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269L9~P270LL5

手抄頁/行: #15 P52L8~P68LL1

音檔起訖: 114A_2454~114B_2930

廣論時時聽          

 

[24:54]

次當斷除何等意樂中,

其次,哪一類概念、哪一類心理狀態,這個不對的,應該把它去掉。

[25:13]

無惡見取意樂者,

第一個,那是一定要有正知見,正知見。那麼這個相反的就是「惡見取」,這個是就是見煩惱當中的,狹義來說;廣義來說,跟不正知相應的都是。

[25:40]

謂念布施全無果報,及念殺害而行惠施以為正法,或計瑞相吉祥而施,或念唯由布施圓滿,便證世間出世離欲,莫如是施。

這種我們了解的,以為布施沒有果報的,這個世間啊不了解因果法則的人,持斷滅見的人那是。還有呢由殺害而行惠施,這個也不可以。本來布施是除了除自己的慳以外,還有要滿人家願,現在你殺害當然不對。雖然布施了,可是你傷害了,這樣的,這個不對,這個正法不相應。乃至於要求種種的吉祥啊等等,那麼這個我們容易了解。或者以為有了布施啊,就可以得到圓滿的世間、出世間的種種離欲等等。這種不正知見,這應該斷除。第二:

[27:02]

當無高舉意樂者,謂不毀求者,

是平常我們凡夫總是隨著我慢轉,我能夠有東西送給別人,自己心裡面總有一種高高在上的高慢之心,把那個高慢之心要拿掉。那麼來求的人也不輕視他,乃至於毀謗他。還有呢,

[27:33]

不為勝他,

這個「勝他」啊也是一種慢的心裡面,憍慢的心理。他好像這樣做了,我要比他做得更好。

[27:46]

亦不施已而起憍慢,謂我能施餘則不爾。

還有呢,布施了以後啊,心裡不憍慢,自覺得:「啊!我能夠布施,那些人哪,都不行!」這個道理,下面經上面告訴我們,引證這段文。《清淨業障經》說:「若諸異生行布施時,於諸慳

[28:07]

便生不信,他發憤恚而墮地獄,故於布施而為障礙。」

那麼這段話主要的意思就是說,在平常啊對於世間的一般人來說,假定你布施的時候,而是像前面這些。這個,或者你布施完了以後,你自己覺得:「我行,別人不行。」或者雖然你布施了以後,然後呢這個毀謗別人。所謂毀,毀不是毀謗啦,就是對來向你求東西的時候啊,你給了他,你還呵斥他。譬如說一個年輕人,你說:「那個年輕人好好的啊,這個事情不去做,喏、喏、喏,送給你,你這種人真沒出息!」送完,他雖然受了你,他心裡還在那裡嘀咕,這個不好。還有呢,「勝他」,為看見別人這樣做,他超勝於他。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使得不如你的那些人哪 ……或者其他的原因,乃至於你送了,別人不送。那麼由於這個理由,使得人家對於這個正法生起不信的念頭,乃至於由此而引發瞋恚之心。

[00:09]

這樣的話呢,他就受到害處,乃至於墮地獄。所以這一件事情,是由你布施的時候不如理,也就是高舉意樂而影響到的。你原來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別人,結果因為你不如法,意樂不正,所以呀使得人家反而受了傷害,這個是布施的一種障礙。

[00:43]

又說:「守護戒時毀訾犯戒,令多有情起不信心,他由不信而墮惡趣,住忍等時毀訾安住,此等逆品故障戒等。」

那麼除了這個布施以外啊,還有持戒、忍辱等,都是這樣。我們自己持戒,那麼說別人啊不持戒,那個時候,就使得很多人起不信心。這個很多人哪,涵義很廣,比如說,我持戒,那麼另外一個人不持戒,我說他不好。結果說他不好,你可能是對著他說,可能對著旁人而說,乃至告訴別人;那麼如果對著他說,他不持戒,他固然是由於這樣而跟你心裡邊彼此之間有嘀咕,或者你說給別人聽,那別人說了:「喔!原來戒是這樣的。」那麼他就對你是恭敬了,對那個毀戒的人就輕視了。

[01:52]

