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3L5~P8L6

手抄頁/行: #1 P121L3~P134L9

音檔起訖:   4B_1439~5A_0545

廣論時時聽:        

How upon the basis he gained good qualities:
1 How, knowing many texts, he gained the good qualities of scriptural knowledge.
2. How, engaging in proper practice, he gained the good qualities of experiential knowledge.
【獲得功德事理分二:① 知見廣博獲教功德事理,② 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

最頭一段是自己的出身,這個出身家世圓滿。第二個呢,然後修學佛法,修學佛法,所以佛法一定有兩個步驟,說佛的法—教、證。教是因,你有圓滿正確的教法認識作為因,照著這個教法去修持結這個果,所以教、證之間是互為因果的。同樣地,這個概念如果不清楚的話,你就出了毛病了,所以大師造本論的時候,前面就說「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就是啊這個因果沒弄清楚,你沒有這個因怎麼感得那個果呢?所以他現在這個造者第一點告訴我們‥啊,先教,教是廣博,那時候非常圓滿的;然後這個教當中啊,又是先是世俗的,後來是出世的。然後呢這個出世的當中的話,又分幾個部分:戒、定、慧;這個戒當中又分成功別解脫戒、菩薩戒、金剛乘戒。它每一個部分分得很清楚,它一步一步地上去。

我們現在往往有這種毛病,說大乘的啊,說這個小乘的戒不要。這完全錯了!沒有小乘的基本的戒就沒有菩薩戒,沒有菩薩戒就沒有金剛乘的三昧耶戒。你看,阿底峽尊者這 (p122) 麼了不起一位大上師,他學戒的時候,學得無所不通,當年小乘四個根本部,以及細分廿部派,每一個地方他分得清清楚楚,不相混雜。然後去受了戒以後持的時候,哪怕最細微的戒,絕不有犯。由於這個基礎上面,然後再菩薩戒,然後再密乘戒。正因為他如此,所以印度不管是小乘、大乘、性宗、相宗都佩服他,他也能夠如理如量,解決每一部分的問題。所以戒是這樣,有了這個圓滿的戒,得定,然後呢是慧,這個是自利方面。

有了這樣的自利,才能夠利他,要不然你自己都不能解決,說幫別人,那不是荒唐嗎!尤其是佛法,更談不到。為什麼要這麼說呢?佛法真正說的內涵是,沒有錯,要解決一切痛苦,得到一切圓滿的快樂,可是同樣地說苦樂,跟世間有個絕大地差別。世間所以不能解決這問題,因為無明,不能認識這個事情的真正的真相,顛倒所產生的結果,明明是苦的,我們把它看成功樂的。所以佛真正出來的一定哪指出世間的真相,說告訴我們世間的真相。

現在我們不了解這一個修學佛法必然的次第,所以修學佛法必然次第,了解世間真相苦的,一定是第一個策發厭離心,有了這個厭離心以後覺得……。為什麼有厭離心啊?因為覺得:哎呀,世間原來這麼苦啊!我以前不了解它呀,然後被它迷糊住了啦!被這無明所欺騙了,所以產生了一個大厭惡!所以由於這樣的了解、厭惡,一心跳出來,然後自 (p123) 己又推己及人。他說我們這個修行人,修行人講道德,世間普通一般稍微有一點道德概念的人,都不會只管自己,何況是個修行人哪!所以他更進一步推己及人,才想幫助別人。

那麼那個時候想幫助別人的時候,他就感覺到,以自己的心曉得:「哎呀,這個世間這麼誤,大家迷糊啦,然後貪著難捨啊!」那時候勸別人:「哎呀,你要認得清楚啊,不要貪著,結果你的痛苦所以不能解決因為不認識啊!」那時候才是大乘。假定我們不認識這個,自己對這世間的事相不認識,還貪著難捨,你去勸別人,你勸些什麼啊!這不是很清楚嗎?這個世間好得很欸!我自己都捨不得,你叫別人家說捨掉它,那不是顛倒嗎?這個大乘從何談起呢!實際上我們有太多人說這種事情。

不過有一點我們要了解:我們不要了解這個東西隨便妄加批評別人。這個佛菩薩到世間來,一定示現我們世間共同的量則,跟我們哪,所謂同事,他也跟你一樣,跟我們混在一塊兒,然後呢慢慢地接近,引導你。我們應該有這個正確地認識,然後有了正確認識,自己衡量自己,努力爬上去。所以剛才這種道理,是用來衡量我們自己,只有修學佛法,你能夠這個拿標準衡量自己就對了,不要看別人,看別人的話你就錯了。所以處處地方佛經上面都告訴我們哪,你要了解這個,要了解這個,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p124) 你如果不了解這個,修學佛法了以後得不到好處,反而有害處。為什麼呀?因為你沒有修學佛法,你這標準是世間的標準,世間的標準嘛大家本來是雜染的,馬馬虎虎也就算了,彼此彼此。現在你修學了佛法,了解了佛法,佛法的標準高得很欸,它是佛的標準欸!然後你拿這個高的標準,拿得來不自己淨化自己,然後就拿著來看別人,這是個照妖鏡,一看哪!嗨,天底下所有的人是妖魔鬼怪!這不是很簡單嗎?因為這個所有的大千世界只有一個是佛,佛也已經涅槃了;既然佛涅槃了,現在生在世界上面,當然沒有一個圓滿的,所以每一個都是妖魔鬼怪。只有一個人沒照到,誰呀?我。本來要這個東西淨化你自己,照你的,你不幸照錯了。因為你看見別人都是妖魔鬼怪,你責備別人哪,結果害了,自己下地獄了,諍論!所以末法的時期叫鬥諍堅固,這點我們要了解的。

