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281L3~P280LL4

手抄頁/行: #15 P177L1~P191LL1

音檔起訖:   118A_0000~118A_2930

廣論時時聽:        

you will be able to complete the perfection of generosity with little difficulty in another lifetime,
【少用功力能滿布施波羅蜜多。】

這句話最重要!你能夠這樣做的話,欸!眼前先不管,將來啊你不要用太大的努力,就能夠滿布施波羅蜜多。這個話哪裡啊?在經上面,佛親口講的。喏,這地方很清楚,所以前面先告訴我們,先發願,有了這個願,然後呢正行持。正行持的時候,如果說你能做到了,那麼慶幸;如果你不能做的話,那麼憂惱而懺悔,所以我們在一切時處,都是在這個上面。願,一定有信、解在裡頭,一定有正知見,下面這個行。既然是有見、有行,修學佛法沒別的,見道然後修道,見、行俱足,嗯!圓滿的果就出來了。所以既然你這一世下的這個因,這麼地正確、這麼圓滿,所以當來世自然嘛少用功力,那個自然而然那個果報就現起來了,你這個波羅蜜多就滿啦!

(p178) 說到這裡,我們同樣地馬上要看看:如果我們這一世不行的話,說明我們宿生沒有努力,既然如此的話,現在趕快努力!布施如此,其他的也是如此哦!任何一件事情,凡是眼前不理想的境界現起來的時候,千萬這地方要有一個認識,說眼前為什麼不理想啊?就是我們宿生因地當中沒有如理地認識,發正願,然後呢得正見、行正行。所以現在趕快努力還來得及,將來自然有這一天。如果你沒有這個認識,然後去抱怨,然後呢在其他的次要的,乃至非理的事情上去忙的話,越走越遠哪!是不曉得錯到哪裡去啦!所以他下面緊跟著反顯,前面是正面告訴我們怎麼做,反顯就是另外一方面。

whereas if you give all this up and set it aside, not only in this life will you be continually tainted by very grave faults, but in other lives as well you will not want to engage in giving, and it will therefore become extremely difficult to enter into the bodhisattva deeds.
【若此一切皆悉捨置,即於現法亦當恆為重過所染,於當來世心不趣入,極難趣入諸菩薩行。】

假定我們不能這樣做的話,把那些所說的道理啊,「皆悉捨置」,就擺在那裡就不去管它了。前面所說的,分幾個部分,第一個呢,發這個願,發了這個願以後然後努力去學怎麼個做法,做了、學了以後呢,對治這個毛病,增長那個功德;對治的時候是如此,增長的時候如此。假定這些道理我們擺在那裡不管的話,結果呢,現法也一定會「恆」,恆是一直哦,一直為什麼?「重過」,很大的過患所染污,這個是最嚴重的事情。實際上的 (p179) 的確確地,我們碰見太多的情況,「唉呀!我不行啊,那是不行啊!」那不行,好了,結果呢你就不要去做。請問不做的結果,你在做什麼啊?這個馬上檢點一下就行了,我們不做的結果呢,唉呀,在染污當中啊!真是阿彌陀佛啊!

我現在所以雖然今天到了這個年齡,常常有人說:「唉呀!某人哪,你這個年紀大了啊,然後呢身體不好啊……。」我常常反過來想,正因為我年紀大了,老了啊,身體不好啊,我再不努力的話,完啦!我年輕的時候沒有好好地努力啊,現在年紀大了,我如果還在那裡,唉喲,這養老的話,那我這一生就完了。然後我正因為身體不好,隨時隨地都有兩腳一伸就走了,我趕快趁著身體還可用的時候,還要用它。我覺得佛在因地當中都是這樣的,的的確確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所以千萬不要說,唉呀,現在什麼原因而放在這裡,當然身上嘛固然是,心上也是如此。我們常常說:「唉呀,我是凡夫啊!」我自己現在想到這地方,自己覺得,嘿!我這個常敗將軍的經驗啊,我就告訴你喔!我以前一直在這上面敗,可是我正因為敗了,還肯站起來、肯鬥,所以我自己美其名曰「將軍」,我還在鬥!

我鬥的經驗,我今天告訴你們。當年我一直這樣的,我總覺得:「唉呀,我是凡夫啊!」噯,現在我完全反過來了――對呀,我是凡夫,我趕快努力呀!你們記到這個話。 (p180) 我總算今年鬥到五、六十歲了,這個經驗是有了。欸,是啊,儘管今天老了,身體差了,沒關係,我要鬥下去!以前年輕的時候,已經浪費掉了,我還是凡夫,你看嘛!我跟你們凡夫是一樣的,可是你們年輕力壯,遠比我來得好啊,對不對?你看看我這麼老了,身體這麼差,我還要鬥,何況你們現在年輕力壯啊!所以年輕力壯一點小病啊,我但願你們不要去管它,你趁那一口氣還在要鬥!

