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11L7~P11LL2

手抄頁/行: #1 P201L5~P219LL1

音檔起訖:   7A_0459~7B_1432

廣論時時聽:        

Therefore, having relied upon an excellent protector, solidify your certainty about the way that all the scriptures are causal factors for one person to become a buddha.
【◎ 是故應當依善依怙,於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定解。】

這個裡邊分兩部分,所以說第一部分呢,我們真正要想修學佛法的,具善根的人,應該怎麼辦?要依靠一個善知識、善知識。那麼這個善知識這個條件,以及如何依止善知識,後面有詳細說明。這個說明就是自己如何去依止—作為一個學的人,以及善知識是什麼樣的行相,這是我們剛開始的人,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一個認識,以及修行的必須要的。你這一點上面如果做對了,下面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如果這一點上面弄不對的話,這個走的路是一條大圈子,大圈子,大圈子。雖然最後我們一定會走到的,絕對!《法華》上面給我們早就懸記了,乃至於你到寺院當中「一合掌、小低頭皆已成佛道」。所以「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以散亂心,就是像我們普普通 (p202) 通那樣的,隨便跑到這個廟裡面去,那麼看見了佛,稱一聲:「啊!南無佛。」或者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都一樣,你這樣地最後都成佛。

這個裡邊我只是提出一個偈子,實際上在這個裡邊有很多說明。說小孩子弄那個玩那個泥巴,造了像一個寺院一樣的話,欸,他也這個因緣而成佛。何況我們現在這麼認認真真,拋開了自己溫暖的家庭,跑到這個地方來這麼認真地修學,所以絕對會成佛。可是這一條路卻是一條遠路,在這個遠路轉的大圈子當中,這極大部分時間弄得不好的話,會在惡道當中,那是非常可怕的,非常可怕的!

那麼這個關鍵在什麼地方呢?就是自己能不能了解如何做一個修學佛法的佛弟子,以及能不能找到相應的善知識。所以在佛經裡面,從《阿含》一直到《華嚴》,當然隨便、隨處經常可以看得見佛教誡我們善知識的重要。說《阿含》裡面有這麼一段公案:有一天阿難在這個靜坐當中,思惟佛法的過程當中,他就想:「佛常常說這個善知識的重要,這是一點都沒有錯,沒有善知識啊,是我們不可能懂。」所以他就跑得去問佛,說:「佛陀啊!你老人家常常開示我們善知識重要,這我想想一點都沒有錯,所以我覺得這一大半,我們修行一大半要靠這個善知識啊!」佛的回答很有意思,說:「阿難哪,你錯了。」「嗯,怎麼錯呀?」佛陀說:「不是一大半,全部要靠善知識!」「哦!全部要靠。」小乘喔!

(p203) 然後呢進入大乘,雖然有很多經典,我們現在《華嚴》做代表,或者你們自己可以想,各式各樣的經典上面都這麼說。這個文殊菩薩一再開示善財童子,以及他善財童子不斷地參訪善知識,隨處隨地那個善知識也一再開示他,說:「你要成佛啊,要成就一切智智,總要依靠善知識。」那麼這個詳細的情況到後面說,到後面說。這個是我們修學佛法第一步。

緊跟著,那麼依靠了這個善知識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要把握得住,把握得住這個整個的修學佛法的這個整體、綱要、次第。所以說「一切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定解。」這個昨天已經有詳細說明,詳細說明。那麼這個差別呢,再簡單地說一下。是!我可以現在走任何一條,我說我是歡喜學經教的,好!你是要參禪的,好!你是念佛的,好!乃至於像日本的那個日蓮宗它只念一樣東西—「南無妙法蓮華經」;淨土真宗念都不要念的,只個「信」字就行;然後呢禪宗參一個「無」,就是這樣,那沒關係。可是這一條路,剛才說的是遠路,是遠路,弄得不好的話,吃很多冤枉苦頭,乃至於我們眼前整個的教法,所以形成這樣支離破碎的原因就在這裡。從外面的教法來看,它是支離破碎,互相你否定我、我否定你,而這個法到最後到我們身上什麼現象呢?也是這樣,你這樣地彆扭,是那樣地彆扭。

