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237LL1~P237LL1

手抄頁/行: #13 P142L7~P161LL1

音檔起訖:   100B_1958~101A_2930

廣論時時聽:        

上一次,我有一個題目,就是講到十二因緣當中,本來這個十二因緣從這個能生支切斷,所謂受緣愛,因為受是前面一重因果。能引到所引,這個能引的因所以感果,是經過這個愛、取、有三支引發以後才會結生,才會感得下一期的生死,所以從一般來說起來,從愛斷起。那麼,而現在那個第一百八十六頁上面說:「樸窮瓦大善知識,專於十二緣起有支,淨修其心,」欸,他就妙咧!他修的時候啊,從有支上面修,而不從愛、取上面斷,那是什麼原因?而且他照著這個思惟緣起流轉的道理,及還滅的道理,寫了一個道的次第;換句話說,這位大善知識這樣做的。那麼現在更有意思的是,宗喀巴大師引它來這個地方,所以實際上呢,換句話說,宗喀巴大師也是這樣做的。以這麼兩位大 (p143) 善知識,他一定有他的道理。我跟大家說,你們想想看什麼原因?

當然這我了解的話,這個的的確確不要說你們,就我現在來說,我也並不能夠很了解,不過把我所體會到的告訴你們一下,那麼你們就很清楚、很明白了。所以前後我們真正整個的重要的修行的次第呀,從前面一直到現在共上士,雖然說上士的不共的地方在他發的菩提心,但是修習的內容啊,真正關於滅除生死的方便來說,重點還在這個地方,這個我們要知道的,這個我們要知道的。所以今天晚上啊,就關於這個道理補充說明一下。 在說明這個道理以前,請你們翻到185頁。前次曾經說過,也考過;今天我不妨在這地方,就一起說明了。因為你們認真看過了以後,就對概念更清楚。這個185頁倒數第6行,他前面是說,這個從因感果快的是兩世圓滿,慢的呢三世;換句話說,最快兩世,最慢三世。那麼實際上呢,快兩世我們已經懂得了,那最慢怎麼會三世呢?實際上一個因擺在這地方,經過無量無邊劫才感果,怎麼會三世呢?這個道理今天重說一下。就是由於無明而行,當你有這個行的時候,任何一個行,行就是業,它這個業一定什麼?薰那個識,一定會薰那個識。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做任何一件事情,一定這個影響力量會落在我們的識田當中,落在我們識田當 (p144) 中,那麼這個專門呢叫「薰」。

比如說你看一樣東西,你看過了,你就─「嗯,看了一樣東西。」你就有個認識,這樣,雖然事情過去掉了;或者隨便跟人家做一件小的事情,大的、小的任何一件事情,這個專門名字叫「薰」。就好像我們在這個地方點了一根香,然後呢上面一個東西紙在那裡,那自然而然,欸,這一張紙上面這根香的煙薰在那裡一樣,這樣。那麼我們做任何一個身口意的,或者你腦筋裡動一個腦筋想了一下什麼,腦筋裡面就有個影響力量落在這個識田當中,看見的也好,講話也好,身口意任何一個。

可是影響了以後,它這個是不是下面緊跟著會感不感果,還要看什麼?有了這個影響以後,是不是不斷地把這個影響力量再加強它,這個以前講過的。現在再簡單地說一下:它下一生怎麼樣,那我們不知道,但是下一念如何,那我們人人感受得到,下一生跟下一念之間的差別在哪裡呢?每一念是剎那的生滅,前一念滅,後一念生;前一念滅,後面一念生,就是這個是剎那的生滅。我們現在一期的生滅呢,把那個剎那的生滅總結起來,到那時候結一個總帳,就一期的生滅。你把這個同樣地從前到後能夠擴大,就變成功剎那的擴大到一期的生滅。

(p145) 現在這個道理說一下:譬如說我們眼前哪,在這裡大家做一件事情─上課、聽課,所以自然而然在這個地方啊,你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做這個事情,這是沒有錯。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啊,說我們這是現在進行當中。等到課上完了,然後聽完了下了課,你繼續下面一步要做什麼事情啊?下面有的人聽完了、做完了以後出去了,他還是把這個腦筋擺在這個地方記。有的人呢不是的,他完了以後,他說現在要做下面一步事情。

