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3 結示傷歎
這個是約三性辨犯當中最後一項,第一項明業的起源,第二項約三性示相,那麼約三性示相說完了,現在第三個結示傷歎,這個結論,這個結論告訴我們同樣的,同時還說一個感嘆,
《事鈔》云:『然則業苦綿積,生報莫窮,虛縱身口,汙染塵境,即無三善可附,唯加三惡苦輪,以此經生,可為歎息。』
《行事鈔》上面告訴我們這是一個結論,也可以說祖師的傷歎,也可以說對我們的警策,所以要曉得造了業一定會感苦報,當那個苦的果報現起的話,我們對它一定有不認識起迷再造業,於是輾轉增上所以說生報莫窮!永無窮盡,所以現在我們假定不瞭解這個道理,縱然得到了這個無比難得的人身,還是白白的把他浪費掉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是虛縱身口,那真是可惜呀!真是可惜!所以現在有的時候我出去跑跑跑跑,有的時候只是想哎呀!現在到那個城裡去看那個螞蟻窩這是一種,還有一種跑的過去我就覺得這些都是我們的善知識,你說這些人腦筋不好嗎?聰明到絕頂就無中生有,平地高樓,可是結果呢,虛縱身口!就把三界之內最珍貴的腦筋呀,就作這種事情,虛縱的話,還不至於把自己送下地獄呀!忙了半天,現生是緊張的要命,哎呀,苦不堪言!將來受苦無窮,豈止虛縱而已,譬如這個儒家也說,你這樣去作,不但浪費,而且後面還有患害呀!現在我們就是這個狀態,為什麼?因為我們現在這樣去,不但浪費了身口,而且浪費身口是汙染塵境,這個時候沒有好的可以增長,只有什麼?三惡!種種善惡,只要造了這個三惡的話,永遠在這個生死的苦論當中轉,以這樣的情況來輕輕的放縱,把一生虛度的話,那真是值得我們感歎叫冤,這種是對我們最大的一個努力。
說到這裡,我就想起古代祖師們的典型的例子,玄奘大師年輕的時候,他的師長跟他講,不曉得是父親,還是他的哥哥,我一下記不住了,講說學這個儒家,那個時候念儒家的書,說不曉得說到孝經還是什麼,然後這個學生一聽見了避席,馬上就站起來,那玄奘大師一聽到那個地方,馬上坐到那個地方,一下就站起來,就是這樣,換句話說,那個古來人哪,那個師生之間應對的時候,非常恭敬,一下聽見了,恭敬馬上站起來,然後這個玄奘大師一聽見了,那個時候很小噢,他馬上站起來,那個時候他的父親就,嘿,感覺到這個小孩子將來不簡單,換句話說,這都是什麼?他宿生已經積累了多生多劫的這種善習氣,我當時聽見了覺得,很讚嘆!現在回想豈止是讚嘆,回想自己的話,有的時候會覺得,哎呀,我太差!說實際上我,差不差?我是差!可是以後我曉得,如果單單想到我太差的話,這個不靈光,下面還加上一句我太差,那麼怎麼辦?趕快努力!這一句話,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通常我們說我太差,下面就說,因為我是凡夫嘛,好了好了!他可以站起來,我永遠坐下去,實際上我真的坐嗎?我不是坐下去,我是最後躺下去耶!到最後到地獄裡去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警策,要自我警策一下,我想說到有的時候,好像想起來很好笑,那要自己警策一下,處處不同的地方,處處不同的時候,隨時想辦法,嗯,這個地方不要單看文字的表面,要把它警策自己內心,感到自己應該如何去努力,如果有了後面這個警策,對我們絕對有價值,否則我們往往會這樣說,哎呀,現在末法了,末法這個話,你用的善巧的話,你會感覺的,哎呀!現在因為末法了,你趕快拚命呀!所以古人,我小的時候就聽見這句話,說這個什麼人惜分陰,什麼人惜寸陰哪!你們曉得不曉得呀?說大禹不曉得什麼呀!他寸陰是金,一寸的光陰都是戰戰競競,就是這樣,那個時候我小的時候我先父就告訴我:你看!以前那個聖賢這麼短的時候都是努力,我們現在往往覺得我們是凡夫,正因為你是凡夫,你更應該比他珍惜萬倍,那個時候小的時候不大懂,我現在想儘管不大懂,這個話聽在耳朵裡面,就是有用,就是有用,以後慢慢的長大了,自己不時會把自己的尊長,也就是先父的話腦筋裡記一記,什麼時候用?我也不知道!但是的確用上了,尤其是後來出家以後,這種話一一都現起。
