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備覽 頁/行 P96-LL1 ~ P99-L12 手抄 頁/行 7 冊 P230-L1 ~ P256-L14 音檔 起訖 55A_1325~55B_2725 |
南山律在家備覽 55B毒從我生,我即妄計,即斯妄計是業之本,故名妄業。 那這個三毒從什麼地方來的?從我!那我又是怎麼來的?由於錯誤不認識事情的真相,於是就虛妄的計執有這個東西,因為有了這個妄執於是種種問題生起來了,這個是造業的根本,那麼現在我們就很清楚了,現在我們就很清楚了,在這個地方我們就重提一下,論上面業的起源,平常儘管學了論以後我們覺得業的起源瞭解了,那這個時候有一點我要再提一下,我們到現在為止比起以前來,理論上面是更進一步清楚,而且理論上面找到它的根本,可是這個理論是書本上頭的,菩薩祖師的,我們還要認真的深入的去仔細的去思惟觀察抉擇,這個時候才真正能夠體驗到,那有了這個體驗你要能夠善巧去利用,那個時候就能夠正式去對治,那這個我們下面再看文,由於這樣所以這個業也叫妄業,那麼下面特別的引經來證成。 經云: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諦求妄本畢竟無依, 所有的業障!這個都像海一樣,這個海!古來人的概念就是說無窮無盡的,而不管多少無窮無盡的業,說來說去都從這個妄想,那麼你認真的去求,這個妄想的根本,那根本沒有,它根本就沒有什麼可依靠的,它本來就是沒有嘛!就因為你不瞭解,所以才變得無中生有嘛!所以叫無明,所以它是畢竟無依, 但是一心隨緣不覺, 說來說去都是什麼?自己一念覺心。這個覺心有隨緣之能,所以當你一但迷惑不瞭解的時候,它就會生起, 以不覺故硜然計我。 因為不瞭解,這個不瞭解我們稱它為無明,一念不覺然後那麼生三細,就是起信論上面說的所謂,現在我們先不去管它,於是這麼一來硬是從無當中生起有東西來,那麼這個初一念生起來,那就是我的這個執著, 由我起毒。因毒生業。 因為我!對於我這個自然貪著,對非我的話自然就有個排拒或者是慢,當這個非我來障礙我就生瞋,種種這個煩惱生起來了,由於這個煩惱生就造業, 業成感果、果全是苦、苦即生死、流浪出沒、 那麼這個苦就是生死輪迴之苦,永遠流浪頭出頭沒, 造受更資、如是億劫莫知所止。 於是造了這個然後去受,受的時候又造,造了以後再受,互相更相資助輾轉增上,從此以後永遠頭出頭沒,永無休止!也不曉得怎麼辦? 從本至末、就果推因、少識妄源、粗知苦本。 那麼前面說的從本末之間,這個彼此怎麼樣從因找到果?很少認識這個妄的淵源,也不瞭解這個苦的根本,所以這個粗知的話,也可以說“叵知”,根本不知道, 諸賢覽此、豈不自思。悲夫。 諸賢那就是說阻止我們,祖師對於學者諸位的確是,我們現在還談不到聖,可是的確有意效學聖人,雖然是個凡夫,可是比凡夫強,所以師長祖師告訴我們,諸賢,好好學的人哪!在此豈不應該好好的思惟觀察呢? 此下指廣、請尋後篇、不復煩引。』 下面就詳細的,要詳細的瞭解呢,這自己去找,這裡不煩引了。下面繼續下去在98頁, 事鈔續云:今略述起罪必約三性而生,受報淺深並由意業為本。 這個文也在這兒解釋一下,那麼現在簡略的說一說這個起罪,生起一切的罪呀!一定從三性!善惡無記當中而生起的,那麼有了業然後,就為它感的報,至於說受報的時候深淺,這個根本在哪裡?還在看那個意業!這個最重要,這一點我想我們都瞭解,同樣作一件事情,善也是惡也是,這個事情的行相一樣,但是由於意念不同,結果是天差地遠,這是我們想人人都知道,人人都知道的,因此在繼續說下去之前,我們不妨想一想,我們現在這裡談修行,然後有很多人馬馬虎虎也不去說他,有很多人用了很大的勁,很努力!但是經論上面怎麼告訴我們哪?嘿!他說你感苦樂的報,這個深淺不從事項上面去看,而是從你的心識上面來談,作了壞事固然要看心識,做好事一樣,所以處處地方告訴我們,我們修行而不瞭解我們內心的意相,不瞭解這個真實的狀態,然後茫茫然去修的話,這實在是呀!修對了那也是吃盡了千辛萬苦,人家說事倍功半,那我現在感覺得事萬呀!