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277L9~P279L1

手抄頁/行: #15 P129L2~P149LL4

音檔起訖:   116B_0731~117A_1245

廣論時時聽:        

(b) How to give outer things: You must give outer things if the timing is not prohibited by the Teacher with respect to the recipient, and if giving the gift to this person is appropriate and suitable.
【◎ 第二應施外物之道理者。若即此身非是大師所遮之時,於彼補特伽羅捨所施物,非不稱理,於彼相宜即應施與。 】

他還是照著這個次第,上面第一個嘛就是說,我們剛開始的雖然你發了大心,樣樣東西送給別人哪,但是你那個悲心還沒堅固,捨心還沒培養,做的時候那個佛不讓你隨隨便便送的!說,如果說它不是佛所遮止的,這種情況之下。所以說這個就是對我們自己身體來說,你夠了這個條件,然後呢佛不遮止的時候,那麼那個時候是合理的。合理的,你能夠做得到的,這個時候如果有人來要,對人家有用,你就送給人家。

Moreover, if you as the giver are a person opposite to that explained above, and are stingy with regard to a text, you must give it to a person who asks for it and who wishes to understand it, even though you may not have finished using it.
【又若自身與前相違,於諸經卷有慳吝心,雖未已辨經典之義,應施來求樂勝智者。】

那麼前面曾經說過,說有的人來求那個經典,可是你自己對那個經典的道理還沒弄通,還沒弄通,所以你修學這個經典哪,有後面的大利益在,有大利益在。你現在送給別人了以後,是的,你啊,第一點對於慳貪捨那一點做到了,可是後面的大利益卻不行,所以你可以不必送。但是現在的情況不是一樣,說,你是的,對這個經典的道理你沒弄清楚,你應該去弄,可是你的這個慳貪心在,在修學布施的時候最重要的目的幹什麼?破除 (p130) 你的慳貪!結果你的慳貪心在這個地方的話,對不起!在這種狀態當中啊,那你就應該送給別人,要破除那個慳貪。

This is to say, if you have a second copy, you give that, and if you do not, you should give the cost of having it copied out. If you do not have the money, you should definitely give the text away, thinking "Though by giving this away I may be stupid in this life, it is all right; I will not acquiesce in my stinginess."
【此復若有二書即應施與,若無二者應與書價,價亦無者應作是念,我行此施,縱於現法而成癡瘂,不忍慳貪,如是思已定當惠施。】

嗯,下面就說這個道理。說這個時候假定你有兩本書的話,那就送給他啦,你自己還留著一本;假定是沒有兩本的時候,因為你要想辦法了解這個,所以你儘可能地想辦法,給他跟書相等的價值。如果說連這個也沒有的話,那個時候你怎麼辦呢?就想:是的呀!我送給他了以後那我自己沒辦法深入了解,就癡瘂;但是呢,我現在的目的是什麼?破除慳貪,破除慳貪。我拿了這個藉口,結果增長自己慳貪,我寧願癡瘂,我不可以慳貪。這樣!結果還是把它送出去。

這個地方有一點我們很值得注意的,他在這個兩者取捨之間,碰到這種問題關鍵所在的話,他寧願送出去,不寧願忍受自己的慳貪。有沒有注意到我們平常做很多事情的話,就是實際上呢自己煩惱,他現在的是慳貪,我們什麼不一定,或者好戲論,或者好慳貪,或者好什麼。實際上內心真正的重點放不下,然後找藉口,說:唉呀,修行要這個身體 (p131) 呀!然後呢,所以你要講營養啊,要好好地睡呀,要想好好地弄呀!結果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啊?哪!就是這個――慳貪。看看那菩薩怎麼做的,菩薩怎麼做的!

換句話說,我們真正想修行的話,你要自己內心檢點,如果說你那個慳貪心在的話,在這個地方很明白地告訴我們:寧願把命送掉,不要讓那個慳貪長養它!大家了解不了解這個意思?所以我們往往拿一個很好聽的名詞,做一個藉口,保護自己的煩惱。修學佛法的真正的內涵是什麼?我們要全部精神去對治煩惱。本來這個最好的藉口――不是藉口,是最好的方法,用來對治我們的煩惱的,結果卻是保護了你的煩惱,變成功保護煩惱的一個藉口,這個是修學佛法嗎?這一點哪,我們務必要自己好好地反省,務必要好好地反省!

