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262L7~P262LL3

手抄頁/行: #14 P209L4~P216L3

音檔起訖:   111A_0332~111A_1835

廣論時時聽:        

2. An ancillary discussion of the fixed order of the perfections This discussion has three parts:
1. The order of arising
2. The order in terms of inferior and superior
3. The order in terms of coarse and subtle
【◎ 第二兼說次第決定分三:】

第二呢,也順便說一下次第決定。它這個六樣東西,不但圓滿地包含所應學的一切,而且這個六樣東西呀,安立這樣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有它的次第,必定是從淺到深。數量錯了固然不行,次第顛倒了也不成,所以他進一步說這個次第。

When you have a generosity that is disinterested in and unattached to resources, you take up ethical discipline. When you have an ethical discipline which restrains you from wrongdoing, you become patient with those who harm you. When you have the patience wherein you do not become dispirited with hardships, the conditions for rejecting virtue are few, so you are able to persevere joyously. Once you joyously persevere day and night, you will produce the meditative concentration that facilitates the application of your attention to virtuous objects of meditation. When your mind is in meditative equipoise, you will know reality exactly.
【生起次第者,若能布施於諸資財,不顧不貪則能受戒,若具尸羅善防惡行,則於怨害而能堪忍,若有忍耐不厭難行,退緣微少能發精進,若能晝夜發勤精進,能發正定,心於善緣堪能安住,若心定者乃能如實通達真實。】

喏,這是第一個,依照我們修學的程序,怎麼樣一步一步地深入,能夠把修學的內容如理如量地生起來,有它的必要的次第,有它的一定正確的次第。那個看:你能夠布施一切你有的東西,沒有一點貪著,沒有一點顧戀,那個時候你才受戒。要不然哪,戒是受了,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那個戒是沒有用場,不但沒有用場,反而受害。所以 (p210) 啊,第一個,先是能夠施。能夠施了以後,然後呢持戒。然後呢你能夠這樣地善巧地防護這個尸羅,種種的惡行不去犯它,那個時候啊,人家來傷害你的話,你就能夠耐得住,能夠耐得住。因為你能夠耐得住了,所以啊那個時候,困難你就能夠擋得住。從那個消極的擋住,更進一步啊,才能夠策發精進;否則的話,自己連小小的苦都擋不住,退下來了,你還能夠進一步向前衝嗎?所以坐在那裡啊,你站都站不住,你說我還要向前快步走,那個不可能,所以「忍」下面才是精進。能夠精進的話,那個時候才能夠學大、深入的定,所以晝夜精進,才能發定。得了定以後啊,那個時候這個心能夠如你所欲的,你要怎麼就怎麼,不會像我們現在,不是胡思亂想,就是昏沈瞌睡。這樣的話,你那個心能夠很凝聚、很深細,集中起來,才能夠深觀一切世間的法相,那個時候才能夠如實通達這個真實的道理,這樣。所以這個生起必然的次第。

說到這裡,隨便提一下一個小事情,這是因為我們常常會誤解的,說學定、學定。這個定哪,現在我們不必從理論上去講,我們從另外一點,看看我們古代那種大祖師們。那個禪宗那個大祖師們,你們看看那個境界啊,哇!那真是。我們現在有很多人學定了,為什麼要學定、如何學定、定從哪裡學法,都不知道。看見別人家兩個腿一盤坐在那裡,他一個開頭也去學個不倒單。啊,真是啊!然後呢人是不倒下來了,一坐在那地方,呼呼大 (p211) 睡。然後呢到了晚上嘛不睡,然後白天嘛提不起精神來─做那個,眼睛半開不閉;做那個,眼睛半開不閉,這是一點用場都沒有!

這個的的確確的,你們看看那個祖師的傳記上面,他這個真正精進的時候啊,他是有這個精神,然後到那個累得實在不得了了,剛開始的時候就是疲倦;疲倦了,他下地,睜睜眼睛;再不行了,下來跑一轉;再不行了,用冷水沖沖面孔;再不行了……他是這樣地全部精神提起來。他不在形相上的兩個腳盤在這裡,而在精神上面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他有任何的艱苦,絕對咬緊牙關要堅持下去。所以你沒有大精進的力量,絕無可能!

現在我們說:哎呀,要學個般舟三昧啊!那不簡單哪!那很不簡單。現在我們常常這樣的,以前我也是看見了,說:「喔唷,這個般舟三昧,我也想學。喔!」幸好沒有去做,那個時候我還準備好了就啊,那個關房裡面去弄。結果啊,幸好事前有人告訴我,我還是先不聽,但是他雖然不聽啊,他那個話可落在我耳朵裡面了。我自己忙了一天,忙好了,環境弄好來,第二天就跑了一下,自己唉呀,發現不行、不行!想想那個善知識的話,沒有錯!