那下面一步事情,怎麼會讓你做下面一步事情?說前面一件事情結束了以後,下面一件事情要繼續做的原因,我們很容易找得到。假定說有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擺在那個地方,絕對重要的事情對你來說;你呀,做完了這件事情以後,放下來,一定馬上去忙這個事情,對不對?譬如說,啊!明天對你有一個非常絕端重要的一件什麼事情,假如世間的人來說啦,做一筆交易,而這個裡邊哪,或者要賺大錢,或者要虧大本,乃至於性命交關的事情。而眼前卻是你非要做不可的,就是我們做這個事情;做完了,你一定下了課以後,馬上忙那個事情去。

還有一種呢,就是倒沒有這個事情,沒有這個事情,那麼下了課以後,到臨下課的時候你就想:「欸,下面一件事情,要幹什麼事情要做了!」所以自然而然在臨下課的時候,那個概念如果先現起來,你想起了:哎呀,對啊!哦,我下面一件事情要幹什麼去做 (p146) 了;你自然而然哪,下了課就做那件事情。如果第二個條件也沒有的話,下了課以後幹什麼?習慣性地下了課你幹什麼,你就去做什麼去。然後呢,最後連這個都沒有的話,你照著一般的次第,以前一向的習慣,一般的次第,就照著去做。

我為什麼要說這個話?大家還記得不記得:「諸業於生死」,這個業呀,前面這個業,在生死當中感發的次第,叫「隨重、近、串習」,記得不記得這個?《俱舍論》上面。在這個業在生死當中,哪一個先引發?第一個,重業一定最先發;第二呢,「近」,什麼叫近呢?就是說你前面一生臨終的時候啊,什麼這個先讓你這個識田當中、心識當中先現起來,欸,那個時候即先引發你。

第二呢,境。什麼叫境啊?就是說你前面一生臨終的時候,什麼這個先讓你這個識田當中,心識當中先現起來,欸,那個時候起先引發你。還有呢,如果這個都沒有的話,就看你的習慣性,你的習慣愈強的,這個東西先起來;如果這個沒有的,先造的業來先感發,對不對?一生固然是如此,一件事情也是如此。喏,我們體會到這一點,那就很清楚地,雖然我們還沒有死,對現在來說;同時我們也忘記掉了前一生怎麼到這裡來,但是眼前的事情,也同樣地這個道理,完全同樣這個道理。所以說,它真正地感得我們的,那是什麼呢?就是這個力量,這個力量,這個力量就是一種業的力量。

那麼這是第一個,了解了。第一個了解了以後呢,進一步我們說,嗯,為什麼是三生?他上面告訴我們,說當前面一個因位識─是的,你感受到了以後,然後呢,這個因位識,譬如說我們現在做的 (p150) 很多事情,下了課以後,你也許忙這個、也許忙那個、也許忙這個,可以做各式各樣不同的事情。做的事情只有做一樣,對不對?只有做一樣事情,那麼這一樣事情,是什麼啊?就是你在前面哪,在前面因位識當中,就是你這個、我們這個之前,或者就是上課這件事情本身,或者在上課以前。如果上完了課以後,你對這個課的影響力很深的話,上完課以後,你繼續地在想著這一個上課的事情,所以課雖然完了,欸,這個東西在繼續。所以前面落下去的這個識,是你上課的時候落下去的,下面馬上又繼續下去─這個第二生,就結了果了。

還有一種呢,是前……下面做一件事情,不是我們上課當中聽的或者講的那些事情,而是上課以前哪,已經落在那個識田當中。那個是因位識,可是擺在那個地方,你沒有緊跟著去做,沒有緊跟著去做。那麼這是在前面啊,它有一種特別的力量,使得它在這個地方,這個落下去的因位識,總有其他的因素,使得你慢慢、慢慢、慢慢、慢慢地,就像前面所謂,你覺得很重要,很重要,然後呢留在這個地方。所以這一堂課一完了,你馬上就做這一件事情去。至於其他的次要的這種事情啊,他並沒有東西去引發它,並沒有東西引發它。