所以平常就算我們做不到,我們能夠多親近善知識,多看這種好的經論,這個真正重要的噢!所以噢!為什麼像文鈔上,不!像這個《廣論》上面一定告訴我們要多看大經大論,我到現在還印象很深,這個三十年以前那個時候我還沒出家,一心一意想出家,那個時候我曉得有一位了不起的大居士,李炳南李老居士,那麼我路過的時候,專門去拜訪他,我還記得印想很深,他在台中靈山講堂講什麼?講《彌陀疏鈔》。那我在那兒很恭敬的聽完了,下了課以後,我跟他約好的專門到那個地方向他叩請幾個問題,那個時候他就跟我說了幾件事情,有一句話我到現在還牢牢記住,古人之書不可不讀,今人之書不可讀!當時我不大懂,他後面下面有個註解,可是他老人家都是非常的也可以說純厚,他這種話他點到為止,所以當時我不大懂,後來才瞭解,這個古人都是或者自己確得之於,從內心的體驗上來得到,而這個體驗跟經論相符,或者有淵源傳承,這個譬如說前者像天台智者大師三代,後者像玄奘大師,玄奘大師那個整個的學問,那的確是從佛世以來整個的一路傳下來,我們且不論他證量如何,他就算沒有證量,這絕對沒問題,天台智者大師雖然不一定是佛一路一路傳下來,可是他內心的證得,然後證得了以後,這個量衡之於經論也是不會差池,這個叫做古人。那麼什麼叫今人呢?這個古人不一定是說啊,一定是幾千年幾百年叫古人,要透過這樣的來的,古來人作學問的是這樣,其實這個孔老夫子在《論語》
上面就說了。那麼今人的話都是口耳之學。說了一點,幸而東抄抄西看看,看對那碰巧,有的時候加的很多意見,這個看起來都是似是而非,說到這個地方,雖然剛才說我們能夠多看總是好,可是看的內容千萬要注意,否則這種很多概念放在這個地方的話,會產生很嚴重的惡劣影響,所以生煩惱的六因當中,大家還記得不記得?這個生煩惱的六因當中,最主要的裡邊是隨眠,外面所緣的境,所緣的境當中分二類,一個是外頭的,一個就惡友,一個叫言教,大家還記得不記得?惡友是人,言教,他講的這個道理,就是我們看的書說的法,再後面這個二類的話,就是自己的習性跟非理作意,像這種,我因為經常在腦筋裡盤,一對境隨時都用的上,我也建議你們這個論上面很多概念,你們平常的時候要多努力,多去思惟論、戒、經,三樣東西配合起來用,自然對很多問題,即使做不到,你概念很清楚,概念很清楚的話,就算迷忘它很容易回來。現在我們繼續看下去
《資持釋》云:初二句示生死長久。
那就是業報綿積呀,生報莫窮呀!
業苦通舉因果,綿謂出沒久遠,積謂造受眾多,生報別示苦果窮盡也。虛下嗟毀犯陷墜。
這個是一個字一個字解釋,虛下差毀犯陷墜!那麼虛縱身口就是說
隨妄興業,故云虛縱,無三善者多惡因也,加三惡者無善果也,附憑也,加增也。
這個是一個字一個字,
以下正歎經生猶度世也,息即是氣。
這個對我們的一個策勵。
《資持釋》云:『且夫心緣境發,果自因成。造受更資沈流長劫,因緣遇會形影無差。至於火爍湯煎痛非可忍,霜寒冰凍聲不可聞,萬苦衝心如鎔鐵聚、翻思往業雖悔何追。矧乃戴角披毛,飛空潛水,氣命繫於屠獵,血肉委於庖廚。或復炬口鍼咽飢虛切體,臭膿穢屎食啖聊生。信乎禍福無門,昇沈由己。嗚呼!含靈蠢蠢,生死悠悠。方便多門,其誰一悟。辭雖繁費,意復何窮。』
那個就是最後面,祖師又給我們一點警惕,又給我們一點的警惕,那這個文我們隨意的說一說,說這個心,它不會自己隨便發,是緣境,但是緣境的時候,它可善可惡,為什麼不造善而造惡?都在無明。其實說來說去,這是最主要的概念,說來說去最主要的概念,雖然我們現在知道了,可是積重難返,所以我們現在努力的必須要這二件事情,必須要這二件事情,第一個要想盡辦法獲得正知見,第二個一定要在善的師友當中,把它薰陶增長,要不然儘管你獲得了,對境的時候,這個無始的習氣又來了,講的時候有,對了境,就沒有了,但是我們人這個業就是這樣,這個業造了以後,你就實在很難透脫,我們往往覺得沒辦法嘛,最主要的欠缺這個環境,這個也就是業的真正可怕,就是這麼一遷就,無量劫就下去了,在此所以說來說去業,而業的中心就是見,這個都在這個上頭。
於是這二個不瞭解是造受更資,互相滋長長劫沈淪,長劫沈淪,造了以後因緣會合的時候,形影無差,那的確的一點都不差,你們好好的去觀察,只有我們不瞭解,那如果瞭解了,那是絲毫無差,絲毫無差!那下面這些無非都是告訴我們,造了惡業以後,這個惡果是何等可怕,所以像這種文字,他祖師在這裡的用意,無非要警策我們,如果我們要真正警策,一個字一句都有用,不能警策念了長篇大論,那個還產生不了多大用場,那麼這個時候真正要產生最大的效果的話,最好的就是思惟,我告訴你,你就拿了一個去想,剛開始想的時候是很苦惱,想來想去,想不出什麼道理來,你也不要放掉它,你就去想,當然這個想的話,還要有一個方便噢,如果說你沒有這個方便,想的頭痛也沒有用,如果你有方便,不要放剛開始想的時候,叫你想的迷迷糊糊的,頭暈腦漲,你一直想下去,它會有結果出來,這個結果出來了以後,那個時候,你會感受到絕對功不唐捐,今天就把這一支,把它簡單的說一說,下面第二支,將心望境辨犯,留到明天再說。