要曉得這個佛經上面告訴我們很清楚,是對我們自己來說,策勵我們自己,可是對旁人來說的話,我們並沒有責斥旁人的理由。這個是一個特別,所以內明總說處處地方來淨化自己的。那麼現在你自己持戒,毀犯別人,這個本身錯了。而同時因為毀犯了別人,那麼隨著我們現在目前這個狀態常有的,那些信佛的居士們來了以後啊,然後呢,自己很認真地持,然後自己說 ……他不一定是自己讚歎啦,但是他自己會毀謗說別人不持戒的。那時候居士聽了說:「喔!原來這樣的。」他就對這個不持戒的人生起輕毀之心,因為生起輕毀之心的話,對他那個信心受了損害。因為有這樣的關係的話,乃至由此而遠離佛法,這樣。

[03:07]

經上面告訴我們很清楚、很明白,說末法的時候,他被了這件衣服,哪怕會犯種種戒律,你還是不能輕視他。本來他並不了解,那麼而是你持戒的人說了這個話,他了解了去隨便地毀謗不信的話,他會墮惡趣。這個持戒是這樣,忍辱也是這樣。不過在這裡要說一下啊!我們出家的同修不要以為人家不能罵我,那天經地義的。這個那是人家的事情喔!我們穿了這身衣服的話,那一定要持啊!你如果做不好的話,非墮落不可啊!處處地方記住,處處地方記住:佛法講內明,每一點,每一個地方就告訴我們,我們自己啊,自己來反省觀照,怎麼淨化自己,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內涵。

[04:18]

所以不管站在哪一個立場上來說,我們必定要分別得清楚。要不然這個地方從在家人那邊,說他不應該毀謗出家人;那麼然後呢,自己犯了戒,還自己覺得好像你不可以責備我,好像天經地義的樣子。那他下一層地獄,你就要下十八層地獄;他這樣下十八層地獄,你就得下三十六層地獄,不得了啦!喔,這個事情我們千萬要注意,千萬要注意!那麼反過來說,在家人的話,也千千萬萬不要這樣說:啊!那個出了家應該怎麼樣的,應該怎麼樣的。不!那是他個人的事情,這件衣服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清淨幢相,他毀戒犯戒,那是他的事情,你能夠恭敬的話,你就得到無比的這個功德。

[05:13]

這個僅僅就你自修來說,到現在我們這個地方,我們說要行菩薩道,要幫助別人,那個時候更進一步,正因為看見這種不相應可憐的眾生,你種種方式怎麼樣去同情、憐憫幫助他。你看見他做錯了,不但不責備,你還得反過來反省,說:我的目的幹什麼?就要救他們出來,現在那些人做錯了,那不是我的責任嗎?這個才是我們這地方應該有的特質。所以我們必定要在任何一個地方,把握住這個原則。所以說當我們一啟發了大菩提心、行大乘行的話,你在世間就找不到一個惡人,你在內心上面就生不起一點貪瞋等煩惱相,它就有這麼好處。這個道理是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們學習大乘的行者在這地方啊,應該特別認識的一點。那麼下面同樣的呢,對忍辱的時候也是一樣。像凡是這種東西的話,那都是對這個持戒的這個障礙。

[06:34]

故當如《無量功德讚》說而行。

那應該怎麼作呢?應該像下面。

[06:42]

如云:「汝聞慧大時,未嘗自讚歎,

那個「夫」字錯了,「未」,未嘗,沒有。

[06:51]

餘少德眾生,亦曾高恭敬,自住功德時,取自微惡行。」

說:不錯,你現在啊能夠如理如法地跟善知識修學佛法,是,這個叫「聞慧大時」。這個地方啊,它慧上面加一個聞慧,要曉得到現在這地方,我們所學的是什麼?發了願心,然後受戒行心,那個是資糧位上的行者。那個資糧位上的行者相應的慧,這是聞慧,那個聞慧如果不大的話還做不到,所以那個地方的慧的特質。假定你真的有智慧,那個智慧雖然是最起碼聞的,如果說你有思、修相應的話,那自己就不會自己讚歎,那個很清楚,那種煩惱都會對治掉了。

[07:56]

那麼在這個時候,絕對不會啊自己讚歎自己的。原因是下面:「餘少德眾生」,那其他比較差的人,每一個人都很重視被恭敬,這樣,這世間人人行相如此。所以我們跟人與人之間相處的話,千萬要自卑謙下,這樣,恭敬別人不要自高。所以啊在這種狀態當中,我們應該怎麼辦呢?自己努力去修行啊!「自住功德時」,要不把自己的功德沾沾自喜。沾沾自喜是得少為足,拿出來誇耀別人更是錯了啦,所以要取自己的「微惡行」,這樣。

