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廣論消文平台
2017.07.04

廣論消文平台: (白話消文) 

具精勤者,謂於利他勇悍剛決。遠離厭患者,數數宣說而無疲倦,謂能勘忍宣說苦勞。博朵瓦云:「三學,及通達實性,並悲憫心,五是主要。我阿闍黎嚮尊滾,既無多聞復不耐勞,雖酬謝語亦不善說,具前五德故,誰居其前悉能獲益。嚀敦,全無善說,雖說施願,唯作是念今此大眾皆未解此,餘無所知,然有前五,故誰近能益。」

第三是具精勤。就是在利他時具有勇悍精進與果斷決定。第四是遠離厭患。就是在說法時能重覆地宣說而不疲倦厭煩,且能忍受不停宣說佛法的勞苦。博朵瓦說:「在善知識所應具備的十德相中,戒、定、慧三學,通達實性和悲愍心這五種為最重要。我的老師嚮尊滾,既不多聞又不耐勞苦,就連應酬話也不善說,可是他具備了前面五種主要的德相,所以任何人在他座前聽法都能獲得好處。另外一位師長嚀敦,也全然不善辭令,甚至對施主說些祝願的話也不善巧,就算說了大眾也無法了解,但是他也具備這五種德相,所以只要親近他就能獲益。」

如是若於諸所學處,不樂修行,唯讚學處所有美譽或其功德以謀自活者,則不堪任為善知識。宛如有人讚美栴檀,謀自活命,有諸欲求妙栴檀者,而問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實無。此全無義唯虛言故。

因此,若是對於戒、定、慧等等學處,並不好樂修行,只是讚美學處的種種殊勝功德,藉以求得自身的名聞利養,這種人沒有資格當別人的善知識,就好比有人讚美栴檀香的妙用,是為了自己謀求生活,等到真的有人要找妙栴檀時,問他:「你有栴檀嗎?」他卻回答說:「沒有。」那麼前面的讚美全都是毫無意義的空話。

P27L1P28L1三摩地王經為下邊際

《三摩地王經》云:「末世諸苾芻,多是無律儀,希欲求多聞,唯讚美尸羅,然不求尸羅。」於定慧解脫三種,亦如是說。次云:「如一類士夫,稱揚栴檀德,謂栴檀如此,香相極可愛。次有諸餘人,問如所稱讚,栴檀少有耶?諸士夫此問,答彼士夫云:我是稱讚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如是末世出,諸不勤瑜伽,以讚戒活命,彼等無尸羅。」所餘三種亦如是說故。

《三摩地王經》說:「末法時期的出家人,大多不守戒律,一心只求多聞,而且口頭上很會讚美戒律,實際上卻沒有真正持戒。」除了戒以外,對於禪定、智慧、解脫這三種的修行也是如此。又說:「就像有一種人,專門讚揚栴檀的殊勝妙香,說栴檀有多可貴,而且香味極為好聞。若有人問說,你所稱讚的栴檀能否拿一些給我啊?他卻回答:我只是靠稱讚栴檀香謀生,並不是真的有這種栴檀香。這和末法時代,出現許多不精勤實修,只是以讚嘆戒功德以求自己名聞利養而不認真持戒的出家眾一樣。」不僅持戒不紮實,禪定、智慧、解脫這三種修習也是相同情況。

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故諸欲求依尊重者,應當了知,彼諸德相,勵力尋求具其相者。諸欲為作學人依者,亦應知此,勵力具足如是德相。

修行解脫的師長,才是幫助我們達到究竟安樂的根本,所以想要求解脫的修行人,應當了知善知識必須要具備的德相,然後努力去尋求。對於想要成為他人所依止的善知識的人,也應當瞭解這些條件,並努力的使自己具足德相。

 

 

四家合註

 

 具足精進,是指堅決踴躍地利他這是指不懐瞋怒地說法。斷絕厭煩,是指一再地宣說也不覺疲倦,能夠忍耐說法的辛勞。

 

第二科、中等的條件,分為三科:正說條件;捨棄不合格者;具足條件的方法。
第一科:博朵瓦大師說:「戒定慧三學、通達真實性及悲憫心,這五點是主要條件。
我的阿闍黎頁巴嚮尊滾,既無多聞,也無法忍受一再說法的疲厭,就連一句答謝辭都不會說。但是他具備前面五種功德,所以任何人在他跟前都能獲益。


