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05月
 
1
2
3
4
28
 
 
 
 

   備覽班課程教材

師父開示「戒學班開班」

 

 

師父開示於2002.11.04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今天晚上那是正式的這個我們戒學班,那麼實際上歡迎,也非常隨喜、非常讚歎,我們大家有這個機會來這裡一起學戒。那我想這個最簡單扼要地先說一下:我們為什麼要來學?那麼學這個有什麼好處?反過來說,好處相對地,不學,那我們會欠缺些什麼?然後呢,有了這樣的認識以後,那下面一步說,我們怎麼去學?這是最最重要的。那麼學的時候,關於戒的這個整個的真正的內涵,那大體呢,將來我們所以用的課本是《在家備覽》。

那麼對我們在座的諸位同學來說,要了解實際上要想把這個戒學好,那是一件絕對有價值的,也不那麼容易,尤其是現在來說談戒,我們要感覺到非常非常幸運。所以末法,那大家至少我們很清楚一件事情:這是末法。那麼特別是學了這個大師的教法以後,那比較更清楚的什麼叫末法。所謂末法的正規的現象,這大師的言教還在,就是我們世尊的言教還在,但是它真實的內涵,我們是不大容易了解的,這樣。

那麼最糟糕的是不了解,如果我曉得不了解,那實際上不應該說是不了解;最糟糕的我們不了解,我們也不了解我們不了解,實際上我們根本不知道,但是我們偏以為我們知道。誠如《廣論》上面說,這個愚者自己知道是愚,那這個不是個愚的人。那麼他憑什麼能夠知道呢?拿什麼標準來衡量?那麼同時進一步來說:什麼是愚呢?什麼是智呢?那現在因為我們正是宿生的善根,那大師護法的加持,以及共同的努力,我們有機會能夠很認真地學這樣的論。學了以後自己也覺得,因為學還是有它的困難的,我們居然能夠一步一步地,繼續地向上走上來,理論了解了,願意去行持,然後呢所以這個戒行。

由於這樣的關係,我們不是今天說了解什麼叫做末法,因為你如果對於佛法沒有一個比較深一層的認識,不拿佛法去衡準,以這個標準來談末法,我們不可能正確地了解。大家都說末法,可是的確這末法的現象,那麼這個現象又到底指什麼而言?不大知道。那麼大體上面我們都有一個認識,那我們現在這個時候來談這個問題,也就是學這個問題,那意義是更是不一樣。

那麼為什麼一開頭的我們要講這件事情呢?就是牽涉到那麼這個學戒,為什麼要學戒?它有什麼好處呢?這樣;那麼不學戒有什麼缺陷呢?那我們有沒有怎麼要學呢?這個是基本的原則。

那麼在這裡呢,我們不妨先運用這個我們已經學過的《廣論》。實際上《廣論》這個理論,實際上就是戒的基本精神,如果說學戒的時候,沒有這個《廣論》的這內涵的話,那戒是無從說起的,只是一個表相而已,只是一個表相而已。像一個畫一個圖畫一樣,那圖畫上面任何東西,是不能真正派上它實際上的用場的。那當然作畫而作畫,作為圖畫而圖畫是可以,我現在是圖畫一部汽車,然後你要開,這個圖畫是沒用的;然後呢,肚子餓了以後,你畫一個蘋果、畫一點什麼吃的東西,是不足以讓你真正吃飽肚子的。所以說沒有這樣的一個論,那麼戒實際上是沒有這樣的內涵,所以因此當我們談戒的時候,它的真的勝利、過患,都是根據這樣兩樣東西來互相配合而運用。

那麼我們現在第一件事情呢,就是說我們來學這個,它有什麼好處?那麼反過來說,得不到這好處那就是它的缺陷,它是正規地來說。然後呢這個好處跟缺陷,我們再把它補進這個理論,怎麼讓我們實際上在生活當中體會,這是非常重要的!假定我們不能體會到的話,那麼學了很多東西,說空話,或者以《廣論》來說——那是甘蔗皮。

《廣論》一開頭有這麼幾句話,此中所攝,那這本論哪,就是前面那〈皈敬頌〉以外——〈皈敬頌〉有它特別意義——那麼一開頭第一句話,這個裡邊所講的內涵,是一切諸佛的扼要,所有的十方一切諸佛無一例外的,最重要的精要,那個精要的內涵全部在裡頭了。那麼龍猛、無著兩大車的道軌,這個諸佛的精要本身足非常深奧的,對我們普通一般人來說是很難理解的。那麼這個精要怎麼到我們身上,以及實際上一個凡夫怎麼才能夠得到呢?那麼需要這個所謂深見、廣行。所以一個是真實闡述那個深見的真正的、最重要的是大乘的真正基本精神——龍樹菩薩,無著菩薩——是廣行,這個兩個大車的道軌。

往趣一切勝士法範,一切勝士地位,就是說那麼這到底說些什麼呢?就是能夠達到所有的這個勝士,這個勝士就是大乘佛菩薩;那方法,整個的內涵,那就是以這個內涵啊,以三士道,就是下、中、上,沒缺少,這個次第圓滿沒缺少。下面有一句話——導,引導,「導具善者趣佛地理」,引導具足善根的人能夠走到,根據著這條路走,能夠走到佛這樣一個地位的這個道理,那就是整個的要說的所有的內涵。

那麼假定說我們的條件完全具足了,你學戒也好、學論也好,都可以得到。

那麼現在我們沒那麼好,所以把它分幾個步驟來說,但是不管分幾個步驟來說,它精要的真正的內涵,需要得到這個。所以也就是說學了這個,然後呢我們照著去做,可以得到什麼地位呢?佛地。這張地圖,你照這個地圖去跑的話,可以跑到這個地位,這個是它的好處。因此簡單地來說,今天那個學戒,我們到底要什麼目的呢?希望學了戒以後能達到什麼程度呢?好處是什麼呢?成佛!

那麼對在座的這個老同學來說,大家多少已經漸漸能夠了解,在我們一般人來說,對這成佛好像我們理論上面大家說要成佛,可是內心上面,這個成佛這個事啊,除了理念以外,是比較隔膜的。那因此呢,就是對我自己來說,我這樣走過來,我也同樣地鼓勵在座的很多老同學們,我想在座的就是屬於這一類的。你怎麼把那個成佛做我們學的內涵,跟我們生活配合起來,使得我們心目當中,的確真正內心當中啊,經常現起這樣的現象,我要的是這個!

因為我們來學佛法,理論上面說希望要成佛,可是比較好像差了一截,所以學的時候是一件事情,然後呢生活本身,也就是日常生活當中都是兜不起來。這樣一來的話,這本論本身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不能實踐,你想沒多大意義的;可是我們又承許它有這樣的意義,所以說它真正的好處,就是使我們成佛。那麼我們怎麼去真正體驗到呢?那就是說這個佛,到底祂只是一個達到這樣的一個狀態,像我們說「一個人」這樣,那麼不過這個人,祂是覺悟者,那麼這樣的究竟圓滿的覺悟者,在我們心目當中,就是我要希望達到這樣程度,祂有什麼好處?跟我們關係呢?所以對我們直接來說,我們經常用這樣幾個概念去體會到祂。

所以這一件事情,但願大家學了以後,你經常要去做這件事情,所以內心當中常常去思惟觀察。因為我們習慣,對,儘管我們內心每一個人無有例外,他潛意識裡面都被這種力量推動:希望安寧、快樂,不要痛苦。不管這個安寧、快樂跟痛苦是哪一個範圍的,實際上的、感受上的、心情上的、理論上頭的等等,你不要把它看成理論談,這個談理論永遠只是說,要談的時候只是一個理論,談完了這個理論對你是沒意義的。可是事實上呢,你去感受到那內心上面,所以這個也要去觀察的。如果我們仔細去觀察,那麼我們內心當中,在任何情況之下,永遠有一種潛在意識的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是幹什麼?就是這個!這個必定要經常去思惟觀察。所以當我們經過了思惟觀察以後,然後呢我們會自己會察覺得到:對!我們內心上面經常推動的力量,要走走這個方向。而且呢,不但推動的方向是這樣,那我們現在所有的,目前的一切的行為,都是被這個力量推動著在走。

