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264L5~P265L4

手抄頁/行: #14 P241L1~P253LL1

音檔起訖:   112A_0000~112A_2930

廣論時時聽:        

上面經論多方面的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也多方面地每一個地方去聽聞、思惟。你如果能夠抓到一個跟你相應的,馬上從這個地方深入,把它堅固起來。然後呢其他的地方,也從多門的、多門的,以這個已經產生堅固行相的,或者生起行相的為主,其他的一一緊跟著來思惟、觀察,產生這個有力的如理的布施之心,所以它前面用這麼多經論來說。下面又引這個論上面說,說我們眼前那些周圍很多東西啊,這是無常的啊!難可保任的!不要講道理,很明白、很清楚就擺在這地方,太清楚、太明白了。你誰曉得有什麼變化?不要說三年、五年以後不知道,今天突然之間一個小小的風暴,一下股票漲跌,啊!昨天這個百萬富豪,明天身無立錐之地,欠了一屁股債。反過來也是如此,天下有的是這 (p242) 種情形欸!眼前很明白可以啊……所以你了解了這個,啊!那絕對不會自己去攝持,那怎麼辦呢?照著如理的正法,趁得到這個暇滿人身的時候好好地努力啊!

由於前面那個次第,然後生起這個大菩提心,那個時候大悲幫助別人是任運─任運就是自然而然起心動念,要嘛不起,起來就是幫助別人─這個時候曉得:哎!這個布施太正確了、太對了!你不布施,忙了半天結果兩腳一伸,身體不是你的,卻造了業,這個業就送你下地獄去。現在呢,你努力幫助別人,最後這個身本來要捨的,它還是捨,你卻圓滿無上菩提,所以這個太正確了!

所以我們記得前面那個,一個是餓鬼鞭屍記,還有個天人禮屍記。餓鬼來打那個屍體,大家還記得嗎?旁人說:「他已經死了,這個很臭很爛的死屍,你還打它幹什麼?」「咳!這就是我的前身,我一天到晚為它忙,忙了半天哪,把它養得胖胖、好好、肥肥的,卻它現在把我送到地獄裡。我想到它呀,切齒咬牙!今天一有空,不要休息要來打它。」就這個樣。這個天人哪,尤其生到天人,一個美妙不得了的哦!跑得去,看見繞著一個骨瘦如柴的一個骷髏在禮敬它。人家說:「這個骨瘦如柴的骷髏,你禮它幹什麼?」「哎,正因為它骨瘦如柴啊!它在生前的時候一天到晚忙別人哪,所以弄得骨瘦如柴,結果我卻是靠了它呀,它就是我的前身,我生天!」前天我們講我們本師釋迦世尊的捨身故 (p243) 事,記得嗎?所以我們多讀經典就有這個好處。

但是我們想:哎喲,這個事情很難做吧?不要怕!記得吧?不要說修大乘行者,乃至於不要說修小乘行者,像俞淨意公他是一個世間的凡夫,他剛開始的做的時候啊,怎麼也做不到。而且一惡習,前面從十幾歲開始到四十幾歲,養成功這麼嚴重的惡習,經過這一番警策以後啊,行之三年,他下面怎麼說啊?「靜則一念不起,動則萬善相隨」,記得吧?心定下來,一念不起,他能夠不胡思亂想;只要一動念,隨便一動,萬善相隨,心裡面任運都是起的善。這說明什麼?我們哪,不修!所以前面自他換的時候就告訴我們,這個「困難不應退,皆依修力成」啊!不要說困難,沒有一個事情例外,都是你修行了以後才能夠成功的。現在我們修嘛不修,唉喲,覺得難得不得了啊!這個真正的毛病就在這裡。所以還沒有修,心理上那個障礙先在這裡:「唉呀,我不行啊!」還沒有做,打了退堂鼓了,你能做什麼?所以這個地方啊,我處處地方,用前面的這種概念來提醒我們,或者是無上的出世大法,乃至於世間的,沒有一個例外。那個時候你布施什麼?

p. 264 (6)