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啊,雖然中間有無量世的間隔,雖然有無量世的間隔,但是呢是 (p151) 餘重因果。什麼叫餘重因果啊?哪,你原來這個因位識,它並沒有薰發,落在那裡,它沒動。這一個因位識要感果的時候,一定還要什麼啊?要愛、取去滋潤,它並沒動。這個因位識之感果的話,是一定有一樣東西薰發,薰發了以後它現起。你一旦那個所生、能生,這一個關係當中能生支薰發了以後,它下一世一定要感果的。這一次所以沒有感果的原因是,被其他的東西佔有了。所以對這個原來因位識的所以感果來說,它這個並沒有動它;所以其他的這一個因位識,被其他的愛、取來滋潤,它感了果。所以真正說起來的話,這個不算。所以在這個理由當中說三世圓滿。

我這麼簡單地說明一下,如果說你們對這個概念很清楚的話,就可以了解了。如果概念不清楚的話,就算我這麼解釋了,你們還不一定清楚,那麼就把今天現在這個話,聽得很清楚以後,仔細地看一下,這麼兩世、三世啊,就很清楚,就很清楚。而這個,剛才說雖然前一生到後一生,我們不一定把握得住,但是從前一剎那到後一剎那,但是前面一件事情到後面一件事情,我們就很明白了,很明白了。那麼這個明白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平常我們哪,就是要想努力去做的事情,就是一直繼續下去,或者我們下面要做什麼事情,這個力量從哪裡來的?就是從這前面怎麼樣使得這個因,使得它感果,這完全是同樣一個道理,完全是同樣一個道理。那麼下面的是書本上面,看哦!這個:

p. 185 (8) (複習)

(p152) 【如是已生諸果支時,然而全無實作業者,及受果者,補特伽羅之我。】

不管它是兩生也好、三生也好,在整個的生死的流轉過程當中,它只是什麼?前面這個如是因,然後呢感得如是果,它整個地從因到果的話,分十二支,三世兩重因果這樣輾轉。而這個三世兩重因果的話,快則兩世圓滿,慢則三世,但是時間分段來說,它一定是從那個能引、所引、能生、所生這樣,所以三個時段兩重因果。就是這樣的,有這樣的因支,有這樣的原因,然後呢必然感得這樣的果,必然感得這樣的果,這個裡邊啊,它並沒有實際上誰來做它,沒有!你當你無明沒有消滅之前,換句話說有無明的時候,你一定會啊,無明相應了,就會有行。無明就是惑,有了惑的話,自然而然你不懂得道理,你就會造作種種的身口意的業。你要嘛不造,造了業以後啊,那個識田當中就把那個薰在那個地方,有了這個識以後,下面就一支一支來了,就這樣。

那麼譬如說我們現在說,我們感受到痛苦,然後感受痛苦之前,先一定有個「觸」,什麼觸呢?就是根、境、識三事和合生觸。我們眼睛看見顏色,然後有一個認識作用,耳朵聽見也是如此,身體碰到也是如此。那麼當感果的時候,我們要曉得,這個感果有兩種,有一個內因果叫異熟,有一個叫外因果就是增上。平常內因果就是純粹我們自己內身 (p153) 上面來說,外因果呢就是器世間,造業的時候也是一定這樣去造的。外當然包括了這個器世間,跟我相應的其他的外面的你們這些,有情、器世間都是這樣;那麼內因果的話,純粹是我。所以感果的時候,這一定是這個因緣又重新配合起來了。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順著這個無明流轉生死這個次第,這樣過來的話,那麼當觸現起的時候,第一個觸,就是你又是這樣,內外的因緣又碰起來了。因為無明緣生的觸,下面一定就是感受。然後如果你造的是善業的話,感受是樂受,你歡喜的,那個時候生貪愛;如果說你造的惡業的話,感受是痛苦的,感受是痛苦的,那麼你生的這個貪愛,還是愛支當中的,叫乖離,你不願意的。如果說,不是善、不是惡的中庸性質的話,叫捨受,那個時候說不上來快樂不快樂,那麼你這個愛也是一樣的,不是強烈的貪或者強烈的瞋,而是癡相應的這種,這樣的情況。

