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聽聞軌理(二) 時間: 2016/10/11 (二)19:00~21:30 班長:駱政廉 副班長:陳贊鴻、謝一秀、杜王平福、黃立理 一、前行 駱班長提策 : 學佛法要想得到法的內容時,
需要先有一顆與佛法相應的心。 禮佛
、禮敬師父師長
唱誦
密集嘛 前行儀軌: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三稱) 開經偈 大乘皈依發心 憶師恩法會
讚頌練習:
樹影婆娑明月照 https://youtu.be/J7eTbxHzMqo 駱班長 : 這首讚頌是一首大悲心的讚頌, 感受到自己及眾生苦,自己要認真學法,有了智慧、慈悲後
,才能安撫其他眾生心靈, 讓眾生得到真正的安寧。 二、正行
本論的傳承: 佛法分為兩大宗派,廣行派 (又稱為相宗,以實踐體會,祖師大德代表: 彌勒、無著菩薩),深見派(又稱為性宗,以心性體認,祖師大德代表: 文殊、龍猛(樹)菩薩)
,兩者互為表裡,菩提道次第廣論及密宗道次第廣論都是宗喀巴大師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是
一本顯教經論,阿底峽尊者所著的「道炬論」,是「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根本教典,阿底峽尊者是「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根本祖師,即「菩提道次第廣論」是由「道炬論」來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是解釋「道炬論」的。佛說的話稱為“經”,為了“解經”祖師大德就寫“論”,解說論的稱為釋論,所以說「菩提道次第廣論」是「道炬論」的釋論。所以在廣論科判中: 人殊勝,指阿底峽尊者; 法殊勝,指「道炬論」。 「道炬論」的來源是「現觀莊嚴論」,「現觀莊嚴論」是彌勒菩薩所著,融合廣行派與深見派兩大車軌,現觀莊嚴論是解釋般若經。「菩提道次第廣論」融合了廣行派與深見派的完整的大綱,所以,將廣論學好,對於閱讀其他經典就十分容易了解其內涵。了解廣論包含道總建立(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是一本大目錄,科判是目錄中的目錄,所以我們對「菩提道次第廣論」更要升起恭敬的心。 佛法的特質 : 1.內明(反求自心) 2. 去煩惱(除一切惡) 3. 得智慧(修一切善,利一切眾生) 佛法所有學習都要由自己本身做起,面對每一件事情都要以我該以怎樣的心去做,不能將問題指向別人。學習佛法只談自己,不談別人! 透過反觀自心才能內明,也就是要「反求自心,自淨其意」,反求自心後要除一切惡,修一切善,利一切眾生。 軌理(軌則道理) : 軌則 : 怎麼做 道理 : 為什麼這麼做 。 學習佛法必須要依以這兩點,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相應 : 1.
這是我要的(心動好樂)
2.
反觀自心產生實際行持 以該怎麼做及為什麼要這麼做的思維方式(依軌理),找出這是我要的(即心動好樂),透過反觀自心,找出那些見解造成我們的習慣,然後以實際行動慢慢的改變習慣。 按照此三種順序: 心動 è
反觀自心
è
行動 才能產生效果。
承事師長 : 1.
至誠恭敬心 2.
洗浴按摩擦拭侍病等 3.
依教奉行 承事師長第一件是要有「至誠恭敬的心」,因為師長就是佛法的來源,佛法的三大特質包含內明、去煩惱、得智慧,因為我們無明、充滿煩惱、沒智慧,我們學習佛法要由師長來,恭敬師長就等同恭敬法,恭敬法就能得
內明 è
去煩惱è
得智慧
。恭敬師長要包括自己及所有人的師長,若不恭敬自己的師長會墮地獄 ,不恭敬別人的師長會墮畜生(即愚痴),第二件是對於師長身體的承事:「洗浴按摩擦拭侍病等」,第三件是對於師長心理的承事:對於師長交代的事情、師長的教誨要「依教奉行」。 二乘四果 : 初果:須陀洹(預流果) 二果:斯陀含(一來果) 三果:阿那含(不還果) 四果:阿羅漢 二乘有四果
, 大乘得佛果 正見 : -->正確見到心中的煩惱行相 -->取捨的標準 -->回歸自心 正見與正知見不相同,正知見是正見的前行。正見達到後是大地菩薩,是見到空性的地步,佛法講內明,讓我們看到自己錯誤的行相,正見是正確見到自己心中的煩惱行相後,要反觀自心,才有行動,才會有行為取捨的標準,才會發現每件事情是萬法為心造,回歸自心,才會看到一切境界都是我的心所化現的。 影片:
我想為師父做很多事 (曾玉芬生死無懼) https://youtu.be/tK9Q9CbhQJA 曾玉芬師姐在得知患了運動神經元退化(絕症)後,不耽著自己的生命,(1)堅持繼續學廣論、 (2)做義工累積福德資量, (3)希望正法永駐,她願意生生世世跟師父一起建立教法,於來生在來時,能有廣論學習。 班長: 希望我們透過這個影片,反觀自心! 學法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認真思考一周要花多少時間學法(學習廣論),要能分辨 學法重要還是事業、應酬、朋友交際重要?
