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200L8~P201L4

手抄頁/行: #11 P236L11~P248LL1

音檔起訖:   87B_0609~87B_2930

廣論時時聽:  

 

 

The secondary afflictions - those called sleep, lethargy, excitement, laziness, carelessness, shamelessness, lack of embarrassment, forgetfulness, and lack of vigilance - are quick to occur and hinder your cultivation of the virtuous group of phenomena.
【◎ 又睡眠、昏沉、掉舉、懈怠、放逸、無慚、無愧、忘念、不正知等,諸隨煩惱最易生起,障修善品。】

除了上面特別地告訴我們,我們戒的重要,以及如何持法以外,如何防範以外,那麼這個地方提出幾樣東西來。這幾樣東西啊,這個平常雖然是很小呀,但是修行善 (p237) 法當中,這個障礙是最大,哪幾樣呢?

「睡眠、昏沈」這是向下沈的時候,向下沈的時候,然後呢,還有向上昂的時候─「掉舉」,平常是「放逸、無慚、無愧、忘念、不正知」,這個行相簡單地說一下。這個睡眠就是我們平常睡眠,睡眠倒的確地,忙了一天你去睡,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說我們睡一定要睡,後面也會告訴我們,睡是一定要睡,可是那個時候睡的心情,我們要注意。身體需要休息,但是呢心不是,心不是,心要保持著怎麼精進。那麼在白天呢,平常的時候你坐啊或者什麼等等的話,這個昏沈,這昏沈往往啊,比如尤其是當我們在學定的時候,自己還覺得:「哎呀,很好!」實際上呢,一直在昏沈當中。不但學定喔,在我們很多情況之下,比如說念佛,有很多念佛,念得好像:「哎呀,那個念得很好。」實際上呢,他就是在輕昏狀態當中。輕昏狀態當中啊,這個像養神那樣的,他還覺得很好,這是一個很大的大障礙。我們不知不覺就想成功這樣的話,自己也覺得對,這個是一個問題。

除了這個以外,實際上呢,就是主要的就是你心裡面啊,下面告訴我們的,要把正知、正念提起來。還有一個呢,就是心裡面舉起來的時候變成掉舉,掉舉就是跟貪相應地東緣、西緣,心裡面老是想那些事情。放逸,放逸就是心裡面不在善法上面努力地去精進,這樣,所以心裡面放寬了以後啊,覺得這樣。無慚、無愧,自己對於錯誤不曉得慚 (p238) 愧。慚、愧這兩個,心理的行相是一樣的,一個呢,是由於自己反省觀照而引發的:「哎呀,我怎麼自己這麼差呀!」還有一個呢,由於比之人家而感覺出來的,這個不同。

我們真正重要的,平常一定要保持正念跟正知;反之,你正知、正念一失去的話,那個問題都來了,所以「諸隨煩惱最易生起,障修善品」,這一種,平常的時候最容易生起的。而這個因為生起了跟煩惱相應,當然你不在修行當中,所以我們正規的修行就要這樣。那麼持戒第一步呢,主要的就是這個,因為持戒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什麼?要正知見,而這個正知見要靠那個正念去護持它。那麼像前面這樣東西的話,那最容易把你的正知見、正念啊,損害的、失去的!所以這個一失去的時候,那什麼都談不到了,所以他就說這一個雖然看起來很小呀,但是它為害甚大、為害甚大!

You should understand their faults and get used to reducing their strength through an immediate application of their remedy.
【當知過患修習對治,率爾率爾令漸微劣。】

這個真正的對治,它始終是有一個正確的方法,我們要曉得它對我們有什麼害處。你曉得了害處以後,才心裡想,每次把它看成功這個是我們的真正要對治、痛切的怨家,那麼那個時候你就去對治它。下面這一句話,「率爾率爾令漸微劣」,「率爾率爾」就是心裡面剎那、剎那,實際上呢,這個就是真正用功的時候。現在我們了解這個文字,你們真 (p239) 正修行的時候,這個很重要的。自己你一觀察就曉得,如果不觀察的時候,它自己就流失掉了,就在忘念當中,然後就在放逸當中。所以真正修行的時候一定是這樣,一定這樣,真正用功的時候,這個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這是念念自己覺得:是的,我現在在正念、正知當中。那那時候你不要去管它。到後面還有詳細地告訴我們,怎麼樣在這個上面用功的方法。那麼說那個過患,那就是前面講那些,過患他一一說明:

With respect to their faults the 《Friendly Letter》 says: Excitement and regret, malice, lethargy and sleep, longing for the desirable, and doubt - understand that these five obscurantions are robbers who steal the riches of virtues.
【其過患者,如《親友書》云:「掉悔、瞋恚、及昏沉睡眠,貪欲,並疑惑,應知如是五種蓋,劫善法財諸盜賊。」】

就是我們通常說學定的時候─五蓋,五蓋:貪、瞋,然後掉悔,然後昏沈啊、疑惑啊,這個修定的時候最嚴重的,會障蓋善法的。

Also, the 《Exhortation to Wholehearted Resolve》 discusses the faults at length: Phlegm, wind, and bile occur to a great extent in the bodies of those who take pleasure in sleep and lethargy, their constituents are in disorder.
【《勸發增上意樂經》云:「若樂睡眠與昏沉,痰癊風病及膽疾,其人身中多增長,令彼諸界極擾亂。】

這個就是啊,如果一個人好歡喜多睡覺,然後呢經常昏沈的話,這有這樣的情況,這個人的身體裡邊,就會這一種東西多增長。因為這個東西增長的話,它「諸界」就是四 (p240) 大,四大界─地水火風,那麼這個它就不能很平穩地在維持著,這樣一來的話呢,身心就動亂了。

For those who take pleasure in lethargy and sleep, their stomachs are unclean because of poor food, their bodies are heavy and their complexions unhealthy, even their words are unclear.
【若樂睡眠與昏沉,集飲食垢腹不清,身重容顏不和美,所發言語不清晰。」】

好昏沈睡眠的這些人,他有種種毛病。還有一個呢,飲食多了以後,通常吃得多的人都會犯這個毛病,飯吃多了以後啊,昏昏沈沈的,就這樣。而這種狀態,那所以結果呢,產生身體嘛沈重得不得了,做事情那個就提不起來,然後呢下面緊跟著都是這樣。因為這樣,所以他這個神志也就不清了,神志也不清。

And: Those who take pleasure in lethargy and sleep are confused and their aspirations toward religion fade. These children lose all of their good qualities, their virtues degenerate, and they fall into darkness.
【又云:「若樂睡眠與昏沉,其人愚癡失法欲,凡稚退失一切德,退失白法趣黑闇。」】

他好歡喜睡眠昏沈的話,這一種人屬於愚癡的人;真正的用功努力的人,那全部精神提起來在這個上面。他如果說走了這個昏沈睡眠這條路的話,那恰恰相反─愚癡,就這個。我們修學第一個─善法欲,其實這個道理,我們隨便一體會就體會得到。譬如說,你對有一樣東西特別起勁的時候,那時候你精神好得不得了,他叫你這個睡覺去啊,你做不到。我們常常說的,晚上大家看電視看得很起勁啊,「哎,是早一點睡覺啊!」「欸,沒關係,沒關係,沒關係!」為什麼?就是你那個時候的心裡面的好樂之心很強,好樂之 (p241) 心很強。那麼反過來的話呢,你對它沒勁的話,叫你就提不起來,現在我們修善法也是如此。所以平常有很多人懶懶癱癱啊,這個真正修行不行,絕對不行的!修行一定要提起大精進的力量來,這是必須要的,這是必須要的。在這種狀態當中,那個就是啊,真是最愚癡的、最幼稚的凡夫啊!他什麼樣的修行都談不到,修行都談不到,已有的還要退失,已有的退失,就這樣,所以是「退失白法趣黑闇」啊!

