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262LL2~P263L8

手抄頁/行: #14 P216L4~P228L7

音檔起訖:   111A_1835~111B_1001

廣論時時聽: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he perfections has two parts:
【第三學此次第分二,】

這個時候,他下面還說。

1. How to train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in general
2. In particular, how to train in the last two perfections
【① 初於總行學習道理,② 特於後二波羅蜜多學習道理。】

我們正式開始學這個六波羅蜜多了,欸,它還要分成功二個部分:第一個呢,總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而後面禪定、智慧要特別說明,為什麼?因為整個的佛法,最後的結果也可以說,總括起來無不都是止、觀兩樣東西所獲得。所以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那是後面兩樣的資糧。所以它那個基礎說明了,有了這個資糧,正式開始學的時候啊,最後的這個、最重要的內容,還要特別詳細說明。所以這是為什麼,總學以及特別對於後兩個波羅蜜多要深細講的道理。所以了解了這裡啊,我們大概就不會再犯以前的毛病,動不動「哎呀,我呀要學一個定啊!」等 (p217) 等,這個毛病就不會犯了。不要說學定啊,乃至於至少最起碼的時候,隨便皈一個依啊,都可能要慢慢地了解了才好。

昨天有幾位同修上來討論,他已經學了佛法很長一段時候,以他的學歷是在這裡念最好的學校、最完整的課程。結果呢,接觸佛法也很多年,結果由於這一次,以前當然他宿生的善根,他能夠努力地去做,就說:「哎呀,我現在才知道什麼叫皈依呀!我現在才知道怎麼要去皈依。」喏,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那個時候自然而然哪,你懂得了去皈依的話,像經上告訴我們,「皈依福有色」,就是說假定皈依了以後,那一個得到的福可以衡量、可以看得見的話,拿三界來容器衡量,都沒辦法衡量。因為經過這樣地認真,圓滿次第、數量地學習,他正確了解了內容,了解內容照著去做,當然,它的果報,你可以圓滿得到啊!這是一個很清楚明白的一個道理,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How to train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in general has two parts:
【初中分二:】

這個又分成功,總學道理,一個是:

1. Training in the perfections that mature the qualities you will have when you become a buddha.
2. Training in the four ways to gather disciples that help others to mature.
【① 學習六度熟自佛法,② 學習四攝熟他有情。】

(p218) 自他二利嘛,分兩部份,先求自利部份。

Training in the perfections that mature the qualities you will have when you become a buddha has six parts:
【初中分六:】

分六部份,學習

1. How to train in the perfection of generosity
2. How to train in the perfection of ethical discipline
3. How to train in the perfection of patience
4. How to train in the perfection of joyous perseverance
5 . How to train in the perfection of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6. How to train in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① 布施、② 持戒、③ 忍辱、④ 精進、⑤ 靜慮、⑥ 般若道理。】

現在呢,六樣東西一一地來說。先第一個講布施,這個布施當中啊,「初」就是布施波羅蜜。

p. 263

How to train in the perfection of generosity has four sections: ① What generosity is.
【初中分四,① 布施度性。】

布施波羅蜜的特質。

② How to begin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osity.
【② 轉趣發起布施方便。】

了解了這個特質,怎麼樣才能夠啟發你修的方法。你要了解了這個,然後照著這個方法去修的話,那麼就可以了。然後呢,就布施的時候,它還有不同,所以

③ The divisions of generosity.
【③ 布施的差別。】.

最後。

④ A summary.
【④ 此等略義。今初。】

把它綱要的說明一下。 換句話說,現在說,布施波羅蜜的特質,自性是什麼?

