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279L2~P280L1

手抄頁/行: #15 P149LL3~P162LL1

音檔起訖:   117A_1245~117B_0752

廣論時時聽:        

(c) Relying on the remedies for the hindrances to generosity
【◎ 第三習近對治布施障。】

妙極了,不能捨是為什麼啊?因為有障礙嘛,因為障礙嘛!所以呢,現在你好好地修習,怎麼樣對治這個障礙,怎麼樣對治那個障礙。這地方雖然單說布施哦,實際上 (p150) 呢,所有一切的障礙同樣的,我們應該推而廣之,聞一知十。

According to what is found in the Bodhisattva Levels' Compendium of Determinations, there are four hindrances:
【障者如〈攝決擇分〉略說四種。】

這個障礙有四種,這個障礙就是不能送,哪四樣?

1. The hindrance of not being used to generosity 2. The hindrance of declining fortune 3. The hindrance of attachment 4. The hindrance of not seeing the goal
【謂未串習,匱乏,耽著,未見大果。】

這四樣東西:第一個沒有習慣,這是通一切毛病的。就是說你還沒有好好地練習、修習這個障礙,老毛病嘛,習氣嘛,我們所謂惰性嘛!第二呢你「匱乏」,就是你自己沒有東西。第三個呢,雖然你有啊,但是對你自己的東西「耽著」難捨。最後是「未見大果」,沒有了解,沒有正確地知道這樣做的殊勝、偉大的果報。現在一樣一樣來說,一樣一樣來說。這個事情對我們很重要喔!我們要想修學就在這地方。所以前面指戒的時候啊,講那個中士道的時候,他講戒之前,他不說這個戒的體性、特質,而是說犯戒四因。現在一樣的,所以要修布施之前,布施那個時候啊那個障礙的原因,你能夠把那個障礙的原因找到了,能夠對治去掉它,那布施就行了嘛,其他的亦復如是。第一個是什麼?

The hindrance of not being used to generosity is when you do not want to give to those who ask for something, even though you have material goods to give. The remedy for this is to avoid succumbing to the shortcoming of not being accustomed to generosity by quickly becoming aware, examining the situation, and reflecting, "This shortcoming is definitely the result of my previously not getting used to generosity," and "Moreover, if I do not make this gift, I will dislike generosity in my future life as well." Then, be generous.
【其中初者,謂雖現有可施財物,然於求者不樂惠施,能治此者應速了知如此過患, (p151) 是我於施先未串習,今若不施,則於後世亦不樂施,強思擇已而行惠施,不隨未習過失而轉。】

這一點非常重要喔!嗯,說眼前我有可以送的東西,但是呢人家來求,你就不願意送給別人,那這個毛病呢,什麼方法去對治它,對症下藥,什麼呢?要了解不送的這個過失,不送的禍患。說,因為我以前沒有習慣、沒有練習――這個「串」呢就是繼續地,一串,繼續不斷地練習――因為沒有修習啊,所以不習慣。假定我現在還不開始去做的話,對不起,這個布施的這個習慣始終生不起來,這是第一個;倒是什麼?不送的這個習慣老在長養,所以注定你永遠墮在這個裡邊,害了!於是經過這樣地思惟、觀察了,勉強自己,堅強自己,然後呢提起勇悍的心來,說:「啊!我一定要去做,絕對不跟著這個老毛病,這個老毛病有禍害的,嗯,不要讓它這樣做!」布施是如此,其他一切都是如此。

所以我們前面經過了一段修學以後啊,現在有很多同學有好現象,他心裡就堅強起來。一點都沒有錯!先心裡堅強起來,然後呢碰見小事上面去做,眼前我們看得見處處地方都是如此。我想在座的各位,這是我最歡喜的一件事情,最讚歎的!大家這麼努力,做了這麼多功德,我沾了大家的光,可以說非常感謝大家。沾什麼光啊?隨喜功德。儘管我 (p152) 坐在這地方,可是你們這麼努力啊,我真是感激不盡,我想你們自然也是更歡喜無窮。就是我們在這個地方,慢慢、慢慢一點一點地積累起來,把我們十足十的生死凡夫,漸次、漸次轉向於超脫生死的聖賢,乃至於幫一切人解決,多好!這個第一個,第二呢,

The hindrance of declining fortune is when you do not feel generous because of the sparseness of your resources.
【第二者,由其財物極尠闕故不生捨心。】

因為自己匱乏嘛,自己很少呀!啊,自己都很少你怎麼送給別人呢?

