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頁/行: P10LL1~P11L6

手抄頁/行: #1 P189L1~P201L4

音檔起訖:   6B_1746~7A_0459

廣論時時聽:        

Obviously, this is a cursory assessment. Apart from certain points about what is or is not to be done, the scriptures are very much in agreement. Therefore, upon entering the higher levels of the three vehicles or the five paths, for instance, you must have all the good qualities of the lower vehicles and paths.
(p189) 【◎ 如是唯除少分別緣開遮之外,諸正至言,極隨順故。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須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種類。】

那麼由於我們上面的了解,說除了小小的由於特別因緣,有一點開遮不同—開就是可以的,遮就是不可以的,應該防止的。那麼除了這個以外,所有的佛說的話呀,彼此之間完全相應、相順的。所以真正要「趣上上三乘五道」,我們要在這個三乘五道當中—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然後呢這個五道的話,那就是說,修這個佛法,出世法分成功五個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小乘有小乘的五道,大乘有大乘的五道。那麼這個地方特別是說上上的這個,最上的那個必須從「下下乘道的功德種類」,這個一定要圓滿的,不能漏的。

p. 11

With regard to the path of the perfections, the 《Verse Summary of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in Eight Thousand Lines》 says:
【波羅蜜多道者,如《佛母》中云:】

《佛母》跟前面一樣《勝者母》,就是《般若》。

The path of all the conquerors of the past, of those who have not come, and of those now present Is the perfections, nothing else.
【「所有去來現在佛,共道是此度非餘。」】

所有過去、未來、現在的一切佛是共同的,沒有一個例外,沒有一個例外,都要走這 (p190) 個路,就是六度。

The path of the perfections is like the center post for the path that leads to buddhahood. Hence, it is unsuitable to cast it aside.
【是趣佛陀道之棟梁,故不應捨。】

那個是「棟梁」,別的東西可以省略一點,棟梁是絕對不能少。

As this is said many times even in the Vajrayāna, the path of the perfections is the path common to both Sūtra and tantra.
【金剛乘中亦多說此,故是經續二所共道。】

那麼,然後密乘當中也處處地方說這個,所以這個是顯教、密教的共同的。

By adding to this shared path the unshared paths of the mantra vehicle—initiations, pledges, vows, the two stages, and their attendant practices—progress to buddhahood is rapid.
【若於其上更加密咒諸不共道,灌頂三昧耶律儀二種次第及其眷屬,故能速疾趣至佛陀。】

那麼,然後你在這個顯、密兩個方法當中,那個共道當中,再加上密教的種種不共的方法。那個不共的方法下面說「灌頂、三昧耶、律儀、二種次第及其眷屬」,這個就是它的次第。第一個先是灌頂,成熟你的身心,然後呢要受這個密宗的三昧耶戒,然後修學的時候,生起次第跟圓滿次第,還有跟它相關的,這個是最主要的相關的各種。因為你修的種種最特別的殊勝的法門,所以能夠很快地達到佛陀這個果位。

就像我們到美國去一樣,你可以坐船,也可以用種種方法,也可以用飛機。飛機以前 (p191) 是螺旋槳,現在是噴射機,將來有一天說不定我們可以用火箭。這是說越是特別的,越是快速,不過越是快速的,越是危險。我們走路,你碰一下,跌一個筋斗,沒問題,站起來拍一拍再走,一點事情都沒有,最多跌破一點皮。然後你坐腳踏車要受傷了,坐汽車就出毛病了,如果是坐飛機的話,對不起,非死不可!所以金剛乘當中說得很清楚,你結結緣沒關係,你如果正修的話,蓮花生大士說得很清楚,說我這個法像蛇在竹筒當中,不上去就下來|上去成佛,下來到金剛地獄;金剛地獄是阿鼻地獄的別名。你現在不要看,哎呀,這個我這個密法好修啊,對不起!你結結緣沒關係,反正你碰不到;你真的碰到了以後,那就只有兩條路,這個我們要知道。因為它的方法也的確殊勝,所以我們了解了這一點,我們也平常輕易不要譭謗,這個這裡隨便提一提。

However, if you cast aside the paths shared with the perfection vehicle, you make a great mistake.
【若棄共道,是大錯謬。】

如果說這個共道你放掉了,那你完全錯了!

