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又云:「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內,縱然有眾色,具眼亦莫見。】 他下面又說,就一個比喻先說。說有一間房子,它遮蓋得非常好,因為遮蓋得非常好,所以黑得一塌糊塗,什麼都看不見。雖然裡邊有種種美好的東西擺在這裡,但是沒有光明,儘管你有眼睛啊,什麼都看不見,什麼都看不見,這個很明白。就是這間房間,如果說四邊把牆統統砌起來的話,那我們在裡面像黑暗地獄一樣,什麼都看不見。那麼這個說什麼呢?說像我們人一樣,我們如果沒有覺者來指導我們的話,雖然我們有這雙眼睛,真正的事情完全看不見,在無明長夜當中。所以說: 【如是於此中,生人雖具慧,然未聽聞時,不知善惡法。】 現在我們在這個三界當中啊,雖然生為人身,三界當中畜生那不談,根本不可能有能力去辨別是非;天上太快樂了,他也不想去辨別。唯一的人身有這個智慧,所以這個智 (p22) 慧是世間的。但是他沒有聽聞這個覺悟者的說明之前,他並不真正了解善惡,這個善惡是指出世的,不是世間的。世間的善惡的標準,只是維持這個社會的,說這樣做善,這個叫世間的好人,表揚表揚他。這個價值有沒有?有,幾十年,幾十年。然後呢等到你兩腳一伸,換一個地方,那麼一點用場都沒有。比如說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覺得這個地方好,跑到別的地方不一定好欸!所以這個善惡是在我們這個圈子裡。 而現在佛法裡指的善惡是什麼?佛法的標準!這個善法是使你增上,一直增上。不過這個善有「有漏」跟「無漏」之別:有漏的話就是人天就叫善,無漏的話一定要超脫三界。惡法的話呢,就是這樣,使你墮落的,使你墮落的。從有漏、無漏的方面來說:說是有漏的,那麼在這種善法也是惡法,有漏的善法也是惡法,因為你還在輪迴當中。這樣,是這個!所以說一定要聽聞了以後,我們才真正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能夠跳出輪迴,解脫生死痛苦的。 【如具眼有燈,則能見諸色,如是由聽聞,能知善惡法。」】 剛才,這個房子裡邊雖然你有眼睛啊,但是「黑漆布嚕」什麼都看不見。現在呢有了燈,嘿!有了燈你就看見房子裡面各式各樣美妙的東西。現在也是一樣,由於人家來告訴 (p23) 你了,你能夠曉得,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所以才知道取棄,什麼不要的、什麼該做的。下面又引《本生論》,本生本來是佛陀的本生,不過有的是講佛的自己說的故事,有的是後來菩薩照他那個敘述的,總之它的內容是一個。說: 【《本生論》亦云:「若由聞法發信意,成妙歡喜獲堅住,啟發智慧無愚痴,用自肉買亦應理。】 現在既然這樣,所以如果說,由於聽聞佛法以後,我們能夠「發信意」,這個「信」字在這個地方說一下。由於聽聞了佛法以後,單單聽聞,聽過了算了,沒有用!而你聽聞了以後,能夠啟發這樣的一個意樂,意樂就是心裡的這種狀態—信,這個信平常經上面叫「淨心為性」,或者「心淨為性」,這個兩個字可以倒過來沒關係。它那個信字啊,淨心為性,或者心淨為性,這兩個正倒沒關係啊!平常我們講的信—我相信、我相信,這個是我們修學佛法,初機進去的必然步驟。你信什麼?信佛。但這個信字,是不是談得到這個地方的信字?不!我們現在普通那個信心,是這地方信心的因,要達到我們書本上所講的那個信的話,那時候就功效就產生了。那個信字有各種不同的解釋,現在我們用唯識法相上頭的,原則上面雖然不同,它那個大意總不會差。 (p24) 這個唯識上面講,「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於真實有功德、有能力的,這個各別的慢慢地再說,換句話說這個就是指什麼?三寶,三寶是真實的,世間是虛妄的。這個東西它才有功德,自利、利他,他有能力能夠啟發種種世、出世,自他好事情的。對這個東西,這個法,這個理,能夠深深地忍可於心,說:啊,是這個樣!然後因為你深深地忍可於心,所以啟發你一心追求的好樂之心。有了這種狀態,你的心裡面就會得清淨、寧靜,產生這樣一個特質的,這種的心相,這個才叫做信。所以啊這個信的,真正具足信的話,這個條件是這樣的。 我們現在把它用最通俗的話說一下,我們立刻衡量一下,看看我自己,具足不具足這個心。譬如說我們眼前,一點點小小的事情發生了,如果說你信得過佛法的話,你就能夠拿佛法把這件事情淨化,心裡面不會生煩惱。比如我們廚房裡面哪,今天這個菜不配胃口了,心裡想:不配胃口了!