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228LL4~P230L1

手抄頁/行: #13 P57L1~ P64LL1

音檔起訖: 98B_0000~98B_1235

廣論時時聽          

 

[00:03]

如是愛執有情,其因謂當念彼恩德,或 見於自所作饒益。

那麼,像前面經過了這個修習以後,以前呢只是愛執自己的,修習了以後,現在這個愛執的心還在,愛執誰呀?愛執別人了,這樣。那麼要這個,原因是什麼呢?嘿,妙了!是「念彼恩德」,因為看見他有 ……我們大恩呀,看見他對我們有的好處。所以他並沒有叫你放棄好處,他恰恰相反啊,正要完成真正給你好處。所以你記住啊:真正給我們好處是這裡,並不是叫你不要好處呀!

[00:53]

此復猶如見諸沃田善植種子,能結眾多上妙果實便極珍愛。

就像看見一個肥沃的田,哎呀,肥得不得了!你只要能夠好好地把這個你要的種子種下去的話,那結出來的果是「眾多上妙」,啊,好極了!你自然而然會很珍惜、很寶愛。

[01:26]

如是若於有情福田植施等種,亦能出現時究竟一切利樂。

對於這個有情這個福田哪,你能夠好好地種下這個種子的話,就能夠得到眼前增上生、究竟決定勝以及中間一切的好處。

[01:46]

若獲定解,亦起愛執,故於是等應當思惟。

假定這個概念你認識了、修習了,產生決定的勝解的話,決定你呀會改過來的,一心一意地愛執他品而不是自己,自他就換過來了。關鍵在哪裡呢?就是「思惟」。所以在這一點上面呀,對於這一個道理應該思惟。

[02:14]

《入行論》云:

又說了:

[02:16]

「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

對呀!你要成佛,有情跟佛是同樣地生起佛法來的,既然你敬信佛,為什麼不敬有情?我們現在只曉得敬有情,不曉得 ─欸,只曉得敬佛,不曉得敬有情。佛之所以成佛的話,他不但曉得敬佛,而且曉得敬有情,所以他一切東西都布施,一切東西都為有情。然後呢,看〈常不輕菩薩品〉啊,他就說:「我不輕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他心裡面是這樣想,行為上面這樣行,結果他成了佛。我現在不是要學佛嗎?喏,佛就是這個樣!這很清楚呀!你想到了這個,眼前這種問題都解決了。同時也了解:哎呀!我愛執什麼東西呀,一天到晚心裡面纏在那個地方,哎呀,痛苦啊!說起來沒別的,就是這一個,真正害我們的就是它呀!偏偏我們現在不認識,還老想纏在這個上面,真是可憐哪!所以啊,佛也奈何不了我們。嗯,現在懂得了,好啊!

[03:30]

此如《令諸有情歡喜頌》說,若殺有情則能引其墮三惡趣,若救其殺能引善趣復得長壽,

嗯,就像《有情歡喜頌》上面說:你殺了人家,那麼你就墮三惡道;救了人家,不但得到善趣,而且長壽。

[03:51]

若於有情不與而取及施資財,發瞋恚心及修慈悲,亦能引生善趣惡趣。

也是一樣的道理。你幫別人,好處是你的,得到善趣去;害別人那麼到惡趣。瞋、悲都是如此。

[04:07]

特緣有情乃得發心,為利有情始修諸行,是故成佛亦須有情,要依有情施等乃滿,當審思惟。

這特別是從發心開始一直到成佛,你一定要緣有情才能夠發這個心。啊,有情苦啊!然後呢,從這個上面,看見他的苦發那個心。然後發了這個心以後,你呀進一步行種種的利益有情的行,才能夠滿你的願。所以成佛也是靠有情啊,要這一個概念要「審思惟」,好好地思惟。

[04:48]

《釋菩提心論》云:「世間善惡趣,其愛非愛果,皆由於有情,作利損而生。若無上佛位,且依有情得,人天諸資財,梵釋及猛利,護世所受用,於此三趣中,無非利有情,所引此何奇。地獄鬼畜中,有情之所受,苦事非一種,從損有情起。飢渴互打擊,及侵害等苦,難遮無窮盡,皆損有情果。」

那上面,《菩提心論》上面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的,可愛的以及非可愛的,沒有別的,都是看你對有情做的利益,或者是做的損害。乃至於達到佛,所以成佛還要這個。下面這個就不解釋,這很清楚、很清楚!將來引生的固然是,眼前的也是,你幫了別人,別人就感激你呀;你損害了別人,別人要還報你呀,一切的都從這個上頭來啊!

[05:59]

諸聲聞等果報下劣,是由未能廣行利他,諸佛獲得究竟果位,是由廣利有情而生,應思此理,不應剎那貪著自利。

不但世間的,進一步,聖人。聖人當中分三乘,為什麼分三乘呀?就是,哪!聲聞他為什麼果報下劣,因為不能廣利有情。聲聞還是可以有能幫人家忙的,但是他不廣;不廣嘛,對不起,他也不行。佛之所以究竟的話,因為廣利一切有情。這個道理要思惟,不要剎那貪著自利,當你一剎那貪自利的時候,你就那個一剎那,你就傷害了自己了。誰願意傷害自己啊?那所以呀,你要想不傷害自己,唯一的辦法就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清清楚楚耶!