好,這一生成就與否,就靠我們現在的這個情況。這一生的一切一切,都是宿生的這個宿業所感的,如果說你保護了這一生的話,對不起,你就完了!身體保護得好好的,結果它耽擱了你。你能夠這樣去努力下去的話,到那個時候啊,你會去對那個,上了天、到了極樂世界,然後對那個骷髏頭,啊!去感謝它。我常常告訴自己,喔!千萬不要到地獄裡面去拜那個,那個養得胖胖的那個,絕對划不來、絕對划不來!在這地方我們必定要注意的!

所以說要注意,假定我們現在不理的話,產生這麼大的毛病,而這是我們最大的大毛病!通常我們的大毛病就在這裡――聽是聽見了,哎呀!懂得了很多大道理,懂得了就擺在那裡。唉,好可惜呀!不懂嘛還不信,不懂得;懂得了還擺在那裡。結果呢又養成功了什麼毛病?平常我們為什麼提不起來的原因就是這樣:不懂嘛,固然不懂了又不行;懂得了嘛, (p181) 懂得了還是擺在那裡不動。結果這個串習了以後,就難改得過來。所以你沒有旁的辦法,修學佛法絕對沒有一點點可以討巧的地方,咬緊牙關就提起來,咬緊牙關就提起來!

所以譬如說在這個地方,我為什麼會很歡喜這個地方呢?我回臺北去兩天,唉呀,那天回去啊實在累,我想第二天要做這麼多的事情。我平常的時候,到了個早上幾點鐘一定起來了,然後我想:「唉!今天還要做那麼多事情,晚一點回去還要講課,好了、好了!」然後把那個鬧鐘啊,就把它這樣,結果就睡著了。我回來想想,我真懊悔,結果我睡過了以後又回來,並沒有多長幾斤肉欸!到那時也並不見得怎麼樣欸!如果說這一個,靠這一個東西而延長生命的話,那個業感緣起的道理就沒有用了,我們也不必來學佛法了。我越想越懊悔,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

所以這一點我特別說明,如果你不去真的當下去努力的話,對不起!眼前是什麼?「恆為重過所染」哪!不管是生理、心理,所以這一點我們必定要注意。如果你心裡面真正提起來的話,就算你不做,你正念擺在這地方,你剎那、剎那,什麼?增長善法,又剎那、剎那淨除惡法,沒有一刻在那兒浪費掉的。只要你這樣去做的話,自然嘛!你那個因地當中都是這樣的,到下一世來生的時候,結出來的果就這樣欸!所以這個「當來世」啊自然行。因為現在你反過來,既然不做的話,當來世你養成了習慣什麼?就是這個,到那 (p182) 個時候,你就沒辦法趣入了。

眼前有了這個機會,你都放棄掉了,將來這個惡習,越來越重、越來越重,你就有力量了嗎?眼前叫你拿個三斤,你說拿不動,擺在那裡,擺著五斤;變成十斤、五十斤,你就拿得動了嗎?我們常常有這個事情,哎呀!擺在明天,今天嘛拖一點事情擺在明天,明天嘛,又拖一點事情擺在明天,越拖越多,眼前這麼一點點事情都解決不了啦,你能解決得掉了嗎?天下任何一件都是如此啊!所以到那時候啊「絕難趣入」,你就越來越難啦!天下沒有一點點投機取巧的辦法,就在這個地方。注意!就在這個地方,所以咬緊牙關來,咬緊牙關來!

Furthermore, the Compendium of the Perfections states: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is the root of such generosity, so do not give up this motive to make such gifts. The Conqueror said, "In the world the supreme form of giving is the wish to give accompanied by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又如《攝波羅蜜多論》云:「布施根本菩提心,勿棄如此能施欲,世間具此能施欲,佛說此為施中尊。」】

布施的根本是什麼?這個地方的布施是布施波羅蜜多!它的根本在菩提心,這個布施的根本在菩提心,這個心千千萬萬不要輕輕地棄捨。這個心就是什麼?能布施的這個好樂之心,如果說你能夠有這個好樂之心的話,這個是布施當中最尊貴的。世間做任何事情,拿這個菩提心相應的話,就是任何事情當中最尊貴的,實際上呢,也是唯一尊貴的。

Thus, being mindful of the spirit ofenlightenment-the basis of the bodhisattva deeds-cultivating it, aspiring to enlightenment,
(p183) 【此說應當憶念修習菩提心,為諸行所依。】

