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11月
 
 
 
1
2
4
5
7
8
9
12
13
27
29
30
 
 
 

那下面說,這個種子有十個意義:

略說十義:一從眾緣生、二體性各異、三生性常存、四任運滋長、五含畜根條華葉等物、六雖復含畜相不可得、七遇時開綻、八子果不差、九展轉相續、十出生倍多,無作具此故以比焉。然種子名通,義須細簡。

這一段話好像很長,我想還是明天講吧,如果草草了的話,這個有很多的意思沒辦法說得清楚,明天就把那個種子十義,在這裡重新開始,再把它說一下。好!今天就到這個地方。

南山律在家備覽 38B

請翻到56頁,《南山律在家備覽》56頁。昨天我們講種子,說這個戒體,這無作戒體,什麼呢?就是經過這個作法以後,在我們心識當中,留下來的這個,習氣種子,善法種子。這個名字,有的時候叫它習氣,業,習氣。就是做了這個業以後,留下來的一種習慣的力量。還有一個呢,稱它為種子。唯識上面給它專門的名“種子”,為什麼稱它為種子呢?這是個比喻。現在我們看一看。56頁,第四行,看

種子是喻。如世穀果皆有種子、略說十義

就像世間穀子,果子都有種子,它這個種子,含有十種意義。這個內涵。第一個,

一從眾緣生,

這個種子本身還需要很多的條件,不過這種子,主要的,通常我們說,親因緣,這個種子具足了,但是它成長過程還需要其他的條件,單單那個種子不夠,還要水土,等等。這個第一個,從眾緣生。

二體性各異,

雖然從眾緣生,但是各是各的。這個種子就是這個,那個種子就是那個,蘋果不能長出橘子來。然後呢,水果它不是穀子,各是各的。

三生性常存,

它只要那個種子不壞,它那個生長的這個特徵,特性,它永遠在,壞掉了,那就算。

四任運滋長,

它能任運,自然的能夠滋長。

五含畜根條華葉等物,

五,這個長的時候,含有根條花葉等等,這樣,慢慢得長出來。

六雖復含畜相不可得,

它事先,還沒長出來之前,你完全看不見,

七遇時開綻,

到了時候,換句話說,這也是緣當中的一種,它就會得開。

八子果不差,

這個種子它將來會結果,這個果會輾轉相生,從它那個增長來說,就叫子、果。

九展轉相續,

永遠繼續下去,

十出生倍多、無作具此故以比焉。

出生多倍,這個就是種子。現在我們所受的這個無作戒體,也具有這樣的力量,所以用種子來說明它。這個無作戒體,怎麼樣的十種狀態呢?受了這個無作戒體以後,它這個戒的真正的功效,還要待眾緣,所以前面受的叫願體,叫虛願。待眾緣,通常後面就是隨行,受了這個戒以後,然後對境遇緣的時候,那就是受戒,種子遇緣的時候,沒有得戒體之前,遇見外境,隨著以前的惡種子轉,輾轉的造惡業,現在呢,得了這個善種以後,只要這個善種存在,它自然而然,一遇衆緣,增長善的功能。這樣,然後呢,長出來的,跟前面不一樣,體性各異,以前壞的,現在善的,而且這個善,跟普通的餘善不同。就是這個戒由,這是它的特徵。而且只要這個戒體並沒有損壞,永遠增長。這個增長的方式是任運的。所以得了這個戒體,通常說無作的功德,倍倍的增勝。所以這個功德無量無邊,然後呢,含蓄,還有長出來的時候,所謂根條花果等等。由於這個,下面一步步長出來。花,葉,還有果沒有說,果是到後面。這個果,雖然曉得,如果受的不對,曉得是人天果。可是實際上這個並不是真正的,我們戒所要的果。這個人天的果報,戒來說,只能說什麼?花、葉等等。這樣,真正的具戒的真正的果,那是得到解脫之果,也就是現在圓教當中的,這個果是佛果。這個在後面。所以前面的說,根條花葉等等,那就是我們人世間種種的好處。增上生那部分。