嚀敦完全不擅長講說,即使是進行迴向祝福,大家心裡也只會想:『這回還是都聽不懂啊!』此外什麼都不知道。但由於具備這五種功德,因此誰親近他都能獲益。」第二科、捨棄不合格者:因此,不勤奮地修行諸多學處,只會讚歎學處的美譽功德以謀求生計,是不堪任為善知識的。就像有人依靠稱讚栴檀謀生,當有人需求栴檀而問他:「你有栴檀嗎?」那人只能答道:「我並沒有。 」所說一切成了毫無意義的空話。


《三摩地王經》中說:「末代有許多不具律儀的比丘,貪求博聞之名,因此向他人讚歎戒律,卻不希求或不實踐自己的戒律。」在定、慧、解脫三方面,也有同樣的敍述。之後接著又說:「比如有些人誇讚栴檀的好處,說栴檀是如此地香氣怡人。接著有些人便問:『你如此稱道的栴檀,你是否擁有一點呢?』他們問完後,此人答道:『我稱讚檀香是賴以維生的辦法,然而我並沒有檀香。』相同地,末世時出現許多自己不精勤於瑜伽修持,而是依靠向他人讚歎戒律以謀生計的比丘,他們自己並不具備向別人宣揚的戒律。」在其餘的定琶、解脫三方面,也有同樣的敘述。


第三科、具足條件的方法:能成辦解脫的尊長就是終極所求的根本。
所以有心依止上師的人們,應當了知上述條件,並且努力尋求具備條件的師長;而想要成為學人依止對象的人們,也應該知曉這些條件,勤奮不懈地齊備這些條件。

 

 

