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268LL3~P269L8

手抄頁/行: #15 P35L10~P52L7

音檔起訖:   113B_2908~114A_2454

廣論時時聽:        

The motivation for giving has two sections:
【◎ 意樂分二。】

這個意樂就是,你實際上面把那個東西財物送給別人的時候,你的心理狀態。剛才那個大科裡邊是啊,沒有東西的時候的如何修心,這個兩個的不同,這個我們要辨別清楚。

(a) What kind of motivation is required Your motivation should have three attributes: (1) a focus on purpose, which thinks, Based on this I will complete the perfection of generosity, a precondition for unexcelled enlightenment;
【初當具足何等意樂者,緣所為事謂作是念,當依此故圓滿無上菩提資糧,圓滿布施波羅蜜多。】

【圓滿布施波羅蜜多。】

當你布施的時候啊,那個時候你的心裡面就這麼想:我現在把那個東西送給別人。對我們出家人來說,我現在說那個法,我現在做那個事情,我現在做那個事情,或者是供養三寶的,莊嚴這個佛殿,或者我處理這件事情施人也就無畏,我忙了讓他省力,這是我們所做的事情。念頭怎麼念的?我因為這樣的是圓滿無上菩提資糧,是越做越高興,圓滿布施波羅蜜多啊!會不會說,就好像自己多做了一點,看見別人在那兒摸魚,心裡面就是嘀咕,你這個就沒有了!這樣。

所以這個概念我們要了解的,處處地方提醒我們自己:你嘀咕了半天啊,事情照樣做了,結果呢?唉,對不起啊!是真是冤枉了。所以常常記得:君子是樂得為君子,小人是 (p40) 枉自為小人哪!結果你還是白吃辛苦了,結果心裡呢卻偏偏又在增長那種雜染。所以當你感果報的時候,為什麼我們現在會在這個世界上面?這很明白!你所以得到這個受用,當初你因地當中一定種了這個因,就是說你也布施了。但是我們得到這果報的時候,為什麼心裡面還是要,哎喲,要去動腦筋,要去什麼,就是你當初布施的時候,心裡面就這麼沒有清清淨淨。

如果說你一心一意地歡喜送給別人,到那時候人家來,財物回來的時候,還是一樣的要不了一點點。所以你看古代那些人是妙極了,他就有這種寶藏,不曉得怎麼來的,他自己也不曉得,來了就歡歡喜喜,很省力啊!我們現在幫助別人的也是這樣,你能夠歡歡喜喜無條件地幫助別人,心裡不要這樣想,將來那個果報還是你的,這個只就世間來說喔!現在我們要求的無上菩提,那更是不曉得比他超勝得多少,那個是不能比的呀!所以這個心我們一定要認識,把它建立起來,把它建立起來!

不過這個地方不是說:「好了、好了,那些人偷懶了,對啦,讓他去想吧!」對不起,我自己偷懶了以後啊,然後在這個地方穿了這身衣服的話,眼前貪一點小便宜呀,將來這個後果的可怕不得了啊!這一點是我們每一個同修必定應該了解的,所以這個小便宜是絕對貪不得。這一個地方講布施,我們不講這個地方,布施的;就是前者講小便宜,就 (p41) 是慳啊,對自己的放不下,財物放不下固然,心裡放不下,這偷懶等等,都是從這地方,這兩面都應該認識。

(2) a focus on the thing to be given, which thinks, From the outset a bodhisattva gives away all possessions to living beings, so the material goods that I am giving belong to others, and it is as if they are receiving things kept in trust;
【緣所施物,謂於自物作他物解,所施之物如取寄存,當念菩薩一切所有,於有情所先已施故。】

