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08月
 
 
 
1
2
4
5
6
7
8
9
11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29
30
 

備覽 頁/行  P89-L4 ~ P92-L2

手抄 頁/行  7 P145-L14 ~ P167-L7

音檔 起訖     52B_2423~53A_2900

好 ! 那麼現在請大家翻開《在家備覽》89頁,持犯篇,這個總序,前面已經簡單的有一個說明,這個89頁今天從第四行開始,這個總序在細說,持犯的行相之前,特別讓我們瞭解現在要持戒需要的條件,經過了前面講受隨兩個,一再的說明,一再的細辨,那麼曉得受,受些什麼?然後受了以後如何去隨,才能夠把受體,透過了隨行而圓滿,這個概念已經有,正式去開始行的時候,它還是有它很細緻的種種條件,有了前面的這樣的心裡上的認識,以及心裡上的功夫,然後再下面配合行持的細則,這個彼此間都不能少。假如我們對這個基本的概念瞭解了,那個這個戒的真正的功效就起來。

我們昨天曾經翻了一下《廣論》,告訴我們對治,這個概念對我們是絕端重要的,儘管論上面短短的幾句話,實際上這是最重要的,談修行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概念,說如果說你不在心裡上面有這個認識,而且照著這個認識去行持的話,那這個道理再說,這是一個善根種子,你必須經過對治,這個對治不僅僅是懂得了一個道理,而且必須將懂的道理在內心上面去如理如量的,怎麼樣把它產生實際上的現行?換句話說心念起來的時候你很清楚,對這個境現在是什麼狀態,是無明還是瞭解了佛法跟他相應的正知見?拿這個概念來時時檢點自己,看的很清楚,這一念起來對著境,那還是在惑當中,這個所謂煩惱,這個煩惱,如果我們細說的話,說見煩惱、思煩惱十種相,而總說的是什麼狀態,那麼你瞭解怎麼樣去對治它,唯有這個辦法才能夠真正把它扭轉過來,淨化真正的重點在這裡,你不透過這個努力那沒有用。所以平常的時候,這心裡面所謂的根律儀或者什麼呀,它起心動念就是做這個,如果你有了這個努力以後,因為經常努力,所以說慢慢的把那個粗猛的煩惱降服了,所以這個時候才談定慧那才行,透過了這樣的說明,那麼我們認識了,所以才說戒一定是定慧之基,否則的話,這個理論上面就說不通,為什麼戒一定是定慧之因,好像有很多人並講究戒,他還不是照樣的得定,那現在我們瞭解了,原來這個戒本身純粹是個心裡功夫,粗猛你都沒辦法降服,你還談什麼細的呢?正因為如此,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有很多細緻的戒相,他不深入一樣的可以得定慧的根本原因在這裡,那麼前面呢,一直詳細的說明這個,現在有了這個,說真正去持犯的時候。

南山律在家備覽 53A

現在有了這個,說真正去持犯的時候,那麼這個裡邊戒有它很殊勝的特別的地方,怎麼樣才能夠把它完全持好?那麼這裡就要細別這個戒相,那麼同樣的基於這個理由,所以佛在世的時候也特別的曾經說過,說小小戒可捨,這一句話並不是告訴我們,我們叫捨這個不可以,前面已經說過,我們瞭解戒的無比的功德,我們能夠一心恭敬尊重那個,本身就是一個絕大的一種功德,那麼在現在這個時候,客觀的環境我們要瞭解,要想真的百分之百的做到它,實在有它實際上的困難,那麼那個時候,內心以很慚愧恭敬這樣的心情,把握住重點,這樣走上去,那原則上面不會錯到哪裡去了,所以在細說這個內涵之前,這一點我們應該瞭解,實際上前面這個說明,也就是我們真正剛開始行持的一個準則,或者說這個也就是略教戒的根本的內涵,諸惡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個是諸佛教!這個完全在淨化內心上頭,而這個淨化重要的就是對治煩惱,然後再一步一步的敘說,現在我們看文。