然後呢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在走的過程當中,我們現在的這種走法,也是根據我們所受的教育。這個教育本身要把它放大,不是說我在學校裡念了些什麼書,學校的念的書這是其中的一部分,就是說我的環境,不知不覺當中我就受環境的影響,是所有的這個的教育。而且現在我們的教育,我們也不要看得說,啊我們出娘胎,或者你說乃至於胎教,家庭也好,這一切所受的感受,自然而然都是一種教育。而這個教育我們必要把它看成什麼?總要超越這生死輪迴去看,無限、無始生死以來,都是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內心當中都有這種推動的力量,這推動的力量以後呢,說我們就照這方向要去做,所以做的時候呢,我們包括我們的概念,譬如說我們現在覺得要賺錢,要用這種方式賺錢等等。所以是不是都是讓我們從小到大,乃至整個的過程當中,受了這樣的概念的影響,朝這個方向走?這一點是無人例外。

所以第一件事情,是肯定在內心當中都有一種推動的力量。那麼這個我們曉得這個推動的力量,是,就是叫做佛性,是跟佛是無二無別的,所有的一切的有情,無有例外,我們大家平等平等。那麼由於這個力量推動以後呢,所以自然而然我們會朝獲得快樂,以及離開痛苦的這個方向。

那麼現在大概比較籠統地來說,苦樂是心、物各方面,物質上面的、精神上面的,整個的包含在裡頭。那麼朝什麼方向?怎麼作法呢?那就是跟著受了環境的這個薰染以後的認知,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去教。而且慢慢慢慢地,這個認知慢慢地積累了以後,變成功習慣,其實習慣本身也是一種力量。那麼這個習慣的力量,我們現在了解,學了佛以後這個叫做業力——業的力量。業怎麼來的?就是我們自己的行為。

注意啊!真正要學戒、學佛法,如果你忽視了自己的業力來談,那是無從談起的,這是絕端重要的一件事情,這樣,我們一定要從很深地去注意到這個問題。前面談理論的時候,這個你不太強調,只是說學業的時候,你對業了解的,正皈依是正皈依業,那麼到底業是為什麼說……。到學戒的時候,這個要很正確的認識!如果這個如果不能認識的話,那戒學是無從談起,也無從學起。

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由於這種力量推動,然後朝這個方向去做,可是朝這個方向去做的過程當中呢,所以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一種業的力量;然後呢這個業會不斷地讓我們.......我們也眼前每一個行為、每一個動作,集那個業;然後這個業也不斷地推動我們朝這個方向去走,我們受的這種影響力量的支配去走。所以我們這件事情整個的要觀察的,觀察些什麼?就是觀察到,是,我們所有的一切起心動念,乃至於起心動念以後的身口的行為,「要去睡一下」,「欸!覺得很高興」,做什麼事情.......都是這種力量,這樣。

所以,因此肯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離苦得樂。苦樂怎麼來的?我自己這個推動的力量,朝這個方向去做,也那每一部分其實都朝這個方向去走。那麼所以這樣一來,有一件事情就絕對地、絕端地肯定了,我一切的一切,透過這樣地認真地觀察以後,所有的把那個外表的那個包裝啊,說很多好聽話統統拿掉,必須的條件,那麼就是整個的為這個苦樂問題而談。假定這件事情做的是對我有好處的,那這個利益就是這樣,得不到的,那就是個浪費。得不到的,有的時候還稍微小一點,有的時候這是非常嚴重的,.那麼這個相對之間,那個價值就整個呈現了。我這樣說明,我不曉得說得清楚不清楚?是不是大家都能夠體會得到?

所以第一件事情,這個基本的基本概念,希望各位要花一點時間去想一想。想一想了以後,然後呢要策勵自己。譬如說現在大家有的是參加那個什麼,欸善行班、戒前班,那麼有的人提醒我們說,譬如說我們早晨起來的時候,要喚醒自己到底做些什麼?諸如此類。那麼或者是這個學了佛法以後,《廣論》上面告訴我們,說我們現在是個佛弟子,皈依了,那麼學了佛弟子皈依以後,應該做幾件事情?它有分所謂「攝分中出」、「教授中出」,這樣,又是分「總、別」等等。這個當中第一個「總」,有六個這個好處,要記得。第一個呢,說觀察皈依的功德,數數皈依。多去思惟觀察:這有什麼好處呢?這樣;反過來說,如果不這樣做有什麼缺陷呢?因為這樣的話,內心當中一直說:「對!我就要這個、我就要這個。」所以皈依不是說我觀完了以後,念幾聲、拜幾下,不是,是內心當中經常地提醒自己!

那現在實際上,如果我們這個是理論上講的,那我們現在運用在我們生活當中,如果你仔細去看,平常所有一切一切,當然有的時候你很忙也就算,可是假定我們稍微有點空一點的:「我剛才做這件事情,到底為什麼?」好像大家很茫無頭緒地這樣去做。如果我們不經意去做的話,一輩子就那麼茫無頭緒,就過來了!你說茫無頭緒嗎?好像只有一個目的:我要賺錢啊,我要成就這個、要成就這個……。你仔細檢查——沒什麼東西可說。

這個我想每一個大家都會感受得到,那特別有的時候,他的事業上面,比如說有一些小小的成就,這樣,那麼現在我們世間的來說,他那個事業的成就的確是大家所仰望的。那為什麼這樣說呢?就是啊前兩天呢,那正好有一個八戒,那麼八戒的時候都是就是說,欸昨天、前天嘛,禮拜六、禮拜天,那麼大概有好幾百個人啊,這個三、四百個人,那麼這裡邊有各種不同類型的人。那麼我們就……通常我想在座的幾乎都、每一位都參加過這種營隊的活動,那麼就叫他們自己檢查檢查自己的內涵。

那麼有幾個非常典型的,那都是大老闆,那個真的大老闆喔,那個財富都是以億計的這樣的財富。然後呢,覺得社會上面大家都非常仰望他,這種大老闆為數不太多的,乃至於有這種人在,所以大家覺得這就是他追求的目標,叫快樂。可是像這如果真的去看的話,在前面他是非常肯定的,大家說忙這個,他也朝這方向去做,別人也這樣的非常羨慕他;可是等他學了以後仔細去檢查的話,他覺得很有趣的一件事情——很茫然!你要停是完全停不下來的,潛意識裡面,覺得這就是要他的快樂,可是你仔細檢查他快樂在哪裡呢?我是舉這個例子來說,實際上我們大大小小,無非在這種狀態當中。

所以當我們真正學戒的時候,我不是說幫大家全部放下來,在這上面做,不是這個意思。本來這個戒本身,在家居士只是它很有限的一部分,可是有限的一部分,這個基準本身,跟那個真正後面的所有的佛法的戒是共通的。我們至少有一點的時間,最好在家人每天你能夠有一個時間檢查一下;否則的話,至少應該你安排出來,幾天當中好好地檢查。當然對正規的,大家對這裡極大部分我想每.人都有時間,不要使得自己的生活就這麼始終這麼茫然,你覺得你在追求很合理的,可是你仔細去檢查的話,你會發現一片茫然。

所以他的生活的內涵,總結起來三個字。忙碌,第一個,忙,很忙,這樣。笫二個呢,不去管它的話,他也覺得很有內涵,就是這樣,如果仔細去檢查的話,他也發現非常茫然,而不要說外面,就說他自己本身的生活的內涵。最後一個,如果你更深入去檢查的話,為什麼他會這樣呢?因為他第三個,瞎了眼睛,瞎了什麼眼睛?智慧眼。我們一定要把這個特點,把它很認真地要認識到,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則。

那現在我們來說無明,這是莫可奈何的事情!所以同樣地要求離苦得樂,而佛是真正得到的,祂為什麼得到?因為祂這個真正的智慧眼已經整個地打開了,而且到究竟圓滿的狀態,叫一切智智。以這樣的一個認知去看,所有的問題沒有絲毫不好的,沒有絲毫保留,好的沒有一點點不圓滿,再沒有超得過祂的。而這件事情本身,跟我們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我們不一定要說像做到佛一樣,可是這方向是完全一致的。所以這個理論跟我們現實生活當中,本身是完全相應的,那這一點呢,對真正的戒學班的同學來說,要很切實地去做。

