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261L4~P262LL3

手抄頁/行: #14 P196LL2~ P216L3

音檔起訖: 110B_1231~111A_1835

廣論時時聽          

 

[12:31]

觀待三學數決定者。

真正說起來,我們整個的真的要學的內容,也就這三樣東西:戒、定、慧。現在我們看,這個六度的內容跟三學的關係。說:

[12:49]

戒學自性即是戒度,

當然戒波羅蜜本身就是戒,而

[12:58]

此要有施不顧資財,乃能正受,是戒資糧。

在六度當中,在這個戒波羅蜜的之前,有一個布施波羅蜜,這是為什麼呀?說你對一切的資財,要沒有一點點耽著顧戀,這樣你才能夠圓滿地受這個戒。所以前面這個布施,正是為了你圓滿持戒的時候的基礎 ─資糧,可以說。

[13:35]

既正受已,由他罵不報罵等忍耐守護,忍是眷屬。靜慮心學,般若慧學。精進徧通三學所攝,故六度決定。

受了以後,平常你如果學小乘,全部精神根本不管,學大乘偏要在這生死苦海當中長時輪轉,那個時候你要遇到種種不如理的,如果你不能忍耐的話,你這個戒就破了。所以要由這個忍耐,忍波羅蜜來守護,這樣這個戒才能夠圓滿,所以這個忍是戒的眷屬。有了這個戒,然後呢進一步學定,定就是心學 ─靜慮是心學,般若是慧學;就是心,就是來暫伏一切煩惱,般若是連根淨除。這個五樣東西。最後呢,精進是「遍通三學所攝」,要想把這個戒定慧能夠徹底究竟圓滿地做到,一定要精進,一定要精進,所以這個精進遍通戒定慧三樣。「故六度決定」,所以也有這個六樣東西呀,能夠確定地含攝,像前面一樣。

[15:01]

如云:「依三學增上,佛正說六度,初學攝前三,後二攝後二,一通三分攝。」

下面這個道理是說,從三學,戒、定、慧三學來看。這個三學是簡略的,然後呢,廣義的,我們把它深廣地來說,那麼這個可以開之為六,開之為六。所以前面這個布施、持戒、忍辱就是包含在戒裡邊;然後呢,後面那個靜慮、般若是包含在後面;其中有一個第四精進波羅蜜,是通攝在這個整個的這幾樣東西當中,所以戒、定、慧無不需要精進。好,那麼這個是第六,以三學來看。

[16:39]

經過了前面這個六種方法的分析以後,現在我們進一步看:為什麼他要以這樣的六個層次,來說明這個六度的數量決定呢?因為我們整個修學佛法過程當中,需要這樣的幾個條件,這樣的幾個層次,看看哪些層次、每一個層次需要什麼條件、內容如何,說

[17:11]

如是當以何等勝身,圓滿何等自他二利,安住何乘,由具幾種方便之相,修行何學,能滿能攝如是身,利,大乘,方便及諸學者,當知即是六波羅蜜。

現在呢,我們整個的修學大乘過程當中,他說你要修學大乘,需要依靠什麼?依靠「身」,單單普通的身行不行?不行,所以要最圓滿殊勝的身,所以說第一個「以何等勝身」,是殊勝的,不是普普通通的。那個要什麼?要增上生,就是六度當中第一個決定。那麼你有了這個身要做些什麼事情呢?說圓滿自他二利,圓滿自他二利。那麼這個圓滿自他二利,你修的這個,在佛法裡邊屬於什麼呢?說安住大乘。那麼這個裡邊用什麼方法呢?喏,就是修學的所謂一切種道這個方便;學的內容就是三學。所以這兩個主要就是說,依這個身 ─增上生,辦這個圓滿自他二利,這是屬於大乘,然後修一切種的方便,修學這個。這個是什麼?就是這個六樣東西。所以這個六樣東西啊,

[19:07]

總攝菩薩一切修要大嗢柁南,乃至未得廣大定解應當思惟。

關於這個道理,我們沒有認識固然不行,有了認識以後啊,還要產生決定不移的勝解。這個內容非常地深遠,所以這個定解,不是浮浮泛泛的,要「廣大定解」,得到這個的方法是「思惟」。那麼前面呢大概已經有說明,後面再補充的:

[19:48]

