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303L10~P304LL3

手抄頁/行: #16 P223L6~P254L7

音檔起訖: 128A_2858~128B_2841

廣論時時聽       

 

[28:58]

第三引發思勝解忍中勝解之境,

他上面解釋的這一點比較簡單,實際上呢這一點最重要,最重要!同樣地,前面講那個,這個耐怨害忍,跟那個安受苦忍,告訴我們這個道理,都是怎麼去如法如理地思惟,如法思惟。

[00:08]

不過這個真正的如法思惟的話,它不是從這個枝枝葉葉上面,從根本上面,根本上面,觀那個空性那點來說,其他的前面,只是它的眷屬,它的前方便。所以我們真正地能夠如理做到的話,是整個的一定是跟如法相應的。你對這個法有了正確的認識,能夠產生勝解,然後那個時候,你修耐怨害以及安受苦這兩種忍哪,你不但不覺得是忍,而覺得這種樂。

[00:46]

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你們為了這一點加強印象起見,請翻到前面那個第幾頁?第兩百九十頁,是不是兩百九十頁啊?不是,哦,第兩百八十六頁,兩百八十六頁第二行,是「不解無其樂欲」,說對這個法你不了解,不了解。那麼了解了怎麼辦呢?「善安住法思勝解」,你了解了以後,善巧地思惟,如理地修行,安住在這個上頭,你得到與法相應的這種快樂。反之,如果你不了解的話,雖然咬緊了牙關去苦苦撐持啊,卻得不到這個法樂,得不到法樂是一定會退的,那麼這一點是最重要。前面我們說的那個道理,儘管是耐怨害忍,還有安受苦忍,可是它真正能夠幫助我們能夠安受這個苦等等的話,無非如理如法的,這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那麼現在我們看看這個對法思勝解怎麼:

[02:21]

略有八種。一淨信境者謂三寶功德,

現在我們心目當中所信的是什麼?喏,這個是三寶,這個主要的,三寶的功德。在沒有修學佛法之前,我們信的是什麼?信的世間的東西,名聞啊、利養啊,然後父母啊、妻兒、子女啊、地位啊,就是這些東西。嗯,現在曉得,不是,不是!任何東西,不是這個。我們現在一切是講的滋長法身慧命,以前所滋長的不是這個。這個是第一個,要對這個認識產生信心,產生了信心如理修習,要清淨這個信心,淨信這個。

[03:14]

二現證境者謂無我真實,

從這個前面這個信,然後呢了解去如法行持,親自驗證這個內容。

[03:28]

三希樂境者謂諸佛菩薩廣大神力,

第三個,因為現證無我這件事情是共二乘的,共二乘的,那麼就是大乘本身得初地已經是有了,不是停在這個地方。實際上呢不能等到那個時候,一開始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把這個目標安正。這是幹什麼呢?希望要得到諸佛菩薩就是最究竟、圓滿的這一個地位。

[04:11]

此復有三,

那麼諸佛菩薩的廣大神力分三部分:

[04:15]

謂神通力,六波羅蜜多力及俱生力。

三樣東西。什麼是「俱生」呢?就是它這個裡邊有好幾個內容,等到你宿生如理修持了以後,到那個時候,他生而具足。實際上呢就是等到你八地以後的情況,自然而然都是這個。我們現在呢,譬如說你初地,那麼證了初地以後,他前面那個功德,到那一世再生起來的話,他有與生俱來的這種力量。都是宿生善根積集了,到下一生與生俱來的,這樣。所以到佛最後的他那個力量的話,樣樣東西是,所有的這種東西都是與生俱來的。我們現在與生俱來的是什麼啊?煩惱、生、老、病、死,唉呀!這個也不宜啊,那個也不好等等。

[05:08]

四五取捨境者,謂諸妙行諸惡行因及此所招愛非愛果,

所以,第四就是應取,我們應該拿的,應該努力的;努力的是妙行,由於這個妙行之因,感得可愛之果。然後呢應該捨的,不應該做的是什麼呢?就是惡行、惡業,因為這個惡業的因,感得種種惡果,非可愛的果,這個就是我們應該棄的,這是第五。所以他說:

[05:43]

此分為二。

就是把四跟五,現在我們已經分開了。

[05:47]

六七所修境者,

那麼前面取捨就是我們修,所修的呢?