The remedy to this is to make a gift after you willingly accept the suffering of poverty, thinking,
【能治此者應作是念。】

欸!妙咧!要平常我們自己說窮得要命怎麼送給別人呢?他自己很窮啊,他有對治的方法。他說,他就應該這樣想啊:

"During the time that I have been passing through cyclic existence I have not helped others and have experienced many unbearable sufferings such as thirst, hunger, and the like because of being under the control of something else—that is, my former karma. So even if I die from the suffering of this lifetime on account of my helping others, it is just better for me to be generous;
【我於生死流轉之時,或由宿業或繫屬他,於他人所未能饒益。令我具受眾多難忍飢渴等苦,設由利他,於現法中發生眾苦乃至殞歿,此施於我猶為善哉。】

嗯,對呀!說就是你沒有東西啊,欸,對不起,他還有一個正確的對治的方法。說:我啊一向在無始生死當中流轉,因為宿業,宿業所感所以繫屬於他。繫屬於他通常指什麼?就是被業力所綁,這是大原則。那個別的來說呢,因為我宿業沒有造好事,做了壞 (p153) 事,所以被人家做傭工等等,救濟自己也乃至於作不了主啊!這樣。所以呢總不能真正地幫別人的忙,不但不能幫忙,自己受盡了種種痛苦,飢渴等苦。我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我宿生一直慳貪、一直不捨呀!假定我以前了解了,不忙自利能夠利他的話,啊!一定不會這樣的,一定不會這樣的。

所以眼前我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能夠轉一向這種無知的自利,而去利他的話,這樣,就算眼前受種種的苦,乃至命都送掉,好啊!還是好的啊!為什麼?因為所以眼前這樣不行的是宿業,假定這個宿業你還不努力轉的話,是每況愈下。現在雖然窮啊,還保持個窮人哪,再窮下去的話,你就是畜生,再下去是餓鬼,再地獄了。啊!所以想到了這點,就要拼命了!

不要說拼命,想到這地方,就算是再苦啊這也是值得的。所以我們常常說那個比喻,平常啊躺在這裡,哼呀、哈呀站不起來,一下那個地震的時候,塌下來的話,哇!逃出去,還是有氣力啊!他自己雖然累啊,逃出去把命救出來了,就是的的確確我們應該這樣想。啊!這個對治的方法之善巧啊!真是讚歎、無限地讚歎。

Whereas to turn away the person who asks me for something is not all right. Even in the absence of those resources, I will survive on some sort of wild plant."
【非空發遣諸來求者,縱無彼財尚有菜葉可以活命,如是思已,忍匱乏苦而行惠施。】

(p154) 嗯,既然這麼好的話,他今天來求了,不成就我的布施嗎?哎,絕對不讓他空手而返!我雖然少一點,他比我更窮,送給他;送給他了以後啊,哪怕沒有米,我還有一點菜葉子啊!哎呀,還可以多多少少自己活下來。這樣地忍受了自己的匱乏而行惠施。說實在現在我們遠比他好啊,遠比他好啊!所以剛才我們常常說的,唉呀!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實在是我們沒有如理地去思惟呀,沒有如理地思惟呀!你真正如理思惟的話,我們現在太多的事情,絕對不會說,唉呀,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哪!我們會樣樣都行,幾乎。這個就是得、未得正知見,以及是不是照著這個正知見去如理思惟,如理思惟。

菩提道次第廣論279頁,上一次已經講到「第三習近對治布施障」,說講那個六度布施的時候,他如果有障礙,那麼這個障礙用什麼方法去對治。說這個障礙一共有四種,前面兩種:沒有習慣,那麼我們曉得怎麼辦;還有呢,缺乏怎麼辦。上次特別說,沒有習慣不但是布施,我們做一切事情都是如此;我們怎麼樣想辦法,現在最主要的要努力,如果現在放棄了不努力,那以後永遠沒希望了。那麼第二。現在下面是第三,第三耽著過失。

3 The hindrance of attachment is when you do not feel generous in as much as you have become attached to extremely attractive and excellent material goods that are to be given. The remedy for this is to quickly become aware of your shortcoming of attachment,
【第三者貪可施物極為悅意最上勝妙,於來求者不能生起捨與之心,能治此者應速了 (p155) 達耽著過失。】

就是對自己有的東西,這個本來應該捨的,卻耽著難捨。那麼對於這個自己難捨耽著的這個過失啊,我們要了解,了解了以後,你就不會再耽著難捨了。

and then to think, "This mistaken notion that thinks 'I am happy' with regard to what is by nature suffering will bring me suffering in the future." Understanding this, eliminate your attachment and give away your material goods.
【我今於苦倒執樂想,由此能生當來眾苦,如是知已斷除耽著,即將此物而行惠施。】

