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197L3~P198L7

手抄頁/行: #11 P187L10~ P201L3

音檔起訖: 86A_1903~86B_1030

廣論時時聽          

 

[19:03]

又若念云,毀犯可悔,無後不犯防護之心,放逸轉者,說可還出,如食毒藥。

前面曾經說,哦,然後你犯了以後,你可以懺悔,懺悔可以弄乾淨啊!是的,這個沒錯,但是雖然這樣說,後面要防護不再犯哦!你以為說:「唉,反正懺悔可以的!」然後呢後面馬馬虎虎,這個是吃毒藥哦!所以在這地方,不是說:「哎呀,我們反正懺一個悔,到那時候你就行了!」不行,不行!你心裡面如果放逸轉的話,這個實在沒有什麼多大的用場。是,它會感果的,這個是能引因,感所引的果,中間要經過無量劫以後,才能夠生出你這個來。所以你只要出家,哪怕你犯了戒,哪怕墮地獄,將來這個出家的功德還是有的。可是我們願意在地獄裡面,等了無量劫以後,再來感結那個果嗎?而結果的時候,還是要這麼辛苦認真地做,那又何必呢?所以這是我們平常要策勵的。

[20:15]

如《彌勒獅子吼經》云:「慈氏,末世末劫後五百歲,有諸在家出家菩薩,出現於世。彼作是云,悔除惡業能無餘盡,造作眾罪造已當悔,增上毀犯而不防護,我說彼等是作死業。

那經上面就是這樣,這個佛對彌勒菩薩說:到末世的時候,「末劫後五百歲」,有在家、出家的這種菩薩,這種人在世間,他們說:「唉!你犯了以後可以懺除嘛,這種統統可以懺乾淨啊!」然後呢,造了以後怎麼辦哪?「增上毀犯而不防護」。他懺悔了以後要防護,以後不能再犯;如果你說懺悔了以後,後面再不防護的話,「我說彼等是作死業」,那是作死業。

[21:12]

不過有一種地方,我們要注意的哦!就是說這個地方的說「犯」,犯通常有什麼?四相,大家記得吧:事、意樂、加行、究竟。這個犯主要的,不僅僅在事相上面,最主要的是意樂,就是你內心是什麼意樂。說我想持,但到那時候就有很多因緣,比如說,我們隨便講嘛,現在我們持午。今天有一點事情你到大街上去買,匆匆忙忙買回來,趕回來了以後,「哎呀,時間怎麼差了!」在那兒吃的時候,這樣。所以那個心裡面,你還是懷著這個防護懺悔的心情,這個是可以懺的。如果說你「反正可以懺悔了,好了,今天本來我們就是公事,啊,正好公事嘛,馬路上就閒閒盪盪。」對不起,那懺也沒有用,你心裡面根本已經完全走錯了。還有一種就是說,到那時候反正是,「好了,到那時候懺一懺嘛就行了!」然後呢,照樣地隨著那個煩惱轉,這種就是這個地方所說的「作死業」。

[22:18]

云何為死,謂如人食毒,此亦同彼,命終之後,顛倒墮落。」

所以這個死業就是吃的毒,眼前貪一點小便宜,「顛倒墮落」,前面說過了,到哪裡去?地獄裡面去。

[22:38]

又云:「慈氏,於此聖法毗奈耶說為毒者,謂諸違越所制學處,故說汝等莫自食毒。」

他下面又說,對於這個我所制的法律,「聖法毗奈耶」,它上面所說的毒是指什麼呀?就是你毀犯那個所制的學處,告訴你應該這樣做的,你違犯它。說這個道理你們千萬不要違犯哪,這是毒啊!

[23:08]

若具別解脫律儀,應以如是道理守護,密咒亦然。如《妙臂請問經》云:「佛我所說別解脫,淨戒調伏盡無餘,在家咒師除形相,軌則諸餘盡當學。」此說雖諸在家咒師,除出家相,羯摩軌則少分遮罪,尚如調伏所出而行,況出家咒師,又能成就密咒根本亦是尸羅。

從根本的比丘戒開始,要這樣去守護它的,具足六支,尤其是要得到正知見。那麼一個一個上去,密咒,密咒是最高那個。所以比丘也好,大乘的菩薩也好,乃至於密乘的行者也好,必須要的。「又能成就密咒根本亦是尸羅」,真正的密教的成就,還在戒上面。