What generosity is: The 《Bodhisattva Levels》 says: What is the nature of generosity? It is the intention accompanying bodhisattvas' disinterested non-attachment to all their possessions and their body, and, motivated by this, the physical and verbal actions of giving the things to be given.
(p219) 【◎ 〈菩薩地〉云:「云何施自性,謂諸菩薩不顧自身一切資具,所有無貪俱生之思,及此所發能捨施物身語二業。」 】

布施是什麼?它的自性,它的自體、特質是什麼?是說:一切菩薩,學習大乘行者,能夠啊,「不顧自身一切資具」,不但外面的一切,外面的財,乃至於自身,所有的內外一切。這些東西啊,「無貪俱生之思」,說這個是一種思心所,最主要的啊!這個思心所跟什麼?「無貪」相應的,沒有自己一點點顧戀,不為一點點自己,這一種。「及此所發能捨施物身語二業」,就從這個上面,然後把自己的內身,乃至於滋養這身體的一切的財物等等啊,透過身語而施捨給別人,這樣,所以這個才是布施的自性。

Hence it is the virtue of a generous attitude, and the physical and verbal actions which are motivated by this.
【謂善捨思,及此發起身語諸業。】

那就是說,「施」,這個施是什麼啊?以前我們是啊,處處地方是愛、取相應的這一種行;現在呢,恰恰相反,是由於善法欲的策勵啊,是送給別人,捨給別人,由於這樣的思心所而發起的身業、語業。以前想盡辦法,把別人的變成自己;現在呢,想種種辦法,把自己所有的,送給別人,使人家得到好處,這個,這一種業。

Bringing the perfection of generosity to completion is not contingent on removing beings' poverty by giving gifts to others.
【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不待於他捨所施物,捐除眾生所有貧窮。】

(p220) 下面特別說,這一個概念我們要了解。所謂布施波羅蜜多,波羅蜜多啊,就是叫所謂「到彼岸」,換句話說,究竟圓滿的時候。我們從生死苦海這邊,到超越這個生死苦海的彼岸─安樂之處。什麼是圓滿呢?什麼是布施波羅蜜的圓滿呢?不是說那些人哪,一個一個啊,都由於你的布施而不貧窮,不是的,不是的。所以,它「不待於他捨所施物」,不是說看別人,別人怎麼講呀?喏!都是窮人,因為你去幫忙,幫了他啦,他都富樂、安樂,不是從這個上面,不是從這個上面看的。

Otherwise, since there still remain many destitute living beings, all the earlier conquerors would not have attained perfect generosity.
【若不爾者,現有眾多貧乏眾生,過去諸佛所行布施,當非究竟。】

下面又印證,說:為什麼說,不從外面的這一些眾生來看?假定是說,從外面的眾生來看的話,過去的每一個佛,都行布施,都圓滿;所以假定布施一定要等到外面的眾生得到富樂才圓滿的話,那麼現在這個時候,那個就應該沒有不富樂的眾生,所有的眾生都絕不會再貧乏。但是現在還是有這麼多貧乏的眾生在,而佛陀的布施圓滿了。所以,這個道理說明了:真正的布施的圓滿,不從外面的境況來看的。

Therefore, the physical and verbal aspects of generosity are not the main thing; the main thing is the mental aspect.
【是故身語非為主要,唯心為主。】

身語本身哪,就是從行為上面幫助別人。而這個布施的圓滿指什麼?指你的內心。 (p221) 不過,這個內心啊,我們到現在漸漸了解了,不是前面說的空話:「啊!我心裡好就好了!」絕對不是!有它一定的質,有它一定的量,這個自己檢查,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絕對呀騙不了自己,也騙不了人,更騙不了因果,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This is because you perfect generosity after you destroy your stingy clinging to all that you own-your body, resources, and roots of virtue-and you completely condition your mind to giving them away to living beings from the depths of your heart and,
【謂自所有身財善根,一切慳執皆悉破除至心施他。】

是說,布施圓滿的時候,是以內心為主的。那個內心怎麼樣呢?對於我們自己所有的任何東西─外面是一切財物,裡邊是我們身根,乃至於種種所修的善─任何一樣東西,沒有一點點捨不得,沒有一點點執著之心,徹底地破除。而一心一意至心地,統統送給別人,統統送給別人。這個說起來容易喲,做起來真不簡單哪!啊,真不簡單哪!我以前遇見好幾位同修們,啊!說這個大悲呀,不容易生起啊!欸!難得的這一些同修,居然能夠生起,所以他的的確確心心念念啊,是為了幫別人。可是等到你這個心念一生起來了以後啊,下面就問題來了。真正要你送給別人的時候啊,哦,那個時候有困難的。

你送給別人的時候,哦,那個時候有困難的。為什麼呀?啊!你所執著的財物啊,到那個時候,雖然你想要送給別人哪,心裡覺得:嗯,有一點不大味道。乃至於你身上受一點苦惱的話,哇!到那時候,要捨那個頭目腦髓啊,這個又不行!

