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184L5~P186L1

手抄頁/行: #10 P271L8~ P283LL1

音檔起訖: 80B_0718~80B_2930

廣論時時聽          

 

[07:18]

第三幾世圓滿者。

那麼這個十二有支,從因感果當中,要經過多少時間呢?下面說明:

[07:31]

能引所引支之中間,容有無量劫所間隔,或於二世即能生起無餘世隔。

前面這個「引」這一支,從能引支到所引支,大家想想看,能引支是什麼?說到這裡我們馬上應該清楚,能引就是無明、行、識。那麼所引支是什麼?所引支就是名色、六入、觸、受。這個兩者中間有兩種可能,實際上呢包含的時間是無量無邊,說中間可能有無量劫的間隔,啊!說不出來地多長遠。這是指長 ─長的是無限大;短的呢 ─下一世,這樣,沒有其他的餘世,就可以生起。這個是引,能引到所引。還有呢,這個能引之所以生起,還要靠一個力量,要靠什麼?能生支。所以它為什麼雖然有能引的因,不生起來呢?還要一個能生、所生,「生」這一支。所以他下面說:

[08:52]

其能生支與所生支二無間隔,

這個兩個當中沒有間隔的,就是說前面是能生的一支,下一世一定是所生,一定跟著生起,所以這個兩者當中沒有間隔,這樣。所以呀,

[09:10]

速者二生即能圓滿。

這地方講幾世圓滿,最快的,第二生,就前一生到後一生就圓滿了。那麼這個怎麼樣是前一生到後一生就圓滿呢?先看,說:

[09:28]

如於現法新造天中順生受業,即於現法滿二支半,謂無明行及因位識。臨終以前圓滿愛取及有三支,於當來世圓滿所引四支及半,並圓所生二支分故。

如果說你「現法」,就是我們現世,現世就是這一世。這一世你造了「順生受」,就是下一生,造的這個業,不管是,現在這個地方是講「天」,其實你造六道當中任何一道,如果你現在當中先造了這個,那個時候滿了前面的兩支半,無明、行、識─那個是因位識。那麼然後呢,你繼續地把它增長,說「臨終以前」,就是在你沒有死的之前,你以愛、取再繼續地,把前面所造的因繼續地增長下去,於是當來世就「圓滿所引四支半」。那麼下面一世,滿了這個,因為由於這個「愛、取」的幾支的「有」 ─三支的這個生的力量,所以它下一世,馬上感生那個生、老死兩支。而這個生的過程當中呢,就包含了名色、六入、觸、受。「生」就是講那個總相,生起的過程就是這個樣,所以他前一世造的,第二世就感得了,這個快的。下面呢,

[11:05]

遲久亦定不過三生,

說最晚的話,最久、最久也只有三生,三生一定圓滿。怎麼呢?說,

[11:17]

謂其能生及二所生並三能引各須一生,諸所引支於所生支攝故,

「能生」需要一世,「所生」需要一世,還有三個「能引」也需要一世,這樣的三世就可以圓滿了。欸,前面說能引、所引中間,容有無量劫;現在這個地方就說三世圓滿,大家看了有沒有覺得問題呀?他說最快嘛兩世圓滿,最慢嘛三世圓滿;可是他前面又告訴我們說能引、所引中間,快則是兩世,慢則容有無量劫間隔。這個無量跟三世的,差得十萬八千里哦!這個地方有個重要的關鍵所在,大家想一想。

[12:11]

所以假定你們諸位曾經事先看過的話,這一講的話你印象就很深,這是為什麼我建議你們看。儘管你們看不懂,你們看不懂,要在那裡想一想:「那這什麼道理?」那個時候你一講的話,那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否則的話,你現在講過去,因為文字都是很陌生,儘管我講得很清楚,可是你看得還是糊裡糊塗,所以你不一定能夠把握得住這個重點,這個是對無價的法寶的一個最大損失。那麼現在我們看那個文,他說:

[12:52]

能引能生中間,縱為多世間隔,

是的!從引到生,中間是可能有很多世、無量世的間隔。縱然有多世間隔,

[13:11]

