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239L8~P240L7

手抄頁/行: #13 P215LL1~P227LL1

音檔起訖:   103A_0927~103A_2930

廣論時時聽:        

The training in the precepts that cause you to not separate from your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in future lifetimes as well has two sections:
【第二修學餘生不離發心之因分二。】

(p216) 因為菩提心從現在開始乃至於證得菩提,所以不但現生,而且將來一直向後,一直要增長,不可以讓它失壞的。下面說,緊跟著以後怎麼辦,怎麼樣使得這個心能夠不捨棄。

1. The training in the precept to eliminate the four dark practices which weaken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2. The training in the precept to adopt the four light practices which keep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from weakening.
【① 斷除能失四種黑法,② 受行不失四種白法。】

有四個惡法,如果造了以後餘生就會失去,反過來有四個善法、白法,造了以後自然能夠增長,這個就出在《大寶積經》。現在我們上的那個《大寶積經》,主要的就是講這個。那個《大寶積經》我想大家都聽過了,一開頭那個世尊跟迦葉菩薩提起的就是這件事情,就是提起這件事情。不過這個文稍微有一點點差別,這沒關係,這是因為兩個翻譯,經過了不同的翻譯,在文字上面有一點差別,意義上面並沒有出入。現在我們看:

In the Chapter of the 《Ratna-kuta Collection》 there are statements that list the four practices with respect to not actualizing or forgetting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in future lifetimes
【◎《大寶積經。迦葉問品》說成就四法,於餘生中忘失發心,或不現行。】

說如果說你做了這四樣事情,那麼將來你會忘失,失掉了,或者那個菩提心不再現行。說到這個忘失或者不再現行,也許我們會說:「前生的事情,那我們這一生好像都記不得嘛!也沒有現行嘛!」實際上我們現在的很多習慣什麼等等,都是前生的習慣這一生帶來的。有的人聰明一點,有的人是笨一點,有的人哪,欸,他寫文章或者什麼碰見一點 (p217) 飛花落葉,啊,這個情緒,這個潮思啊是潮湧而來,寫出來文筆很美,可是你要他碰到算術的話,他就頭痛得要命,表示他腦筋不好啊,但是他一加一加出來就叫他困難。有很多人哪,他對那個數理啊他非常清楚,可是你叫他寫文章,啊,他覺得這個非常困擾。為什麼?前面說的這種情況,並不是他腦筋不好,但是有的人就偏向那個、有的人偏向這裡,為什麼呀?現在這個現行,也就是說他前一生這麼帶來了。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如果你這一生造了這種業了,「他世現行猶如夢」,還記得這句話吧?到下一生他生起現行的時候像夢一樣,你自己不曉得為什麼來,它就這麼來了欸!就是這樣。

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我們這一生難得地獲得這樣殊勝的寶貝,你這一生雖然努力了,但是如果說你繼續做對的話,下一世自然它又現起來了。就像我們剛才一樣,這一生有很多人哪,就說這個天才;現在你這個天才就是跟菩提心相應,那何等地好啊!反過來說,你如果做得不對的話,這一生辛辛苦苦學會了話,對不起,下一生就沒有了。何況這個菩提心,一直從現在開始要憑著它作為根本,圓滿佛道,這麼珍貴、這麼可貴的東西!所以這個兩點啊─黑法,我們眼前就要斷除;白法,要努力!

結果你能夠努力了白法,欸,到下一世不要努力它自然現起了,這個多省力啊!這個多省力啊!就像我們常常說的那個比喻一樣,說現在如果你要做一個老闆的話,然後呢做 (p218) 一個小販,大街上揹了個箱子賣枝仔冰賣起,要賣成功一個大老闆的話,那不曉得做到那一天哪!但是如果說你從小生在一個大老闆、董事長家裡的話,那什麼都不要,對吧?你什麼都不懂的時候,你就是個小老闆,就是在這樣。哪!現在我們就是這樣,這個這一生你能夠稍花一點氣力的話,下一生你生生世世就是那個什麼?佛的佛子,連他世間的國王的王子我都不要幹,有這麼大的好處哦!所以下面這兩點不要輕視它,現在我們學一下,看下去:

and that list the four practices with respect to actualizing and not forgetting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not casting it aside until you reach enlightenment.
【又成就四法乃至未證菩提中間不忘菩提之心,】