[05:52]

謂大菩提是應得義,及菩薩學一切諸道,是能得彼所有方便,此亦分二。

那麼我們修學的時候呢,第一個是我們應該得到的,就是我們願望所求的是什麼啊?我們這裡所應該願望的是,無上正等正覺大菩提之果。為了要得到這個果,所以要從因地上面去努力;因地上面去努力,如法行持的就是學得菩薩所有一切學處。這個就是我們現在要達到這個願、滿這個願,所應該行的道。那麼這個道當中呢,就是可以說能得到這個果的種種的方法。所以第六個,就是我們的心願在大菩提果上面。第七個,就是為了滿這個心願,應該學、應該行的這個道,或者說得到這個果的種種的方法、方便。所以這個也分為兩種。

[07:07]

八聞思隨行境者,謂所知境,卓巴師說為無常等,然〈力種性品〉說十二分教等正法,為第八種或應如是。

那麼最後一個呢,就是「聞思隨行境」,我們現在修行就是這樣:聞、思,如理聽聞、如理思惟,跟這個相應的跟著去做。那麼一個祖師卓巴師說什麼?「無常等」。換句話說,像我們現在這個開始的時候,正學開始,然後呢,無常啊、思惟三惡道苦啊,然後因為三惡道苦又是無常,所以嘛下面緊跟著要皈依。皈依了以後呢,說正皈依的是什麼啊?法,法就是知道了解業啊,這個是下士。然後呢由於這個進一步了解,先雖然是了解這個業,可是跳不出生死輪迴,所以要求解脫。這樣地一步一步上來,「等」,包含這些。這個就是這個所謂「聞思隨行」,這是我們現在應該的,我們應該聽聞的是這個,應該思惟的是這個,開口也是這個。

[08:28]

所以這個一點擺在這個地方,是我們最重要的,最正確的標準!你起心動念一切行為,看看你在做什麼?如果說那些人在講話,你站那裡一聽,說跟這個不相應,趕快走;如果相應,那個是該聽的,也是你該開口的。然後呢坐在這裡思惟的事情也是這樣,不要說:喔唷!這個不對勁;哎呀!這個今天早晨那個菜不配胃口;哎呀!今天這樣,這個地方又不舒服!嗯,不是。這個不是我們應該有的如理如法的聞思隨行境,它這個標準在這裡。本論的真正最精采的地方,就是把那個道的整個的圓滿的構架,構在這裡。然後在這個構架當中的次第,從外面善知識開始,從引導我們暇滿人身第一點,正修的時候從無常下去,一直到最後圓滿為止。

[09:37]

那麼另外呢,叫「〈力種性品〉說十二分教等正法」,那個就是另外一個地方說,整個佛告訴我們的,像這樣。「為第八種」,那這個第八種,「或應如是」,大師並沒有確定說哪一個,說或者應該這樣,或者應該這樣。那個情況的話呢,在我現在的感覺,大師既然這樣的話,我們沒有力量,也不必要去妄加是非。原則上呢,實際上是這樣的,就是佛說的十二分教的整個的內容,也說這些,不過他是很廣泛、圓滿地來說。那麼對我們現在來做,一下做不到,怎麼辦呢?就是那些菩薩祖師們,經過千百年,千百人,這個千百人,注意喔!是都是如理的這些先王菩薩祖師,而且經過修持共同大家承認的。然後把那個綱要列出來,這個也經過了千百人,千錘百鍊辨別一點不錯的,這樣。所以我們如果沒有能力去廣泛地受持的話,那麼就照前面這個說;如果能夠廣泛受持的話,後面這個說,這樣。這是我個人現在的想法,原則上面呢這個。總之,怎麼樣去如理地聞、思,照著它去做。