然是其餘緣起之世,

這句話,問題在這裡。什麼意思?什麼叫「其餘緣起之世」?為什麼那個能引不會引發所引?這個能引是什麼?就是由於無明、行所感得的因位識,對不對?這個識,就是你認識的一個。喏,譬如說,我們隨便昨天講的,還是繼續下去,說廣告當中你忽然看見一個東西 ─看見了!然後呢,看見了這個就放在那個地方,沒有其他東西引發你,這個是一個因位識哦!其實我們眼前一切時處,都有這個。現在我們聽見佛法了,也是一樣,聽見了佛法以後,然後你跑出去書本一合,你也忘記掉了,這個佛法也停在這裡。或者你在這裡做了個壞事了,做了個壞事以後呀,你回過頭來,覺得,啊,跑到佛門當中來了,然後呢全部精神貫注在佛門當中,以前做的這個壞事,這個東西又停在那裡,沒動。

[14:19]

那麼現在是什麼東西在動呢?就是現在這個東西,你說,我看過電視了,放下來,忙別的事情。於是現在我做的這個事,增長的什麼?跟原來這個因位識不相應的,對不對?是不是?對,現在我們了解了。同樣地我們修行來說,啊,我們今天講得好啊,聽得好啊,然後呢說這一堂功課作得好啊!作完了跑出去,大家聊聊天、看看什麼,哎呀,覺得滿高興哪,忘記掉了!所以現在你繼續增長的,不是剛才那個東西了,現在增長的這個!

[15:03]

假定說,你玩完了以後,回過來還要講、還要聽、還要拜,欸,那它又有。否則的話呢?如果你出去的話,它那個東西繼續再增長、增長、增長 ……增長到後來呢那個東西成熟。所以前面儘管在這裡念一點佛經什麼等等啊,這個成熟不成熟?不成熟,不能結生,對不對?所以他是說「其餘緣起之世」,那個其他的緣引發其他的因,在這個裡邊,其他的地方咕嚕、咕嚕、咕嚕在那兒轉,你現在這個能引的這個因位識啊,沒動!了解不了解?這個概念很重要哦!

[15:47]

非此緣起之世故。

啊!不是這個因緣輾轉的關係,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就你能引這個識,從這個能引識,經過能生滋潤感生,這重因果當中,最長只有三世,只有三世。第一個是造,造完了以後呢,然後呢,你把愛、取來滋潤它,滋潤它了,它一定要會感果,下一生再去。所以,前面第一種情況是說現生,譬如說:啊!我今天做了 ……想修行,跑到廟裡面去,跟人家跑得去一看,欸,說這個廟「啊,這個好哇!」有個印象,然後呢回去,忘記掉了!然後呢一忘,無量劫以後又碰到了,欸!來了,就這樣。所以佛世有一個公案,說念了一聲南無佛,最後成了。這南無佛,那一聲是無量劫以前,這一世碰到了,然後呢又滋潤起來的,它才感。這是慢的。

[17:04]

快的呢?你聽到了一聲佛啊,過去了,過兩天又來了,「欸,這個好哇!啊,這個正是我需要的!」然後你心裡面全部精神就貫注進去、放進去,於是你經過了精進地努力,下面這個不斷地薰法,不斷地薰法,於是你全部精神投注在這裡。欸,第二世,再下一世你一定感得的果,這是兩世圓滿,這是兩世圓滿。

[17:34]

還有一種情況呢,就是說我們現在,我們也不曉得,我們又跑到廟裡去,看見廟裡很歡喜,你就很歡喜呀!我想我們在座的很多同修歡喜,人家講,欸,很聽得進,然後心裡就想要去出家,要去做和尚,心心念念做這個。為什麼你會這樣?就是你宿生薰法的這個因位識,也許是前一生,也許是前兩生,不曉得前多少生,我們不去管它,總是造這個因位識的那個緣也現起了,那個時候又碰上了。然後呢你不斷地在這個,用那個愛、取來滋潤它,於是感果了。不過這個愛、取,有一個不同的名字,對染污的同樣地愛、取,我們叫它愛、取;對這個清淨的我們叫它善法欲,叫勤精進,這兩個。其實精進還是造的業,對不對?所以這叫善業,或叫善淨之業,或叫不可思議無漏妙業,它還是業嘛!就是這樣啊!