當你們真正去做的時候,你一定會感受到,剛開始的是一定會困難,因為無一例外,當你開始要轉彎的時候,沒有一個事情例外的,你總是要把以前都要放掉,那是不管是物質的、精神的、心靈的。那麼對我們來說,至少理論已經確定了,或者行持多少有一點了,那麼這個要把這個理論策勵我們。那麼除了這個策勵我們以外,我們有很多事實能夠真正地策勵我們朝這個方向去走的,就是我們經常談的,我們要看見這個事情的對我有什麼好處?這個好處拿佛法來說,要看見它的功德。那前面說做這件事情有什麼好處呢?這樣;那麼反過來,不做這樣的話,有什麼缺陷呢?你就很清楚明白地對比得出來。所以第一個這個理論認識,然後呢這個理論跟實際上的配合,而且這關係漸漸漸漸不斷做下去,你會愈來愈密合。

那麼剛開始的時候,思惟的時候可以偏重於理論方面,乃至於純粹理論,一直等到你內心當中非常強力地要去渴望去做,這一點對我們很有價值。因為你真正去做的時候,你不會感覺到這個有什麼很大的功德,甚至於做的時候覺得:喔唷!障礙重重,痛苦來了。那個所謂理論上的功德不見了,唯有的只有什麼?過患是有的,要你本來是想這樣做,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這樣。跑得去第一個呢,大家有這個經驗,我們說了很多要做的事情,跑出去第一件事情是碰了一鼻子灰,痛苦無比,好處什麼都不見了。

所以剛開始只是個理論上的東西,理論上的東西,然後下面就是這個理論過程當中,我們還是因為吸引我們去做,那這個功德本身,我想我們平常常常談的,就是法人事業已經成就的這一點。真正談去做,大家都覺得好像苦不堪言,可是等到你回過頭來,把那個法人事業的真正的好處拿出來,欸,妙的是我們人人都享受到這個好處。更有趣的,這個好處怎麼來的?我努力的結果。這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我努力的時候嘛總是苦苦惱惱,有的到現在還在抱怨,總覺得我怎麼這麼差、這麼差!結果發現以前有這麼好的效果,我居然看不見!這一點是不是我想在座的無有例外,大家是不是都會感受到這個?不管是我們哪一個基金會的,比較最有利的,我們說比較下面的開始做起,那就是慈心部分。這是非常實在的地方,然後你就一步一步走去,這個是一個非常好、非常好的一個現實的例子,所以說這是我們可以感受得到的。

那以前我們平常不大會談這個問題,到現在那感受到的時候,這裡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啊,說這個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說我們投進來了以後始終是,事實的現象也的確,說大家感受到的實在是:「哎呀!好多麻煩,很痛苦,我從來沒有感覺到這個功德。」欸,可是當別人點出來的時候,這千真萬確,我們絕對不能否定掉的一個功德,而這個功德我在享受它,而且不但是享受,這個功德的成果是我努力的結果。這一點有沒有人能夠否定掉?你們覺得呢?那不是很矛盾的現象嗎?那為什麼這樣呢?為什麼?為什麼?

明明這樣,大家覺得莫名奇妙。我們不是前面無明嗎?無明,無明就是這樣。我們對實際上我們眼前幾乎無有一件事情例外,你不去仔細去思惟觀察,也覺得蠻好,如果照著正確的思惟的方式去思惟觀察,你覺得莫名奇妙,所以叫無明。那麼現在我們用的不叫無明,叫什麼?「盲」。那整個的我們的生活的內涵,三個字——忙、茫、盲。所以這麼一說,你們覺得這個是很實際的問題,還是一個空洞的理論?我們現在了解,這個理論跟我們實際的生活,是不是這樣地密切地配合?這樣了解了,你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才曉得:啊!學戒對我們的價值,這樣無與倫比啊!

那或者,還是拿剛才這個例子來說,你現在覺得經常抱怨的,如果你思惟了以後,你覺得:「欸,這個不是我現在忙的事情就為這個嗎?」明明這個好處,我已經曉得這個無明的缺陷,那麼既然了解了以後,你還願意不願意照著以前的方式走啊?我想沒有人願意吧!所以你自己內心當中願意把它改變過來了,說:「這個不對的不要這樣做,這個該做的這樣做。」那這件事情行為本身,我們就可以說理論的見解,你有了一個正確的見解了;然後呢照著去行持。就是一個平常我們講真正用功就要兩件事情——見、行,所以一切的一切,無非都在這個見跟行裡面。那以前呢,也是見跟行,以前的見是邪見、妄見這種,我們還是跟外面學來的;現在那個見,我們稱它為什麼?正知見。

所以本身認識這個能力,這個本身是一樣的,一個叫智慧,一個叫什麼?惡慧、邪慧,或者有的時候我們叫邪見。然後由於這樣的認知,所以呢自然不知不覺推動我們朝這個方向去走。所以以前,事實上我們沒學的之前,都隨著無明,就是說邪見、妄見推動我們去造種種的業,這個業本身是使我們苦上加苦,所以經論上面告訴我們「以苦欲捨苦」。我們不希望痛苦,所以我們努力,可是努力的行為呢是苦,因為我們的見解是無明,透過無明行的行為是罪惡行,結果拿這個東西,希望它解決苦惱。那麼這件事情,我廣義地說,除了學佛法,照著佛法去行持以外,所有的其他都是這個。而這個所謂所有的,不是空洞的理論,而正是我們現在生活的真正內涵。

這裡要稍微停一下,這麼一說大家說:「哎呀,糟糕了!明天大家都要到鳳山寺去做和尚去了。」不是,大家很清楚,做和尚是一件事情,在家居士是另外一件事情,諸位就是以在家居士能做的就對。就是說我同樣的事情,有了這個認識以後,你怎麼把見解轉過來,不再照著以前的「盲」的行為去做。那麼要照著什麼呢?照著智慧,正確的方法去做。

那這個做的時候,有兩種作法。當然不依佛法是不談,以佛法來說,這樣做我現在去做,以佛法的標準來告訴我去做的,所以這個見一定是用佛陀告訴我們的見,做為我們行持的準則來推動它;還有一個呢,不依它來做。那麼現在我們這個名詞叫做「皈依」。所以皈依不是說,啊那我跑得去皈依個某某和尚,好了,然後發了一個皈依證,我還供養了他一些什麼東西,一個法號。不是!就是我內心當中真的為了這種推動的力量,這個是佛性;然後呢曉得以這個才是真正的,真正的可以依靠的,我歸投的,照著祂去做。照著這樣去做,然後呢做的這種業,所以佛法的標準有講善業,或者叫善行;受了戒以後呢,這樣的行為,同樣的這個叫做什麼?戒行。

戒行跟善行之間的差別,我想這個大家大概都是在這本《在家備覽》上面,很清楚明白告訴我們。說用文字來表達,那麼善行它本身是不徧該生境的,也不是要期誓受的,說我皈依了以後能做到這個固然好,那麼做不到,那那也沒辦法好想啦:這個受了戒以後,我一定要做到!不過大家說結果我還是做不到,那你必湏要認真去懺悔,這樣。對我們來說,我想百分之百圓滿是不可能的,也非常困難的,但是我們破戒,那我想極大部分人是絕對不會的,這樣。破戒是不會的,那戒的虧損是有的,那我們現在多虧損一點,慢慢繼續努力就少一點、少一點、少一點,這是我們將來真正做的過程當中,是必然的。

那當我們對這個基本的概念有了以後,那我們這樣以後就曉得,它的這個勝利、過患。所以平常的時候,第一個就是對戒學班的同學,乃至於戒前班的同學,就是善行班同學,如果自己有意要走上去的話,那麼I定要把學的理論,跟我們的日常生活要配合。第一個,理論本身先要有個正確的認知;認知了以後呢,生活當中你怎麼去落實。那這個差距一定有的喔,我們不要希望一口氣把它完全解決,一口氣解決,我們常常說笑話,那不是我去學佛,那佛要來跟你討教了,至少我是非跟你討教不可的。那所以這個是我們呢第一個,是對這個戒的本身的功德、勝利。

那麼有了以後呢,我們下面進一步來說,就是對……說這個是通於所有我們學佛的佛弟子的,也不僅僅屬於戒學班。那麼這個下面呢,就是關於怎麼進入,真正地進入的時候,這個下面一個問題,那麼怎麼去學它呢?那麼戒的真正的內涵到底是什麼樣?又我們怎麼學呢?那個至於前面當然本身還是依照著這個《廣論》,它說現在這一本論,你理論了解了,了解了以後你應該怎麼辦,這樣。而同樣的,所以這《廣論》我們常常去注意,其實現在進入了戒學班了,那《廣論》內涵平常一直還是要需要的。

