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2L9~P3L4

手抄頁/行: #1 P97L1~P121L2

音檔起訖:   4A_0000~4B_1439

廣論時時聽:        

現在呢,我根據後者這個師承,來說明這個菩提大道修證次第的方法,分四部分:

p. 2 (9)

1. Showing the greatness of the teaching's author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at it is of noble origin.
2. Showing the greatness of the teaching in order to engender respect for the instructions
3. How to listen to and explain the teachings.
4. How to lead students with the actual instructions.
【① 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② 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③ 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④ 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分四部分。那麼為什麼要分這個四部分,這裡簡單地說明一下這個道理。詳細的內涵每一部分哪,他就是說這個,我們只要把下面認真地學,那個細部都了解。一開頭,原則說一下為什麼,第一個我們了解,說學一切任何一樣東西,你一定要跟一個自己有正確認 (p98) 識的人學,這樣才學得好。不管做世間出世間任何一樣東西,你要學會,一定要跟一個會的人學才行;同樣會的人,他越是內容精彩、越是圓滿是越好。世間法尚且如此,何況佛法!世間法出一點毛病,那麼最多你說,哎呀,作生意少賺一點錢、虧一點本;佛法出了毛病的話,就流落在生死輪迴,小的受生死之痛苦,大的在三惡道中,不得了地嚴重!尤其是修學佛法,你稍微不小心一點哪,嘿,會產生很大負效果,很大負效果,這一點我們要注意!所以真正對這個佛法本身是否清淨,是絕端地重要。那麼要想得到清淨圓滿的教法的話,這個引導我們本身他的條件,是決定因素。

不過這個地方大家會說:「欸,那麼引導我們的佛最圓滿,何必還要你來造、他譯了呢?難道你還比佛強嗎?」現在很多人提出這個問題,這個話聽起來,是呀,我們想,對呀!所以現在有太多的人說:「啊,你不要去看那個論,難道造論的菩薩還強得過佛嗎?」我們一聽覺得對,然後你就不去看論了。這裡邊却是有個大問題,這個我們在這裡解釋一下。

佛說的法,跟他內證的內容,有兩個絕不一樣的地方,這一點我們要認識。他內證的是完全圓滿的,千真萬確,所以就內證這一點來說,沒有一個人能比得過佛。菩薩當然不如,祖師更不如!但是他講的法卻有一個特質,是對不同的根性說的。他對小孩子,就講 (p99) 小孩子的法;對大人,對大人的法;然後對兩千多年以前,對兩千多年以前的人講的法;對我們現在是另外一種法。佛自己是最圓滿的,可是他講出來的法所對的根性,跟你相應不相應?不一定相應,這第一點。不但在時間、空間,都有一大段的距離,在這種狀態當中,這個裡邊就有問題了。

理論上面我們應該了解,實際上呢,我們也看一下:是,佛說的法是絕對圓滿,千真萬確。因為說得圓滿,所以他對機也圓滿,所以凡是講到哪裡,每一部經典上面,那個當機眾聽完了以後,大乘的,一定是很多人證無生法忍,最起碼的發菩提心;小乘的,得法眼淨、證阿羅漢,這個是佛真正圓滿的結果。表示什麼?那當機就有這樣的功效。假定不當機的話呢?對不起!所以「佛法不應機,等同閒言語」,如果不應機的話,那就是說空話一樣的。現在,我們不幸的是不應機,你看上去不一定有效,儘管你說你有了信心去看,有信心是有信心,你看是看了半天,如果你大乘根性,請問你得了無生法忍嗎?你發了菩提心嗎?小乘的,不要說羅漢果,你得了法眼淨嗎?沒有。那麼表示什麼?這個問題就在這個地方嘛!這事實也是這樣,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再說,他因為是當不同根性的機,所以這部經典裡面說這樣的一個法門,那部經典裡面說這樣的一個法門,這個法門是整個修行過程當中的一個部分,一個關鍵所在。譬如 (p100) 說,《金剛經》那是破空,就是對「著有」的人怎麼樣教你破這個,這樣的觀點。不同的經典有它不同的說法,拿我們如果學不好的話,學了這個呢變成功什麼?斷章取義。這個斷章取義是修學過程當中是最嚴重的,是一個大缺失!所以你不認識這一點,你也以為如此—好、好、好!那麼,必定要經過這個圓滿的教授傳承,說明這個內容,那時候你才曉得:喔,原來這樣的!教你自己去學是斷章取義,等到這個善巧的解釋明白了以後,然後用到你身上的恰如其分哪!這個所以能夠把「斷章取義」變成功「恰如其分」要靠什麼?要靠這個引導的人哪,這一點我們必須要了解,這樣。所以這個上面我們要了解‥哪、哪!有這個特點在,這個特點在。要不然的話我們難免會引起誤解,引起了誤解就失去了大利益!所以他現在說,喔,這個造者殊勝。尤其這個圓滿的教法,你將來看一下,那個才曉得它所講的這個殊勝,殊勝到什麼程度,為什麼它這個法這麼好!這個對我們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基本的認識!