師父手抄稿

http://p2.i234.me/1599d/20170528d.htm

~~~

http://p2.i234.me/1599d/20170608d.htm

【◎ 具精勤者,謂於利他勇悍剛決。遠離厭患者,數數宣說而無疲倦,謂能堪忍宣說苦勞。】

這個不但有悲心,還要精進─具精勤。真正講法的時候,喔,這個幫助別人是不容易的事情啊!不容易的事情啊!我想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那不要說說法,我們這裡最簡單的就是燒飯,啊,發好心地去燒飯,跑到廚房裡,唉,這件事情是難哪!他要淡的、他要鹹的,他要什麼煮得爛一點、他不要煮得太爛,你不曉得怎麼是好。沒有做的時候很發心,做了兩天心裡面就說受不過。

佛法也是一樣的,要去調伏別人,為我自己的……自己的煩惱你可以這麼說,為了幫助別人的情況就完全不一樣。所以說這個真正修學佛法,自利固然難,利他是更難,那時 (p221) 候要把那個大悲心具勤地……要想幫助人的話,不但要大智慧,而且要大精進的力量。所以在利他當中勇、悍、剛、決!這「勇」是勇猛直前;「悍」是不怕一切;「剛」的時候絕不摧折;果斷決定。

遠離「厭患」,不要想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這個單單說遠離厭患不容易的,後面他又告訴我們種種善巧,你了解了這善巧,照著這善巧去做的話,你自然會做到。要不然單單看文字上面,我們現在聽起來、看起來覺得:唉呀,很過癮,做起來的話,還沒有做已經望風披靡地逃走掉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能夠絕不怕。「數數宣說而無疲倦,謂能堪忍宣說的勞苦」。這已經是完全了,具勤是第五個,離厭是最後一個,這個就是十相,這個十相已經圓滿具足了。

【博朵瓦云:「三學,及通達實性,並悲愍心,五是主要。】

那麼這裡邊三學及達實性、悲愍這個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其他的輔助。他就舉了一個:

【我阿闍黎嚮尊滾,既無多聞復不耐勞,雖酬謝語亦不善說,具前五德故,誰居其前悉能獲益。】

(p222) 博朵瓦的有一個老師,有一個老師,他的依止的老師嚮尊滾。他這個人啊,他實際上並沒有多聞,而且也不耐勞,啊,是不耐勞;平常講話就算應酬語他也是說不來。但是他前面上面這個說的三學有、又有達實性,又有悲心。任何人你只要跟他一起的話,就得到好處─善知識就是這樣。我現在想起來了!仁法師也是一樣,他這應酬話他也不大善巧。平常跑得去,我很少看見他跟人家說應酬話說它個五分鐘,通常三句話說完了,沒有了,好了!坐在那裡你坐五分鐘,他就嗯,就是這樣。以前我曾經看過弘一大師的傳記,哦!我覺得現在還是有這種人,還是有這種人,但是呢跟著他就有好處啊!

Nyendon 
【嚀敦】

下面是另外一個人。

【全無善說,雖說施願,唯作是念今此大眾皆未解此,餘無所知,然有前五,故誰近能益。」】

另外一個叫嚀敦,這個人也是一樣的,不善辭令,那完全不善辭令。就算施願─就說施主來,然後給他祝願,那個時候我們通常說:「三寶加持你,或者增福延壽……」這 (p223) 一類。這種話他都說不來,他說完了以後,人家也不知道他說些什麼,就這樣。這麼樣的一個人!欸,但是因為他具有前面這個五個條件,所以任何人不管是哪一個,能夠親近他就得到好處,就得到好處。這個就是前面告訴我們這個善知識的那個行相,善知識的那個行相。舉了例子,舉了例子,博朵瓦告訴我們的兩位善知識。下面我們看這個文:

【如是若於諸所學處,不樂修行,唯讚學處所有美譽,或其功德以謀自活者,則不堪任為善知識。】

像上面我們說的這些,假定說他對於這些前面所說的,他並沒有認真地修行,乃至於心裡面也並沒有好樂,好樂一心一意去修行,只是說讚美這個,讚美這個學處,說這樣有什麼好,有什麼好。這個概念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地自己去體會,去認識它。也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我們每一個人,都對於佛法有很大的景仰心─啊,就這個佛陀真偉大,真了不起。這個心情啊─對於三寶的讚美,但是更重要的我們要怎麼樣去學習,怎麼樣去學習,這個是兩件事情,這是兩件事情。