不過前面已經一再說過了,我們做,有一個漸次,至少第一個,理論上面要清楚。清楚了以後自己做不到,那個時候應該什麼呢?懷著慚愧的心情,第一個:唉,我怎麼做不到啊,我要好好地努力!單單這個慚愧的心情不夠,更應該了解長養這個煩惱的結果是什麼?對自己的傷害,對自己的傷害!為煩惱所使,貪一點小便宜,結果受到絕大的大痛苦,受到絕大的大痛苦。你所以放不下是為了貪一點快樂,結果呢傷害了你自己,就是這樣。所以你覺得:啊!這個是不能忍耐,不能忍耐!然後呢,你要找種種方法去對治它,所以在這地方就特別把這個道理說出來。

(p132) 所以我特別欣賞《了凡四訓》的原因,《了凡四訓》的〈改過之方〉當中提出三個辦法來:「恥」,然後呢「畏」,第三個「勇」。恥,恥些什麼?就是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覺得:唉呀,我怎麼這麼差啊!所以佛法裡面說慚愧,慚愧兩個字,啊!一切白法的根本。「又慚恥之服」――《遺教經》上面,那就行了;如果你沒有慚愧你就完了!什麼叫慚愧呢?就是說,一個惡行的人,當他辨別清楚是非以後,一看,唉呀,自己覺得:我怎麼這麼糟糕,唉!拿我們中國人來說,恥呀!自己不如、不對!所以你一定要如理地辨明邪正、是非,然後自己覺得:唉,不好啊,自己不好啊!

單單這個夠不夠?不夠!我們更要進一步,他是說「畏」,畏什麼呢?就是剛才這個。你了解你的根本原因所以貪,為什麼呀?還是求快樂,結果你貪了半天的話,不但得不到快樂,反而大大地傷害你,喔唷,那個時候就不但有恥而且有畏。前面哪、旁邊哪,都策勵你的力量,後面推動你的力量,那個時候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這個正確的認識叫正信,所以「信為欲依」,你那個善法欲就生起來。有了這善法欲,那個勤精進就跟著來了,所以就有一種精進的力量。世間聖人說「知恥近乎勇」,不是就是勇喔,近乎勇!這一點我們在這地方要特別說一下。他現在這地方,對法是如此,對其他的亦復如是。所以關於這一點哪,尤其是一心向上的出家同修們,在這一點務必要三思而行。我們 (p133) 繼續下去。

As to material things, you should give everything except those things listed above. If you are a ruler, and someone asks for others' children, wives, and so on, it is inappropriate to meet the request by separating each from their families, but you can give them as a whole together with the family dwelling and the like.
【若所施物除前所說,又自作王時,終不抑奪餘妻子等,令離其主而轉惠施,唯持村等可施求者,如是不為墮惡趣因。】

還有呢像上面所說的,除前面所說的這一些東西,前面說的就是不應該送給別人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如果說自己是王者,古代的王者是對於他屬下的一切東西他有主權,他雖然有主權,但是呢別強迫奪得取人家的妻子,然後轉送給別人,這個不做。還有呢,他可以任意地,比如說國王封下面的臣下有功的,或者什麼人那些地,啊,說這個給你;有人來求他,給他。不過跟上面相違背的,你送了他以後,他不會做壞事,因此他不會墮落,這個情況之下,你可以。下面:

p. 278

Likewise, you must meet requests for things to play with that do not become a cause of taking a miserable rebirth; traps, etc. that do not hurt others; dry or wet places inhabited by living beings when no harm will come to the beings; and food and drink which do not have any bugs.
【諸戲樂具及罩羅等,不損於他眾生所居水陸之處,不傷眾生無蟲飲食應施求者。】

這個容易懂,就是跟上面所說的恰恰相反。

You should give even poison, weapons, fire, and alcohol if people ask for them in order to benefit themselves or others.
【若有來求毒火刀酒,為自饒益或饒益他,即當施與。】

前面說過的毒、火、刀、酒這些東西,他不捨的道理,不在這幾樣東西本身,而是說因為這個東西能夠傷人的,也能夠自害的;他現在拿了這個東西,能夠自己饒益,能夠利 (p134) 益他人,那就送給別人,那個送給別人。比如說毒,欸,毒這個東西妙不可言,人家以毒攻毒,如果你身上面有了不好的東西,或者外面的瘡,或者裡面的病,往往要那個毒藥來攻,那就把它弄好了,那個時候對啦!這樣。那麼下面的火啊、刀啊、酒啊,亦復如是。

for something, one of whom is poor and the other of whom is wealthy?
【若如是行財施之時,來二求者,一貧一富應如何施。】

你在布施的時候,兩個同時來求,那麼一個窮人,一個有錢的,那怎麼辦呢?