[23:43]

《妙臂請問經》云:「咒本初為戒,次精進忍辱,信佛菩提心,密咒無懈怠。如王具七寶,無厭調眾生,如是咒成就,七支能調罪。」

這個《妙臂請問經》純粹是密教的,特別講,這個密宗 ─咒就是,密宗的根本是什麼?第一個戒,然後呢,忍辱跟精進。要信佛的菩提心,淨信心,要發大菩提心,所以真正修學佛法不可以懈怠。就像輪王的七寶一樣,那個這樣地努力,能夠精進無厭地調一切眾生。這個王是調眾生,我們是調煩惱,能夠這樣的話,那麼這個密咒才有成就。這個上面這樣這幾樣東西,才能夠調伏我們的罪犯。

[24:42]

現在我們常常說:哎呀,密教是最高的啊,然後呢上面這些的根本都不要。高嘛是最高,根本嘛都不要,所以它正法壞的時候就這個現象,就這個現象!你都沒有根本,高有什麼用呢?大家越說得高是越是空話,因為大家高嘛,下面他就不要了。所以至少他不講高,他下面的根本上面還著力,根本還沒壞,還有機會爬得上;像你這樣說了高,根本也壞了,那什麼都沒有了。那這是好遺憾哪!

[25:19]

《曼殊室利根本續》云:「念誦若毀戒,此無勝成就,中悉地亦無,又無下成就。

說念誦任何東西,不管是念經、念咒,這個地方主要的還是在講什麼?講密教裡的東西。說不管你在前面的加行開始,下三部不管哪一部。前面我們不是說嗎?淨罪的時候,有一個特別的殊勝 ─百字明等念誦,但是這一定要什麼?「戒風吹燃」,要拿了戒作為根本的哦!如果你沒有戒的話,沒有!殊勝的成就固然沒有,中等也沒有,連它最起碼的成就都不可能。一毀了戒,根本連根剷除了,還談什麼!所以什麼東西都談不到,單單做那個表面工作沒有用。

[26:15]

能仁未曾說,毀戒咒能成,非趣涅槃城,境域及方所。

佛從來沒有說過,犯了戒你能夠有什麼任何成就的,因為這一條路不是真正趣涅槃城那個正確的方向。

[26:32]

於此愚惡人,何有咒能成,此毀戒有情,何能生善趣。且不得天趣,又無勝安樂,何況佛所說,諸咒豈能成。」

像這樣的一個大愚癡人,怎麼可能在這個密法當中有什麼成就呀!這個破戒的這個人啊,連它善趣都不能生哪,人都得不到,人天都得不到啊,豈可以得到殊勝的安樂!何況是佛所說最殊勝的法門 ─諸咒,怎麼可能,怎麼可能!所以現在不是說「哎喲,這個法大呀!」不是呀!法是大一點都沒有錯啊,然後你是不是如理地,從根本一步一步爬上去,這個是重要的呀!所以現在這個果是好啊,現在你因地當中,是不是每一步下對了,這個是重要的呀!

[27:32]

康壠巴亦云:「若年饑荒,一切事情皆至糧麥,如是一切皆繞於戒,當勤學此。

那個祖師說,就像荒年一樣,什麼都不管了,最重要的是什麼?糧食嘛!現在我們也是一樣,最重要的,要學這個戒。

[27:53]

又戒清淨,不思業果必不得成,故思業果是真教授。」

如果要你要想得到戒清淨的話,它有一個必要的條件,什麼條件哪?你必定要了解這個業果的道理。所以如果是你要想持戒,你必定要懂得為什麼持戒,戒的因感戒的果,所以你一定要思惟從業感果這個道理。反過來說,如果說你不努力如理思惟業果的這個道理的話,那麼你要持戒,持不清淨的,所以思業果是最重要的教授!這地方也說明了什麼?這個戒不僅僅是個行相哦!這個戒真正重要的還在這個地方哦!你一定要懂得如此因感如此果。

[28:56]