第六,雖復含畜相不可得,看嘛,看不見的,遇時,這個時,實際上就是遇緣的一種,不過緣呢,是拿空間來講,時是時間來講。子果不差,它輾轉,永遠的輾轉,輾轉的道理,後面會,下面講“作”,“持犯”的時候,我會詳細說明。出生倍多,亦復如此。那麼我們了解了喔,現在這個戒體,它的特徵是這樣,所以給它一個名字叫做善種子。不過雖然是用這個名字,可以這個地方說,

然種子名通,義須細簡。

這個名字是共通的,有這樣的十種功能,這個內涵要仔細的簡別一下。

初約十界、四趣為惡、餘六是善。

我們整個的法界,不外乎這個十界,從最高的佛,到最下面的地獄,反之亦然,這個裡邊要曉得,四趣,那是地獄、惡鬼、畜生、修羅,這個是惡的,人、天,加上四聖法界,這個六是善的。那麼其次,

次就善中、人天有漏、四聖無漏。

善當中,人天是有漏的,四聖才是無漏。那麼,進一步,

三就聖中、三乘經是偏是權、唯佛是圓是實。

這個無漏的聖道當中,三乘是偏是權,因為他所證的是偏空的涅磐,並不是圓滿的,是權宜的,唯佛是圓是實。那麼現在下面說,

今此戒種、文唯簡惡、若望人天是無漏種、若望偏權是圓實種。行者當知本所受體、即是一體三佛之種。

現在我們講的無作戒的戒體,就是這個無作戒這個善種子,從文字表面看,這都是說,從它的最基本的,最淺的地方去看,那就是說,去惡從善,但是進一步去看的話,這個善是人天來算,是指無漏種,乃至於更進一步去看的話,並不是二乘,而是圓實種,這個是我們所有修行的人應該知道,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我們從根本所受的這個戒體,所納的這個聖法,所成就的這個戒體,就是所謂一體三佛之種,這個三佛,體是一個,將來成就呢,法、報、化三身佛,那這個事情看看是何等的重要!何等的莊嚴!那麼這裡說一體三佛,說這個是約圓教來開,這裡稍微要說一說。

約圓教來開就是不管你了解不了解,一旦這個種子種下去了,結果一定結出佛果的這個種子,但是你了解的程度不一樣,以及將來行持內涵的差別,感佛果的時間,確有不同,確有不同。最快的像善財、龍女,然後慢的,不曉得到什麼時候,無量阿僧祗劫。這個是它非常大的一個差別。就因為有這個差別在,所以我們在這裡,非常認真仔細的研閱考校,誰願意得到了這個好東西,還要長劫生死當中沉淪,誰都不願意。尤其是今天,在座的前面主要的,諸位同道們,出了家目標就是這樣去,而且已經把世俗之慮捨掉了。如果弄得不對,還走冤枉路,這個是人人都不願意,所以說,真正的出家的同道們,最重要的就是這個。不是說它這個種反正是圓的。不行,種是圓的,可以你的將來的成就,那個裡邊,那差的絕對不是說三生兩生,乃至於三大阿僧祗劫,不是,這是一個無量阿僧祗劫的差別在裡頭。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那麼整個的,從前到後,都是來說明研討,以及我們自己去抉擇、行持,都在這個上頭說的。繼續看文,

故薩遮尼犍云:如來功德莊嚴之身、以受戒為本,持戒為始。

薩遮尼犍這部分是什麼,我弄不清楚,反正總是引經或者是三藏當中,或者是什麼,說如來功德莊嚴之身,這個是什麼?從受戒開始,受了戒以後,下面照著去行持,這個是起步的地方,所以從體起行這樣的。

又《法華》云:佛種從緣起,即斯義也。

同樣的,《法華經》上也告訴我們,《法華經》上那是個四個偈是我們常唸的,“諸佛兩足尊,自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就是這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證的,最後的無上果以後,所見到的,原來一切法空緣起,這樣,這個無非都是從因緣所生,所以說一乘之道,讓你們把那個佛種留下來,以後一步一步上來。雖然這個種子種下來了,成就與否,要看個人的認識跟行持,認識就是知見,行持從這個地方說,戒為開始,戒當中先得受體,是根本,然後依體起行,隨行行持,行持到什麼程度?就得到什麼程度。

下句結示正義所立唯此。

這個下句,就是最後一句,“以本識藏成善種子”。那這個就是我們的戒體。結出最後這個結論告訴我們,真正圓教一宗所立的這個戒體。下面有一個問答。這個問答也是來解釋我們一些疑難,或者不清楚的地方。由於這個問答抉擇以後,使得我們對這個所學的更徹底,更明白。

問:既發此體,後用受菩薩戒否?