The Mindfulness of the Excellent Teaching says: The one foundation of all the afflictions is laziness. Those who have it, those who have a single moment of laziness, will have no practice at all.
【《念住經》云:「諸煩惱所依,獨一謂懈怠,誰有一懈怠,彼便無諸法。」】

《念住經》上面有這一段話,《大智度論》上面龍樹菩薩又特別引這個話,好多經論上面都說這個話。一切煩惱所依的依處,什麼呢?懈怠,懈怠!不管是哪一個人,他懈怠一在的話,對不起,那佛法就根本談不上。懈怠是什麼呢?我不是指零零碎碎的、馬馬虎虎這個,就是精進的相違的所對治品。反過來說,懈怠相違背的對治就是精進,就這樣。凡是你不精進的這個狀態這個叫懈怠,剛開始的這個心理叫放逸,那麼後面就是懈怠,就唯一的對治就是精進,而修學佛法必須要的資糧善當中,第一個是精進。

不過這個精進注意喔,這個精進是指在善法上面精進哦!有很多人忙得啊,一天到晚忙這個、忙這個,這個也放不了,那個也放不了,什麼事情也去忙,這個不叫精進,這 (p242) 個是大懈怠!一想:哎呀,這個人情也少不了,等一下這個事情也少不了,等一下又要請假,又要這個……這個是大懈怠,這個跟善法是完全不相應的。什麼都捨掉了,只有一件事情─全部精神地擺在這個善法上面,跟煩惱鬥,眼前我們真正要做的。然後呢,由這個一步一步地慢慢地向上。所以注意啊!這一句話特別地擺在心裡面,一切「煩惱所依」,什麼?懈怠。你一有了懈怠,好了,那麼談佛法就談不到了。

p. 201

The 《Collection of Indicative Verses》 says: Those involved in carelessness are childish people who ruin their minds. As master traders guard their wealth, so should the wise take care.
【《集法句》云:「若行於放逸,即壞凡夫心,如商護財貨,智當不放逸。」】

這個懈怠之前就是放逸,先開始的行相就是:哎呀,你好像無所謂的樣子啊!那麼下面緊跟著這個善法就鬆弛了,鬆弛了以後啊,煩惱都跟著來了。所以它一旦放逸了以後,那不要說佛法了,就是我們修學的人哪,這世間法都不行。很簡單,就像我們做生意人,你要想去認真地去做……馬馬虎虎的,生意都做不好,世間的事情都做不好,何況是修學佛法。所以真正有智慧修學佛法的人,絕對不可以,絕對不可以!一切時處提起來,心念上面提起來,哎呀!觀察:我現在在幹什麼呀?一點、稍微馬虎一點就不可以!

這個是所以你了解,為什麼古人他會這樣,哪怕坐在這裡他端端正正,做任何事情這樣。而我現在漸漸在了解,為什麼以前的人說磨墨啊,這個墨歪了也不行;乃至於孔老 (p243) 夫子說肉,吃肉的時候,他那個肉如果切得不方正的話,他不吃。這表示他任何一個時候心念就保持得啊,我們常常說,一點一劃都規規矩矩地,稍微錯了,欸,他覺得:「欸,這個路走錯了,不可以!」這樣。就這樣的心裡面,他這種警惕的心情,在任何情況之下,看見一點不對都不可以。換句話,這個就是什麼呢?那就是典型的精進不放逸的。反過來,放逸是什麼呢?什麼事情都是悠悠散散、馬馬虎虎、隨隨便便,心裡面覺得輕輕鬆鬆,滿好過的日子,這個都是愚癡畜生相、畜生相。然後呢佛法上面是這樣;欸,跑出去忙別的事情,忙得個起勁啊,那不相應,這我們要了解的。

The 《Garland of Birth Stories》 says: O Prince of the Deities, rather than cast aside your shame and act at odds with the teaching in your mind, you would do better to take up an earthen vessel, put on poor clothing, and be seen arriving at the home of an enemy.
【《本生論》云:「捨慚為天王,意違於正法,寧瓦缽蔽衣,觀敵家盛事。」】