[06:50]

即前論云:「於有情離貪,如毒應棄捨,諸聲聞離貪,豈非下菩提,由不棄有情,佛證大菩提。

現在我們要貪的是貪什麼?貪著怎麼利有情。當你對有情不去利益他,所以對利益有情這一件事情,你不管了,「離貪」了,那種是毒的,應該棄捨。聲聞之所以證聲聞的話,他就只管自己,沒有執著這個利。所以這個貪也不壞呀,看你貪對了。所以呀,因為聲聞不貪著這個利人,所以他雖然證得菩提,這個菩提是「下菩提」。反過來,佛呢?佛是貪著,因為貪著,所以不棄捨有情,所以證得大菩提。

[07:43]

若知生如是,利非利諸果,則於剎那頃,豈有貪自利。」

你了解了,那自然一剎那也不會只管自己。

[07:52]

是則專住利他及菩提果,亦見是從菩提心苗之所出生,此心根本見為大悲,

那這樣的話,啊!曉得了,利他呀!你了解了這個,一心一意在利他上面,以及從那個果位上面。為什麼從果位上面?這是我們要的,快樂嘛!你要得快樂,就是推到他,利他的因上面,就是這樣。所以這個上面,你從這裡也曉得:啊,沒有錯呀!這個菩提心苗從這裡,前面的說大悲的根本在這裡,道理是一模一樣啊!

[08:32]

故諸佛子愛樂修習。若多修習令其堅固,則能任運趣極難行諸廣大行。

所以真正的佛子啊,他對這個了解了,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愛樂修習」的,真正愛樂修習是這一個呀!你要多修的話,這一定堅固,這個堅固了以後,再難行的事情你就難不倒你了。

[08:59]

所以到這裡我們了解了,喏!真正我們修行的,現在的中心是什麼?一定是大菩提心,而不是旁的。旁的是什麼?不是不修,而是兼顧。所以真正修學佛法,必定要知道:你只小乘嘛,厭離心這個最重要,不必忙別的;大乘嘛,是菩提心這個最重要。你有了這個,這個生起來,然後呢做什麼事情,一切自然而然都感果。你如果這一點做不到,你說:「哎呀,要忙這個,要打坐、念佛啊!」對不起,這個都是事倍功半哪!他能夠生的還不錯了,都是走的遠路啊!

[09:45]

即前論云:「悲堅為根本,菩提心苗生,專利他覺果,諸佛子應修。

這個大悲心,堅固的大悲心,這個是根本。有了這個根本,這個菩提心苗生起來了。所以專門利他得到的大覺世尊的這個最高、圓滿的果位,我們修學佛法的人 ─佛子啊,這才是應該修的中心。

[10:15]

若修令堅固,諸怖他苦者,能捨靜慮樂,而趣入無間。此奇此應讚,此為勝士法。」

你只要把這個前面的努力修習生起而堅固的話,於是你呀,自己就不管了,只管別人。哎呀,看見別人痛苦啊,你就自己是:「啊!要救他,要救他!」你所怕的,只怕他人受苦,不怕自己受苦,因為你看見別人受苦,你就是自己再快樂,你就放掉。而快樂當中,最快樂的就是靜慮啊,就是色界定當中的快樂,最快樂。最快樂你能夠捨掉,他到最苦的地方去做,這個時候一定可以做得到的。這一個才是真正最難得的、最稀奇的,這個應該稱讚的。這個才是什麼?「勝士法」,哪!這個殊勝大士的方法。

[11:16]

今於此義,亦應用諸先賢言論而發定解,

把前面祖師的告訴我們。

[11:23]

如覺𡁮云:「不知修慈悲之菩薩,唯藏人能知。」

最後引這麼一個,這個阿底峽尊者有這麼一句話。他到這個西藏去的時候,西藏就有人就問他,說修那個法的很麻煩,他就有人問他:有沒有一個修方便的法門哪?這麼囉唆,他不行啊!嘿!這個阿底峽尊者怎麼說啊?「假定有的話,唉!我第一個啊,就不願意這麼麻煩,我早就修了,還何必你來問啊!何必你來問,不用你來問哪!」他下面又說:「不曉得修菩提心的那個大乘,只有你們西藏人知道,我啊,在印度這個佛根本的地方,可沒有的。」所以我常常說啊:假定真的有這個方法的話,那十方的一切諸佛菩薩,那都是一點用場都沒有了。因為十方一切菩薩,沒有一個例外的,都從這條路上走來,你居然有這個法門,你不是強過佛嗎?你還要跑來學佛,你趕來學什麼?這一點我們必定要了解的,是清楚明白不過的事情啊!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