所以在《高僧傳》上面有這麼一個公案:有一位大德他一生成就很高,那麼臨終的時候,很多弟子、七眾信徒就向他請開示。向他請開示,大家總覺得,這個了不起的大德, (p224) 有修有證,這個開示總是非常玄奧的。結果啊他說了四句佛的略教戒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大家聽著再講下去,沒有了!大家心裡面就覺得好像很失望,說:「怎麼?講了就是這個?」「唉!」說:「你們大家不錯,都仰望說這個善知識想來求他,所以大家都曉得恭敬有道的人。你們不曉得照著去,他是怎麼成就的。所以說『人皆知敬有道者,不知行之自得道也』。」我寫在黑板上,就是這樣。每個人都曉得說尊重、恭敬、讚歎有道的人,說,哎,這個人了不起、不了起!卻有一點事情對我們更重要的:你呀,自己去做的話,那麼你也能夠有這樣的成就。

是!讓我們讚歎等等有絕大好處,因為這個做為我們一心仰求的目標,做為我們心目當中祈求的一個目標,這樣。可是真正要做到它的話,是什麼?你認真如法去做,這個才是我們重要的事情。所以這位大德說完了以後,下面加了兩個字:「唉呀,真可惜啊!真可惜啊!」這個「悲夫」就是,那個是文言。換句話說:「你們真正照著去做,是你們成就。你別看這麼簡單的幾句話呀!」簡單的幾句話說起來好容易,你可以把它說得天花亂墜,但是於事實有補否?有沒有真正的幫助?沒有!這一個是最值得我們警惕的。

所以我們真正要在這個地方重要的,不要對別人去評頭論足,他好,讚歎不已,他壞,你就說他。你自己看,我應該怎麼辦?「見賢思齊焉」。看見他精彩,想:我怎麼樣 (p225) 才能夠跟他學,他為什麼能夠做到,找到他做到的因,你能夠努力去做,你就是他,就是佛。「見不賢是內自省也」,看見人家不對,自己反省,說:「啊,我可不要這樣!」我們不要去評頭論足別人,那是一點意思都沒有,一點意思都沒有。

所以這個地方,注意!我們真正應該好樂的地方是要好樂修行,因為要修行所以才必須要多聞,這個是重要的。所以這個多聞是修行必須的,如果說我們不幸弄錯了,聽懂了以後講給別人聽的話,唉,實在非常可惜。產生什麼毛病呢?「唯讚學處所有美譽」─就在那「哎呀,這個佛法好啊!」到處勸人,到處說什麼。自己不樂修行,這個是一個損失,這是一種。「或其功德」,或者呢,讚美這個功德,說:「唉呀!你這樣去做有多少功德,某人啊有多少大的成就。」幹什麼?「以謀自活」、「以謀自活」。這個地方說得更實在,更實在!前面有的時候我們說名聞利養什麼等等,是各式各樣的,總之一句話,我們弄這個東西是為了什麼?為了這個。錯了、錯了!這種情況「則不堪任為善知識」,這種人不能做為善知識。下面說:

【宛如有人讚美栴檀,謀自活命。】

p. 27

【有諸欲求妙栴檀者,而問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實無,此全無義唯虛言故。】

(p226) 就好像有人說:「哎呀,這個檀香,栴檀香是多好啊!」他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嘿,是為了賣狗皮膏藥,自己求活命。那麼有的人真的要求這個妙栴檀的就來問了:「你有嗎?」「沒有,那是沒有。」那這種情況之下都是空話、都是空話,這毫無真實意義。這個栴檀不一定,也不僅僅是我們現在點的檀香,佛法裡面通常講的栴檀是牛頭栴檀,這個香它可以摧毀一切毒、一切毒,它一點點東西你碰上的話,什麼毒都消除掉了,香味那更是不在話下。

在我們中國歷史上面曾經有過這麼一次,漢朝、漢朝,那時候有一個西域的使者來進貢。那麼進貢的時候,這個裡邊有─那個名是「牛頭栴檀」,那個牛頭栴檀列出來的份量多少?四銖,金字旁一個朱字,四銖。我們說斤、兩;兩下面是錢,錢下面是什麼?分,分下面銖。那個小得簡直,一錢已經少得一點點了,錢下面是分,分下面是銖。換句話說,一兩是十錢,一錢是十分,一分是十銖,換句話說只有一兩的千分之四,這一兩已經不得了的少,千分之四。那麼那個時候這個朝廷的規矩,進貢再名貴的東西,它一定有最低的限度,所以它不上兩,不曉得什麼東西,根本就這個你啊太開玩笑了,但是不曉得這是無價之寶。所以那個時候這個官不曉得什麼名字,相當於現在我們的外交部,那時候也就是禮部,先朝覲那個皇帝之前,先要經過這個禮部的大臣。那麼然後各式各樣有關(p227) 的,一看!說這個四銖,這個不行,不夠那個規定!就沒有讓他進貢。