那麼還有一點,因為我們要想修學的時候,必定有一個特質,因為我們是個凡夫。假定說我們成了佛的話,我們不是修學,我們教別人;我們只是凡夫,了解了這個苦要去學,所以我們的的確確,雖然學的人說應該有辨別的能力,可是這個辨別能力的確不強。那麼這個時候根據這個什麼?根據真正有成就的世間,或者在我們這個圈子裡邊,經過了 (p101) 時空考驗以後,經過這個如理抉擇以後,肯定他的價值的,那個是我們認定的一個標準。本來這種認定的方式,本身是並不圓滿,但對我們來說,也只能用這個;我們找人說,大家都說這個人好的,你也好的。那麼然後大家說的當中有兩種:有一種壞的人說好的,這個不一定;有一種是好的人說好的,那大概就可靠。好的人當中又是智慧的人說好的,那他跟智慧一定相應;有很多人福德的人說好的,那這個人跟福德一定相應。這個是我們抉擇我們要跟的這個善知識的一個重要的條件。

現在這地方,他下面就把這一點的行相指出來。所以我們目前,雖然不能認識佛法本身的內涵,沒有殊勝辨別善惡的能力,可是我們卻有世間上面這種的共識。所以他現在拿這個共識來告訴我們說:「啊,對、對、對!這個才是。」於是啟發你的恭敬仰望一心想學,你就學對了。有了這個標準以後的話,那個取捨就取捨對了。

那麼第一步呢,說這個要去學;這個修學佛法,要一個重要的特點,要什麼?恭敬心。平常我們最大的障礙,都是說:「哎呀,我有業障啊!」業的中心是什麼?「我」。我的特質是慢,當你有一個慢的心,這慢總歸是我總覺得最精彩。平常所以我們跟人家聊天也好什麼,自己總是自己的意見總是對的,因為你有自己的意見,那個障礙在那裡,別人的東西就進不來。假定你是了解對方的高明,他告訴你方法的正確,你那個時候,心裡 (p102) 面就把慢心就降低了。這個慢心對治它一個非常好的方法—恭敬,這樣。

所以他第二步說這個:啊,不但這個造的人這麼殊勝,而且造的法這麼殊勝,「啊,這麼好!」於是你一心仰望,於是那恭敬心提起來,那個時候你就能夠正式修學佛法。所以他在正式講這個法之前,先把這個法的殊勝說一下,啟發我們對這個法的恭敬。我們平常所以愚癡,最大的原因就是不恭敬,所以當你恭敬的時候,一方面眼前修學佛法,是一個最大的推動的力量,障礙減少,同時呢以前的宿障也能夠淨除,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那麼說,哦,有這樣的殊勝的造論的成就者,造了這樣殊勝的這個解釋的法。下面哪,還要一個道理—對於這樣的殊勝相應的法怎麼樣聽、怎麼樣講。你在這種狀態當中才跟它相應,否則的話這個還不相應,這個還不相應。那麼這個第三點,平常往往疏忽掉了,實際上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個詳細的內涵,講到第三點那部分自然會有很清楚明白,很清楚明白。

這地方我不妨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譬如說我們現在要到哪一個地方去—當然我們現在是要從凡夫地跑到佛地,那麼這個都是經歷精神上的、哲理上的—我們現 (p103) 在用一個眼前看得見的,事相上的這個比喻。譬如說:我到台南去。你可以走路,走路不要任何準備,反正你站起來就走了,不就行了嘛!你只要認得這條路,有人告訴你這個路怎麼走,就這樣。那麼換句話說,有一個過來人告訴你怎麼走,然後呢,指示給你這個方法,那個沒有錯,這兩者夠了,你不要其他準備的。

