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203L1~P203LL3

手抄頁/行: #11 P264L3~P271LL4

音檔起訖:   88A_2458~88B_0942

廣論時時聽: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八

p. 203

Respectfully I bow down at the feet of those excellent and revered persons wo have great compassion.

【敬禮至尊成就大悲諸善士足。】

現在每一個地方,一開始的時候,主要的一定皈敬,皈敬。不但是諸佛,不但是佛世尊,而且還有菩薩等等。這地方是「成就大悲諸善士」,特別是指菩薩,大乘僧眾。為什麼原因?因為這是要進入那個上士道,進入上士道,求他們的加持。這個原因我們已經了解了,那就看文。

After such extended meditation on the faults of cycloc existence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you will see all of cyclic existence as a pit of blazing fire. Then you will be completely consumed with the desire to attain liberation, the elimination of suffering and the afflictions. If you learn the path of the three precious trainings, you will attain liberation,
【如是恆長修習生死種種過患。見一切有如同火坑,欲證解脫息滅惑苦,由此希求策逼其意,學三學道,能得解脫脫離生死。】

經過前面這個次第,這個次第當中,「恆長修習生死種種過患」,這個簡單的幾句話, (p265) 也把前面那個綱要也說明,也是我們修習過程當中的一個原則指導。前面一定是先要了解生死的特質,原來這不是可愛、可樂的,而是有種種禍害、過失的,這個。那麼了解了以後呢,還要經過思惟觀察,這個思惟觀察不是馬馬虎虎,而要恆長地練習。那個時候內心上面,生起相應的如理如量的正確的認識,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否則的話會變成什麼呢?嘴巴上面說說空話,再不然的話,他是說就是酸酒上面哪,撒一點點麵粉,沒有用!

現在你能夠如理如量地,能夠生起了相應的正知見以後,那時候我們的見解是什麼?「見一切有如同火坑」。所有的眼前的這些,就像火坑一樣地可怕。這個,一個量,這是修行的,到現在這裡為止的,所謂成就。我們可以拿這個來東西檢查一下,當眼前我們看見什麼樣子?我們看見,是不是看見像火坑?如果你看見火坑的話,喔,逃都來不及,對了!如果我們現在看見了說:「哎呀,這個很歡喜!」錯了!所以這個地方,是我們一個檢查的標準,是檢查的標準。不管我們的見解也好,或者是我們的習性也好,嗯,這個地方覺得舒服,這個地方快樂,這個地方滿好,這個地方什麼,那錯了!三有當中任何一樣東西,那你看見像毒蛇一樣,看見像火坑一樣,逃都來不及。這個就是到前面共中士,我們應該修習的內容。

那麼怎麼辦呢,曉得這些東西正是策發生死大苦的,你看看好像是快樂,實際上 (p266) 呢,無邊大苦就在這個糖衣毒藥下面哪,藏在那裡。一心要求解脫,從這種錯誤的無明當中救脫出來,才不會淪落這個生死,感大痛苦。為了要得到這個,那麼只有一樣對治,一個正對治,什麼呢?三學。所以呀,努力地策勵自己,啊!全部精神要去學這個─戒、定、慧。那麼學了這個,就能夠從生死的苦海當中解脫出來了,解脫出來了,這個是前面所說的。

which is free of cyclic existence and indeed irreversible, unlike the glory of high status within cyclic existence. However, your elimination of faults and attainment of good qualities will be incomplete. Thus you will not have accomplished your own aims and can only accomplish the purposes of others in a limited way. Eventually, a buddha will exjort you, and you will have to enter the Mahayana.
【又此解脫無所退失,非如善趣,然所斷過及所證德僅是一分,故於自利且非圓滿,由此利他亦唯少分,後佛勸發當趣大乘。】

【故於自利且非圓滿,由此利他亦唯少分,後佛勸發當趣大乘。】

前面所說的解脫,中士所說的解脫跟下士不一樣。下士雖然眼前增上生─說這個眼前增上生,不是講現世哦,一定是後世的。現世在整個的佛法當中絕沒有這個,求現世快樂這絕沒有,哪怕下士。所以說真正地講佛法裡的下士道,指什麼呢?指求下世的,下一世,不是求這一世的。所以如果是貪這一世的話,那完全不是修學佛法,完全不是修學佛法,連它下士道都談不到。那麼下士雖然得到下一世的好啊,但是對不起,好了以後生了天,到最後又下去,又完了,這個會退失的。

中士裡邊所講的這個解脫,都不退失的,所以不像善趣。但是儘管它不退失,但是呀!儘管它不退失, (p268) 他所斷的過失以及所證的功德不圓滿,只是很少地一點點。所以對於自利來說,不要說利他,連他自利是都不圓滿。而利人呢?也有的,還是有的,少分。所以不管是在自利也好,利他也好,究竟地來說,要想自利一定要包括利他,利他一定是自利。真正圓滿的,不管是自、他二利,這個分不開的。而且佛到那個時候,勸發應該走這個路,究竟圓滿的路。這個「大」就是指究竟圓滿的,前面那個不圓滿的。

p. 203 (5)

Because of this, intelligent persons should enter the Mahayana from the beginning.
【故具慧者,理從最初即入大乘。】