(p204)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我們畢竟到最後要圓滿無上菩提,請問圓滿無上菩提你能有一樣東西不圓滿嗎?你能有一樣不圓滿嗎?你能通相宗不通性宗嗎?你能通大乘不通小乘嗎?這樣的話圓滿嗎?那當然!所以那個時候你真正要修的時候,是你那條路進去,可是那個法對你以前不相應,所以那個時候你內心上面起衝突了。比如我們現在來說,我們有很多人是念佛或者參禪的,叫我們現在學一點教,心裡覺得彆扭:「唉呀!這個不行,我是念佛的,現在我全部精神跑得去叫我這樣去做!」你心裡面自然而然會有這種彼此間不能相容的。為什麼?就是我們因地當中有了這個障礙。

我昨天也說過,不是說叫你不參禪、不念佛或者不學教,恰恰相反地,這個圓滿的佛法才告訴你最好的念佛方法,最好的參禪方法,以及最好的學教方法。那差別呢,就是你一開始的時候不必忙著進去,而是先把握住這個重點以後,找到你該下手之處,然後走的話,那同樣的結果、同樣的起步,但是這條路是最快、最近、最好!所以在這個上面,你了解了,說原來整個的東西我們將來都要修學的,只是次第步驟以及本末差別。這個道理你要確定認識而且決定不移。然後再下面說,

Then practice those things that you can practice now.
【諸現能修者即當修習,】

(p205) 因為你認得了這個整個的佛法的內容,那麼那個時候你就看見了,說整個要修佛法要修些什麼?然後呢我現在已經走了多少?還有哪一些沒有走的?你能夠這樣認識,你也可以不走冤枉路,也可以不躐等。譬如說你現在要念書,一共嘛從幼稚園開始要念到大學,結果你發現:嗯,幼稚園這個對你現在不需要,你可以不要念,乃至於小學你也可以不要,那麼你就可以中間插班進去。否則你如果條件不夠的話,你說:「啊,他是這樣。」你也跳上去跑到插班進去的話,你就念不上去,然後等到你念不上去,重新才念的話,吃了好大冤枉苦頭。所以由於前面的這一個兩點,找到了你現在應該下手,這個就是說能修學的,那麼你就在這個地方起步。在這種情況之下,下面怎麼辦呢?

Do not use your own incapacity as a reason to repudiate what you cannot actually engage in or turn away from.
【諸現未能實進止者,亦不應以自未能趣而為因相,即便棄捨。】

其他的部分,我們還沒有能夠真正去做。「進止」的話,就是說該做的做,不該做的不做—取捨,我們說「止、作」。所謂止、作的話,就是持戒的時候,有很多東西你平常不這樣作的,要你做;平常該我們一向習慣這樣做的,這個照著佛戒告訴我們不要這樣做,改變我以前世俗的習慣。以前世俗的習慣,增長我們世俗的財富,弄到最後輪迴生死;照著佛法的這樣去做的話,你在剛開始的時候,是覺得有一點不大對勁、彆彆扭扭, (p206) 但是這個正是要你修行。為什麼叫修行呀?修改你以前的行為嘛!以前的行為是染污的,那麼現在這樣子經過了修改了以後就對了。譬如我們現在隨便看,喔!眼前桌子什麼東西,你覺得這地方不對,你要用刨子來刨一刨,要用那斧頭來砍一砍。對那張桌子,假如那桌子像我們一樣的話,當然砍上去會痛嘛,對呀,身體上面會痛,心理上會難受,這是必然的。

所以我常常說,說我真正一生受用的就是前面那個老師,我現在一生感激不盡的就是這樣。一個頭上幾年動不動嘛開起口來,總一無是處,但是我一心感念不盡,因為他把我的世俗的習氣改過來了。佛法的的確確如此,可是這個也要依靠到善知識啊!普普通通一個人也跟你弄得這麼樣的話,大家冤家對頭,這很麻煩,這個我們要分別得很清楚。所以將來善知識跟這個善學的弟子之間的條件,我們要認識。

