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約三業明四行
現在我們就看一看這是什麼?這個三業那就是我們現在的身口意,看文95頁。
《事鈔》云:『後三業明成就,身二持者,離殺等過,名身止持,受食食等,名身作持,口二持者,離口四過名止,知淨語等名作,身口各二犯反上應知。』
這個解釋一下。那麼現在我們從身口意的三業來看那個四行,四行就是止持作持止犯作犯。身二持!什麼是身二持呢?身離開殺等,殺等就是殺盜婬,所以我們用等字來該,那麼這個身都禁止自己,所以這是止持,除了這個以外受食食等!這個只有道眾,換句話說,出家眾,這個在家並沒有這一點,這個叫做作持,換句話說,出家眾有很多事情一定要經過如法。譬如說,就算你們在家居士,有的受了八關齋戒,受了八關齋戒,不是八關齋戒的戒本上面說,下午什麼時候可以吃的,有的時候果汁什麼等等,我那一次已經跟大家說了,不是受了八關齋戒可以吃噢,有緣可以開,開的時候還要作淨,所以這個時候,一定還要到那個懂的如理如法的法師前面,這個不見男女眾,他告訴你有作一個法,這個叫做作持,這個要清楚。譬如說你有病開緣,他同樣的要告訴你說,說這個內涵呀,文我不細說,內涵大致是如此,說今天我有什麼病因緣,現在這個就是專門來看這個病的藥,現在我從你大德邊受這個藥,這個就是作法,要經過了這樣作,這個叫作持,所以它有它非常嚴密的內涵哪!不是說,下午可以吃,大家清楚不清楚?那這個上面告訴我們,那麼至於說出家的同道,那更應該注意,更應該注意,真正有心要想資持佛法的,那更是特別重要,上面那個說受食食等,那麼叫作身作持,這個身二持。
口二持呢,離口四過名止,這個四過就是妄語惡口離間,離間或者叫兩舌,綺語,這個是口四過,這個是止持,知淨語等名作持,那個就是說凡是剛才作淨的這個語言文字怎麼說法,這個叫做作持,反過來身口各二犯,反過來跟前面兩個持相反,那就是二犯,下面瞭解了這個,《資持》的解釋就很容易了。
《資持釋》云:『初明身口業中二、初明二持。 次明二犯。
上面就是告訴我們,身口業當中這個說明二持二犯,加起來是四行嘛!
言反上者,行殺盜等名身作犯、不受食名身止犯,為口四過,名口作犯、不作淨語名口止犯。並略舉事配、餘者例說。』
反上就是跟上面反過來,說行殺盜等這個容易持,不受食等名身止犯,那個就是這個出家的同道們才用的上,這個有它的特別的,不過這一點我們現在極大部份的道眾可能也不太清楚,關於這一部份,慢慢的慢慢的有機會再細說,在這個《在家備覽》當中,我想大體來說不去說它,那麼口四過呢叫作犯,如果不作淨語等,那就口止犯,這一部份在家居士有的時候用的上的,我剛才說,特別你受了這個八關齋戒,那麼遇到特別的因緣,就是開的時候,這個開不是說,遇見了我就去做,這個一定要做一個法,那麼這個做法究竟怎麼做?那是出家法師的事情,碰到了你到那時候就要去求那個出家法師,這一點你們自己諸位知道了那就可以。下面有一行小字,
於制教中、俗眾唯有止持作犯。
在這個制教當中,換句話說,在這個律當中,在家居士們只有止持跟作犯,
其作持止犯、依原文具錄而示四行、應知受食淨語等事與俗眾無涉。