You will know with good reason that the gifts you have kept in your house belong to others. There is never fear from what has been given away; What is kept at home gives rise to fears. That it is insufficient, ordinary, or needing constant protection. If you give it away, these faults never harm you. By giving you achieve happiness in future lives; not giving brings suffering even in this life. Human wealth is like a shooting star, what is not given away will cease to exist.
【猶如他物寄自舍。若施由此無恐怖,置於自家生怖畏,無足共他恆須護,若施無此諸過失,由施能生他世樂,不施現法亦生苦,人間諸財如流星,定無不捨諸財物。】

(p244) 嗯,妙極了!這布施這個東西就像什麼?本來就是別人的嘛!這個就是他寄在我這裡啊,他要來拿,欸!那來拿正好嘛,送給你嘛!為什麼就是本來是別人寄在我那裡?請問這個東西是我的嗎?本來不是我耶!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是業啊!這身體本身是什麼?自己的業,加上父母的遺體,本來沒有一樣東西是你的。我們不了解,唉,然後忙了半天,忙了半天是別人的。現在我了解了,這本來就是別人的嘛,就這樣,他寄在我家裡。好、好、好,好、好,那麼你拿去、你拿去,本來我還代你保管咧!現在你拿去了,我就好了嘛!所以由施啊,「若施由此無恐怖」,啊,不要!平常我們世間人忙守護、忙爭取,現在這個都不要了,你擺在自己家裡面,生種種的恐怖。

第一個「無足」,這個貪這東西永遠不得滿足。還有呢,說五家所共,我們的財物是五家所共的:水、火、子孫、兵難等等,對不對?你儘管有保險櫃擺在這裡,一把火來了以後,保險櫃沒有用,等一下你保險櫃拿開來看看啊也是灰。水來了,也沒有用,強盜、盜賊、子孫都能夠把你敗得乾乾淨淨,所以「共他」呀!還要擺在這裡一天到晚要去忙去守護,哎呀,種種過患!你送,送出去了,哎,好囉!這種問題都沒有了。

而且送出去結果呢?嘿!眼前送一點小小的,他世得到大果報。現在我們眼前要想賺一點點,喔唷,花了一個十萬、八萬,賺它個三千、五千覺得很高興。你能夠布施的話, (p245) 布施一點點,賺回來的是不曉得多多少少呀!不要說他世,眼前不施也生苦啊!這很明白啊,你要去守護它,就是你守護得好好的,還是把握不住啊!所以這個人間的財像流星,無定得、快速得不得了呀!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啊!所以絕對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夠保得穩,能夠不捨棄的,沒有這樣的事情啊!

Wealth not given is transitory and will be gone; By giving it away it remains a treasury. Wealth of no value comes to have value when you strive to help living beings.
【諸未施財無常滅由施反成有財庫,饒利有情所惠施,諸財無堅亦有實。】

這個你沒送給人家,對不起,無常很迅速,或者這個東西壞掉,或者啊東西雖然不壞,你死掉了。對不起,不捨也要捨!反過來呢,你布施了以後,「反成有財庫」,它變成功你的庫藏,藏在那裡真堅固。是啊!所以你真正地能夠懂得這個道理,為了利益有情而布施眾生的話,那個時候啊,這個不堅實的財物倒真正變成功堅實了,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

The wise praise giving wealth away, childish persons like to hoard it. No wealth is kept by holding on to it. From giving it away excellence always arises.
【若能惠施智者讚,此諸愚夫樂集財,攝持終無不離散,由施恆感諸盛事。】

你真的布施,啊,那智者稱讚!實際上,真正有智慧才能夠布施,同時呢智者也稱讚,換句話說,凡是有智慧的人都這樣做的!而只有愚夫,愚癡的人啊樂集財物,為什麼呀?哪!你不管你怎麼,最後一定是離散,所以忙了半天還是離散,你忙它幹什麼呢?這 (p246) 是愚癡到極點呀!你布施了以後呀,嘿,妙咧!種種的好事由此而來。

By giving things away, you no longer grasp the afflictions; Being miserly breeds afflictions on an ignoble path. Noble beings say generosity is the best path, while its opposite is a bad path.
【由捨不起染污執,慳非聖道生煩惱,若施即是道中尊,聖呵餘者為惡道。】