Reply: If you are confronted by both of them right from the first and you are able to fulfill both of their wishes, you should do so.
【先作是念,設二求者來至我所,若堪於二充足滿願,即當俱施滿願充足。】

事先你心裡面哪,先要有這個認識,說,假定說有兩個人同時到我那裡,我能夠同樣滿他們的願,那最好。不能呢?

If you are unable to do this, however, you should first think, "I will fulfill the wishes of the poor person," and work to give the gift to this person.
【若不堪者,則當圓滿貧者所願。】

這個是不行的時候,那個取捨――先滿窮人之願。

【由其先作如是念故,若不能滿二所欲時,即當滿足貧者所願。】

那麼因為他以前先已經有了這樣的一個心念,所以到兩者不能滿的時候,先貧者所願。

So you should let the wealthy one know the situation, saying with soothing words, "My friend, I have already planned from the first to distribute this article to this poor person. Please do not think that I have spurned you," and then fulfill the wishes of the person who has no wealth.
【應以軟語曉喻富者,告曰賢首,我此資具於此貧者先已捨訖,切莫思為特不施汝。】

(p135) 這個既然你只送給一個人,另外的人得不到,那個時候它始終有一個原則――你不能讓他過分地失望。那時候啊,你輕言善巧地來給他這麼說,說:「哎呀,這個大德呀,我這個東西先已經對這個窮人哪,已經送給他了,已經準備送給他了,所以你來呀,實在太對不起,太對不起,我倒不是不送給你。」要這樣去做法。那麼他為什麼要先這樣想呢?這個我們要了解,菩薩之所以為菩薩,他固然為利有情願成佛,這個大菩提願;這大菩提願的最中心、最堅固的什麼啊?大慈悲。大慈悲是看見人家苦,他要幫助人家拔除,要使得人家得到快樂,現在貧富兩者當中,當然是對這個貧者來說更需要,他的痛苦更大,給他一點點利益更大,所以他這個取捨是這樣。

但是他為什麼先想呢?因為先想了,他心裡的的確確他存著這樣;如果先不想,臨時這樣說的話,那他這個欺誑或者分配不公平,不好!所以這種小地方,特別說明了一個什麼事實呢?即便是菩薩,他平時的時候用一點方便,所以這個善巧方便哪,我們常常是方便妄語、方便妄語,實際上他不是妄語,他是方便而不妄語。因為他的的確確事先也已經想好了,「我這個東西這樣分配的」,他的確有這個概念,所以他來的時候――哪!這個是真正叫作方便。我們現在常常講方便、方便,人家方便的結果是什麼?善法增長,善法增長,增上生到決定勝。我們現在也說方便,說了方便以後開惡趣門,「忍非所應」,就 (p136) 是這樣,該忍的就不忍,這個是煩惱,然後呢不該忍的去忍它,長養這個煩惱,還找種種的藉口。這個地方我們務必要辨別得很清楚。這個文字很容易懂,這個文字一看就懂,可是他為什麼要這樣,這個這樣安立法的這個特質,你必定要把握得住,這個才是我們真正學佛法應該了解的這個基本概念。

I have written about the ways to learn these kinds of giving because they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beginners who are keeping the bodhisattva vows. With the exception of some special cases I have explained al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tended meaning of the 《Bodhisattva Levels》.
【受菩薩律初發業者,如是學施極為緊要,故特錄出,凡無別義者,皆如〈菩薩地〉意趣而釋。】

上面這些道理啊,這個對於剛開始學菩薩的人,受了菩薩戒以後,那麼第一件事情就學布施,這個事情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所以特別從〈菩薩地〉,〈菩薩地〉就是廣說這個的,把它摘錄出來。如果你們要詳細地了解深刻的個別的意義,那可以到這地方去。我們這裡也有這個書,你們願意,好好地看。

上面說這個外財應捨的這個道理。那麼下面呢,我們緊跟著說明,當不能捨的時候該怎麼辦,在不能捨的時候。

(b) What to do if you are unable to give: If you are overcome with stinginess when someone asks you for something, think as follows: This material thing and I are definitely going to be parted by death; it will leave me and I will leave it. So I might as well take pleasure in giving this away and put it to good use, making a separation just as at the time of death. If I give this away, I will not have attachment to my wealth when the time comes for me to die. I will have no regrets and will give rise to feelings of pleasure and joy."
【◎ 第二不能捨時當如何行者。若有求者正來求時,為慳覆者,應作是思,此可施物定當離我,此亦棄我我亦捨此,故應捨此令意喜悅,攝取堅實以為命終,若捨此者, (p137) 則臨終時不貪財物,無所憂悔發生喜樂。】