說,他又問,現在你既然依照圓教開權顯實,發了這個體,這個體就是三佛種,換句話說,這豈不是佛種一定是菩提心?然後菩提心受菩薩戒,請問那你發了這個體以後,豈不等於就是發的菩薩戒的戒體呢?那你以後要不要受菩薩戒呢?這第一個。當然實際上,菩薩戒跟我們現在的比丘戒是兩回事情,所以說,

若不須受、即應約大判持犯耶。

假定說,你不要再受的話,我們現在這個具戒,具戒這個戒體,就是菩薩戒的話,那麼犯的罪,你豈不是要根據大的菩薩戒來判罪嗎?那麼,菩薩戒跟前面的別解脫戒有什麼不同?別解脫戒重點是放在身口的方便上面。那麼成實當宗的話,大家重緣思犯,至於說實法宗的話,那根本心不算,一定要身口動了,才算犯。而菩薩戒是別而起念,就犯了。這個有很大的差別。所以他說,那如果不要再受,你這個就是菩薩戒的話,那判持犯的時候,豈不是應該照著這個大乘的菩薩律來判呢?反過來,

若云須受,則無作業為重發否?

假定說,你還要受,那無作業要重發否?還要受!那麼你現在就說它是一個究竟的,那這是什麼話呢?就算是要去受,那麼將來這個無作,還要不要重發呢?如果要重發,那前面有一句話沒說,那這一次豈不是白白虛受了嗎?下面,

並須細求,不可相濫。』

它並沒有直接了當地告訴我們,就像前面所說的,這個地方,要學者思之!讓後面學的人,好好去思維,不要相犯濫。像上一次,那個地方,它說那個學者思之,我說當下把它指破。雖然這個指破,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然後自己的思維,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那麼為什麼說這個指破不是很好的呢?這個有它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很重要的理由在,就是說,你真正肯學的人,他到了這個階段,他的的確確會很認真努力的想去學習,學到了,沒有學的時候,非常努力的求,學會了以後,是戰戰兢兢的持,所以對他來說,不說破對他反而有策勵他,自己努力去思維觀察,然後思維到了以後,它戰兢惕勵的不敢放鬆的來,而另外一類的,你告訴他了以後,省是省力了,這樣的,他不經過思維觀察,他不曉得珍惜,再說不經過思維觀察,這個思維觀察是很重要的,這個思維觀察還要訓練,這個是對我們不一定有太多好處,有好處也有它局限的一面,另外說不定還有它的副作用,壞處。有很多人聽見了以後,他會找種種的藉口,實際上,內涵是沒有做到,找了這個藉口,這個就不好了。所以很多地方,祖師們就把那個學而待發,就像四分當宗,這個這裡並沒有說《羯磨疏》上面曾經說,那些祖師們都是識意大士,哪有不知道的,可是到時候因為學的人條件不過,所以他說這個是先強立這個名,暗暗地把你引上來,條件夠了以後,你自然會透脫出去,要曉得這一點,凡是遇見,“並須細求、不可相濫”的這種情況的話,學的人自己要了解,不要說,這個弄不清楚,就算了,算了!尤其是年輕,真正有條件的,到那時候,就要認真細心的鑽研。再下面,他還是用不同的方式來,

芝苑云:『天台疏云:不起而已,起則性無作假色。

這個天台,就是智者大師,這個疏就是《菩薩疏》,天台智者大師,疏這個《梵綱經》,有一個叫《菩薩義疏》,他這個裡邊,一開頭就是講戒體的時候,他講那個體呀,通常天台說,五重玄義,第一個是名,第二個是體,講體,一開始的時候就說“不起則已”,要嘛,這個戒體生不起來,一生起來的話,它那個就是什麼?就是性!換句話說,這個本性就是佛性。就是從這個上面起的無作假色,它判的內涵,有一點不一樣,可是從性質上來,本身說是同樣的。

