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174L7~P175L2

手抄頁/行: #10 P56L3~ P65L8

音檔起訖: 74B_0152~74B_2201

廣論時時聽          

 

[01:52]

如是若由染污無明薩迦耶見,他自在轉,三門作行殺等不善,集非福業。

那麼,所以他這個造集的業,是怎麼樣的呢?他主要的因為在補特伽羅上面隨我執而轉。現在我們用比較普通的名詞,就是在我們的有情,我們的人 ─補特伽羅我們都說人,就是這樣普通一個有情,在這個上面由於這個「染污無明薩迦耶見,他自在轉」。無明、薩迦耶見,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它有的地方,把它看成功是兩樣東西,有的地方把它看成一樣東西。總之,這個東西是不明白事情的真相,把事情的真相看錯了,所以呀它是造種種的雜染。

[03:06]

由於不明白,所以在明明這個五取蘊,換句話說我們就說補特伽羅,沒有這個「我」這個東西,但是呢他看錯了,看錯了,無始來的習氣,一天到晚拿著我、我、我,那麼被這個東西所左右著。那個是就是說「他自在轉」的話,就是你做不了主的,一天到晚被它所主,因為被它所主,然後你身口意就造種種的業。那個時候如果造的業是「殺等不善」,那麼這個時候集的是罪業,就是「非福業」。反過來,你如果是,

[03:49]

若行捨施守護戒等欲界善法,是集福業。

那麼是集的福業。若修靜慮無色地攝奢摩他等,是為積集諸不動業。

[03:54]

如果是修的「靜慮無色地」攝的奢摩他等,是積集的諸不動業。所以平常所造集的業不外乎這個三樣東西,不外乎這個三樣東西!

[04:11]

若爾於三有中一切盛事,見為過患,希求解脫欲樂,發起修眾善業,又於無我義如理觀察慧相應思諸善業,是否集諦生死因耶?

那麼,下面他又提出一個問題來,說:是的呀!你現在造的一切的非福業、罪業,那我們不談,當然;福業,那麼是或者是感得欲界的,或者感得無色界的,是,儘管善業還是流轉生死的。有一類他已經了解了三有當中的一切無不是苦,認識了這個苦諦了,說不管他什麼好事,他看見了 ─啊!原來這個都是欺誑,這個地方絕對一無可以貪戀,所以一心一意唯求解脫,為了求解脫,那個時候就造的種種善淨之業。那個是也是善法,可是這個善法跟前面的善法不一樣!譬如普通有很多人也是世間的修橋補路,尤其是古代的那些人,什麼集文昌社,他們的目的幹什麼?要求功名、要求富貴、要求長壽、要求這個、要求那個。我們現在這個東西不要,哎喲!不要說長壽,把你送到長壽天你也不要;不要說功名富貴,叫你做皇帝,叫你做玉皇大帝,叫你做梵天主我也不要。那麼這種情況,這個應該怎麼算呢?

[06:02]

更進一步,「又於無我義如理觀察慧相應思諸善淨業」,那現在我們更進一步去觀察這個補特伽羅、這個薩迦耶見,就是這個所見到的「我」是真的、是假的?發現原來我們顛倒,才發現;現在如理觀察的結果,原來沒有這個我!那麼因為你以前誤解了,以為有我,一天到晚為它而忙,現在了解了,自然再不去管它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請問這個是不是也是集諦當中的生死的因呢?他這個問題是這樣,下面解答說:

[06:54]

總資糧道,加行道者,雖集庸常能引之業,然由如斯意樂所起,及於無我觀慧相應諸善淨業,是後有愛能對治品,與生死本我執行相,相違而轉,故非尋常真能引之集諦。

這句話我們注意一下!在我們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它分成幾個位次: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這樣。一開始修的時候叫資糧,你先積聚些資糧,集聚什麼資糧呢?福、智兩樣資糧。智慧是對事情本身有正確的認識,你沒有正確的認識,那做什麼事情都沒有用;那麼然後呢,雖然你有正確的認識,你要照著去做的話,對不起,你要做這件事情的時候還要很多條件哪,還要很多條件哪,那個條件就是福資糧。譬如說我現在要到一個地方去,到哪裡?到台北去,或者是更遠的地方去。是,說這樣的話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必須要,正確地認識、了解這件事情,這個叫智資糧;了解是了解了,現在你要去了,對不起,哎呀!路費沒得,那麼這個時候沒辦法了,於是你還要集聚各式各樣的路費,準備各式各樣的東西,這個叫福資糧。