資持云:前明戒法但述功能,

這是說明,

次明戒體唯論業性,後明戒行略示攝修。   

這幾句戒法就是佛說的聖法,說這個法有什麼樣的作用呢?有什麼樣的功效呢?然後再說明這個戒體,戒體說叫業性的話,這個業就是我們造作了以後所產生的這樣的對我們將來的影響力量,那戒體是談這個,未得之前是生死輪迴之種,那麼得了以後是回出三界的種子,這個種子有了怎麼使它生現行呢?來要憑那個戒行!所以後面戒行略示攝修!把修行主要的同時也是簡單的這個原則告訴我們,再下面

若非辨相、則法體行三一無所曉。

那麼真正去行持的時候這個戒相如果不辨別的非常清楚的話,那前面這三樣東西還是等於沒有為什麼?

何以然耶?法無別法即相是法,體無別體總相為體,行無別行履相成行。

囉!就是這個,什麼法?那就是法相!所以這個法外面的行相有外面的法相,裡邊有裡邊的法相,就是我們隨便說一樣東西說這個桌子,說起來這張桌子說體相用,你們這個桌子的體,離得開那個行相嗎?所以我們現在看見那個方的長的,你把那個方的長的拿掉了,桌子的體也沒有了,所以你從他的質上面去看是體,從他的行相上面就是叫做相,是一件事情,或者你說明的時候這個桌子的體是用木頭做的,至少沒有錯,你這個桌子用鐵做的,可是不管木頭或鐵他有他的行相在,把這個拿走了這個桌子就沒有了,功效那個是,所以說上面可以放東西,你可以在上面做什麼?同樣的,這個相不在,這個體用也沒有,當這個體用在的時候,這個相一定在,就他的作用不同的角度去看是這樣,所以說現在這個法這個相,就是個法相,也就是體相,也就是說履相成行,照著這個行相去做,那就是所謂的這個行。   

是故學者於此一門,深須研考。

所以在這裡學的人要很認真的去研考,那前面一再的強調法體行,在這個地方的相也強調這個,真正說起來說來說去一句話→隨成一行四義整足!你要想做的好這四個哪一個地方都不能欠缺,因此講體的時候他也強調這個,在這個地方強調這個,每一個地方強調了,每一個地方辨別的很清楚,那麼這個認識就有究竟,然後去行持的時候,每一個地方很認真,這個行持就圓滿,這一點我們應該瞭解。

然相所在,唯指教詮,舉要示相不出列緣,緣雖多少不出心境,罪無自體,必假緣構,非境不起、非心不成。若曉此義類通一切皎如指掌,餘更如文!

那下面說這個相所在的,那是什麼?就是教告訴我們的,還是佛菩薩佛是原則,然後菩薩祖師把他細辨,不清楚的時候,經過了菩薩祖師銓述讓我們瞭解,那現在對整個的戒相的內涵,把它的綱要說出來,不外乎緣,這個緣我們現在的名詞來說就是條件,或者是形成他種種的各種的成分,就是這個,這張檯子,那麼是木頭、人工、油漆!然後木頭要長的、方的、短的、圓的,佛法當中說緣,不外乎形成功這一法的種種條件,就是部分,那麼這個緣哪!由於戒的不同,各個法的不同是有多少,如果說你把它歸納起來,也不外乎兩樣東西:心跟境。心對境的時候,所以說這個罪並沒有自己特別的一樣東西,而只是說那些因緣條件,而那些因緣條件當中,又不外這個心以及所對的境,所以說非境不起,非心不成,當心對境的時候來了,如果在這個內涵瞭解了,那麼拿他來推類,所有一切事情那就很明白,就像在手掌當中指給你看一樣,每一個人的眼前哪!其餘的細別的下面就告訴我們,這個是總說,有了這個那麼一門一門的細說。   

持犯中分為二門 ① 持犯總義 ② 持犯別相   

現在說那個持犯的時候,又分二部分,一個叫持犯總義,一個是持犯別相,上一次發給大家的補充資料呀!前面就是持犯總義當中的這份表,那麼這份表的反面,還有一個持犯方規,這個持犯方規列了七個,這個裡邊列了九條,這個持犯方規的七條呀!那是行事鈔上面解釋持犯的這個總義的時候來一一說明,這個是統論大綱,現在我們這張表上正面,那個持犯總義的這個九條呢。就是說明持犯的時候,必須從這個角度,你去認識、你去行持,所以現在說持犯的總義。   

