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6
如俊法師大課全廣II 170, 171講 課摘 by 文隆師兄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4602-130171 法師前行提策 * 一個多月前法師跟月光共學義工碰面,一位承擔剪輯的義工,表示要把影片放上Youtube要花很多時間。之前法師錄了一集,因為桌布旁的攝影機出問題,同修拿了舊素材來接。剪影片都要看幾十遍來修剪,對義工現在這樣做的事是?法師自稱自己是凡夫,對法師開示,義工也看了幾十遍,這是聽聞軌理的精神 * 聽聞軌理,聽任何人講話都可以用,聽得好可得加持,如老比丘證四果的公案。師父講聽聞軌理,談了老比丘的公案,師父舉過另一個「精肉」的公案,曾有禪宗祖師很認真參話頭,其經過市場,看到婦人和肉販大吵肉是不是精肉,肉販大罵,哪裡不是「精」的,祖師一聽就開悟了。所以好好聽聞軌理,都能得加持 * 碰到同行業的人,也同樣可以運用聽聞軌理的精神,這不只是剪輯,也是聽聞軌理的用心 * 師父說歷事練心,面對事項,提昇內心意樂。歷事練心的基礎,在平常聞思基礎要累積,練心時才有心可練。聽聞軌理按師父引導,任何人講話都可以用,這是聞思的結果。看似很簡單的結論,也要反覆聞思;對佛法的聽聞、思惟要練習,得到結論,才能用心以調伏內心 * 佛法對境要能用,對法義要熟。反覆聞思,可以得到確定的結論,在此,得到的是任何人講話都可以用得上 讚頌
:「一輪明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UtGCq0AdmE 千里思念
絕絃吟傷 抱琴無語 獨飲惆悵 知音難尋
泫然成霜 愁容紙上 書盡滄桑 是誰琴音
婉轉透竹窗 如親喚兒 消融萬般傷 一壺清香
瓷杯泛柔光 芬芳淡雅 化愁暖斷腸 夢中伊人
在天一方 徐送清風 碧波蕩漾 天地神蘊
凝成月光 萬古慈懷 猶在弦上 何需斷弦
何勞絕望 得逢善士 長伴身旁 再彈心曲
有你共唱 一輪明月 永照心房 何需斷弦
何勞絕望 得逢善士 長伴身旁 再彈心曲
有你共唱 一輪明月 永照心房 * 一輪明月的內容,一輪明月的意思是?善知識是嗎?上師說持戒的感覺,就像一輪明月在內心中,當然善知識也是。師父講略論止觀,說到戒的內涵,當碰到好的師長,依止他,發誓要依教奉行,戒的核心是對師長承許的誓言 * 廣論皈依中提到,廣論P116LL3「若皈三寶不違學處,然其皈處,如何救拔」集法句LL1「佛是歸依大師,僧是歸依正行助伴,故正歸依是為法寶。若能得此,解脫畏故。」皈依三寶,皈依的對象如何救你?佛是我們皈依的導師,僧寶是助伴,包含出家人和同行。正皈依是法,如果得到了,可以從怖畏中解脫 * 三寶告訴你法,照著法做,可以得救 * 上師救你,也是跟你說,你發誓照著做,就是戒的精神。從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 * 一輪明月是戒,也是善知識 希望新生 第330則 「虛妄與真實」 世上很多事情看起來很有誘惑力、很有魅力,但是你真正走進它的時候,實際上是很空虛的,這就是五欲八風的滋味。但是如果聞思正法,你越靠近它、用心去琢磨它,慢慢地學會結合內心的話,會對自他的生命產生真實的饒益,會得到真實的法喜。 * 一起念法語有很大功德。朗忍巴尊者,即道次第尊者著道次第心傳錄,其中提到抄寫上師言教功德,超過抄寫一部大藏經的功德,因為上師十方諸佛總聚體, 得十方諸佛加持;一部大藏經則是一尊佛的加持 * 念一段法語在當天都是很大的加持 * 世上很多事情看起來很有誘惑力、很有魅力,但是你真正走進它的時候,實際上是很空虛的,這就是五欲八風的滋味。五欲(財色名食睡) 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 聞思正法,結合內心,對自他生命產生饒益。針對名利,在倫語開示中,世間名利只要一開始就停不下來。