廣論消文平台: (白話消文) 甲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P2L3~P2L5此中總攝~所詮諸法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本論當中所講的內容,完整地包含了佛所說的法的精要;也普遍地包容了龍樹菩薩(深見派)及無著菩薩(廣行派)兩大宗派的修行軌範。本論是要進入佛智、到達佛地的殊勝士夫的最佳修行方法,從下士、中士到上士,這三種士夫所應修行的一切內涵及所有次第,沒有一點缺少。依著這個菩提道次第的法門,引導具足善根的人到達佛地的道理,就是本論當中所說的種種佛法。 [註] 具善者: 指善男子、善女人 è 具足弟子相 ( 正住、具慧、希求、具六種想) L11~P2L13總此教授~勝阿底峽 總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現觀莊嚴所有教授。別則此之教典,即是菩提道炬。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彼復即是大阿闍黎勝然燈智,別諱共稱勝阿底峽。 總體來說,本論的教授內容,就是彌勒菩薩所造《現觀莊嚴論》的教授為大綱;個別來說,則是阿底峽尊者所造《菩提道炬論》為根本教典。由於師承的緣故,《菩提道炬論》的作者,就等於是本論的作者,他就是上師然燈智尊者,因不直接稱其名諱,人人尊稱他為阿底峽尊者。 四家合註: 廣論 P.8 L7 [原文] 顯示法殊勝中,法者,此教授基論謂《菩提道炬》。依怙所造,雖有多論,然如根本極圓滿者,厥為《道炬》。具攝經咒所有樞要而開示故,所詮圓滿。調心次第為最勝故,易於受持。又以善巧二大車軌,二師教授而莊嚴故,勝出餘軌。 四家合註 P.158 [語釋] 此處所説的「法」,是指這個教授的根本論典,即《菩提道炬論》。依怙阿底峽尊者雖然著作了許多論典,但這當中,如同根本且最為圓滿的論著,就是《道炬論》。因為這本論典總攝顯、密教法的扼要而作開示,所以詮説的内容圓満:以調心次第為主,因比容易受持;又以精通二大車軌的兩位上師的教授作為莊嚴,所以超勝於其他的傳承法脈。 師父手抄搞: 廣論 P8L7 師父的音檔 (手抄稿第一冊 P134L10~P136LL3) 顯示法殊勝中,法者,此教授基論,謂《菩提道炬》。依怙所造,雖有多論,然如根本極圓滿者,厥為《道炬》。 法殊勝當中,法有什麼好處?那麼要曉得,這個我們現在本論的這個藍圖,就是《菩提道炬論》。說阿底峽尊者造了很多論,但是最根本的,以及最圓滿的是《道炬》。根本是什麼?圓滿是什麼?說一下。平常我們談科學上面有兩個:一個是充分條件;一個是必要條件;必要是根本,充分是圓滿,兩樣東西。譬如說,一個就是質本身,一個是量圓滿,這兩樣東西,這兩樣都圓滿的是《道炬》。阿底峽尊者雖然造了很多論,這個才是。不但是尊者,佛菩薩也是如此,每一個成就的人,他說的很多法,因為根性不同,所對機不同,他有各式各樣的差別。但是有一個是特別的,就是說最徹底圓滿地把他所悟證的,從下腳第一步到最究竟圓滿的整個的佛法,和盤托出的,這個才是其中最殊勝的,那麼《菩提道炬論》就是屬於這樣的論。所以這地方特別說明,哦,我這個造者固然殊勝,這個法本身也這樣好啊!為什麼啊?他下面解釋一下: 具攝經咒所有樞要而開示故,所詮圓滿。 第一個,因為這個裡面包含了顯教、密教所有的宗要,所以它說的內容本身是最圓滿的。它沒有說小乘,因為這個大乘是必定從小乘的基礎上面上來的。就好像我們平常說:「你的學歷是什麼?」「啊!