持犯總義

資持云:『以總收別,由別總前後相照,持犯方明。』

拿總來總收那個個別,然後由個別再來闡明顯發,這個整體,那這二樣東西互相來相輔相成,那麼這個持犯就很清楚,現在這個不妨說一個簡單的比喻,譬如說我們現在造一個房子,整個的一張藍圖告訴你這個房子,你曉得了這個房子是這樣,然後那個房子分成功什麼?什麼是基礎?什麼是柱牆樑等等?然後門窗油漆每一個地方,這個房子整體你看清楚了,可是要把它做成功的話,必須個別個別,所以這個整體正是把那個個別通通統收起來,你就看清楚他這個全貌,反過來,用它的個別,一部一部份組成你所要的這個整體呀!一部一部就能夠如理如量的呈現組成。我們現在行持亦復如是,所以先說總的,這個從整體上面來說。

持犯義中分九章 ① 持犯名字 ② 持犯體狀 ③ 成就處所 ④ 辨犯優劣 ⑤ 方便趣果 ⑥ 闕緣不成 ⑦ 境想分別 ⑧ 別簡性重 ⑨ 廣斥愚教  

再說別的個別個別的怎麼樣去行?那麼持犯總義分成功九部分,這個表大家看一看那就瞭解,持犯名字、體相、成就處所、辨犯優劣、方便趣果、闕緣不成、境想分別、別簡性重、廣斥愚教!

那麼現在一條一條說下去,下面看90頁。當中持犯總義當中,

1.1 持犯名字

資持云:『名即名字,連綿為語,無勞強分。

這句話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只是說古代那些大德們,他寫文字是每一個地方呀!他都有它的特別,不會像我們現在後面的人,說無病呻吟,也就是像所謂科舉明清的時候是八股文,他說了半天,就是囉唆個文字遊戲,不一定有內涵的,古代的文是非常簡潔的,那麼因此要解釋的時候,往往一個字一個字的說明,為了避免這個概念,所以名字也不必去說它,下面才是真正重要的,

持犯兩名,並望受體違順為名,尋文可見。』

那麼持跟犯這兩個名字,都是從所受的願體上面來講,順所持的受體叫持,然後不順的那就是犯,這個持犯各分為二。   
二持 止持
作持
二犯 作犯
止犯
止持…………作犯
作持…………止犯

二持二犯!止持作持這個是持,反過來呢!二犯→作犯止犯,下面有一個止持!你該止的那個時候要止,如果你不止去作了叫作犯,反過來該作的你不作,那麼變成功止犯,彼此間互相有它的這樣的一個關係,現在我們看一看,它下面說:

俗眾所受五戒八戒,唯有止持作犯二義!

這個道理後面等一下會說。

《事鈔》云:『先解二持。言止持者,方便正念,護本所受,禁防身口,不造諸惡,目之曰止。止而無違,戒體光潔,順本所受,稱之曰持。持由止成,號止持戒。』

先說明二持,等一下再說二犯,那麼二持當中,止持,第一個就是告訴我們方便正念,現在對這個方便正念我們瞭解了,儘管瞭解了又提一下,前面是整體的告訴我們,所謂這個方便正念的內涵,它有非常深遠的內涵噢!平常我們總是說方便方便,正念正念現在瞭解了,當真正的方便正念提持在念頭上,換句話說,那個就是對治真正起現行的時候,所以那個時候是無,沒有罪可犯,這個方便要經過好好的學,努力這樣深學廣習,學了以後還要多多的練習,所以對我們來說要多聽聞,要多去研討要觀察要思惟,就是這樣才能夠真正得到它,真正得到它!否則的話文字而已,這個文字是一個遊戲,對我們來說只是一個種子,這個不能生現行的話那對不起不能滿所願,那麼有了這個才能保護根本所受的戒體,這個時候產生的功效呢!它能夠防止我們的身口,禁止它在種種境界上面生煩惱隨無明而去,於是就不造諸惡,所以叫做止禁止它,因為止才能夠無違,於是使本來所受的戒體呀!寂靜光明,這個是順本所受所以叫持,所以說持由止成所以叫做止持戒,那麼這個特別是說不造諸惡,它的根本意趣就是這裡,下面的解釋就容易。