總括起來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憶念,這個我們現在要行的真正的重心什麼?菩提心。而菩提心是啊,是我們現在一切行持的根本依據。所以這個地方就用得上這句話:「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現在了解得清清楚楚。一切時處,我們真正重要的就是這個啊!實際上,現在你們慢慢地、慢慢地會注意,你只要肯去做,你會發現真正得到好處的,就是還是為你自己,還是為你自己。一旦你忘掉了以後,唉呀,那時候煩惱叢生,你還自己覺得很有道理呢,真是顛倒啊,真是顛倒啊!表示。下面說:

p. 281

and making aspirational prayers to become enlightened form the root of all giving and the supreme kind of giving,
【願證菩提即是一切能捨根本,是為一切能捨之尊。】

因為你依止的這個菩提心,所以這個菩提心的特質是什麼?說「為利有情願成佛」,乃至於不管是自他二利,究竟圓滿之處是唯有這個,所以你發這個心,一心要這樣。為了你要滿這個願,那個就是策動你做一切事情的根本。現在這地方是布施,這也就是布施的根本,那麼這個也就是最尊貴的。

so work hard at these. This is the excellent key point that sums up the meaning of the 《Questions of Subāhu Sūtra》.
【故於此心應勵力學,此即總攝《妙手問經》勝扼要義。】

(p184) 這個是把《妙手請問經》上面,最殊勝的重要的經義呀,總括地來說。前面這個地方是「此等略義」,所以這個略義是好重要、好重要的一點!前面大概地以及仔細地,總、略地說明了以後,最後又這綱要提起來,這麼重要!這布施如此,其他的一切都是如此。總之這一句話,大家千萬注意――發願,然後呢如實地正學習,努力地行持。行持的時候,正面的應該怎麼做,反面的應該怎麼做,這樣。正面的是說,啊!能修慶幸,不能修應該如何,這個是屬於這一方面的。然後呢,如果說我們不能做的時候,要了解它的個大的禍患,兩個這樣地一對比的話,那自然而然!這樣。

平常我們真正空閒的時候啊,如果要自己坐在那裡思惟,就應該思惟這個;開起口來討論,就應該討論這個;然後呢站起來的行為,行為就要這個。你能夠這樣做,就好了。否則的話,儘管你講得太多的道理,等到真正行持的時候,他總在那地方為自己的煩惱找藉口,總在那找煩惱的藉口。所以啊,我自己以前也是這樣,唉呀!你做什麼事情啊,做得很起勁,但是呢,對不起,就是那個修行的時候啊,它有種種的理由的,種種的理由的,這個就是跟法不相應。如果說你能夠把上面所說的這種道理,建立起了正知見以後,然後呢這個正知見不是說建立起一下就算了哦!你要不斷地把它堅固,不斷地薰習;隨時隨地讓那個正知見引導你的話,你那個行持得一點不會有難關,什麼東西都衝破了。為什 (p185) 麼呀?因為你平常的時候,你沒有養成功這個薰習,所以它起心動念一定都是什麼?無始的妄習,顛倒的錯誤概念。你還沒動,心覺得:「唉呀!今天這個不行啊,這樣。今天那個不行啊,今天又這個不行啊!」(師笑)

所以那個菩薩八進八退之法上面那一段話,我現在想起來,覺得也可以說很好笑,也可以說很有意思。他說:吃飽啦說覺得,唉呀!吃得太飽了,身體覺得疲倦;然後呢,肚子餓了啊,又覺得肚子餓了太虛,就這樣。這個吃飽又不好啊,這肚子餓又不好。反過來的話,吃飽了,哦!吃飽了那麼正好努力啊,就這樣;然後呢,然後肚子空了,空了嘛正好嘛,現在輕利呀!就這樣。啊,他又說等下跑完了以後呢,跑完了以後,覺得累了也不行,就這樣,就這樣,他總是處處地方;反過來他是這樣講:唉喲,我今天跑了一天啦!耽擱了這個事情,趕快停下來努力去做啊!生病了嘛,生病了又不好,老了嘛老了又不行;他反過來又說:唉喲,病是死因啊!趕快正因為生病,趕快努力啊!老了啊,時日無多啊,趕快努力!那個進退之間,就差這麼一點點。所以絕對不在這個事相上頭,處處地方注意啊!處處地方能夠注意,就是你怎麼樣自己去心理建設,處處地方注意心理建設。