下面腳踏車,對不起!腳踏車就要準備準備囉,那個腳踏車過去的時候,上面嘛看看那煞車好不好,然後呢鏈條很久沒有用,要加點油,哪一個地方等等,要一點準備。如果汽車的話,那準備更多,說前面這個冷卻引擎的水,然後呢機油,然後呢汽油,然後輪胎裡面的氣足不足,你準備好了以後才行啊!如果是飛機的話那更嚴重,如果準備不夠的話,不動滿好,一動出起毛病來,到那個時候的話性命交關。儘管已經有一個人告訴你怎麼走,然後這個路也告訴你清清楚楚,如果你不準備好的話,出毛病喔!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所以我們現在,有很好心學佛的人,也有圓滿的教法,我現在所體會到的就是第三點。所以關於第三點真實內容,你們慢慢地下去自然會了解,為什麼這麼重要,實在是太重要、太重要!最後呢有了前面這個樣樣準備好了,那個時候就開始了,說正以引導,這個是為什麼要分這四個。現在這個裡邊呢繼續下去,我們看看這個文:

(p104) 【今初】

第一個就是造者殊勝,看文:

These instructions, in general, are those of the 《Ornament for Clear Knowledge》, composed by the venerable Maitreya.
【◎ 總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現觀莊嚴》所有教授。】

整個地來說,現在本論所講的重要的內涵是什麼呢?就是《現觀莊嚴論》。《現觀莊嚴論》是至尊慈氏,就是彌勒菩薩,要曉得佛涅槃以後,佛把整個的責任就交給我們的彌勒菩薩,所以現在來引導我們的最圓滿正確的引導者就是他,就是他。那麼他當然這個本身是圓滿的,那麼內容呢是講的這部書。那《現觀莊嚴論》是什麼呀?我簡單地介紹一下,裡邊一共說八樣東西,叫作:第一個「三智」,什麼三智啊?一切智、道種智、一切智智;第二個叫「四加行」;後面呢「一果」—佛果。

換句話說前面那個境,就是說我們應該了解我們所對的境,我們凡夫所對的境,依我們的無明妄識所對,造種種業。現在呢,我們了解為什麼會有這個染污生死的痛苦,就是所對的境是不認識,那麼不是外面的境有錯誤,而是我們能認識這個境的這個識本身有問題,所以這個實際上還是就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應該把這個東西認識,所以說的「智」— (p105) 一切智,一切智是了解一切法總相的,一切法總相—空;然後呢,道種智是指一切法的差別相的;然後呢一切種智,就是把所有的這個通達總別一切的這個智。這個三樣圓滿就是佛。那麼要想得到這個東西,那麼內涵等等,修行呢就是四個次第,所謂四個加行;經過的這樣以後,最後圓成一個佛果。

所以雖然是說起來這麼簡單,實際上就是從凡夫地,達到究竟圓滿成佛的圓滿的綱要全在裡頭,可想而知本論是何等重要!是,我們目前可以不一定全部學,但是我們必定要全部認識,為什麼?因為我們究竟的目的就是這個。你有了這個究竟的目的,認識了這個綱要,然後下腳走的時候,的的確確走你該走的。該走的只是一步,但是你眼前跨出去的一步,一定要走對方向。在整個的道路當中,你走對,那麼每一步,然後把一步一步加到最後,圓滿。所以開始走這個一步的時候,你就應該把整個的路線認得清清楚楚,這樣走下去的這條路最圓滿直接,這很清楚明白。

我還是舉個例,譬如說我們剛才說到台南去。到台南去。可能剛才說走路、腳踏車、汽車,那用的工具沒關係,然後呢,走的路線也有幾條,但是你一開頭的時候絕對不會說:「反正不管了,我出了門再說。」是,這個不對的,你一定要曉得,從我這裡到台南去你走哪一條路線,那個才行。你要出了門再去的話,那我們出去從那門跑出去,然後呢 (p106) 馬路四通八達,你到底怎麼走呀?哪有這樣的事情啊!

現在我們太多人都是犯了這個毛病,「噢,好了!我不管了,反正念佛、反正參禪!」就是這樣。實際上這個裡邊大有問題啊,這個大有問題!因為你的目的,假定說你的目的,你的目的幹什麼?我的目的就是它念四個字。那沒關係,你只要「阿彌陀佛」就算了,能不能往生不去管它。現在假定你要往生的話,對不起啊!你要看看囉!四個字好,六個字好?還要其他的助行、正行哦!可是我們實際上的目的不在往生,要成佛!為了要成佛。所以眼前最好的方法要往生,要想往生所以要念佛。所以必定是,你整個地要到台南去,為了達到,就我眼前這個目的當中,然後走這條路,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對吧!