所以大家會說:「是啊,這個事情要我們不懂得這個道理之前的話,我們必然什麼啊?這些事情碰到你身上就是痛苦嘛,你覺得受不了啊,受不了的話那怎麼辦呢?你就發脾氣,你就不能忍耐啊!然後看見好的東西嘛你就歡喜啊,自然貪著,我們好的嘛人人歡喜啊,對啊,沒有錯啊,這樣,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是,這個是一點都沒錯的,這個感受就是感受。但是對不起,這個感受,誰在感受啊?那只是說由於這樣的無明、行、 (p154) 識而來的名色、六入、觸、受,而受完了以後呢,它一定愛、取、有,繼續地流轉生死。它所以有這個受的話,不是說你是受者,它是來給你;受就是這個受,所以它叫,下面告訴我們哪:

【如前所說從唯法因支,起唯法果支。】

話就主要的就在這個上頭。只是啊,前面有這樣的一個法,這個法是因,因地當中你造了這個無明、行、識等等,然後呢感得的這個名色、六入、觸、受。現在呢,這個因感得這個果,這個果也是個法,就是這樣。所以這個地方實際上並沒有你─痛、痛就是痛嘛,然後呢就是如此而已!這個地方並沒有「你」這個東西,有沒有你它都是痛。所以你不必想,欸,碰它痛了,你不必想:是不是我在痛啊,你不要想它,痛就是痛,快樂就是快樂。

所以在這個地方,平常我們真正造業的有一個特別的原因,什麼原因呢?就是當你感受到了以後,如果你了解到了這個道理以後,是的,你不願意痛,那怎麼辦呢?不願意痛嘛,就把這個因哪,痛的因啊,現在是果,已經結了果是你無可奈何的,你只要把因上面,能夠把它淨除的話,那個果自然消除掉。所以你了解了,一切只是唯有法的因,而必 (p155) 然感得法的果,你要不受這個果的話,那─一個辦法,唯一的而且是,只要因地當中能夠淨除,自然沒有。

所以當這個樂受現起的時候,你曉得:噢,這是前面有它的因,感這樣的果;然後呢,當這個樂受現前,你對它的時候,這又是一個因,感得將來的果。苦受亦復如是,苦受亦復如是。所以他從前面的情況來告訴我們,說所有的這個一切的受,都是苦,這個樂受眼前雖然是樂的,但它究竟來說是什麼啊?還是苦的,苦的當然是苦的。所以當你認識了這一點以後的話,苦受你就不會引發瞋,樂受是不會引發貪,捨受就不再像以前癡當中。從這個時候啊,你就看得清清楚楚,你就不會為了這個我啊而去忙。否則你碰到這種情況的話,人家打你一下,「你這個傢伙為什麼打我?」你發脾氣了!處處地方啊繞著這個我在轉,對不對?

所以我們造一切業的真正問題,都在這個我上轉,現在你了解了所有的這些東西,無非是這樣的前面的法,沒有「你」這個東西,沒有「我」這個東西,而這個法之所以必然產生眼前這個情況,是這樣的因感這樣的果。當對這個法本身,現在的,你如理地聽聞了以後,然後呢如理地思惟,如理地作意,還是照著這個法,然後呢找到了它根源的話,正知見就生起來了。正知見生起來,進一步照著它去修持的話,那個正智啊,那個時候智慧 (p156) 生起來了;智慧生起來,這個無明就破了。無明一破的話,結果呢,無明既然滅了,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下面整個的一套東西統統滅掉了。好囉,沒有了!這個生死的流轉就切斷了。

上一次那個考題,就是這個意思,今天說明了,大家了解不了解?這個時候我可以很詳細地說明,但是呢我希望大家還用心地體驗一下。今天晚上的這個話,非常重要的!你能夠在這個上面深入地觀察一下的話呢,你就了解了:啊,原來這樣!但是,假定我們不了解這個生死流轉的必然現象,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我們就不了解只是前面的這個法;這樣的法,在因地當中有了這樣的一件事情,那麼必然感得果上面這樣的一個結果,這個我們不了解。不了解,於是妄執一個「我」,也就妄執處理我的這種事情,說「我所」等等,於是你做的事情都是不合理的。這個叫無明哪!你把握不住因果的本質,自然而然跟著它一直在轉,永遠跳不出來。

