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廣論消文平台

 

2019.05.07 課程範圍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1599d/20190504d.php

http://p2.i234.me/1599d/20190505d.php

http://p2.i234.me/1599d/20190506d.php

http://p2.i234.me/1599d/20190507d.php

http://p2.i234.me/1599d/20190508d.php

http://p2.i234.me/1599d/20190509d.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廣論 P107L8-P109L3

 

 

丑二、修行應學

三種修行應學者。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險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親友書》云,「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分辨阿笈摩》說,劫毘羅摩納婆,由於學無學僧眾,說十八種異類惡語。謂云,「汝等象頭,豈能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異類頭形摩羯陀魚。自迦葉大師時,乃至釋迦法王住旁生中。《雜事》中說,拘留孫大師般湼槃後,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曾經二次作是譏云,「今令樹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後善成已,深生憂悔,將其工價造一金鈴,掛於塔上,其後感生容顏醜惡,身形倭小,聲音和美,名曰善和。

() 修行應學  

接下來說明,皈依三寶後,三種應當修行的學處;分別從應學恭敬佛像、恭敬經書、恭敬僧伽三方面說明。

1、   應學恭敬佛像。

就是對於一切佛像,不論是塑像或畫像,不管其形像是美觀或不美觀,都不應該譏評、詆毀;也不應該將佛像放置在有塵土或危險的地方;更不能拿佛像來作抵押、典當等;一切不恭敬、不尊重的舉止行為都應該斷除。應把佛像視為尊敬的福田,如同佛陀親臨一樣。

《親友書》中說:「對於一切佛像,不論工匠的手藝精巧或拙劣,不論材質是泥塑或木雕等,凡是有智慧的修行人,都應該很恭敬的供奉佛像。」

《分辨阿笈摩經》中說:有一個名叫劫毘羅摩納婆的外道,由於對有學、無學的僧眾,用了十八種不同的惡語咒罵他們,譬如說:「你們這些象頭,哪裡懂得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非法?」等等,因為這個緣故,死後墮入畜生道中,長成有十八種異類頭形的大摩羯陀魚,從迦葉佛時,一直到釋迦牟尼佛這麼長的劫數,都生在畜生道當中。

《雜事經》中說:拘留孫佛入涅槃後,端妙大王下令建造大塔來憶念祂。當時有一工人曾經兩次以譏諷的語氣說,「要建造這麼大的塔,真不曉得要建到幾時才能完工?」後來大塔建造完成後,看到如此莊嚴巍峨的佛塔,這個工人不禁深感懊悔,於是把全部所得工資打造了一個金鈴,掛在塔頂上。因為譏毀佛塔,他的後世感得相貌醜惡、身材矮小的果報;由於供養金鈴,後世感得聲音清亮和美,他就是後來名叫善和的比丘。

 

P108L1〜P109L1故於佛像教正次第。

故於佛像不應說言,此如此類,於他所造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廣大,不應譏毀及遮止等。大瑜伽師奉曼殊像於覺窩前,請觀視云,「此善醜何似,若善妙者,可將絨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錢金授與購取。」覺窩答云,「至尊妙音之身,無所不善,師工中等。」說已置頂,於一切像,悉如是行。

所以我們對佛像不應該說三道四。對於他人所造的佛像、佛塔等,不應當任意譏毀或評論它的好壞、美醜、形狀、大小等;也不應當勸阻他人造像建塔等。

有一次,大瑜伽師把一尊欲供奉的文殊菩薩像拿到阿底峽尊者面前,請尊者鑒示。他請問尊者:「這尊菩薩像如何?如果善妙的話,我就用絨巴迦格瓦所供養的四錢黃金買下這尊佛像。」阿底峽尊者回答:「至尊文殊菩薩的身像,沒有不善妙的,只是這位造像師傅的手藝平平。」說完,尊者將這佛像放在自己的頭頂上做頂禮。對於所有佛像,我們應該效法尊者行誼,都要恭敬頂禮。

 

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斷除一切不敬,謂抵押經卷,貿為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並持,及跨越等。應起恭敬,等如法寶。傳說慬哦瓦善知識,凡見有持經典來者,合掌起立,後不能起,殷勤合掌。又說覺窩至哦日時,有一咒師不從聞法,大依怙尊見一記錄,以齒污穢沾其經書,深生不忍,說云,「可愍,不可不可。」咒師生信,遂從聞法。

2、   應學恭敬經書。

同理,對於正法,儘管只是四句偈的經文,也要遠離不恭敬。此外,應斷除一切不恭敬的行為,譬如把經卷拿去做抵押、當作貨物來交易、隨便放在地上、放在滿是灰塵或有毀損之虞的地方、與鞋襪拿在一起、以及跨越經書等。我們對於經卷法寶應該恭敬,視如珍寶。

據說慬哦瓦大師只要看到來者手上拿著經書,都會馬上起身合掌,表示尊敬法寶;老了以後,雖然行動不便無法起身,仍會恭敬地在位子上合掌。

又據說阿底峽尊者在哦日(西藏地名)傳法時,有一位咒師態度驕慢,從來不去聽尊者說法。一次尊者看到有個文書在作筆記時,以沾著口水、齒垢的手翻閱經典,內心深感不忍,憐愍的說:「不可以!不可以!」那位咒師聽說這件事後,因此對尊者生起無比的信心,以後成為尊者的弟子。

 

霞惹瓦亦云,「我等於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然不敬法及法師者,是壞慧因。現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癡之因,若愚過此,更有何能。」

3、   應學恭敬僧伽。

祖師霞惹瓦也說:「我們對於法寶常會帶著嬉鬧態度,做出輕慢不敬的舉動;要知道對法及說法師不恭敬,等於種下毀壞智慧因的種子。我們現在就已經夠愚昧了,千萬別再造作蠢事,積累愚痴的業因,如果以後繼續作這種輕忽、不恭敬的惡業,變得比現在更愚笨,那麼還能有什麼作為呢?」

 

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黨,視如怨敵,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勸發增上意樂會》云,「希樂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憍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比丘,一劫不能得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

對一切僧伽、出家眾、現出家相者、以及對修道者之行相,無論如何都不應辱罵與輕毀;一切時處都不應該說:你們那邊、我們這邊,而有宗派分別的想法;也不應將他宗的僧眾視為怨敵一般,應當等同僧寶一樣,心生恭敬。

《勸發增上意樂經》中說:「想要追求修證功德,才會離家而住在寂靜處,如此就不要觀察他人過失,不要起心動念總是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憍慢是放逸的根本,千萬不要看輕能力差的比丘;輕視的後果,就是縱使努力修行一劫,也無法獲得解脫。這就是聖教的次第。」(本來依照教法的次第,只要如實去修,即使根性低劣者也會慢慢成就,但若犯下輕視比丘的惡業則無法成就了。)

 

 

P109L1〜P110L1敦巴仁波卿極為切要。

敦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如是行持,應隨修學。自能如何恭敬三寶,則諸眾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經》云,「作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

種敦巴尊者與大瑜伽師在路上看到碎黃布,(一般袈裟都用黃布做成,黃色是袈裟的顏色,故碎黃布代表著沙門相。)都不會輕慢地跨越過去,而是把碎黃布撿起來抖掉灰塵,再放到乾淨的地方。這樣恭敬的行持,值得我們學習。

由如是因感得如是果。我們如何恭敬三寶,將來就會感得眾生也一樣的恭敬自己。像《三摩地王經》中說:「造什麼業,得什麼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