而且這個情況之下我還舉個比喻,當然現在我們說到台南哪,這個方便,成佛沒那麼簡單的啦!我們不妨這麼說了,到美國去,譬如這麼說。那麼有人說到美國,美國在哪裡啊?一想:喔,美國在我們東方。夠不夠?對不起,這個萬萬不夠的哦!假定說美國在東方,那麼我出門向東走,你走得到嗎?我保證你走不到!然後你出門,我們這個門口向西的,你說向東你怎麼,向西走你不是走錯了嗎?你向東走碰壁,到後面你怎麼走啊?不行的。所以到哪裡去一定有它的一個完整的方便善巧,轉彎抹角怎麼怎麼走,就算你出了門 (p107) 對了,你向東走跑到花蓮,向前跨一步,對不起,太平洋,下面就死路一條,這很明白!

所以任何一個地方,你真正要走之前,必須要先把你的目的認清楚,然後達到這個目的,該走你什麼走的路,然後這個路當中眼前你下腳的哪一步。所以不管是念佛、參禪哪一個,那是我們眼前下腳第一步,一定要走的,的確,走你相應的,絕對沒有錯!但是千萬不要說:「我走這個,其他的不管了!」那剛才這個比喻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不要說:「哎呀,這個我們學這個幹什麼啊?」這個是一個很大的障礙。所以他前面也告訴我們了,「偏執暗未覆」—那種具善根的人喏!同樣的道理,為什麼有的人是一生取辦,有的人要轉三大阿僧祇劫,證羅漢果尚且如此;同樣的,有的人往生去上品,有的人往生去下品,有的人去了是邊地,有的人念了半天是念不去,毛病在哪裡呢?就在這裡。這是我們一開頭應該有的認識,應該有的認識。

因為我曾經遇見過這麼很有趣的事情,有的人說:「法師啊,哎呀,現在這個時候念佛要緊,你講這個幹什麼,我趕快去修行啊,然後呢要打七剋期取證啊!」我聽了我非常讚歎,我說:「好啊,你剋期取證,我請問你,念了七天你取證了沒有?」他想了半天,沒有,對吧?然後呢你仔細一想啊,他說:「我不但念一個七天,念了好幾個七,到現在為止還毫無名堂。」現在太多這種人。然後呢自己念不對還勸人家:「哎,你不要去管 (p108) 啦!」然後呢一個七不對、十個七不對、一百個七不對。說實在話,我自己就這麼受了這樣的一個痛苦過來的。啊,大家拼命關在這個地方去念!以後我了解了一個事實‥我們真正的目的是學佛,不幸的我們學錯了。學什麼?學我。我在這個地方得說一下,說一下。

我先舉個比喻,當初我看那個倓虛大師的《影塵回憶錄》,他老人家提出一個三個字來,三句話—看破!放下!自在!啊,美啊!世間的所以很多纏的是什麼?說看不破,你看破了嘛就放下了,放下了嘛就自在了。啊,覺得好高興!的的確確這六個字,大部分人一看就懂,然後呢自己覺得對了。不幸,錯了!這話怎麼講呀?這話怎麼講我要解釋一下。現在我們了解的「看破」,這兩個字,你只要念過小學都懂,如果念過中學、大學,那懂得更多。那麼為什麼懂得更多?就是說當你程度越深,你對這兩個字的內涵,了解得越深,對不對?

到現在為止,我們了解這個內涵,說看得破的是什麼?看得破我們對世間,人世間這種是是非非;你在這方面看破了,你在人世間的是是非非可以減少一點。生死當中的是非你看破了沒有?你看破了沒有?這兩個字可沒有告訴你喔,世間用這兩個字沒告訴你喔!所以平常你一天到晚,哎呀,忙這個世間的東西,忙這個東西,哎呀,女兒要嫁、媳婦要娶、股票又要漲,然後這種事情,啊,忙得不得了!一聽見看破:欸,好,看破了。真正 (p109) 地看破呢,你還在世間的量則當中,對前面忙這件事情你是看破了,可是對佛法來說,你還不相應。你自己覺得居然懂了,然後你放下了,你放下的是股票,是稍微放掉一點,兒子女兒的事情,稍微減輕一點,但是心裡面還纏在這個地方。