這個萬萬倍的這個事努力,然後產生的效果那簡直少的不能再少,所以論修行它一定強調正知見,正見見什麼?就是見到那這個真正的內涵,那所有的內涵一定包括身口等等,然後重心何在!現在犯亦是如此。 故明了論解云:破戒得罪輕重不定。 那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破了戒同樣的作了一件事情,輕重不一樣, 有重心破輕戒得罪重。 說有的時候這個戒是個輕戒,但是心如果重的話,戒雖然是輕得到的罪就是很重,那麼哪些呢?下面 無慚羞心、作無畏難。 這是第一種, 或由見起、謂無因果。 這是另外一種, 或由不信生、謂非佛制此戒、 這是又一種, 或不信破此戒得此報。或由疑生、為定佛制為非佛制、為定得報不定得報。 是這一類, 若由如此心破、得罪便重。 這個說一說,什麼是破了輕戒但是重心,那就是說沒有慚愧羞恥之心,作了不怕他將來會感將來真正的苦果的果報,不怕!所以平常我們這個犯一罪,這個律當中犯一個最小的小罪呀!將來要嘛不受戒,受了戒以後,犯了一個最小的小罪,那個墮落到地獄當中九百萬年,啊,那叫我們害怕的不得了,實際上它這個裡邊它有一個,我們不論心就是這麼說,如果論心的話,這個律上面說的很清楚,他說:如果你以無慚愧心,自己又輕慢心,不在乎,受了戒以後,然後覺得這個沒什麼關係啦!不會這麼麻煩啦!人家何嘗不然,譬如說我們這一類心,以這類心,哪怕犯一個最小的小罪,律上面有一個特別的名字,我想諸位出家的同道都是知道的,那個時候犯了這個最小的罪,相當於人間九百萬年,也並不是說我們任意犯一個不是噢!有的時候你戰戰競競認真的努力,犯的豈止這個嘿!他也不墮落,就是這樣你不察覺到,有的時候,你察覺到了,你感覺的,哎呀,我怎麼犯呢呢!真正的自性懺是這一個,並不一定是說,哎呀,我犯了,對人家說一說,那內心當中覺得,嘿,怎麼可以呀!就是這樣,所以說起來的話,真正講起來並不難,就是你後面的一念一追,就把九百萬年的罪就消失掉了,是我們很多修行人哪,說起來真可憐!這麼輕而易舉,能夠消大罪的不去學,還說修行,想起來我當年也作這個事情,現在越想越覺得真是可笑。所以這個我昨天談起了說啊,佛說了你幾萬劫你還弄不好,我現在想想,我們大概通常都是這種狀態,最主要的就是什麼?就是前面說的癡心怠慢!根本說起來最嚴重的,那麼第一個作完了以後,就是說無慚愧羞恥,如果自己戰戰競競的心裡覺得,哎呀,我不行呀!然後作了以後,隨時這個能夠誠惶誠恐的,那個情況就不一樣。 下面第二個由見起!這個就是個邪見,說這個謂無因果,這個都是外道,實際上我們這些同道當中有沒有?也有!還是有!有的時候往往在很多的地方,就是這種我們通常稱為惡友惡知識,這個真正最可怕的就是莫過於這一類,或者由不信,生謂非佛制此戒!就是這樣,那更是糟糕,非常糟糕,或不信破此戒得此報!這個現在就是更普遍,或由疑生說為定佛制呀!為非佛制呀!為定得報呀!不定得報呀!通常我們說疑是不是佛制的還少,疑定不定得報的這個就很多了,我們說會嗎?好像經上面說,大家都這麼說,應該不會吧!就是這種心情,實際上這個對我們是最大的傷害,若由如此心,破得罪便重!所以說哪怕一個小罪就要到地獄裡邊去,受九百萬年之罪,看起來最小的小罪,那麼說 若不由如此心,偶爾破戒,重翻成輕。』 如果不是這樣偶然,他也沒細說,換句話說,實際上你呀!經常在慚愧當中,我們現在不必就這麼偶然這兩個字看,不要單單看偶然看看假定你無慚恥的反面那是什麼?是不是有慚愧?想想當一個人有慚愧是有什麼心情?這個一檢查自己的內心就很清楚,平常我們很容易看別人錯,當你真正慚愧的時候為什麼會慚愧呀?看見自己混身不是你還會看別人嗎?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曉得了,如果看別人的話,對不起!他一定是沒有慚愧,有慚愧的時候他就不會看別人,看見自己就是…這樣。這個先不必細說,還有呢,見等等,現在這個見是因果,這個因果的概念很清楚,而這個因果一定從起心動念上面,這個起心動念,如果現在想,哎唷,我現在出了家了,披了這件衣服,人家那個在家居士們省吃儉用,送到這個地方來,我現在吃了這個東西又不證道果,還在那兒跟人家是非好惡,為了一點小事跟人家爭長短,這個可以嗎?