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230L8~P230LL1

手抄頁/行: #13 P77L1~P87LL3

音檔起訖:   99A_0000~99A_2232

廣論時時聽:        

那還算佛嗎?這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嗎?而且佛親自說金鎗馬麥之報,他成了佛了,當年造的惡因,還要感果,而你現在到了淨土了,就不要感果了,那這句話怎麼講呢?

所以現在我們大家就這麼糊裡糊塗。你說,是,是一個鄉下的老公公、老婆婆,他沒條件,的確的,「啊!你現在這個最好,你其他也不要幹!」但是,如果說身為一個法師,就拿這個話去勸人,人家來問你的時候,你把這個糊里糊塗的一片帳告訴別人,人家所看的佛法都是這樣的話,請問:這個佛法還靠誰來弘啊?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清楚啊!一定要清楚啊!這,你懂得了這一點,你們就曉得印光大師的確了不起。欸!他就是勸你:「我只會念佛。」他是個大通家啊!他:「欸,我其他的我不懂。」他實際上不是不懂,哪有不懂的道理?他就告訴我們,以他這樣了不起的人,他絕不隨意開口。「佛法是 (p78) 無限高明,我現在只懂一點點。」到那個時候,有什麼好處啊?你肯聽了他的話,老老實實念嘛,你就去了;佛法完整性保持在那裡也沒有動,沒有損害佛法,所以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

所以我們今天,假定將來要認真地學,要弘法的話,這個道理要通。如果你只想修行的話,那麼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三藏十二部無所不通,他尚且這麼說,那我們能夠比得上他嗎?所以也學他老人家:「欸!對不起,我什麼都不懂,我曉得只有念佛最好,我只會念佛,你就念佛就好了。佛法很了不起,這個等到到了極樂世界再說。」你這樣,對了!這個概念,我們在這個地方要弄得很清楚。那麼說完整的佛法,真正的中心,現在我們了解了,什麼?菩提心。所以我們今天繼續接下去。說,

p. 230 (8)

Whether you plant the roots of the Mahayana or not, or whether you have genuinely entered the Mahayana or not, is all founded upon this [love, compassion, cherishing others, and the like].
【立與未立大乘根本,入與未入大乘之分,一切皆是相值於此,】

這個大乘的根本在這個地方,就是大菩提心,你是不是算大乘人,基本問題在這裡。大家也回想一下啊!大乘跟小乘之別,是在行分,不在見分。什麼是行分?就是大菩提心,是方便。什麼是見分?見空性。不是說你今天大徹大悟了,這個法是大法。不!不是說今天的密教的灌頂是大法,不!而是什麼?這兩樣東西─所以禪宗,那的確是個了不 (p79) 起的大法,密教的,的確是個了不起的大法,但是它是共因哦,像水、土、肥料等等;大菩提心才是這個的不共因,大乘的不共因是在大菩提心。你有了這個大菩提心,然後呢你學禪也得,學密也得,都對,念佛也得,什麼都對,持戒也得。你沒有這個東西的話,不管你那個法多大,對不起,跟大乘是了不相應!這我們要了解的。

Therefore always consider what you should do to develop these. It is excellent if you do develop them; if you have not, do not let it remain that way.
【故一切時應觀於此令心生起。若生者善,若未生者莫如是住,】

所以在任何時候,要自己反省觀察內心啊!說:欸!我是不是向這條路上走?想辦法把這個大菩提心啟發出來。如果生起了,好極了!就是這樣地繼續努力。還沒有生起來,不要停在這裡啊!應該怎麼辦哪?下面這個三件事情,就是我們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在下面這幾句話。應該怎麼辦呢?

Always rely on a teacher who gives this kind of teaching. Always associate with friends who are training their minds in this way.
【應常親近開示此法大善知識,常與如是修心伴侶共同居住,】

親近善知識,沒有第二條路好走!沒有第二條路好走!這個善知識分兩部分,最主要的,就是你的尊長善知識。還有呢?同修的、共同的,這個就是僧伽團體。這個僧伽,不是單指這個形相,而指這個內容。這個太重要的!以我們現在眼前的情況來說,我們聽那個教法,大家聽得,唉呀!非常起勁,非常高興,幾乎沒有一個例外的,現在。我已經感 (p80) 受得到,只要在座聽的,人人對這個教法這麼歡喜!但是儘管他歡喜是歡喜啊,極大部分人都有這感覺:唉,聽的是好啊!唉,這個做起來啊,就這麼不容易做;要改習慣哪,更是難得很!