所以我始終記得這一句話,「當知善知識,如寶不可捨。」這個善知識啊,是最寶貝的東西,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能捨棄。這個善知識有兩種:人跟法。當然實際上呢都是 (p186) 人,就是這個佛,我們最大的善知識,他現在把這個他教誡的給我們,現在我們旁邊的人也是這樣;反過來就是惡知識。所以這個真正的世間的來說,我們一定要注意到的,一定要注意到的――人,彼此間在這個團體當中,應該以法共同策勵,怎麼樣使得彼此之間,互相成為善知識。從心理建設開始,到行持上面的步步增上,千萬不要被這個顛倒的錯誤,這種走這個八退之法,在任何情況之下,要走那個八進之法。

上面這一點呢,就是關於這個布施,關於這個布施。再下面嘛,尸羅就是持戒。呃,在這個地方他持戒那一點,他並沒有說得很多,並沒有說得很多,不過這地方要特別了解一點,一點特質。這個「戒」,我們平常用四個概念去了解它:所謂戒法、戒體、戒行、戒相,說法、體、行、相。所以這地方他不詳細地說明的話,他有一個最大的理由,這地方我們真正要把握住它的中心的根本問題所在,根本問題所在。那麼這個根本問題什麼呢?就是大菩提心,大菩提心。所以你能夠把握住這一個,認識了這一個,然後能夠跟這個相應的話,那個時候我們所謂得到的這個叫戒體,這個概念是我們第一重要的那一點。所以在正式講那個文的之前,我希望諸位把它事先把它好好地看一遍,把它事先好好地看一遍。

尤其是在這個環境之下,我們現在是以出家為主的,戒是我們的根本,實際上整個 (p187) 的修學佛法過程當中,能不能成就一切都是靠這個戒。我之所以在這地方特別說的話,現在大部分人,是啊,很難得地難能可貴,了解這個戒的重要。大家總是說:「唉呀,這個戒是最重要啊!」然後說出家五年一定要通戒啊,這已經是好難得、好難得,好難能可貴了。可是他往往不了解,戒的真正的精神在什麼地方,他始終這一個概念上面弄不清楚。假定你能夠自己曉得說我是個凡夫,我無條件地尊敬這戒法,那個你這個尊敬心,將來遲早它會很快地結果。這個還好!

又有目前尤其是有一類,常常這樣學說:「唉呀!這個佛當初制戒的原因是這樣啊,現在時代不同啦!」他覺得要怎麼、怎麼樣啦!這個話裡邊就有兩種不同了,他假定說真正地了解了戒法,得到戒體,像古代我們中國的大祖師那樣做,那的的確確適應時代,有他很了不起的地方。他那時候一定產生什麼現象呢?「心平何勞持戒。」那心平兩個字已經說過了,他平到什麼程度啊?像六祖那樣,一把刀在他脖子上面砍過去,他頭沒動。嗯!就這個樣。然後呢人家罵你一句,乃至於人家砍你一刀,你心裡面是了不動心――對了、對了!或者你還沒達到那個果位,你全部的精神,你一心一意地參個念佛是誰,或者一句阿彌陀佛,天塌下來你不管,那,不錯!那是因為你現在全部精神這樣做哦!如果是你沒有這個,拿了這個做為藉口的話,那你就完全錯誤、完全錯了!完全錯、完全錯了!

(p188) 所以說我們正規學戒的人哪,一定應該了解,它戒的特質為什麼?從哪裡戒起?為什麼制戒?這個簡單地說一下,我們要修學佛法,所以要制戒,修學佛法的目的是除痛苦、破煩惱,而破煩惱的根本在這地方。所以戒是從煩惱上面說起的,這一點你們要把握得住,那個時候啊下面的都對了;如果說這一點認不清楚的話,對不起,你都錯了!所以如果這一點弄不清楚的話,我們拿這個戒相,大家去諍論,你說這樣、我說那樣,結果是越諍哪,這個煩惱越大,唉,大家還覺得講的持戒……。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281頁,上面講完了布施一度,這個布施一度最後,「第四此等略義」,這一點我特別地強調,所以你們關於這個概念,要很認真地體會一下。我們不妨溫習一下,在我們前面講到業的時候,大家還注意到沒有,還回憶起來沒有?講業的四種現象的時候,業決定一切,業會增長廣大,曾經有這麼幾句話。他說很多人哪,「諸人由修善不善諸業」,這個修就是我們平常的行持啦,這個所謂修行、修行,善業是修行,惡業不要修行的。那麼也可以說,就是我們平常的起心動念的心裡的行為,就這個樣。你們不必寫啊,在前面119頁上面,我可以指給你們看那一段話在哪裡,你們重新溫習一下,所以溫故知新就曉得了。