我是哪一個研究所畢業。」用不著說,我哪一個幼稚園,哪一個小學,哪一個中學,假定你這個研究所畢業的話,那一定是具足這個條件,這個很清楚、很明白,這樣。不過這個大乘佛法當中,確確實實是分成功兩部分,所以這兩部分,它都圓滿。這個裡邊呢,第一個質量圓滿,實際上呢那個質量圓滿一定包括那個次第的,這個地方又特別強調一下: 調心次第為最勝故,易於受持。 還有,我這個次第也圓滿,這個圓滿有什麼好處呀?「易於受持」。真正你走上去的時候,必定要按照那個次第,這個次第一亂,你走就走不上去了;走起來也是千辛萬苦,就算你走得上去,跑了很多冤枉路。這個是它真正好的地方。同時,還有一個特點: 又以善巧二大車軌,二師教授而莊嚴故,勝出餘軌。 那麼,我們傳大乘佛法的一共有兩個,一個是性宗,一個是相宗。它現在呢,兩大道軌統統含攝,這個兩個,一個是偏重「性」,一個「相」。偏重是偏重,不是說忽視哦!它絕對圓滿的,但是雖然都圓滿,卻有偏重。它現在把兩個都併起來了,大家可以截長補短,這兩個補起來,變成功圓滿當中最圓滿,所以勝出所有其他的傳承當中各式各樣的內容,這個就是它的殊勝。 班長: 廣論是無比殊勝的法,以菩提道炬論為根本,完整含攝了所有顯教得經論及密教的經咒的精要,並且1.所詮圓滿,2. 調心次第最勝,3.易於受持,4. 含攝廣行及深見派兩大車軌。 聽師父的音檔 (手抄稿第二冊 P9LL5~P14LL4) 老比丘證得阿羅漢 公案 由上面我們了解,說這個佛法,這樣無比珍貴的這法寶啊,現在有這樣的一個殊勝的大成就者來造這個論。佛法深妙的意趣,我們不容易領會,那麼經過一個菩薩祖師的解釋,才可以體會到。而由於造者的成就高低,所以解釋的內容同樣也有深、廣或者偏、滿之間的不同。現在造本論的這一位菩薩,成就這樣殊勝圓滿的功德;不但如此,而且他一生造的論當中,以這一部是最究竟。那麼跟這樣圓滿的教法,如何才能相應呢?我們現在學它,應該有些什麼準備呢?假定你事先有了完整的準備,那麼你將來就可以得到完滿的結果。所以我們世間有一句話,孔老夫子儒家說的,「凡事豫則立」,你世間哪,事前先準備好了,那這個事情就可以做得好,事情可以做得好。所以我們對於這樣殊勝的法門,應該怎麼樣去聽、怎樣去講,才能夠跟這個法相應。
我想我們平常大概都有一個經驗,說哪個地方打七,哪個地方講法,我們趕快匆匆忙忙,把家裡的事情放掉了跑得去。是,或者你可能覺得這麼難得的機會呀,把安排事情弄弄好,匆匆忙忙騰出個幾天或七天。可是你剛跑得去,第一天的時候,那時候跟法不相應。原因是你剛離開家裡面,家裡一大堆的雜務還在腦筋裡轉,對於眼前的環境你又摸不熟。就算你家裡事情放掉了,大家在念,念些什麼你也不知道,趕快去找一本書本,怎麼拜也不知道,怎麼弄也不知道。結果等到你七天下來,也許你知道了,念些什麼,拜些怎麼個拜法,你樣子好像會了、了解了,可是它打七真正的意思,叫你跑得去,就學一個三皈依嗎?就叫你學得去拜一下佛嗎?當然不是。為什麼?原因就是事先沒準備。假定說,我們事先已經有準備了,說那個地方佛堂的規矩應該如何,打佛七的真正的宗旨,然後你跑得去,樣樣準備好了,一開始全心全意照著去念的話,完全不一樣。其實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都是如此! 在這個地方我們也經常舉這個比喻,常常說六祖大師一聽就開悟了。那麼至於六祖大師傳給他的學生,一講,那個學生就行了。他為什麼行?我們為什麼不行?經文是一樣的,為什麼差別這麼大?這個地方主要的關鍵,這個內容我們只要好好地看下去、研究下去,思惟、觀察、修習就會了解。