所以像我現在學這內涵,那麼為什麼使我們這麼仰望的?他告訴我們的人,這個人是不是的確像我建立的那個宗旨一樣所渴望的,我現在建立了宗旨是「佛」,佛是我們看不見的,可是總歸能夠代表佛的,像無著、龍猛這種大車,或者下面的。所以這個甲二所代表的就是:喏!現在告訴你這方法的人,這樣,「啊!我是希望是希望這樣的。」所以我並不希望說,哎呀!我也不會想錢,不會像希望世間一樣,我希望像王永慶一樣,我希望一樣做個總統一樣,做為什麼,不是這些。那麼他是怎麼做的?那個方法。那麼在這個裡邊呢,所以下面經常,甲三——是所謂現在對這個仰望以後——我經常思惟說聞法勝利,這點對我們是很實在、很實在的。

在我們學《廣論》過程當中,好像學過了以後,這個無關緊要的,理論上講一講嘛就算,但是我們很少在現實生活當中去運用去。那將來學戒的時候,這一點對我們相當重要的。所以這論的所有的東西,就像《廣論》上面說的,後後學下去的時候,前前是全部用上的。那我們看,假定我們不夠的,或者覺得不夠的固然要補,平常用得上的,你就拿那些東西拿來用它,這對我們是有絕對的價值的。所以等到我們真正去做的時候,現在也是一樣——啊!思惟學戒的勝利。那學戒的時候要內涵的了解,所以說思惟、學或者了解戒法的殊勝的利益。

那麼這個甲三當中「思惟聞法勝利」,它有四點,大家有幾位同學能夠記得的,也不要回答我,想一想看;如果是平常不記得的,我建議你們回去的時候記一下。第一個,「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非常好,今天大家都能這麼好的回答,那麼現在下面,是不是我們也非常好的能夠真正地生活當中運用它?因為我自己就是這樣受用過來的,所以我確信大家如果能夠常常去想,你也不要照著文字,啊!很認真去一個一個來,可是你平常腦筋當中常常去緣著這些的話,你自然而然你的選擇的標準,這個東西在生活當中,你就用上了。

    那第一個,就是說面對一切的時候,我們對任何一個戒、一個境,我們自然有一種反應,這種反應就是我們以前所學的、所習慣的這些東西。所以或者說在這地方「由聞」的話,我們對這件事情的認知是這樣來的,現在學了佛,特別是到了這個程度,我們現在曉得以前這種認知是無明,無明的正對治是智慧,所以現在一定不能再用以前的方法去看它。所以第一件事情,我們正式地去觀察的時候,不是觀察這個人是好是壞,是我對這個境界反應的時候,我現在用上的是我以前的習慣的概念,還是學了佛以後佛告訴我的概念?有了這個概念去看的時候,我了解「由聞知諸法」——啊,我現在懂得祂到底說些什麼!

不過這個情況本身,因為在平常我們一般生活當中,的確是滿忙碌,也不大有機會讓我們對境的時候去觀察。那麼怎麼辦呢?至少做完了以後,我們總有喘一口氣,休息一下吧?那休息一下的時候,你常常去觀察。剛開始事後做,實際上我們比較好的是將來事前做。凡事都是事先有所準備,「凡事豫則立」,這事先的準備非常重要啊,非常非常重要!可是這個事先的準備,都是失敗了以後,事後努力的結果。那因為我們生命是無限的,所以從前面去看是事後,可是如果你做對的,向以後去看就變事前。那現在我們真正要修行,就是從這個地方而談。

所以因為你能夠「由聞知諸法」,透過修學的這個方法來去這樣去觀察,這個時候才曉得我對這件事情的認識,這個法是這樣啊,曉得它真正是什麼內涵,那麼這樣的認知,這個才叫稱得上智慧。這點清楚嗎?說在戒學班的同學,這是必須要努力的第一步。

下面呢「由聞遮諸惡」,怎麼遮的呢?因為你正確地了解了以後,你就曉得怎麼取捨,不會像以前,用完全以前這種方法,這個對我們有害處的,你就能夠遮住了。那麼這個遮的過程當中,我們在座的不一定是絕對能夠遮得住,那麼這裡呀,就有不少問題。當然這個在這裡分成功兩部分,譬如說在已經進入,在我們法人當中是專職的同學,這是一種;在外面,大家覺得我們面對外面怎麼辦呢?你也不能改變。注意哦,前面說本來我們做這個,不是外面事相上的改變,對外面這件事情的看法上頭的改變,這個很重要哦!這個必須要認識,這個不認識,那學佛那是都是在那兒說空話。就是說事相暫時不要改變,但對這件事情的看法、認知本身要改變。說以前學了佛以後不了解,現在有兩個比較,現在以佛的這種方法去看,跟用以前的方法去看。所以清楚不清楚?

那麼如果說那這個後面就是說,就是學戒的時候有兩個叫「止持」、「作持」。那透過了這個方法去看,以前不應該想、不應該這樣去做的,擋住它,這樣。那麼擋住了,不會做錯的地方做,那麼如法地持戒,這個叫止持;本來不會做的,那麼現在曉得了以後,策勵自己朝這個方向去做,那叫作持。而如果諸位這個在那個《在家備覽》拿來的話,你們去看,解釋兩個名字,戒學當中它解釋名字,它都有它真實的內涵。如果我們以後真正了解了以後,然後你去.......它每一個地方有它很實在內涵。九十頁上面,大家沒帶書可以兩個人合看,那麼再不然的話,我念你們都覺得很清楚了。這「持犯名字」,那我們不是說要學了戒以後要持戒嗎,那麼做不到的就犯戒嗎,也就是說不這樣學的害處,學這樣的好處。它持有兩個,止持、作持;犯有兩個,作犯'止犯,有沒有看見?「《事鈔》云:先解二持」,第一個「言止持者」,持是持戒,止是停止,「方便正念,護本所受,禁防身口,不造諸惡,目之曰止。」就是這樣,你j定要用正確的方法,方法有了以後呢,維持自己的正確的念力,喔,說我現在曉得這樣。那麼由於這個正確的念力,一對境的時候,曉得:「哦,我受了戒的,這樣,我要照著這樣去做。」所以這個念頭,就讓我們的身口的造作的方法跟以前不太一樣。

所以,不是這裡剛才說「由聞遮諸惡」嗎?對,這個地方就把那個惡就遮住了,這個本來要造的,現在不做了,叫止。於是因為止「,並不違犯戒了,那麼「戒體光潔」,啊!它就非常清淨,非常光明,「順本所受,稱之曰持。」因為這個持是由止做成的,所以叫做止持戒!那麼,剛才我們在聞法勝利當中說「由聞遮諸惡」。

那更進一步叫「由聞斷無義」呢,這不妨就是說作持。所以我們做很多事情,有的時候沒有做壞事,可是到那時候就是浪費時間了,做沒意義的,所以「二明作持。策勤三業,修習戒行,有善起護,名之為作。」持也是一樣,就是由於作了以後才做到的。

那如果我們這樣的話,最後得到什麼好處呢?「由聞得涅槃」,涅槃是所有的痛苦徹底根本地解決,那換句話說,我們要得到的好的、圓滿的成就。

那順便解釋一下,什麼叫作犯,什麼叫止犯。那作犯呢,假定你不去止持的話,它就是個作犯,它並不是分開來的。「內具三毒,我倒在懷,鼓動身口,違理造境,名之為作。」說內心當中啊,我們都在前面說忙茫盲,最後盲!無明當中,無明當中世間是完全認不識的,所以自然而然被這種力量推動,這個推動力量不管你怎麼做,一對任何一個境就是做錯的。那麼以前本來就是這樣嘛,輪迴生死;現在呢不是,這跟所有的戒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會作犯。

再下面什麼叫止犯呢?那下面就看九十一頁,「良以癡心怠慢,行違本受,於諸勝業,厭不修學,故名為止。」說「癡心怠慢」就是我們內心當中,對正確的這個事情的判斷不認識,這個叫癡心,可是偏偏我們又懶得去朝學佛這條方向


去走,受了戒了不很認真去做,於是跟我們應該做的這個造的業,現在這個業是應該什麼?殊勝的,這個是殊勝的,違背以前跟無明相應的,而自己內心當中厭惡不願意去學,這樣。所以這是沒有向前走,所以叫做止犯。