所以當你了解了這個十二有支的這個道理以後的話,那麼你的煩惱啊,就沒有煩惱了。眼前之所以一切的感受,叫你樂,叫你苦,乃至於不苦不樂,無非說明了一個事情,就是前面這樣的因果流轉,而且這個流轉永遠這樣下去,永遠這樣下去。假定說你不了解這個道理的話,沒有停止的時候。苦的當然是苦的,快樂的本身會壞的,也是苦的,最糟 (p157) 糕的是不管它是快樂也好,啊,苦嘛當然不要了,就是就算是快樂,但是它保持不住的,它最後的結果還是要壞,還是要受苦的。還是要壞、還是要受苦的,所以策發了你切斷它的這個決心。

同時你也了解了,所以有這個流轉的根本原因,就是你不了解它必然的因果關係,妄執一個錯誤的概念,而這個錯誤的概念,就是什麼呢?煩惱。我們已經曉得了,真正繫縛生死的主力是業,可是業跟煩惱兩樣東西,可是這個裡邊呢是煩惱上首。如果說沒有煩惱─惑的話,雖然有業,它不會感果;反之你有惑,有煩惱,雖然沒有業的話,它因為這個惑的關係,無明的關係,隨時就要造業,造了業馬上要感果。那麼那個時候你就進一步啊,切斷那個惑,那個煩惱。前面也告訴我們,這個煩惱生起的次第,最後推究的結果,原來這個煩惱生起的中心在什麼啊?在無明,我們不了解事情的真相,然後在那個五取蘊,明明沒有「我」的地方,執著了一個「我」,就這樣。所以最根本在這個地方,於是你就找到了:啊!原來在這個地方拿掉了,那就問題解決了。

同時十二因緣當中也告訴我們,本來這件事情的過程當中,只有這樣的前面的這樣的「唯法因支」感得「唯法果支」,這個地方沒有這個「你」這個東西,沒有「我」這個東西欸!所以你只要把這一個流轉次第了解了以後,你前面所妄執的那個我啊,找了半天, (p158) 原來找不到啊!偏偏確實是生起煩惱的中心就在這個上頭,所以你對這一個能夠如理了解的話,好了,煩惱沒有生的根。換句話說,煩惱的根沒有了,拔掉了,生死當然到此為止。這個概念清楚了,這個第一步。

第二步呢?我們談到這個有支這一件事情。是,平常修學佛法的時候啊,我們現在不要說大乘,就是說真正正斷生死的時候,譬如說我們講聲聞、緣覺,他有一個不同的地方,聲聞乘的斷法是一定什麼啊?聽別人的言教,就是佛陀給他開示以後,那就叫聲聞,然後呢照著去做。那麼通常這個教法一定是苦、集、滅、道,「這是苦啊,你應該了解啊!」這樣。所以在我們修學這個佛法的時候,所謂這個三十七道品,一開頭的時候觀什麼?欸,觀身不淨,觀受是苦,就是觀從這個上面觀的。他先強烈地感受到,啊!這個眼前的一切,都是痛苦,都是痛苦!然後呢,你一心一意對於眼前的所有的東西啊,你都要排除掉了。而這個痛苦哪來的?從那個感受上面來的。那麼它為什麼這個會這樣呢?就告訴你,哪,就是啊,這真正的重要的啊,佛陀會種種開示我們,就是讓我們貪愛去除。所以凡是貪愛強的人,他就給他弄一個不淨觀,正對治你的貪愛;反正你瞋心強的人,他就給你個慈悲觀,正對治那個。讓你先那個粗猛的煩惱拿掉,然後呢進一步,他總是直接從斷那個貪愛下手,是直接從貪愛下手。