[08:56]

真正說起來呢,我們到了這個階段,如果說真實地、如理地能夠走上去的時候,他心目當中具足的一個心相是什麼?大菩提心,一心仰望無上菩提。因為有了這個心,所以行那個布施。在這種情況之下,他那個行持是有功德,可是比起他的目標來的話,事實上卻是差得天差地遠。所以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說你把握住這個根本目標的話,它自然而然不會出問題。那個時候自己看看嘛!你自己看起來還是覺得:唉呀,差了個一大截啊!雖然現在發了個心啊,那個資糧位剛剛離開凡夫一步兩步,離開那佛地還差得很遠、很遠啊!所以他教我們一切時處,不要離開這個皈依跟菩提心,就有這樣的一個特點在。

[10:12]

雖然理論是如此,但是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積習很重,所以剛開始初發業者,自然難免仍舊被這個惑業現行,在處處地方來影響我們。那麼,那個時候就告訴我們,你自己是有功德,千萬不要拿這個東西啊來自高驕人,而是處處地方拿壞的地方拿出來。那麼我也聽見我的善知識常常比喻給我聽:你要曉得,你現在這樣去做是幹什麼呢?我們哪,也是賺什麼?法財。世間的人哪,賺世間有漏三世怨之財,我們現在增長要賺的是無漏的佛法如理之財。那個時候啊,同樣地跟世間一樣,在這個五濁惡世就相當於在這個貧民窟裡面,你居然賺了錢哪!那個時候這個錢哪,萬萬不能露。喔唷!在這個地方,錢財在這種地方千萬不能露,你要外面也是裝著一副窮酸相,那個很安全。要不然的話,這個會出毛病,這是千真萬確的,千真萬確的。這個障礙啊,如果說你不善巧地這樣做,就都來了。

[11:56]

所以呀,最近我們晚上那個溫習這個「謙德」之益,這個「效」對我們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所以我也是希望大家把這一部分哪,像《四訓》上面的故事作為我們的輔助,都好好地看一看,好好地看一看,你會處處體會。然後呢,從這一事實,從世間的淺近的這種狀態,這個故事裡邊,以及他所以能夠完成這個他的立命、改過、積德原因何在。把這個原因運用在我們現在所講的這個道理上面的話,你馬上相應了。現在我們講一個非常深刻圓滿的道理,但是下腳的起步卻是跟普通一樣,因為我們還是個凡夫啊。不同的呢,他同樣的起步,他的目標卻是很近、很短,我們同樣的起步,目標卻是很高很遠。它有這樣的一個好處在。那麼我們繼續下去,第三個是:

[13:26]

當無依止意樂者,謂不望名稱而行惠施。

他這個地方前面告訴我們依止,換句話說,我們要依止正確的意樂,而不應該依止這個不相應的這種意樂。內心好樂,這個志趣所在。望了名,望了什麼,這些內心不應該的,都應該斷除,再下面:

[13:58]

當無怯弱意樂者,謂施前歡喜,施時心淨,施後無悔,

那麼布施的時候,心裡邊要這樣,怯弱不可以。反過來,應該怎麼辦呢?應該堅強,應該堅強,這個始終是最重要的!那麼這個心裡邊分三個層次,布施的時候,前面「歡喜」。平常我們有一點好東西擺在那地方,自己捨不得,要捨給人家,哎呀,心裡面就先已經縮起來了,縮起來了,皺起來了,皺起來了,那這個不要。「哎呀,現在有這個因緣好啊!」喔,很歡喜地送給別人,這樣。那麼這個歡喜呢,一定是跟正法相應的,這種歡喜啊這是所謂法喜,這個在布施之前。布施的時候呢?「心淨」,這個淨是 ─注意喔!那個是如理如法地,布施的時候如理如法地;像前面所說的,送給別人,那是不!布施以後呢?心裡面還「無悔」,不但無悔,而且繼續地很歡喜,這個布施才正確。否則的話,我們到那個時候,哎喲,心裡面覺得:哎呀,怎麼懊悔起來了,覺得自己送給人家,自己沒有了,等等。

[15:36]