那麼現在這裡呢這個文到這裡為止。為什麼這地方要提一下這件事情呢,這裡有一個很明顯的,而這件事情不一定是個理論,這件事情我們必須要實際上去觀察,因為假定我們不努力地去作持的話,那麼在止犯當中丨只是說止犯的情況這個輕重問題,這樣。所以如果你不止持,那就是作犯;不在作持,那就是止犯。所以如果我們不去觀察,不了解也就算了,觀察了以後,就是有一件一個必然的結果產生了,說的確我們的,現在我們也了解,這個內心推動力量永遠在做,從來沒停止的。現在做這件事情本身就是,如果你不如理去做,對不起,那麼就是犯罪;如理去作,那麼就本身就是,就是造了善淨之業。所以我們先理論上了解,如果你做對的話,睡覺,睡覺也好,睡覺還增長功德;否則的話,你覺得忙了半天,還是不好。不過我們現在純粹好或純粹惡是不大有的,在雜染當中,那我們


這麼/解了以後呢,把這個雜染的程度慢慢地去改善它。

所以真正的這個時候,我們就理論上面現在已經滿清楚的一件事情,所以一開頭的時候,說我們了解了以後,說照著那個甲三這上面這樣常常策勵自己。那麼這是文字,它你怎麼去想辦法去用在,所以很擴大地用在.......不是以《廣論》的方式去用,是以學戒的方式去用,這如此。所以下面的一個一個我就不去細說了,這樣。但是細說是不細說,解釋的過程當中,整個的不離開現在是以戒為中心,而是論在用它。當我們有了這樣的經驗以後呢,以後我們自己做、學、帶,一切一切,自然而然很順理成章朝這個方向來向上走。

那麼前面說過的,什麼力量策勵著我們,內心當中常常點醒自己,要朝這個方向去做呢?那這是一個重要的關鍵問題。所以現在這個地方我們就看,翻開《南山在家備覽》來看,一開頭它叫〈宗體篇〉。因為這個事先沒有跟大家說,所以到了這裡來臨時說的,所以很多同學可能這個沒帶來,那麼你們大家合起來看一下,這樣,因為有很多老同學大概大家都記得的。所以一開頭叫<宗體篇〉,那個「宗」是什麼呢?就是宗旨。在學了佛以後,那麼特別是現在我們的同學,我們參加淨智營,淨智營非常重視的說要談宗旨,這個宗旨就是我們人生的目標。那麼以前也不了解,現在我們了解說「真、偽、偏、圓」,那以前都是理論,那現在呢,是不是我們慢慢地慢慢把這個理論去運用,說我內心當中真的會覺得:「我要求的就是這個,要求的無上菩提,要求的這些……。」就這樣。

    這個東西非常非常重要,那你我既然要得到它,那麼怎麼才能夠得到它呢?所以「宗」下面這個「體」本身,說你要達到那個宗你一定要,你達到你的目標,一定要有一個推動的力量,這個推動力量,現在我們曉得,隨時隨地都在推動。可是以前推動呢,它明明是要離苦得樂,可是卻得離樂得苦!那麼為什麼原因呢?就是推動的這個本身,是一個無明的業體來推動的;那現在呢,我們學了這個以後了解的,推動的還是這個自己的內心當中的力量,這個叫做戒體!所以要達到這個宗旨,必須要有一個推動的力量,稱它為戒體,那麼這一部分就談這個。也就是說,既然我們曉得:喔!學這個的好處、不學的壞處,那麼怎麼學呢?所以第一步我們要知道這個內涵。那這大家清楚不清楚?

所以我們現在看那文,也就是說我為什麼要來這樣做這件事情,有這樣的目的存在。大家看文,「今略指宗體行相,令後進者興建有託。」「略」,這地方略,簡單但是它綱要,是最重要最重要的,這樣。為什麼要說這個東西呢?它有一個目的:「興」,就是要策發這種內心的力量。那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其實這個內心,只要把內心當中轉一轉就可以,因為我本來就是這種內心推動我們。假定我本來不是這樣推動的,要全部重來,這個又是一件事情;現在妙的是,我本來就是這個心在推動我們,可推動的偏偏錯了,如果你不轉,那內心當中還是要離苦得樂,結果呢是離樂得苦!所以你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你產生的效果是,一定要努力去轉!這個才是正確的佛法學對了,應該必然有這個效果。那這個不是一個理論,你內心當中去檢查,你就很容易明白的。

所以在經論上面,特別的《唯識》,叫轉哪,轉已,也就是轉變而已。就是說我們本來是開了部汽車,汽車沒錯,就轉變方向。就是說本來這個心,我們受我們的業支配,這個心又駕,讓我們策勵了朝這個方向去走;現在呢,學了佛以後,了解原來這個心要求這個快樂,可是我們走的方法是「以苦欲捨苦」,那把它轉過來,心是要求快樂的,我現在把它轉過來,現在朝這個方向走,要發這個心!如果你了解了這一點的話,這個就不是對你一件事情陌生,也不是了不相關,是絕端重要的!那麼於是這樣一來的話,你轉彎過來了以後,你下面的所有的行為就是能夠把它真正能滿你真正的所願的。所以「興建」,就是你的發的心,跟你根據這個發的心以後,照著它正確方法去做的行為,那真正「有託」,那就對了。所以如果我們講的話,這個正皈依,正皈依就是這個樣。

那麼現在呢,他把這件事情,要想了解它的話,說了解這個戒,要談這個戒的話,必須要了解這個,所以他把它分成功「法、體、行、相」四樣來說。我們前面說要達到這目的,需要得到這個戒體,那麼這個戒體怎麼得到的呢?它透過法、體、行、相。所以要想正確地了解,從了解而能夠得到,「欲達四科,先須略示」,還是要照著聖人告訴我們的方法,可這麼繁雜的這個裡邊,我們簡單扼要地了解它,《廣論》本身就是這樣,《戒論》還是如此。以前我們照著自己的方法覺得不對,現在叫做佛或叫做聖人,祂怎麼解決的?那我現在照著祂告訴我的方法解決。所以這是為什麼當我們去皈依之前,說皈依的原因是什麼?因為痛苦不要,要快樂!這我們現在都了解。為什麼在這個原因之下你選佛呢?這些原因,這裡全部都用上了。所以那既然你皈依佛了以後有得到好處,那麼怎麼得到的呢?正皈依是皈依法。法怎麼來的呢?要分分斷證,這大家都記得哦,那麼現在這裡分分斷證,我們就說前面說什麼?止持、作持。所以它的真正的功德的勝利,就完全現出來了。

所以你第一件事情要,「聖人制教名法,納法成業名體」,既然我要跟祂學,祂就是告訴我們一些道理,那麼這些道理現在這個地方叫「制教」。就是說前面講那個道理,一般的是先讓你了解,信不信由你;那麼現在要去學戒的時候,那就不僅僅是信不信由你了,我決定要去做,一定要照著它去做!所以制教跟行教之間的差別,我想這個在座的大概戒學班都學過,那麼同樣地你再學的時候,這個內涵就跟以前呢單單的文字就不太一樣,碰到哪裡你常常擺在心上去衡量:「哦,原來這個就是這樣的一個道理,那個道理在我們的行持的過程當中是這樣的一個內涵。」你可以用論上頭的,每一個地方來去配合它。所以自然而然你心裡面當中,以前推動我們的這是無明的業體,現在我們必須要把聖人告訴我的道理呀「納法」,就是領納,使它變成功什麼?推動我們行持的一個中心,所以要「納法成業」。

那我們曉得業是我們自己造的,造完了業以後啊,是不是我們被業力所推動?這樣。所以這個業力,造了業以後,業有三個果,叫異熟果、叫增上果、叫等流果。異熟果就是我們現在感得的身體,一切的行為從這個上面推動的叫身口,但是策勵那個身口的真正行為本身是什麼?等流。等流有兩種,對吧,就是這樣。現在我們造的是造這樣,然後它繼續推動也是這個方向去做。

所以這件事情本身,就是說看看我們推動我們自己內心的,是不是這一個?這個戒體本身是絕端重要的。那眼前我們常常說,比如一碰到境我們就想:「欸,我今天是受了戒的人,我今天是這樣的一個人!」那麼其實這一個一種現象,就是我們在生活當中,到處都是,你在任何一個環境當中,你一定有一個衡準是非取捨的標準。那今天衡準的標準就是:佛制的戒!所以前面不是說,對境的時候不是談外面的,說對境的時候你內心當中,你去衡量這件事情的標準是什麼?你經常會策勵這個東西現起。