(p159) 平常我們講道理的時候,就是講完了半天啊,講是講的,這個貪愛拿不掉,因為我們沒有真實用過功。假定說我們有非常強烈的,唉!一心一意要求解脫,那什麼東西他不管了,那個時候他不會想走大乘的路子,只想自己解決。為什麼會有這麼強烈呢?因為感受到那個痛苦得非常強烈、猛利,那就告訴你:喏、喏、喏,這地方就告訴你一個方法,然後呢你照著這個方法努力去做的話─好,就解決了!所以這個時候他一定告訴我們,就是這個四念處,第一個觀受是苦,觀身不淨。他為什麼要這樣呢?這最難斷的是貪愛,然後呢,這個中心在什麼啊?就是這個薩迦耶見、我執,又叫有身見,或者叫壞聚見,對不對?現在你既然對於這個生死感到這麼可怕,強烈地厭惡,佛陀那個時候就讓你啊,照他正確的辦法,去深入地觀照,找:你這個身體是什麼啊?啊!原來是一無是處,這樣地可厭啊!等到你對這個東西產生強烈的可厭的心情已啊,那個貪就對治掉了。當這個東西徹底地拿掉了,這個惑就沒有了,這個愛這支就斷了,問題解決了,問題解決了。

但是利根的,欸,他不是用這個方法,他用十二緣起,這樣的方法。他不一定經過佛陀的教示,他自己能夠觀察世間的現象,那個時候他可以斷。那麼現在這個地方,所謂樸窮瓦善知識,根據的就是從這個。那麼現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談談那個有支的情況。有啊,經過愛、取,然後有,第一個我們首先要了解的,要把每一個定義弄清楚,請你們看 (p160) 183頁,第4行,

p. 183 (4) (複習)

【有者,謂昔行於識,薰業氣習,次由愛取之所潤發,引生後有有大勢力,是於因上,假立果名。】

首先我們要確定認識「有」是什麼,有是業,主要的哦!記住:有就是業,就是這個。實際上呢這個十二支當中,有兩支是業─無明、行、識的是業;然後呢,愛、取、有的是業。凡是你任何一個行為,任何一個業,當有了這個業以後的話,這個識田當中一定會落下一個影子,所以他就說「行於識薰業習氣」。這個行了以後,然後呢由於這個業的薰發,在識田當中就產生了這樣的影響力量。可是最早的這個影響力量,是薰在這地方,影響雖然影響啊,它不一定感果。所以前面這個無明、行,只是產生一個因,擺在這個地方了;那麼這個因是不是要感果呢?還要看你啊,下面有沒有繼續不斷地去薰,薰習它,這個薰習就相當於滋潤一樣。

那麼所以下面由愛、取不斷地去滋潤,然後呢去滋潤的話,於是這個業的力量是越來越強、越來越強,力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大、越來越大,到那時候啊,它會感那個果。而這個果,換句話說,下面就要來了,所以叫後有」。它為什麼這個同樣的行,不叫行 (p161) 而叫有呢?是因為由於眼前的以愛、取相應的這個業,同樣的也是業啊,他這樣地不斷地去造了這種業的話,將來必然會感得後面緊跟著來的。前面我們講過,業的感果不感果,要怎麼樣啊?要增長廣大。什麼是增長啊?造作已增長業,這種業才會、將來一定要,「定」,要會受的,一定會感果的,這樣。所以當開始造作的時候,欸,那是因位,不一定感果。那麼什麼情況才感果呢?你再增長。增長什麼啊?同樣的業,不斷地就把它再做、再做、再做、再做、再做,就是把它擴大,就是這個意思。什麼東西擴大呢?就是愛、取兩樣東西。

所以如果我們這個地方不明白的話,你們只要把前面業增長決定這個道理啊,再溫習一下就了解了。所以他告訴我們,譬如說有幾樣東西它不會感果的:夢裡邊作的啦,然後你作的時候無心所作的啦,然後呢不利不數所作啦,這一類事情;乃至於雖然你增長啦,假定說你經過悔,或者對治損壞了以後,它不會感果的。大家還記得不記得啊?除了這個十種以外,那麼這個十種不增長,其他的都增長。反過來說,前面這個所以感果的是什麼啊?增長了。那麼這個增長在這個地方不叫增長,他用另外一個名詞,「次由愛取之所潤發」,潤是滋潤它,讓它再發作起來,這個就是增長了。現在清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