《資持釋》云:初牒名。方下釋義、初釋止義。方便者起對治也、正念者離邪染也。

那就是把上面止持的意義,方下釋義方便正念等等,初釋止義方便者起對治也!噢!現在我們懂得了,正念者離邪染也!那麼現在這個正念一定是什麼?一定是經過正知見抉擇了以後以念力來維持它,所以才真正的能夠離邪染,否則的話你沒有經過正知見的抉擇的話對不起離邪可以,離染不一定,這個染要看什麼?粗中的染那一定離,細的染還是不一定,這個話怎麼講呢?就是說就算你得了定了,你在三界之內對不起這個還是輪迴生死的,所以從佛法的禁止來說的話,這裡還有問題,所以這個正念正知兩者我們要從這一個深一層的角度去看,從淺的地方去看你只要正念現起,這個念提起來的話那是粗中的邪染都沒有。

身口者且據七支,必通三業。止而下釋持義。持由下雙結。』  

那麼身口呢!且據七支實際上一定通三業,它雖然釋這個解釋,可是這個解釋你瞭解了以後,不解釋也可以,為什麼?方便正念去禁防身口,所以所防的是身口,能防的一定是個正念,是不是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定通三業,沒有意業你拿什麼東西防?既沒有能防,也沒有什麼所防可言,就是這樣,可是為了平常我們往往不瞭解這個特徵,說注重身口,所以祖師解釋的時候也說一下,現在我們從上面一路上來,瞭解是必通三業,止而下釋持義,持由下雙結!

現在瞭解了繼續看 

《事鈔》續云:『二明作持,策勤三業,修習戒行,有善起護,名之為作,持如前解。』

那麼下面告訴我們什麼叫作持?一個是止而成功,一個叫作來成功的,那麼作些什麼呢?策勤三業!策勵我們的身口,這個勤並不僅僅單單是世間勤勞的勤,這是佛法裡邊勤精進的勤,那麼佛法裡邊的勤精進跟世間的勤勞有什麼不同呢?佛法的勤精進一定說要在斷惡修善,這一件事情上頭勇悍,努力不怕一切艱難,盡自己的努力去作,這個才是勤精進,所以它的特性是努力去斷惡修善,假定說你沒有斷惡修善,你雖然很努力去作,對不起這個叫懈怠,因為你作了半天你這個壞事在增長惡事在減少,所以這個勤!我們要瞭解噢!這個一定要策勵自己的身心,這樣!所以說策勤三業,那麼現在這裡專門修習戒行,這個修是學,學而然後努力的不斷的去習,一般說修習就是一個,實際上還是有它的深淺程度的不同,於是這麼一來有善起護!這個都是說對治,因為這樣他內心當中有這樣的一種力量,能夠保護這個就叫做作!所以必須要透過這樣的造作,才能產生保護的作用,而這樣是隨順著根本所受,所以這樣叫作持,這個持的意思像前面一樣,那麼瞭解了這個下面資持的解釋很容易我們就念一下。 

《資持釋》云:『初句牒名。 策下釋義、初釋作義。 持下指略。三節同前。應以前文續之、但改止為作。』

跟前面一樣,就是把那個持改成作就行了。那麼現在持瞭解了,犯呢!看!