對於這個對治的方法,這樣:你呀,先要看見它這個的過失,這是錯的,這是錯的,有種種的患害的。明明這個是苦的因,我現在要除苦,卻不在苦因當中除,反而還增長那個苦因,請問這個苦除到哪一年哪?豈不是愈除愈多,愈弄愈錯欸!所以他說:明明這是苦的因哪,我現在顛倒了,不但顛倒,而執著這個顛倒以為這是快樂的,這種錯誤的妄想當中。如果說我對這個不能認識,以及雖然認識了還做不到,這樣的話,仍舊是為這個煩惱――貪所使,造了這個煩惱貪相應的惡業,是將來會感得眾苦。啊!既然我現在怕苦而來的話,一點小苦都忍受不住,將來感得這個大苦,而且輾轉地增長,這怎麼可以忍受啊!唉呀!不可以,不可以!無論如何唯一的辦法,就是趁現在苦還小,第一個,而且知道的時候斷;到那個時候又大,苦又大、又不知道,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到那個時候就完了。所以你對這個概念努力觀察,然後呢思惟,這樣一定能夠斷除得了,於是就把那個 (p156) 東西捨掉了。

它不但如此欸!實際上呢你捨掉了以後還應該怎麼辦呢?還應該隨喜,是應該高興啊,唉呀,高興啊!你看,你們只要去做,那個時候你內心當中一定會有相應的覺受,那個時候你會產生跟法相應的快樂,這美不可言!所以不管你前面對於這過失的認識,思惟、觀察斷除它也好,以及斷除掉了以後,對於這個功德的思惟、慶喜也好,這兩方面,一個是懺悔業障的功德,一個是隨喜功德的功德。假定說你能夠由此而引申出去的話,那十大願王都在裡頭。而這個本身就是什麼啊?隨佛學嘛!又是法供養嘛!都不是這些道理都在這個地方了嗎?尤其是你在行布施波羅蜜,這個又是幾乎十大願王每一個包含在裡頭啦!所以你必定要了解它的這樣的一個過失,那麼第三。第四呢,

4 The hindrance of not seeing the goal is when you do not have in view the benefit of reaching perfect enlightenment that is contingent on generosity, but instead consider the benefit of a great amount of resources and then give things away.
【第四者未見行施能生正等菩提勝利,觀見廣大資財勝利而發施心。】

這個話應該這樣唸的,說:未見行施能生正等菩提而發施心,是觀見廣大資財勝利。或者應該這樣唸:但見廣大資財勝利,而未見行施能生正等菩提,所以啊不能發那個布施之心,這個意思就是這樣。就是你因為對法沒有正知見,不如實地了解,所以你呀只看見這個財物的好處,而你沒有看見把這個財物送給人家,行布施波羅蜜多,而得到這個殊勝 (p157) 菩提果的偉大的利益,所以你不能發心,這個道理。

The remedy for this is to quickly become aware of this shortcoming;
【能治此者當速見其過。】

要對治它的辦法呢,還是見到這個過失。上面是見到對於自己財物耽著的過失,現在是見到什麼?見到看不見這個大利益的這個過失。平常我們只看見眼前的小利益,只看見眼前的小利益,所以這個人的真正的可憐愚癡的地方。我們為什麼要來學啊?來學就是說我們不知道,偏偏我們學了半天,真正它好的地方卻學不到,還始終在這地方纏著,最可憐的一個地方,最可憐的地方!所以我們如果真的曉得了以後,我們這個罪呀,叫你犯也不肯去犯。通常很多事情我們譬如說,常容易見的這個語言上的過錯,乃至於利害上的,都是不見它的真正的殊勝的大利益,始終被自己的煩惱所困,顛倒的、眼前的只似是而非的小利益上面在轉,結果造了大罪還不知道。

結果造了大罪還不知道。啊,這個真是好可怕呀!所以在這地方,我們特別要說明,我們要見到發無上菩提,以及信跟這個廣行六度,所謂跟菩提心相應的行持這個偉大的果利,對於這一個道理見不到,這個過錯是應該改過來。怎麼改法呢?以最快的方式,想辦法觀察、思惟,看見它、認得它。我們看見有一個遠大的、好的果報在這地方的話,那我們眼前這種小名小利,就擋不住了,擋不住了,這樣。

所以平常我們總是,哎喲,怕人家笑呀,怕人家什麼呀,這個世間的人因為你怕人家笑、怕人家什麼啊,一天到晚就纏死在這個裡邊。你們看古來這種大德,所謂那他們這種啊,那個所以用的這種真正了不起的大手段,都是超乎常情的,都是有絕遠大的眼光。這樣才談得上說「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這是很明白的啊!我們眼前是目光如豆,唉呀,那就是只看見一點點,總覺得:喔唷,這個人也這麼說、那個人也這麼說。 (p160) 你在這兒學佛啊,你還是學那些人?如果你學那些人,是嘛,你本來就不必到這裡來嘛,你就跟他們去混在一塊兒去算了嘛!如果說你要學佛的話,那一定要看佛是怎麼做的。佛是皇帝喔、王子喔,他這個王位都捨喔!這樣。為什麼呀?他就見到這個絕大的果利啊!啊,有這樣大的……那眼前事情擋不住啦!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p. 279 (11)

then to consider how, in general, all conditioned things perish moment by moment and how, in particular, your resources perish and leave you; and then to fully dedicate the giving of any gift for the sake of great enlightenment.
【總應觀察一切諸行,皆念念滅,特觀資財速滅速離,一切所施皆當迴向廣大菩提。】