所以在這個戒當中,最重要的增長是什麼?就是你的意樂,就是你意念的正確與否,正確與否。所以你了解了這個,你才了解,大乘的戒跟小乘戒,表面上看是開合相違背的,從內情上面來說完全不違背。小乘的意樂只求自己,所以你只忙自己;大乘的意樂為了忙的別人,所以你同樣地為了利益,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要這樣作,那個情況之下卻要那樣作。就像我們現在這樣,同樣的一個廟,當我們在自己清修的時候,你關起門來不讓人家來,目的幹什麼?還是增長善法。到那時候說,哦,現在要為利益一切眾生,你打開門來唯恐人少。前者是唯恐人多,後者是唯恐人少,內涵一樣的嘛,無非是把佛法的種子,讓它傳布,讓它生根發芽。所以你了解了這一點哪,那個時候你才能夠貫通一切,諸部開合、大小不同自然沒問題了,這樣。乃至於我們下腳第一步,就應該從這個地方努力起。

[00:12]

霞惹瓦亦云:「總有禍福皆依於法,其中若依毘奈耶說,無須改易內心清淨,堪忍觀察,心意安泰,邊際善妙。」

他也這麼說,所有的一切的禍福都是什麼?依法 ─如法不如法。那麼依這個戒說,實際上呢,你不要怎麼改易,「內心清淨,堪忍觀察」。你只要,你只要內心觀察一下,這個清淨與否,如果清淨了,那你自己觀察就了解了,「啊,對、對、對,這個對!」然後呢,你覺得你觀察了以後,對的,能夠忍受的,換句話說你應該安忍在這個上頭。如果觀了不對,你就不能忍受,「欸,錯了,錯了,錯了!」那個時候,你如果你內心的清淨,經過你觀察是對的,那麼那時候,啊!你「心意安泰」,是「邊際妙善」,眼前是非常地快樂,將來是究竟妙善,這樣的好處啊!

[01:24]

善知識敦巴云:「有一類人依律毀咒,依咒輕律,除我尊長教授,無餘能使調伏為咒助伴,及令密咒為調伏伴。」

那麼敦巴尊者也說,有一種人依戒毀密,或者依密毀戒,這個是指西藏。現在我們呢?啊!依這個戒毀淨,依淨毀禪,依禪毀教,依教毀他,就是總是我的好,你的不好。這個都錯、都錯、都錯!都錯了,完全錯了!「除我尊長教授,無餘能使調伏為咒助伴」,但是我的老師,誰啊?阿底峽尊者。所以這個人真了不起,不但在印度當年哪,十八部每一部的宗主,到了西藏也是如此。「欸,我老師這個圓滿的教授,可是不是唷!」「無餘」,所有的統統都包含在裡頭,沒有一個餘剩的。什麼呀?使這個調伏,換句話,這個咒是真正的 ……不是,這個調伏是這個戒,這個戒是咒的助伴,是密教的助伴。換句話說,我們現在曉得了,不但彼此間不矛盾,不應該毀謗,是彼此間相輔相成、相輔相成哪,這個我們要了解啊!

[02:49]

「及令密咒為調伏伴」,反過來也是如此,我幫你忙,你幫我忙。固然戒是這個密乘的根本,那麼密乘怎麼又是戒的伴呢?因為你有了密乘更深入,更深入,於是你對這個戒的內涵哪,不僅僅是行相上面,內容的意義上面,而且你徹證這個東西,當然徹證了,你完全清楚了。戒的真正的目的幹什麼?它最究竟目的要解脫,

解脫了以後,那時候你才了解制戒的全部。所以剛開始的時候,你只是破現行,但是種子還在啊;等到你一步一步上去,你能夠把種子完全摧毀了,回過頭去,這個戒豈不是更圓滿嗎?所以戒的真正圓滿,還要靠後面的深入地修持;但是後面的深入地修持,必須靠戒作為根本,所以兩者之間,是必然有這樣的相輔相成、必不可少的依成關係在這裡啊!