所以剛才這個道理,是了解了是淨化自己的,別人都是佛菩薩。所以這個佛菩薩都用種種不同的境界─我們常常拿普陀山,普陀山哪,哎呀,各式各樣的人都有的,的的確確佛菩薩就在示現,他告訴我們哪,你不要隨便看別人喏!佛菩薩就示現這種量,他慈悲所以示現這個量。你了解了這一點哪,我們自然不管別人,管自己。所以如果說我們自己心裡面放不下,千萬不要說:「喔唷,我這個是大乘,小乘才管出離喔!」這個錯誤的,那我們要認得。一定要自己有了厭離心,然後進一步策發菩提心,然後呢再繼續下去。

(p125) 所以大師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他由於這個次第很明白、很清楚,所以他絕對不會說:「啊,這個出離心是小乘的,所以小乘戒不管。」你看,他對小乘戒守得這麼嚴密啊,那一點都不能錯!然後在這個上面才能夠建立菩薩戒,然後再,密乘更是如此。現在是更糟糕了,很多人學大乘的,哎呀,我是個大乘的,小乘不要;學密乘更是糟糕了,反正是密乘最好,又可以吃酒,又可以吃肉,又可以結婚,說起來最高的。唉,真正的教法哪裡是這個樣的!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能夠正確地認識,有一方面固然自利很重要,一方面萬一有人弄錯了,你認識了這個,你去衡量的話,大概也不會走上錯路去,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方面固然是說明造者殊勝,讓我們曉得怎麼去找善知識,一方面從這個例子當中,也讓我們明確地認識,不要被眼前莫名其妙的這種事情所騙。那麼這個是自利,下面呢,在第六頁上面是利他。

C. Having gained those good qualities, what Atisha did to further the teachings
【於聖教所作事中】

那麼換句話說,純粹利他部分。利他部分第一個在印度,第二個在西藏。這個內容我不詳細說了。總之,他由於阿底峽尊者出來了以後,把印度以及西藏整個的教法,錯的 (p126) 改過,不圓滿的圓滿,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如日中天維持了很久。實際上呢,宗喀巴大師又一次,所以宗喀巴大師改革到現在六百年來,他在西藏的狀態,很長一段時候如日中天,雖然後來慢慢地下去了,但是呢始終保持著很好的。反觀我們目前,我們國內一塌糊塗,原因就是說,原因就在這裡,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一個事實。

那麼最後我也說一兩個簡單的這個故事,來說明一下,用這個事例引發我們對他的認識。當年呢,譬如說以印度這個情況來說,那蘭陀寺的大善知識有好幾十位,好幾十位,像大明杜鵑論師、像阿嚩都帝等等。還有呢,對,現在想起來了,現在我們目前有一本很流行的書—《密勒日巴尊者傳》,我想很多人看過這個書。這個密勒日巴尊者是西藏人,他這個老師馬爾巴尊者是西藏人,然後馬爾巴尊者到印度去求法的,他這個老師帝洛巴尊者,那個尊者成就非常高,他是印度人。那個帝洛巴尊者,就是阿底峽尊者老師之一,喔!不是帝洛巴,那洛巴尊者。帝洛巴是這個那洛巴尊者的老師。這個那洛巴尊者自己本身,他也是印度一個國家的王子,王子,然後呢他不願意在家,不願意在家,想盡辦法出家,最後居然被他出成,他也是絕頂聰明。然後呢學的東西也是,同樣的是在世間的學問上面,出了家以後在佛法的教理上面,也可以說雄霸當時,這樣了不起!他最後呢見到他的老師以後,在證量上面也達到最高的程度。

(p127) 當年在阿底峽尊者印度的時候,有這樣成就的人好多、好多!結果啊,嘿,在所有的這些老師當中,他幾乎一一都學遍了,他所有的老師的長處,阿底峽尊者都有,最後呢他卻是代管印度所有大廟的鑰匙─宗主,你可以想之,這個只是在自利。利他方面,有一點事情‥那個西藏這個佛法,因為那個菩提光,那個是藏王,兩代要想振興佛法,到印度去請。那麼,說印度真正成就的人很多,你譬如像剛才這個那洛巴尊者,但是說真正要想圓滿能夠把這問題徹底解決振興佛法的,那也只有這個人。哪一個?阿底峽尊者。大家就想去請,但是印度人一聽見有人來請的話,喔,那個消息馬上封鎖。不但是廟裡面,裡裡外外、上上下下大家都封鎖。一曉得這西藏人來了,就「好了!」在他面前絕不開口。居然找了很多年,請得去的人找了很多年,找不到阿底峽尊者在什麼地方;實際上阿底峽尊者就在眼前,碰見了誰都不告訴他誰是阿底峽尊者。可想而知,這個人在印度人心目當中地位之高,地位之高!