人家呢,人家說了你一句話了,心裡就嘀嘀咕咕。反過來你說別人、看人家就覺得他不行,那個不行!聽聞了佛法嘛,又在這樣是非上轉。對不起!不要說在家人沒有用,儘管是出了家了,儘管是一百年的老上座,一點用場都沒有,心裡面沒有淨,在煩惱上轉。它的特質是什麼?心淨為信。就是佛法本來是淨化你身心的,遇見什麼事情的話,你曉得哪個是對、哪個是錯;什麼是該取、什麼是捨。心裡很清楚,剛才 (p25) 這個東西—煩惱相,然後這是妄分別,你能夠把這個東西了解得清清楚楚。然後呢把不該做的不做,該做的做,安忍在這個相應的上頭,一心地向上,心裡面絕不動搖,這個才是。 假定說真正你有淨信心的話,今天廚房裡那個東西不配你胃口,乃至於營養不好。要我所了解的佛法的話這樣:今天這個不配我胃口,法告訴我這樣,該這樣做,我今天吃下去,吃死了我正好生天。假定你要往生求西方的話,你正好回向嘛,就怕你不死啊,死了以後就去。這個世界,娑婆世界是一無是處啊!你哪裡還會:唉呀,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嘀咕個幾天,都很明白清楚的事相。不過這裡並不是要求我們要做到,我指出這個行相來,讓我們自己反觀內心。體會到了以後作為目標,一步一步上升,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我特別說明這一點。 所以這些事情都要什麼?聞法!聞法!那麼反過來說,聞法的目的是在這個。所以反過來說,不是聽聞了佛法以後,哎呀,自己執著得要命,這個就對、那個又不對啊,那並不是真正地啟發你的淨信心。聞了法以後,去淨化自己內心的這個才是!那個時候你做對了,就啟發自己的淨信心。 這個情況產生什麼效果?嘿!「成妙歡喜獲堅住」,那個時候這個歡喜是妙歡喜。平 (p26) 常我們聽完了以後,哎呀,真歡喜啊,法喜充滿!它現在這個法喜加一個字叫「妙」,這個有很大的道理。譬如說我們現在在這地方,不聽佛法,聽另外一個東西,譬如說他在那兒講一個故事,或者說一樣什麼東西,我們一樣地眼睛瞪得大大地,聽得非常高興,說不定聽得更高興欸!聽佛法,你在那兒聽得直打瞌睡;講那個故事啊你聽得來得個有勁,是越聽越歡喜。你說同樣的歡喜,這個有什麼差別啊?所以我們往往有的時候,講的、聽的佛法,覺得:哎呀!真歡喜,法喜充滿—不一定!聽聞了佛法以後,如果這個佛法針對你內心的煩惱,你認得它,你能夠淨化你的煩惱,這個歡喜才是真正佛法相應的,叫「法喜」。這個歡喜,妙的!妙歡喜。不是說今天你能說善道,哎呀,說得人家天花亂墜,聽的人哪聽得興趣無窮、餘音裊裊這樣,幾天還回憶這個事情。但是不一定能夠淨化煩惱的話,對不起,這個不是真實的法喜。 真實的法喜啊,有這樣的「妙」。功效呢?「獲堅住」!你就在法上能夠安住,不動搖!所以才叫堅住。要不然聽見了以後,儘管講的法講得有道理,叫你淨除煩惱,碰見一點點小小的事情,哎喲!貪、瞋、癡在那個地方轉,沒有安住,堅固更談不到。所以你在這種情況之下,能夠剛開始的時候,在心裡的行相認得它,經過你思惟,經過修證的話,最後儘管三千大千世界為劫火燒盡,你就在那個寂光當中安住不動,這是必然的次第,由 (p27) 聽聞入手。所以大家記住,這個修學佛法的四個要則當中,九個步驟,注意一下。就是當你聽聞了,得到這個佛法真實的「慧」,慧的特質,那個時候那個歡喜才對,才叫妙,才能夠獲得堅住。這個東西的特質是什麼?「啟發智慧」啊「無愚癡」啊!那個才是啟發你智慧,智慧是對治煩惱的正對治。 平常你聽懂了歡喜,然後你也可以講給別人聽。喔唷!這個講給別人聽的時候很動聽,你有這麼多信徒!這個,結一點緣非常好,但是佛法還遠,離開佛法還遠,這是獲得智慧,慢慢的前方便你還在門外,乃至於門在那裡還沒摸到,這我們要了解的。 那個時候你沒有愚癡了,愚癡相的特質,另外一個名字就叫無明,就叫無明。在這種情況之下,「用自肉買亦應理」,用自己的肉去買都合理的呀!不要說我們現在稍微辛苦一點,唉呀,就覺得辛苦得要命,這個完全錯了,完全錯了!所以常常要記住,這個一個偈子啊,你可以很認真、深廣地去觀察思惟。我們不要說,佛陀生生世世用頭目腦髓去換那個法,祖師們求法也是千里萬里,千辛萬苦。所以他告訴我們自肉買,那這個佛的的確確是這樣的,他因為能夠這樣去做,所以成了佛;祖師因為肯千里萬里地求,所以成了祖師菩薩。我們法在了面前還不願意接受,然後聽進去了以後還造罪,那就是我們凡夫!這個概念我們應該認得很清楚。下面這個文字很容易懂,下面這個文字很容易懂,這個細細 (p28) 的我不說它,念一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