相對地前面這個是稍微好一點,你要想拿這個跳出輪迴,跳得出嗎?我們平常說學,就是學這個。所以這個,仍舊在「我」這個圈子當中,結果你越學,你自己越覺得很得意咧。結果這個我是越學越大,弄了半天,請問你怎麼能跳出輪迴啊?太多人就犯了這個毛病,所以總是覺得:哎呀,這懂了,趕快去!明明萬修萬人去的法門,不幸為什麼現在這麼多人念了半天去不了的原因,都犯在這個毛病。還是說:「哎呀,我七天趕快行!」是!你七天去了,千真萬確的事實,見了佛,自然有最好的教授在。那個地方我們要自己仔細檢點一下呀!

如果說我們另外一條路,有了圓滿的認識,然後你下腳一步,那一步都走對的,你跑一步、就對一步,跑一步、就對一步。所以祖師都告訴我們,譬如念佛法門,憨山大師說得很清楚,不但是憨山大師,其他的很多祖師。現在的念佛的人哪,到臨終的時候手忙腳亂,其實他眼前他根本不曉得這個念佛的意思是什麼,嘴巴裡面啊佛一直在念,生死的根支一直在長。念到臨終的時候,只是生死的業力在這個地方,一點消息都沒有!真正念佛 (p110) 的,當下都在生死的根支上面斬斷,是刀刀見血,用不到到臨終,當時念的時候你已經很清楚,這句佛號是派上用場的,積得淨業,當然你只要積夠了,到那時候臨終的時候自然去嘛!

那你怎麼樣才能夠認識這呢?喏,就是這個圓滿教法,非常簡單!你們只要認真地從本論學下去,要不了多少,他就告訴我們:喔,怎麼樣念是念得去的,怎麼樣念是念錯了。你了解了,然後去念,那的的確確是千穩百當,是萬修萬去啊!如果你條件夠一點,你要更升,說‥喔唷,我不但是要邊地,不但要下品下生,然後上品上生,也在這個上面;不但是凡聖同居土是上品,乃至於我要進到實報莊嚴土的都有份,還是在這個裡頭啊!所以我說到這裡順便一提。

那麼這是個大綱,這個《現觀莊嚴論》這是整個的,至於說個別的那麼是什麼呢?說《菩提道炬》,《菩提道炬》是阿底峽尊者造的。

In particular, the text for this work is Atisha's 《Lamp for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hence, the very author of the 《Lamp for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is also the author of this [work].
【別則此之教典,即是菩提道炬。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

所以造《菩提道炬論》的這位尊者,就是本論的作者,因為這個綱要整個地照著,換句話他的藍圖,他的藍圖。實際上宗喀巴大師的這個內涵,的的確確是完完整整地接受阿 (p111) 底峽尊者的圓滿的傳承。阿底峽尊者的傳承,經過幾方面,最後到宗喀巴大師身上,他有所有的傳阿底峽尊者的老師的,一一都傳到宗喀巴大師身上,這是事實。

還有一點要特別指出來的,就是就本論的內涵來說,對於我們應機來說,本論還遠超過《菩提道炬論》。前面已經說過了,不是說本論比《菩提道炬論》好,不是,而是說應我們的機,這一點要很清楚、很明白,這樣。所以對我們現在來學的話,你們不妨把兩個論看看,《菩提道炬論》你看的話,你看了半天莫名其妙,可是本論的話一看,所有的修行的問題都解決—你念佛,念佛成功;參禪,參禪成功;學教,學教成功。這一點我順便一提。那麼這個是誰呢?

The other name by which the great master Dipamkarasrijnana is widely renowned is the glorious Atisha.
【彼復即是大阿闍黎勝然燈智,別諱共稱阿底峽。】

「勝然燈智」就是他翻譯成功的名字,那麼「別諱」,他的諱叫阿底峽,阿底峽是西藏人的尊稱,翻成我們中國話就是殊勝、最超勝的。比如我們對最最特別的,我們稱他某某尊者、某某大士這一類,那麼這位阿底峽尊者,西藏人通常稱呼這樣,就是說表示對他最尊貴的、最尊敬的一種稱呼。現在呢,這個他的殊勝分幾部分來說。