如在學校考第一名,人家就佩服你?其實很多人想趕上,讓自己也更想要,而停不下來,名利都如此,實際很空虛,把時間,精力分走。 * 聞思正法,著墨對自他有真實饒益。李文雄居士上週往生,在其實踐修行中有一例。其經營聯安診所,在隔壁縣市有一同名診所違法,媒體用了李居士聯安的照片,對此,李居士沒有很氣,而是很平靜地只請對方更正,用正法結合內心,會對自他產生饒益 * 在此生命,講無限生命。眼前好,未來不好,還是不要做 * 虛妄與真實,要把被虛妄迷惑的導正過來,對自他真正有饒益 心之勇士第330 則「飛越感受的泥沼」 要逃離感受對自心的控制吧!可否給我一雙翅膀,飛越被感受控制的泥沼?請問那一雙翅膀是什麼?是不甘於沈淪在感受中,使我不能去造善業、不能修行的心;是想要超越自己、實現人生夢想的心啊! * 為何逃離感受對自心的控制?因為感受現起人就沒太多理性思考。一般相狀如此。在物質發達的社會,要你有很強感受,讓理性思考變弱,被牽著走。 * 不理性思惟的特徵都是這樣,如產品代言人。對明星感受好,對產品印象也好 * 要逃離感受對自心的控制,因為人沈淪感受中,沒法思考,沒法修行 * 一天生活回顧中,失望的事,佔走注意最多,由於自己、他人表現令你失望,心常鎖在這裡 * 在世間表現很好,對自他要求很高,達不到時,放在心裡很久。對此,一生經歷中,對痛苦,會鎖在裡頭,沒力量造善業、修行,用一生或一天看都相同 * 上師說正確總結很重要,「白豆、黑豆」先算白豆。好念頭倒白豆,壞念頭倒黑豆,要把注意力放在白豆,因為黑豆不用花力氣也會注意。在師法友環境下,自己的進步、收穫、成長,如世間人口袋鼓鼓的,「發起一德,減損一過,厥為善知識」 * 總結有進步,比較會對師長修信念恩。對善知識修信念恩,可得十方諸佛加持,得到資糧,要改才比較容易。如只盯著不好的,無力修行 * 正確總結很重要,現在外在物質過度擴張,沒有正確總結、訓練,會放在不好的地方,而引發憂鬱、精神疾病。認真學習廣論,想做修行人轉變內心,想改內心習氣,會對境失敗,如只鎖死對境失敗,不能改善的地方,久了憂鬱、有壓力,所以要先算白豆,增長歡喜,修行問題才能解決 * 銷死注意想改但改不了,久了沈淪在感受 * 要幫助他人看到生命亮點 * 總結過程,如跟大力士比腕力,這次比上次多撐一秒,這有很大差別。對煩惱來說,煩惱是大力士,不容易戰勝。一秒、兩秒的堅持的功德,因為法是煩惱正對治的狀態 * 一秒跟法相應功德非常大,P113LL3「皈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 * 師父說明,皈依福德,從正皈依法而得。一秒相應,功德就這麼大。總結不可以忽略 * 中士道中,祖師說即使被煩惱壓在地上,仍要回過來露出牙齒,露牙齒也是正皈依法的功德 * 不干沈淪感受中,一念心念價值很大 * 廣論很重視總結,每一個道次最後都是總結,要養成上完課,總結一下今天的學習。可以想得多、寫得少。每天零碎的時間,把今天總結一下。白天想得多,晚上寫主要收穫,寫幾行主要收穫就可以了。如當天有重要收穫,把當天打記號 * 學習是累積出來的 * 如沒總結,學了忘、學了忘。藏地祖師,說馬熊公案,馬熊一抓到小動物想吃,先壓在身體下,再抓到另一隻又壓在地上,底下的一直跑掉。沒總結,會一直忘掉 * 總結會得到上師三寶加持,加深加廣 全廣II 170, 171講 * 這幾講上師、師父強調善法欲「可是我有我的善法欲」,廣論一開頭師父也很強調對佛法的欲求心、歡喜心。有善法欲才能發精進,有精進才能向上學。發起精進,因為有善法欲,才能全身心投入 * 上師用170-172解釋師父的開示 *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是宗大師出現世間的因緣。祖師說宗大師出現世間只為克主傑尊者一人;只為一本書「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 *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對空性、無自性內涵,有很深刻的解釋。