If you do not gain such an understanding, then, each time you gain what seems to be an understanding of an isolated teaching, you will abandon other teachings.
【若未獲得如是知解,於一種法獲得一分相似決定,便謗諸餘,】

這個非常麻煩、非常麻煩。對於這個上面那個概念,如果你不了解的話,並不認識,並不了解,然後你自己覺得我這個對,譭謗別的,錯了!特別是什麼?「於一種法獲得一 (p192) 分相似決定」,現在我們大部分人就害在這個上頭。你不修行,剛開始佛法總歸好的,雖然有矛盾,你還是尊敬它。結果你修行了以後,修了一點,得到一點點的味道了,啊,覺得……或者參禪參得一點名堂來了,念佛是念得一點味道了,然後說其他的都不對,就是這個,這個叫作相似決定。你真正圓滿認識的話,絕對、絕對不會的,絕對不會!現在我們太多地方,從已經開始修的是這樣,還沒有修的時候,那我們來了,學了一點規矩,覺得我這個規矩是這樣地對,你這個規矩不對,是同樣這個道理。

其實我們世間何嘗不如此呢?世間每一個人有他的習慣,有他的成見,就拿他的成見,就拿他的習慣,說我這個對,你這個不對,世間的爭執就這樣子來的。現在我們要修學佛法,就要從這個地方開始認識,開始認識。世間大家你謗我、我謗你,大家最多吵一架,反正我跟你不來往,沒關係!萬一吵過了以後,最多打一個官司。佛法裡不是,你越深,你這個將來造的業是越可怕,現在我們淨除都來不及,你別的東西還可以,謗法之罪重得不得了。

記住!《法華》上面說得很清楚,佛為了接引一切眾生,所以說種種法門,而且說種種法門他是徹底了解了才說出來,要了解這個法,他要花多少心血,你們曉得嗎?無量阿僧祇劫捨頭目腦髓換來的,這樣的一個珍貴的法,弄到你手上,你說這個不對,那個不可 (p193) 以。請問,你有這個本事嗎?你如果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萬萬不敢開口啊!尤其是我們剛剛修學懂得一點,其他的都不對了。啊,我是好為這件事情擔心啊!因為我自己當年就是這樣。

我剛開始進去的時候是念佛進去的,那什麼都不要,聽見人家當初不讚歎念佛,如果說別的話,恨不得把那個經書拿得來把它撕掉了、燒掉,這樣啊!我現在一直為這個事情而懺悔,所以我特別把我的痛苦的經驗告訴你們。這個因,你們如果不拔掉的話,不要說去不成,就是去成了,將來去成了以後,到那時候這個種子又現起來了,那個時候在你修行過程當中是千辛萬苦。所以我們現在看有很多祖師們,我們常常說他「大權示現」,吃盡苦頭,他不是故意要這個吃苦頭啊!他已經到了某個程度,但是他因地當中,一定有這種因在這個裡邊的,這個我們要曉得。我們不懂得法相,所以總覺得他故意,故意裝,裝不起來的,如果說他沒有這個因的話,不可能出現這個果,這個以後慢慢地再說。

所以我們現在要了解了這一點,你因地上面那個種子,趁它還沒有成長之前,把它淨化。不過剛才說那個大權示現有沒有道理?有其絕對道理,真正你發了菩提心了以後不怕。因為你以前譭謗過,因為你以前否定過,所以那個時候,那個障礙來的時候,就跟你相關的那些人都在你的圈子裡,那個時候你就把他救出來,這是這個真正、真正的價值 (p194) 在這裡。所以說你發了菩提心,你什麼都不要怕,你就有這個心,慢慢地會把你相關的那群人救得出來的。這個大權示現的真正意義在這裡,這個我們要了解。

到下面關於這個業,這個概念你認識了清楚了以後,我們才會對那個大權示現的這句話的真正的內涵,把握得住。否則的話,我們看起來這個大權示現,他好像騙騙我們的,不是的,他還是有他的因果相關的,以及他的真正的價值。在我們沒有這個條件之下,我們可不要做,我是寧願是怎麼辦呢?先像善財童子一樣,一口氣成了以後,然後呢我在那個時候廣結這個緣,這不是更好嗎?不過這個也是各人各人的心志,哪一個辦法都對、都正確。那麼下面說,

