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187L6~P188L1

手抄頁/行: #11 P21L4~P27LL4

音檔起訖:   81B_0408~81B_1610

廣論時時聽:    

 

 

The measure of the determination to be free. You must understand the detai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yclic existence, both by way of suffering and its origin and by way of the tweleve factors of dependent-arising. Once you understand these characteristics, you will develop a desire to abandon and to quell suffering and its origin.

【◎ 第二生此意樂之量者。如是由於苦集二諦及其十二緣起支門,詳細了知生死體相,欲捨生死,欲彼寂滅及欲證得。雖纔生此,亦是出離意樂,】

第一個,像前面我們關於這個正修中士道的意樂分兩個,分兩類來說:第一個是苦集滅道的四諦,苦、集;十二緣起。了解了生死的體相以後,那個時候心裡覺得真是一無意思啊!原來這個我們認以為快樂的事情是一無是處,不要說苦啊!然後呢找到那個苦是原來有這個原因哪!那既然有這個原因可以消失掉了,誰願意苦呢?那麼於是就要想得到那個去掉痛苦的寂滅等等。所以「纔生此,亦是出離意樂」,你只要生起一點來,這個也是出離意樂。

這個話到現在為止,對我們就變得很重要了。為什麼?因為我們現在了解了,你任何一個識,因位識,你只要有這個因位識,它將來只要有因緣再去滋潤它的話,它就能夠感果的,感果的第一個就是這個。不過以無始以來是無明、行、識,現在呢由於正法的了解 (p22) 了以後,跟「明」相應的「行」,所生下來的這個「識」,就是這個。所以哪怕才生起,這個意樂,這個就是識心,就對了,我們就要這個!但是夠不夠?不夠!

At this time, although you may have a simple determination to be free, you should not be satisfied merely with this.

【然唯爾許猶非止足,】

不夠的,因為這是因位嘛!我們現在要感得的果位,因位當中不能解決問題,要感果了以後,才得到這個圓滿的。

Hence, Candrakirti's 《Commentary on the "Sixty Stanzas of Reasoning"》 says: Once we are certain that living in the three level of cyclic existence - impermanence's blazing fire - is like entering a burning house, we want to escape it.

【如《六十正理論釋》云:「處於無常熾然大火三地之中,如入火宅決欲超出。」】

而那個心要怎麼樣才對呢?就像我們處在這個大火,什麼大火呀?無常大火。這個大火啊燒得非常猛烈,所以「熾然的大火」。在這種情況之下,任何人是拼命地一定要超出。喏,我們要生的量要這樣的,那麼就對了,一定要對了!所以我們每天晚上一定念,一定念什麼?念什麼?普賢警眾四句,普賢「如救頭燃」,啊!就像這樣啊,那趕快努力啊!

And, as cited previously: Just as, when a chance arise for prisoners to flee from prison ...

【又云:「如囚欲脫獄」等。如前所引,】

這個前面都已經說過了。

Develop an attitude about cyclic existence like those who feel aversion for their confinement in a blazing house or a prison, and want to escape. Then progressivey increase this feeling of aversion and desire to escape.

(p23) 【謂如誤入熾然火宅及墮牢獄,不樂彼處,能生幾許欲脫之心,即當發生如彼心量,次後更須令漸增長。】

你心裡面有多少生起來的話,就對了,你就應該像這樣的這個量,繼續不斷地增長、增長。這個現在我們修行、修行,沒有別的,就是這個!沒有別的,更沒有別的了。不管是禪、淨、律、密的根本在此。

Sha-ra-wa described a superficial determination to be free as being like when you pour powder into inferior beer; the powder forms just a thin layer on the surface. If your ability to see the undesirability of true origins - the causes of cyclic existence - is superficial like this, then your search for liberation, the cessation of suffering and its origin, will be the same. Likewise, your desire to attain the path to liberation will be mere words. Thus you will not be able to develop either the compassion that cannot bear to see the sufferings of living beings in cyclic existence or the uncontrived spirit of unsurpassed enlightenment thatinstills you wilh strength. Hence,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ahayana will also be merely intellectual. Therefore, you must practice these teachings for the person of medium capacity and regard them as crucial instructions.

【又此意樂如霞惹瓦說,若僅口面漂浮少許,如酸酒上所擲粉麵,則於集諦生死之因,見不可欲亦僅爾許。】

有一個祖師說得很有趣,雖然很有趣啊,這個裡邊還很痛切!就像一些祖師說的話:「我這個笑,笑中有痛。」雖然這個很有趣,好像滿好玩的,但是心裡面就很痛,痛切的感覺。上面所說的那些道理啊,只是口面上面,是嘴巴上面講講的,漂浮在像酸酒上面,那個酒還發了酸哪,那是一無是處啊!然後呢還漂一點麵粉。通常我們看見那個很多東西上面浮一點點,就這麼一點點,那意思啊,一點用場都沒有!