所以經論上面告訴我們。通常我們碰見這種情況要認識:「哎呀,自己錯了啊,不可以呀!」時時提醒自己要感到慚愧。反過來,如果我們不檢察自心,不了解這個內心,而沒有慚愧心,捨掉了這個慚愧心,哪怕讓你做天王……。那世間的啊,這世間的比起天王根本比不上,不要說有錢的大老闆,不要說有勢力做一個什麼小小的官,做總統那個比起天王怎麼可以比呀!就是做天王,但是如果不……做了這個天王不能修學佛法─意違背正法,這個事情不要!所以在佛經上面告訴我們,他寧願跑到最苦的地獄裡邊,如果這 (p244) 個地方有佛法他也要去;反之,如果雖然上天堂,那地方沒有佛法,他不去。這裡也是如此,他說:「你如果是不能內心當中維持正念,沒有慚愧心提起來,違反正法的,就算叫你做天王,你不要!寧願幹什麼啊?寧願瓦缽蔽衣,窮得像個乞丐一樣。」

下面叫「觀敵家盛事」,窮得什麼都沒有啊,看見的怨家對頭就在那裡耀武揚威,沒有關係啊,我寧願做個乞丐,看得怨家對頭的「盛」就是,啊!非常好的耀武揚威的樣子。那沒關係!那是他的事情,我可是要內心當中怎麼樣─要修學佛法。而這個世間的事情,絕對不是我所要的事情,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個地方的所謂放逸、懈怠、精進,他所指的,指跟法,尤其是正法相應、不相應而說。

The 《Friendly Letter》 says: Lord, mindfulness of that within the sphere of the body, speech, and mind is taught to be the one path by which the sugatas traveled. Apply yourself to this and maintain it well; all virtues will disintegrate with deterioration of mindfulness.
【《親友書》云:「大王應知念身住,善逝說為唯一過,故當勵力勤守念,失念則壞一切法。」】

下面論上面告訴我們,說:你要知道啊,有一件事情很重要的,什麼呢?念,念身住。所以佛一開頭的時候,三十七道品,換句話說,我們修行第一個重要叫「四念住」。我們一開頭的時候,要把我們的正念安住在這個地方,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這個是唯一重要的,如果說這個東西一旦失去了,那就害了,那個東西一旦失去了就害 (p245) 了。所以佛陀說,唯一的過失是什麼啊?就是你不能維持這個正念的時候,當那個正念失去的時候,那就害了。所以,「故當勵力勤守念,失念則壞一切法。」所以我們眼前正式修行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啊,最最重要的應該幹什麼呢?努力地去守護這個正念。

守護這個正念實際上還要一樣東西─正知。欸,你曉得現在對了,然後就安住在這個正念上頭,那個時候你保持著這個正念,你保持那個正念。所以這個時候的念體,是安住在這個正念上頭,你也可以說叫「念體」,也可說叫「念身」。我們要曉得,喏,把我們這個心念的念體、念身啊,安住在這個善法上頭,這個叫正念。一旦這個失去了,那麼什麼過失都來了,所以佛告訴我們,這個最大的一個過失。前面說的懈怠是最大的過失,這個地方說失去正念是個最大的過失,好像是兩個不同,實際上是一個。他精進的什麼?精進的就是把那個正念、念心提起來,懈怠就是沒有這個東西。換句話說啊,一個是就他提起這個正念的這一種力量來說,策發那個正念,念念向上;一個呢,是正對著你所提的內容來說。所以說的是兩樣東西,指的是一個行為。假定說你不能做到這一點的話,那麼什麼好事都做不成,什麼壞事都來了。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ays:Even the faithful, the learned, and those who undertake joyous perseverance will be polluted by infraction through the fault of lack of vigilance.
【《入行論》云:「雖諸具多聞,正信樂精進,由無正知過,而令有犯染。」】