這個是說,我們對於沒有能真正地實在進止的,那麼這個時候怎麼辦啊?平常我們哪,我們就不管它,乃至於不要它,這個就是已經很糟糕的事情。為什麼說不要它呢?那我們常見的:是!我是參禪的,你那個念佛—那個老公公、老婆婆的事情;然後學教的,他就說那些修行人盲修瞎鍊;然後修行的人,說他是空口說白話。這個是眼前經常碰得見的事情。實際上是嗎?假定說是像你這樣說,佛說那麼多道理幹什麼啊?那不是第一 (p207) 個戲論的,第一個開玩笑的是佛帶的頭嗎?這很明白。所以我們要了解,那時候我們要了解:噢!說我現在條件不夠,我現在進入的地方從這個地方,那麼其他沒有辦法能做的,千萬不要以現在沒有辦法做的原因,不要這個原因就棄捨它!下面這句話就是:不應該以現在未能趣—趣就是去—的原因就是棄捨,應該怎麼辦啊?

Rather, think with anticipation, "When will I practice these teachings by actually doing what should be done and turning away from what should not be done?"
【應作是思,願以何時於如是等,由趣遮門,現修學耶。】

那時候我腦筋裡想:「唉!但願我什麼時候,能夠對於現在不能做的這些事情,到了什麼時候,我能夠實實在在地去修了,實實在在去修了。」為什麼要這樣說?黑板上面請看一下。這個次第非常重要,對你們現在非常重要!第一點,依止這個善知識,第一點「依止善知識」。第二點呢,真正跟善知識就是要善巧,就是說非常清楚明白、沒有錯誤地對於修學佛法的那個整體,以及它的大綱、次第等等了解。那麼這個道體我分成功三個:質正,這一點都不能錯的;量圓,單單質不夠,還要量滿;還要呢,次第一點都沒有錯。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後面整個的將來內容、細部都在後頭。

有了這個,再看第三個,「知入處」,現在應該下手的地方,這個才能夠真正地深入,否則的話是空談。還有呢,「知深進方便」,這個才是我們非常重要的,眼前對我們 (p208) 最重要!請問,我們現在的修行你的目的幹什麼呀?假定你的目的跑得來拜拜佛,那好了,你在拜拜佛,其他不管;假定你的目的是念它四個字或者六個字,那你就念它「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或者你參禪,那可以了。或者現在你說:「不是的!我的目的要求往生。」那不能單單在四個字上面,看看你念這四個字能不能往生,這個很明白對不對?那嘴巴裡念得很響,然後心裡胡思亂想,你還自己覺得可以往生。那個時候啊,一定要了解怎麼去改善它,這個我想我們大家都了解的。

所以常常有人問:「哎呀!這個我念嘛雖然是念嘛,心裡面散亂不相應。」這是個好現象,表示我們要深進。可是問題在這裡哦!說你究竟的目的是你到了極樂世界算了,還是你要成佛呀?不是!當然我們要成佛。那個時候,同樣地念這一聲佛就大有差別。在這種狀態當中,你參禪的不執著參禪,是念佛的不執著念佛。因為等到你到了極樂世界也好,或者你大徹大悟也好,或者你學教的大開圓解以後,怎麼辦啊?你還要向上,這不是很明白嗎?

所以這一點我們要清楚,清楚了怎麼辦呢?喏!就是這裡—知深進。所以我們不能上進的原因是什麼?因為我們有障礙,這是第一個;還有呢,我們能力不夠,能力不夠。所以我們眼前條件不夠之前去學這個,一方面學這個是集聚資糧、增長能力,一方面是淨 (p209) 除罪障,使得我們能力能夠慢慢向上。當你向上的時候,實際上呢,就像你念書一樣,你現在在三年級,慢慢、慢慢地,你可以升到四年級、升到五年級。現在我們如果走的不對的話,就變成了念了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這個絕對不要,這個沒有用,這個算什麼?等到你三年級念完了請問你幹什麼?到那個時候發現要去了,可是你把前面的路早就切斷,把上面的課本嘛丟掉,把老師嘛趕走,把應該有的學費嘛統統花掉。請問你念完了幹什麼?這是個狀態。