又初不令超出生死,其因有二,謂貪資財及著家室。能治此者謂施及戒。

平常我們所以不能超脫生死的原因有兩樣東西:一個呢貪資財,二著家室。實際上這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不能超脫生死,一個生死的根本 ─家室,就是淫欲;然後呢,這個是以淫欲而增生命,得到了這個生命以後呢,繼續保持滋長這個生命是什麼?就貪著資財。真正在生死當中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所以欲是生死的根本,飲食即生死的第一增上緣,就是這個,這是不能超出生死的原因。那麼現在對於這個,能對治這個的話,是「施及戒」。真正對上面這個問題的正對治,對症下藥是什麼呢?一個是布施,捨掉它;還有一個戒,曉得你哪一個該做,不該做。

[20:59]

設暫出離,不能究竟而復退墮,其因有二,謂由有情邪行眾苦,長修善品而生厭離。

那麼進一步,說現在你不貪著了,你能夠跳出來;跳出來了以後,要長時這樣而不使得自己退心,這個有兩個原因。反過來說,有兩種原因使得你要退心,哪兩種啊?說儘管你想在生死當中,長時去濟一切眾生,圓滿無邊的福智資糧,但是你所要救濟那個眾生啊,無量無邊地多;而他那個惡行,又是不但是多,而且非常地暴惡。這是第一個,你呀忍不住。進一步呢,還要不但忍,還要修種種的善品。這兩樣東西,這是能退墮的因。

[22:13]

能治此者謂忍及進。

對於這兩樣東西能夠正對治的藥是什麼呢?忍辱跟精進。

[22:23]

以耐眾苦及他怨害,經無量時猶如一日。

這個就是忍,就是忍,儘管非常長的時間,但是因為你忍哪,輕輕也就過去了,輕輕也就過去了。所以雖然很長時候,你安忍在這個地方的話 ─啊,很快就過去了,這個靠什麼?忍辱的力量。下面精進呢,

[22:52]

善知修習勇悍之法,若多修練發起忍進,則能對治退墮之因極為扼要。

那這個就是我們在大乘道當中,所以不能上進的最大原因,就是缺乏這個。所以呀,對於要學大乘而不退墮,這一點是最重要的關鍵。

[23:18]

非但修此菩薩諸行,即現在時修諸善行,於少艱辛忍力薄弱,於所修道無大勇悍。以是因緣初入雖多,然於中間能不退者,實不多見,皆由未修忍辱精進教授所致。

好,我們不要看,說啊修這麼樣的無邊難行的菩薩廣大之行,不要說這個;就是眼前的那些一般的修行的好事,並不太辛苦的事情,並不太辛苦的事情,如果說自己的忍辱力量不夠的話,對不起,這個動不動啊一點點就耐不住了,唉呀,就不行!動不動,一點點就不行!所以啊,這個時候根本就談不到。進一步,就算你能夠耐得住了以後,但是你沒有精進的力量,要向上去能夠深入的這種力量又不夠,就這樣。

[24:36]

所以防止你退是「忍」,要向前衝要「進」,兩樣東西。因為缺乏這樣,所以眼前做一點小小的事情啊都做不到,何況是要修菩薩的大行啊!因為這樣,所以雖然很多人發心來,但是呢來了以後,慢慢、慢慢、慢慢啊,越來越不行、越來越不行,中間退掉了。所以能夠不退的人,實在少之又少。原因在哪裡呢?就是對於這個忍辱、精進這兩樣東西沒有認識,沒有認真地修習,沒有認真地修習,所以我們現在這一點要有正確的認識。

[25:27]

那麼更進一步,好囉!第一個呢,前面這個兩個東西,前面這兩個先布施、持戒,是說能夠啊,不超出生死當中能夠超出來,然後呢,能夠在生死當中不被它染污,靠第一個、第二個。而長時候在這個地方修習,靠第三、第四個,經過了忍辱、精進這個力量的策勵的話,你能夠不退。但是呢,說

[26:09]

又於中間雖未退轉,然有二種失壞之因,

這是根本問題如果沒有解決的話,它還要壞,哪兩樣呢?

[26:19]

謂心散亂不住善緣,及壞惡慧。

說,如果你心散亂的話,這個不行。你心如果散亂,一方面不能專注做你的事情,還有一方面呢,你根本不能善巧分別世間真實的法相,所以你的見解總歸錯誤的。所以呢,更進一步還要,要了解這個智慧,這個智慧是破壞一切惡根本的。那麼對這兩點能夠正對治的是什麼呢?