南山云:熏本藏識,成善種子,此為戒體。

南山祖師說,這個起來了以後,熏我們自己的本藏識,因為從這個地方起來,還熏它,所以叫熏本,藏識成善種子。這個是戒體,

天台性之一字即能起因,

換句話說,這個能起因是什麼?就是他本來的心,還是還從心起,從心而起的還熏本心,所以從心而起叫性,還熏本心這個叫做無作假色,那麼南山呢,熏本!這個本呢,就是從性而起,然後熏,熏本藏識,還熏到這裡成善種子。這是同樣的內涵。所以“天台性之一字即能起因”,

無作假色即所發體。

下面我們看完了這個文,這個地方我仔細的解釋一下,

南山藏識即所依處,善種子即能依體。

因此這麼一來,是

能起所依是本有之性,所發能依即今受之體。若此出體,文據極明。

現在這個,能所兩個,先說一下,那麼看一個是能起所依,是本有之性,現在這麼說喔,我看一樣東西,這個大家停一下,說我看這個鏡子,我是能看,是不是能看見這個鏡子?鏡子是被我所看見的,這個能所的關係是這樣的,對吧?現在我發這個無作的戒體,是不是也有一個地方啟發出來的?那麼這個地方是說能起,是說從這個地方生起的。換句話說,我是能看的,引起這個看的這個動作的啟發點,看完了以後,嘿,我看見了,看見這個窗子,然後看見這個窗子,是不是有個影響力留在我的心裡面呀?留下來的心裡邊就是把這個看見的認識作用留在這裡,這個就是所依之處,因此這個能起以及看見了以後,這個心識種子所依這個都是本有之性,現在懂不懂這句話?所以呀,能起所依是本有之性,那麼現在這個地方,能起的是起些什麼?能起的就是無作善種子。這個無作的善種子,還從心起,從心起了以後就是,換句話說,照著前面這個,說心起了以後,這個生起來了以後,留在什麼地方呢?還留在我們的心裡邊,所以能起的是這個心,生起的一個無作戒體的善種子,那麼這個無作戒體的善種子留在哪裡呢?依在哪裡呢?依在這個心裡邊,所以所依之處,還是我們的本性,這個時候要注意噢,這個能起跟所依,是我們的本性,但是生起的東西,跟所依的這個東西,就不是這個本性噢!這個是什麼?這個是無作戒的戒體。這個無作戒的戒體,天台判它為無作假色,南山判它為善種子,名字不同,內涵一個。

再下面,“所發能依即今受之體”,所發的是什麼?就是這個戒體,從哪裡發的?是從我們這個能起的這個心當中發的,但是它跟我們能起心是不一不異。這個能起的心,還要經過幾樣東西,啊!前面的教誡種種等等,然後才能夠引發業體,發了這個業體以後,這個業體依在哪裡呢?依在我們這個本性上頭,所以這個業體本身就所依來說,它是能依,所以所發前面,已經能依這個都是,就是說的戒體。就是這個善種子。經過這樣的,

經過這樣仔細的說明,來指出我們所受的戒體的話,那就完全正確了。不管是文字,以及我們的依據,都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麼這裡有一點說一說,我們南山祖師判它為善種子,天台智者大師說是無作假色,它為什麼要用這段來引進來呢?最主要的,因為他是用天台的圓教之理,這樣!所以同樣用天台祖師的話,可是兩位祖師所判的這個內涵,稍有差別。本來在這個地方,我不須把這個差別指出來,可是實際上,現在我在這兒指出來,還有一個特別的原因,在藏傳一系當中,能海大師,他有一個“利害心要疏頌”,這個是戒律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宗喀巴大師寫的,非常短,一共沒有幾個偈子,我現在記不住了,以前我背起來了,沒有幾個偈子,那幾個偈子當中,就判這個無作戒體的時候,跟我們現在的判法也稍有不同,這裡我避免大家混淆起見,暫時不談,將來你們願意深入的時候,我會告訴你每一宗每一派,它判的依據是什麼?然後將來跟他的修持,這個有絕對的關係喔!我們絕對不要說,那我們了解嘛,就好了。實際上整個的修持,將來一定都是用這種概念,這個說正知見,照著去遇境的時候,你了解得清清楚楚,那麼經告訴我們什麼?這個經所指的,我們心裡的行相是什麼?什麼是惡?什麼是善?善當中什麼是淨?淨當中什麼是偏?什麼是圓?所以這個教法是非常嚴密,這個以後再說。最後說,