囉!就是如果我真正的這個有見,因果的正見現起的時候,是不是心裡面常常想這些事情呀?那這個心情就完全不一樣了,而小小的利害,就算煩惱重生起來,過了一下,唉,我跑到這個地方來,就要解決這個問題,現在跟著那個煩惱去轉了,那還在那兒談這個問題,就是這樣!這些事情你把前面所說的,每一項仔細檢查一下,那時候就瞭解所有的偶然破戒是什麼狀態?如果你不檢查的話我們還是總覺得我們也只是偶然破戒啦!真正去檢查的話那我們是偶然不破戒,這個至少我在感覺是這樣,否則通常一般情況之下,實在說偶然破戒兩個字很不容易噢!那個時候雖然重罪那翻成輕,實際上至於說那些輕什麼等等的話,就算你沒有執行它也不會很嚴重,這個實際上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的,不過這種話,我說的不很嚴重,大家注意噢!那個是你真正的心裡面戰戰競競在這個上頭,所以這個戒律上面告訴我們,叫可學迷,不可學迷,什麼叫不可學迷?就是你一但戰戰競競在這個地方,可是偶然的確我們有迷妄的時候,或者是對著這個煩惱,忽然這一下的時候,對!又犯了,這個不是學的做得到的事情,任何一個人所以叫做不可學迷,這種情況是偶然犯,這個不可學迷通常都開的,開緣沒有犯,所以這個經論上面說的非常清楚非常清楚,這個開遮持犯我們必須要認識,那個時候你對了境以後一檢查自己曉得嘿!到底是什麼?否則的話叫可學迷,癡心怠慢就是可學迷,像前面這個,你不好好的去學,然後境界來的時候你又不認識說它,這個叫更重增無知罪,除了你的根本戒還要罪加一等,儘管對境的時候兩個一樣,可是這個結果是完全天差地遠,這是我們應該瞭解的。 下面《資持》就解釋這一段話,我們再去看一下,譬如上面沒有說清楚的到資持裡邊重說一說, 《資持釋》云:次正敘輕重又分二, 那麼前面先說一下,這個業的特性,然後業以後分它的輕重, 初示犯報分齊。 這個犯了報的這個期限,這兩樣當中一個是輕罪,重心重罪!就是這個意思告訴我們,那麼 上二句明犯從心起示因差也, 因為這個犯從心,所以這個心因不同這個結果也不一樣, 下二句明報約心分示果異也。 下面就是說無慚作無畏難等等, 三性者性即心體。心雖萬狀、論體唯三、 心是各式各樣的,從一個角度去看可以納入三類,哪三類?這個一是無記, 二是有記,一號無記。然據善心應受福報,由心愚癡,損境義一, 然據善心應受福報!本來善心的話那應該受福報,那上面怎麼說起罪有三性呢?這個約三性的話,善惡無記善心豈不是也要受嗎?它現在說明,說善心應該受福報,但是雖然善心有愚癡,心是善的可是你不懂得道理,對了境界一樣產生損害,所以這個時候同樣的還是犯了罪,這一點就是癡心,這個止犯的毛病,如果再加上怠慢的話那更糟糕,怠慢的話那已經不是善心了,那麼下面說這個癡心當中的無知,不是癡心噢!癡心當中這個癡的深細要辨別,下面一頁, 業道制教二俱有犯, 在這種善心而不瞭解內涵於是造成境界上的損害,這個還是犯,那麼在這種犯的情況之下,那不管是以化教來說的業,以制教來說判的罪都有都犯,不過 但業有少輕制還依教。 這個業稍微輕一點,制還依教!不過制教來說律來的說的話那不管,你的這個性罪究竟怎麼樣?不管!你的行跟他相應不相應, 意業謂能造之主,總上三性,但性據始起業取已成。 這個比較容易,上面什麼叫性據始起業取已成呢?最前面那個事鈔第一句話當中由意業為本嗎?所以意業兩個,這個地方說但性據始起業取已成,通常我們說善惡善惡,善惡這個業性來說那是剛剛開始,那麼造業的話就根據這個善惡的心,造成的業這兩個是根本不同之處,故下!那就是說故明瞭論說得戒有輕重不定, 故下引文顯相、上二句通示。 引那個明瞭論的文來說明, 有下別釋, 有下,那就是有重心破戒重等等,別釋,個別的解釋,那個別的解釋前面已經說過了,我們把這個文看一看, 前明制輕業重為三、初標。二無下列相為四。初二句無慚心、無畏難者釋無慚相。次二句邪見心,或下四句不信心又二,一不信聖教、二不信果報,或疑下五句疑惑心,同上二種。