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08月
 
 
2
3
4
11
20
21
27
28
 
 

課程:親近善知識(十)
時間: 2017/08/08 ()19:00~21:30

班長:駱政廉
副班長:陳贊鴻、謝一秀、杜王平福、黃立理、徐梅華 
              

課程錄音:

 

 

課程聽帶範圍:

http://p2.i234.me/1599d/20170808d.htm
http://p2.i234.me/1599d/20170811d.htm

 

課程摘要:

一、 前行

讚頌:白蓮花 http://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praise/3/429-7-25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 我對你的嚮往

   沒有什麼能夠延誤

   我追尋你的腳步

   穿越生的迷惘 穿越死的恐怖

   如飛翔的雲雁

   我歡呼著你 燦爛的是見你的時光

   那是記憶的金庫

   如禪悅般遠離撓動

   如登地般令人嚮往

   啊…心中的你 啊…心中的你

   我永恆的皈依 永恆的皈依

一秀班長讚頌 “白蓮花”歌詞中,並沒有蓮花這兩個字,那為什麼會叫做“白蓮花”?蓮花代表什麼─“清香”、“清淨”。其實“白蓮花”就代表著有清淨傳承的師長,讚頌詞中說:「我歡呼著看著你」,就如前我們所學,做一個弟子相應具備:「正住、具慧、希求」。所以從詞中一開始就告訴我們:「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我,也沒有什麼能夠延誤,我追尋你的腳步」,雖然善知識不在我們身邊,但仍應該深信並憶念善知識他生生世世尋覓我們回來學法的那顆大悲心。

 

 

二、正行

科判 :

1.如是應知,曾受法恩,特於圓滿教授,導心知識,如何依止。其理分二,一、意樂親近軌理,二、加行親近軌理。初中分三,一、總示親近意樂,二、特申修信以為根本,三、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今初 (廣論 P29LL3 –P29LL2 )

 

梅華副班長消文:我們應該要知道,曾經受到佛法的恩德, 對於這樣圓滿的教授,引導我們心靈成長的善知識,我們要如何依止?他的道理分成二種:一、如何對於跟隨師長學習的軌則與道理來安立我們的心態。二、實際上在行持時,應如何做?對於跟隨善知識學習又分為三種:()、對於親近意樂先說。()、特別對於親近善知識以修信為最主要的根本。()、任何時處都要想到師長的恩德,然後對於師長要起敬重的心。

公案:師父對於自身戒律是非常嚴謹的,有一次師父去一位在家居士的家。在家居士就供養一些甘蔗給師父享用,然後他就去忙。當他回來後,他發現師父吃甘蔗很奇怪,師父將甘蔗咬了兩三口丟在地上。後來師父看到在家居士回來,就將甘蔗收起來,在家居士心中就覺得很奇怪?等到師父離開在後,趕緊去看,原來地上有一些螞蟻,原來師父是想用甘蔗布施給這些螞蟻吃。

    在還沒有學習廣論之前,我們無限生命當中都曾經在六界輪迴過,也許在某一生我們曾經被師父饒益過,或許是螞蟻等等…。善知識想饒益所有眾生的菩提心,我們既是他的弟子,當然也不例外,一定也曾受法恩,在不知多久的過去生,因為與師長結了個善緣之後,今生才有機會在這樣舒適的環境修習大師教法,恭聽師父開示。

 

2.華嚴經說,以九種心,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能攝一切親近意樂所有扼要。即彼九心攝之為四。

(廣論 P29LL1 P30L8)

白話消文:《華嚴經》中說,要以九種心 (孝子心、金剛心、大地心、輪圍山心、世間僕役心、除穢人心、乘心、犬心、船心) 來親近承事善知識,而這九種心是能完全含攝親近與承事善知識所應該具備的意樂的綱要。這九種心又可歸納為四大項。

 

梅華班長:華嚴經中描述二十一個學者該有的心態,大師則引寂天菩薩集學論,列出其中九種心。這又分列為四大科作個別解釋: 孝子心、金剛心、大地心、及後面行持時該有的六個心(輪圍山心、世間僕役心、除穢人心、乘心、犬心、船心)

 

 

3.弟子的心態(華嚴九心)  (廣論 P30L1~P31L8)

 

 

 

4.何謂孝子心 

棄自自在,捨於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謂如孝子自於所作,不自在轉,觀父容顏,隨父自在,依教而行。如是亦應觀善知識容顏而行。現在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中亦云,「彼於一切應捨自意,隨善知識意樂而轉。」此亦是說,於具德前乃可施行,任於誰前不能隨便授其鼻肉。