[11:17]

勝解之理者,謂如實知此諸境已,無所違逆數數思惟。

他告訴我們「安住法思勝解」啊 ─跟法相應的勝解,怎麼樣呢?「如實知此諸境界」,如它真實的內容一點不錯地了解它。這一點,不容易喔,很難、很難喔!是啊,平常很多同學來談這個問題的話,我覺得都是這樣。依我現在的條件來說,我跟你們說得很清楚,你們也了解,我是個門外漢。可是大部分同學跟我來說的話,我這門外漢還在門外啊,已經看見門了;啊!是極大部分人,門在哪裡還不知道,還在那兒覺得弄得很得意。所以我是鼓勵諸位啊,的的確確的話,第一件事情,你總要這樣地努力去修學。然後呢經過這個明確的辨別、討論,的的確確曉得它的真實的內涵。

[12:30]

今天早晨那位同修談的時候就是這樣,他講得很有道裡啊,實際上呢,他已經錯到不曉得哪裡去,他不知道。經過一點了,哎呀,沒有錯啊!對呀!這個地方是漏洞、那個地方漏洞、那個地方漏洞,這麼大的個漏洞居然不知道,覺得還有道理。那個時候啊,錯了!所以我們對這個真正的佛法要「如實」這兩個字,不簡單喔!所以我們現在修行的話,不得力,所以轉大圈子都在這個地方啊!這樣。那麼了解了,算不算?對不起,不算!還要「無所違逆數數思惟」,你不斷、不斷地這樣地去思惟、觀察,這個思惟觀察還不能弄錯喲!這樣。有了這個基礎,更進一步才談得到修。

[13:20]

安受眾苦及思擇法俱分八類者,如〈菩薩地〉所說而錄,特於思法此說極廣。

其次,前面這些東西都分成功這個幾項,那〈菩薩地〉上當中,都說得很詳細。不過在這個地方呢,第三個,因為這個是佛法的中心,第三個就是這個對法思勝解上面特別說明一下。

[13:47]

修此等時如何行者。謂隨修一能堪忍時,皆令具足六種殊勝,具足六種波羅蜜多,唯除令他安立於忍,是忍施外餘如前說。

那麼這個前面也是一樣的,布施、持戒、忍辱,現在修忍辱也是如此。不管你修哪一個忍的時候,一定要具足六種殊勝。這個六種殊勝當中第一個什麼啊?依止菩提心,記得不記得?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弄得很清楚的,這個有特別的這種殊勝。然後你做的行為,做任何一件小事情,這個是啊,不是單單這件事情,遍緣法界,遍為一切有情,這個才是它真正殊勝的地方。你要求的果報,不是說為了眼前的 ─哦,我們眼前做一點小事情,哎呀,覺得這樣去討好討好別人,完全錯了!要討好什麼啊?上面討好法界,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下面呢,真實討好法界一切有情。這個討好不是說給他一點小好處,要把所有法界一切有情,都安在菩提大果上面,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討好的,要注意!所以這個就是六種殊勝。那麼,然後你任何一行當中都具足六度,道理不細說。最後,

[15:23]

第五此等攝義者。

這個跟前面一樣,但是每到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好好地溫習一下。

[15:31]

謂應隨念發菩提心,為行依止而修行者,是欲安立一切有情於漏盡忍所有根本,

這一點是第一個。說我們做任何事情,任何情況之下,不要忘記這個根本 ─發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是我們行持所依止的,說「為行依止」,依這個心而現在我們的修行。這個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你必定要記住這個話,你真正的這個心提起來了以後,必然產生的現象是 ─戰兢惕厲,一定的,時時刻刻。所以在很多地方,譬如印光大師常常說「致敬竭誠」,都是這個心情。所以你心裡面的的確確一定提起來了,絕對不是像平常這樣子地馬馬虎虎。所以譬如禪宗來說,說「一念不在猶似死人,暫時不在猶似死人」,的的確確,一念當下你就像死人。小乘禪觀它也是這樣啊,它的確有它的方法,欸,走路,他每走一步,曉得你那個腳怎麼起來,怎麼個下去,落在那裡。你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的話,不管大小乘,整個的佛法一定都是這個樣的,這個我們必定要知道。