能所歷然、體性不濫。則受納無疑、修持有託。』

這麼一來,就很清楚,能所歷然。

 

南山律在家備覽 39A

這麼一來,這個就很清楚,能所歷然,這兩個字平常我們常常說,這個東西是“不一不異”,這個不一不異,為什麼說它的不一不異呢?就是能所之間關係,比如說我們用眼睛看見這樣東西,然後這個所看見的東西就是能所的關係,我眼睛是能看的,這東西是被我所看的,你看見的這個結果不能說是一不能說是異,還是這個例子不妨再說一遍,我看見這個窗子,你說這個窗子到底是外在的還是裡邊的?說外在的話這種情況以前我們覺得好像是外在的,現在瞭解不是!不是說外在的說內在的又不是,原因是因為我的眼睛看見判斷的結果,我眼睛是能看的,所以這個認識這個窗子,必定有這樣的一個因緣才能夠呈現出來,所以我看見那個窗子跟我能看者之間不一也不異,這樣一來討論任何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含混,否則的話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弄了半天說文字好像在那個地方像這個詭辯者一樣,意義不一定懂,那麼以後碰到這種情況就很清楚,最後又有一段話,芝苑又云,這一段話又把前面這個體性萬一還弄不清楚後面又有兩句話把它分辨的很清楚,看那個文:

芝苑又云:『經論所說菩薩戒自分二體。一當體體,即是戒體,與今善種不殊。二所依體,心性是也。然則心性但是戒體所依,實非戒體。』

這個經論上面說菩薩戒分成兩部分,一個當體就是它本身的那個體,那就是現在這個戒體,這個戒體天台說是菩薩戒的戒體,就是上面說的無作假色,那麼南山所判的就是善種子這個完全一樣,第二所依體!這個東西依在哪裡?依在我們的心性,這麼一來的話我們的心性是戒體所依並不是戒體,假定說心就是戒體的話那這個又麻煩,假定心就是戒體的話那麼心有的時候緣著一樣東西由於煩惱生豈不是生起惡法來?這個戒體會生惡法有這個道理?不應該!這個無作戒體一定是善的,現在你生起惡法那這個說不通,那這個地方就說原來這個是心裡邊所領納的這個善種子,跟能所不一樣!說能依跟所依不一樣,能依是善種子所依是心性,所以這個地方的所依體跟那個當體體兩者之間的差別,那麼這一段文簡單的已經消完了。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55頁倒數第6行,就把這個《業疏》這幾句話重念一遍,重新再說一說不要一個字一個字消文,就它的內涵還講一下因為這個非常重要,