[08:54]

那麼現在我們修行佛法的時候呢,第一件事情也要這個東西,這個叫作資糧位。究實說來,現在我們剛開始修行,真正重要的都在這個上頭。所以現在有很多人急著,說:「哎呀,我要求解脫啊!要求解脫啊!」這個概念啊,概念是好的,這個概念本身是好的,但是對不起,做不到,做不到!那麼為什麼做不到呢?原因就是他資糧沒有集聚。這個資糧當中分兩部分:你認識既沒有認識,就算你有認識了以後,你要完成這個目的的種種的準備也沒有,你怎麼可能呢?怎麼可能呢?所以因為這樣的原因很多人說要修行、修行,修了半天哪!白吃辛苦,一番的好心,忙了一輩子啊,浪費掉了,這個是最大的可惜啊!最大的可惜呀!

[10:12]

所以我們常常這個地方應該提醒自己:是的,我們在佛法上面,目前還是很幼稚。我們不妨用世間的方法來提醒,你說世間隨便做一件事情,這我想我們大家有的,你種田也好、做工也好,你就莫名其妙地你就自己會種田了嗎?如果說長大的,一直長在富貴的家庭當中,叫你跑到鄉下田裡面哪,田裡面長的什麼東西,你一竅不通,這個不是很明白嘛!反過來說,你如果種田的人跑到工廠裡邊去,那個廠裡面這些東西機器,你一看見就害怕,是一竅不通,你這都得學呀!那麼現在佛法是遠比這個東西,居然聽見了,隨便一點,說:啊!修行好,你就去修行了。你修些什麼啊?這個不行!

[11:07]

所以我們必定第一步事情所謂集資糧。那麼資糧兩個字也要認得它正確的定義,不要把我們的概念 ─好像資糧嘛,那就燒飯的那個東西,或者哪裡,不是!這裡分成功兩樣東西。那麼等到集聚資糧夠了,然後你就開始,說開始行動了,這個時候就叫作「加行」,加行。那麼開始行動了以後呢,然後呢照著去做,如理如法地去做的話,你見到了:啊,的的確確這個事情是這樣的!就是你盼望當中,你理想當中的那個內容,那個時候你見到了,這是「見道」,這個次第是這樣的。

[12:03]

所以呀,他現在告訴我們,在前面資糧道、加行道,這個兩個位次當中的修行人他還是凡夫,還是凡夫。他雖然是凡夫,有一個不同,因為他是凡夫,所以造的業,一定還是在生死當中流轉的,所以他仍舊是造庸常一般普通能引生死的業,這個是;可是同樣是能引生死的業,那麼內容卻有不同。

[12:42]

然由如斯意樂所起,及於無我觀慧相應諸善淨業,

由於因為要修學佛法,這種概念呀,他集聚了智資糧 ─智慧資糧是什麼?對於事情正確的認識。以前不認識,明明這個上頭沒有一個我,他覺得看成我;現在有了這個智慧,認識:啊,原來沒有!所以說「於無我慧相應」,同時造其他的一切事情啊,也是集的都是善淨之業。造這種業是什麼?

[13:23]

是後有愛能對治品,

這個真正的生死的根本,引發生死的這個最主要的這個集的業,就是這個「後有愛」,後有愛。現在因為他了解了佛法,了解了我們平常的錯誤,錯誤在哪裡呀?錯誤在對這個上面,對我這個身心相續上面沒有正確的認識,把它看成功「我」,所以種種地方的愛著難捨。現在他認識了這個東西以後,啊,原來這個東西生死冤家呀!他不但不會愛著,而且種種方式去針對著這個去破除它,所以它是「後有愛的能對治品」。而這個後有愛的能對治品是什麼?

[14:24]

與生死本我執行相,相違而轉,

就這句話!生死的根本是什麼?「我執」,就這個。因為由於我執,這個愛著就生起來了。這個我執就是惑、無明,或者是煩惱;然後呢愛是什麼?業。惑、業兩樣東西具足了,對不起,這個業就流轉。現在呢,他雖然沒有把真正的惑從根破除,但是已經有了認識,已經有了認識,因此在他這個認識當中,就不會再去執著它,處處地方破除它;但是因為並沒有親自現證,沒有親自現證,所以所造的難免仍舊在這個裡頭,這個是它最大的差別。所以雖然沒有真正的現證,所造的仍舊是平常引生死業,但是卻是跟原來的真實當中這個行相相反的,相反的,所以說

[15:42]

故非尋常真能引之集諦。

這個。那麼為什麼它還擺在集諦當中呢?