[17:03]

不過呢,小乘他主要的剛開始的時候,主要的就是學在戒定慧,馬上把那個境界拿掉了以後,你提起來的第一念,全部觀那個根本。所以他不會詳細討論這種問題,所以只要教你戒持得好好的,然後呢你任何一個舉動看得清清楚楚,這樣。那麼現在我們在這地方也是同樣的,非常遺憾的是因為我們不認識這個道理,根本不認識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也不曉得怎麼用心,然後呢看見別人一點的話,哇,總是被他所轉,而不曉得自己的真正大乘的真正精神的特質。

[17:47]

你了解了這個大乘基本精神以後,儘管現在沒有這個禪宗祖師那種精神,禪宗祖師不是不好哦,他非常高明哦!可是他一定要菩提心建立起來。乃至於小乘的,欸,小乘人都是這樣好,我們也看了:喲,他們很好!不,一樣的。不過他們求的目的,目前禪宗的祖師們已經到了這個境界,他或者在加行位上面,正在上去,所以他全部的精神,那個時候在毗缽舍那,就找那個空性。我們現在在資糧位上面,幹什麼啊?發這菩提心。或者是願心當中,或者行心當中,這個是我們重要的,所以特別注意這一點,特別注意這一點!儘管現在我們做不到,可是告訴:「對呀!我現在這個心裡面就悠游放任,不對、不對,提起來!」哪怕你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本身就慢慢地對了,靠近了。

[18:47]

然後呢為什麼?這個菩提心是怎麼樣的啊?為欲安立一切有情「漏盡忍」,現在修忍的時候,我就幫助別人,是為什麼要這樣做呢?要使得一切眾生都得到這個忍,這個忍是什麼?漏盡忍,叫無生法忍。這個是修忍辱的根本,然後呢,把這個根本上面再去增長廣大,所以這個是根本因,下面是圓滿因。

[19:15]

故須令此漸次增廣,大地諸忍作所願境而勤修習。諸初發業所應學忍善了知已,如理修學。如於所說有所違越,應當精勤而令還出,若修此時捨而不修,恆為非一大罪所染,於餘生中亦極難修,最為殊勝諸菩薩行。

這個跟我們上次說的一樣。

[19:47]

若能視為勝道扼要,諸能行者現前修行,未能行者亦能於上淨修意樂,則如《妙手問經》所說,以少功力及微小苦,而能圓滿忍辱波羅蜜多。

這個今天唸一遍,明天還要詳細地講一講。主要的,一定要把這個話擺在心裡面策勵自己!

[20:16]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三百零四頁。昨天呢,把忍波羅蜜已經圓滿,那麼最後一段,忍波羅蜜的第五一段「此等攝義」,也唸了一遍。這個此等攝義跟前面幾個是一樣的,不過這地方呢,值得我們再提醒一下。前面修忍辱,他根本的依止是菩提心,然後呢依了這個心,他要做的內涵是要使一切有情也達到這樣一個目的。而這個最重要的就是安立一切有情於「漏盡忍」,換句話說,無生法忍。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修習開始雖然是凡夫,但是目標卻是最高的,目標卻是最高的,所以把大地以上,說地上菩薩乃至於成佛所做的,作為我們目標。

[21:57]