[18:40]

這道理我們懂得了,所以說,哦,原來這樣啊!最快兩生,最慢嘛也是三生。不過這個地方有一樣東西沒算進去噢!

[18:52]

此未別算中有之壽。

「中有」沒算進去,中有沒算,中有實際上也是一個時間段,但是一般說起來這個中有當中,就是一個沒有什麼 ……像生死輪迴當中的一個特別。它就是結生相續當中的,好像一個中間過段,所以不算它,但是有這個東西。平常我們講的時候呢,經論上面沒有提起它來,卻是內涵是有的。了解了這個,看看下面這兩句話:

[19:25]

如是

像上面我們說的,

[19:28]

已生諸果支時,

就像前面,這樣地從這個因感得這個果,這一個從因感果之間,只是一個因到果的必然關係,有沒有人去忙這件事情啊?沒有,並沒有人就在這兒做,所以啊,

[19:53]

然而全無實作業者,

沒有實實在在,在造那個東西,所以絕對沒有一個主宰者去造那個東西,也只是這樣的因啊!因為你無明,所以你就會造業,因為造了業,所以就一定會有這個業相應的識落在這裡。同樣地,當有了這個識,經過愛、取的滋潤,而有支現起的時候,然後呢你會感得下面的生、老死等等。這個生、老死就是你所受的果報,就這樣,這個沒有實在的東西,只是十二支的輾轉連環。所以啊,既沒有實作業者,

[20:46]

及受果者,補特伽羅之我。

這個補特伽羅是上面的所執之我。

[20:53]

如前所說從唯法因支,起唯法果支,

就像前面講的道理一樣,這個就是什麼?因感果。這個因是一個法,是這樣的一個特質,是一個特性,它這裡邊並沒有「我」這個東西在。然後呢由這樣的一種特性,感得這樣的另外一個特性,跟這個因相應的這個,叫果法。只是說,這個法 ─因法感得果法,如此而已,並沒有一個我在呀,並沒有一個我在。

[21:29]

所以我們現在仔細推敲一下看,回想一下看,為什麼叫無明緣行啊?喏,因為「無明」,你如果是明的話,那你就不會妄著啊!因為瞎子所以嘛就妄著,那時候就造的「行」;造了個行以後,對不起,行當下就有「識」;識以後呢,然後呢一定會慢慢地,由於識的因緣,策發那個「名色」。當然,我們前面講的時候好像那識的因位識,一定要經過愛取的滋潤,這個,當然。但是它這個識攝取名色的過程當中是什麼?純粹是這個識的力量,對這一個精血的一種執持,所以識的因緣而產生名色,這前後的因果就是這樣,就這麼明白。由於名色,然後呢「六入」慢慢起來了;由於六入之緣,然後才有「觸」;觸了以後就有「受」;因為有了感受了就起「愛」;愛了以後就要去「取」。那一樣一樣東西的前後的關係,因、果關係這麼清楚。所以只是前面的因支,感得後面的果支,只是如此而已,但是呢我們卻不了解。

[23:02]

由不了知生死道理,於彼愚蒙妄執有我,求我安樂,故造三門善不善業仍復流轉。

由於對這個道理我們不了解,這個真正的生死道理,只是這樣地流轉,但是呢我們不了解。不但不了解這個流轉的因果,而且不了解這個裡邊,並沒有實在造業的、受果的我,所以兩個都愚。那麼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求,當然啦,有了這個我嘛要求我安樂呀!因為要求安樂,所以你就造作那種種業,造的時候呢,由於身口意三門,由於造了這個業啊,就流轉生死。

[23:46]