When you develop a supposed interest in the higher vehicles, you will abandon in succession the scriptural collections of the Hinayana and the perfection vehicle.
【特於上乘若得發起一似勝解,如其次第遂謗棄捨下乘法藏諸度彼岸,】

下乘謗上乘的人還比較少,還倒是有啊!特別是上乘的人,愈上面的人,欸,妙咧!「發起一似勝解」,他如果沒有認識的還好,如果是有一點認識,有一點修行,這個修行叫「似勝解」,似是而非的。然後在這種情況之下,他覺得別人都不對,他覺得他最好。「如其次第」地譭謗,棄捨下面那些。

Even within the mantra vehicle
【即於咒中】

(p195) 就算到了密教最高的,

you will abandon the three lower tantras and the like.
【亦當謗捨下三部等,】

因為密教裡面有四部,一共有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他也說這個無上瑜伽最高,他下面的都不要了。

Thus, you will accumulate the great karmic obstruction of having abandoned the teachings, which has a very grave fruition. In this context, this obstruction readily arises and is in danger of doing so. The source for this is indicated below.
【則當集成極相係屬,甚易生起尤重異熟毀謗正法深厚業障。其中根據至下當說。】

如果你這樣做的話,那就造最嚴重、最嚴重的謗正法之罪。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你造了五無間罪。

那就造最嚴重最嚴重的謗正法之罪,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你要造了五無間罪菩薩能救你,你謗了法沒辦法救你。這個罪過之可怕,大乘經典上面處處說這個事情。而且這種事情,嘿,極易生起!好容易生起,好容易生起,動不動就來了。而這是什麼啊?都是得到了一點相似勝解,似是而非的;你書看得越多,然後呢修行有了一點經驗,這種毛病都來了。於是我們說:「啊,那不要看書了!」你又犯了毛病了,要看!要圓滿認識,然後你步步上去這個才好。請問:他看了書譭謗人家都不可以,你不看書譭謗人家,你就可以了嗎?對不對?所以現在人:「啊,因為看了書看錯了!不,那我不要看書了,看書那些都不對!」你同樣地譭謗,修學佛法必定要聞思修的次第,被你這一句話一刀斬斷,一樣的。所以它真正的問題我們把握得住,這個下面會詳細而且告訴我們根據—都有憑有據。

(p200) 《菩提道次第廣論》,請翻開十一頁。昨天我們就把佛法裡邊這個大小之間的差別,已經有一個說明。這個裡邊是有少少一點點,它因為眼前目前各人修持的重點不一樣,所以有的開—是允許的,乃至於應該的;有的呢,遮—說是不允許的。這是就眼前來說有這個差別,那麼究竟來說同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那麼關於這個道理,如果我們沒有正確的認識,而偏偏又在修行過程當中,因為沒有把握得住這個修學的整個的大綱,修學的整個的大綱—就是整個佛法的整體,它的次第步驟等等。那麼,在自己所走的那一條路上面,或者是理論上面的認識,或者修持上面有一點點經驗以後,往往會產生一種相似的見解。而再加上,譬如說外面的種種的不正確的佐證,於是就產生了一個相似的決定,或者叫「似勝解」。

那個勝解它有幾種不同的解釋,那麼通常我們最常用的,運用這個《成唯識論》上頭的說明:說對於我所認得那個—認以為的這個境界—我的概念,覺得確定是如此的,確定是這個樣的,不再為其他的意見或者什麼來動搖,這個叫「勝解」。譬如說我們現在眼前世間的來說,我們常常覺得:「欸,這個東西是有營養。」好像不管他怎麼說,我就是這個樣,不管人家說多少理由,我對這個概念牢不可破,就這樣。那麼現在我們在修學佛法過程當中,我想每個人多多少少有一點,這是眼前每個人自己覺得這個對,我就是這 (p201) 個樣,那麼除了這個以外那就不對,這種通常叫作相似的勝解。因為這種概念,所以他會產生對於他不相應的就會否定、譭謗,而造成非常嚴重的謗法的罪業。那麼這個謗法的罪業呢,以後陸陸續續會講。那麼目前我們應該怎麼辦?所以下面這一點,是對於我們眼前修行是非常重要的。看書本上面十一頁第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