所以真正具有智慧的,能夠明白事理,辨別得清楚的呢,一開頭就應該走這個大乘。那麼說:「欸,你得到了解脫,然後回過頭來,不也滿好嗎?」是的,回過頭來一定還可以走得回來,可是這條路啊,很迂曲、很遠。既然你最後要這樣去走上的,你何必走這個迂曲的路子呢?譬如說,我們很簡單,說到正覺寺,一下去就得了嘛!結果你這正覺寺怎麼走啊?你從那邊,轉了個大圈子,跑了個三天,跑到正覺寺,那你不顛倒嗎?你幹什麼嘛你!那不需要,這不需要。這是所以我們真正有智慧的話,事情看得清楚的話,一開頭就走這個。

As Aryasura's 《Compendium of the Perfections》 (Paramita-samasa) says: Once you have abandoned forever the two lower vehicles, which possess no power to provide the welfare of the world, enter the vehicle which the Conqueror Sakyamuni compassionately taught - This consists only of helping others.
【如《攝波羅蜜多論》云:「無力引發世間利,畢竟棄捨此二乘,一味利他為性者, (p269) 應趣佛乘由悲說。」】

這個二乘人,他雖然能夠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但是對於別人哪,他沒辦法,他沒有能力引發其他的人的好處,只是他在自利過程當中,他可以兼讓人家得到一點好處。譬如他要修行,他要乞食,要去乞食,因為他證了聖果,所以送給他的人,可以得到一點福德,所以他叫福田,只是如此。而他並不是自己的自力能夠幫助別人,所以這一個、這一種都不好。畢竟應棄,這個「畢竟」兩個字─一定應該棄捨。那麼怎麼辦呢?你真正要做的,是全部的精神都是利益別人,所以「一味利他」,這個才是大乘,這個大乘,這個大乘才是我們該走的。而入大乘之門,這是什麼呢?悲心,現在我們要講的就是這個。

And also, when people see that joy and unhappiness are like a dream, and that beings degenerate due to the faults of delusion, why would they strive for their own welfare, forsaking delight in the excellent deeds of altruism?
【又云:「知樂非樂等如夢,見癡過逼諸眾生,捨棄利他殊勝業,此於自利何精勤。」】

我們現在了解了,世間一切的行相,快樂的也好、苦的也好,不管它是什麼,就像夢當中一樣。所以不了解它的原因,是愚癡,因為愚癡產生種種的禍害,然後呢,遭到種種的苦惱逼迫。現在呢,見到了、見到了,所以啊不再走這個路,不再走這個路。所以一心只求自利,但是呢他並不修這個殊勝的利他的這一條路,專門忙這個自利他很努力,這個不好、這個不好。

When you see that beings have fallen, just as you have, into the ocean of existence and are stumbling, unable to walk in a safe direction, because the eye of wisdom - which distinguishes what to adopt and what to discard - for them is closed, it is not better to care for others and to strive for their welfare, you who are in the Conqueror's lineage?
(p270) 【如是見諸眾生墮三有海與我相同,盲閉慧眼不辨取捨,履步蹎蹶不能離險,諸有成就佛種性者,不悲愍他,不勤利他不應正理。】

那麼就像前面我們修學過來,說見到一切眾生,這個見到一切眾生,就是從自己身上深深體驗,體驗到了以後呢,推己及人。這原來我是這樣,我們周圍的人啊,大家都是這樣,都在這個三有的苦海當中,就正像我一樣。為什麼呀?啊!原來「盲無慧目」,這個是根本啊!那是無明,不了解得事實的真相呀!不曉得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所以在這個裡邊哪,一天到晚,哎呀,跌跟斗啊!跑起路來,不能正規地走該走的路啊!因為這樣,所以一直在這個生死的險惡道當中啊!現在我們了解了,真正要想成就的,圓滿成就的,所謂有這種大乘種性的這種人,「不悲愍他,不勤利他」,不合理的。

我們自己在這個生死苦海當中看見:「哎呀!這個這麼不理想啊!」由於這樣見到這個痛苦,所以自己既然要出離,那麼當然一定要推己及人。想想,世間的這麼多人,對我有這麼大的恩,我之所以有今天的話,都是靠他們。結果呢,你看見了苦了,自己一個人解決了,不去管別人,這說得過去嗎?說不過去啊!說不過去啊!所以真正的,真正的,世間的人尚且不可以,何況現在修學佛法的人啊!自然而然,我們從這個上面會策發我們 (p271) 的大乘種性。所以凡是有大乘種性的人哪,不想救別人,這是不合理。不過在這個地方,要特別說明一下,這個利他,什麼?你懂得怎麼利他欸!這個時候才利他。你自己不懂得利他,藉利他之名,然後自害害人,這個不是佛法喲!這是我們把握得住的,這後面會詳細談這件事情。

That same text says:Why wouldn't anyone who is in the Conqueror's lineage and who works for the welfare of the world have compassion for those stumbling with their eyes of wisdom closed and joyously persevere so as to clear away such confusion?
【即前論云:「盲閉慧目步蹎蹶,欲利世間有佛種,何人不起悲愍心,誰不精勤除其愚。」】

就是這個論上面的,《攝波羅蜜多論》又說:由於我們缺乏慧眼,在無明當中,所以一直在困頓當中啊!現在我們真正要想由於這一個感受,推己及人,要想利益一切世間,這一種種性的這種人,任何一個人有了這種情況的話,他一定會引發這個大慈悲心。在這種情況之下,哪一個人例外的?那換句話說,哪一個人都不例外的,一定精勤努力地,要把世間一切人的這個愚癡,把它淨除乾淨,那麼一起解決這個生死輪迴的這個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