如果你講的這個道理這樣的話,「則於集諦生死之因,見不可欲亦僅爾許。」因為你對這個道理並不了解嘛,既然你不感到苦,當然你也不會求出離;不會求出離,你也不 (p24) 會找出離的因跟道。就算你懂得了,也沒有用!嘴巴上面講講啊,心裡面就生不起來。那一定要你正確地思惟、觀察,然後對那個痛苦產生深切的厭離,然後呢找到這個痛苦的因,那個時候你覺得:「哎呀,這個是一無可取啊!」「見不可欲」是這樣來的。所以常常有人問我,我當年自己也是這樣說:「哎呀,這個貪心,明明曉得這個貪不好,經上說得明明白白,好像懂了,為什麼去不掉呀?」就是這樣。你沒找到因,你沒找到因。所以沒找到因,你還覺得這個東西可欲,啊,好得很欸!你找到了因,認識了清楚,那時候你就感覺到:哎呀,一無是處啊!一無是處啊!那個時候你就排斥它,那個厭離心就生起來了呀!

【若如是者,則於滅除苦集之滅,求解脫心亦復同爾,】

既然你對苦也不怕苦,不怕!然後呢造集苦的因,當然你也不了解這是集苦的,你還覺得快樂得很欸!既然是快樂的話,當然啦,這個滅除這苦的這個滅,你把它苦當成快樂,現在要滅除它,當然不願意嘛!當然不願意,所以說,「滅除苦集之滅」啊,是你也不想。既然不想的話,得到這個苦滅的求解脫這個心也是這樣。

【故欲正修解脫道心,亦唯虛言。】

所以說修道都是空話,都是空話!我們因為了解了這一個─苦,找到了苦的因, (p25) 啊!曉得要從這個地方斷起。斷了以後得到這個滅諦,那真是樂!然後要去修道。要修道,然後要出家也好,然後要持戒、學定、修慧,然後要念佛、要參禪,然後要學教、要學密。然後自己不忍哪,再進一步才去弘法,這個次第是這樣的,必然的。所以下面說:

【見他有情漂流生死,所受眾苦不忍之悲,亦無從起,】

因為你自己看見這個生死的行相那麼痛苦啊,所以要跳出來,而推己及人,看見:哎呀,不忍他們苦啊!因為你不忍,所以那個悲。既然你現在前面這個沒有,你說悲,哪裡生起啊?所以現在有很多人總覺得,唉呀,看見別人苦,他覺得:啊,很不忍哪!他自己苦懂不懂啊?自己苦一點都不懂!既然自己苦的一點不懂的話,怎麼所以說對人家的苦不忍呢?這個是問題喔,這個是問題喔!這個是我們要檢點的。但是這個並不是說,我們沒有世間這種,是的,看見世間這個人生了病,很痛苦啊!對!我們倒是好的,這個是好心。可是單單這個夠不夠?不夠!修學佛法不是這樣的,修學佛法不是這樣的!它有它特別的內涵在,這個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

所以真正的大乘不是說,唉呀,看見他生了病了,然後呢就是這樣地要去救他呀,不在這個上頭。你要找它這個根本在什麼地方,於是了解前面這個道理,然後呢從根拔起, (p26) 那個時候才談得到弘法。有了悲心,所以要圓滿悲心,那個時候叫「上求佛道」。因為你要想圓滿悲心,一定要知道方法,那個時候要學大智,這樣,這個才是大菩提心。既然現在這個悲心也沒有生起的話,

【亦不能生有大勢力策發心意無上真菩提心,】

這個很明白啊!這個悲心是根本,你現在的根本都沒有的話,你說策發無上大菩提心,

【故云大乘,亦唯隨言知名而已。】

跟著這個名字是講講而已,說這個大乘好,每一個人都耽著這個「我」,我總歸最好的,大乘最好嘛,我當然也是個大乘囉!大乘的內容是什麼,那就不去管它了!這樣。這個,那就差就差在這裡,差就差在這裡。所以我們了解了這一點,要好好地努力。但是我們不要管別人噢,哦,這個前面道理一再說─管我們自己的。

反過來說,我們因為是要學大乘,自己一方面努力,看見別人哪:「我要救他!」偏偏我現在也沒有能力救他。他只嘴巴上面講講,欸,我還高興耶!因為什麼?我要救他,現在沒有這個能力。他現在嘴巴上面講一講,至少講了一個嘴巴上,落了一個影子進去。 (p27) 他那個影子種下去的話,將來我成就了,我憑他現在的因位識救他呀!所以別人嘴巴上講講,我都非常隨喜、非常歡喜,可是我自己絕不讓它擺在嘴巴上面講。了解不了解?為什麼我特別要講這句話呢?現在我們很多煩惱都是從這個上頭來的,懂得這個道理,不看自己就看別人:「你這傢伙講了個半天,說空話!」你是不是大乘行者?大乘行者。如果是個大乘行者的話,在我現在的了解當中,他只要肯嘴巴上面講講,我歡喜得不得了,就是這個道理。清楚不清楚這個話?所以處處地方實際上幫助我們,不管你是大乘、小乘,我們每一個地方要把握住它的根本在什麼地方,然後在這個上面增長、淨化自己。

【故當取此中士法類,以為教授之中心而善修習。】

現在我們懂了,所以它前面為什麼要下士道、中士道這個次第的必然性。如果說你沒有這個,說大乘的話,那的的確確是空中樓閣,所以說高不可攀,其因在此。這個發生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