喔!弘一大師也告訴我們了,說這個地方所以這樣的話,那只是依照著原文通通寫出來,告訴我們這件事情是這個內涵,說這個受食作淨等等的話,跟在家人沒關係,實際上我剛才說的多多少少還是有一點關係,弘一大師真了不起,它後面真正跟在家人沒關係的很多地方他文字稍有修改,譬如後面犯罪的時候,這個出家眾的把那個篇聚的名相都立的清清楚楚,那麼在這個地方呢!他把那個名字改了,犯一個上罪中罪下罪,然後重中罪,然後把這個重罪當中又分重輕之分,這個時候你們回過頭來看出家的篇聚當中,就很清楚很明白,在這個地方所以特別錄的話,也就是說真正要如理行持的時候,那像剛才我告訴大家的八關齋戒,這一種作法你也應該瞭解,有了這個常識到時候你去作的時候呀!你才能夠一日一夜產生無比的功德。
事鈔續云:『單意業中、不成持犯。 若動身口思、亦成持犯。』
這裡來了!說先看一下下面解釋
《資持釋》云:『二明單意業中,意至身口名身口業,未至身口則名單意。初判不成。
若下次明通成,籌度所為事,名身口思。雖未動相,即屬身口,不妨上文。』
這個裡邊,由於三宗分別,這個我們要瞭解,還有個人持犯的內涵,上下限的不同,這是我們應該瞭解,內心的防護來說應該從嚴,但是對一般的判或者對大眾來說盡量能夠放寬,這個是一般來說,實際上聖人制這個也有它的原因,現在把文先解釋一下。現在其次呀,單單從意業當中來說明,前面是身口二個已經說了,這個意,單單的意業不成為持犯,那麼要到什麼呢?這個意要到身口,動了身口那才算,不到身口的這個時候這個叫作單意,這個裡邊初判,先說是不成,若下呢!嘿!來了,這個若下次明通成!再下面的話就算意業它也成,要什麼情況之下?「籌度所為事名身口思」,雖然你身口沒有動,可是你腦筋裡面想嗯!這個事情該怎麼辦?這件事情,實際上這樣去動腦筋的時候,那個時候叫做「身口思」,這個雖然是意可是這個思心所叫做身口思,「雖未動相即屬身口」,雖然沒有動身口,已經屬於動身口之思,那麼那個時候就也成持犯,就這樣。
這個前面在戒法當中曾經說過,說小乘當中實法宗一定說動了身口才犯,心不算。但是小乘當中假名宗就不是,這個「瞥爾一念」不算,重緣再思就算犯,那麼平常我們這個瞥爾一念究竟怎麼樣?很難分的清楚,在這裡這個行相我在這裡可以解釋,就是說腦筋當中忽然一念起來了,又糊里糊塗就過去了這個不算,起來了以後你心裡緊跟著就來了,一看看見這個人也許你就很討厭他,看見了一下那就是說事情過去掉了,這個並沒有,如果你看見了以後心裡想這個傢伙!我就討厭這個人,然後心裡面就想嗯!我怎麼辦?就要去對付他,那時儘管你還是作你的事情,對不起你已經犯了,這個前面只是告訴我們說重緣!就是說你一念起來了以後下面緊跟著來,現在呢!更細,下面這個念頭說我要怎麼去對付他,是不是這個一定從身口的上面去?那個時候犯了。
然後最後進入大乘裡邊的話,那就瞥爾一念,對不起,那就出了毛病了,不過那個時候怎麼辦呢?你趕快懺悔。所以下面緊跟著一念,說這個瞥爾一念為什麼犯?其實你現在瞭解了我們圓教一宗的話,瞥爾一念也犯了,犯了什麼?犯了止犯。什麼話?你是不是應該受了以後要去隨來滿這個受的體呀?對!那這個隨怎麼辦呢?你一直要作意去對治,然後作意對治要正念去維持,是不是這樣呀?假定你做不到,這個是不是止犯?對呀!現在你這一念,如果說真正的在正念正知上面,會不會出來呀?不應該出來呀!是不是犯了止犯了呀?所以你從深遠的地方去看都很清楚,在這個地方我們瞭解了,說如果不作意對治都算犯,清楚吧!