[15:54]

然能隨順引後有集,故立為集攝。

但是他還在生死輪迴當中,只要還在生死輪迴當中的話,跟這個普通集諦的行相相順的,所以它仍舊擺在這個集諦當中,但是這個內涵卻是恰恰相反。平常我們的講啊 ─不,不是平常,以前我們曾經講過啊,懺悔的對治,懺悔的對治。比如說有一個力,從這個地方向那個地方走,如果你要對治它怎麼辦呢?你要抵銷它怎麼辦呢?你要加一個力 ─這樣沒有用,你要正對著它。那麼你能夠抵銷它了對不對?但是現在這個力來的時候,非常大;這個力比較小,雖然正對著,但是呢因為力量不夠,它仍舊向這個方向。雖然方向仍舊向這個方向,但是慢慢地減,減小它向這個方向的力量了,對不對?喏!就是這樣。你只要繼續地修下去,那麼這個對治的力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大,本來非常快,慢慢地因為這個力量對治,慢慢地慢下來、慢下來、慢下來,慢到最後停在那裡,最後反推回去了,就這樣。所以說在我們資糧位、加行位上面的修行的特質,就是這個。

[17:27]

那麼我們為了容易了解起見,舉另外一個譬喻。譬如說,我們以前哪,欠了人家很多債,哎!不曉得欠多少債,現在懂得了這個做生意的訣竅,你了解了,不是像以前盲目地亂來,把樣樣事情弄清楚了,然後你開始賺錢了。雖然賺錢,可是以前欠人家債,哎呀!欠他那個十億、八億,現在你已經慢慢地賺了,賺它個十萬八萬固然不行,一百萬、兩百萬還是不行。欸!但是你的債務在慢慢減輕當中,總歸地說起來,你仍舊是欠人家債,但是那個債務漸漸減輕了。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說我們資糧、加行這兩位的行者,由於他所修的內容,正是以前生死行相根本的相違反的,相反的對治品。不過以這個理由,剛才說的這個理由,所以仍舊在集諦當中。

[18:38]

如是亦如〈攝決擇分〉云:「問:若世間諸法,厭患後有,能背後有,引出世道,彼等何故集諦所攝?答:雖彼自性,厭背後有,然能隨順後有身語意妙行,是故當知是集諦攝。」

那麼這個是《瑜伽師地論》上面告訴我們,這段話也是如此。一方面固然是他現在還沒有證得,沒有證得;另外一方面,雖然在生死當中,卻是慢慢地增長這個對治的力量,以前造的身語都是惡業,或者是善業,現在呢是妙業,妙淨之業,就這樣。因為我們修行還是要拿這個身體,所以他現在造的是增上生,慢慢、慢慢、慢慢、慢慢地來淨化以往的,造是造這個。然後造了這個流轉生死,現在要還過頭來對治它的,還是用這個身體,不過造的業恰恰相反,這樣。

[19:59]

此說善思生死過患,厭離生死意樂所起,引出世道諸善淨法,為隨順集。故當勵力,引此意樂及無我慧。

那這一段就特別告訴我們,我們修道的人,應該怎麼辦?同時這個裡邊也告訴我們,真正的後有愛的引發的主因在這個地方。主因有兩樣東西,一個就是我們因為無明不認識而產生的這個後有愛,後有愛,由於這個而造種種的惡業。現在我們了解了說:啊!這生死這麼樣地有禍害,所以一心一意地厭離呀!由於厭離造種種的善淨之業,那個時候啊,去找生死的根本,找到這根本在這裡,那麼在這個上面努力去做,努力去做,這樣地是漸漸能夠跳出來,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時候應該的。所以到最後兩句是告訴我們,雖然還隨順於集,但是我們應該努力的 ─努力幹什麼?欸,要認識無我之慧,原來我這個東西是沒有的呀!這個才是真正智慧。平常我們講的智慧就是這個,既然我沒有的話,為我而所有忙的這種事情啊,都慢慢、慢慢地消除掉了。所以平常我們所謂持戒,不管是大小乘、念佛、參禪都在這個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