那麼我們說這個我們的狀態呢?要曉得我們修學佛法的真正的業,中心在哪裡?這下面會詳細說明,我這裡簡單地告訴你們一下,就是我們當下這個所謂心念,就這個心念當中業的部分詳細地分辨—剛才說後面,說過的。眼前我們就是,我們這個「思心所」,我們心裡想想:「哎!這個是我要的,這個是我要的。」這樣的話,你將來自然而然會趣向於那方面;現在如果說你這個排斥它的話,到那個時候這個力量就現起來了。其實這種狀態也不必說等到下一世、下多少世,我們眼前馬上可以體會得到。譬如說眼前有一件小小的事情發生了,我這麼說了,比如說我跟毛居士兩個人,有一點點小小的一個問題,那我心裡想想:「這個傢伙,我這、這、這個討厭他。」然後你心裡老是這樣想。你這樣想的話,等一下你見了面以後,老遠看見了,你心裡想:「能夠避開就避開。」否則的話 (p210) 呢,瞪他一眼,再不然的話,那麼暗暗裡面傷他一下。是不是很明白?為什麼你見了面你會這樣?就是你前面那個思心所的作用,下面會很詳細告訴我們,我們修行沒有別的,就是這個!

假使反過來的話呢,你看見:「哎呀,他剛才幫了我一個忙,他這個真好!」我怎麼樣想辦法,就是一下沒辦法報答他嘛,應該說幾句感激他的話,所以他老遠看見他的時候,他正在忙,我連忙笑臉相迎:「哎呀,真是謝謝你啊!」為什麼你同樣的情況會有這樣?就是你心裡這個狀態。那麼你們了解了這個呢,平常的時候,你碰見一件事情一定有對這件事情的反應,請問這個事情的反應是突然而來的,還是以前先有的因種啊?「種子」,就是你的因地,我們大家都了解,大家都了解。平常我們因種都是在煩惱,然後進一步大幸而認得了煩惱,說「哎呀,不要去虛妄分別呀!」修學佛法,當你修學佛法的時候,毛病又來了,你學參禪的,其他都不要;你學教的,也同樣地犯了這個毛病,對不對?

所以這一點告訴我們,不要因為你不能做就不管它。應該怎麼辦?應該說:「我所以目前這樣努力地修行,就要爬上去。」所以什麼時候我想辦法能夠爬上去,那個時候叫修了。就像我們念書的時候,現在雖然念了小學,我總心心念念:什麼時候我可以念中學, (p211) 什麼時候可以念大學,乃至什麼可以留學。這樣,對了!於是你就一路地努力上升,然後呢把那個障礙淨除,把我們現在集聚的集聚起來。那麼除障礙、集聚怎麼辦呢?做三件事情。

Work at the causes for such practice—accumulating the collections, clearing away obscurations, and making aspirational prayers.
【遂以其因,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

「遂於其因」,什麼因哪?就是將來你能做到的因,你現在在這個因地上面做這一點,將來就感得必然的這個果;假定你現在排斥它,將來就是障礙的果。現在如果說你準備相順的因,到了這個時候你就能夠一步一步向上。上不去的原因是罪障,所以你「淨除罪障」;罪障雖然淨除了,如果你力量不夠還是不行,所以另外一個是「集聚資糧」。那麼下面這個迴向、發願是為什麼呢?就是說你集了這個資糧,你的目的幹什麼?你的目的是要幹這個嘛,所以要「廣發正願」。這「願」跟「向」,它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處,就是說,你這件事情還沒有做,準備去做,那麼說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的目的是這個。譬如說我現在要到美國去,要買飛機票,所以我要去想辦法賺錢,所以我要去賺錢為什麼啊,我要買飛機票,這個就是你沒有做事情的「願」。那麼等到你做完了賺到了錢,你說這個錢不亂花,我要去買飛機票,這個叫「迴向」。所以願、向,就是指向這個方向的。