對所做的事情是像前面的想法,那麼對我們送的東西,把這個東西送出去呢?平常是覺得:哦,這是我自己的。現在不是,說這個東西本來就是他的,已經送給別人,只是他暫時寄存在我這裡,這樣,我已經送給別人了。所以財物嘛送給別人,然後我那個身體、我這個氣力也送給別人啊!對啊!既然是別人的話呢,就像前面說,這個現在他要我做嘛,我當然高高興興做啊!這樣。前面就是說那個僕為那個主而忙,現在我們就是如此啊!這個身體是什麼?僕人;這個主是什麼?無上圓滿佛果等著你啊!你只要這樣去做,你就為著這個而做呀!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所以我們現在心裡面要了解了這一點,我們人人在那個地方必然會精進努力,盡我最大的力,對啊,我做!這個身體啊,千萬不要等到你死了以後,養了肥肥胖胖來打它,到那時候來不及了。至少嘛要怎麼辦呢?要瘦瘦枯枯的,跑得來禮它。最好的像佛一樣,啊!到那時成了佛啊,還要向他老還要禮敬,讓 (p42) 天人瞻仰。所以說對於「物作他物解」,這樣想,是為了這個主。平常那個主人的話是這樣的主,現在我們這個主就是無上圓滿菩提果位。第三:

and (3) a focus on the recipient, which thinks, 【緣行施田,為善知識。】

現在呢,你拿這個東西要做這樣的事情,要做這樣的事情一定有受者呀!這受者就是你的資糧田,那個是什麼?善知識。

Since these recipients, whether asking for the gift or not, bring to completion my perfection of generosity, they are my teachers."
【謂於來乞未乞諸田,應念此等滿我布施波羅蜜多,當具如是三種意樂。】

有的人跑得來向你要的,什麼?你的資糧田嘛!他如果不來要的話,還不能滿足你的菩提資糧耶!這是很清楚啊!你有一身的氣力,對不起,你沒有地方去施去。跑到了淨土,對不起!你還要掃什麼?你還要忙什麼?那個地方這麼乾淨,所以你沒有集聚資糧的地方啊!所以為什麼在這地方修了個百年啊,不如在這裡修一天,你沒資糧可集嘛!這個不清楚明白嗎?有人來跟你要東西,以前則捨不得,現在好極了,喔,送給他,我圓滿菩提資糧。我擺在這個地方的話,對不起,這是虛誑的,反而還害我;送給他了,欸,安全而且堅實。你有的氣力也是一樣啊,一樣有啊!

所以我們這裡同學當中啊,有一位他因為伺候老和尚,我曉得他是――你們不了解, (p43) 他實在是辛苦啊!不但是白天整天地忙,到了晚上啊,晚上還要起來幾次,那睡的時候呀,又睡得那上面冷得要命。我一直跟他說:「你這樣不行啊!」他也沒關係。「哦,不是為你啊,這個老和尚是我們這裡的精神、靈魂啊,你無論如何要保護他啊,你要好好地努力。」他晚上還睡得冷得要命,睡的時間比任何人少,做的事情比別人多。有的時候人家還這麼跟他這麼說,他心裡覺得:「唉!忙了個半天……。」後來想:「唉!沒關係,我在這裡修學,他成就了我的忍辱。」你看看,就是這種心理!所以我讚歎哪,我這真歡喜啊!這裡都是我的善知識。為什麼?他了解這個,他就這樣去做的話,它資糧田嘛!所以是越做越高興,越做越快樂。現在我們在這地方――佛在這地方,上面伺候佛,下面呢成就你資糧的,當然是越做越開心呀!

所以不管你對於所施的東西也這麼樣,所做的事情是如何,以及你的對象是如何――三輪清淨。因地當中是聞思相應,果位當中的話修證相應,有這樣的因,感這樣的果啊!所以現在前面已經說過了,不是馬上叫你捨頭目腦髓,而是說我們第一步重要的,把這個道理聽懂,然後呢思惟觀察。所以當這些人來的時候,你覺得:欸,來、來、來、來!他成就我,他成就我。如果要你財,他成就你這方面的財施。他如果要做事情――他讓你做,我們不必說這樣,他在偷懶――在成就你的無畏施啊!不但成就你的無畏施,讓你多 (p44) 做了以後,這個地方啊,這個功德你賺了,這個都是你的功德田、資糧田哪,你感激都來不及,這是你的大善知識啊!他使你成佛的,你怎麼能不恭敬他呢?這不但歡喜,而且恭敬啊!