這是第一個。我們雖然學了大乘的佛法,乃至發了這個願,可是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性所使,願是發了,真正境界上的時候,心裡面就會:唉呀,捨不得!那怎麼辦啊?他這樣告訴我們,說:假定說境界當前人家來向你要東西,那個時候啊你為這個慳貪心所覆蓋,換句話說,那個時候慳貪現行當中捨不得,捨不得。那麼那個該怎麼辦呢?他下面告訴我們,我們應該這樣地思惟、觀察這件事情。注意哦!這個思惟、觀察,一定在事先學習的時候啊,先如理地思惟觀察。假定前面沒有善巧的話,你到臨時的時候,你腦筋裡面這個道理的影子都沒有,這時候,哎喲!這個心在這兒覺得:啊,給人家怎麼可以呀?它只想到那一方面,這個如理的思惟,這種正念絕不可能提起來。所以境界現前所以能提起來,還必須要我們平常的時候多學習思惟觀察,然後呢在很多小小的境界上面哪,有了對治這個工夫。那麼到那時候境界現起得大一點的時候,欸,你這個如理如法的這個力量才能生得起來。

現在是說碰見這種情況,你應該怎麼想呢?說那個東西呀,我現在捨不得那個東西,儘管你怎麼個捨不得,對不起,到最後你一定要離開它的,沒有一個人可以保得住。所以我們古人有一句話:「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喔唷,這個秦始皇的雄 (p138) 心大略不得了!以那個時候這樣的一點工具都沒有的,造了個萬里長城,一直到今天這樣科技發達,算起來世界的幾個大奇觀當中,我們中國的萬里長城攤它一份吧!這麼了不起,結果請問:你保得住嗎?這萬里長城都保不住,現在我們這些東西你保得住嗎?千真萬確沒有一樣東西例外的,所以不管你怎麼個捨不得,對不起,到時候一定捨離掉!反過來呢,「此亦棄我我亦捨此」,彼此都是如此。

既然如此的話,你何必把它牢牢執守呢?唉,早點送掉!送掉了以後歡喜啊,啊,好啊!這圓滿了布施波羅蜜。以前由於這個慳貪難捨,一天到晚忙這個我。結果呢你忙著我,它這個我啊,就偏偏把你送在這個地獄裡面去,唉,一直在輪迴生死當中受盡了痛苦。現在呢我捨掉了,結果呢,欸,把這個不堅牢的物,換得了堅牢的這個法財。嗯,好啊,好啊!最後呢送掉了以後,嗯,到最後,這樣你的一生這樣努力,豈不是好嗎?

所以說「若捨此者」,那麼你一直捨、捨,捨到後來的時候啊,生前已經養成功了捨的,到臨終的時候你心裡面是了無掛礙,是了無掛礙。不但沒有掛礙,因為你沒有掛礙,同時因為你一生都積了那個善法,所以你覺得:哎呀,好啊,好啊!否則的話,臨終的時候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現在樣樣送掉了,我積的是法財,那個財積在極樂世界,或者積在天上,啊,現在我正好到時候了,去享受了!歡喜呀,歡喜呀!

現在我正好到時候了,去享受了!歡喜呀,歡喜呀!

所以,平常我們到臨終的時候,唉呀!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啊!這樣。於是呢就因為這種貪著、這種力量,就把我們牢牢地綁在這裡。所以關於這一點啊,我們可以把前面那個十二因緣當中的有支的這個力量,你們多多地去反省、觀察,那時候你們就曉得了,嗯,為什麼樸窮瓦那個大善知識在有支上面下功夫的,道理就在這裡,就在這個地方。

p. 278 (9)

If you are unable to give it away even though you reflect in this way,
【如是思已仍不能捨。】

像上面這樣你思惟了以後啊,還不捨,那怎麼辦啊?欸,他妙咧!這個佛菩薩真了不起啊,他倒不一定強迫你,他不強迫你,還有一個更退一步的善巧。

then inform the person who asks for it by means of the three things that they should know. This is described in the 《Questions of Householder Ugra Sūtra》:
(p144) 【如《勇利經》說:「應以三事曉喻求者。】