[26:55]

對治此者,謂靜慮,般若,佛說散心修念誦等無大義故。若於內明法藏之義無簡擇慧,雖於粗顯取捨之處,亦起錯誤顛倒行故。

所以你要想真正地產生大的功效,那麼散心是不夠的,所以佛就告訴我們,說散心不用說慧得不到,就普通一般的念誦等等啊,這個意義也不大。那麼更進一步,對於真實的內涵啊,你要又能夠抉擇,了解如理非理,然後呢,如理的是取、非理的捨,這個東西一定要智慧來辨別。你如果沒有智慧的話,不要說深細的,連它普通的你都沒有能力去辨別。這個眼前我們就是這樣,我們因為缺少正知見,所以正、誤之間實在不容易分辨得清楚,這個完全是要靠智慧。下面說,

[28:14]

此依斷除所對治品能治增上數量決定。

上面這個解釋是說,我們整個修學佛法,它的障礙、問題在哪裡。那麼要想斷除這些問題,斷除這些障礙,喏!就像前面說的六樣東西也就夠了,也就夠了。

[28:39]

依能成辦一切佛法根本扼要數決定者。

那最後,說現在我們要修學一切佛法,圓滿修學一切佛法,它的根本,主要的根本,那麼在下面,在下面,這個我們也來看一看。

[29:04]

謂初四度是定資糧,以此四種能成不散靜慮度故,依此因緣若修妙觀,則能通達真實義故。

我們真正要學的一切 ─前面已經說過了,一切都是止觀之果,世、出世間乃至於,當然,現在佛法包含了所有。所以前面那個布施、持戒、忍辱 ……是定資糧,由於這個四樣東西,能夠成功達到最究竟圓滿的靜慮。那麼由這個靜慮,然後呢才能夠修妙觀;那個由於這個妙觀,智慧的觀察,才能夠通達真實義,才能夠把煩惱、所知二障是徹底解決。最後,

[00:09]

隨順成熟有情增上數決定者,與前所說第三義同。

那麼,整個的佛法,要為了成熟一切有情,這就是四攝,這是四攝。真正菩薩所行的目的,就是成熟一切有情,那是前面六樣當中第三。第三呢就是什麼?圓滿利他,已經說了。

[00:33]

此是聖者無著所許,如獅賢論師所立而說。

這也特別說明,後面這幾樣,那就是那這個相宗,無著菩薩所傳的這樣解釋法。不管怎麼解釋,總是這六樣東西,不多不少,圓滿地包含。所有其他的,其他的法門 ─戒定慧呀、二資糧啊,都沒有這個六度的廣泛、那麼圓滿,能夠包含一切。所以啊,這個,

[01:09]

對於六度引發定解,最為切要。

那麼從這個地方我們了解了,剛開始修學的時候啊,對於這個六度,要策發決定不移的見解,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然後呢我們去做,我們去做。前面再提醒大家一下,我們正修的時候,不是說碰到了哪一個啊就去修,這樣做的話,不但沒有益處,結果常常是一生善行終成過失。大家還記得不記得?在前面四十五頁上頭,說得很清楚、很明白。而且,到現在我們更了解了,這不但是一生,由於自己的這個業習性所使啊,後面會生生世世地就害這種毛病。所以有的人的習性就是這樣,他就是,叫他做出來,做事情啊,他剛開始的時候非常起勁,唉呀!一股勁啊,比誰都大。唉喲,他又要這個,又要救苦眾生、又要發悲心、又要這個、又要這個,然後這個也要做,那個也要做,過了三天啊,等一下沒勁了。最多再長一點啊,維持一個月也滿好囉,這樣。到後來塌在那邊,怎麼拉也拉不起來了,都是這種毛病。

[02:32]

所以,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你不是急著要去修,你先把你修的內涵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然後這認識了以後,曉得為什麼你要去修、如何修法、正確的是如何、錯誤的怎麼辨別得清楚,一切的違緣啊也都事先了解,準備好了,然後一步一步上去,自然沒問題,要不然的話,都是這個樣。這個是所以在這個地方,一而再、再而三,用種種不同的立場、用種種不同的角度,說明這一個要修學的內容。那麼現在我們了解了,前面是為什麼,我們要學的內容,就這個六樣東西啊,這樣安立的。這個內容,是數量決定。

[03:32]

第二兼說次第決定分三,

第二呢,也順便說一下次第決定。它這個六樣東西,不但圓滿地包含所應學的一切,而且這個六樣東西呀,安立這樣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有它的次第,必定是從淺到深。數量錯了固然不行,次第顛倒了也不成,所以他進一步說這個次第。

[04:07]

生起次第者,若能布施於諸資財,不顧不貪則能受戒。若具尸羅善防惡行,則於怨害而能堪忍。若有忍耐不厭難行,退緣微少能發精進。若能晝夜發勤精進,能發正定,心於善緣堪能安住。若心定者乃能如實通達真實。