那麼那個使臣非常聰明,非常聰明,沒辦法進貢也就算了。那天早晨他就把那個四銖當中拿出來好少、好少,象徵性的一點點,他就把那個牛頭栴檀一點!一點啊,整個那個方方幾十里路都是那個香味,那種香味─此香只應天上有。那個上早朝的時候大家聞到,說這個從來沒有聞到過這麼個美妙的香法,而且人人聞到了。大家就問了,說:「這很吉祥的祥瑞,那個香哪來的呢?」大家不知道、大家不知道。那個時候,那個使臣也在那個朝廷上面,那個樣子、表情很特別的樣子,所以旁邊那個禮部的大臣就想這大概有關係,就問問他。他們當時說:「現在不便說。」那麼退了以後就問他:「怎麼,你曉得嗎?」「是。」「這什麼東西呀?」「就是我送來進貢的。」「欸,你怎麼送來進貢的你怎麼不來貢啊?」「按照這個天朝上國的規定,說不上兩是不行,我現在這個只有四銖,那我沒辦法。」「啊,那這個事情好像有例外。」那麼就報告,結果接受下來了。這個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這麼一個公案,這個牛頭栴檀。所以這個東西,說要真正求這個妙栴檀,有這麼一件事情。

我們現在這個是一個比喻,實際上就是說,這個有非常殊勝的種種的功效,但是要真實的東西,真實的東西,不是我們嘴巴上面講。然後講或是自己羨慕而讚歎,乃至於為了 (p228) 自求活命,不管是名聞利養,空話、戲論!下面引經證:

《三摩地王經》云:「末世諸苾芻,多是無律儀,希欲求多聞,唯讚美尸羅,然不求尸羅。」】

就是說末法的時候,不要說一般人,就是那個苾芻出家人,苾芻本來他一心一意要求得解脫,一心一意求得解脫,所以要照文字是要深入義理的,可是到了末世的時候,沒有律儀,乃至律儀都沒有。律儀是什麼?上次我曾經簡單地提過,大家了解不了解,什麼是律儀?平常我們說是戒,這律儀有幾個名詞叫律儀、非律儀,然後非律儀非非律儀。這個我暫時還不說,下一個禮拜開始,我們這裡啊,再不然再下面,我們這裡會有覆講或者有溫習,晚上還有課,那個時候我會提出幾個問題來問你們的。所以尤其是前面那個老同學,我希望你們可以好好地溫習一下,如果不太了解,不妨翻翻字典。這地方只是簡單地說─戒,平常說是戒。

那麼他說,末法的時候苾芻都是沒有戒,只是求多聞。這個戒跟多聞在這個地方我們感受當中好像是兩件事情,是的,你不了解是兩件事情,你真正了解的話是一件事情。你要想真正地戒學得好,這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這個正確的認識要透過多聞。現在呢你(p229) 了解了以後多聞,聞了以後,你不去做,那沒有用、沒有用!所以前面已經一再地說,這個戒、這個律儀,不是說我們今天剃了頭了,說:「你戒臘幾年了?」「我是十年,你十五年。」這個是形相,真正有它的特別的內涵,這個才是真正的尸羅、律儀。所以我在黑板上寫這幾樣東西,你們看一看。這個古人解釋「戒體」叫「無作戒體」。為什麼叫「無作戒體」?為什麼戒能夠防非止惡?真正要學的三學,為什麼一定要從這個地方開始?這個就是我們的關鍵所在。所以它這個地方講的尸羅,整個地來說就是佛法,因為這個佛法一定是從這地方進去的。如果這個都談不到的話,下面根本就不談;這個有的話,下面跟著自然會來。

這個原因,所以經上面懸記是這個樣,說「唯讚美尸羅,然不求尸羅」,這種狀態。那麼有的人又會這樣想:「哎呀,經上面佛都懸記了,所以我們就不管了啦!」這個現在有很多人是有這種概念,這個概念務必要改過、務必要改過!修學佛法的人,跟世間不同,在甚麼地方?世間的一般人整個地撥無因果,否定這個三世的概念,這是最愚癡的人。另外一種世間的人的話呢,他講命運,講命運又變成三世的定命論,換句話說樣樣是命,命定死的,實際上這也是個錯誤。

所以有一本好書《了凡四訓》,我想大家大部分同學都了解。他前半生聽了算命先生 (p230) 的話,就是算得死死,結果遇見了雲谷法會禪師以後,了解了佛法以後,把佛法來解釋,整個命運改了。說明什麼?說明佛法的真正的特質,什麼?講業感緣起,拿我們世俗通常的話─因果報應;既然有因果報應的話,你有這樣的因,就感得這樣的果報。因哪來的?你自己造的。宿生造的是無可奈何,也不必去管;可是同樣的今生也是因,所以你只要努力下下去就改了,不是很明白嗎?所以因為我們以前無始以來所積累的別業也好、共業也好,而感得現在這個時候的末世。是,如果你是個凡夫的話,那注定就這個樣子。既然你已經在修學佛法的話,請問:你讓命運擺布,還是你創造命運?佛法的特質告訴我們,欸!業感緣起,然後這個業的因就操縱在自己手上,你只要自己能夠努力,馬上改善。

袁先生是個凡夫,他懂得這麼簡單的道理,照著去做,命運改變了;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還作為人天師表,居然也說:「啊!這個命。」不過命是這樣,我們就這麼守在那裡,讓那個命來擺布,這是佛法嗎?這是佛法嗎?不管這個算命的人誰算的,一個普通的算命先生,跟佛算的都是一樣,對不對?所以大家現在聽了:「唉呀,現在末法了,算了、算了!」這話完全錯了。那麼難道不是末法嗎?不,我們要了解是末法,這一點是絕對沒問題,佛講的;這個話:「現在末法了,趕快努力啊!」你就應該這樣,這個才是佛(p231) 法的真正的真義!所以我了解了,正因為末法所以我們更要努力啊;你只要努力,你就向上了。