業疏續云:『欲了妄情, 須知妄業, 故作法受,還熏妄心。 於本藏識,成善種子,此戒體也。』

這個地方說要想了脫妄情,那麼為什麼要了脫這個妄情?這個好端端的為什麼要了脫妄情呀?這個有它的原因,我們為什麼要找這個原因?假定說找出來這個原因,跟我們不相關,那我們就不必去學它,也不應該學它,假定找出來這個原因相關,然後相關到什麼程度,這個相關的程度,對我們要去學不學,這個有絕對的價值,現在這一句當中告訴我們哪,你在人世間忙的是幹什麼?這個答案,我想我們大家共同的,要求離苦要求得樂,直接了當地說,這個世間太痛苦了,所有的一切的行為在忙些什麼?所有的行為,沒有一個例外的,都忙這些事情,對呀,嘿對了!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怎麼解決法?所有世間沒有一個例外的,都在這個上頭,就是為什麼要多你一個佛法呢?佛法告訴我們你要想解決問題,你必須把問題的來龍去脈找到,然後把這個因果的必然關係能夠找到了,去解決這個才能夠把你的問題解決,這個是佛法最重要的地方,也就是佛法不共世間的地方,到最後來說,佛法之所以稱為寶就是這個,世間人人要找這個問題都不能解決,只有佛法能解決,因為它真正的把這個本末的因由,找對了而且圓滿無缺,世間不要說圓滿無缺不可能,連它對錯都不知道,這個說明什麼?說明說瞭解了這一點嘿!正是我們人人要學的根本原因,如果真實的瞭解的,那世間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除了佛法再不走別的路,現在我們不必去忙說叫他們過來,至少我們進來的人信意而來,還願意忙世間不相關的事情嗎?這是對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個策勵。

那麼說好,你現在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怎麼辦呢?所以這個同樣的一句話,也就是說四諦當中的這個是苦,你要瞭解認識,要了脫嘛,要了脫它,要找它的苦因。不過在大乘當中,我們不單單是苦,要眾生無邊誓願度,對了,要解決一切的苦難問題,這個眾生也可以說是法界一切眾生,也可以說跟我相關,從我來說,我跟法界一切眾生離不開,究竟圓滿的解決,非走這個不可,所以這個時候,不管你從哪一個角度去看,只有一條路,這個才是這裡本文“欲了妄情,須知妄業”兩句話的終極意思,這個才談的到跟圓教相應,你要想解決,那麼你要把那個因找到呀!所以第二個“須知妄業”,這個苦的根本原因在哪裡呀!在因上面!所以第二句,這個原來我們這個集,另外一個名字叫知苦因呀!你應該知道,那麼上面同樣的知道了苦因,去了脫的時候,還有一個東西也在裡頭了,什麼?沒滅!我們不是離苦求樂嗎?求樂就是沒滅,要想真正的解脫這個苦,還要什麼?還得到這個苦解決,這個就是滅諦,這個滅諦在四弘誓願說,“佛道無上誓願成”,要想達到佛的果,那要怎麼辦呢?“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個是最後現在我要,這個法門無量,就是道諦,那要透過了佛指出來這個法門,行修行這個佛道,你自然能夠解決一切痛苦,圓成無上佛果,由此照著這個方法一步一步進來,說故要作法受,對了!前面那個解釋,作法受,這個作的時候是,依心而起,作起來了以後是還熏妄心,這個是作的過程當中,那作的是什麼?作的就是這個善種子,於是這個善種子,還是在自己的根本的藏識當中,留下來這樣的一個影響力量,這個影響力量,以後隨境遇緣就任運增長,這個增長一直到究竟成佛,這個就是我們的戒體,看看豈不是人人唯一的一條路,不僅僅是出家在家也是這個,這個道理就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弘一大師說《在家備覽》,你必須要準備的,那好好看,你的問題才能夠解決!由於這個弄好了出家,出家還是把它加深加廣,不是別的呀!這是根本所在。

於是受了這個體了,怎麼辦呢?現在我們看56頁,第二段,也就是倒數第2行,現在這個是在黑板上面我們看,

﹝所受之體第一個約圓意示體相﹞

這個說完了剛才,那個就是約那個圓教圓滿圓融的意義說出這個戒體的體相,下面得到了這個體相,那麼我們講隨行,這個隨行當中說明到持犯,你所以去求要想解決這個問題,現在被你求到了得到了這個圓滿的戒體的體相,那告訴你這個圓滿的體相,因!講那個種子是有了,但是這個種子是不是結出圓滿的果來,還要靠這個隨行,照著它去持那麼開花結果,這個果就是佛,開的枝葉等等就是我們的增上生,所以得到了這個戒體以後,一路一直向上,越來越好,越來越好,哪怕你受一個不殺戒,像薄俱羅尊者一樣,91劫,身體都非常的健康,永遠在人天當中,這個他是枝葉噢!果是什麼,佛!但是並不是受了就行,如果你隨行弄不清楚,犯了那非常可怕,下面就說這個,看文倒數第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