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199L11~P200L7

手抄頁/行: #11 P226L1~P236L10

音檔起訖:   87A_1921~87B_0609

廣論時時聽:  

 

 

The way to eliminate the affliction is as follows, beginning with the six root afflictions. Among the great misdeeds, ignorance is the most tenacious, and serves as the basis of all other afflictions.

(p226) 【◎ 此諸煩惱如何斷者。謂癡罪重極難遠離,為餘一切煩惱所依。】

在這個斷煩惱當中,它也有一個深淺次第等等,最難斷的是癡煩惱;同時它不但難,而且是一切煩惱所依。這個我前面特別跟大家說過,不要說:「哎呀,我現在沒煩惱。」現在在無記,在癡相當中。這個貪啊、瞋啊,說實在的,我們就算不能斷掉它,還認得它,你只要認得它都有機會。這個癡我們還不認得它,我們還覺得很好。現在常常有人說:「哎呀,六祖大師不是說:『心平何勞持戒!』我現在心很平啊,持什麼戒啊?」現在實際上呢,心平了沒有?不一定。有的固然平,有的,對不起,在癡煩惱當中。

心平什麼境況呢?就是六祖大師他是這樣說的,然後他的示現怎麼樣?到後面人家拿了一把刀,在他脖子上面「叭!」抹過去,咦?怎麼刀在脖子上抹過去頭還在。第二次再來一下,以為眼睛花了,對著他再來一下,他的頭還在,他這個心平的現象。你有這個本事嗎?那的的確確你可以不要持戒了,這樣喔!這個心平這樣的哦,不是說你現在的心裡平平,心平平、心平氣和;人家打你一個耳光,不要用那個刀子來喔,哇!你就跟他吵得個面紅耳赤,不打架才怪咧!說心平,這個不是平!人家呢少給你一樣東西,那時候你心裡面覺得:「怎麼沒有我的份啊?」那個不是平,那是癡,這我們要認識的。

Therefore, as a remedy for ignorance, you should meditate a great deal on dependent-arising and become knowledgeable about the progression and cessation of cyclic existence.

(p227) 【彼之對治,多修緣起,善巧生死流轉還滅。】

怎麼對治它呢?多修緣起,十二因緣。你對這個生死流轉的行相,以及怎麼樣使它還滅,你能夠很善巧地了解了以後,那就對了。上次那個考題的這個答案啊,我沒給你們,我告訴你們喔,下次還要考。所以你們在這個上面,好好地要認真地努力,好好地努力,等到你們考對了我才告訴你們,你考不對我不會告訴你們。但是我在旁邊,會慢慢地指引你們如何認識它,這個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現在的的確確地,目前對治這個東西最好的辦法,學到現在為止─這個,實際上將來還是這個!不過它的內涵,一步一步地更深入、更細緻,只是如此而已,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If you have habitually cultivated this, none of the bad views such as the five afflicted views will occur.

【若能修此,則五見等一切惡見悉不得生。】

假定你真正能夠修這個的話,我們現在的「五見」,一切惡見統統不得生。這個見煩惱啊,罪魁禍首就是這個東西,見解一定是在前面的。你有了這個見解那就這樣,哦,覺得這個事情要這樣地辦,要就那個事情那樣辦!我說了這個見解,我想起一個很有趣的事情來了。如果我們現在這個地方,說給你一個蘋果啊,叫你連皮吃,你覺得不願意。我們以前也這樣,那個蘋果很好吃的,為什麼連皮吃啊!欸,結果到了美國人哪,你削皮, (p228) 他就覺得笑你:「怎麼,你怎麼皮削掉的?」「我覺得這個蘋果皮很不好吃,為什麼要吃掉?」你問他好吃不好吃,「當然不好吃!」「為什麼?」「營養嘛!」他就是什麼?見解,他那個概念在前頭。

實際上有太多的事情,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妙不可言。我們的習慣哪,是已經養成功了,我們不知不覺就是這樣的。但是最初一個新的習慣的建立,有兩種可能:有一個,你在不知不覺當中就培養成功了;還有一種新的習慣,往往是先那個見解,你覺得要這個樣的,你覺得,當你有了這個見解以後你就會……。譬如我們現在很多情況都是這樣,啊!人家說,現在的科學知識告訴你怎麼……想想沒錯,然後你照著去做。所以它一切的根本─惡見,你不認識這個事情的產生,所以種種惡見的根本就是「薩迦耶見」。現在如果你要想對治的話,把根本把它拔除了一切都解決,而對治的方法就是換了緣起,這樣。所以他第一個,特別把最難治的根本說出來。實際上呢,普通一般主要的煩惱有三樣東西,除了這個癡以外,還有瞋、貪。

Hostility is the enemy who brings suffering both in this and future lives, and who destroys the accumulated roots of virtue.