這是好的。

They are presented as precepts of the aspirational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或能現行,此即願心學處。】

真正我們學了願心,該學的,那個是有憑有據的,這個就出在這個《大寶積經》上面。

The four dark practices are as follows.
【四黑法中,】

那個「四」,先說四個黑法,總之先要避免的哪一個。

Deceiving abbots, masters, gurus, and those worthy of offerings.
【欺誑親教及阿闍黎,尊重,福田者。】

(p219) 這是第一條。在《大寶積經》上是這樣的:欺誑師長,已受經法而不恭敬。不曉得你們記得不記得?這個《大寶積經》這樣說這個,最主要的,人、法它都擺在這個地方。現在這地方只講人,所以他所以欺誑師長的原因還是不敬重法,你如果真的敬重法的話,他不會欺誑師長的,這我們要了解的。我們下面解釋一下,這個概念就很清楚了。

Understand this in terms of two approaches:
【當以二事了知,】

關於這個問題分兩方面:

the objects of your action and what you do to these objects.
【一境二師易知,】

第一個呢就是,我們分兩方面來說,第一個你所欺誑的對象,就是這個「境」。欺誑的對象是什麼?「二師」,就是欺誑親教及阿闍黎尊重。

According to the explanation in Sthiramati's Commentary on the Kasyapa Chapter: the objects are abbots and masters (this is obvious), gurus (those who want to help), and those worthy of offerings (though not included in the rank of the previous two groups, they have good qualities).
【言尊重者謂欲為饒益,言福田者謂非師數,然具功德,此是《迦葉問品釋論》所說。】

這樣。這個「二師」,他前面就是說親教或者阿闍黎。這個親教,平常我們說和尚,譬如說我們現在出家了,那麼剃度了,有一個是叫親教師,然後一個是軌範師,換句話這個地方就兩個─親教及阿闍黎。那麼「尊重」呢?就不一定是你的和尚,不一定你的阿 (p220) 闍黎,而是什麼?「謂欲為饒益」,他的的確確對你有好處的那些善知識。「言福田者謂非師數」,除了上面這一些,還有講福田的,這不一定是老師,但是呢這個地方是具有功德的那些。哪一些?譬如說自己的父母,他不一定是自己的老師,但是絕對是一個大功德田!那麼這個就是在這個境,《釋論》上面,那麼這第一件事情。二,第二件事呢?

What might you do to these objects that would be a dark practice?
【二即於此境由作何事而成黑法,】

對於這個對象,你做了、造了什麼事情就是算惡法、算罪惡呢?

It is a dark practice if you consciously deceive any of them.
【謂於此等隨一之境,故知欺誑則成黑法。】

換句話說,你欺騙他─心裡面是這樣的,明明這樣的,而你欺騙他,那個不可以。

With respect to how you deceive them,
【欺誑道理者,】

他還很詳細地說明,什麼是欺誑?

《the Commentary on the Kasyapa Chapter》 says that when they compassionately explain transgressions, and you then confuse them about yourself with lies, it is "dark."
【《釋論》解云:「謂彼諸境以悲愍心舉發所犯,以虛妄語而蒙迷之。」】

就是這樣。真正的老師,我們現在曉得尤其是大乘的老師,他隨時隨地只有一個目 (p221) 的,無非是希望你向上。你有不對了,他就指出來告訴你,那麼然後呢告訴你怎麼策勵你。所以看見你不對了,告訴你:「某人哪,你不對了。」碰見這種情況,我們為過失而遮蓋,就這樣,乃至於找一個藉口,這種東西是非常嚴重、非常糟糕!老師之所以為老師,在什麼地方?就告訴你:「喏,錯了!你改過來。」

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正知見,最難得的─正知見,而且最根本的原因在什麼地方呢?我們在無明當中,並不知道我們錯誤!那麼這個時候一定要靠什麼?靠一個明眼人。那這個明眼人告訴你:「某人哪,你錯誤了。」你不但不接受,還要欺騙,還要這樣的話,你為你自己的黑暗保護。換句話說,當下你增長的是什麼?增長了惡業。既然你增長了惡業,下一世現行的就是惡業,而這個惡業偏偏又是善業的正對治,這個很清楚。如果這個地方要想把它弄明亮的話,那點燈,點燈黑暗就沒有了;你把那個燈拿掉了以後,自然只有剩下黑暗,這很清楚、很明白的!所以我們中文譯本當中還有一個「受了經法而不恭敬」,經法上面告訴我們的什麼?就是這些道理,而這個善知識告訴我們的就是經法,這樣。假定你真正尊重經法、恭敬經法的話,自己不曉得,師長告訴你,哎呀!高興得不得了,感激得不得了,馬上改,你會欺誑他嗎?當然不會!對吧?所以這個內涵非常重要!