119頁倒數第四行最後一個字,他前面是告訴我們,不管大小,小的善也好、小的惡也好, (p189) 一點點、一點點,集到最後集得大得不得了。這個地方是最後一個字,「由修善不善諸業」,這個修就是我們的行持,善當然要修,就是不善還要修嗎?換句話說,那不管你的行為是做些什麼,「諸人即成慣習性」,他養成功了習慣了。養成功了習慣以後呢,這一世固然習慣,「如是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他這樣的話,雖然不特別地去努力什麼,到下一世生起那個現行啊,就像夢中一樣。那麼你到這個地方,跟現在我們這個一對比就曉得了,他這地方告訴我們啊,說假定我們布施這一度不馬上修的話,將來啊你沒有機會!而你現在雖然做不到,努力這樣去做的話,你能夠這樣去努力做,他世少用功力就能夠圓滿。為什麼呢?現在我們了解了,你以前養成功這個習慣,善業也是這樣,不善業也是這樣,那麼到這一生自然而然現行了。

這一點以外,然後我們還記得不記得,前面講那個因果的時候啊,講業感,就是說,在一百一十九頁那地方,不是講業嗎?講業啊,然後你再向後翻幾頁,翻到一百三十五頁,一百三十五頁,他那地方講的是異熟、等流、增上諸果,昨天晚上我們溫習也是溫習這個。講等流果的時候,這個等流果當中,有一種叫造作等流,這個造作等流什麼呢?叫「愛樂殺生等事」,換句話說,他碰見這種情況之下,它又來了。他遇境逢緣,他自然而然起心動念,就是這種念頭很自然而然來了。那麼前面的,從這個整個的前後的因果關係 (p190) 說,現在那個等流因果的話,就是從果上面說。當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我們起心動念為什麼起這種心念呢?換句話說,它因地當中就是這樣的,到那時它就現起來就是這個,大家注意到沒有?就這樣。所以他平常如果一向這樣的話,他起心動念碰見事情,想的就是這個樣,就這樣;除非是你自己啊,深入地去思惟觀察。

譬如說我們現在在這兒講很多道理,為什麼我平常特別強調,說這個單單道理沒有用啊,單單道理沒有用啊!這個道理是幫助我們修行最好的,但是所謂「單單」道理兩個字,注意哦!你不能把這個道理所指出來的內涵、真實的意義,換句話說我們現在這裡告訴我們,就是心理的行相。假定你不能認識這一個話所指的心理的行相是什麼的話,你不曉得真正的心行在怎麼轉,都在文字上面轉哪,這個都不相應。而你心裡的養成功的,還是這種習慣性,這個習慣性,的確沒有什麼用場、沒什麼用場。就是這地方我們了解,所以啊我們不談修行則已,談修行的話,我們必定要把它所說的內涵指出來的,在自己的身心上要反省去找到。那個時候你才可以找到它的特是質是什麼,找到它的一個特質是什麼。

所以我們現在再回憶一下,我們常用的這個幾個祖師的比喻,那有很多人哪,他一小看見了,他就要去出家。譬如我們常講的這個密勒日巴尊者那個故事,欸,他很有意思啊!他遇見這麼大的挫折,人家對他這麼大的不合理,但他起心動念之間什麼?他只是總 (p191) 覺得:哎呀,我這個業障很重啊!我這個業障很重啊!這個地方也說明一個什麼?他宿生修這個善,修這個淨信心,所以不管這個老師怎麼挫折他,他有沒有一點點這一種說跟法不相應的,有沒有?為什麼原因他沒有?我們大家看過那個傳記,一點都沒有,一點都沒有,他為什麼能夠一點都沒有呢?那就是以前已經修行過了,他假定有一點的話,他一定是覺得:啊!第一個,受不了。受不了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會走;就算不走,在這地方,他一天到晚大家這個啊,你說的我不相信、我說的你不對頭。那這種情況就跟法不相應,結果造成的是損害,對不對?所以為什麼叫淨信心、淨信心,就是這個,淨信心、淨信心就是這個。

而且這種地方啊,你一定還非自己親身體驗不可,否則的話,你看別人看不見,譬如佛陀來說,佛陀他任何情況之下,他看見人家,人家怎麼傷害他,他只有悲憫、憐憫心。這是當然我們現在信得過佛的人:啊!信得過佛,但是他究竟什麼樣的憐憫心呢?那我們可不了解,除非有一天你自己跟他相應了。反過來說,像提婆達多,還有善星比丘,還有好幾個,就是侍候他的人乃至於。他一天到晚跟在佛的身邊,佛明明說遇見碰見這種事情,他就是憐憫、什麼東西,但是那一些人哪,他聽不進,他總覺得佛在那兒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