這個文字本身是比較容易懂,而這個所以立這樣的次第,這個內容重要在什麼地方,我在這地方特別加以說明。所以,在正式講聞佛法之前,我們要曉得如何去講,如何去聽,你把這個工作準備好了以後,你講聽就有絕對大的好處。 我們往往說:「哎呀,現在找不到好的法師,找不到善知識,聽不到好的法!」是,這個是一個原因,但是裡邊更重要的原因—自己沒有準備好,自己一片荒田。我為了證明這一件事情,說兩個公案給你們聽聽。這個在佛世,在《雜寶藏經》上面,有一個老比丘,他是老年以後出家。修學佛法,年紀大了比較困難,年輕的時候就容易,為什麼?真正修行要拿出全部精神,不是說老了什麼都沒有了啊!平常我們世間都說,啊,等退休了,那時候修學佛法,來不及了!年輕的時候全部精神放下去都不一定,等到你年老了還有希望嗎?但是這個老比丘真是啊,他年輕的時候沒有好好地有機會,有善根,到了晚年才進入佛門當中。但是他雖然晚進去,這個人意志倒是好樂之心非常強。 跑到佛門當中,佛世的時候,那個僧團也是各式各樣的人都有。有很多人固然看見老年出家,很憐憫他、同情他。但是就有這種年輕人,常常看見:嗨,這個傢伙老朽了,怎麼樣都不行啊!總歡喜開他玩笑。可是這老比丘本身卻是非常認真、非常恭敬、非常虔誠。他一點不會說像我們普通世間,往往倚老賣老,這是非常壞的大毛病,他沒有!他也沒有—普通人年紀大了以後,有很多老的習慣,他總覺得修學佛法了,世間的用不上,全部精神像年輕人一樣,跟著他去學。但是儘管你那個心裡有這樣的準備,這體力不行,所以他處處地方總不如人家。這個年輕人常常開他玩笑,開他玩笑,他總歸逆來順受,人家雖然故意開他玩笑,他還誠誠心心地聽人家去做。 那麼有一次,就有這個年輕的比丘在一起啊看見,那個年輕人看見他:欸,這個老傢伙來、來、來,給他開開玩笑。經常歡喜這樣。他們本來幾個年輕人在開玩笑,看見這個老比丘來了以後,大家故意裝得很莊嚴地在那裡講法。這個老比丘過去了,看見他們聽法好歡喜地過去。過去了以後,他很恭敬仔細,很羨慕這些年輕人講法,其實這些年輕人哪,都是調皮搗蛋的。看見來了,說:「好,你那個老上座,來、來、來!」這個上座有幾種,僧年也是個上座,換句話說年紀大,或者戒臘上座,或者智慧上座。就是說他年紀雖然輕,出家雖然晚,但是他智慧很高,或者開悟了,這叫智慧上座。因為人家開他玩笑啦,所以他出家雖然晚,年紀大了,說:「你這個老上座,來、來、來!歡迎!」然後坐在這裡,就給他講法,他聽得歡喜、高興啊!那些年輕人肚子裡都在笑:「這個老傢伙,老上當!」就這樣。然後有一位年輕人就說:「來、來、來!告訴你,讓你證得四果,佛告訴我們法要證果的呀!」他好高興,好歡喜!「就這樣,你坐在那個角落裡邊!」然後這個老比丘,就非常恭敬地坐在這個角落裡邊。
有一個年輕人拿了一個鞭子,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那個,禪堂裡面用的那個香板,給他頭上面「叭!」一下,「好,這個加持你,使你得須陀洹果—初果。」這完全是開玩笑,但是這老年人卻是至誠恭敬地,一心一意地聽他們。結果一棒下去啊,他真的開悟了,證了個初果。哎呀,他歡喜啊!年輕人覺得開他玩笑而高興,這個老比丘因為開悟了,哎呀!非常恭敬、非常歡喜地,高興地下座感謝他們。結果大家一般地歡喜,但是內情完全不一樣。結果,「哎,你不要急,這個只是初果,還有二果。」「好、好、好!」跑到這個角落裡面。然後那個年輕人是後面笑得笑壞了,覺得這個老傢伙就這麼糊塗,會上那個當,這麼高興。這個老比丘心裡面真歡喜,證了果怎麼不歡喜啊?把生死了脫了,見到這個道相,一心恭敬從這個角落跑到那裡去。然後另外換了一個人,拿著個香板,頭上又「吭!」一下,說:「加持你,給你二果!」就這樣,如此這般四個角上面敲了四下,證了四果羅漢。