(p222) 這一個事說到這裡,我就想起一件事情來。我以前就是在,那時候還是小的時候,先父啊,有的時候告訴我一件事情。那時候我們,那時候的情況遠比現在好,我們那時候家裡面的家長說,很少是敢對這個尊長去回嘴的。這有的時候不小心,如果說了你什麼啊,自己也講一點道理辯論,我父親就呵斥我,呵斥我,這樣。說:「古人哪,古人哪!很重要的就是要照什麼呢?不是說,真正重要的,聖賢都是靠什麼?努力改過而來。現在所以別人告訴你過錯,你呀求之不得,歡喜都來不及,何況是尊長?所以就算人家說錯了,要曉得,那個時候你如果說否定或者辯的話,下次缺少一個再提醒的機會,你懂嗎?」那個時候我不大懂,我現在了解了。

我們常常有這種情況,我自己也是一樣。剛出家的時候看見周圍的那些,不但是自己的尊長、同修,常常告訴他:「哎呀,我現在混身缺點哪,希望你告訴我。」但是就很少有人告訴我。我當時也不懂得什麼道理,後來慢慢、慢慢地了解了,人家不是不告訴你,有的時候偶然告訴你了以後,告訴你這個不對,你總是覺得:欸,對的、對的,我沒有錯!人家第一次講的時候滿好心地告訴你,你既然對的,誰願意第二次再告訴你呀?我們平常都是犯這個毛病。所以不知不覺之間,叫人家來勸告你、幫助你的路,自己已把它砍得乾乾淨淨,下次人家看見你就算了,「好了,還有什麼好跟他講?」就是這個道理。所 (p223) 以說就算人家說錯了,你還是很歡喜地感激,他至少─他吃飽了飯能夠來管你的事情,不是對你的幫助嗎?

所以古人有「千金市骨」這一個典故。他要求千里馬,買不到,結果有人說:「欸,以前倒有過一匹千里馬,可惜死掉了。」「欸,沒關係!」死掉了他也去買,出多少?一千兩金子。這個千金也許不是一千兩金子,一千塊錢。現在一千塊錢不值錢哦,以前是不得了的啊!那個錢是不得了的!我小的時候,我聽說這個雞蛋啊,這個一個銅錢一個,所以一塊錢可以買雞蛋買三百個。哦,你想想看那一千塊錢要值多少錢啊?那個馬已經死掉了,根本就沒有用的骨頭,他花了一千塊錢去買─拿我們現在來說啦,花了一千萬買一個死馬骨頭。結果真正有馬的人,一聽見說:「欸,這個人倒真是愛馬的。」就馬上馬賣給他了。換句話說,你有沒有這個誠心,所以這一點我們的的確確要懂得這個道理呀!

所以普通的人來規勸你呀,我們也都應該感謝他,所以叫「子路聞過則喜」。子路之所以為聖人的原因,人家告訴他錯了,他「哎呀,歡喜啊、感激呀!」我們現在人家告訴你錯了,心裡面找了半天的藉口,「我總歸是對的」,就是這樣,那你還有什麼希望改過啊?所以這個地方千萬注意呀!這個地方非常重要!我們修學佛法特別重要的第一點,特別重要的第一點。

(p224) 何況你還是欺誑的心裡面,你不曉得,那個時候你就應該進一步找老師,這個尊長告訴我,他總有原因在。所以前面一開始學的時候特別說,我們在長夜無明當中啊,不是貪、就是瞋、就是癡啊!有人提醒我,我總要想辦法先去找到他那個話。你先不要還沒有講,或者一講的時候,你把你一大堆理由講的啊,他說了一句話,你已經說了一百句還要停不住,那還談什麼?就算說一句,你不懂,你還追問說:「欸,對不起,我沒弄清楚。」總歸有道理,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到,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學的。何況現在進一步還有欺誑心,你還明知還要這個樣,那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這個地方,

p. 240

It says that whenever you try to mislead your gurus about yourself with an intention to deceive, it is "dark."
【總之凡以欺誑之心,作蒙蔽師長等方便,一切皆是。】