Showing the greatness of the teaching's author in order that it is of noble origin.
1. How he took rebirth in an excellent lineage
2. How upon that basis he gained good qualities.
3. Having gained those good qualities, what Atisha did to further the teachings.
【其殊勝分三,① 圓滿種中受生事理,② 其身獲得功德事理,③ 得已於教所作事業。今初】

分三部份。

Showing the greatness of the teaching's author in order that it is of noble origin.
1. How he took rebirth in an excellent lineage
2. How upon that basis he gained good qualities.
3. Having gained those good qualities, what Atisha did to further the teachings.
【其殊勝分三,① 圓滿種中受生事理,② 其身獲得功德事理,③ 得已於教所作事業。今初】

分三部分,第一個呢就是他自己的出身,說「圓滿種中」,他的家世等等,第一個。第二個呢自己的獲得的功德,換句話說,第二個就是自利。這個自利又分兩部分:教、證等等;現證的,以及教理方面的。然後呢得到了這個,最後所作的事業純粹是利人方面的。它分三部分當中,後二者容易懂,說自利、利他。第一點哪,是「圓滿種中受生事理」,這個要說一下。我們平常有一句話,叫「英雄不論出身低」怎樣、怎樣,說這個真正的英雄,不講他的出身。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卻又牽涉到他的出身,這個說他的家世的圓滿。這有什麼關係呢?大有關係,大有關係!因為平常我們說「英雄不論出身低」,那是就世間的衡量標準,世間的衡量標準只看眼前—果;換句話說這個人在世間,所產生 (p114) 的世間的功效。喔,這個人創造時勢是個大英雄!只看這一點,其他的不管。佛法講的是三世因果,而這個三世,從以前的無限,是無量無邊以前,一直到圓滿成就,這個時間是無量無邊。

我們也了解,一個大乘佛法的修行,絕對不是短時候可以成功的。雖然《華嚴》上面說:「善財童子以十信滿心,一生取辦。」可是從凡夫到十信滿心,卻是經過很長的時候喔!那麼前面這個修行,因為有了修行的因,感得眼前的果;所以他前面的越圓滿,那麼這一生感得的果也一定越圓滿。而這個圓滿從哪裡開始?從出身開始。這點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佛法裡面很多祖師,有很多祖師,雖然是祖師,可是祖師的位次的高下,卻跟他宿生的業因有關係。說凡是越高的,他的出身一定越圓滿;下面的那就不一樣,看他偏重於哪一方面。不過有一個要例外,權位菩薩不算。所謂權位菩薩他本身已經成了佛了,他只是跑得來應你們這些根性,所以他並不顯示他自己的每……只是偏的,只權現那一部分。在這一點來說,這個所現的一定不是圓滿的教法,這也不是我們這裡談的。

所以圓滿的教法他一定有這樣的一個圓滿,所以這個圓滿的話,從他自己的家屬出身開始,他的出身這樣,所以呢福德圓滿,表示他的。第二個呢,要他智慧圓滿,世俗的智慧圓滿,然後呢,世俗的智慧、出世的智慧圓滿,出世的智慧包括出家了。出了家以後 (p115) 呢,理論上面說教、證,佛法主要的兩樣東西。教就講那個道理,告訴你為什麼要修行,修行些甚麼,如何修行;你懂得了照著去修行,現證,所以教、證二量。那麼這個是屬於自利方面,了解了還要利人方面。所以真正圓滿的教法必定從這三個方面,這是我們了解的。所以這一方面我解釋一下,至於這個文本身,那比較容易懂,我就不詳細解釋了,不詳細解釋了,所以這個文你們自己得好好地看一遍。

還有,如果說大家對阿底峽尊者真正地歡喜的話,我介紹你們一本書─《阿底峽尊者傳》,這個佛教書局有。其實真正要看起來的話,還有一本書《宗喀巴大師傳》,現在佛教書局已經出了一本《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那是用白話寫的宗喀巴大師的傳。因為真正造本論的這個造者是宗喀巴大師,你能夠把《阿底峽尊者傳》跟《宗喀巴大師傳》,兩個都看一看,那時你才曉得:啊,這個造者的殊勝真是不得了啊!所以他們兩位,一個印度,一個在西藏,都被當時,而且後來幾百年當中,都稱他為「第二仁能」,說:「啊,那是佛再來,實實在在的佛再來!」詳細的內容我不講了,不過有一點我可以在這地方說明一下,啟發我們對這兩位尊者的景仰。