喏,這是第一個,依照我們修學的程序,怎麼樣一步一步地深入,能夠把修學的內容如理如量地生起來,有它的必要的次第,有它的一定正確的次第。那個看:你能夠布施一切你有的東西,沒有一點貪著,沒有一點顧戀,那個時候你才受戒。要不然哪,戒是受了,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那個戒是沒有用場,不但沒有用場,反而受害。所以啊,第一個,先是能夠施。能夠施了以後,然後呢持戒。然後呢你能夠這樣地善巧地防護這個尸羅,種種的惡行不去犯它,那個時候啊,人家來傷害你的話,你就能夠耐得住,能夠耐得住。因為你能夠耐得住了,所以啊那個時候,困難你就能夠擋得住。從那個消極的擋住,更進一步啊,才能夠策發精進;否則的話,自己連小小的苦都擋不住,退下來了,你還能夠進一步向前衝嗎?所以坐在那裡啊,你站都站不住,你說我還要向前快步走,那個不可能,所以「忍」下面才是精進。能夠精進的話,那個時候才能夠學大、深入的定,所以晝夜精進,才能發定。得了定以後啊,那個時候這個心能夠如你所欲的,你要怎麼就怎麼,不會像我們現在,不是胡思亂想,就是昏沈瞌睡。這樣的話,你那個心能夠很凝聚、很深細,集中起來,才能夠深觀一切世間的法相,那個時候才能夠如實通達這個真實的道理,這樣。所以這個生起必然的次第。

[07:05]

說到這裡,隨便提一下一個小事情,這是因為我們常常會誤解的,說學定、學定。這個定哪,現在我們不必從理論上去講,我們從另外一點,看看我們古代那種大祖師們。那個禪宗那個大祖師們,你們看看那個境界啊,哇!那真是。我們現在有很多人學定了,為什麼要學定、如何學定、定從哪裡學法,都不知道。看見別人家兩個腿一盤坐在那裡,他一個開頭也去學個不倒單。啊,真是啊!然後呢人是不倒下來了,一坐在那地方,呼呼大睡。然後呢到了晚上嘛不睡,然後白天嘛提不起精神來 ─做那個,眼睛半開不閉;做那個,眼睛半開不閉,這是一點用場都沒有!

[08:01]

這個的的確確的,你們看看那個祖師的傳記上面,他這個真正精進的時候啊,他是有這個精神,然後到那個累得實在不得了了,剛開始的時候就是疲倦;疲倦了,他下地,睜睜眼睛;再不行了,下來跑一轉;再不行了,用冷水沖沖面孔;再不行了 ……他是這樣地全部精神提起來。他不在形相上的兩個腳盤在這裡,而在精神上面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他有任何的艱苦,絕對咬緊牙關要堅持下去。所以你沒有大精進的力量,絕無可能!

[08:42]

啊!現在我們說:哎呀,要學個般舟三昧啊!那不簡單哪!那很不簡單。現在我們常常這樣的,以前我也是看見了,說:「喔唷,這個般舟三昧,我也想學。喔!」幸好沒有去做,那個時候我還準備好了就啊,那個關房裡面去弄。結果啊,幸好事前有人告訴我,我還是先不聽,但是他雖然不聽啊,他那個話可落在我耳朵裡面了。我自己忙了一天,忙好了,環境弄好來,第二天就跑了一下,自己唉呀,發現不行、不行!想想那個善知識的話,沒有錯!

[09:16]

以後我自己也遇見這樣事情,後來那個時候在紐約。那有一個同學他也想學,他倒沒有學般舟三昧,他來了以後啊他先想學定,或者學什麼。我告訴他:「你不要在那邊忙了,慢慢地來。」他心裡看看,他非常著急,我說:「好吧!既然你這樣想,你試試看吧!」那是在鄉下,那個地方很寬敞啊!哦!有一百英畝大,那一大個房子幾十間,總共兩三個人住。那個地方有一個相當大的一個佛堂,那個佛堂比我們這個房間有這麼大。我說:「那你這樣,告訴你一個方法,你也不必限定你啊一定怎麼樣。就是你告訴自己,今天除了吃飯以外,因為這裡邊大小便都可以在裡頭啦,你今天一天不要出來,不要跟人家講話,哪怕你睡覺,你睡睡看。」結果在那裡弄了一天,第二天跑得來就不要了,不要去了,不要去了。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哦!他沒有精進的力量的話,絕無可能。現在我們啊一點都不懂,就想這樣,想這樣的話,那的的確確是很有趣的事情。也可以說這告訴我們哪,你要想這樣地如理生起,它一定有它的量則在裡頭,這一點我們必定要知道。那麼這前面說生起的必然的情況,下面來講

[10:39]

勝劣次第者,

哪一個比較深細,哪一個比較粗淺。

[10:46]