他觀察的時候怎麼辦呢?喏!就是從兩方面:整個地來說,諸行無常啊!這沒有一樣東西能夠保得住的。這個無常這東西啊,有粗有細,現在我們這裡始終講的只是講粗相,那個細相我們這裡根本談不到。就是說一念、一念,念念在滅當中,這樣。而特別是那個資財,更是很快地就捨離。所以,所以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以後啊,樣樣東西趁它還可以利用的時候,趕快用來布施,趕快用來種下無上菩提大果的這個因。這樣就可以把不堅固的、毫無意義的這種事情,欸,換來堅固的、廣大的大勝利。

If you give while merely considering the karmic result of generosity-resources and the like-you will obtain a large amount of resources, but you will not attain liberation,
【若唯顧視財等異熟,則唯能得廣大財位,不得解脫。】

假定你只看眼前的這種異熟的話,你呀就算你得到,也得到了廣大的財位的話,這還是不能解脫呀!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特別看這一點。固然這地方是講那個財物,其實世 (p161) 間哪一樣東西不是如此,哪一樣東西不是如此呀!所以我前幾天到台北去的時候,嗯,我那天我們這裡有個同學離開了,欸,他雖然離開了,那離開那天他還說:「哎呀,我聽了這個《廣論》是很歡喜啊!」就是這樣,但是呢他說他家裡頭為了一些事情……。結果我到台北去,事實這個同學非常好,到台北去看見他的一切的行為也是。他去幹什麼啊?去請《廣論》那個帶子,他的的確確相應的!實在他聽了歡喜,他還不只請一套咧!啊,他就要去送給別人去。

那時候我心裡有個很大的感慨:唉!所以我覺得人哪,總是看不見遠大的地方,是,他只看見眼前的這個東西。乃至於我們常常有人說:「哎呀,要顧慮到那個,有人要顧慮到那個,這樣啊!」所以古來那些、那些出家人他的確是一樣。我們常常說一句話,這個很有意思的,「壯士斷臂」,就好像被毒蛇咬了以後,那個毒呀很快就循著心臟來,哎喲!我們痛惜:哎喲,這個不行啊!對不起,你痛惜一個手指頭啊,最後那條命就捨掉了。所以這個壯士―只有唯有真正有智慧、有勇氣的人,那時候曉得,唯一的辦法拿起劍來,「叭!」一下,連手臂切斷。是啊,是要一點損失的呀!佛陀絕對沒有說天上掉下來的,你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天下沒有這樣的事情啊!你要牠好,哇,牠那個食量很大;你要牠不吃草,對不起,這匹馬注定跑都跑不動,你要揹牠都揹不動,你還要 (p162) 騎牠嗎?這樣。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這個,不要為眼前這些小事情所捆住。

just as business people who give without any hesitation all their goods to others for a price merely get a profit, but do not obtain merit.
【如諸商賈為與價故,一切資財悉無悋惜捨與於他,此唯得利非能得福。】

要曉得:假定你不了解這個菩提的無上的廣大的功德,那個時候啊,你所注意的只是異熟的財位,那就像什麼?做生意人也是一樣,做生意人也是一樣。儘管你也布施,就像做生意人一樣,那個東西也送給別人,但是他為什麼啊?欸,他把那個東西賣出去的時候,也是毫不顧惜哦!喔,賣給人家,他東西送給人家來得個高興哦!他也曉得什麼?欸,他賺到錢嘛!他得到了什麼?他那是得到的利益,世間的利益,不是得到福。

Aryadeva's 《Four Hundred Stanzas》 says: "From making gifts to this person I will get a great reward." Such getting and giving are looked down on as being like wanting profit in business.
【《四百頌》曰:「云於此行施,能生大果利,為報而行施,如商利應呵。」】

說我們現在這地方呢,行的這個波羅蜜多,布施波羅蜜多啊,要曉得它有無上大果。什麼果啊?菩提大果,就這樣。不是為了一點點眼前的報,如果為了報而做的話,那就像做生意人也是一樣,那個啊應呵斥的,那個要呵斥的。所以我們眼前千萬注意哦!不要說求將來人天這種不要,眼前的不要、人天的不要,乃至於聲聞的小果都不要,要求無上菩提大果,這是我們必須應該了解的。這個四點。第二,那麼下面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