就是這個。

However, it has to be misleading with lies—the deception which is not lying will be dealt with below.
【然諂誑非妄者,如下當說,】

欺誑跟諂誑不一樣,下面另外一個諂誑。

This is because its remedy is the first of the four light practices, and the Compendium of Trainings says that eliminating the dark practices is a light practice.
【此須虛妄,以《集學論》說斷除黑法即是白法。】

反過來就是白法了。

(p225) 【能治此者,即四白法中第一法故。】

它的正對治是什麼呢?就是剛才那個。反正黑白兩樣東西就是這樣,有了它就沒有我,有了我就沒有它,兩者當中。


Moreover, it is said that incorrigible students deceive their gurus when they say one thing to the guru and secretly say something very different to others, who then say, "Careful, this will come to the teacher's ears."
【若於尊重啟白餘事,而於屏處另議餘事,說善知識已正聽許,亦是弟子欺蒙師長。】

這個地方是另外一種,說當面在這個善知識身邊這樣講,跑到另外地方說另外的,說這個善知識已經聽許了,這也是欺誑。這種事情我們有的時候容易犯,就是對這個善知識上面先避重就輕說一點點,然後跑到別的地方去強調這件事情,這個不可以,這個不可以。總之下面還有個叫直心。必定要了解我們這個心裡面無始以來積累的那個髒垢,你要盡最大的力量,不允許它一點點有這個東西在,一點點有這個都是損害自己的。第一是上面說過的,下面第二:

Making others feel regret about something that is not regrettable.
【◎ 於他無悔令生追悔。】

那麼:

This is understood through the same two approaches mentioned previously. The object is persons cultivating virtue without regret.
【其中亦二,境者,謂他補特伽羅修諸善事,不具追悔。】

這個「境」就是對象,這個對象就是別人。別人哪,那些人做的好事,他對的、正確的,不應該追悔的。

What do you do to them? You intentionally make them regret something they should not regret.
(p226) 【於境作何事者,謂以令起憂悔意樂,於非悔處令生憂悔。】

對這個境界、對這個對象,你造了什麼事情算犯了呢?就是說他本來做對的,現在你以不正確的方法或者以不正確的觀點,讓他產生疑悔,產生疑悔,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就害了。他本來做對的,然後經過你這麼一說,他心裡面動搖起來了,這個第二個。

《The Commentary on the Kasyapa Chapter》 explains that deceitfully misleading fellow practitioners with respect to a training's wording when they are observing the training correctly is "dark." For these first two dark practices, it is said to make no difference whether or not you are able to deceive or whether or not you are able to cause regret. 《The Commentary on the Kasyapa Chapter》 concurs in this regard. The Commentary, however, takes the latter to be a case of misleading as well.
【《釋論》中說,同梵行者正住學處,以諂誑心令於學處而生蒙昧。此上二法能不能欺,生不生悔皆同犯罪,《釋論》亦同,然《釋論》中於第二罪作已蒙昧。】

這個特別解釋一下。就是說在這個追悔,它不是別的,而特別是善法,惡法就怕他不追悔,追悔了以後可以改善嘛!這善法明明是正確的,你讓他懷疑了的話,他那個善法就打了折扣,乃至於不做了。所以說這「同梵行」,大家一起修學的人,他正在認真地如理去學,那個時候你「以諂誑心」,這個諂誑心下面會告訴我們的。實際上這一個地方我們很容易犯、很容易犯,非常糟糕、非常糟糕!那麼以這種情況,令他對於所學的那個內容生蒙昧。往往由於我們自己的自利或者為了我們自己的好處,這件事情啊,我們就用一種好像說起來滿甜的、滿好的話解說、曲解了這個概念,於是他那個心裡上面就產生了一些問題了,產生了一些問題了。這個地方我想等到我們以後溫習的時候,我再提一些實 (p227) 際上的例子,我們隨時都可以找得到這種例子。

這個兩樣東西,他說能不能悔呀,有一個地方說皆同犯,還有一個地方呢要作了蒙昧以後才算。不過實際上呢,總之就是說若從你的心跡來說,只要你的心跡有這樣的話,那就是,已經出了毛病了。如果因為你的心跡透過你的語言來產生那是更糟糕!因為大乘特質,是就我們自己內心的心跡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