很多人證悟空性,但示現無法用文字見解說明、清晰表達 * 禪宗說言語道斷,即是難以說明空性的道理 * 宗大師開始把這點做到,因為宗大師是文殊師利菩薩化身。 * 為何祖師示現對空性解釋不究竟?因為不同宗派看法不同,如唯識、中觀看法即不同。二派祖師依據不同,寫出來不同,因此要抉擇誰寫的精確? * 佛陀經典有了義及不了義。了義,詮譯最究竟。不了義,解釋經典內涵比較迂迴、婉轉。如未生怨王犯殺父關母的五無間罪。其後很害怕,佛陀因而為他說法。佛陀說「父親,母親都可殺」,未生怨王大吃一驚,在進入思考,並順著佛陀引導思考後,思惟造成死生輪迴的根源可以滅掉,而佛陀用此講法,讓其心可以安定。其後未生怨王現證空性,死後落入拍球地獄,沒有體會到地獄之苦。 * 佛陀為利益不同眾生,而有了義、不了義的說法,因此佛陀經典根據有了義、不了義。不了義不能直接做依據,必須了解佛陀說法的實義;了義則可以直接做依據 * 宗大師對唯識、中觀解釋了義、不了義,分析到最究竟,其後無人能出其右。因「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對空性有決定內涵,因此背1000遍可以證悟空性。藏文的「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有200多,唯識佔83頁,其餘為中觀。這位背「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二百多遍的同學,早上打板後心裡默背,走進大殿做早課時可以背完83頁。僧團現有四位以上法師把中文廣論,另有一位背完藏文廣論。 * 背經典,因為是特別的書,因為清淨的經典、論典,背書是很虔誠的學習方式。背完,要在辯論時用,所以背了,還要懂 * 年紀小時先背,未來學習「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的說明時,師長會引很多經典 * 大家也要背書,即使年紀大、忙碌,要養成背書的習慣,背了忘沒關係。如對背書很歡喜,到不背很怪,下一生背書肯定很厲害 * 什麼力量支撐自己背書?「我有我的善法欲,我有我的理念」 * 有關善法欲,法師幾年前在海外,有座山快千米高,很雄偉。上師問有沒有人要去爬?很多法師都準備好,但法師沒準備好,只能穿涼鞋。法師和兩位法師一起,後面還有其他法師。到一個地方,有一個仰角的懸崖,二位法師一往左,一往右,而如俊法帥則直接往石頭縫鑽,之後最快到達。支撐的力量是「我有我的善法欲,我有我的理念」因為這是上師的期望,背書也是一樣,忘了還背就是因為善法欲,而且有經驗者的教導 *
170講對「我有我的善法欲,我有我的理念,所以我願意去做。」上師做解釋,是主要重點。善法欲的特質是廣大希求,不是只對佛法有希求。弟子相正住、具慧、廣大希求 * 諸有偏執暗未覆:正住 * 具辨善惡妙慧力:具慧 * 欲令暇身不唐捐:希求 * 佛法給我們最大利益,要有善法欲,有廣大希求 * 佛世有人做一年苦功,得到六升炒麫粉,路上供養一升供養出家人。出家人看他在揉麫粉時,一邊發願可以當小國國王,出家人說「怎麼這麼少,這麼小」再供多,一直被說「怎麼這麼少,這麼小」,最後把全部六升都供養,希求當大國國王並證空性,出家人還是說「怎麼這麼少,這麼小」。出家人最後說你發的願太少、太小。為使其發歡喜心,現神通予窮人。窮人後來遇到一個大臣,大臣問他名字,得知其是貴族後代。國王病死後,只有這個窮人血統和國王最近,就即任了國王。一開始沒經驗,暴虐百姓,出家人提醒他,國王請出家人教導而得空性。 * 種因殊勝應求更大果報。遇到佛法,應希求大乘佛法最大果報,成佛。宗大師教法殊勝利益是五濁惡世犯五無間罪者可即身成佛。不要種因只換小小的東西。 * 如有一筆錢,投資可以賺一萬或一億。如只做賺一萬,那是賠了九千九千九十九萬。對佛法好樂,還要是廣大希求,不要像做麫團者發小願 Q:善事要默默做,善行分享大聲講,要如何辨別? A: * 倫語「敏於行,慎於言」心裡想努力印證,不太說,放在心裡;要對周圍的人表達感恩,因為人有表達能力 * 慎於言,如何區分? *