這個阿底峽尊者,自己出身他是個國王王子,而且是一個大國,東印度的大國,東印度相當於我們現在孟加拉,就是東巴基斯坦那個地方,那個時候印度當年非常大的一個大 (p116) 國。然後呢他是一個王子,他是個老二,實際上他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特別的意義,老二表示的位次,它有一個特別的關係在,這裡不詳細講它。從小就是絕頂聰明,這個說明甚麼?說明宿生他的福德、智慧兩樣東西都這麼圓滿。不但是絕頂聰明,而且他從小就要出家。欸,這個人好不簡單哪!那麼然後呢出家,還沒出家之前,他已經就去廣泛地接觸世間、出世間。世間的學問在十幾歲以前已經統統學遍了,無所不通,就像我們釋迦世尊一樣,那世間沒有一樣東西不通的。這裡講一個典型的故事。

Dro-lung-ba said that at age fifteen, after hearing Dharmakirti's Drop of Reasoning one time, Atisha debated with a famous scholar, a non-Buddhist logician, and defeated him, whereby his fame spread everywhere.
【特如大卓龍巴云:十五歲時,僅聞一次正理滴論,與一黠慧戲論外道興辯,令彼墮伏美譽徧揚。】

那時候他有一次,僅僅啊,這個本論上面也說,只有就十五歲,十五歲喔!然後有一次去聽了一趟《正理滴論》,這是因明上的,因明哪,這個因明拿我們現在來說就是理則學,這東西很難學。我想我們接觸過佛教、佛法的很多這個同修們大家都了解,這個因明這是非常難學,教我們往往學了個幾年哪還迷哩糊嚕,裡邊的很多內涵弄不懂。結果這位尊者啊,跑得去聽了一堂,在我們想像,這個聽一堂能聽些甚麼,結果它的效果是什麼呢?不妨啊把這個故事講一下。

印度當年有這個習慣,這個外道跟這個佛法經常要辯,然後它這個辯的時候有一套正確的方法,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大家抬槓子,大家亂蓋一通。它不是的,由於它完整的方法,合乎這個理則的,大家技巧地辯論,而且有旁邊的人評斷。這個評斷的呢都是國王、 (p117) 長者,都是絕有聲望的人,所以這不能亂來的。那麼輸的一方的話呢,有兩個:要嘛就是我服你了,然後服你了,譬如說我是道士,你是佛教徒,那我輸了,那麼我們的那個道士道冠統統拿下來,改穿和尚服,做你的徒弟,然後呢這個道士廟統統供佛。反過來也是如此。這個很嚴重啊!要不然的話呢,我頭給你,這樣啊!

結果那個時候,他阿底峽那時候去學的這個老師,他是這個佛教當中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大師,正在跟一個外道辯論,辯了好幾場還不分勝負。那麼,那個時候又有一次大辯論,結果不幸在辯論之前哪,這個老師生了病了。這個辯論的時候那是要全部精神擺在那裡,精神不好的稍微一個不小心,對不起,這個話柄漏出來了,那就要辯輸掉了!所以啊這個老師有點身體不好,就不敢出去,那麼要找一個人代替,但是誰也不敢,不敢應這個場。因為你萬一你辯輸了,那個所有佛教的廟,好、好,統統搬出去,然後把外道的像搬進來,那個和尚把和尚衣服脫下來,要跟人家走,這怎麼可以啊!結果呢一般狀態當中,當然可以說生病。那人家會說:「你看他辯不過啊,他就是裝病啊!」這個東西對外面來說的話,這個很糟糕的呀!哎呀,大家覺得非常為難!

那麼,阿底峽尊者正好聽了一趟,他是絕頂聰明,這老師也覺得這個人很行。大家想起:欸,這個人很精彩,何不妨問問他看呢?居然,他就說……問他的時候:「你去辯 (p118) 一辯。」「好!」要我們想這個怎麼可能啊!欸,他去了。不但他去了,而且一辯,辯勝了!你可以想到,簡直是何等聰明!他這樣的決定性的大辯論,好幾次,就把當時的整個的外道一下壓服,可想而知這個人的識見。年紀那時候幾歲啊?十五歲喔!要我們現在十五歲的,什麼都不懂喔,這可以說這個人絕頂聰明!所以你們好好看看,啊,《阿底峽尊者傳》真動人哪!