【瞋與現後二世大苦,斷諸善根是大怨敵。】

瞋容易了解,但是呢我們往往容易發,所以他特別告訴我們:瞋,現在啊是一點好處 (p229) 都沒有,然後呢將來也一點好處都沒有。不但沒有好處,是大苦! 善根由此而斷,真正害我們的是這個。

As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ays, "There is no sin like hatred."

【《入行論》云:「無罪能如瞋。」】

天下沒有比瞋更糟糕的壞事情了。

Therefore, never give hostility an opportunity, and make every effort to be patient.

【故一切種莫令生起,勵修忍辱。】

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要生這個,要修忍辱。

If hostility does not arise, you will be very happy, even in this lifetime.

【若不生瞋,則於現法,亦極安樂。】

這個,說我們第二個對治瞋。

p. 200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av Deeds: Those who persistently defeat anger, will be happy in this and other lives.

【如《入行論》云:「若能勵摧瞋,此現後安樂,」】

眼前心平氣和,將來的得到美善果報,

Attachment - that is, craving - strengthens all previously accumulated virtues and nonvirtues and enhances their power to create cyclic existence.

【貪愛能令先造一切善不善業,漸增勢力能生生死。】

這個貪愛這個東西真糟糕!能夠把以前造的善業、不善業啊,「漸增勢力能生生 (p230) 死」。當我們把十二因緣這個關係了解了,現在了解這個貪愛的可怕,然後呢也了解了,真正對治的生死就從這個地方下手,對不對?是這個,這樣。所以啊,把以前所積下去的種種的業,所以把這個業,這是一個因種,這是一個因種,引發它增長生死啟發現行的,就是這個貪愛,愛、取、有嘛!所以它引發了這個勢力能夠生生死。

For those in the desire realm, craving arises from the feelings caused by the mental process of contact, which involves sensory objects. Therefore, you should meditate a great deal on what is externally or internally unpleasant and on the faults of being attached to desirable objects, and thereby overcome your craving and attachment.

【又欲界者,從受用境,觸緣生受,味著生愛,應多修習內外不淨及貪欲塵所有過患,而正遮除。】

修行最好的地方就是欲界,所以他這個地方就講,對我們這個欲界啊,雖然最難了解的是癡,但是我們修行的下手第一步,從這個地方開始啊!真正的受用的境界上面,受用的圓滿有兩樣東西─觸跟受。觸緣就生了受,受緣─受為因緣而生愛,那怎麼對治它呢?「多修習內外不淨及貪欲塵所有過患,而正遮除。」這個告訴我們,你怎麼對治法呢?就是這樣─修習。這個修習包含了親近善知識,呃,不要拿這個人,喔唷,人家對你好:「哎喲,你現在這樣啊,這個人講得這麼嚴,都沒有道理啊!都說什麼啊!」你不要!這個曉得,所以善知識第一。第二呢,聽聞如理的正法,然後呢第三個……呃,這個正聽聞,最後呢如理思惟。思惟些什麼呀?你曉得這個東西的害處,不清淨以及種種的過 (p231) 患。如果是你真正地了解它的害處,知見上面就排斥它,不像以前。然後呢,你修習了不淨觀以後的習性上面整個扭過來。那個時候啊,這個貪愛再怎麼也沾不上你了,再怎麼也沾不上你!

佛法主要的目的就是講這個,所以我們千千萬萬不可以拿佛法作為藉口:「哎呀,我在這兒弘法啊!哎呀,我如果不這樣做的話,那些信徒啊,那、那、那斷了他們善根啊!」嗯,不是這樣的啊!如果說你不得善巧,如果說不了解這一點,這樣去做的話,不是斷了信徒的善根,是我們斷了佛法的慧命啊!佛無量阿僧祇劫所積的法寶,到我們手上就被你一刀殺死,這個我們要認得清楚的啊!

所以拿這個佛法用來這樣,對了!怎麼用啊?啊!你思惟它的過患,然後呢修不淨觀。到那個時候,再有好的名聞利養,你一看見啊,哎呀,害怕得逃都來不及,沾都沾不上,那個時候遮止掉了!這個是下手。於是貪瞋癡一一對治,欸,這個主要的都對治了,其他的當然沒問題啦!粗的對治了,細的就可以一步一步地深入了。

The great master Vasubandhu says: The five beings - deer, elephants, butterflies, fish, and bees - are overcome by five desirable objects. If a single desirable object can overwhelm each one of them, why shouldn't all five destroy someone who constantly dwells on them?

【世親大阿闍黎云:「鹿象蛾魚蠅,五類被五害,一害況恆常,近五何不害。」】

這個五樣東西,就是指我們的五毒,

這個五樣東西,就是指我們的五毒,任何一樣就受一樣害,任何一樣的害處已經不得了了,現在你五樣俱全,怎麼辦啊!

p. 200 (4)

Moreover, the four craving for gain, fame, praise, and pleasure and dislike for their four opposites are quick to occur and difficult to get rid of.
【又易生難離,謂愛四事,】

這個東西啊,要想離實在難極了,生起是容易極了!哪些呀?