反過來呢?往往我們看見了形相,看見了這個,哦!就覺得這個好;看見那個,就很容易跟著它轉。哪怕他跑到別的地方去住了一晚,聽見人家的這個早晚課,唉呀!他覺得這個早晚課很好;看見那個走路的形象,啊,覺得他這個形象很好;然後呢,看見他那個穿衣服,他那個衣服很好。那很容易跟著他轉啊!但是這個圓滿的教法,我們聽得這麼個來勁,卻是沒有辦法內心上面策勵我們馬上起步,原因何在?那就是我們眾生無始以來的習氣,這個就是什麼?無明相應的所謂無明、塵沙、見思等等。

平常我們一向都是散亂心當中,對我們真實的內容啊,都是所謂「外門轉」。它那個六根所對啊,都是緣著這個塵境而所轉的。是吧?眼睛看見了,耳朵聽見了,很容易被它轉去。可是一個法,你要產生堅固的力量的話,一定要你深入地思惟,這樣,產生決定的見解,那個時候才產生功效。所以儘管你懂得了個道理以後,如果說你沒有能夠深入思惟,產生定解之前的話,它本身不穩。如果再加上環境什麼輕輕地一動、一轉的話,也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所以在這個地方啊,單單告訴你的是尊長善知識還不夠,還要得環 (p81) 境,所以這個就是同行、同修,共同的團體。所以真正修行最佳的地方─僧團,而這個僧團首要的─見,見解要共同,同修。那個時候,你眼睛所見,耳朵所聽,一舉一動啊,都在幫助你增長,那個時候就如虎添翼,這是我們了解的。

你不是說:「唉呀,我聽懂了一點道理啦!我自己就可以啦!」沒有用!那現在啊,乃至於懂都不懂,他就要關起來,說閉關去了,我不曉得他閉些什麼關!啊,自己我就有過這個經驗,我以前啊,以前經常、常常閉,我幸好我倒沒有閉長期的三年的關。我第一次閉的時候啊,那個時候就有人勸我。最早是印導師,說:「這個某人哪!那個閉關不簡單哪!講講道理可以啊!所以大陸上面真正修行的老禪和子,你有了問題,這非靠他指導不可啊!」當然,他老人家對佛法上的認識,當然這句話是絕對有分量,可是那時候我年輕,還是不能聽他。雖然不能聽他,他這話對我有絕大的恩德。所以我並沒有說長期,一閉閉幾年,那好、好、好,短期的來試試看,這樣。

從此以後,我經常地試,最短的一個禮拜,最長的三個月,就這樣試。自己曉得,儘管我那個時候已經有了這本書,我每次開始閉的時候,一定事先看一遍─啊,應該說,一定是也沒有一定,平常總是先把它溫習一下,然後呢,擺在這個地方,到有問題的去翻。就是自己發現哪:唉!這樣,就關起來的話,實在浪費的時間實在太多、太多!你得 (p82) 不到善巧嘛!所以這個地方,千萬大家注意啊!你真正要修行的話,沒有最完整的指導,而且這個指導,必定要有完整的傳承,這個是太重要了!這太重要了!那麼第一個,這一點記住喔!第一點。第二個呢?單單這個夠不夠?還要,

Constantly look at the scriptures and their commentaries which describe these.
【觀閱顯示此法經論,】