所以瞭解了這個我們才回過頭來看,祖師說「常爾一心」之訓,「違皆制犯」。現在才懂,否則的話我們看是要「常爾一心」,啊,覺得道理是很懂,以我來說道理很懂,可是「常爾一心」怎麼弄也弄不來,現在雖然弄不好,可是理路很清楚。同樣的這個道理,才曉得為什麼念佛的時候也必定要全部的精神擺在那裡,這個娑婆世界是一無可取,我只有到極樂世界去,那個時候雖然在戒上面你容或有很多漏洞,可是你一定能夠往生,原因還在這裡都在業上面講,同樣的參禪,你全部的精神灌注在什麼是你名上頭本來面目?看它一個「狗子還有佛性也無?」什麼呀?吃飯你也看著這個,睡覺也看著這一個,就是這個情況,是不是你的心,全部在對治上頭?那個時候是這樣,它本質上面是止犯,他沒有犯,其他的很多行相上面,小小的地方是有一點錯誤,這個業本身你絕對正確,所以持戒,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瞭解呀,清楚不清楚?所以說要這樣的瞭解,然後你行相上面每一個地方觀察得很清楚,那就對。在這裡就是一個一個地方告訴我們了,所以這個地方瞭解了才回過頭去,本章裡邊的所說的是什麼?成就處所!現在懂了吧?啊,成就你的持,在這個地方成的,成就你的犯,在這個地方成的,所以這個裡邊法相是非常的嚴密,這個法相不是我們學文字的法相,就是起心動念,任何一法起來的時候,你看得很清楚,啊,這是什麼?這個才是真正的法相呀!
現在我們繼續看下去,
《資持》云:『律制身口思者,謂計度身口所作事故,此心粗者判屬身口。』
來了,律當中制的身口思,就是計度我們身口要造的事情,就是剛才說動身口思那就對,這個心一出那就是已經說是「判屬身口」,所以前面叫重緣思犯,現在這裡叫動身口思。然後在唯識上面也是告訴我們這個思心所有三種,審慮思、動發思,還有一個什麼?對!審慮、決定、動發,審慮的時候實際上呢,剛一念沒有,審慮的時候你去想這件事情,審慮了以後決定,實際上,對不起,在這個唯識上面,審慮決定兩個都在這兒,已經動了腦筋,然後動發是完全行之於身口了,清楚不清楚?這個法相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認識它,後面這一行文就是告訴我們前面這個重緣,我們不妨去讀它一讀吧!
《戒疏》中釋此科義有兩解、一約身口思釋、二約重緣釋。事鈔撰述先成、止有初解。故事鈔言戒相時、每唯舉身口者、即依此釋也。逮後撰戒疏時、乃列兩釋。其第二釋、如下段記文所引。
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實際上呢,我們的道宣律祖闡釋《行事鈔》的時候,好像在他30幾歲,那麼這個後面說這個戒疏,這個上面是什麼?一個是《行事鈔》,一個是《業疏》,一個是《戒疏》,那麼最早先註的疏是《行事鈔》,那個時候就解釋它,以後後來再寫這個《戒疏》,再寫《隨機羯磨疏》,那個都在後頭,所以這兩個當中,有的時候解釋不一樣的差別在此,那對我們沒什麼太大的關係,所以弘一大師就把前後的很多重要的都把它,我們相關的那一部份都一起舉出來,立在這個地方,今天就到這個地方,那麼現在我們一起迴向,迴向完了以後下面還有幾個問題。
請翻開《南山律在家備覽》95頁,這一段是成就處所,這個持犯先說名字,說了名字這個名字的內容,主要的,那麼這個大體瞭解了,怎麼樣才成持犯的這個處所?現在我們瞭解最主要的說,在這個三心四行當中,怎麼樣的交叉產生持犯?這個瞭解了,然後下面還要辨犯優劣,它每一個每一個有它層層深入的意義,現在是成就處所,約三業明四行,從身口意這三方面來看我們的止作二持二犯的意義,那麼作對了就是持,作錯了就犯,實際上這個裡邊作不對就是錯就是犯,那這一條路想辦法去作對它,現在看95頁倒數L.6,那昨天已經簡單的說單意業中不成持犯,到什麼輕況之下?繼續看
資持云:『若準戒疏,上是初解,後復解云:獨頭心念,忽起緣非,不名為犯,重緣向念,可得思覺,而不制約,即入犯科,又云:任情兩取,後為正義。』
有一個小字
順今宗故。
上面是《行事鈔》上解釋,單意不犯的判定,那麼然後說要動身口思,現在進一步準戒疏,以戒疏來看上面《行事鈔》是先,初解,這個《戒疏》就是《四分律含註戒本疏》,那這兩部都是道宣律祖的精華著作,不過年代大概差了13到15年,戒疏在後,這個詳細的我記不住,所以換句話說,越到後來,他那個純熟是越圓滿,越圓滿越周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