你們去看看,真實故事。這個說明什麼?意業很重要,很重要!就是他心裡上面已經自己成熟了。佛法這個東西處處告訴我們:內學,內學!你學了法,自己內淨心意。我們現在真正最大的毛病—學了法是專門當做照妖鏡看別人,看看所有的人都是妖怪。除了這個以外,然後自己我慢心是越學越大,那個大得不得了!跑到任何地方,看看他不對,看看他不對;只有一個地方沒看見,應該看的地方就是沒看見。大家就是這個就是錯的。準備—真正的問題在這上面。換句話說,一開頭我們並不了解,佛法的特質是什麼,這是很可憐的一件事情,也可以說非常可笑的事情。所以在這地方特別告訴我們,我們不要急著受什麼大法,你如果這個地方,你能夠轉化得過來的話,下面的法一一受用,馬上受用而且!所以他這個地方,在沒有聽之前,先告訴我們怎麼去聽啊,就說聽聞的軌理。
班長引導 : 1. 學習時的意樂很重要,心裡要準備好,學法要內學,學了法後,自己要內淨心意(自淨其意), 不要把法當作照妖鏡看別人。 2. 上座分三種: 僧年上座 -->
指很晚年才出家,要心生慚愧心 3.我們在學習圓滿教法時,要學老比丘一樣,非常認真、非常恭敬、非常虔誠、非常歡喜(好樂),是先要有完整的準備,全心全意照著去做;心不要不在、心不要散亂、心不要無法安立。 三、結行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
2016.10.11 簡短課摘 班長今天一上課就先提醒我們要關上世間紛擾之門,打開學法的心門,其實這一開一闔,正是我們今天學習的重點 –
如何做好學法的「準備工作」(前行)。 當我們翻開廣論時,要有非常殊勝恭敬的心,因為這本廣論完整含攝了所有顯密經論的精要,並且1.所詮圓滿,2. 調心次第最勝,3.易於受持,4. 總攝廣行及深見派兩大車軌。 佛法的特質是:1. 內明(反求自心),2. 去煩惱(除一切惡),3.
得智慧(修一切善,利一切眾生);佛法處處提醒我們要「內明」,也就是要「反求自心,自淨其意」,反求自心後要除一切惡,修一切善,利一切眾生。 學習佛法一定要不斷思惟兩件事:該怎麼做及為什麼要這麼做,這就是我們在學習廣論時會常常看到的「軌理」:「軌則」(怎麼做)及「道理」(為什麼這麼做)。 在思惟該怎麼做及為什麼要這麼做的過程中,我們的心中可能會產生一種「相應」的感覺,覺得這正是我所要的。班長提醒我們,這樣的相應其實是不究竟的。真正的相應不能停留在剎那的心動,所以除了相應於「這是我要的」(心動好樂),還要「反觀自心」,在見解及習慣上都有所改變,才能「產生實際行持」(行動)。 在經論中常會提到「承事師長」,承事師長要有「至誠恭敬的心」,因為師長就是佛法的代表,班長也特別提醒我們恭敬師長是包括了自己及所有人的師長,除了恭敬的心外,對於師長所有的事:「洗浴按摩擦拭侍病等」都應盡心承事,同時對於師長的教誨要「依教奉行」。 學習佛法要有正見,什麼是正見?正見是「正確見到心中的煩惱行相」,了知「善惡取捨的標準」,「回歸自心」 再次串習曾玉芬師姊勇悍面對生死的記錄片,讓我們更加堅定生命中最重要,也是唯一的路就是學習佛法。而學習佛法最重要的是要把「心」準備好,要把心安立好,不要讓心散亂不在。 我們彼此互勉,一起效學精進的老比丘,非常認真,非常恭敬,非常虔誠,非常歡喜的把我們學法的心時時準備好,一步步走上智慧的道次第。 祝福大家學法越來越歡喜,生命越來越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