一定要還要拿大經大論,這個大經大論前面一再說過的,要無垢經論。現在我們有太多的這種各式各樣的書籍,這種書籍對初機介紹,種善根是非常好,因為文字淺顯,我們容易接受。可是你要想真正深入的,憑這個東西的話,不大可能,不大可能!古人的寫的書都是根據他的經驗報導出來的,就是這樣,所以你照著他去做的話,你可以跟他一樣體會到他所經驗到的事實。他經驗到的事實是什麼?「證果」兩個字。我們現在是大部分作在文字上的解釋,你看懂了以後,你可以寫出很美的文章來,不一定在證果上面有太大的幫助,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但是彼此間,各有各的長處哦!就是初機,那麼解釋文字;修行,是又一個次第。這地方說顯閱此法經論是「無垢經論」,通常是菩薩祖師造的這種論跟疏等等。

Amass the collections as causes for these. Clear away the obstructions which prevent these.
【勤修此因積聚資糧,淨此障礙。】

(p83) 說,喏!假定你還沒有生起來的話,那麼,要想生起來的因在哪裡?就是這個─淨障集資。實際上這個三個事情啊,我們一直、一直努力的就是這個三樣東西。這個三樣東西分不開的,就是我們在理念上面,平常行持的時候是三樣,可是呢在同時,同時。譬如說,我們現在來說吧!我們在這個地方,大家在上課,那麼大家跟那個善知識學,然後呢共同住在一塊兒同修;然後呢,學的是經論;平常的時候,懺悔等等是淨障,然後呢,三寶維持這個地方種種的話是積資。一切時處要什麼?「勤修」,而且恆常無間。這個不能間斷,哪一個時候你一間斷的時候,那個就是生死的因漏進來的時候。現在我們唯一該做、應做的事情,是儘量不要把那生死的因漏一點進來;漏一點進來,你就損害你自己那一部分。

Moreover, if you train your mind in this way, you will definitely acquire all the seeds for developing these, so this work is not insignificant; take joy in it.
【自能如是淨修其心,則定能下圓滿種子,誠非小事,理應歡喜。】

你只要能夠這樣的話,那一定能夠種下圓滿的種子,這個是大事情啊!應該歡喜啊!

The Great Elder [Atisha] said: One who wishes to enter the door of the Mahayana teachings should develop through effort over eons. The spirit of erilightenment, which is like the sun that clears away darkness, and the moon that quells the torment of heat.
【如大覺窩云:「欲趣大乘門,覺心如日月,除暗息熱惱,勵劫亦令生。」】

這個尊者就告訴我們,你要想進入大乘的門,那是什麼呢?就是這個:覺心。覺,翻成功我們中文;它的印度的原文,就是大菩提心。這個心就像日一樣,像月一樣。日是 (p84) 指它的光明,沒有比這個更光明的;然後呢,月是指它的清涼,能夠息熱惱的。又明,光明啊,又能夠息熱惱。這一件事情啊,哪怕再長,不要說一年、兩年不在乎,一生、兩生,就是一長劫,也應該努力去做。因為它那個功德實在太大、太大了!所以你是無法想像地大!

說到這個地方,他前面一再告訴我們,告訴我們說,不退小乘的因是什麼?你們還記得不記得?前面已經講過了,有人記得不記得,不退小乘的最大的原因是什麼?有人記得不記得?有人記得請舉手。現在我告訴你們哦!你們自己去找。不退小乘的因是見到真正求自利也非佛莫屬,這個是不退小乘的最大的原因。你們好好自己去努力,將來我溫習的時候,我會每一個重點會告訴你們。喏!譬如說以發心,雖然有多種,最勝的是悲。不退小乘的最大的原因是什麼?見到自利也非這個。那麼那個時候,所以我們一定要對佛修起淨信心來。要對佛修淨信心,一定要看佛的功德,說佛的身功德,佛的語功德,佛的意功德。然後呢,佛的意功德當中又分悲、智,以及佛的事業的功德種種。