最後終於被他認識,然後要去請的時候,當時不知道哪一個廟,我現在忘記了,這個廟裡的那個大上座,尸羅寺還不是哪一個寺,那是印度最大的一個大廟。大廟上座就給那個來請,希望邀請阿底峽尊者的那個西藏人說,

就給那個來請,希望邀請阿底峽尊者的那個西藏人說,他說:「你要曉得,我們印度是佛教的宗主國。」這話怎麼講呢?「就是佛在印度出生的,而且圓滿的教法都在這裡,所以它維持這個宗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阿底峽尊者一走的話,我們那個印度的佛法就完了。」那個時候有這麼多了不起的大善知識,居然說阿底峽尊者一走的話,這個印度的佛法就完了!你想像,你可以想像阿底峽尊者何等了不起!

在這一點我們想不通,這怎麼可能?譬如說,我們眼前一個廣欽老和尚,或者李老師,喔唷!很了不起,但是算算的確不如阿底峽尊者。然後歷史上面天台智者大師、慧思禪師,都是很了不起,居然一個人,像這樣的人留在這裡,沒有辦法把那個教法圓滿。所以你可以想像得到阿底峽尊者,在印度自利、利他方面的成就,這是所以為什麼人家尊他(p132)為「能仁第二」啊!所以這些詳細的不談,有一點我在這地方特別說一下,在第七頁上面,請翻到第七頁第四行,就是第七頁的第二段說:

p. 7 (4)

Furthermore, there are three ideal qualifications for an author of texts that elucidate the intent of the Sage in this way.
【◎ 如是造論,光顯能仁所有密意。復有三種圓滿勝因,】

造論能夠把釋迦世尊真正的密意和盤托出的,要有三種圓滿因。他具足了這個條件,才能夠把釋迦世尊的這個經論當中的真實的意趣,交代得清清楚楚的,需要這個條件。哪三種?

The author (1) should have mastered the five topics of knowledge;
【謂善所知五種明處】

這第一個。什麼叫善知五種明處啊?就是五明,五明是世、出世間一切學問;因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這世間的。聲明,換一句話說,就是文字、音、韻等等學問,拿我們現在來說的話,換句話說,什麼,這個國文、歷史這一類。然後因明的話,就是理則學、哲學方面的東西;然後呢工巧明的話,就是技術方面的東西,科技方面的東西;醫方明就是醫學。這個每樣東西學通,喔唷,這不簡單喔!現在我們不是,學一樣東西已經是,鑽到裡邊已經了不起了,廣學這個,不簡單!夠不夠?不夠,還要內明—佛法。說對這個五樣東西,每一樣東西要善巧,不但懂得,而且要非常圓滿地懂得,具足這個,可(p133)以了!這是第一種圓滿因。第二呢?

(2) should possess instructions
【具教授】

什麼叫教授?喏,這裡解釋了:

that are the key points for practicing the meaning of the topics of Buddhist knowledge which have been transmitted in an unbroken lineage through excellent beings from the perfect Buddha;
【謂從正遍知展轉傳來,於其中間善士未斷修持彼義扼要教授,】

他說這個圓滿佛法的重要的概念,從佛親自傳下來的,而且中間沒有斷過;不但是這個教法,而且還要修、證相應的,這點就不容易喔,這點就很不容易喔!要佛親口傳下來的圓滿的教法,以及跟這個教法相應修持驗證的,要具足這個,他也的的確確能夠造論了。那麼第三種呢?

and (3) should receive permission to compose the text in a vision of his or her chosen deity.
【並得謁見本尊天顏,獲言開許。】

他修證了以後,欸,還要得到這個本尊開許,什麼叫本尊開許?說一下。譬如說我們現在念佛,平常我們念佛那只是持名念佛,假如我們觀想念佛,不管你持名也好、觀想也好,不但得到一心不亂,而且得到三昧;不但得到三昧,親見阿彌陀佛;不但親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告訴你:「某人哪,你現在學得差不多了,學對啦!你現在可以教別人去(p134)了。」要有這個,要有這個!喔唷,這個在我們來說起來非常不簡單,非常不簡單!

尤其是修學圓滿教法的,通常獲得這個本尊開許的話,那個也許加行位上勉強可以,至少那通常都是地上菩薩。所以這種人,平常我們可能著魔,你不認識;如果真正有這個圓滿教法的話,那魔、佛之間,辨得很清楚。所以你親自見到,而且驗證,得到他的開許,這個何等高的境界啊!那具了這個條件也可以造論。現在我們阿底峽尊者,三樣東西圓滿具足,那你可想像到他是何等的殊勝哪!那麼這個就是特別說明一下這個造者殊勝。其他的文字,我不去解釋它了,不去解釋它。

那麼再翻過來有一段文,這個地方也說一下。第八頁第二段第七行,實際上這個就是甲二,第二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