平常我們比如說,做任何事情,去拜佛,總覺得為什麼,要供養為什麼。啊!說這樣的啊,有福報,實際上你內心的深處還是有福報。所以平常說:「哎喲!這個很有修行哦!」你就去供養他,為什麼有修行才供養他?然後呢這個是三寶,你去供養他,一個窮人來要的話,我們不一定願意給他,為什麼?說穿了也就是,你做了這個你可以得到回報。所以它現在布施的善根,換句話說,布施完了以後,得到那個福報,它也不是我要的,也送給別人。那既然這樣的話,你管他哪一個,只要對人家有利嘛,你樣樣都送!固 (p224) 然是他是個佛,我也供養他,他是個窮人,我一樣地供養他,這是為了他呀!所以這個地方要了解啊,說:對自己所有的身、財、根、善,沒有一樣東西有一點點捨不得的心,要至心徹底地破除慳貪,而且從內心深處地要送給人家。

p. 263 (5)

not only that, but also to giving to others the effects of this giving as well.
【又非唯此,即諸捨報亦施有情。】

就是你布施了以後,你一定有功德,對不起,這個功德也啊同樣地布施,自己沒有一點貪著。

【由修此心到極圓滿,即滿布施波羅蜜多故。】

那個心到圓滿的時候,那是圓滿布施波羅蜜多的時候,那個才是真正圓滿。所以呀,所謂布施波羅蜜多,到那個時候真是所謂「三輪空」了。不過,要這個三輪空,我們現在了解了,這是達到布施圓滿的時候的境相,不是一句空話。現在我們不了解這個因果的必然性,剛開頭下腳第一步就說:「哎呀!有相布施沒有用啊,你要三輪空啊!」結果啊,固然這是句最好的話,可是你沒有方便,不曉得因地上如何下手去努力的話,這句話就變成一句空話。我們因地當中,必定要怎麼樣步步地走對,才能夠達到真正三輪空的圓滿的這個境相,這個前面已經一再說明,這個地方也大家提醒自己一下。

Thus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h Deeds says: If generosity were perfected by removing beings' poverty, since beings are still destitute, how could past saviors have perfected it? Generosity is perfected, it is said, through the attitude of giving away to all beings all your possessions, along with the effects of this. Therefore, generosity is a state of mind.
(p225) 【如《入行論》云:『若除眾生貧,是施到彼岸,現有貧眾生,昔佛如何度。一切有及果,心與諸眾生,說名為施度,以是施即心。』】

《入行論》上面就提出來,說:假定說你為了要解救一切眾生的苦惱、貧乏,所以要布施,這個叫布施圓滿的話,請問:現在有這麼多窮苦的眾生在那個世間,那以前那些佛,做些什麼呀?以前那一些佛不是要度他們嗎?結果呢這麼多窮苦的眾生還在這裡呀!嗯,下面告訴我們說:不是的呀!這布施的圓滿是什麼啊?是指「一切有」,你所有的一切,以及你所經過了布施的一切的果報,你那個心裡邊哪,沒有一點貪著,都捨給一切有情,這個叫作布施波羅蜜,或叫「施度」。所以這個地方說的布施波羅蜜,就是你的心相達到這樣的究竟圓滿的狀態,這個是我們要了解說,布施的自性是什麼。

Thus the practice of the perfection of generosity entails generating in various ways the intention to give and steadily increasing this generosity, even though you may not be actually giving away something to others.
【故修布施波羅蜜多,現無財物可施於他,當由多門引發捨心漸令增長。】

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現在就算我們沒有東西可以送給別人,那個時候啊,我們照樣可修,為什麼?修的心嘛!所以你處處地方,使得自己的捨心增長,捨心增長。這個地方,我說一個小小的故事。平常啊我們在家人,固然,在家人本身就是只為自己忙,這個我們也不必談,應該的。現在說了出了家,乃至於說大乘、說利人,請看:現在我們出 (p226) 了家,跑到廟宇來,不要說利人,我們說供佛,佛殿上面哪,大家肯捨棄自己時間,好好地把那個佛侍候一下的,有幾個人?碰到這嘛自己,自己的事情,哦唷,弄得乾乾淨淨;啊,公家的事情啊,不一定!