聞諸菩薩廣大施時,莫自輕蔑恐怖退弱,增長勇悍。

對於自己是如此,然後對於別人呢,聽見這個諸佛在因地當中行菩薩行的時候,那種了不起的偉大的布施啊,那個時候自己覺得:「唉呀!這個大菩薩境界啊,我可不行啊!」千萬不要生起這種心理。這個心裡面一生哪,注定你只有向後退。因為你看見別人害怕,既然害怕的話,輪到你自己的話,你絕對闖不過去,闖不過去!那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增長勇悍」 ─勇,那個勇氣跟前面那個怯弱恰恰相反;悍是強悍,很強大的力量。

[16:39]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回想一下,這個《了凡四訓》後面所附的,那個《俞淨意公遇竈神記》的那一個公案。他就說,自己有力量可行時儘量去做,萬一力量不夠怎麼辦?一定要使得這個施心圓滿。比如他今天要我來幫忙幾萬塊錢,偏偏我是一個窮光蛋,心裡面沒有 ……。平常我們說我沒有,我沒辦法;那時候想:「唉呀,我怎麼這沒有,我總要想辦法幫忙他,我總要想辦法幫忙他。」乃至於我自己沒辦法,給他怎麼打算,給他怎麼弄。就算你沒有實際上的行動,心裡也是這樣。然後我想:「我什麼有了,就要想;乃至於,好,我變賣了財物,想辦法去幫忙他。」儘管你沒有行為,可是你心裡面要這樣,要這樣。所以現在我們常常聽見有一句話,「唉呀,這個善門難開啊!」這句話。這句話對眼前世俗上來說,那是千真萬確的,啊,你開了那個善門啊,大家都來有求於你。但是呢,對行菩薩道的時候,這個話不應該這樣說。怎麼應該呢?哎喲!善門易開,而且其樂無窮,其利無比!就這樣,要用這種心思來策勵自己。

[18:23]

當無背棄意樂者,謂於親怨及諸中庸不隨朋黨,悲心而施。

那麼對於你布施的這個心意啊,一視平等,不可以說:啊!這個人跟你親,你就施;這個人跟你怨,你不施;你必定要施某一些人,另外那一些人,跟你無關緊要的,所謂中庸,就是沒有關係的,你不施。那個就是啊,只限在你的朋黨 ─黨就是同,共同的,就是朋友,圈子裡的 ─那就是違背了你自己的意思,以及背棄了來求者,這個不相應。你布施只有一個原因 ─大菩提心。為什麼?要救人家。所以不在乎人家跟你親、怨、中庸,而是你自己的悲心,這個是重要的,我們一定要把握得住。下面:

[19:38]

當無望報意樂者,謂非望他報恩而施,觀諸眾生缺乏安樂,愛火所燒,無除苦力本性苦故。

你布施,不希望得到什麼果報。我們真的不希望得到果報嗎?希望的。得什麼?無上菩提之果。這個無上菩提之果,拿我們凡夫來說,好像有一樣東西,實際上是歸無所得。那不過在我們凡夫的時候,我們不是這樣說,我們不是這樣說的,就是我們把那個要求的目標放得最高最遠,這個東西才是究竟圓滿的,就這樣。為了這個,所以才去行那個布施,不是像世間的這種。那麼這種情況你去布施的時候,一定基於這個悲心:唉呀,說那個眾生是都在痛苦當中啊,為貪欲之火所燒,沒有力量去淨除自己,所以你幫忙他。所以這個布施包括財施、法施、無畏,全部在裡頭。

[21:03]

當無希望異熟意樂者,謂不希望後世異熟身財圓滿,觀一切行悉無堅實,無上菩提有勝利故。非破現前希此諸果,是破唯以三界身財為所欲得。

那麼再下面呢,就是我布施的時候,並不希望得到異熟果報 ─說這一世我好好地努力,下一世生天,然後呢得什麼個大圓滿,這個。注意!這個地方啊,他下面有解釋說,「謂不希望後世異熟身財」,不是要下一世,說下一世就是異熟的,異熟的身、財圓滿。因為這個所有這些東西都不實在的。我們要的什麼?只求無上菩提,這個才是真正的殊勝利益,這個才是真正殊勝的利益。這個注意喔!這個前面曾經說過,前面曾經說過,我們真正要求的是現前增上生、究竟決定勝。那個現前增上生,我們還是要的。那麼這個地方說他不希望,注意,這個不希望是什麼?那我們布施的目的是為了無上菩提,所以這個現前增上生,要,但是呢,我們目的不在這現前增上生,這現前增上生還是個工具。他現在這裡所破的,就是你目的不在獲得無上菩提果,而只是求這個,這樣。所以他這個地方所破的是,只是布施以後,希望得到三界之內這個異熟的殊勝之身,所以說唯破這個,這個才是他所破的,這個我們要分別得很清楚。

