你如果不修習這個的話,說什麼都沒有用。講戒,就在這個上面,所以講了半天的戒,然後呢到這個境界現起,為什麼一點用場都沒有啊?就是你沒有認真思惟。所以有一些人,哎呀!講戒啊,又講這個、講這個,境界現前,了不相干。我心裡面實在覺得可憐,也只能說這樣,只能說可憐、愚癡啊!然後呢,他還自作聰明,這是我覺得愚癡是莫勝於此!我想這是我的善知識,阿彌陀佛!我可千萬不要犯這個毛病。這個,這個地方他現在提醒我們這一點。

[26:41]

特住胎時受何苦者。

那個是指出生以後。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特別告訴我們:喏,這個出生這件事情,還沒有生起來,特別要了解一點。為什麼這個地方要講一講呢?因為我們感受,這是出生以後的事情,在沒有出生我們感受不到,實際上這個裡邊的的確確,所以提出來讓我們想。那我們一想到,唉呀!覺得可怕不已,更策發我們。下面:

[27:18]

如《弟子書》云:「極猛臭穢極逼切,最狹黑闇遍蔽覆,住胎猶入那洛迦,身屈備受極重苦。」此諸文義,

那麼這個是論上面告訴我們:唉!這個地方啊,又臭、又髒、又逼迫、又黑暗、又窄,這個真像住在這個地獄裡邊一樣,備受痛苦。所以經上告訴我們,這個住胎的時候,如果這個母親吃飽了,像壓在山底下一樣。哎呀!等一下肚子餓了,你就像吊在空中一樣,因為前面壓著嘛,忽然之間又這樣子。然後吃的熱的話,又燙得個受不了。等一下冷的話,你又凍得個受不了,這麼個嚴重法呀!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只是我們現在都不知道。所以我們多多思惟的話,那對於這個生死,的確是一無可取。

[28:24]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千萬不要浪費,人最可貴的,什麼?就是我們有思惟能力。現在我們偏偏把那思惟能力,像胡思亂想。啊,這個東西好可惜啊!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平常談了一些問題,有的人意見特別多,我心裡常常希望告訴他:你這個腦筋好,你不要用在莫名其妙的事情上頭啊!這是才是真正該想的地方啊!該想的地方多去想想的話,自利利他,一切好處都在這個地方,都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住,所以我黑板上面特別想,說我要牢牢記住,我來這裡目的幹什麼?宗旨幹什麼?這個觀念把握住了,你就很容易進去了。下面經。

[29:12]

如《入胎經》云:「無量不淨,周徧充滿,多千蟲類之所依處,具足最極臭穢二門,具足非一骨穴孔,復有便利清腦腦膜髓等不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面向脊骨背對腹皮,於月月中,出諸血相以之資養,母食食時,以二齒鬘細嚼吞下,其所吞食,下以口穢津涎浸爛,上為腦膜之所纏裹,猶如變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