這地方我隨便來說一下。我們通常總說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等等。這個法界一切有情的、一切有情的功德,這個功德要十倍,才抵得上佛一個毫毛的功德,你無法想像耶!所以功德,換句話說,我們現在只能說,拿功德當中的一部分來比,財富,財富只是一部分哦!有財富的人不一定人家尊敬他哦!要尊敬他的話,他不但要有財富,要有道德,對 (p85) 不對?還有各式各樣的道理。說你現在我們台灣來說王永慶,喔唷,王永慶還得了!啊!那不得了的。儘管你王永慶再、再有錢,我們台中市的全部比起來的話,財產,我想應該比他多吧?得!不要說台中市,台中縣、台灣省、中國,你怎麼算的話,王永慶怎麼能比啊!然後呢,對不起,欸,這個,不要說你中國,就算你整個的地球,整個你太陽系。整個太陽系在整個的這個宇宙中間,那滄海一粟,這個很明白。然後呢整個的法界一切有情的這個全部的功德,然後呢要加,還這功德的十倍哦!不是單單全部,十倍!這個十倍的法界一切有情的功德,只抵得上佛的毫毛,一根毫毛。他一根毫毛的功德可以抵得上這麼大,你想想看,佛,是大乘!

然後呢,這樣的百倍,要一百倍這個毫毛功德,那麼具足一個隨形好。然後呢,一千倍的這個隨形好的這個功德,才是一個三十二相的前面二十九相的這一個相好的功德。有三個相好不在裡邊:一個是眉間白毫相,一個是無見頂相,一個是這個叫什麼梵螺相。這個梵螺相啊,因為這個傳過來是從西藏傳過來的,這個文是世親菩薩作的,所以這印度過來的,這個經直接沒有傳到我們中國來,我們從印度傳過來。我並不了解這個梵螺相是什麼,我想可能是梵聲音相,這個我們現在存疑,暫時。然後呢,三十二相當中的萬倍,要萬倍那個二十九相的才算起來一個白毫相。然後呢是多少?再上面啊,不曉得,這個倍倍 (p86) 是越倍,然後再上面就是那個無見頂相。最後那個倍數是那個不得了的倍數,才是最後那一相的功德。你想想看,佛的功德多大!

所以我們現在的的確確啊,那個小乘人你根本沒辦法跟他講那個、講那個事情。在我們小乘看起來,那個「我也是羅漢、也是應供,佛也是羅漢、也是應供啊!」唉!你了解了這個佛的功德以後,你才會曉得了,所有的人成了羅漢了,你去供養他,嗯,這個不如「法供養」的什麼、什麼,乃至於百千萬分之一,原因就在這個上頭,原因就在這個上頭,是吧!所以你必定要把佛的真正的功德,有這樣的正確的認識,那個時候,你才會對於這個佛產生無比的羨慕欣仰之心。然後呢,把種種其他的道理相輔助,那個時候你才了解佛陀的真正的偉大。啊!那個時候你看起來,不要說是人天哪,人家羅漢,「不要,不要,不要!」倒不是說不要它,因為你弄了半天,最後還是要轉過去,還是要走這個路嘛!

這種種理由,不管你哪一個理由,你想得越多,了解得越圓滿,那麼那個時候自然而然,必然幫助你走這條路。結果發現有趣了,這條路還最快,最直,而且最省事啊!這麼個好法啊!所以這裡一再告訴我們:不要忙!我們事前你了解得越透徹,然後你去起步開始走,對你是越好啊,越好啊!好,那麼這個道理現在我們了解了。下面呢,量。說這個質是對了,量呢?

3 The measure of producing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Understand the measure of producing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as previously explained.
(p87) 【◎ 第三此心發起之量。如前已說,應當了知。】

他只是說這樣,那麼下面加一個註解。這個量,就是前面講那個大悲心那個地方啊,已經告訴我們了,就是221頁的最後,就告訴我們說「其悲生量」,說這個是悲生的量。到222頁開頭的時候,又告訴我們由這個悲,進一步增上意樂,才發起這個大菩提心。要這樣的大慈悲心,還要進一步發增上意樂,然後策發這個大菩提心─這個不是最高的哦!這個卻是我們初修行的人的心哦!這樣。所以我們還記得,當你發了這個心的時候,你拿這個回向的話,上品!這樣了不起哦!那個時候,你了解了前面這些道理的話,對這個就一點都不懷疑,一點都不懷疑!它就有這麼大、了不起的功德在。好,那麼現在呢,這個質也知道,量也知道,乃至於如此上去的步步次第,整個關鍵了解了,那麼發了這個願心了,下面哪,就開始要起步了。起步了,就要從受戒開始,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