白話消文:第一是孝子心捨棄自己的想法與愛好,完全順從善知識的教導而行,就好像世間的孝子一樣。這是說像孝子於一切所做,並非隨著自己意願--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觀察父親的喜怒容顏,順從父親的心意而行,不做任何違逆的事。我們親近善知識時的心態也應當如此,隨時善巧的對善知識察言觀色,依照他的教導而行。《現在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中也說:「在任何情況下,弟子都應該捨棄自己的自在,隨順善知識的心意而行。」這裡也說明,只有在具備德相的善知識面前才能這樣做,在其他人的跟前,就不能隨便以孝子心任由他人牽著鼻子走。

 

 

駱班長:「我們什麼時候會把我們自己捨掉?」我們今天不會去評估棄捨自己的想法跟看法,而去遵從別人的想法跟看法,我們不會去做這樣的思惟。我們到底怎麼思惟?這就是很重要,我們都會隨時隨地,心中會不斷的在評估怎麼做才是對的?可是佛法說:「要把自己的想法跟師長的想法做一個比較,要以師長的想法為依歸,然後要捨掉自己的想法,這件事情假如慢慢去養成習慣,這件事是了不起的。」養成什麼習慣?開始去質疑自己判斷,自己對於很多事情的想法。你開始去考慮說,我這樣做是以我這樣一般習慣、知識、經驗去做;那如果是師父,會怎麼做?這裡叫做捨自自在。在自己的念頭裡加入師長的念頭的話,你的生命會變得不一樣。

什麼叫孝子?做每一件事情時就會想說「我這樣做,我爸爸會不會不開心?」,他念頭裡有另外一個人。而我們的念頭裡沒有那個人,我們可以說是無父、無母、無天、無地的惡習性,佛法裡講的就是我們根深蒂固的問題。所以一開始教我們學習佛法要有弟子相,你要正住,你正確的安住你就會知道這個世界不是只有你一個人,你對於一件事情的角度絕對不夠完全。我們明明知道一個人的角度是非常狹隘的,可是心中永遠沒有別人的角度。所以碰到每一件事情就斬釘截鐵的覺得「對與錯」,這就形成我們生命的固執。這就形成我們生命中的沒有智慧,更可怕就形成了情緒,當你有堅固的見解就會有堅固的情緒。喜歡、不喜歡、開心、不開心,當你加上一個人,你願意加誰?現在叫你加父母還真的會很困難,當我們小時候加父母比較容易,越小的時候加老師更容易。回家時候常常都會說「老師說、老師說」,那就是完全棄自自在了。所以你仔細去想你到底應該要加誰?我們要確定一個在智慧上在抉擇上超過你的人。這時候你就會說:「這件事情我要請問他。」很多時候你就會發現你的生命就會有了依靠,其實我們這裡談的就是“皈依”。“孝子心”談的竟然就是“皈依”。其實我們生命不要一直靠自己,我們常說靠山山倒,靠自己最好。靠自己最大的問題沒有錯,是自己不夠好,慢慢的你去體會確認自己不夠好,你心中就會有一個模範、有一個仰望,然後把他的行為準則,時時刻刻記在腦海裡“觀父容顏”。所以什麼是“觀父容顏”就是把他的心行,把他碰到一切事情,心理的狀態實際行為,用眼睛、用心把他印下來,深刻的記在心上,這個叫做“觀父容顏”。時時刻刻心心念中,都會現起我這樣對得起師父?這樣的心時時刻刻就有了戒律。什麼叫“戒”?就是依著師長而行叫作守戒。就是心中有師父、有父母、有佛陀。所以佛法的所說的“棄自自在”竟然是要丟掉“我”,我們心中有一個可以依循的模範,然後把自己放低,自己越來越放低的時候?世界就沒有那麼可怕了。當你時時刻刻都在看別人的優點時,每一個人都很好的時候,你心中會得到平安喜樂。

唐會長分享:如何管教小孩,從小尊重孩子的自由發展陪伴成長,只要孩子身心健康,樂於助人就是父親的最大期望,這樣的慈父心,不用刻意要求,反而讓孩子個個快樂成長,生命幸福而美滿。從這個例子,我們都應該重新思考,正確定義: 如何養成有成就的小孩,何謂成就。

 

秋玲師姐分享:對於父親從小開明的教育,養成現在教育小孩也是採用同樣方式,為人父母要給予小孩正確的人生觀跟價值觀,父親的教導給予我很好的觀念,如何做才算是有成就?有成就,就是讓周圍的人更好,在我有能力時可以幫助別人這就是成就。