三若由下結示。 次若不下明制重業輕。反上四心可解。』 「前明制輕業重」分為三部份,說「初標」。先標示「以重心破輕戒得罪重」這句話。「二無下」,就是無慚羞心作無畏難等等,說明它的行相,一共分四句,「初二句無慚心無畏難者」,是說明「無慚愧相」,「次二句邪見心」,「或下四句不信心又二」,不信又分二部份,「一不信聖教,二不信果報,或疑下五句疑惑心,同上二種」,這個上面說過就容易了。最後「三若由下結示」,就是「若不由如此心,偶爾破戒,重翻成輕」。就是結論告訴我們,「次若不下」,喔,我說錯了,若下的話,這個上面結示是說,若由如此心得罪便重!這個若下的結示是這一個,最後那個若不由此心偶然破戒,重翻成輕的話就是最後,「次若不下明制重業輕」,那麼這個就是「反上四心可解」。
剛才我已經說明,後面有一個表,我們把那個表看一下。這個制輕業重,制罪當中這個罪輕,但是業比較重,因為為什麼?無慚心、邪見心、不信心、疑惑心!不信心當中,不信聖教,不信因果,疑惑當中,疑聖教,疑果報;反過來制重業輕,這個制教當中雖然重,但是這個業輕,業輕就是感得的苦樂就比較小,那怎麼辦?無慚變成有慚,這個邪見心變成無邪見,無邪見就是正見,上面不信心就是有信心,信聖教信果報,無疑惑心,前面是對聖教說,嘿,這是聖人說的嗎?有這樣的果報嗎?現在是一點沒有疑惑,那這種情況通常是產生什麼?通常就是犯了心裡想,哎呀,我是個凡夫,煩惱太重了,我要好好努力呀!不要馬虎呀!他心裡面就經常會這樣,可是雖然經常這樣,因為無始以來這個煩惱很重,一個不小心,有的時候會跟著煩惱轉,有的時候錯了,那麼這種就算犯重,這個業也比較輕,就是這樣這是我們應該瞭解,這個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現在我們一般通常都是什麼?通常這種輕慢無慚愧心,裡邊既然如此,外面的環境大家看看,大家都是這樣嘛!大家都是這樣,那我我我難道還特別嗎?好像這樣,正因為如此所以佛就說了,現在這個世界下地獄呀!墮落的人是不得了的多,真正能夠不失人身的是少的又少,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我們看見好像大家都是這樣,結果大家都是這樣佛說的很清楚,大家都地獄,我現在心裡想想,因為我也信的過佛語,所以不管大家怎麼樣?我就是不這樣做,這個大家要清楚,其實像這種事情呀!不但是佛法當中,世間你去找的話也到處都是,沒有一個事情不是,眼前我們在迷惑當中,我們並不知道,自己的迷惑就是不知道,不過如果我們已經看看這個世間,學術上面科學上面已經成就的這種過失到處都是,大家說的這句話,這個實在是一個最害人的事情。但是我們哪,人間就是這樣,大家說這樣你就這樣,以前大家都說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大家就這個樣。有人告訴我們喔,這個天實際上沒有圓方,這個地是圓的,這個一個大科學家,伽利略的故事,我想大家都曉得這個故事。嘿!對不起,告訴他你非改不可,你不改的話,就把你的命就拿掉,他最後沒辦法屈服,他最後老年的時候,那個眼睛就被人家弄瞎還是這樣,佛經當中所以有這個故事呀,大家都是瘋子的時候,你最好不要一個人獨行,再不然你改快逃走,要不然被人關在瘋人院裡一定是你,就是這樣,我想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這一點大家要曉得。 所以修行人哪,像我們這種人,人家看起來你們都是怪人,最好!我就是個怪人,也不必去跟他辯,然後我們出了家以後,跑到這個圈子裡,你將來一步一步走上去,你會發現到處都會遭遇到同樣這種情況,所以這個佛法一定是以正知見,你把握的住自己那不管,而這個正知見以理智的抉擇,這一點說起來是很容易,但作起來並不難,那作起來是並不容易,你認真作你並不難,這也是最後的一句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