[23:20]

像這個地方,現在以後除了特別重要,我不詳細說了,因為前面說得很清楚,本論的真正殊勝的地方,他每一個重要的關鍵的地方啊,他都會分辨得非常仔細。如果我們沒有這種能力,或者是說不經過這種薰陶的話,往往是非莫辨,是非莫辨。這往往差不多,總想差不多,世間你尚且做不好,何況是要求圓滿無上菩提。一點點,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這一點大家要了解的。

[24:04]

所以以後在這個概念上面,如果已經有這個能力,固然應該慶幸增長;沒有這個能力,在這個地方要特別自己策發自己說:唉呀,我好幸運喔!跑到這裡來,現在居然了解認識了,可以從這地方層層深入。這個同樣地,不要跑到那地方先 ……因為自己不相應就怯弱,哎呀,說「這個真麻煩啊!」你退怯了。那這一點,這種心理對學佛是完全不相應,完全不相應。我們常常記住:事情真正的難易不在事情的本身,而在你對這件事情的本身的心理狀態。再容易的事情,你心裡面先已經畏縮了,「唉啊!」那是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功,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功,在這個地方我再特別提醒一下。下面,我們繼續下去。

[25:12]

復次當無邪命意樂,

那麼下面說,不要這種邪命,什麼是邪命呢?

[25:19]

謂念行施為國王等知其能施,而起敬事,

喔!這種是邪命。哎呀,自己布施啦!那麼這個國王或者上面的人曉得:哎呀,這個人,啊!能夠布施,然後敬重、恭敬他。這個不要,這個都錯的。

[25:39]

不應慮貧而不行施。

還有呢,說送給別人我自己沒有啦!不要去想。

[25:47]

又於乞者無欺誑心,不喜忿恚,心行散亂,

那麼對於來求的人哪,心裡面不要欺誑他。對於求的人啊,不要不喜、不要忿恚、不要散亂。這個欺誑、不喜、忿恚,那我們要了解。什麼「心行散亂」,這個什麼意思?在這一點哪,在我們眼前不大容易體會得到。要注意喲,這個地方是什麼?已經是受了菩薩戒,行菩薩道的行者,所以他那個時候心理狀態只有一樣東西─緣大菩提心,對不對?這個是必須要的。平常的時候我們現在的心裡呢,浮浮泛泛,一直在那個散亂心當中,所以他說好像布施心不散亂,「心行散亂」的這一個,兩個標準不一樣,這我們要了解。所以他一心一意呀,做這個事情。下面:

[26:59]

乞者來作種種邪行應無厭患,雖見乞者欺詐等過,無宣布心,

喏!這一點哪,這一點的的確確是菩薩真了不起!不要說像前面所講,乞的人我們不能輕慢他,乃至於往往說他不是,就是那個來乞的人自己本身種種欺詐什麼等等啊,那沒關係,那是他的事情。我總是以非常歡喜的,大菩提心相應的大慈悲心,去布施幫助他,以大菩提心相應的恭敬心去布施他。為什麼要恭敬啊?他成就我的布施功德,他是我成佛的資糧。你恭敬佛,你怎麼能不恭敬他呢?前面說得很清楚啊!所以他如何,他的事情,這個是這個地方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就算看見他欺詐,嗯,我們不去管他,他來,我總是幫他忙。那麼下面這兩句話,看一看:

[28:21]

從別別施生別別果,深忍而施不為他動。

你布施的時候,個別個別不同的方式的布施,你就生不同個別個別的果報。你拿這個手給他一塊錢,將來你從他手上就還得你送他的錢;你拿這樣的心理做這個行為,將來你圓滿你的意樂也是什麼;對象什麼等等,你分得清清楚楚。所以現在呢,一方面身口行施,意樂呀,也跟菩提心相應的行施。所以當這樣的行施獲得果報的時候,你受用的是什麼?外面是報身報土,裡邊是法身圓滿、報身圓滿。嗯!就是這樣。所以,關於這個概念如果弄清楚了以後啊,那你就不為被他所動,所以「深忍而施是不為他動」啊!

[29:35]

前面告訴我們教我們這樣不要做、那樣不要做,喔喲,現在在我們看起來,這個事情真難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