 

駱班長:師姐談到的一個定義,我們過去的定義出現了問題,我們的定義是所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它的定義就是有成就的孩子,這個定義可能要考慮一下。假如你定義一個身心健康樂於助人的一個人,你如何幫助你的孩子導入他趨向這個方向,有些小孩很會讀書,有些小孩是學習比較辛苦的,你如何認真觀察幫助孩子找到他們自己的路,可是你卻有你的中心思想。

 

5. 孝子心 - 如是亦應觀善知識容顏而行。

  手抄: #3 P14 LL4-P16 L7

  聽帶: 17A 22:12 17A 25:43

手抄:上面說像孝子,那個是對父子之間,那麼我們現在怎麼辦呢?那就看善知識。為什麼說觀善知識的容顏而行?要曉得這個善知識他,絕不可能說一天到晚耳提面命跟著你耳朵面前,盯著你這麼說,絕不可能的,這個東西你真正要求善知識的話,你要至心好樂的去求,這個道理這裡先不深一層的說。你一定要委曲婉轉的去看,怎麼樣才能夠討他的歡喜。

 

駱班長: 為什麼說觀善知識的容顏而行?要曉得這個善知識他,因為善知識是絕不可能說一天到晚耳提面命,盯著你這麼說,絕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只能將善知識的教誡、行誼,深刻的烙印在自己的心裡,這叫“觀父容顏”。什麼叫做有天、有地、有父、有母,就是他的心中不能以自我喜好來行持,而是以天地公理、父母教誡、師長教授把這些放在心裡,時時刻刻依此而行,你就會體會到。為什麼要委曲婉轉的去求? 就如唐伯伯分享,一個真實幸福的去求是要將自己放到最低,因為每一個都是我學習的對象,如果將自己放到最高,是高傲的人,叫高處不勝寒,其實是最孤獨的。當你越來越覺得別人比我強的時候,自己就幸福了,這個叫作“棄自自在”。

“依法不依人”我們都是習慣二分法,人就是人、法就是法、境界就是境界、心就是心,佛法完全顛倒,佛法說人不離法,法不離人,境就能起心,心就是你的境界,所有的因緣相生法,你能夠體會的時候就妙不可言。但正確的態度應該是遇境的時候,就要現起法是如何講的?練習久了,自然就會很容易隨喜別人(隨法而喜)善行。 皈依上師,佛、法、僧功用雖有三個,但本質只有一個,就是以契合眾生的方式引領你成佛的路。

 

 

6.影片:爸爸的置物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YMBi0rkG28

杜王副班長:看到這個影片就想到小時候常常被爸爸載去看醫生。因為小時候常常生病,爸爸會帶我去看醫生,父母對於子女的愛是永無止盡的,就像我們今天學習的善知識一樣,最了解我們的就是父母,置物箱裡永遠都可以拿出我們最需要的東西。就像善知識一樣生生世世的守護著我們。

 

 

 

杜王副班長: 班長剛剛提醒我,戒跟孝是有關係的。 《梵網經》孝名為戒,亦名制止,所有惡法,制而不起“先王之法服”就是先王所制定下來的法,如果你去遵從你就會得到好處,該做就做,不該做不要做,跟戒很像。如果你每天都按照“非法不言”“非道不行”,這樣每天做自然成習慣後就“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身口合一”,就任運而起。從學習下、中、上士道而推己及人到“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那要如何達到這個目標? 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就是依止善知識,就可以達成目標。

 

7.問題研討:我為何愈來愈不理睬父母的意見?

師姐分享:當下不理解父母為何這樣說?但是當我現在為人母,也能理解當時父母對我的意見,況且父母也已經老了,我越來越愛他們,每天我都會打電話跟他們聊天,因為我知道跟他們相處時間越來越少了。

杜王副班長:剛剛師兄姐分享慢慢忘記了父母曾經對我的好,對於師長我們也常常忘恩,我們不曉得生生世世師長對我們的眷顧,上師開示說要相信一個人不太容易,要相信一個善知識真的不容易,相信善知識應該要有一個特別的因,上師說這個特別的因就是:「師父曾經說過,只要我們不放棄,他會生生世世陪伴我們走到最後。」師長永遠不會棄捨我們,反而是我們棄捨他。因為我們不會“觀父容顏”討他歡喜。一個人應從孝順父母開始,再逐步擴大到對師長修信念恩,最後應學習憶念所有眾生的恩。

 

 

 