以這樣的三件事情,來好好地給求的人說。

which states that you should say, "I am new to the practice of the Mahayana and am still a person of small ability whose roots of virtue are not yet ripened. Also, I a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ungenerous attitude. Further, I have a strongly grasping view of self and constantly conceive of a self and that which belongs to the self. So, excellent person, please forgive me and do not make it difficult for me. I shall try to do just what satisfies your thoughts and the thoughts of all living beings."
【謂我現今施力微弱善根未熟,於大乘中是初發業,隨不捨心自在而轉,住於取見我我所執,唯願善士忍許,不生憂惱。如何能滿汝及一切有情意樂,我當如是漸次而為。」】

第一個,是的,說我啊,雖然想學菩薩道,然後要學菩薩行,可是對布施這件事情,啊!力量還不足,善根還沒有成熟,在修學大乘當中是剛剛開始,是剛剛開始。譬如說,我目的將來做一個什麼啊?醫生,利人的,或者做一個什麼利人利國的,乃至於做個工程師。儘管你有這個目的,可是現在你在小學乃至於幼稚園,對不起,那是將來的事情,我將來要做到的。所以這個同樣的這樣道理,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雖然目的是如此,嗯,因為沒有如理地修習,所以我在目前的狀態,還是被煩惱所捆住。是啊!所以這個煩惱就捨不得,被它所捆住,為「不捨心自在而轉」哪!

這種情況之下,為什麼捨不得呀?「住於取見」,就是這個惡見當中的見取見,見取見大家還記得吧!對於不是真實的殊勝的東西啊,他自己的見解覺得:啊,這個好的,這個重 (p145) 要的,這樣。所以他把那些該捨的東西,由於世間一般無明相應的染污知見哪,他覺得這個對他很好,捨不得,住於這種見解啊,被它自在,換句話說這種心理籠罩之下,以及我、我所這些概念。所以――唉呀,祈求你原諒啊,那你不要生憂惱,不要生憂惱啊!雖然如此,但是這個布施的這件事情,要滿一切眾生利樂的這件事情,這是我的志願。現在眼前我不能做,但是我正在努力做呀!將來我一定要這樣認真去好好、好好做到,圓滿了,然後幫助你們的。這樣地去自己努力,去對這個,對治這個自己不能捨,以及來求的人。

According to the 《Compendium of Trainings》, this is to eliminate the further fault of each losing confidence in the other, but it does not get rid of the fault of stinginess,
【此是斷餘不信過失,非無慳過。】

不過這地方要注意喔!這樣做不是你沒有過失喔!你這個慳貪的過失是有的,不是沒有喔!只是說經過了這樣地善巧的做法以後的話,免得人家在你這地方失去信心,這一點避免。所以你看這個地方,辨得實在是好啊!是一步一步,那個次第是一點不亂,然後呢從高――萬一你這個做不到,退一步該怎麼辦;這個做不到,退一步該怎麼辦;再退一步該怎麼辦,這樣。把我們做的這個次第啊,層層說明,還有呢,他做了以後,你的內涵哪,也分析得清清楚楚。所以他最後的兩句話就是這樣子:你這樣去做的話,至少有一個好處,人家來向你求乞的那個人,他不會失去他的信心,乃至於他不會生瞋心等等,這個至少做到了。但 (p146) 是你應該破除的這個慳貪那個過失,對不起,這個過失是有的,你還得努力!

a fault in bodhisattvas that is looked down upon.
【《集學論》說,菩薩慳吝是應呵責。】

而關於你沒有破除的這個慳悋,這個是應該大大努力啊,「呵責」!你眼前雖然做不到,如果在這種狀態之下,你肯努力呵責這個慳?的話,將來你漸漸、漸漸就能做到了。

Still it seems that doing this prevents the cardinal transgression of not giving the teachings and wealth because of stinginess.
【然如是行似能遮免:「由慳不施財法他勝。」】

除了上面這個道理以外,還有一點,菩薩戒當中啊,有一條這個慳貪財,慳貪自己的財法,犯那個「他勝」,他勝是根本罪喔!你如果能夠這樣去做的話,把這個根本罪能夠遮止。所以這個地方就特別說明這點,如果那個根本罪不能遮止的話,對不起,你破了戒你就完了!