然後呢他以後,家裡這麼好,這個條件之好啊,怎麼勸他也勸不住—要我們現在想的話,要怎麼捨也捨不得—換句話他宿生的善根,以後呢他出了家,親近的老師。他親近的老師都是當年最了不起的大德,不管是性宗的、相宗的,是第一位、第一位是勝敵婆羅門,然後呢阿嚩都帝,然後呢一步一步上去,這個明了杜鵑論師,這個大明杜鵑論師是龍樹菩薩的三傳、不曉得四傳弟子,那個時候這樣的人喔,這樣。譬如說現在對我們來說,真正講教理方面是中觀、瑜伽兩派,大家說最高的就是中觀,那中觀的正宗是月稱論師,就是月稱的弟子,親傳弟子哦,這麼高的高人!而且都是證得什麼?至少都是證得加行位以上的。

這個加行位這是相宗所判的位次,拿我們中國的祖師們來說起來,我們曉得的有一個人,是天台智者大師的老師—慧思禪師,他是加行位上的人,你可想而知這個加行位 (p119) 何等地高明!現在我們祖師們都是大徹大悟,對不起,大徹大悟有很多很高的喔!佛到最後也是大徹大悟,但是很多大徹大悟的祖師還是凡夫,這我們要了解。不要拿我們的話來說,譬如憨山大師,他當年大徹大悟,人家就問他:「哎呀,你比之於祖師怎麼樣,譬如天台智者?」「喔,我怎麼可以跟大師相比,這種人高不可攀哪,我只是了悟心中啊!」喏,你看,一個明末四大師之首,最了不起大徹大悟的,他尚且把他推崇備至。這我們不曉得位次,所以你真的曉得位次,這個加行位上的菩薩是高不可言!

阿底峽尊者有幾十員大善知識是他的老師喔!他最最起碼是加行位上的,而且最後阿底峽尊者還說,他是說他老師的功德,他一一都具足。從這個上面上去看的話,他超過了所有的老師。為什麼?他具足一個老師,那跟他平,他所有的老師都具足,其他的老師倒不一定耶!拿我們中國具足這個條件的人是誰啊?祖師,佛教當中找不到,世間有一個—孔老夫子。孔老夫子是廣學各家,所以各家的他都有,變成功什麼?集至聖大成。所以阿底峽尊者當年印度也是一樣,他所有的印度的教派宗主就是他。

印度當年有個習慣,所有的這個大廟,它有不同的很多宗派,那個每一個廟有它的宗派。譬如說拿我們目前國內來說,這個是禪宗,這個是淨土,那禪宗的又是臨濟、又是曹洞。每一個宗派當中,它有一個我們這一派當中最高成就者,這派的宗主,那麼有一個表 (p120) 示,什麼表示呢?就是這個鑰匙,這個大廟的鑰匙交給這個頭,就這樣。阿底峽尊者到最後他身上掌管的鑰匙,臨離開這個印度到西藏去的時候,不曉得是一百零八把,還是八百把,我就弄不清楚了,這個翻譯上面。總之當年印度大廟所有的鑰匙都在他身上,十八部哪一部最徹底圓滿認識的就是他。所以不管是哪一部,反正有諍論了、有問題了,你只要問到他,他都給你解決。小乘,小乘也是他,大乘,大乘也是他;性宗,性宗也是他,相宗,相宗也是他,他有這麼了不起的喔!

在我們中國的的確確找不到,你可以說:「喔唷,杜順和尚很了不起,他賢首宗開宗創派的大師。」欸,對不起,天台這不一定哪!只是覺得:欸,這個人很了不起,不一定最佩服他喔!拿我們現在來說,我們現在常常看見,譬如說:啊,民國以後幾位了不起的大師,我們通常說虛雲老和尚啊、印光大師啊、太虛大師啊,乃至於什麼啊!我就曾經聽見過有一個大法師,那個現在這種大法師,都是年紀很老的老法師。我們平常說某某大師,他就說:「印光,這個老和尚……」欸,為什麼?他參禪的,所以他對念佛的人不一定贊成;反過來說,念佛的人說:「虛雲老和尚這個真是了不起,可是啊現在的人不一定合適。」就是我們中國的的確確歷史上面,沒有一個說當代、後代大家宗仰他的。可是阿底峽尊者在整個的印度,是哪一宗、哪一派都是這樣,一直到他後來到了西藏去了,居然 (p121) 還有不遠萬里跑得去,要去問他問題的人。這個詳細的這個內容,我想我不仔細說,不過這地方我把那個大綱說一下。他下面分幾部分,第一個呢,在第三頁上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