以後我自己也遇見這樣事情,後來那個時候在紐約。那有一個同學他也想學,他倒 (p212) 沒有學般舟三昧,他來了以後啊他先想學定,或者學什麼。我告訴他:「你不要在那邊忙了,慢慢地來。」他心裡看看,他非常著急,我說:「好吧!既然你這樣想,你試試看吧!」那是在鄉下,那個地方很寬敞啊!哦!有一百英畝大,那一大個房子幾十間,總共兩三個人住。那個地方有一個相當大的一個佛堂,那個佛堂比我們這個房間有這麼大。我說:「那你這樣,告訴你一個方法,你也不必限定你啊一定怎麼樣。就是你告訴自己,今天除了吃飯以外,因為這裡邊大小便都可以在裡頭啦,你今天一天不要出來,不要跟人家講話,哪怕你睡覺,你睡睡看。」結果在那裡弄了一天,第二天跑得來就不要了,不要去了,不要去了。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哦!他沒有精進的力量的話,絕無可能。現在我們啊一點都不懂,就想這樣,想這樣的話,那的的確確是很有趣的事情。也可以說這告訴我們哪,你要想這樣地如理生起,它一定有它的量則在裡頭,這一點我們必定要知道。那麼這前面說生起的必然的情況,下面來講

The order in terms of inferior and superior
【勝劣的次第者。】

哪一個比較深細,哪一個比較粗淺。

Each preceding perfection is inferior to the superior one that follows it.
【前前微劣,後後殊勝。】

(p213) 前面那個比起後面那個,有這樣的一個勝劣的差別。

The order in terms of coarse and subtle: Each preceding perfection is easier than the subsequent one to engage in and perform, so it is coarser than the subsequent one.
【粗細次第者,前較後者易轉易作,故相粗顯。】

這個很明白,前面這個布施,那個比較容易。定這個東西的話,你看是看不出來,但是這個東西越向後面的話,越細、越難。

Each subsequent perfection is more difficult than the preceding one to engage in and perform, so it is more subtle than the preceding one.
【後較前者難轉難作,各較自前故為微細。】

它每一個向後的,每一個比前面的要來得深細,要來得難作。所以,一作的時候一定是容易的先做到了,粗淺的做了,你才能夠一步一步地進入深細的、難作的,這個一定的次第。

The 《Ornament for the Sūtras》 says:
Because the subsequent perfections arise contingent on the preceding ones,
Because they are ranked as inferior and superior,
And because of their coarseness and subtlety,
The perfections are taught in order.
【《莊嚴經論》云:「依前而生後,安住勝劣故,粗顯微細故,說如是次第。】

這一個六度,不但是它內容包含無遺,而且這個次第的必然性也是這樣的,也是這樣的。不管從它的生起來說、不管它的勝劣來說、不管它的粗細來說,必然都是這樣的次第。所以十方一切諸佛,無不是這樣說、這樣行、這樣修證。

前面那個大概地說完了,說完了以後,我們再重新溫習一下。在修學之前, (p214) 不要先莽莽撞撞地,「我要修什麼。」必定要先了解,你為什麼要修學,然後呢為了這個原因,要修學些什麼,修學的內容是如何,一定要把握得住,每一樣東西。你如果說並不了解為什麼修學,你根本後面沒有,像一個無頭的蒼蠅一樣,不曉得你自己為什麼,糊塗蛋一個,世間的事情都做不成,何況是修學佛法!所以哦,確定把握得住,那麼為了你要這一個目的所以你來修。那麼說,啊!現在我們說要脫苦,從那個時候你進一步才能夠去找脫苦的內容、脫苦的方法,以及苦是什麼。這一些觀念哪,每一個地方前面已經說得清清楚楚,一步一步地深入、一步一步地增上。所以關於這些東西啊!先必定要在理論上面有正確的認識,然後呢把這個正確的認識產生堅固的定解,然後呢在那個時候發猛利的誓願,依此修行。

對我們現在來說,都是由於宿生的善根,所以啟發了;宿生的善根雖然有,可是前面所說的這真實的內涵卻不清楚、不明白。所以要趁著我們這個善根剛啟發的時候,先把這個正確的內容把握住了,然後你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照著這個正確的認識走進去的話,那個才有把握。要不然的話,跑、跑、跑、跑!過了一些時候啊,自己的善根消失掉了,然後呢要想做的內容也做不到,啊!徬徨不已。好了!或者是退,或者是爛,這是非常可惜。

現在經過上面的一層一層,依著層次地說明、深入。前面發了心,發了心以 (p215) 後,然後呢應該學習什麼,學的內容當中又分成哪幾個,所謂普通一般的顯教大乘以及金剛乘,那麼金剛乘當中,應該學的內容等等,這個每一個層次跟著這樣的次第來。最後呢歸結到─到這裡我們才說,啊!為什麼我們必須要學六度,這樣。那麼以及六度的次第都了解了,才正式地開始告訴我們六度的內容是什麼,如何學法。

看看!所以這個本論真正的構架的完整,次第的必然性,有這樣的嚴密法,有這樣的嚴密法。我們能夠照著這個次第,每一步無差缺地能夠這樣上來的話,必然產生圓滿的結果。因為因地當中,一點不遺漏,一點不錯誤,既正確、又圓滿,根本因、圓滿因都沒有一點遺漏;然後,你只要有了正確的認識,如理如量地去學,自然會達到圓滿的結果。否則的話呢,你雖然一番好心,匆匆忙忙地去做,做出來的結果啊,總歸有問題。好的呢,忙了半天哪,叫功虧一簣,啊!到做到最後了,乃至於,欸,就差了一點點;差的呀,是掛一漏萬,差的。你說:唉呀!才摸到一點點,摸到一點邊。啊!剩下來的什麼都沒有,他以為做得很得意,這是空忙一生。至於說,不得其門而入,在外面轉的,那更不曉得是多多少少!

到現在這裡為止,我們可以比一下,就了解,差別何在。平常我們說,動不動說發菩提心,動不動說六度萬行,到現在為止,我們才曉得,噢,文字上面了解菩提心的內容是 (p216) 什麼,那個時候才有個膚淺的認識。至於說六度的正確的內容,到現在才開始說,現在呀才談得到,說可以告訴你六度啦!我們能夠這樣去做的話,掛一漏萬固然是必定避免,功虧一簣呀,也不會發生,自然而然哪,因圓、果滿。現在我們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