170講中,有的人掃洗手間,偷偷累積,要如何分辨? * 敏於事,慎於言,廣論法殊勝提到佛語「通達一切聖教無違」,佛說前後不可能相違。我們對師長視師如佛,也不可能相違。 * 透過修行,認識內心的所破。所破是內心要被破除的,如污點等 * 要弄清楚善行要分享,認識內心所破 * 偷偷掃時,要認識及對治內心所破為何? * 做善行時,有時會沽名釣譽,為了不要如此,所以默默做 * 我們對如何利他,不積極、不熟悉。聽善行,生隨喜,班裡氣氛也會好,也可以效學。從利他角度,在班上應勇於分享互相隨喜 * 如在利他上沒有好處,會謹慎一點 * 有時不想講也是耽著名利 * 師長教誡用所破認識清楚,不會有矛盾 * 善行、經驗可分享,因不是因現世名利,不是始終不能說 * 佛陀所說無前後相違。如下士希求後世安樂,中士後世安樂也不希求,要解脫死生,因輪迴本身是苦 * 下士所破,耽著現世;中士所破,對輪迴真相不認識,要走出究竟的路。上士因自己死生解脫不夠,要為眾生解脫發大乘心,每一層所破不同,並不相違 * 即使字面衝突,要看不同所破為何? *
Q:有所破也要有所立? * 佛法所立,就是破除所破 * 修行是把所破都破掉 * 把煩惱障(樟腦丸),所知障(習氣,樟腦丸的味道)都破掉,就是成佛 Q:希求和貪念有什麼不同?供養不能只是有歡喜心就好,一定要求什麼? A: * 揉麫團供養,可以得小國王,為何嫌小? * 小朋友喜歡披薩,擺上披薩和支票,會看得下小朋友只選披薩?會不會教他選支票? * 因為覺得可惜,所以想幫他,有經驗者教你,要有更好的 Q:付出有點像交換? A: * 供養覺得很開心就好,但我們一切時處都有所求。要有廣大希求,因為一切時處有所求,那為什麼不求好一點? * 最好的東西,要刻意去學,去求,不然會照著習氣去求小東西 * 漢地公案,有一認真修行者,因為貪著水蜜桃,不知不覺回向水蜜桃下一生成蟲,到處都是水蜜桃 * 一切時處都有所求,要刻意提昇,不要放到比較沒有價值的地方,對自他都好。善法欲、貪欲都是欲,只是方向不一樣,把所求提高,生命不會浪費 善法欲是廣大希求 170講第一段「那現在這種小的是簡單的事情,你有了這個能力了,將來越深入,你才能夠有這種強盛的意志力量。然後呢,不但呢內心當中有這種意志力量,而且你這個精力、體力都夠,你才能夠做這種最了不起的偉大的事情。」 上師在171講「這件事我可能心力不夠,或者我的能力不夠,但是能否就這件事因為心力不夠、因為能力不夠我就鍛鍊一下?這樣鍛鍊久了之後,碰到挑戰的我們就敢向前一步。」「別看那個小的簡單的事情,「有了這個能力了,將來越深入,你才能夠有這種強盛的意志力量。然後呢,不但呢內心當中有這種意志力量,而且你這個精力、體力都夠,你才能夠做這種最了不起的偉大的事情。」師父把修行一向看為是最了不起的偉大的事情,它需要強盛的意志力、體力、精力等等。在這裡非常強調這個「意志力」,也強調了善法欲在推動我們修行的這個重要性,就是——歡喜心、精進的力量。
[04′02″]」 * 包含廣大希求,到被推動成為精進的人,要在小事上鍛鍊。能否就這件事因為心力不夠、因為能力不夠我就鍛鍊一下? * 信為欲依,欲為勤依。信心是升起善法欲的基䂾。善法欲是發起精進的基礎 * 善法欲,廣大希求,要修勝利、過患。一開始要相信師長所說的勝利、過患,引發善法欲 * 在經驗外,經由有經驗者導,從相信而精進 *
170-171要在每個小事上鍛鍊,才能從善法欲推進成精進者。如獅子搏兔的精神,即使抓小兔子,也像和老虎搏鬥 * 從信心到善法欲,從善法欲到精進,都要練習。要串習,才能熟練 * 不練習無法發起善法欲。從善法欲,做小事情,累積精進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