(p212) 所以下面說,第四知深進的方便。這個是我們確確實實要了解的,現在修行當中,一般我們最大的障礙就在這一點上面,這個非常重要!所以我在前幾次去講的時候,很多人他沒聽清楚,說我說不贊成這個、不贊成那個,又說參禪不好,又說念佛不好,又說學教不好。其實我是讚歎所有的,念佛也好、參禪也好、學教也好,沒有一個不好,就希望你真正做到最好,目的沒有別的,就這個!關鍵就在這裡,所以我這個地方特別說明。經文上面說:

Before long your mental power will become greater and greater, and you will be able to practice all of the teachings that you were previously unable to practice.
【以是不久,漸漸增長智慧能力,於彼一切悉能修學。】

最後,因為這樣做的話,然後呢?哈!好了!智慧也增長了,是能力也增長了,於是你所有的這些東西都能修學,所以—行,完全對;果,當然得,果當然得!所以真正說起修行不難,就難的是什麼?正確的引導,正確的知見最難得!所以《華嚴經》上面說:「發心究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初心難。」發大菩提心,到證得究竟的佛果,兩樣東西內涵的實質上來說一樣的,因為這本質就這個東西。前面呢,就是說質是完全對了,可是這個沒有圓滿,差就是差這一點;譬如說同樣的水,那水絕對是完全是一個,只是後面那個水的話圓滿了,就這樣,或者需要的量是完全達到了,這個水的質沒有差別。

這個水的質沒有差別,這個裡邊二樣東西當中真正難的還不是究竟圓滿成佛,而是初心。那麼對我們現在來說,這個發菩提心還滿遙遠,所以對我們目前來說,最上的希望—佛,可是我們現在要走到的第一步,就是這個發大菩提心,所以對我們現在的「近」果,我們期望的是大菩提心。那麼請問你達到這個果的因是什麼?這個才是我們現在重要的!你假定在這個地方能夠把握得住,走進去行持的話,你就對了!現在真正難的就是這個—正知見。要想得到正知見,要找到善知識,要想找到善知識,主要的還要看自己,下面會很詳細地說明,所以這個概念我在這個地方說一下、說一下。所以說最後的話呢—「行果圓滿」,清楚不清楚?雖然兩三句話,你牢牢記住這個綱要,一生受用不盡。後面詳細說的那些內容,就是把這個綱要怎麼樣地如其次第,那個應該修學的內容一一放將進去。下面說:

p. 11 (11)

The Precious Teacher [Drom-dón-ba] said, "My guru [Atisha] is the one who knows how to bring all of the teachings within a foursided path." These words are very meaningful.
(p214) 【善知識敦巴仁波卿亦云:「能知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者,謂我師長。」此語即是極大可觀察處。】

那麼這個敦巴尊者,就是前面阿底峽尊者的一個最主要的弟子。阿底峽尊者在印度、西藏做了這麼多了不起的事情,但是他所有的弟子當中,能夠圓滿全部受持、傳承尊者事業的就是他,就是他。所以他現在引證下面這個話,下面這個話,他們都是用印度當年的這個話來說的口語。就像我們禪宗的祖師,這個禪宗祖師的語錄,是沒有人跟你解釋你往往不曉得,往往不曉得,因為有的是方言,有的是他們的習慣語。所以對我來說,我也並沒有得到圓滿的這個老師的說明,只是說一個綱要,所以裡邊很多關於這一方面的話,我就不能細細地說,但是呢這個大意,我可以在這個地方說明。

我們平常呀總有所偏執,因為沒有把握得住這個圓滿的這個道體,理論上面既不知道,修持的驗證更談不到。現在阿底峽尊者不但理論完全圓滿,而且修持一一驗證,所以他能夠把所有各方各面的任何一點而能夠把握起來,一點沒有餘遺—那就是我的老師。所以我的老師所以能夠成為西藏、印度的頂嚴,這麼多大善知識當中,他能夠被眾所公認,乃至於說,阿底峽尊者一走這印度佛法就完了,原因就在這裡,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句話就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思惟觀察,作為我們修學目標的。