所以經裡面說的好多地方,正法的時候也有末法,你不照法去做的話,一樣嘛;反過來,末法的時候如果你行持認真的話,正法就住世了,這完全靠你自己。儘管眼前的果報的行相是莫可奈何,因為這是以往的因已經種下來了,當那個因感得異熟的時候,我們沒有力量能夠轉變它;但是現在眼前的因,卻是在我們的起心動念,然後由起心動念而身口行為,就在這裡。你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說,我現在從起心動念開始,這個行為,跟正法相應的,這就對了嘛!這就對了!所以這個地方要了解,順便說一下。不要說:「末法啦,佛已經說這樣了。」不是、不是!這個概念後面還要繼續地講。那麼戒是如此,根本是如此,更深一層的「定、慧、解脫三種」,也是這個樣,「亦如是說」。這不對!

【次云:「如一類士夫,稱揚栴檀德,謂栴檀如此,香相極可愛。次有諸餘人,問如所稱讚栴檀少有耶,諸士夫此問,答彼士夫云,我是稱讚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

那麼其次又說,就像有一類人啊稱揚讚歎,啊,說這個栴檀的功德是不得了,有 (p232) 種種的好處,還這樣地香呀!那麼那個時候就有別的人問:「你說這個東西這麼好,你有嗎?」他說:「對不起,我稱讚那個香,只是為了自己求活命啊,不是我真的有這個香。」這個人還不錯,這個人還很老實啊,要我們真的那樣子老實的話,那還不錯咧!很可惜的話,乃至於我們連他這一點老實都沒有。那麼下面說:

【如是末世出,諸不勤瑜伽,以讚戒活命,彼等無尸羅。」】

等到末世是什麼現象呢?也就是這種現象,末世就是這種現象,那些人啊不認真去修學。「瑜伽」就是相應,什麼叫相應呢?就是你了解了這個道理,怎麼樣跟這個道理相應:喔,這個道理告訴我們,我們現在這種行相,都在煩惱雜染當中,如何去轉染成淨;然後你照著去做,跟這個道理相應了,這個就是我們該做的事情,這個就是我們應該精勤努力的事情。但是我們現在不,所以說「不勤瑜伽」。欸,不勤,但是呢就讚那個戒,稱讚說:「哎呀,這個好!」到處去講,到處去說,到處去弘,這種狀態,那個是非常可惜,實際上沒有真的內涵的。

【所餘三種亦如是說故。】

那麼戒以外的三樣,定、慧、解脫也是這個樣。所以

【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

【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

我們要曉得,我們真正要想修行,求解脫的人來說,這個老師,這個尊重就是自己的師長,特別是我們依止的老師。現在我們平常不大重視,我要出家了,隨便找一個師父,然後剃一個頭,就反正他剃完了頭以後嘛,我自己受了戒,弄個道場,然後呢我跑著去可以啊,也可以闖一個天下。不是這樣,佛法不是。真正古代這個老師,他找老師很慎重,然後呢找了以後一生跟著他,他就是能夠把你從凡夫轉成聖人,這個才是屬於尊重。或者是你這個所謂親教師,或者是軌範師,或者是依止的阿闍黎,所以你的和尚,然後你的其他的阿闍黎,阿闍黎有好幾種,這一種就是我們所謂的尊重。要曉得這個是什麼?「究竟欲樂之根本」。平常我們世間求的快樂都是不究竟的,眼前得到一點小快樂,將來受大 (p234) 苦。而這個究竟的欲樂,就是眼前是要付出一點代價的,你必定要精勤努力地去學習,將來的話呢可以得到究竟解脫,這個完全靠那個善知識—自己的尊重。

【故諸欲求依尊重者,應當了知,彼諸德相,勵力尋求。具其相者。】

所以凡是要真正求解脫的人啊,那麼一定要去找所依的這個善知識,這個作為你的善知識。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就應該了解啊,喏,所謂值得你依靠,能夠真正幫助你成就的,他應該有一些什麼樣的德相,這個時候要努力去尋求,尋求具這樣的德相的人。這是非常值得的,我們真正重要,真正要忙的事情,就是忙這個,就是忙這個。

所以我跟你們說,《一夢漫言》等等,有我們中國祖師那個傳記,乃至於現在介紹給你們,這幾本有印度的阿底峽尊者的傳記,以及西藏的傳記,好好看。這個真正的內容,有很多我們還不懂的,有很多不懂。譬如《密勒日巴尊者傳》,看起來好動人,可是裡邊實際上很多內容我們並不懂。我現在建議你們看的,就是頭上他們找師跟從師,找的老師跟跟老師的這種情況,叫我們真是啊,從內心會對他產生那個絕深地讚歎恭仰,至少啟發我們現在一個好樂之心。這個詳細的內容,以後慢慢地我們在研學過程當中,或者你自己會了解,或者有機會我們再去深談這些問題。這個是求老師如此,另外一類呢,