那麼修學的時候呢,我們應該善巧地了知它正確的方法,這個是最重要的一點。你能夠善巧如理地了知,再難的事情你都能做得到;如果你不能善巧如實如理了知的話,一點小事情你都做不到,都陷在我們這個凡夫的知見當中。然後呢,了解了這個努力去修學,努力去修學。假定我們眼前不好好地去做的話,產生兩種狀態:眼前你不向上做,如法行持,那個時候我們做些什麼?不如法行持就是做不如法的事情 ─只有兩件事情,要嘛如法,要嘛不如法。心裡面我們在任何情況之下,你不精進,所謂不進則退。平常我們沒有如理觀察的時候不懂這個道理,如理一觀察,你立刻就感覺到了。平常的心裡面,你坐在這地方放得輕輕鬆鬆,這個是什麼狀態?這個狀態就是隨順著煩惱流轉的狀態,就是這樣,我們真正要克服的就是克服這東西。所以他唯一的方法就是在一切時處如理作意,這個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這樣。

[23:50]

所以你就把坐在這地方的 ……。說為什麼我現在才能體會到,我也常常跟你們說,說我看見我的老師,他一個人坐在那裡,他房間裡,這樣,坐在那裡。他反而人家在的時候,他常常說:「哎喲,不要賣道!」他警惕自己,我現在越來越感覺到。他哪怕坐在這裡,他全部的精神貫注在這個上頭,身體雖然放鬆了,心裡面不是提得很緊,但是他那個正念擺在那裡。一下掉了,他立刻提起來,一下掉了,立刻提起來,這是必然的狀態。所以這個絕對不是說你跑得去做壞事的時候,這個時候才做壞事,那個做壞事的時候是完全是造地獄因。當你心裡面就這麼浮浮泛泛放在那裡的話呢,那個就是輪迴因,已經在這裡了。注意喔!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我們自己的心相。

[24:49]

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覺得:哎!輕輕鬆鬆,覺得好得很。在世間人是對的,修學佛法的時候,那已經錯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認識了,然後呢現在開始。其實這件事情並不難哪,這件事情的確並不難。如果你現在放在那裡不修的話,那麼怎麼辦呢?那就跟著個習氣一直在走,這習氣不去對治的話,它不肯自己讓步,不肯讓你的。那麼眼前呢,因為這個習氣一直跟著它走,所以眼前為各式各樣的染污所污染。當你沒有境界現起的時候,你就這樣地浮浮泛泛;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自然而然你就跟著那個煩惱轉。所以為各式各樣的這種罪過,跟它跑掉了,所以「恆為非一大罪所染」哪!這個話我們必定要有正確的認識,你沒有正確的認識談不到。

[25:55]

那麼這一生既然如此的話,養成功了這個習性,以後呢,「餘生中亦極難修」,就是這樣,這個習性之難改!平常我們常常聽這個修行人說,不修行人他本來就是這樣,那麼聽那個修行人說了以後呢,下面注意喔!欸,處處地方就是這個,往往這個修行人習性難改,既然難改了,好了、好了,這個難改嘛,別人也難改嘛,我也難改。錯了!正因為錯難改,所以你要想修行,必定要從這地方提起全部精神來對治它,不要讓它去。

[26:39]

如果你現在能夠做的話 ─所以他下面說,有了正確的了解,你了解這個是我們現在走的這一條殊勝大路的精要的話,那麼眼前你就努力了。眼前努力怎麼努力法呢?第一個是正確地、完整地了解,根據這個了解,我能做的是努力去做。是不能做的話,那麼也這個把心理上面先要把它應該建立起來。所以能行的就行,不能行的話,「未能行者亦能於上淨修意樂」,嗯,這個很重要!就是不做 ─我現在是不能做啊,但是我將來一定要做到它!我現在所以做我能做的,目的幹什麼呢?就步步增上,正要做到將來不能做的。

[27:43]

你能夠用這個心理去做的話,那麼自然而然你眼前一步一步向上,等到這一步圓滿了,欸,下一步你緊跟著步步向上、步步向上。你能夠這樣做的話,不要用太大的功力,以及稍微花一點氣力的話,很快地就圓滿你所要的東西 ─無上菩提;那麼在這一支當中就是講忍辱波羅蜜。所以這一點非常重要,這個後面所說的任何一樣東西,任何一樣東西,從資糧善開始,再加行,然後見、修,然後呢從方便分、智慧分,無一不是如此。下面我們再說精進,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