Also, the 《Compendium of the Perfections》 states: If you cannot give because your ability is so small though people come and ask you for something, so as to not make them feel low, comfort them with gentle speech.
【《攝波羅蜜多論》亦云:「若有求者現在前,力極微故不能施,必令求者不退弱,應以軟語慰其意。」】

《攝波羅蜜多論》上面也這麼說:有人哪,跑到你跟前來,來向你乞討,那個時候你的布施心還差,所以不能送他。那個時候你應該怎麼辦呢?應該溫言軟語來安慰 (p147) 他,不要讓求的人失望,不要讓求的人失望。

為什麼這地方要說這一點?我們重新再想一下,我們現在所以要布施的原因是為什麼?不是世間一般的,我們是要求無上菩提果。無上菩提果的特質是什麼?為利一切有情。今天他來向你求,即使你沒有直接地、當下地圓滿他的欲望,至少你不要使他失望,對不對?喏,所以這個層次很清楚。所以雖然我今天沒有圓滿他的意,但是那個時候啊至少保護他,這點我們在修學菩薩道上面,多多少少也向前一步,結下了一個下次見面的善緣。得到他的「好、好、好,那等到你呀慢慢、慢慢地修習,然後呢,到那時候你的力量強了再來。」這個緣結下了。實際上呢我自己也是想:我怎麼自己這麼慳悋的!呵斥自己努力修學,心裡面也強了,下次來了,欸,那東西就可以送出去啦!自他兩個都得到利益啦!

p. 279

Henceforth when people come to ask for something, Do your best not to make them feel low and despairing. And clear away the fault of stinginess. Earnestly strive to eliminate craving.
【以後若再來前乞,必定不應令失悔,當除慳吝諸過失,為斷愛故應勤修。】

下面就說了,以後再來的話,那一定不可以再使他失悔、懊悔,也絕不可以再讓自己失掉這個機會。所以等到他走了以後,努力地把慳貪那個過失啊,把它去掉、對治掉,然後呢在這種狀態當中,自己努力勤修,把這個貪愛難捨斷除掉。這個是說萬一我們真正碰到境況,做不到的時候應該這個樣。

(p148) 在這裡布施是一個,其他的所有的東西都是這樣喔!所以凡是我們目前該學的東西,做不到的時候該怎麼辦?注意哦!這個地方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非常認識的那一點啊!我們常常說:「唉呀!我還差呀!」是一種回答;還有一種呢:「唉呀!這個是佛菩薩境界呀!」這個話倒是沒錯,是佛菩薩境界。現在的問題,不在這個境界是不是佛菩薩,在哪裡?請問你跑到這裡來幹什麼的?如果說你忙的是忙世間那個,是!那是應該的,你本來應該忙世間的,不必到這裡來!如果你到這裡來,你要學佛菩薩的,你應該怎麼做?這個地方很清楚、很明白。

所以時時告訴自己:我來幹什麼的?我努力學這個,來對治我的煩惱。而且前面那個也是一樣,不是等到境界來,而是說事先要學習,事先要認識。所以我剛才說昨天晚上我們羯磨的時候,有個同學在那地方懺悔。哎呀!我非常讚歎、非常高興。是啊!我覺得我也是這樣,我這個的確是個凡夫,但正因為我凡夫,絕不寬恕凡夫。啊,我說:「我是個凡夫,就這個樣!」那你跑來幹什麼?我因為是凡夫所以跑得來,所以我努力地學,這個時候就分得很清楚。因為我是凡夫啊,所以還沒學的之前一個不小心就犯了,但是呢,因為我是凡夫來學,來學所以犯了以後,假定你保護你,說我該如此的,你趕快回去。唉,那時候心裡要呵斥自己呀:我一定要改過!一定要改過!在我的經驗當中,我自己覺得: (p149) 自己學的以及看見佛菩薩,這個是我們目前真正該做的就是如此。我們能夠這樣地努力,不斷地策勵的話,自然而然將來會做到的。

我們更進一步看看佛菩薩怎麼?佛菩薩說得清清楚楚欸!沒有一個天生彌勒、自然釋迦,絕不是天生生下來的,他沒有一個佛菩薩例外的,最初的時候都是什麼?唉,都是三惡道當中眾生哪!他然後呢也是如理如法地,所以勤勤懇懇努力多少阿僧祇劫,就這個樣嘛!假如這件事情說,啊,一聽就會了,那這個無量阿僧祇劫算什麼啊?那些人真是笨得實在不能再笨了,當然不是!天下唯一真正了不起的就是他們。他們這樣呢,那我現在所以要學他們,那我們也是這個狀態。所以這個概念哪,我們要特別注意!再說一遍,我們真正學本論的時候,這個才是我們跟著應該學的,這個是文字裡邊的真正的意思。你能夠把握住這一點,一定學得成功,一定學得成功。實際上呢,我們現在真正應該學的,也就是這麼一點。再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