不過這裡大家要特別說明,不是說我對一切時候的時候,「欸,是不是我的戒體推動著我做?」不是這個樣。它自然而然哪,這個非常重要,你當時的是不必這樣去檢查。就事先,你怎麼去準備;事後,怎麼來去檢查。那麼這個就是將來正學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把它注意的!否則我們就是鬧笑話,拿這裡來說,人家正在這個法味餐廳大家忙得要命的時候,抓著到旁邊:「欸,你的意樂何在?」這樣,那是說笑話可以,真正做的時候那是絕對荒唐的。我們理論上面是說這些’那麼這個將來,今天的時間不大可能的都說到,可是將來戒學當中,那就變成非常非常重要。

由於這樣的一個內心推動了以後,你自然而然就這個行為本身哪,就隨顺著這一條路在做的。所以那個地方叫受體、隨行,做一切行為的這個根本的依據,所根據所受的戒體來推動我們的行為,所以它叫隨行。那麼它下面就說「依體起護」,這個地方叫起護,是要保護我自己的戒體,換句話保護我的心,不要再隨順著無明,反業習氣走。所以這個是的確的,持戒的時候,內心當中有一種戰兢惕厲的現象,說對任何事情:「我做的,欸,我要照著這樣去做。」所以你不必去檢查你的動機意樂,你經常這樣去檢查的時候:「我今天炒菜,我是的確要把事情做好。」這樣,事先你想今天我去要把事情做好,所以你很認真的時候,把精神貫注進去,這樣就可以。做一切事情都是如此,這個就是一個正規狀態!

所以至少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的,你如果做對的,我想這個人這吊兒郎當的行為一定會不見。所謂這個吊兒郎當不是做給人家看的,你內心當中很清楚,做很多事情好像毫不在乎,不會這樣;做很多事情的時候,你內心當中-定有個定見,不一定是行為表示得很強悍,可是內心當中很堅定地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本身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那下面慢慢地自然而然有它的內涵。那麼這個本身呢,就是眼前我們正式學戒的時候,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則。

那在這裡呀,因為特別是說對這裡的這個戒行班的同學來說,我們不斷地要去努力,那麼關於戒行這個內涵,今天稍微給它做一點解釋。請大家翻到八十三頁「正明隨行」,「聖人制教名法,納法成業名體,依體起護名行」,那叫做隨行,那就是〈宗體門〉當中的第三部分「戒行」,來讓我們正確地了解戒行是什麼。「戒行者,既受得此戒,秉之在心」,受了戒以後,這一定放在心裡面,實際上什麼東西放在心裡?就是說我受完了戒以後,他內心有一種力量,像平常也策勵自己,不知不覺當中這個力量就起來了。所以前面曾經說得到了戒體以後,它有功效:能憶、能持、能防!一切時處,自己覺得..「我是受了戒的人,我應該以這樣的方法。」這個憶念本身不是說你要去想,自然而然慢慢慢慢愈來愈習慣、愈來愈習慣,用這種方式去觀察思惟這個事情。所以這個秉持就是這樣地領受在心裡。

所以受了戒以後還必須要,「必須廣修方便」,那就是種種怎麼學戒,一步一步升上的方法。那麼學了以後怎麼辦呢?「檢察身口威儀之行」。那我們現在常常談一個問題,學了佛法最大的犯忌是拿著佛法去照別人;現在這裡最清楚明白告訴我們,學這個方法是什麼?用來自己反省觀察自己的!所謂威儀,就是你身口的一舉一動所有的行為,用心來觀察自己的身口的行為,合不合這個律儀的軌則,如此而已。所以他內心當中有「克志專崇,高慕前聖」,克,就是一心一意地,我這立下的志向。前面皈依,是好像我現在要皈依了;志,就是一種誓願——我一定要做到它!就是真正我們崇高的目標。專心,是要達到這樣的一個目標,要高慕前聖,希望做到佛一樣。而這種心呢是由於受了戒體,這個體推動我們的,所以「持心後起」,照著這個去做。而這個作法,是順於前面所說的戒體,所以叫做戒行。

那麼在這個做的過程當中,這裡有一件事情,這個這本《備覽》上面沒有,平常我們去做事情啊,有可能會犯錯,一定會犯,所以《廣論》上面說犯戒四個原因,大家記得不記得?無知,放逸,不恭敬,煩惱盛。這第一個是無知,因為無知——那現在我們曉得無知不是說那個腦筋一無所知,也許你是博士知識很豐富——對於佛法的這智慧、正知見缺乏,那麼這是我們學《廣論》等等,真正重要的價值就在這裡。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是學了以後還會犯。那麼這個犯的時候有兩種,有一個叫「不學無知」,那對這一點是相當重要、相當重要的。實際上,我們現在去做過程當中,有一個情況之下,說我努力地學,可是還是常常一個不小心就犯;還有一個呢,你犯,因為你沒有學。譬如說,我很努力去做,我也想去對,可是對不起,一個不小心,或者是煩惱太強了,還是犯了!那麼這種叫什麼?這個,我們允許的。還有呢,不學無知,雖然受是受了戒了,也不很認真去學,馬馬虎虎,也不去管它,那麼這個叫不學無知。這個不學無知就是我們要遮住的,這是將來這個戒學班的真正的價值,就在這地方,大家清楚不清楚?所以在這地方我們了解了以後,那這個東西變成——癡心怠慢。

所以他一直告訴我們,我們可以你不要受,受了以後原則上我們寧願這樣去做,不要出岔;那麼萬一自己檢查了不對,那你想辦法怎麼去調整,這個可以的。這一點對我們真正地向上去走的過程當中,是相當相當重要的!所以大概將來我們真正學的那個戒學班本身,我想今天最主要的基本的原則還滿清楚,所以平常我們還要一個,就是檢查自己真正的這個意樂。

那麼在這裡呢,檢查的過程當中,有一點今天晚上滿重要的,先要把它提出來。對於我們想真正學佛也好,特別是學了佛以後,學戒也好,那麼理論上面我們很清楚,說要求無上菩提,要求增上生道,而淨戒是根本,還要施等助伴,然後呢,還要很大的回向,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功效不大,那最大的這個原因當然有很多,可是這裡邊最主要的這一點如果大家能夠提得起來,那我們前面這個就能夠克服!這裡要跟大家提醒大家的就是,你必須注意兩件事情。

    第一個認知上頭,你必須是把「無限生命」放在你的生命當中考慮;環境當中,你必須要注意,所以這個周圍的「善友」是絕端重要的。所以裡邊、外面兩個東西,你同時注意的話,那麼大概我們就走得上去,內、外兩樣東西。所以不管是這個論、律、經,那現在《般若》上面,我想大家都注意喔,這個善友是絕端重要,惡友是絕端可怕,可怕!就是很多新學的菩薩,他如果有善友攝受,他就走得上去;還有久修這種上座,學了很久很久的,因為沒有善友,乃至惡友,他往往拖垮!這是外面。

那麼裡邊本身,我們怎麼樣才能扭轉過來呢?最重要的,我現在的感覺就是你必須把無限的生命考慮進去,這點對我們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可是現在呢,我們真正考慮把那無限生命真正考慮進去,是相當困難的。對,我現在這地方,告訴大家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大家做得到的,並不是說一天到晚我想無限的生命,不是這樣去想,不是這樣去想。就是我們只要了解這一個事實,有了以後那麼下面這件事情就好辦。我先舉一個實際上的例子來說明它,那這個例子本身,跟我們所以觀察不到、考慮不到無限生命是有關係的。那麼無限的生命,說我們不大容易真正地觀察體會得到,這一生這個前後,那是每一個人都非常清楚的,絕對沒有人不知道的,當我們真正做、認真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從幾個比較重要的例子來看,譬如說今天看電視,很吸引人地看電視,那你會全部精神被電視吸引去,除了電視以外,什麼都不知道了,是不是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再不然今天跟人家談一件事情,哪怕是吵架,吵架當你全部精神去吵了,什麼都不管了。是不是我們幾乎經常發生,一碰到重要的事情都在這個地方,其他的都不見了!那現在呢,當我們一投注到這一生來的時候,外面那個境相給我們的,就是會吸引我們全部著在這個上頭,所以你超越不出這個東西。