進一步,這個說你由於布施的關係,心裡面不會染污、不會執著。而不布施是什麼呢?慳貪哪,這個不是聖者應走的正道,是生起的煩惱。而這個實際上,慳執、貪著,無非是煩惱。如果能夠布施的話,那個是修行這條路當中最殊勝、最珍貴的!這個執著,這個煩惱,這是聖者所呵。其他的呢,對不起,你因為這樣的關係呀,走惡道當中在輪轉。想想看,下面這樣地詳細地一再說明:啊!這個執持的過患,布施的殊勝的利益。所以,

If you dedicate from the depths of your heart all roots of virtue, however great or small they may be, for the sake of accomplishing both temporarily and ultimately extensive benefit and happiness for all living beings, and then give something, you obtain merit related to each living being. Hence you easily complete the collection of merit.
【隨修大小一切善根,至心迥向成辦有情,眼前究竟廣大利樂而行布施,則由依於一一有情得爾許福,速當圓滿福德資糧。】

不但是前面的,所謂外面的外財,裡面的身財─外財是資財啦,什麼等等啊,那就是身體、一切東西─布施。布施了以後啊,所有的善根,這個善根也迴向,說我這個布施的這個善根也迴向給有情,為了利益別人,這樣。那麼你能夠這樣的「現前、究竟廣大利樂」,不管是現前的、是究竟的,能夠這樣地利樂一切有情而行那個布施。這樣的做法,因為你布施的時候一定先發菩提心,由於菩提心以後,然後呢到那個時候了解布施的 (p247) 特質,然後呢修這個布施的方便,然後呢那個時候去布施。你布施的對象是什麼?法界一切有情。所以你能夠這樣做的話,很快地把你自己的福德資糧圓滿了,很快地把我們的福德資糧圓滿了!

前面哪,到這個地方我們不妨再停一下,「困難不應退,皆由修力生」,你只要去修,啊!一點都不困難。我們也可以想一下,以前一再說的吃辣椒的公案:哎喲!第一次嚐到辣得不得了,吐啊吐了個半天,哭啊、鬧啊、弄了水呀!到後來啊非辣不可,哎呀,沒有辣今天就沒有味道了!欸!事情就這麼、就這麼。所以現在我們哪,往往覺得:哎呀,這個難哪!你不要想到難,要從另外一個方向去看:是,你難如果退,結果什麼呢?如果你這樣一想的話,什麼事情也難不倒你了。說你為了一點小難,退的結果啊是大難,無窮的大苦等在後面;反過來,你向前的話呢,克服了以後啊,欸!雖然眼前一點小難小苦啊,無邊的大利益等在那地方!這個是他非常殊勝的善巧。

The 《Precious Garland》 states: Were the merit of saying this to have physical form, it would not fit into universes as numerous as the grains of the Ganges' sand. The Bhagavan said this and there is a logic to it. The expanse of living beings is immeasurable; The merit of the wish to help them is the same.
【如《寶鬘論》云:「如所說福德,假說有色相,盡殑伽沙數,世界難容納。此是世尊說,正因亦現成,有情界無量,欲利亦復然。」】

那麼這個,把論上面告訴我們,說前面所說的布施的福德啦,假定有形相可以看得 (p248) 見,可以衡量的話,盡恆河沙數的世界─我們前面說皈依是什麼?三千大千世界,現在盡恆河沙數的這個世界都容不下啊!不得了,那是無法想像地大!你看看有這麼大的殊勝的利益,這個是世尊親口說的啊!親口說的。這個是什麼呢?就是成就利樂一切自利利他的正因,這個是正因,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不但是自利利他,無不在這個上頭,無不在這個上頭。