[03:59]

所以現在我們就了解了:哦,原來這個戒不但跟那個密不違背,而且必須是兩者相配合。那麼同樣的道理,這個戒跟我們念佛,跟我們參禪,跟我們學教,乃至於學任何一樣東西,不但不矛盾,恰恰是互相配合。是,在你專門某一個特別的狀態當中有所偏重,那個不是說不要它。譬如說我們現在隨便來造房子嘛,你先造那個基礎,然後你再造上去的時候,你好像覺得跟基礎了不相干,你只造上面哪,實際上你在造上面的時候,一直在那個基礎上面建立起來,這個很清楚、很明白。然後你燒飯的時候,一定先把前面洗得乾乾淨淨,好像到後面的時候你不在洗,在燒,但是對不起,它一直在洗得乾乾淨淨那個基礎上面哪,就是這樣。正因為你燒好了,那個時候味道出來,那個也顯出來,原來你洗乾淨有這麼多的好處在啊!否則的話,如果不燒好的話,你洗了半天白洗。所以它彼此間任何一件事情,有它這樣的必然相配合的。

[05:26]

所以這個上面就說明了:這個戒啊是密教的助伴,助伴就是互相輔助的;反過來呢,這個密啊是戒的助伴,也是這樣。你做任何一件事情,你從這個上面去體會。所以在事相上面的的確確,是,那個次第過程當中,好像有所偏重的不一樣,當你了解了這個情況以後的話,自然在這個上面就了無罣礙。否則的話我們必然會產生種種障礙,結果你學哪一樣東西都學不好,學哪一樣東西都學不好。

[06:09]

覺窩亦云:

喏,看看這個大善知識阿底峽尊者,說:

[06:15]

「我印度中,凡有大事或忽然事,集諸受持三藏法師,問三藏中不曾遮耶?既決擇已,於此安住。

說我們印度 ─這個地方特別要提醒大家一下,這個印度平常一般人講的,這是佛的宗主的國家,他學小乘的就是小乘,他學大乘的就是大乘,性宗的、相宗的,各是各的。可是大家看過《阿底峽尊者傳》嗎?他是十八部不管大、小、性、相、顯、密,每一部的宗主。而是換句話說,任何一部當中碰見主要的事情的,一定集那一派最主要的頭,所以他沒有一個例外的,整個的佛法都是如此,換句話說。凡是碰見大事,這是第一種,或者忽然意外的事情,「哎呀,這件事情倒以前沒想到過,該怎麼辦哪?」欸,那時候啊,「集受持三藏法師」,這句話。不是說把大家一起集起來,大家一起來,大部分人是剛出家,拿我們現在來的話「烏合之眾」,世間的法一大堆,佛法不相應,那些人不行,他不是集那些人,要集「受持三藏」。那個三藏不是通文字哦,經、律、論的的確確有他的內涵,所以我們西方稱三藏法師,那這個人好了不起的,真是大善知識,一定是集那些人。

[07:48]

然後「問三藏中不曾遮耶」,欸,妙咧!他不但說問律,還要問三藏 ─經、律、論。換句話說這個經、論本身,就是明細、深細地說明戒的特質,以及戒的內涵、開合種種的原因,以及最後所指向的。所以從那個根本到圓滿的行相,圓圓滿滿必定要包含在三藏當中。說現在這樣去作,違背不違背佛告訴我們的這個法則呢?這意思就是這樣。遮止的話就是違背,違背的話就不允許的。經過這樣地抉擇以後,「於此安住」,大家照著去作,照著去作。

[08:41]

我毘迦瑪拉希拉諸師,

就是迦濕彌羅,這個是佛法後世非常興旺的一個地方。

[08:51]

則於其上,更須問云,

那個地方更要嚴格一點,因為這是上座部的,就是「說根本一切有部」的地方,他是特別嚴。

[09:01]

菩薩行中不曾遮耶?

它不但是這個戒,還要菩薩戒。所以說一切有部,喏,說明了這地方也是什麼?大乘,大、小乘,說小乘的根本戒有沒有問題?然後呢,菩薩行對不對?

[09:19]

不違彼耶?

有沒有違背?違背都不可以。

[09:23]

安欲根本隨持律轉。」

都是希望從根本上面任何一個地方,一定要照著這個律去轉,照著這個戒,戒相不能錯,戒體不能誤,然後呢,說依法得體,由體起行,由行成相,這圓滿一點不能錯,一點都不能錯。所以三藏當中的話,它……要了解佛法的特徵是什麼?徹底從根拔除。所以他一定把從根到底的究竟圓滿,喏、喏、喏,這個是它根本的道理。這是我們將來要真正深學的,如果我們要開口的話,至少到那個時候,有個大概的行相,那時候開口大概不會錯、太錯到哪裡去了。否則的話,的的確確地,我們不大容易把握得住它那個根本重點,你看見這個就執著那個,看見這個就執著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