到了這裡,我們停下來說:「你說那沒有我,但是你那個痛苦的感受不是有的麼?」是啊!「快樂是感受有的嗎?」是啊,是啊!這千真萬確一點都沒有錯。你們怎麼講?我現在倒問問你們看看,這個怎麼講?對啊,你感受得痛苦嘛,當然你要除掉它了;你要感受得快樂,當然你要追求它了。這個怎麼講?這個地方考考你們,考考你們,這個地方值得我們好好地思考一下。實際上呢,我倒不是考你們,給你們一個最佳的機會,你們必定要從這個地方呢認真地深入。這一次的考是真的考哦,我現在告訴你們哦!今天下午我不去按腳,就是個考試,先說明。所以等一下下了課以後,你在這個問題上好好想一想,大家都要來,至於說就算旁聽的同修們等等,當然坐在外面的不算,至少從這個地方,我也了解大家的情況。沒有一個人,全部大家到齊。那麼在這個地方,我們繼續下去,說

[25:02]

故從三惑起二支業及從彼業出生七苦,復從七苦而起煩惱,又從煩惱如前而轉,故三有輪流轉不息。

哦,好了,由於這我們不了解,所以迷惑;迷惑嘛就造業;造了這個業,又從這個業嘛出生這個果報,果報,那就是苦的。然後呢,造那個苦的果報現起的時候,你又不了解,還是不了解嘛,你又起煩惱啊!然後呢,惑、業、苦,啊!沒頭沒尾地一直在那兒轉。

[25:38]

龍猛菩薩云:「從三出生二,從二而生七,從七復生三,數轉三有輪。」

就是這樣,這龍猛菩薩這個說的。實際上很多經論上面講的都是這樣:「從三出生二,從二而生七,從七復生三,數轉三有輪。」就這麼一個偈子,結果我們講了三個鐘頭,還沒有講完它。所以平常我們說自己要看論哪,那的的確確論是最好的說明的內容,但是沒有完整的教授,實實在在地你只是像看天書一樣。那麼下面這幾句話,

[26:18]

若正思惟由如是理,漂流生死,即是最勝厭離方便。

來了,來了!由於上面這個道理,如果你了解了,如理思惟地想想的話,「哎呀,我的天哪!原來我們生死輪迴當中,就這麼莫名其妙,就這麼糊裡糊塗,這是一無意思啊,實在是我們冤枉啦!」所以說小人枉自為小人,白吃苦啊!那自己就產生厭離心。所以這個是策發我們厭離心的最好的方法,這也是千真萬確。

[27:07]

那麼我的感受呢也是如此,我出了家二十多年,剛開始的時候總覺得:啊,這個四諦、十二因緣,這個是小乘的,也不去管它,我是念佛要緊!到後來由於善知識的引導,為了要了解怎麼念佛念得好,所以就牽涉又到教理,然後開始學教。學了教以後,發現這個東西滿重要,然後去找,看那個四諦、十二因緣,看來看去呀就是看不懂。你說不懂嘛又懂得頭頭是道 ─苦集滅道,然後苦當中嘛無常苦空;集諦當中,四個行相,生集因緣;然後道行如出 ……十六個行相背得滾瓜爛熟,然後翻字典,查了個半天。但是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呀?說實在的,一直不懂。到現在,這個裡邊,它每一個地方的觀念是非常清楚,等到你真正了解了這些的話,由不得你不生厭離,由不得你不生厭離!

[28:09]

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哪,假定我們現在厭離心生不起來,喏,這地方告訴我們最佳方便,就在這裡。說到現在這裡為止,是整個的佛法的基礎全部在這裡了,如果說沒有這個,大乘根本談不到!不要現在說,哎呀,我們大乘 ……佛法的基礎就在這裡,這一點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們,然後呢下面的經論上面都說明這一點,說明這一點。如果說了解這個道理,只解決自己的問題的話,那就小乘;你把這個心擴大要代一切有情去解決的,那就是大乘,因為那問題的中心在這個地方。所以大小乘的差別,不在對於這事情的真相的了解與否,而是說你發的心的廣狹問題。

[29:06]

從無量劫造集能引善不善業,異熟未出,對治未壞,

哦!看一看,我們從無量劫以來,都造集了能引善、不善的業,這個現在我們了解了,我們了解了。因為我們從出生到老死,一直在那個受當中,只要你有一個感受,那你一定啊 ……這個受就是什麼?就是果,就是苦。然後呢,當這個感受的境界現起的時候,你一定又起惑、無明;一有惑的話,一定造了業;造了業的話,對不起,下面又緊跟著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