Furthermore, do not hold on to companions and belongings that have prevented you from increasing your ability to give things away, that have intensified your stinginess, that have stopped the development of previously absent inclinations to give, or that have weakened your inclinations to give. Do not take on these kinds of companions or accept these kinds of material gifts even if others offer them.
【又能障礙捨心增長,】

p. 265

【增長慳貪能令捨心未生不生,已生退失,所有眷屬及諸資財,先已有者不應攝持,若他施與亦不應受。】

除了上面所說的那些道理以外,這個是從正面來說,另外呢,還有一方面防止。這萬一─我們現在要修的是捨心啊,萬一有一些事情能夠障礙你這個捨心的話,這種障礙能夠使你的捨心退失,而能夠增長你慳貪。這種情況如果說有的話,你要怎麼辦呢?不要接受它。所以說「障礙捨心增長」的,而反過來增長你慳貪的,能夠使你的捨心沒有生、生不起來,已生起退失的所有的這些事情。譬如你眼前放不下的,哎呀,這些啊、這些啊,那個東西趕快把它送掉,擺在這個地方的話,增長你的過患。你已經有的都不可以,如果說別人來送你的啊,更不應受。這個一方面這個理論了解,一方面事實上面也在策勵我 (p249) 們,處處地方啊我們先把那個布施的心,把它策發起來。

《菩提道次第廣論》265頁,關於怎麼樣啟發那個布施,這個布施的方法。換句話說,說我們一步一步,已經正式進到開始學習六度。那麼在正式行持的時候,第一件事情,了解所謂的六度當中,這個布施度的特質是什麼。這個「布施度」,跟我們平常的布施有絕大的差別。同樣的布施,你同樣地把你的東西送給別人,形相上是一樣的,但是現在這個地方所說的布施,不但使我們能夠度脫生死輪迴的苦海,而且可以幫助別人,凡是受者都得到這個好處,輾轉地影響,功德是無量無邊。如果這一點沒有,不認識的話,那麼你雖然布施,錢、財乃至於身體送給別人,為別人而忙,結果呢他得到的是什麼?三世怨!這個第一個我們必定要認得很清楚的,這個裡邊的差別就是認識正知見。

你想你同樣地花了好大的努力,送了別人東西卻得到這個果報,那根本完全不能比啊!我們現在世間常常說那個比喻,那個是無法比喻的。說一個人做了半天賺一點,好像賺一點哪,小賺大虧;一個人賺了個百千萬,這個是總歸可以比的。實際上呢,現在這個地方根本不能比!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要說你這個小賺大虧,就是賺到了不虧都無法比啊,何況是你還要虧!所以這一點哪,這個布施「度」這個字指的特質,「波羅蜜多」的這個特點我們第一個要認識。然後呢曉得這個好處,怎麼樣策發我們布施的這個內心動 (p250) 力,這個第二,現在我們正講這一部分。第二行,這一頁的第二行,我們繼續下去。

The Compendium of the Perfections states: Bodhisattvas give up all possessions that intensify the fault of stinginess or that do not expand generosity. The deceivers that become an obstacle.
【《攝波羅蜜多論》云:「由何增長慳吝過,或能不令捨心增,虛誑攝持為障礙,菩薩應當盡斷除。】

說現在既然你要布施,而布施的障礙啊,它根本障礙是自己的慳、悋,有的東西捨不得,這個是第一個。樣樣東西不但自己沒有一點的捨不得,還要至心地捨給別人,所以凡是任何一樣東西能夠增長你那個慳吝心的,這個東西要破除它。這個東西把我們的捨心會損害的,消極的是損害我的捨心,積極的是不能增長我的捨,捨就是布施。這種東西,由於我們不了解它的真相,為無明所覆,所以明明是虛假的來欺誑我們,由於這種虛誑的這個概念,換句話說無明哪,由這個的關係啊,我們牢牢地不捨,把它攝持著。這種障礙,這種障礙啊,我們修學菩薩的人一定要徹底地斷除,徹底地斷除。

在這個地方啊,對我們來說,平常有太多的機會,隨時隨地可以體驗這個東西:我好歡喜的東西把它藏起來,人家來要的,啊!覺得心裡面真是……你立刻就感受到你的心裡的行相,就是這個。這個是一種─財。然後呢更另外一種,就是說我們的內身,這個是更難捨。其實這個裡面最重要的─見,我們的見解。當我們跟人家談論問題的時候,我 (p251) 們每個人都根據我們的知見作為出發,衡量的標準。外面的財固然是難捨,這個無量劫來的習氣,無始以來的習氣,而這個根本還在什麼?見上面。你這個立了個正知見,從根拔除的,下面就可以做得到,這順便一提。那麼像這種事情啊,我們修學菩薩的人要破除,怎麼破除?第一個重要的要認得!要認得,必定要把以前遮蓋我們的這個錯誤的無明要拿掉,拿掉了以後你才曉得這個是虛假的,這是欺誑的。