所以我當年哪,的的確確剛出家的時候,我始終感念我的老師。他告訴我,說:「私財如土,公財如命。」對自己的東西啊,像土一樣,公家的東西啊,像命一樣。這一句話,在別人嘴裡也聽見,雖然少,但是還是聽得見,可是從他嘴巴裡聽見了,產生了絕大的力量!咦,我發現他是在那兒去做。所以我們剛去的時候,他也……人少,有的時候自己也來忙。哎喲!他做常住的事情做得很起勁,可他跑到他房間裡面哪,它髒得個不得了!哦,有的時候去幫他忙,「欸,不要!這個我自己的。」那個時候問他:「你別的地方都弄得乾淨,這地方髒得……」「哪有時間哪!」一點都沒錯!他實在用功得不得了!他房間裡面啊,弄得這麼髒了他不管;可是外面的事情,哦!他做起來是非常認真。

這一種地方啊,所以我真正覺得那個善知識的重要,他不是個道理,他處處地方,會使得你策發你。比如昨天來說,我在那兒啊,在洗澡間裡面正在洗腳,旁邊有一個同學弄弄啊,「哎呀!這煤氣沒有了!」就這樣,他就是講話。馬上有個同修出來,他正在忙啊,出來就問:「沒有啦?啊,來幫忙。」我聽了真感動,這真善知識跑到這裡來。因 (p227) 為太多地方啊,「反正別人的事情,我自己要忙,我自己的看書要緊,管他!管他幹什麼!」所以我隨便一提,提這種事情啊,說是、為什麼要提呢?就是我們現在學這個道理呀,不要把它看成一個道理,總要把這個道理啊,認識道理所指的是什麼,就是我們內心的心理的行相,總要不斷地在那個內心當中,去改善它去,改善它去。

所以我們這個晚自習,為什麼要講,講《了凡四訓》這一類的書,這個你們漸漸就了解了。昨天晚上我們剛做到─哪!他的的確確,不管事情大小,只要對人有利,他總歸努力去做;就算做不到,心裡也要圓滿:「哎呀!我要去做,我怎麼做不到的?」而這個東西必定要靠什麼?靠如理地認識,然後呢作意地對治。否則的話,你不知不覺的習慣哪,總覺得……現在有太多的人哪,都是這樣:「喔唷!來修行囉!」所以他自己呀,說不定很認真,他會早晨幾點鐘起來,然後呢要唸多少卷經,要拜多少拜,哎呀,別的事情,誰都不管!然後呢,自己好像覺得修了行了,該人家送給你吃的。他為什麼自己不修行,要送給你吃啊?就是送給你吃了,你就這樣地什麼事情不管,這個就叫修行啊?我當年我也犯這個毛病啊,總覺得好像人家送給我是應該的那樣,人家還要向你磕頭,他是好像求他的福。現在我了解,錯了!不是這樣,尤其是學大乘佛法,的的確確不是這個樣。

這種道理啊,我們首先要認識,認識了以後,還要自己作意辨別,那個時候你才慢慢 (p228) 慢慢地,真正地能夠碰得見大乘的邊,然後呢,不要停在這裡,步步上升。所以如果我們能夠起心動念,隨時這樣的話,那才能夠相應。不要說:「哎喲!我在這兒修行,我一天拜多少拜佛,啊!我能夠看多少經。」所以古德告訴我們:你呀看了很多經啊,不解它的意思;解它的意思,不照著它的去做的話,不對!也沒有多大意義。

所以在這地方說,喏!現在我們修,前面是總說。總說的時候,是,你要學這個東西啊,就算你沒財物,那時候內心當中要告訴自己:「對呀,我一定要去做到它!我一定要去做到它!」所以任何一方面都要策發這個心,千萬不要打退堂鼓!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