Because these instructions in the 《Lamp for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guide students by gathering all the key points of the sūtra and mantra vehicles into the path for one person to become a buddha, they have the greatness of producing the certainty that all of the teachings are free of contradiction.
(p215) 【由此因緣,以此教授能攝經咒一切扼要,於一補特伽羅成佛道中而正引導。故此具足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由於這樣的原因,所以我們曉得現在我們這個「教授」,換句話說本論—也就是本論所依的阿底峽尊者的所造的《道炬論》。那個是把所有的顯密、大小、性相各宗的宗要統統—宗要是大綱—統統含攝在裡頭,說明了這是什麼?這是任何一個人—補特伽羅就是有情—他那個成佛所有的方法,最正確的引導,所以這個教授能夠通達一切聖教,沒有一點點違背,沒有一點點違背。這一點對我們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因為我們一向的習慣,那是宗派林立、各爭是非,大小、性相,顯密,向來說「性相角立」,好像兩隻角一樣地各使各的,這個非常糟糕。當年玄奘大師到印度去求學的時候,他有一個老師曾經以性宗來排斥相宗,所以他後來寫了一本《會宗記》、《會宗記》。各宗各派,是!它的特質、它的特徵是有差別的,但是究竟的話倒是一體互相相輔相成的。這個非常精彩的,內容我是沒看過,可是我們可以想像得到。

這個地方呢,我順便提出一個公案來,提出一個公案給大家說一下,這個在《西域記》上面。然後呢在《大唐西域記》上面,這個出在《西域傳》,那個《大唐西域記》也 (p216) 有這一段。可是《大唐西域記》我很久以前看,現在印象不深,我鼓勵你們同學這種書要多看,你們如果看見的時候告訴我一下。那麼公案是什麼呢,我告訴你們,大乘有一個大菩薩—世親菩薩,他早期學小乘,反對、否定大乘。後來因為他哥哥無著菩薩的接引,他非常懺悔,他要割舌頭。他哥哥說:「你割舌頭沒用,你舌頭割掉了,但是你譭謗的罪還在;以前你拿舌頭去譭謗,現在你同樣地用舌頭來讚揚,那麼功過可以抵銷。不但可以抵銷,因為大乘的功德的殊勝,那你可以不但可以扺銷所有的罪過,而且可以增長無邊資糧,因為它本身的大嘛!」所以他後來就讚揚那個大乘。所以世親論師「千部論主」,那個人真了不起。

那麼那個時候,他那個時代佛法最盛、非常盛的,就是北印度的迦濕彌羅,迦濕彌羅。那時候迦濕彌羅有一個叫眾賢論師,眾賢論師看了這個世親菩薩的就破他,破他。那麼最後呢,世親菩薩沒有給他兩個人相辯論,他就避開他了。避開他了,於是大家說:「哎呀!你看看,大概世親菩薩不行啊!」(當然我們稱他為世親菩薩啦!)說:「這某人哪,不行啊!所以他避開了。」他弟子也覺得心裡面很不服氣,說:「這個老師啊,你這麼跑掉了,人家看起來好像不對。」「不是!不是!」他說:「這個很明白呀!像這個螢火蟲跟那個太陽,不必跟他諍論,那個太陽絕對不會跟那個螢火蟲爭光榮,讓他去好 (p217) 了!」就是這樣。所以他始終避開,那麼以後呢,眾賢論師也沒辦法跟他辯。