(p235) 【諸欲為作學人依者,亦應知此,勵力具足如是德相。】

還有想作老師的人,想作老師的人,就是作為學的人依靠的,也應該知道,應該知道你怎麼樣去攝受這個學生,攝受那個學生啊!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平常我們總是出了家了,總覺得自己有一番事業很歡喜,帶幾個徒弟,然後呢這樣的話這個事業有人繼承。說起來這是一件好事,但是要傳給下面的,以及繼承的是什麼事業?佛法事業、佛法事業。所以為了這一點起見,先應該努力,使自己具足這個佛法的條件,那個時候對了,那個時候就唯恐你不帶,而且唯恐你帶得少。如果這一點不具足的話,你事業是成功了,佛法損壞了,那就害了。

所以佛一再說:「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佛在世的時候,波旬魔王處處地方跟佛搗蛋,佛對他的態度,說一下。波旬魔王跟佛說:「佛陀啊!您老人家的確了不起,我也實在佩服得你五體投地,你在世的時候我是拿你沒奈何,等到你走了,涅槃了以後,那個時候我要來破壞你。」佛陀笑笑:「你破壞不了。」波旬說:「你曉得我怎麼破壞你呀?」佛陀說:「你倒說說看。」「嘿!我到那時候入你的寺,穿你的衣,做你的子孫,這樣做!」然後佛就流眼淚,哭了!哭了!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在這一點很值得我們自己警惕啊!所以佛特別說,佛法外人沒有辦法破壞,誰破壞?就是獅子身中蟲!

(p236) 那麼破壞的時候有兩種方法,一個叫「行籌」,一個叫「說相似法」。什麼行籌?籌,那個竹籌!這個籌,實際上就是我們半月布薩的時候,它平常大家有什麼問題的時候,「同意、不同意?」用那個籌,用那個籌。我只有一次看見過這個籌,那一次是我在印度結夏的時候,印度結夏的時候,我把它寫一下,下面一個壽字,下面一個壽字。那個籌就是那個籌碼的籌,行就是行路的行。我現在跟你們說一下,我們不是結夏的時候,他又要說,現在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受第一籌,你們結過夏的對不對?就這個第一籌。有很多人,對了。也許在家人不曉得,真正結夏,不是說,哎呀,我現在結了夏了,然後受人家供養了,哪有這樣的事情!真正結夏的時候,你全部精神在這裡用功,因為你用功有了功德,所以那個在家人那個時候來供養你。所以我那次去看,看了好歡喜、好歡喜。我們那個地方不大,然後那個廟堂裡面擠了四、五百個人,大家在那兒弄,弄了一身是汗。一根籌,先上去,不曉得幾根,那我都忘記掉了,數的。釋迦世尊第一根,哪一個、哪一個、哪一個,很多祖師等等,就這個籌。

所以凡是僧團行事的時候,那一定有問題了,那麼今天有幾個人,「僧到否?和合否?」然後我們說這些啊,就數數人數。那個數數人數,平常我們不是用點名什麼等等,然後拿那個籌,一面是同意的,還有不同意的,它都有一定的方法。然後所以這個真正布(p237) 薩的時候,一定要布薩清淨,這兩者不容易,好不容易!你清淨了,可以;要不然的話,現在我們這個時候情況也是一樣,在議會裡邊,如果說搗蛋分子多的話,那這個議會是破壞整個制度的。所以別人沒辦法破壞,而是這種似是而非的這個人跑得去行籌的話,那就完了,那就完了,那就完了!這第一個,行為上面的錯誤。

另外「說相似法」,講道理的時候,他又講得似是而非,你說他不是嗎,他都是引用的佛經典故,解釋的時候,他又是隨自聰辯不依師承,各說各的。本來嘛天下的事情就是這樣啊,如果說你們或者已經有過經驗,可能有人沒有經驗,曉得世間那個辯論,辯論這個東西完全是種技巧,不管任何東西,你總歸可以把它死的說成活的,活的說成死的,由你說。佛法也是這個樣,如果你不照著師承,認真照著次第去說的話,你就可以,你愛怎麼說,他就怎麼弄,那就亂了,這麼一來的話,佛就流眼淚了。所以這一點,我這個地方特別給大家簡單地說明一下,這個概念一定要非常清楚。所以說「行籌」、「相似說」這兩件事情非常害、非常害!假定說我們自己真正覺得,內心當中是為佛法,希望弘揚佛法也好,希望修持的話,這地方重要啊!重要啊!那麼學—要找這樣的善知識,教—使得自己要做到這樣的程度。那麼目前的情況是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