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個,就是平常我們說,看電視,然後做這件事情,電視停掉了以後,你只要眼睛一轉就可以;可是我們現在這一生停掉了以後,這個並不是一轉就可以啊!因為這一生,譬如說我們現在今天,假定是今天看這個電視的時候,不是單單用眼睛看,你要有一種工具看,對吧?你必須拿那個工具才看得見。假定我們說,我們在看顯微鏡,喔這個裡邊非常好看,這樣,那麼所以當這一幕鏡視停止的時候,它裡邊一片空白,眼睛裡什麼都看不見了。當我們這一生死掉的時候,這我們憑藉這個心識所憑藉的根,認識作用壞掉f,所以那的東西看不見了,所以你必須要換一下。

到這一生來也是如此,當你拿到了新的工具,你先要熟悉它。所以前面這個例子,只是說它很吸引我們,現在這個例子即使不吸引我們,可是我們先要熟悉一個工具,熟悉了以後,當停止的時候改變過來,所以你要想把前後的事情連貫起來,比較困難,對吧!但實際上,這個生命本身是絕對不會斷掉的,而且前後是這麼密切地配合的。我這樣子說明,大家清楚不清楚?這個很重要喔,是絕端重要、絕端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這個建立不起來,那個戒學是無從學起的。

如果我們拿剛才這個例子來看的話,不管你看電影、做什麼事情,你的生命是一貫的。今天我為什麼要去做這件事情?快樂嘛!為什麼不願做這件事情?避免痛苦嘛!這樣。所以正做的時候,你可能完全被它吸引住,可是實際上的背後推動力量還在。今天去看電影,結果看得實在是一無是處,那你實在是不想看了,你也會中間會走掉,會不會這樣?所以我們人生過了半天,沒有意思的話會自殺!當然自殺是往壞的地方去,可是假定好的地方走呢?也是一樣的,你就走不下去了,我不願意這樣去走了,我去找好的地方去,你就出國、出家,都是一樣的道理啊!

但是呢,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把這件事情那你怎麼點醒内自己?這個是不是一個很實在的問題?所以在這裡就是說,前面我們曾經談過,做善事有幾種善,叫本性善、等流善,大家記得不記得?這有很多事情它無所謂善惡,有很多事怙它本身就是善,這樣。那麼在我們極大部分過程當中,這個善是等流善,叫「等起善」,不是叫等流善,就是說我做這件事情動機要做好的。比如說現在我們太多的事情,這事情本身中性的,沒什麼好沒什麼壞,可是我做這目的本身,要把它扭轉過來這樣去做;那進一步來說,這件事情本身就是有壞處的,可是如果你那等起心好的話,也一樣扭得過來,如果你了解得愈多,天下就沒有一件事情不壞的。這現在我們學戒的同學,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譬如說現在片面的太多東西,我們常常說哎呀,科學上面有很多東西,以我常常提,以前常常提一句話,說科學是如何如何,事實科學本身,真正說起來是中性的東西,只是說推動科學跟現在這種科學的方法,它是走錯而已,這樣。那麼因此我們同樣做這個事情的時候,我覺得:「對呀!大家完全被這個社會當中,普遍為這東西覆蓋著,今天我在這地方,那我不去把它扭轉過來,誰扭轉?」以這樣的心情認真去做這件事情,大家一樣地在這個行列當中走,可是你的心情就完全不一樣。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去做呢?就是內心當中有一個推動我的力量,這就是我皈依了以後的所謂的戒體!以這樣的心情力量去推動我們去做,那對我們眼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做這件事情以後,為什麼我們滿強調說,早晨起來,嗯先想想:「那我今天沒死,又起來了,今天到底要做些什麼?」這樣。那晚上呢,乃至於說為什麼這個戒行持犯本身哪,從早晨起床開始到晚上睡覺之前,它是有它的理由的,不過有很多人做到後來,就變得那如此一般把它念一下就算了。我是建議你們,如果你們做到的還是去做,哪怕三天當中,欸,有一天想起來了,十天當中有一天想起來了;如果你繼續不斷去做的時候,這個力量會加強加強。

當你覺得一開始的時候,內心當中又是浮浮泛泛,就快快地過去;覺得心裡很認真,你有時間,你不妨坐在那個床上,把那個事情一想想半個鐘頭,它就是有絕對有價值的。所以事前如果你能夠推動了以後,乃至於很多事情上面,專心去做的時候,那麼做事情你還是認真地去做,這個做事情的內涵是什麼?等起善!而且這個是什麼?戒行!就是這樣。戒行的真正內涵,我們極大部分就是在這個時候。所以你經常策勵自己了以後,它自然內心當中自然有個力量,就是叫納法成業!

那麼現在特別是我們又了解一件事情,我們並不是說一開頭的時候,受戒就是百分之百。受完了以後,後面的這個戒行本身哪,又不斷地加強它、加強它、加強它!在我們平常的生活當中,無有一件事情例外,當你做事情過程當中,你不斷地繼續做的話,你會不會感覺得做這件事情愈來愈熟悉啦?假定愈來愈好處的話,你愈來愈肯定:「啊!這個對我們的價值!」所以你同樣一件事情,以前老是想:「嗯,怎麼想辦法多賺幾個。」換句話說,你雖然並沒有想損害別人,別人就少賺一些,它這個情況就會這樣產生的。可是你現在的心情就不是如此,你開始慢慢轉變了。

那麼我們用不同的方式,去策勵這樣的一個內涵,所以這樣一來的話,我們自然而然對那個無限生命,這個構架放到我們生活當中去,這個增上生道就這樣產生!那你乃至於用其他的不同的形式,譬如說《死亡九分鐘》這種書,就是讓我們不斷地策勵,這個本身怎麼去聯繋起來。最近又有本書,這個書蠻好的,我覺得對我們很多人都用得上,我並不這地方建議大家去買,因為這個裡邊你只要大概了解了一點,你信得過那樣,那就可以了。我說我們真正要最主要的要捧的書,還是《廣論》跟《備覽》喔!這個的確千真萬確的事實,其他的書等-下我們往往愛不釋手,這個對我們是不太好的事情。

那麼如果再信得過,你只要聽著這個話去做就可以,或者借一本書大家看一看,大概我將來要用的是哪一部分,這樣就可以啦。那這本書就是《生命的答案水知道》,水知道喔,不是誰,水。那麼這本書是介紹些什麼呢?就是說這是一個日本人,因為這種書都是.......為什麼要介紹這本書呢?這是用科技,我們大家完全信得過的,而我們生活當中完全靠這個。他就是說用那個現在那種特別的儀器,那都是電子儀器,就是高標準的這些東西,他拍那個水的話,會發現那個水很有趣,啊這個水,最好的水,最純淨的水,結晶的六角形,而且結得很美這樣,幾乎都是。

但是有一張照片是七個角,那為什麼七個角呢?因為這個水是經過,那有一個念咒,是不是念咒啊?修什麼法?這個法是什麼?換句話說佛門當中,譬如說我們現在說,七句偈準提佛母或者什麼,因為這個法跟七是相應的,結果它結晶出來是非常美的七個角的;假定我們說是八聖道分,那麼這個八角的,這樣。這種東西對我們是絕對有幫助的,總是一句話,這樣。假定說我們說是戒定慧三學,那麼三角的,這樣。這個就是我最主要說明的,就是它那個結晶晶體非常美,如果自己願意的話,我想你們幾個人可以看一下。再不然那個水呢,就支離破碎,根本不結晶。你仔細去看,那個水是一種呈現出來,就是跟那個,如果你瞋心對它,那麼這個水狀態就是一種什麼?很恐怖的樣子,這樣。

那這個裡邊有兩個實驗這滿有意思的,那麼一個呢,它就是把我們吃的東西這樣分成兩組,那麼裝在這裡邊,一組呢天天對它就是用那個非常柔和、關愛的心情,說:「啊你真好,我感謝你啊丨」都是這樣,所以以慈悲關顧這種心情針對著它,叫一些小學生去做;因為大人常常心裡邊潛意識裡有一種偏見,小學生沒這種東西,你叫他做他就做,這樣。那麼另外一組那個飯呢,就同樣的煮好了分在這裡邊,就對它咒罵它:「混蛋、傢伙、殺了你。」什麼這些。結果呢,這兩組變化了,一組天天對它說壞話的這一組,變黑、臭、爛,啊其臭無比!另外一組呢它變成黃,然後呢發酵,那種味道非常吸引人!那水也是如此。我們現在的水是說,哎,用消毒自來水,這個有問題的;現在它那個清淨的水,就是你還是以剛才這種方式對它,結晶是很美。

所以它下面的結論是什麼呢?就是說我們的人的身體當中不是百分之七十是水嗎?這樣。所以你內心當中經常用這種,就是跟它相應的這種,現在我們說善行善念,假定你用悲心,用這樣的心情去對它,那是力量最強大的,所以這個水是非常美麗,再不然的話這個水是非常醜陋。如果這是飯的話,一個是變得又臭又爛又髒;然後呢,一個就變得這麼芬芳。換句話說,你的身體一個是非常健康、非常有力;一個呢,你萎靡不振。所以他作了幾個試驗。那我們這個身體是不是地水火風組成的?就是互影響,這個受心理的影響,然後呢這個也會影響心理,戒行真正做好,產生這樣的效應!