(p246) 這個論上面這麼說,雖然你具足了很多佛法上頭的認識─多聞,還有呢,不但多聞而且你啟發了正信,還有你一心好樂地能肯精進,下面還有一樣東西,什麼?正知。因為你不能正確地了知的話,那不知不覺當中啊,就「有犯染」,有犯染。就是說,所以這個正知跟正念,它是像個左右手一樣,但是這個正知隨時檢查,隨時檢查。比如說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念佛打坐,自己覺得坐得滿好,實際上呢已經掉入輕昏狀態,尤其是這個毛病。或者是輕微的這種忘念,想得不曉得到哪裡去了,自己坐在那裡不知道,坐了個半天,還覺得滿好,實際上不曉得錯到哪裡。那麼這個毛病在哪裡呢?就是沒有正知。這個詳細的行相,以及修學的方法,在後面的「奢摩他」一章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到那個時候你們才去學定,那就千穩百當了。

那麼現在到這裡為止,把前面所說的睡眠、昏沈、掉舉,然後呢懈怠、放逸、無慚、無愧、忘念、不正知,每一個項目它的過失、禍患等,引這個種種的經論,在這個地方詳細說明一下。所以我們了解要正式開始修行的時候,下腳第一步作那個戒基礎的時候,這個地方要特別地努力,特別地認識,然後呢精進地去行持。

Thus, even if you cannot arrest the afflictions or the secondary afflictions, it is indispensable to see them as enemies right now, without strengthening them or taking their side. Hence, side with the remedies and strive to overcome the afflictions. After you have accomplished this, completely purify whatever ethical discipline you have assumed.
【不能如是斷諸煩惱及隨煩惱,然當不順煩惱,不執彼品,視如怨敵,是為現在必不容少,故應勵力攝對治品,破除煩惱,清淨自內所受尸羅。】

(p247) 是,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說生死是痛苦的,而這個痛苦的根本的原因呢,最後追蹤到根本上的是煩惱。這我們所有的現在的努力,就是要斷除這個煩惱,但是它不是一口氣,一下就能夠把它斷除的。「諸煩惱及隨煩惱」,就是大大小小、各式各樣。但至少有一點我們必定要了解哦─不隨煩惱,這個地方,這一句話千萬注意啊!是,我們目前的的確確不可能一下把它斷除乾淨,乃至於經常要跟著它,但是這個時候要什麼?不要隨順它。前面那個祖師告訴我們,怎麼說呀?他有的時候被它壓倒了,但是壓倒了他並不服氣,在下面咬著牙,切齒。換句話說,對不起,我今天雖然被你打倒了,但是我絕不服氣,我一定要跟你鬥!這是現在我們就要這個心情,這個很重要的。

所以我以前一再地說,什麼叫持戒?引那個《瑜伽戒本》上面菩薩戒,不是說你今天一持,哎呀,就像那佛菩薩一樣,這個不可能的,絕無可能!我們因地上面是渾身煩惱的一個凡夫,怎麼可能一下就完全持清淨呢?天下絕無此事,佛法尤其不會講。而是怎麼辦呢?照著次第一步一步地上去。就是你努力的時候,像前面說,第一個你要懂得要怎麼樣去正確地了解,要學、要學,所以啊對治這個不正知,這是我們第一─無知對治。然後呢,了解了以後還要不放逸,否則的話雖然你多聞,前面說:啊,你也曉得、也肯啊,但是呢你如果這個悠悠散散的不行!所以不放逸,然後呢對它起個大恭敬。

(p248) 雖然在這種情況之下,這個煩惱還是盛,還是很強盛。不過下面就告訴我們,你不要隨順它,「不執彼品,視為怨敵」,這是重要的,這個是重要的!儘管你還是不知不覺被它拉了去,常常被它拉了去,心裡面要怎麼辦呢?不要說:「欸,這個好的。」我們要內心當中:「這個真是我生死大怨家!」不管你貪心重、瞋心重、癡心重。平常比如說瞋心重的人,他往往自己啊看什麼事情都看不順眼,看不順眼那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完了以後,他立刻就感覺到:「哎呀,我這個……心裡面怎麼又瞋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