Strive to remedy this, and stop these eight worldly concerns by meditating on the faults of cyclic existence in general and by cultivating the mindfulness of death in particular.

【利譽稱樂及於此等四相違品,意不歡喜當修對治。】

「利」,利養啊,「譽」是名譽呀,「稱」是稱讚,「樂」是快樂,所以這個八風就是這個。反過來呢,「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就是這個。固然,好的固然不要動, (p234) 壞的也不要動。現在我們對治貪那方面來說的話,就這個四樣,為什麼?這個是特別難除。此相違品啊,「及此等相違品」,此等相違品的話,就是變成八風了。在這個「利譽稱樂」,這是引我們的貪;然後呢,「衰毀譏苦」是引我們瞋;總之根本是癡。這個我們要排斥它,排斥它!「意不歡喜」,就曉得它的過患,不要為它所污,「當修對治」。

【此復總修生死過患,特修念死,即能退除。】

真正的方法還是修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

Eliminate pride, as it is the chief obstac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th in this lifetime and causes future rebirth as a servant and so forth.
【慢於現法最能障礙當生之道,及當來奴賤等因,故應斷除。】

除了貪瞋癡以外,「慢」呢?慢是現在「最能障礙當生之道」,這個的確是。慢,看是看不出來的,但是你有這個慢心在的話,你就沒辦法。啊!就是講那個東西,覺得這個佛法就是這樣,好像他也並不比我強,哎,這個不值得聽。把「我」啊總是看得比別人強,就是這個。所以我們修學佛法之前,為什麼一定要曉得自己病,一定要恭敬的原因就這個。你這個生不起來的話,聽佛法根本沒用;如果你這個有了以後,就算他比你差,一樣地對你有受用。這我們已經了解了太多的理論,就現在就認真去做。如果你真的生起來的話,一個蚊蟲對你是個善知識,罵人也是個善知識,何況是普通真正的一個善知 (p235) 識。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講慢,眼前是障礙,當來呢?下賤,所以要斷除。

The way to do this is stated in the Friendly Letter: If you reflect again and again, "Just as I have transcended illness, aging, death, and loss of the pleasant, so my karma and it's results are my own doing," You will overcome arrogance because you will be applying its remedy.
【斷除道理,如《親友書》云:「當數思惟老病死,親愛別離及諸業,終不能越自受果,由對治門莫憍慢。」】

還是思惟生死之間,你把「我」看得這麼大,結果我啊是生老病死的根本。然後呢,愛別離什麼等等啊,八苦交煎哪!在任何情況之下,對不起,你就跳不出那個染污之業所感果,必然的這條死路啊!這樣。所以了解了這個去對治的話,這個憍慢就生不起來。

Once you have achieved certainty about the truths, the three jewels, and karma and it's effects, the affliction of doubt will not arise.
【若於四諦三寶業果獲得定解,則不復生疑惑隨眠。】

最後這個「疑」。那如果是你對這個四諦、三寶等等,以及業這個道理,能夠產生決定的定解、勝解的話,那麼所有的疑惑的隨眠都生不起來了。所以現在最主要的─惡見,換句話說,見煩惱能夠去除。然後呢,這個思煩惱:貪、瞋、癡、慢、疑要除掉,這個就是我們目前真正應該努力的。前面是告訴我們現在總的來說,我們現在最重要的幹什麼?要鬥煩惱。而且鬥的方式呢,隨它什麼時候行相一生,生已無間是馬上去鬥,這樣。要想鬥它,還要了解這煩惱的相,然後呢它的過患,斷除的勝利等等。這一段告訴我們的就是別,各別地說,那麼這個煩惱是哪一些,那這個煩惱的……哪一些煩惱,前面已經說 (p236) 過了,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對治的簡單的方法。

是,到現在這裡為止,我們曉得了:啊!原來中士真正告訴我們的特質,我們能夠從這個地方下功夫的話,無有不成者。如果以這一個念佛為正行,以這一個為助行的話,那一定往生哪,而且這個品位一定不小,因為眼前你煩惱沒有了!你所以鬥煩惱是為什麼?怕生死,所以鬥煩惱是要求極樂;所以一心一意本身你不念佛,本身就是最好的念佛了已經,何況佛還有這樣的願力在。所以同樣的道理,你參禪、學教等等,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在這個上頭。所以我們曉得:啊!所以這個地方叫「共中士道」,這個就是走上去的整個的基礎,這個是它的大要。

我們上面這樣的次第呢,所以現在我們就講那個持戒的這個內容,已經有一個基本的概念,現在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