你先不一定要說幫助別人,你自己幫助了自己,你才有機會幫助別人,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可是要幫助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徹底地放下錯誤認知。錯誤的認知最可怕的就是認以為是「我」,實際上這個我是緣起之我,跟周圍的完全分不開的,那麼這個就要慢慢地、細細地思索。我所以舉這個例子呢,它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當我們學得這套概念,我們可以很實在地用我們的例子’在生活當中找到充分的證據;找到充分證據以後呢,再把它回過頭來,在我們學的方法當中,來透過自己、來策勵自己、來進而提升!

如果我們這樣去做的話,那麼這個戒學班本身自然而然慢慢地日漸向上改善,這個對我們是絕對的價值。因為這個本身是,就是真正我們要去學的話,這是譬如現在我們學制當中安立課程是說一生,實際上你曉得這個是盡未來際的,當最後證果的時候,這就是什麼?五分法身的基礎,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當究竟圓滿的時候,就是成佛!所以我想就今天晚上簡單的說明,那麼先到這地方為止,下面留一點時間,大家有沒有問題?

問:戒跟願它本身有沒有差別?同或是差異的部分?哪個是前?哪個是後?

答:就是你這個願力本身啊,願力不是空話,就是前面說的,這個什麼都是,要內心當中真的是非常強而有力的,我一心一意要朝這個方向去做。那麼這個我們雖然做不到,平常我們不斷地去策勵自己,策勵了自己以後,然後呢自然而然是。所以這個願是本身的前面引發我們的,引發我們了我們願意朝這方向去走,


然後決定,決心照著它去做。那麼決心照著去做,也承許照著去做,所以這戒體本身有一個基本的,戒體本身啊,這個《在家備覽》上抉擇那個戒體是這種方式。

那現在我們學大師教法,大師告訴我們的戒體,大家記得你們可以把四句記起來,這個是《律海心要攝頌》上頭的:「出離心為因,發起於師前,誓願所承許,遮損他及依。」實際上它這個內涵是這樣,真正的這個《律海心要》上第一句是對的,「出離心為因」,就是說:我今天來學戒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要跳出生死輪迴。跳出到什麼程度?那現在對於我們來學,要達到究竟圓滿程度,所以出離心是三乘的共法,那前面所有的這些內涵,都是跟它有關的,這樣。

願,就是我單單希望需要去做,做不做沒關係;那受了戒以後有戒體的時候,我不但說「誓願所承許」,發誓,這個誓就是•.確定我要願的一定要做到!誓跟願兩個差別就是,誓願,誓就是把我希望的一定要做到這個意思,自己所這個承許的,就是說我認以為如此,我今天決定了接受了這個,這份就像合約一樣——承諾!這樣。「遮損他及依」,既然你要快樂不要痛苦的話,那麼快樂痛苦的因本身你要知道,說反正障礙你這個要遮止它,這消極的來說遮止它,積極的來說,更要進一步去做。

所以同樣的這個菩薩戒的戒體是什麼?「善淨意樂」,就內心當中,「從他正受,深敬專念,無有違犯,犯已還淨」四句。善淨意樂是內心當中,這個內心都是善的、都是淨的。這個善不是我們普通的善,這個善是佛法的標準來說,這個善是以清淨的基礎上面,很清楚這樣去做對大家是絕對有意義的,所以內心當中一心一意地..我要究竟成佛。為什麼?要利益一切有情,同樣認識這個無明的可怕造的惡業,這樣。

下面本身呢說「從他正受」,既然有了這個以後,決定要照佛菩薩告訴我們的這樣去做。前面發願就是願心,現在菩薩戒的行心,這個行心本身從佛菩薩傳給我,今天決定照著佛菩薩的方法去做,也就是正皈依是皈依法,是完全內涵。「深敬專念,無有違犯」,就是說深深地對這個所學的無比地敬重,說:「啊這個才是我要的!」千萬不要隨著自己的起心動念,對自己的業習氣,千萬不要朝這方向去做,然後呢自己還說一大堆理由,這最可怕的就是如此!「無有違犯」,不要違背、不要犯。萬一犯了怎麼辦呢?「犯已還淨」,這個很重要。

那我們現在很清楚的,真正造的業本身,感果的叫增長業。有很多業本身就是增長的,有很多業以後,造不一定增長。那反過來說,有一個不增長業的當中,有一個特別叫「悔所損害」,大家還記得不記得?懊悔!如果是這個是惡事、不好的,你也做了以後,然後內心當中:「唉呀!我怎麼做這個呢?嘖!錯了!我很認真地去懺悔。」在我們所有學佛的佛弟子,如果真正走對了,方法用對了,方法學好了,你好好地去做,那麼他有一個非常好的現象,就是很多事情你沒做,可是你就可以隨喜,那隨喜本身卻變得不做會做,就是造作,造作會增長。反過來說,壞事怎麼辦呢?造完了以後你去懺悔!所以早晨要發願,晚上要去自己反省的根本原因就在這裡。

所以結果這麼一來的話呢,我們剛開始的時候,難免這個是不可能一下完全不作,完全不犯的,但是我們可以隨時隨地,乃至於一天、乃至於幾天,最好每天晚上檢查一下:「今天我有什麼不對?」最好:「啊錯了,在佛菩薩前面發願,我一定不要做丨」可是不要說.•「反正可以懺悔的,我天天到那兒懺懺就算了!」那你心裡面就是一個懈怠,根本不恭敬。這個心本身,所以一定從意樂上面去講。

那我想我今天這個大概的說明,就到這地方為止,好吧!那以後的這個戒學班是每兩個禮拜一次,是吧?原則上面我想啊,這個我們正在商量,總會有我們的鳳山寺的同學,來跟大家一起來好好地學習。那麼依照的課本,還是這本這個《在家備覽》為主,主軸啊,那所以如果戒前班或者其他的,如果你們學完了以後,先把它內涵大概了解一下,這個對我們有幫助的。那麼其實不但是諸位,以後我們對鳳山寺、南海寺,現在我們將來真正最重要的重心,還是學這本。所以以後我們的這個方式可以這樣,就學《廣論》的時候,那是離不開戒本;學戒本的時候,離不開《廣論》。這兩本配合了以後,那自然而然有它非常好的好處。乃至於在很多情況之下,現在我們,我想在座的是不是極大部分都在誦經,對吧?誦《般若經》,那到那時候你就會感覺得,這個跟那個經、律、論是完全是一貫的,完全是配合的。

好,那麼下面回向。每次回向的時候,我們大家記得啊,我們一定要每次都祈求幾件事情:第一呢,就是希望我們在這個參與這個法人事業當中,自己的提升,那不管是總的、是別的,都覺得不斷地改善提升,那我們現在體會到跟我們有絕對的價值。那要提升這個,有幾件事情非常重要的,要有人指導,所以我們希望大師父子三尊,那早一天來,說不定他們已經來了,希望很快地能夠到我們這裡來,不管到我們法人來,到鳳山寺、到哪裡,總是到這裡。然後呢,除了上面是大師父子三尊提持以外,有個最大的護法,那護法是以瑪哈嘎啦為首的出世間的護法。我們把這功德去回向,祈求大師父子三尊早一天來指導我們,使我們的不管是個人的、整體的法人事業,能夠愈來愈興旺,淨化我們的世界。希望這個護法他的威神會愈來愈強盛,來護持我們,從我們內心當中起心動念開始,到我們推行過程當中,一切事情都能夠最後圓滿地達成!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