所以現在我心裡面經常就這樣想,說實在我做不到,但是正因為我做不到,所以這樣想!我就剛才告訴你了,因為做不到,所以難免痛苦,這樣想所以快樂,所以身上面雖然受一點苦啊,心裡卻是越來越快樂。我曉得我只要這樣就快樂下去的話是增上生,這樣的增上生,到最後的圓滿佛果就等在那裡。

諸位呀!天下哪有這樣好的事情,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你不在這裡忙,請問你世間忙些什麼?哎呀,世間人都是這樣,所以我一開頭曾經給你們說過,我當初出家的時候人人笑我,等到我出了家多少年以後,跟以前的老朋友碰見了,那老朋友都說:「某人哪!算來算去還是你最好。」那當初我們在學校裡念書的時候,大家都在想,哎呀,要什麼啊?每一個人有偉大的志願,要成家立業;現在呢,每一個人都五子登科。所謂五子登科啊,什麼?房子,什麼?車子、妻子、金子,還有什麼子啊?兒子,每個人都五子登科了。結果他忙了半天,問他幹什麼?「哎呀!還不是圖這個家,還不是為了這些孩子!」你說忙了半天,結果呢?唉!他只有是這個樣。

(p45) 現在我們有幸把這個脫出來了,在這個地方集聚資糧,所以千萬要把這個正知見建立起來啊!正知見建立起來啊!當剛才這種心理現起的時候,你就說:欸,喏、喏、喏、喏!這個無始以來無明相應的習氣又來了,這個真是我的怨家,我現在跑到這裡,真正要跟它鬥的什麼?就跟它鬥嘛!不是說已經成功了,前面告訴我們,「欸!我就是被它怨家壓在下面了,我啊在下面――咬牙。」大家還記得這段話吧?這什麼意思啊?不是我是時時戰勝的,我自己很清楚嘛,我一直在敗,人家說常勝將軍,我自己覺得我是個常敗將軍。這話怎麼講呀?普通一般人哪,敗了一次就完了,那個就不行。我敗,敗了以後我還再打;又敗,敗了再打;又敗,再打。所以啊叫作「常敗」,真正了不起的就是這個「常」字,你能夠這樣地倒下去再打,倒下去再打,倒下去再打,你成功了!記著,我但願諸位能學這個!我現在就學這個常敗將軍,我在這裡只是把我的敗的經驗告訴諸位。雖然敗啊,快樂的哦!啊!美不可言,美不可言!好,那麼現我們繼續下去,下面就是引那個論上面。

p. 269

The 《Compendium of the Perfections》 states: When someone comes to ask for something,
Bodhisattvas, so as to build up the preconditions for complete enlightenment,
Consider what they have as belonging to others, give it as from a trust,
And consider the person their teacher.
【《攝波羅蜜多論》云:「乞者現前諸佛子,為增菩提資糧故,當於自物住他想,於他應起知識想。」】

(p46) 喏!就是剛才這個道理。這個乞者現在我們前面,我們是學菩薩的人,喔!這是會增長我的菩提資糧呀!哎呀,高興呀!他是我的善知識呀!這個東西本來就是他的,現在是滿足我的這個菩提資糧啦!

With respect to giving away individual things, understand in detail from the 《Questions of Subāhu Sūtra》 and the Compendium of the Perfections your motivation's focus on purpose, which is the thought, "I will give this away for this or for that purpose."
【施一一物,念為如是如是而施,緣所為事意樂廣說,如《妙手問經》及《攝波羅蜜多論》,應行了知。】

不管你所送任何東西的時候要像這樣,這樣子作法,要這樣的作法。所以當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那個內心啊,那就是這樣,詳細的內涵就在這個經論上面,這我們應該了解的,這個地方提個綱要。所以我們真正修行的時候,他為什麼要教我們不斷地多讀、多閱無垢經論,這個原因在什麼呢?這我們有這個經驗,說在這個地方我們大部分同修聽的時候,聽得真起勁,書本一合,沒有了!現在不!聽的時候聽得很起勁、很高興,然後出去的時候啊,休息幾分鐘,這個高興的這個概念還在。然後呢這個正知見的餘勢還在,休息了幾分鐘馬上再回來,不在這地方聽論,就是看那個經啊,然後繼續地:「哦,剛才這論上面怎麼講的?現在經上面怎麼著?」噢,你看,然後呢這個內心當中不斷地薰習、薰習。累了,然後再出去;出去休息的時候,在這個跟法相應的這種快樂的心情餘勢未盡之 (p47) 前,休息一下,讓眼睛休息休息,身體鬆弛一下,再進來!所以你這麼這樣不斷地做的話,一定成功,這個道理後面的精進波羅蜜多當中會告訴我們。所以你得到了如理的、正確的方法,是無有不成功者。繼續下去:

As to your motivations focus on the recipient explained above, you should apply it to all situations of generosity, so it is the general motivation.
【如前所說緣田意樂,於一切境皆應起故,是總意樂。】

像前面這個意樂啊,在任何情況之下都應該這樣,這個是整個的綱要。

Specific motivations would be
【別意樂者。】

那麼有不同的境界,它還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方法,下面看:

when you make a gift to those who harm you, once you have established a loving attitude; to those who suffer, once you have established a compassionate attitude; to those who have good qualities, once you have established an attitude of delight; and to those who help you, once you have established an impartial attitude.
【於諸怨害以慈意樂、於諸有苦以悲意樂、於諸有德以喜意樂、於諸有恩以諸意樂而行惠施。】

喏,他這個心就是這樣的!如果這個對我有怨害的話,我慈,慈――這不但行了布施,而且還對治了你的瞋心,不但對治了你的瞋心啊,而且增長了你那個無量慈悲,你看多好啊!「於諸苦有情以悲意樂」,然後呢「於諸有德以喜意樂」,「於諸有恩」種種,不管你哪一個。

(p48) 說到這個地方啊,也特別地講一下「於諸有苦以悲意樂」這一點。我們現在說,在家那固然是布施,那你這個出家人他現在的重點是法施,那麼你怎麼個悲法啊?要曉得苦有兩種:身、心二苦。現在我們好好的,是,身容或不苦,可是心哪,大部分都很苦。我不敢說你們如何,我自己曉得我很苦,為什麼?我是個凡夫啊!雖然曉得佛果這麼美妙,啊!遠得很,我在努力。雖然我在追求,是大部分心情哪,都是跟凡夫的雜染相應。因為我了解了這個雜染相應,這個雜染相應自然而然什麼?貪著難捨、偷懶、茍且偷安。因為我自己很體會到這種心情,所以我看見別人的時候啊,有的時候是,我拿世間的量則衡量,「這個傢伙又偷懶了!」回頭一想:錯了、錯了、錯了、錯了!他在苦惱當中。他在苦惱,什麼?被無明大苦所陷,這是一個真是苦惱眾生啊!我現在不是修學佛法?我不是要布施、我不是要成就?那麼我自己覺得我修學佛法的,我都做不到,還談他嗎?啊!一方面策勵自己,一方面說:「這個人真可憐哪!好啊、好啊!我正好趁這個機會然後幫忙他。」

你這樣一來的話,那這個意樂不是離開前面的總意樂哦!剛才前面我們總意樂當中說:唉!人家偷懶啊,你覺得怎麼去做。人家偷懶,他為什麼偷懶?他偷懶有種種理由:也許他今天生了病;也許他心裡面……是,偷懶,他為什麼偷懶啊?那他還是心病苦啊! (p49) 所以這個是可悲眾生哪!欸,正好我不但增長我的菩提資糧,而且增長我的大悲心啊!修學菩薩不是初要修、中要修嗎?所以你看哪!我一面是增長資糧,一面又增長這個悲心,好在對面有這個人哪!到那個時候你越想越歡喜,是越做越高興。因為你做了,功德;你又歡喜了,做的當下是,這個歡喜的心情是個隨喜心情。

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你思惟思惟,坐在這裡思惟還思惟不起來,境界現起的時候啊,你思惟是特別有力,這我們大家了解的,對不對?所以你看!這麼好的環境大家不努力,真是啊如入寶山空手而回。現在我們這裡,說來說去就是講這個。啊!所以我在這裡讚歎:大師真了不起,多少傳承的祖師、譯經大師,乃至於印這個書,那些郵差把那個送進來,都是感謝他們,我們才有這個機會啊!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Moreover, you must be even-minded toward all recipients, give away to living beings—such as those who ask and so forth—all the virtuous results of giving, and, in particular, be compassionate to those recipients who are suffering.
【又於諸田當住捨心,行善施果,亦當迴施乞等有情,特於苦田當住悲愍。】