前前微劣,後後殊勝。

前面那個比起後面那個,有這樣的一個勝劣的差別。

[10:54]

粗細次第者,前較後者易轉易作,故相粗顯。

這個很明白,前面這個布施,那個比較容易。定這個東西的話,你看是看不出來,但是這個東西越向後面的話,越細、越難。

[11:12]

後較前者難轉難作,各較自前故為微細。

它每一個向後的,每一個比前面的要來得深細,要來得難作。所以,一作的時候一定是容易的先做到了,粗顯的做了,你才能夠一步一步地進入深細的、難作的,這個一定的次第。

[11:47]

《莊嚴經論》云:「依前而生後,安住勝劣故,粗顯微細故,說如是次第。」

這一個六度,不但是它內容包含無遺,而且這個次第的必然性也是這樣的,也是這樣的。不管從它的生起來說、不管它的勝劣來說、不管它的粗細來說,必然都是這樣的次第。所以十方一切諸佛,無不是這樣說、這樣行、這樣修證。

[12:27]

那麼,前面那個大概地說完了,說完了以後,我們再重新溫習一下。在修學之前,不要先莽莽撞撞地,「我要修什麼。」必定要先了解,你為什麼要修學,然後呢為了這個原因,要修學些什麼,修學的內容是如何,一定要把握得住,每一樣東西。你如果說並不了解為什麼修學,你根本後面沒有,像一個無頭的蒼蠅一樣,不曉得你自己為什麼,糊塗蛋一個,世間的事情都做不成,何況是修學佛法!所以哦,確定把握得住,那麼為了你要這一個目的所以你來修。那麼說,啊!現在我們說要脫苦,從那個時候你進一步才能夠去找脫苦的內容、脫苦的方法,以及苦是什麼。這一些觀念哪,每一個地方前面已經說得清清楚楚,一步一步地深入、一步一步地增上。所以關於這些東西啊!先必定要在理論上面有正確的認識,然後呢把這個正確的認識產生堅固的定解,然後呢在那個時候發猛利的誓願,依此修行。

[14:03]

對我們現在來說,都是由於宿生的善根,所以啟發了;宿生的善根雖然有,可是前面所說的這真實的內涵卻不清楚、不明白。所以要趁著我們這個善根剛啟發的時候,先把這個正確的內容把握住了,然後你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照著這個正確的認識走進去的話,那個才有把握。要不然的話,跑、跑、跑、跑!過了一些時候啊,自己的善根消失掉了,然後呢要想做的內容也做不到,啊!徬徨不已。好了!或者是退,或者是爛,這是非常可惜。

[14:54]

那麼,現在經過上面的一層一層,依著層次地說明、深入。前面發了心,發了心以後,然後呢應該學習什麼,學的內容當中又分成哪幾個,所謂普通一般的顯教大乘以及金剛乘,那麼金剛乘當中,應該學的內容等等,這個每一個層次跟著這樣的次第來。最後呢歸結到 ─到這裡我們才說,啊!為什麼我們必須要學六度,這樣。那麼以及六度的次第都了解了,才正式地開始告訴我們六度的內容是什麼,如何學法。

[16:02]

看看!所以這個本論真正的構架的完整,次第的必然性,有這樣的嚴密法,有這樣的嚴密法。我們能夠照著這個次第,每一步無差缺地能夠這樣上來的話,必然產生圓滿的結果。因為因地當中,一點不遺漏,一點不錯誤,既正確、又圓滿,根本因、圓滿因都沒有一點遺漏;然後,你只要有了正確的認識,如理如量地去學,自然會達到圓滿的結果。否則的話呢,你雖然一番好心,匆匆忙忙地去做,做出來的結果啊,總歸有問題。好的呢,忙了半天哪,叫功虧一簣,啊!到做到最後了乃至於,欸,就差了一點點;差的呀,是掛一漏萬,差的。你說:唉呀!才摸到一點點,摸到一點邊。啊!剩下來的什麼都沒有,他以為做得很得意,這是空忙一生。至於說,不得其門而入,在外面轉的,那更不曉得是多多少少!

[17:45]

到現在這裡為止,我們可以比一下,就了解差別何在。平常我們說,動不動說發菩提心,動不動說六度萬行,到現在為止,我們才曉得,噢,文字上面了解菩提心的內容是什麼,那個時候才有個膚淺的認識。至於說六度的正確的內容,到現在才開始說,現在呀才談得到,說可以告訴你六度啦!我們能夠這樣去做的話,掛一漏萬固然是必定避免,功虧一簣也不會發生,自然而然因圓、果滿。現在我們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