8. 誰亦不能離其親愛能堅固者,如金剛心。謂諸魔羅及惡友等,不能破離。即前經云,「應當遠離,親睦無常,情面無常。」

手抄: #3 P18 LL3-P21 L7

聽帶: 17A 29:12 –17B 03:55

白話消文:第二是金剛心。在任何情況下,親近善知識的心是任誰也無法從中破壞的,就像金剛一般堅固,即使是邪魔惡友等從中挑撥,也無法摧破離間上師和弟子間親密的師徒關係。《現在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中說,「對上師的信心要非常堅固,不可反覆無常,今天親密,明天疏遠。」

 

 

贊鴻副班長:金剛心是順著孝子心延續下來,其中有些關鍵字“不離不棄”就是我一旦判斷這個是我的善知識確認之後,前面提到授其鼻肉,之後不離不棄,絕不觀過。因為我已經決定好好跟隨他學習佛法,既然如此善知識的一言一行就要烙印在我心裡,遇到境界時就要想起善知識會如何做?

但是我們在對境時容易觀別人的過。因為我們凡事求完美,所以絕不觀過這件事,我們遇到善知識就會卡卡的,因為這不是我們的習慣也不是我們常做的事情。什麼金剛心可以破一切?

P18L3~絕對不讓自己的自我發作,一天到晚跟著他

什麼是自我發作?這是我們還沒遇到善知識前容易發作的習慣,所以為什麼孝子心後面接著是金剛心?因為前面你將鼻肉授與別人時,當善知識要教導你時,你的自我就容易發作起來了。所以跟著善知識學習時,要將你自我價值體系去除,然後跟隨善知識的價值標準學習。

P19L3所以一定要有非常堅固的,依靠這個善知識,絕不離開,非常堅強,像金剛心;金剛能破一切,不被一切所破。到底何謂一切?因為你已決定依止這個善知識,所以這個依止的心,是不被一切所破的。那到底是什麼可以離間我跟善知識這樣的親密關係?

P19LL2 謂諸魔羅及惡友等,不能破離。那我到底怎麼抉擇哪一些是惡友?如果有以下的狀況就是惡友了。P20L2你覺得真痛快,這個就是惡友。因為惡友跟你說的就是符順你原來的習慣、價值、以及作法,所以你覺得真痛快。P20L5 你還聽得很來勁。像你某人,你這樣了不起,你世間上面有這麼了不起的學問,捨離了,跑到這裡來啦。照理人家應該捧你,他不但不捧你,還罵你。當你學法的時候,有人跟你說得很來勁也很痛快,那你要小心囉!當你在學習時,也要抉擇別人在跟你言談中是否惡法,要有所抉擇但千萬不要貼標籤,後續學習到最後就沒有所謂的惡友了。每一個都是你的善知識,都有你可以學習的地方。P20L7 佛經上面這個魔,絕對不是說,把他扮得三頭六臂要殺你的樣子。

所以關於這一點的話,你覺得什麼?覺得「正住」,然後呢,覺得「具慧」,你不具足這個條件的話,世說的惡法,跟正說的善法,你分別不清楚;說的似是而非的,實際上害你的,以及他的的確確的幫你的,你分不清楚。那時候你一定會跑到那個地方停住了,乃至於退掉了。

P20LL1即前經云:「應當遠離,親睦無常,情面無常。」】

後續你親近這個善知識的時候,要恆常不變,不要一下很好-親,好好;一下,又不行了。

要發自內心的恆常不變,因為你有一顆希求心,因為你希求將自己的生命格局,提高學習拉到最高所以一定發自內心的。如果沒有發自內心你就是“隨自自在”,今天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然後挑自己想聽的,這些都是應當要遠離的。

 

9.駱班長:佛法說四念處,「第一觀身不淨,第二觀受是苦,第三觀心無常,第四觀法無我

今天要說的是“觀心無常”,因為我們這顆心時時刻刻都在變心中。其實在變心當中,大都以觀過為主,把別人恩慢慢丟掉,把別人的差慢慢明顯化,這就是我們觀心無常,原本的本質。大家可以好好的去想清楚,這九顆心是可以引領大家走向更好的方向。更好方向本質都是以“念恩”為主,所以一開頭,科判就說“隨念深恩”,所以我們心的轉變要念眾生恩,那我們就會把“觀心無常”的這個無常走向正確的方向。假如你逐步去記著別人的過,忘記別人對你的恩,你的心無常是走向不好的方向。那要如何轉變?要念眾生恩,尤其是善知識的恩,這件事要從念父母恩下手。

 

三、結行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盡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