那麼所有這些做了以後,最後的心都是捨,那麼乃至於布施的果啊,也都回向給他們。欸,靠他成就了,當然你還是回向,本來你要回向一切有情成大菩提嘛,當然這樣。而這個地方特別是苦田,「當住悲愍」喔!這個有它的道理,剛才已經說過了,真正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而大悲必定是要苦眾生,這個。

Candrakirti says:
(p50) 【如月稱云:】

月稱大論師,一個大菩薩。

Once the giving is free from stinginess,
The giver must compassionately make gifts
Which are given equally with an evenmindedness
To those who are superior or inferior recipients.
The results of such giving
Go to both self and other at the same time.
Holy beings praise this giving without stinginess
To those who seek gifts.
【「施謂離慳貪,於諸器非器,平等心等施,此施施者淨,悲施及施果,二俱施來求,此施無慳吝,善士所稱讚。」 】

施是什麼?「離慳貪」。這種情況之下,不管他是器、非器,就前面中說十種哪一種田,你布施的時候啊――平等心,這個布施的施者是清淨的,這個是清淨的。所以你布施的時候啊,以悲心去布施;還有呢,布施所得的果報,這兩樣東西都布施給人家,這個布施才是真正圓滿的,這個才是善士所稱讚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最後唸一下:

And the Praise of Infinite Qualities says:
Even when some see a hopeful person who is destitute and of low birth
They do not care and, out of desire for results, seek other recipients who have good qualities.
They have a base motive; though givers, they are the same as those asking for gifts, you [Buddha] said.
Hence, you remain committed out of compassion to giving to those who ask.
【《無量功德讚》云:「若見諸貧劣,眾生有求心,無悲希果報,尋餘有德器,意壞雖行施,等同諸乞丐,故尊由大悲,布施諸乞者。」】

看看!現在有的人哪,哎呀,說:哎,布施有功德。啊!怎麼、怎麼,要供養什麼。但是有窮人跑得來來求你,他卻沒有悲心。為什麼呀?覺得這些窮人,啊!這個布施啊,說供養什麼人有德,這個窮人沒有功德,不行!他把那個錢集在那裡,要布施有德者。這個時候 (p51) 他「意壞」,他的意樂已經不清淨了,雖然行布施啊,就像乞丐一樣,就像乞丐一樣。而真正尊貴的世尊是什麼?「由大悲」,由大悲心,正因為看見他苦、貧窮,所以布施。

剛才這個苦是我特別說過,身、心兩方面,對我們現在來說,是特別注意對方心苦而行布施。這個話再說一遍,當他是貧窮的時候,固然;然後他如果說有種種不如理的時候,我們也是一樣。不要說:「哎喲!這個老和尚是功德了不起,我處處地方去伺候、討好他,想辦法;這個傢伙莫名其妙,我才不理他!」欸,不是這樣!我們修學菩薩道的人,心裡面要了解:嗯,不對、不對!不是由於他要不要,而是說我該不該。那個時候你很清楚地明白,欸,這個境界現起來,「不對、不對,我要真正修改的,就是我內心的這種不如理的慳嗇的狀態,這個拿掉!」這就對啦!這個是布施的時候的意樂。

今天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269頁,上一次那一段最後一句,最後括弧裡這個唸一遍,有意思再說一下。

【若見諸貧劣,眾生有求心,無悲希果報,尋餘有德器,意壞雖行施,等同諸乞丐,故尊由大悲,布施諸乞者。】

他下面說「意壞雖行施,等同諸乞丐」,他雖然布施了,但是這布施的意樂他的 (p52) 心理狀態錯了,所以像乞丐一樣,像乞丐一樣。那麼這個乞丐是比什麼呢?比啊尊貴的意思,是世間名位來講,最尊重的是王者,最下賤的是乞丐。現在你雖然布施了,這布施了為什麼還要這樣呢?那麼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必定要了解一個道理─它這個根本因在哪裡?是以大菩提心,行六度萬行。所以如果你那個大菩提心、悲心沒有了,那就錯了。所以他前面說,有的窮人來求,那個正是我們大悲所緣的,為了救濟,你現在不救而求果報的話,根本錯了!這個意思就是它的特別的意思,我們應該了解的。那麼現在繼續下去,前面是說怎麼應理地行法,下面是違理的,我們不應該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