事鈔續云:『次釋二犯,言作犯者,內具三毒,我倒在懷,鼓動身口,違理造境,名之為作。作而有違汙本所受名之曰犯,犯由作成故曰作犯。』

先說一下名字,現在說解釋這個犯,那有二種犯,犯當中先說什麼叫作犯?現在說第一個呢!解釋,解釋他的內容,由下面來解釋他,作是什麼呢?說內心我們的裡邊哪!具足三毒,而這個三毒的根本在哪裡?在我倒!就是對於我們身心五蘊的和合體,他是一個虛假的緣起是一個空的,並沒有實質上的我在,現在我們由於無明所使,不認識他把他看顛倒了,而深深的在一直無始以來呀!跟我們的身心相續結持,執持在那裡,所以說我倒在懷!而他有一個力量,鼓動我們的身口,這個平常就是我們的心為這個所使,於是由他來策動使得我們的身口呀!造作種種違理的事情,平常我們的作是這樣,現在這個地方作犯的作就是這樣,由於這樣的行為造作所以違背了本所受,使本所受的願體又弄髒了,受的時候很好可是由於沒有認真去持,還隨順著這個錯誤的倒,然後興貪瞋癡,這樣是犯,而現在這樣的犯呀!由於造作而成所以叫作犯!那麼下面資持的解釋也是,還是念一下就可以。

《資持釋》云:『初牒名,內下釋義,初釋作義。初二句起業本也。鼓下所造業也。作而下釋犯義。犯由下結合。』

說根本是從哪裡來的?所以說內具三毒我倒在懷!所以平常我們看那個文很容易,實際上那個意義呢!現在大家瞭解,所以不經過論的仔細的說明就是不清楚,現在論上面那就是《廣論》上面共中士,說在仔細修習集諦的時候,一一說明為什麼我們要去學習這個集諦?然後集!真正招感生死主要的惑、業,那麼為什麼以惑為主?而惑生起的狀態是怎麼樣的?總相如何?別相如何?次第如何?然後還有生起的因緣如何?這個如果不瞭解,儘管你文字上面說,我倒在懷內具三毒,說的很好,可是對不起,就是不瞭解,既然不瞭解,你能對治?所以這是我們很多人都會共同有的感覺,像我以前一樣剛開始學了,理路清楚了,清楚了以後,又一點派不上用場,一直到後來慢慢的遇見了師長,他當時也並沒有跟我說,只是有的時候偶然說,我一想,我又未嘗不用功,為什麼弄了半天始終派不上用場呢?那後來才知道,喔,原來根本在這裡呀!所以經論上面,尤其是蕅益大師,特別告訴我們「未會先會」,這個真正可憐,我們並不是有意「未會先會」噢!但是實際上,你沒有遇見真正的善知識之前,絕對無法避免,你以為懂了?對不起!問題就是在,而實際上為什麼要這麼強調善知識呢?那麼多經論你從哪裡看?就算你能夠看,說實在的,看也看不懂,看懂了以後,也不曉得重點從哪裡下手。實際上這個裡邊的的確確,有它每一個地方每一個地方不同,以我來說,我也只是知道一點粗枝大葉,只是如此而已,真正行持的時候,他這個裡邊還有很多細緻的這個訣竅,那都是前人的經驗,都是前人的經驗。   

所以我記得在《廣論》上面幾個大祖師,曾經有過這麼幾句話,我一下記不住了,是普窮瓦?不曉得哪一個?他們幾個師兄弟,當時的很多,當然以我們現在來說,或者師兄弟或者師叔的子輩,有一次他就送師兄弟當中的一個,他就說,哎呀,我真恭喜你呀!你能夠遇見像我們老師這樣的一個大善知識,你只要好好的跟著他,不必我們去看哪,說不勞呀,對這個,看那個紅紅的,這個他們當時的土話,他們這個很多的解釋呀,大概所寫的字,不曉得字用紅的什麼解釋?然後呢,也是不勞呀,這個文字很有意思,看起來,就是說你不必再去羨慕他們,隨涎他們,羨慕隨涎他就是什麼?不必再為這件事情流口水,我當時看的時候,我就想不通,怎麼流口水?後來瞭解了,就是說你只要真正的能夠跟到善知識,他就告訴你:你不必羨慕人家,他能夠輕輕巧巧的告訴你,你就能夠把最中心的問題都能夠把握得住,所以在這個止、作兩者之間我順便一提,我們應該從哪裡認識、進去、下手?那麼再下面看91頁,91頁叫止犯

《事鈔》續云:『言止犯者。 良以癡心怠慢、行違本受、於勝業厭不修學、故名為止。止而有違、反彼受願、故名為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