最後,這個事情我現在要說的說另外一個,又過了若干年以後,又出了一個,另外一個小乘的,一個很有名的叫「無垢友」。他也是迦濕彌羅人,他對小乘的所有的各宗各派都通達,所以他那個名望是五印度非常有名望的一個人。那麼有一次他走過那個眾賢論師那個塔,他看見了以後,自己就非常感慨,感慨而且心裡面有一點很不平的,就在那個塔前說:「你呀!你大論師(這個論師就是以前他們一種最尊重的稱呼,我們現在說是大法師或者大禪師,他們這個論師很尊貴的。)當年哪,你真是成就,以及雅量、聲譽。可惜的呢,你要想跟那個世親辯論,你沒有完成這個志願而死。」現在他說:「我呀!」這個無垢友自稱,「雖然自己條件很差,」平常我們說,我是不學無術,他自己謙虛啦!「但是我總算也能夠忝陪末座。」換句話說,也進來了,也進來了。「所以你這個志趣我要完成。世親這個人雖然死了,但是他的教法還在,我要盡我的力量,使得世親的教法徹底地剷除,乃至於後面的人根本再也聽不見世親!」就是這樣。

他就這樣子毀謗了以後,他馬上就七竅流血,那個舌頭吐出來就收不進去,一直吐出來,這個書上面形容叫「五舌重出」。啊!一直伸下來,叫我們伸還伸不出來。那個時候他自己覺得不對了,覺得不對了!唉呀,他就那個時候就懺悔,唉呀,曉得害了,他是 (p218) 譭謗大乘菩薩、大乘佛法,他最後自己就臨死之前寫了幾句話,說這個「實際上真正那個大乘本身,的的確確是最高明的,它這個理深而透,不是普通人所能了解。對我來說,我實在是太愚昧了,以無知而毀謗這個大法,毀謗大乘行者,非常懺悔!」所以他現在寫下自己的懺悔書,告訴後之來者:你們千萬不要學我這樣!然後呢,這個地裂開,身陷下去,人家也不知道。過了一些時候,那裡有一個羅漢經過一看哪,嘆息:「唉!這個人真可憐哪,生身陷入阿鼻地獄。」這段公案。那個玄奘大師去的時候還看見,那個地方為了說明這件事情,一個塔擺在那裡。

當然我們現在學大乘佛法,絕對不會犯上這個毛病,儘管不犯,可是注意喔!我們因地當中,一個不小心就會走上這條路,一個不小心就會走上這條路。我們現在不會以小乘而毀謗大乘,可是我們很容易以大乘人毀謗小乘,乃至於我們以我所學的法門否定別的,這個還是謗法,還是謗法。不過這個裡邊有一點,我是覺得要注意一點:你學大乘法門你有成就的話,這障礙大,還不至於這麼嚴重,你如果學歪了的話,那一謗的話,那就完了!如果學小乘法門這樣謗的話,那一定這麼可怕!

我為什麼有一點特別要說明一下呢?因為就眼前來說,這個教法本身,固然我們是大 (p219) 乘,可是這個教法本身內容已經慢慢在湮沒當中,所以能夠如理完整了解已經不太多,至於說修持的話,更是鳳毛麟角。有的!有的喔,絕對有的,只是少、只是少,這個是教部分。至於行部分,第一步是戒,這個戒法本身啊,那很糟糕,那很糟糕!我們現在北傳那個戒法,那真是支離破碎,支離破碎。北傳的也有完整的哦,也有完整的,不過對於我們中國來說的的確確不理想。

那麼南傳的,它還保持完整的風格。所以在我個人我是非常仰慕,總希望借他人的,借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來改善我們。可是那個時候我們弄得不好的話,也往往會產生這個毛病,總覺得:欸,就是它!因為我曾經以前遇見過這樣的幾個事情,聽說這個馬來西亞不曉得是什麼地方,那麼由於中國的法師去出家,所以馬來西亞很多華僑自然跟著他師父出家。出家了以後它有兩部分,一部分呢北傳的來受戒,一部分呢南傳受戒。受完了以後,因為我們這個戒法本身目前不太完整,他們是完整的,所以回來相比之下的話就顯得不夠。於是他們南傳的就整個地否定大乘,這個非常危險,這是我特別說明一下。所以這個公案,你們有心學的話,好好地看!然後呢在這個,除了這個《西域傳》上面有很多類似,特別是關於這個小乘謗大乘的這個可怕的結果,順便也告訴我們謗法這件事情是萬萬不可以!這個是第一段,第一段。那麼進一步,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