Bodhisattvas should not accept jewels, wealth, or even a kingdom if it would harm their generous attitude and obscure the path to perfect enlightenment.
【若諸能障惠施心,及障真正菩提道,如是財寶或王位,皆非菩薩所應取。」】

任何一樣東西,能夠障礙我們這個布施心的,這個東西啊,一定就是障礙我們真正的菩提道。凡是在這種情況之下,任何財寶、地位、名譽等等,都不是修學菩薩的人所應該的。那麼這個地方要注意啊!我們要修學菩薩一定要增上生,要增上生哪,這些東西都要的!前面講要圓滿的身的這個東西啊,不但是自己要有種種的暇滿的人身,跟它相應的財位、眷屬等等,沒有一樣東西少得了。但是要那些東西的目的幹什麼?目的是求無上菩提。現在你以這個東西障礙你的菩提,對不對?錯了!所以在這個地方,任何一個地方,我們必定要把握住一個原則─目的,這個就是正知見,你有了這個正知見那就對。

反過來,我們往往啊在這個地方,又產生種種諍論:有人說啊,這個都不要的!不要 (p252) 對不對?不可以。修學小乘只求解脫的話,趕快解決問題,是不要;大乘行者需要,少了還不行!但是要了這個東西,絕對不是為了自己,這樣。所以這個時候,真實地、徹底地了解,「我」這個東西啊,什麼?我們無始以來,第一生死大怨家,就這個!絕對不是為了「我」,這個對它有一個徹底的了解、認識,這個叫─覺。而現在這個覺,不僅僅是局限在個小範圍之內,要大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要求這樣的一個果位,所以在因地當中,要行這樣的布施。

所以假定你要這樣去做的話,一定要有這些圓滿:財寶、王位,所以這個辨別得很清楚。但是我們必須要了解,這個東西目的幹什麼?是為了要成就這個果,所以要布施。結果你得到了這個東西以後啊,障礙你的布施心,那萬萬不可以!這個就是菩薩戒的根本所在。所以小乘戒,這絕對不可以碰的;那麼在這個大乘戒當中說得很清楚,你要受。可是要受的時候,注意喔!這個菩薩戒的真正難持的地方,行相騙人家、騙自己都容易,但是業這個一點都不能錯、一點都不能錯。繼續下去:

When you act in this way, stinginess may lead you to feel attached to your goods. If so, become unattached by thinking, "The Sage reached enlightenment after he gave away every possession. Previously, recalling my cornmitment to emulate him,
【如是行時,若由慳心貪著資具,應念能仁捨一切有而證菩提,我亦誓願隨佛學習。】

當我們布施的時候,照前面這樣去做的時候,如果說生起了這個慳貪之心,對自己 (p253) 的,哎呀,心裡捨不得,好的也放不下。然後呢,對於種種的這種資生之具啊,如果心裡面生起這樣的障礙來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隨時應該努力提起正念。說,我們佛陀,他怎麼做的?他捨一切:外捨財,內捨心,然後呢把捨的果也一切捨掉。捨得硬是一點都不剩、一點都不剩,這個才是圓滿的果位。那麼現在我既然了解了,發願而且立誓,守這個菩薩戒,學這個菩薩行,怎麼可以這樣做呢?我現在怎麼樣呢,

I gave away my body, every resource, and all my virtue to all living beings. If I am still attached to resources, I am behaving just like an elephant, oppressed by the sun, who goes into the Water and bathes and then, back on dry land, rolls in the dirt. Then again, after it sees that it is covered in dirt, it goes back into the water and does the same thing over again.
【我將身財一切善根,於有情所先已惠施,若我今者,仍貪資財而受用者,如同諸象為日所逼,入水洗沐至乾岸已,於地滾倒,見土沾身仍下水洗次復如前,如是思已當修無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